《史记》注释考订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编)目录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编)编者:潘美月杜洁祥出版发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2月(初编)4月(二编)9月(三编)开本:16开精装册数:初编40册;二编20册;三编30册;四编30册;五编30册;六编30册。
定价(新台币): 初编:62000元;二编:31000元;三编:46500元;四编:46500元;五编:46500元;六编:46500元。
适用对象:中国历史文献、古籍整理、古文字、出土文献、历史、考古、语言文字等专业的机构与学者以及国内外图书馆。
出版物目录:初编书目四库学研究专辑第一册龚诗尧:《四库全书总目》之文学批评研究第二册庄清辉:《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研究第三册曾纪刚:《四库全书》之纂修与清初崇实思潮之关系研究─以经史二部为主的观察丛书研究专辑第四册徐小燕:张寿镛及其《四明丛书》研究类书研究专辑第五册张围东:宋代类书之研究图书馆史研究专辑第六册李家驹:中国古代藏书管理李健祥:南宋馆阁典籍考藏书史研究专辑第七册蔡文晋:宋代藏书家尤袤研究第八册严倚帆:祁承?澹生堂藏书研究第九册赵飞鹏:黄丕烈及其《百宋一廛赋注》研究第十册赵飞鹏:观海堂藏书研究蔡芳定:叶德辉观古堂藏书研究历代出版研究专辑第十一册吴瑞秀:清末各省官书局之研究第十二册刘曾兆:清末民初的商务印书馆─以编译所为中心之研究(1902-1932)韩锦勤:王云五与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1979)古代印刷研究专辑第十三册李贵丰: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图像版印技术之演变(1600-1900)历代书目研究专辑第十四册杨果霖:新旧唐书艺文志研究第十五册张围东:宋代《崇文总目》之研究专题书目研究专辑第十六册杨果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上)第十七册杨果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下)第十八册王鹏凯:历代《论语》着述综录第十九册陈文采:两宋《诗经》着述考辨伪学研究专辑第二十册刘人鹏:阎若璩与《古文尚书》辨伪:一个学术史的个案研究第二一册许华峰: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辨伪方法吴铭能:梁启超的古书辨伪学考据学研究专辑第二二册张惠贞: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上)第二三册张惠贞: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下)版本学研究专辑第二四册林淑玲:陆心源及其《皕宋楼藏书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上)第二五册林淑玲:陆心源及其《皕宋楼藏书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下)第二六册薛雅文:莫友芝之目录版本学研究传注学研究专辑第二七册吕珍玉:高本汉《诗经注释》研究方志学研究专辑第二八册宋天瀚:论章学诚的方志理论与「方志学」刘廷祥:我国方志地图的研究:以明代方志地图为例金石学研究专辑第二九册蔡清和: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之研究─以书学、佛老学、史学为主熊道麟:罗振玉金文学着述第三十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上)第三一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中)第三二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下)第三三册李伯华:正史源流考廖正雄:杜佑《通典》的编纂创新及其史学思想文学文献研究专辑第三四册吕光华:今存十种唐人选唐诗考专题文献研究专辑第三五册曾阳晴:唐朝汉语景教文献研究第三六册林珊妏:《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之研究第三七册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上)第三八册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下)第三九册徐世珍:张岱《夜航船》研究─兼论晚明文人知识体系与审美意识第四十册陈淑卿:《徐霞客游记》研究─以文献观察为重点二编书目图书馆史研究专辑第一册《二编》总目宋建成:清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历代出版研究专辑第二册黄韵静:南宋出版家陈起研究第三册张琏:明代中央政府出版与文化政策之研究专题书目研究专辑第四册何广棪:陈振孙之经学及《直斋书录解题》经录考证(上)第五册何广棪:陈振孙之经学及《直斋书录解题》经录考证(下)辑佚学研究专辑第六册江秀梅:《初学记》徵引集部典籍考(上)第七册江秀梅:《初学记》徵引集部典籍考(下)传注学研究专辑第八册简逸光:《谷梁传》解经方法研究第九册刘文清:《墨子闲诂》训诂研究经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册林叶连:中国历代《诗经》学史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一册林珊湘:《史记》「太史公曰」之义法研究第十二册高祯霙:《史》、《汉》论赞之研究第十三册戴美芝:老子学考第十四册黄圣旻:王先谦《荀子集解》的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五册陈绍慈: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研究佛教文献研究专辑第十六册王晴慧: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研究(上)第十七册王晴慧: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研究(下)第十八册萧文真: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研究道教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九册洪嘉琳: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研究出土文献研究专辑第二十册邹濬智:《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一)》〈缁衣〉研究三编书目第一册《三编》总目周彦文毛晋汲古阁刻书考第二册卢锦堂《太平广记》引书考第三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上)第四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中)第五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下)第六册陈冠至明代的江南藏书─五府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第七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上)第八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中)第九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下)第十册杨菁刘宝楠《论语正义》研究第十一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上)第十二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中)第十三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下)第十四册张成秋《诗序》阐微吴国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研究第十五册李兴宁魏晋时期别传研究第十六册郝至祥两《唐书》书法暨笔法比较研究─兼论《新唐书》辟佛删史第十七册吴宗儒清儒与元史第十八册潘秀玲《诗经》存古史考辨─《诗经》与《史记》所载史事之比较第十九册施锡美焦竑《庄子翼》研究第二十册郑柏彰钱穆先生《庄子纂笺》及其庄子学研究第二一册周淑媚刘熙载《艺概》研究李四珍明清文话叙录第二二册王熙铨贺裳《载酒园诗话》研究江惜美《乌台诗案》研究第二三册翁敏修唐五代韵书引《说文》考第二四册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说文》与归部之探究(上)第二五册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说文》与归部之探究(下)第二六册徐燕玲慧皎《高僧传》及其分科之研究第二七册黄志盛刘邵及其《人物志》研究第二八册吴德玲洪亮吉《意言》研究第二九册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上)第三十册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下)《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四编三十册书目辨伪学研究第一册林清科宋代伪撰别集考辨丛书研究第二册黄庆雄阮元辑书刻书考类书研究第三册孙永忠类书渊源与体例形成之研究藏书史研究第四册陈冠志明代的苏州藏书——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专题书目研究第五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上)第六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中)第七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上)辑佚学研究第八册康世昌孔衍《春秋后语》研究专注学研究第九册车行健毛郑《诗经》解经学研究王淑蕙董仲舒《春秋》解经方法探究方志学研究第十册曾鼎甲论《台湾省通志稿》之纂修——以革命、学艺、人物三志为例经学文献研究第十一册黄复山汉代《尚书》谶纬学述第十二册周少豪《汉书》引《尚书》研究第十三册蔡根祥《后汉书》引《尚书》考辨第十四册赖温如清代《论语》述何学考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五册张立平司马温公《通鉴》臣光曰研究第十六册黄文荣论清代《三国志》之研究——以校勘、评论、补注为例第十七册康全诚《史记·五帝本纪》辑证曾庆生荀悦《汉纪》之研究诸子学文献研究第十八册张博动魏源《老子本义》研究第十九册苏美文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研究第二十册张蜀蕙文学观念的因袭与转变——从《文苑英华》到《唐文粹》许蔓玲钱谦益《列朝诗集》文学史观研究第二一册游秀云元明短篇传奇小说研究第二二册游秀云宋代传奇小说研究陈大道《梼杌简评》研究——魏忠贤时事小说第二三册张继光《霓裳续编》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第二四册柯明杰《说文解字释意》析论第二五册巫俊动《字丛》编纂理论研究第二六册叶纯芳孙诒让《名原》研究佛教文献研究第二七册黄怡婷释智旭及其《阅藏知津》之研究第二八册罗永吉《四书蕅益解》研究简瑞铨《四书蕅益解》研究道教文献研究第二九册张美樱《列仙、神仙、洞仙》三仙传之叙述形式与主题专题文献研究第三十册吕乃基何良俊《四友齐丛说》之研究官廷森晚明世说体着作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五编三十册书目专题书目研究第一册李文琪焦竑及其《国史经籍志》丛书研究第二册林照君郡邑丛书之研究类书研究第三册江育豪徐元太《喻林》研究藏书史研究第四册陈惠美徐乾学及其藏书刻书辑佚学研究第五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上)第六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中)第七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下)版本学研究第八册张翠云《说文系传》板本源流考辨传注学研究第九册张忠贞刘文淇《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体例之研究古籍整理与研究第十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上)第十一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中)第十二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下)文献学史研究第十三册谢莺兴胡应麟及其图书目录学研究经学文献研究第十四册赖贵三项安世《周易玩辞》研究第十五册陈明义苏辙《诗集传》研究第十六册陈文采清末民初《诗经》学史论第十七册吴连堂《春秋榖梁经传补注》研究第十八册高荻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研究吴伯曜林兆恩《四书正义》研究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九册韩学宏黄宗义《明儒学案》之研究第二十册葛昌伦《宋元学案》成书与编纂研究文学文献研究第二一册徐志平《续玄怪録》研究第二二册张火庆典《说岳全传》研究第二三册沈惠如常尤侗《西堂乐府》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第二四册张意霞《说文系传》研究第二五册陈清仙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研究第二六册林叶达《说文古籀补》研究(上)第二七册林叶达《说文古籀补》研究(下)佛教文献研究第二八册方志恩拾得及其作品研究道教文献研究第二九册段莉芬唐五代仙道传奇研究专题文献研究第三十册施又文《神农本草经》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六编三十册书目藏书史研究第一册阙晓云吴骞及其拜经楼藏书研究第二册张家荣孙丛添《藏书记要》研究专题书目研究第三册许秋碧欧阳修着述考赵国雄两宋《孟子》着述考版本学研究第四册刘卫林宋刊刘禹锡文集版本研究传注学研究第五册张素卿叙事与解释——《左传》经解研究经学文献研究第六册陈昀昀王质《诗总闻》研究成玲《春秋公羊传》称谓例释第七册姜义泰叶梦得《春秋传》研究第八册张清泉清代《论语》学第九册简瑞铨张岱《四书遇》研究第十册向鸿全真德秀及其《大学衍义》之研究第十一册林慧修陈奂之《诗经》训诂研究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二册廖吉郎两汉史籍研究第十三册廖吉郎两晋史部遗籍考第十四册廖吉郎南北朝史部遗籍考第十五册余志挺裴松之《三国志注》研究第十六册张世昌《华阳国志》研究第十七册陈识仁《水经注》与北魏史学诸子学文献研究第十八册刘荣贤王船山《张子正蒙注》研究文学文献研究第十九册郑婷尹《文选》五臣注诗之比于思维第二十册颜智英《昭明文选》与《玉台新咏》之比较研究第二一册张哲愿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评点研究第二二册陈文璇邱心如《笔生花》研究第二三册赖淑娟《龙阳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第二四册陈怡君《跻春台》研究第二五册邵长瑛《娱目醒心编》研究林文玉《玉麟梦》研究文献学史研究第二六册林良如邵晋涵之文献学探究专题文献研究第二七册林礽乾陈书本纪校注出土文献研究第二八册高佑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阵》研究(上)第二九册高佑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阵》研究(下)第三十册郑玉姗《上博(一)·孔子诗论》研究出版说明:古典文献的研究是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基础工作。
《史记》地名考辨及校读札记十一则

《史记》地名考辨及校读札记十一则作者:张婉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33期摘要:通过对中华书局新修订本《史记》的校勘考证,对《史记》正文和三家注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参照《汉书》《史记会注考证》等其他资料,以期对《史记》的不断修订完善做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史记》地名考《汉书》1.“成安”《史记·韩长孺列传》: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
《索隐》:“《汉书·地理志》县名,属陈留。
”《正义》:“《括地志》云成安故城在汝州梁县东二十三里。
《地理志》云成安属颍川郡。
陈留郡又有成安县,亦属梁,未知孰是也。
”按:韩安国所属成安当为陈留郡的成安。
查《汉书·地理志》确载两处成安,一处属陈留郡,一处属颍川郡为侯国。
《正义》引《括地志》所言“成安故城在汝州梁县东二十三里”的成安为颍川郡的成安,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唐河南道》所示,汝州梁县在汝水上游,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所示,颍川郡成安亦在汝水上游,且汝水中下游又有郏县。
此处颍川郡成安即为韩延年侯国,《史记·建元以来功臣侯者年表》有“汉武帝元朔五年校尉韩千秋击南越死,封其子韩延年为成安侯”,《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载韩延年侯国在“郏”,即此颍川郡成安。
陈留郡的成安为韩安国所属,其为梁故地,和《史记·韩长孺列传》所言韩安国“梁成安人也”相和。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亦言“汉志陈留颍川二郡者有成安县,而陈留为梁故地,颖川为韩故地,史称梁成安则为陈留之成安无疑”。
从《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亦可证陈留郡成安毗邻梁国在其西部,而颍川郡据梁远矣。
因汉代有此两处成安,所以后世文献记载时经常混淆,《水经注·汝水》:“《地理志》颍川郡有成安县侯国也。
《史记·建元以来功臣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五年校尉韩千秋击南越死,封其子韩延年为成安侯’即此邑矣”;《水经注·汳水》:“成安也,《地理志》曰‘陈留旧名’。
从《史记》三家注到考史三大家 那些为二十四史做注的人

封面故事从《史记》二家注到考史二大家那些为二十四史做注的人得一部靳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方书,免为万世安功。
”—请•张潮《幽f影》文I震江在古代著书立说被称为是“千古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写新书不易,注古书更难。
注古书是译注古人的思想与学说,使其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流传。
为古书作注,便于今人与后人研读,自然是一项功德无量的盛事。
注释古籍,起源于战国,当时学术初由官府流入民间,此前为官府专有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成为儒家诵习的教材,称之曰“经”。
这些经最初并没有多少高深的含义,到了儒家手里就给予种种哲理化的讲解,用文字写出来就叫“传”或“说”,流传至今的如《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礼记》以及《尚书大传》《韩诗外传》之类。
到了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不能完全读懂,有 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 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 的注解家。
裴驱:采自诸家,兼附己见受经传注疏之学的影响,对子部、史部中比较著名的书也先后有人作注 释。
作为史学名著,历代为《史记》作 注的人不少,最早的要算东汉末年桓帝时的延笃,他著有《史记音义》一卷,东汉有无名氏的《史记音隐》五卷。
魏公/《毛诗注疏》,清同治十年(1871 )重刻。
由汉代毛亨作传的《诗经》称为《毛诗》,唐代孔颖达又为 之作疏,S P《毛诗注疏》晋以后,随着《史记》传播范围的扩大,给《史记》作注释的人越来越多。
如东晋南朝时期的徐广、裴胭、邹诞生等。
到了唐代,注家蜂起。
许子儒、王元感、陈伯宣、徐坚、李镇、刘伯庄、窦群、裴安时、司马贞、张守节等人都曾为《史记M乍注。
但从汉到唐各家注释,到后来只有刘宋时期裴胭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家得以保存下来,其他各家都先后亡佚了。
这三家注释到了北宋时被合刻在一起,称为“三家注”。
“三家注”先后递补传承,相得益彰,从文字校订、注音释义、天文地理、名物典章等方面对《史记》作出诠释,几乎是无所不包,对后人深入研读《史记》,了解太史公意旨有很大的作用。
[整理版]《史记》研究的重要书目
![[整理版]《史记》研究的重要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a485553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a.png)
《史记》研究的重要书目01、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0此本是新式点校的唐代三家注合排本,1959年初版,直行繁体字排印,分装10册,235万字,多次重印,影响较大。
所谓三家注,是在裴骃的“集解”、司马贞的“索隐”之外,加上了张守节的“正义”。
点校本《史记》以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为底本,这就保证了迄今为止《史记》校勘的最佳质量。
因为金陵书局本经过晚清著名校勘学家张文虎与唐仁寿校订。
张、唐二人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又博采宋元明清诸善本汇校汇考,又采择梁玉绳《史记志疑》、王念孙《读书杂志》、钱大昕《史记考异》等书成果,详为校勘,考其同异,精审采择,世称善本。
点校本在此基础上参考稚隆的《史记评临》、吴见思的《史记论文》、张裕钊校刊的归方评点本和吴汝纶点勘本等的句读。
02、《史记全本新注》0张大可注释。
三秦出版社1990年初版,1992年再版,2000年华文出版社重出,简称《史记新注》。
全套精装4册,200万字。
《新注》以阐明司马迁一家之言为宗旨,打破传统旧注的局限,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创造了全新的注释体例,包括序论、五体说明、解题、段意、简注、简论等六项内容。
03、《史记考索》0朱东润著。
开明书店1943年初版,1948年再版。
全书收入18篇,约14万字。
讨论史例者四篇,论史实者3篇,论史注者4篇,辑佚3篇,附录史公年谱订正、太史公释名、《史记》书名、《史记》伪窜等考辨文4篇。
作者卷首小识记述作之因,为诸生讲演《史记》,所论为开课专题。
时值“乡邑沦陷”,艰苦抗战的1939年,客居于四川乐山,“箧笥既乏”,所据仅《史记会注考证》、《一切经音义》数种资料。
正由于此,使得本书具有以《史记》考《史记》的特点,即以司马迁自己的阐述为依据,用《史记》赞序与传文比照,以“三家注”为佐证,对《史记》断限、体例、史实抵牾、伪窜、异文等问题进行辨析,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由于条件所限,朱东润的立论与疏证较为简略,但都是神思熟虑依本证为言,合于史公大旨,对读者掌握《史记》本义很有启迪。
史记 翻译

史记翻译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书名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字子长,左冯
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他从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时漫游各地,了解了许多历史掌故。
在继承父亲遗志、进行史学研究的过程中,因替投降匈奴的
李陵辩解而触怒汉武帝,被判死刑,后获赦免,改为“钳què”(即“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传宣诏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注释与翻译(逐句对照)(6)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注释与翻译(逐句对照)(6)民倍本多巧①,*轨弄法②,善人不能化③,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
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①倍本多巧:背离本业而多巧诈。
倍,通“背”。
②*轨:作*犯科的人。
轨,通“宄”,犯法作乱的人。
③化:改变。
人们背弃本业而多巧诈,作*犯科,玩弄法律,善人也不能感化他们,只有一切依法严酷惩治才能使他们整齐化一,遵守社会秩序。
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汉既通使大夏,而西极远蛮,引领内乡①,欲观中国。
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①引领:伸长脖子。
形容盼望急切。
乡:同“向”。
汉与大厦通使之后,西方极远的蛮族,伸长脖子望着内陆,想观瞻中国文明。
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救人于厄,振人不赡①,仁者有乎;不既信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
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①振:同“赈”。
救济。
②不失信。
既,尽,完了。
救人于难,济人于贫,仁者有此美德吧;不失信用,不背诺言,义者有可取之处。
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夫事人君能说主耳目①,和主颜色,而获亲近,非独色爱,能亦各有所长。
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①说:同“悦”。
喜欢。
使……愉快。
侍奉君主能使其耳目愉快,脸色和悦,同时得到主上的亲近,这不仅是美色招人喜爱,技能也各有特长。
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①,人莫之害②,以道之用③。
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①凝滞:流动不畅。
这里指阻塞。
②没人能伤害他。
莫之害,莫害之。
③意为合乎正道。
用,采用。
道之用,用道。
不流于世俗,不争夺势利,上下无所阻碍,没有人能伤害他们,因善用其道。
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齐、楚、秦、赵为日者①,各有俗所用②。
欲循观其大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①日者:古时占侯卜筮的人。
②各自有随俗而用的不同之法。
齐、楚、秦、赵占卜者,各有随俗所用的方法。
想要总览其要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三王不同龟①,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
略窥其要,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史记会注考证(套装共14册)

史记会注考证卷一百 十九
史记会注考证卷一百 二十
史记会注考证卷一百 二十一
史记会注考证卷一百 二十二
史记会注考证卷一百 二十三
史记会注考证卷一百 二十四
史记会注考证卷一 百二十六
史记会注考证卷一 百二十五
史记会注考证卷一 百二十七
史记会注考证第十四册
作者介绍
这是《史记会注考证(套装共14册)》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请允许我给六颗星!学校的历史课本如果都用这样的教本,那该有多好啊!学到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目录分析
史记会注考证卷二
史记会注考证卷一
史记会注考证卷三
史记会注考证 卷四
史记会注考证 卷五
史记会注考证卷六 史记会注考证卷七
史记会注考证卷八 史记会注考证卷九
史记会注考证 卷十
史记会注考证 卷十一
喜欢《听理想教育的声音》,用作者的方法去看历史,看《史记》,看司马迁,看自己……真的受益匪浅! 历史上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这样的人,记录历史,写什么,怎么写,我们该如何学习历史……在作者的尾尾声 中道来了。
项羽从个人能力上远胜于刘邦,但是最后刘邦建立了汉朝,项羽却失败。项羽独自有才,没有贤能将领辅佐, 不如刘邦虽无能却有众将辅佐。
史记会注考证 卷二十六
史记会注考证 卷二十七
史记会注考证 卷二十八
史记会注考证卷三 十
史注考证 卷三十二
2
史记会注考证 卷三十三
3
史记会注考证 卷三十四
4
史记会注考证 卷三十五
5
史记会注考证 卷三十六
史记会注考证 卷三十七
史记会注考证 卷三十八
史记会注考证卷四 十
史记会注考证卷三 十九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综论

‘
义》 及载录正义 多 的本子 录 出的。若必 认为 原本 《 正义》 之脱文 , 此是事之大可疑者 。④ ” 程先生在 同
一
文章 中对泷川资言所辑佚文具体内容加 以考核 ,
把其分为? 解释离奇 , 疑非 中国学者所为” “ 、袭取颜
5 2
、
辑 佚
泷川 资言 在《 考证 》 中所 辑一 千 二 三百 条 《 记 史
正义》 佚文, 究竟应该如何看?
经过一番研究 , 学界基本上认 同《 史记正义》 曾
被删节 , 确实有佚文存在。《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已 有所论述 : 多所删节 , “ 失其本 旨。 贺次君认 为“ ” 张 守节与司马贞 同时, 他们两人征引来疏解《 史记》 文 字、 故实的古籍旧说 , 每每相 同, 见解也差不多, 合刻 时为了去繁就简 , 淘汰重复, 正义》 《 被删削了许多 , 正如《 正义》 先有《 集解》 《 , 索隐》 附入 时, 其与《 集
是蔚 为 大观 , 由于早期 各家 注释 相继亡 佚 , 但 唐及唐
等。钱钟书《 管锥编》 中有读《 史记会注考证》 五十 八则 , 钱穆亦有《 日 评 人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 等著述。相关论文有程金造 的《 论泷川资言 的( 史 记会注考证) 《 》 史记会注考 证新增 正义来源 和真 伪》 张以仁和施之勉 的一系列《 史记会注考证) , 读( 札记》 文章, 李延光《 ( 读 史记会注考证 ) 异识 》 泷 《 川资言( 史记会注考证 ) 辨误》 贺次君《日 ( , 本 史记 会注考证 ) 新增 ( 史记 正义 ) 的真伪 问题》 袁传璋 , 《 程金造之“ 史 记正义佚存) ( 伪托说” 平议》 李若 , 晖《 史记会注考证 ) ( 所辑 ( 正义 ) 真伪辨》 泷川资 《 言所辑 ( 史记正义) 佚文平议》 等等。纵观这些专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注释考订作者:刘乔卉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2期摘要:本文对《史记》(王力《古代汉语》)注释进行考订,指出“行”当与“道”同义连文,而非释为“辈”;“顿兵”之“顿”非使动用法,而是“屯、驻”义;“自明”之“明”乃“表明”,非“明显地”;“蒙灌氏姓”之“蒙”不承颜师古“冒”说,而释为承、受。
关键词:行道顿兵自明蒙注释考订一、行道《史记·淮阴侯列传》:“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教材注:行(hánɡ),辈。
诸将行,等于说将官们。
道亡,半路上逃走。
按,“行(hánɡ)”古代确有“辈”之义。
《礼记·祭统》:“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
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
”郑玄注:“子行,犹子列也。
”《汉语大字典》:“行,辈,班辈。
”但“行”此处附于“诸将”后而作“辈”讲,不妥。
因为“诸”已说明复数,再用“行”来表示,有重复之嫌。
古籍中不乏“诸将行”三字并列出现例,如《宋书·武三王列传》:“及关中平定,高祖议欲东还,而诸将行役既久,咸有归愿,……雍州刺史。
”此处“行”不当“辈”讲,而与“役”组成“行役”。
《辞源》:“行役,因服役或公务而跋涉在外。
”《周礼·地官·州长》:“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则帅而致之。
”贾公彦疏:“行谓巡狩,役谓役作。
”又《新唐书·二王诸葛李孟列传》:“珂出,问计所宜,答曰:‘若夜出,……可则济,否则召诸将行成以缓敌,徐图所向,上策也。
’”此处“行”亦不作“辈”讲,而与“成”组成“行成”。
《汉语大词典》:“行成,谓议和。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
”其例又如《明史·徐达常遇春列传》:“明年,达复帅诸将行边,破敌于答剌海,还军北平,留三年而归。
”《周朝秘史·第四十七回》:“知臣莫如君,臣不能尽知,然臣常观诸将行谊,皆怀赤心,各抱义勇,独舟之乔不可授以大柄,其他非臣所尽识!”其中“行边”谓巡视边疆;“行谊”谓品行、道义,“行”均不作“辈”讲。
所以我们认为开首句的“行”当与“道”组成“行道”。
“行”读hánɡ时,有“道路”义。
《尔雅·释宫》:“行,道也。
”《国语·晋语》:“宿夜征行。
”韦昭注:“行,道也。
”《汉语大词典》收“行道”一词,作“道路”解,引例为:“《诗·大雅·绵》:‘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俞樾《群经平议·毛诗四》:‘行道连文,行亦道也。
’”二、顿兵《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
”教材注:顿,困,使动用法。
按:《论衡·道虚篇》:“汉诛王莽,兵顿昆阳,死者万数,军至渐台,血流没趾。
”又《旧唐书·本纪第九·玄宗李隆基》:“丙辰,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
”这两例中“顿”作“屯、驻”讲,确定无疑。
《古今韵会举要·愿韵》:“顿,《增韵》:‘次也。
’”《广雅·释诂》:“宿、次、低、弛,舍也。
”王念孙《广雅疏证》:“宿、次、低,为舍止之舍。
”详审此句句意,前段已言“倦罢”,再说“使士兵困顿”,句意冗繁。
书注是强解之为词类活用,不妥。
我们认为开首句中“顿”亦作“屯、驻”解。
《汉书·李广传》:“而广行无部曲行陈,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
”颜师古注:“顿,止也;舍,息也。
”《文选·陆机》:“南归憇永安,北迈顿承明。
”李善注:“顿,止舍也。
”《汉语大字典》引本节首例句作证,释“顿”为“止宿,屯住”,我们同意此说。
三、自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
争不能得,又弗能死。
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
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教材注:明,明显地。
扬,张扬。
按:此注不妥。
若“明”当“明显地”讲,则“自明扬主上之过”义为“自己明显地张扬主上的过错”,如此一来,便不再是“相提而论”。
既是相对而讲,我们认为相对的两面,一方面是“自明”,而与之相对便是“扬主上之过”,是主语两种不同行为。
所以,此“明”当为“证明、阐明、表明”,而“自明”则为“自我表白、自我表明”。
《楚辞·九章·惜诵》:“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又《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人或毁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独无奈其善盗嫂何也!’不疑闻,曰:‘我乃无兄。
’然终不自明也。
”两例“自明”“不自明”,即“自我表明”和“不能自我表明”。
四、蒙灌氏姓《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
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
”教材注:蒙,冒。
按:此注承颜师古说,《汉语大字典》“蒙”之“假冒”意承此。
《史记》确有记述“冒姓”事,仅一例,即《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是也。
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
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
字仲卿。
长子更字长君。
长君母号为卫媪。
媪长女卫孺,次女少儿,次女即子夫。
后子夫男弟步、广皆冒卫氏。
”此句是说青、步、广皆冒充卫姓。
这里不避重复两次用“冒”而不用“蒙”。
我们认为宜释“蒙”为“受,承”。
考察句意,应是张孟“得幸”,不仅“进之至二千石”,而且被赐灌姓,才能“蒙灌氏姓为灌孟”,即此“蒙”不为“假冒”义。
《史记》训“蒙”为“承,受”义例,如《史记·秦本纪》:“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孝公既没,惠文王、武王、昭王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古代文献述弃本姓而用他姓事,以“冒”常见。
《飞燕外传》:“一产二女,归之万金,长曰宜主,次曰合德,然皆冒姓赵。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巴志》:“抑或是巴冒姬姓往,武王以为宗姬也。
”《旧五代史·太祖纪一》:“或云本常氏之子,幼随母适郭氏,故冒其姓焉。
”又《王夫之论五代》:“徐知诰自诬为吴王恪之裔,虽蒙李姓,未知为谁氏之子,因徐温而有江、淮,割据立国,义在长民而已。
”考之五代史,见《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字正伦,徐州人也。
……而杨氏诸子不能容,行密以乞徐温,乃冒姓徐氏,名知诰。
”可知李昪本蒙李姓,又冒徐姓,“蒙”“冒”自不相同。
此“蒙”亦为“承”。
参考文献:[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刘乔卉浙江宁波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一、谈“恶之易也”的“易”《左传·隐公六年》谈及“郑伯侵陈”这一历史事件,在评价陈侯时,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对于其中“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一句,杜预注曰:“言恶易长,如火焚原野,不可向近。
”很显然,在此杜预增一“长”字,将“易”看作“难易”之“易”,当“容易”讲,即理解为“恶容易生长,就好像火(很容易)在原野上焚烧起来一样,不能够接近。
”且不论增字解经,单考虑该处“易”作“容易”讲,也与上下文语言环境不相合,逻辑不通。
上文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虽欲救之,其将能乎?”之后引用了《商书》的这段话,下文又引周任之言:“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可见,无论是“如火之燎于原”,还是“如农夫之务去草焉”,都是为了说明恶会使祸及于身而不可救,正如火之燎原而不可扑灭,亦如草之滋蔓而不可除。
所以从整体来看,此处“易”并没有“容易”的意思。
除了“容易”这一常用义项,古汉语中“易”还经常有“交换”“改变”等义项。
《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五人墓碑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然而依次代入那些常见义项,都不能够满足本文语境的要求。
那此处“易”究竟是何义?王引之《经义述闻》对“恶之易也”一句作过比较精彩的解释,他首先引用其父王念孙的观点,认为杜预是增字解经,“易”在此的解释应为“易者,延也。
谓恶之蔓延也。
”并举出大量文献例证来证明:《大雅·皇矣》篇“施于孙子。
”郑笺曰:“施,犹易也、延也。
”《尔雅》:“驰,易也。
”郭注曰:“相延易。
”《盘庚》:“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谓延种于新邑也。
《秦策》:“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
”谓延患于后也。
《鲁语》:“譬之如疾,余恐易焉。
”谓祸之相延,亦如疫厉之相延也。
上文曰“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虽欲救之,其将能乎?”恶之延易,祸及于身而不可救,正如火之燎原而不可扑灭,故引《商书》以明之。
恶之延易,亦如草之滋蔓而不可除,故又引周任之言“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亦是“除恶务尽,毋使滋蔓”之义也。
《东观汉记》载杜林疏曰:“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畏其易也。
”正取“延易”之义。
可见,王引之认为“易”是“延易、蔓延”之义,其论说严密,证据充分,也符合上下文语境。
这一观点得到了学界广泛认可,笔者亦同意这种解释。
但“易”为何会有“蔓延”这一义项?具体是怎样产生的?《说文》认为“易”的本义是“蜥易”,“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
《祕书》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一曰从勿。
凡易之属皆从易。
羊益切。
”段玉裁注:“易本蜥易,语言假借而难易之易出焉。
”根据《说文》及段注,无法确定“易”作为“蔓延”义的语源。
推求更古的文字,《甲骨文字典》认为:“‘易’原字为,象两酒器相倾注承受之形,故会“赐予”之义,引申之而有“更易”之义,后省为,乃截取之部分而成。
金文作,或省作,形、义皆与甲骨文略同。
经传作“錫、賜”,皆后起字。
……《说文》所说形、义皆不确。
”根据这一观点,在甲骨文中,“易”字像一杯向另一杯中倾注酒的形状,后来简省为只剩下一个杯向外流出酒的形状,最终又纵向截取杯的一半而简省,失去原形,被讹化演变为“易”字。
所以从字形的线索上来看,“易”的本义应当是“赐予”,引申而有“变易”之“易”,假借而为“难易”之“易”。
对于“易”字形义来源的理解,学界仍存在很大分歧。
但无论承认“易”的本义为“蜥易”还是“赐予”,都无法推求出其作为“蔓延”义的引申序列。
根据声音上的相近和古文字字形,郭沫若曾提出“易是益的简化”的观点,如若该观点成立,则通过“益”的词义引申,是可以得出“蔓延”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