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氯设备泄漏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
液氯泄漏事故现场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液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农药等领域。
然而,液氯具有高度毒性和腐蚀性,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将对周边环境和人员造成严重危害。
为有效应对液氯泄漏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快速、有效地处置液氯泄漏事故,降低事故危害;2.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 保障事故现场环境安全。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液氯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发生的泄漏事故。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液氯泄漏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事故的统一指挥、协调和调度;2. 设立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3. 设立应急专家组,负责事故原因分析、处置方案制定和技术指导;4. 设立现场处置组、医疗救护组、环境监测组、交通管制组、疏散组等专项小组,负责事故现场的处置工作。
五、事故报告及信息发布1. 发生液氯泄漏事故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同时启动应急预案;2. 事故信息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3. 适时发布事故信息,确保公众知情权。
六、事故现场处置1. 现场处置组:(1)对事故现场进行警戒,设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2)对泄漏源进行隔离,切断泄漏管道,防止泄漏扩大;(3)对泄漏区域进行通风,降低氯气浓度;(4)对泄漏点进行堵漏,防止氯气继续泄漏。
2. 医疗救护组:(1)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确保伤员生命安全;(2)对疑似中毒人员实施隔离观察,防止病情恶化;(3)根据需要,向上级卫生部门请求支援。
3. 环境监测组:(1)对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掌握氯气浓度变化情况;(2)根据监测结果,对受污染区域进行评估,提出处理建议。
4. 交通管制组:(1)对事故现场周边道路进行管制,确保救援车辆畅通;(2)对受污染区域周边道路进行管制,防止车辆进入。
5. 疏散组:(1)根据事故危害程度,制定疏散方案,组织受威胁人员有序疏散;(2)对疏散区域进行隔离,防止人员回流。
液氯泄漏事故处置

液氯泄漏事故处置氯气属剧毒品,室温下为黄绿色有剧烈窒息性的气体。
在高压或低温下液化为液氯,为黄绿色油状液体。
易溶于二硫化碳,微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能与碱液发生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次氯酸盐,能和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在氯的制造、使用、灌注、运输和贮存时,因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钢瓶口密封不良等,均可造成液氯泄漏,使大量氯气逸散。
据报道,如果空气中氯气含量达到3000mg∕m3(ppm)时,深吸少许可危及人的生命。
如果出事地点空气流动较大,则下风向的危险性更大。
其表现症状为:低度吸入时,刺激呼吸道及眼部,出现流泪、流涕、喷嚏、咽痛、干咳等;高度吸入时,出现咳血、胸闷,产生肺气肿,甚至昏迷休克或咽喉部、支气管痉挛和水肿造成窒息;严重时,可刺激神经造成猝死。
若1吨液氯在瞬间泄漏,在半径30m范围内,涉毒时间5-10分钟,可致人死亡;在半径80-9Om范围内,涉毒时间0.5-1小时,也可致人死亡;在半径IlO-125m范围内,涉毒时间0.5-1小时,可致人深度中毒。
液氯泄漏不但危及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按下列程序实施救援:1.紧急疏散。
迅速撤离液氯泄漏污染区人员到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严格限制人员出入。
根据现场的检测结果和可能产生的危险,确定隔离区的范围。
2 .设置警戒线。
小量液氯泄漏时,以半径15Om为初始隔离半径;大量液氯泄漏时,以半径45Om为初始隔离半径,实施隔离。
3 .迅速报警。
使用单位或运输车辆发生液氯泄漏事故后,要立即向公安、安监、消防、环保等部门报告,请求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救助。
4 .事故处置⑴在贮存、使用过程中发生液氯泄漏时的应急处理措施应急处置人员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专用防化服,做好个人防护。
①少量泄漏时,转动钢瓶,查找泄漏部位;②易熔塞处泄漏时,用竹签、木塞堵漏;瓶阀泄漏时,拧紧六角螺母;瓶体焊接泄漏时,用内衬橡胶垫片的铁箍箍紧;③泄漏严重,无法实施堵漏时,用紫铜管将泄漏的氯气导至碱液池或直接将钢瓶推至碱液池中,彻底消除氯气造成潜在危害,液碱量一般为了理论消耗量的1.5倍。
液氯设备泄漏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

液氯设备泄漏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1 总则1.1 目的为了及时控制和消除液氯设备泄漏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特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1.2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液氯钢瓶、液(气)氯管道、氯化釜等特种设备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作业指导。
2 介质特性液氯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化工、水处理等行业,属剧毒品类。
2.1 理化特性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带有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液氯由氯气压缩或低温液化而成。
标准状况下氯气密度为3.214kg/m3,相对密度(空气为1):2.48。
稍溶于水。
标准状况下1个体积的液氯可汽化成484个体积的氯气。
液态氯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接触液氯可引起严重冻伤氯气的体积膨胀系数较大,满量充装液氯的钢瓶,在0—60℃范围内,液氯温度每升高1℃,其压力升高约0.87—1.42MPa,因而液氯气瓶超装极易发生爆炸。
2.2 危险特性:氯本身不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物质或蒸汽也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发生猛烈反应而引起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对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性。
氯碱生产中如果生产工艺控制不严,容易导致三氯化氮(NCl3)在设备中积聚。
三氯化氮是一种剧烈的爆炸物,自燃爆炸点95℃,在热水中易分解,在冷水中不溶,在空气中易挥发、不稳定,在气相中浓度达到5-6%(V/V)时,有潜在的爆炸危险。
60℃时受震动或在超声波条件下,易发生分解性爆炸,与油脂或有机物等接触也可以发生爆炸。
2.3 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轻者有流泪、咳嗽、胸闷,出现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表现。
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中毒严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
2.4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造成污染,水吸收液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
液氯泄漏应急处置方案

液氯泄漏应急处置方案引言液氯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品,它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医疗、化工、冶金等工业领域。
由于液氯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和强氧化性,一旦发生泄漏事故,不仅会对环境和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失,还可能对人员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建立液氯泄漏应急处置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泄漏事故分类液氯泄漏事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液氯罐体泄漏 2. 泄漏管道接口 3. 处理设备泄漏 4. 贮存区域泄漏应急处置方案事先准备1.配备防护装备。
液氯具有强腐蚀性和强氧化性,建议在操作液氯过程中穿戴全套防护装备,包括面罩、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鞋等。
2.开展应急预案演练。
定期组织液氯泄漏应急演练,培训员工的应急处理技能,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
3.贮存液氯时应与其他液体和固体分开。
储存液氯的场所应放置明显标识,防止在储存液氯时混淆其他物质。
处置流程1.发现泄漏后,在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立即采取措施:如紧急停机,切断液氯源等。
2.确定泄漏位置和范围。
在确定泄漏位置和范围后,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封堵措施,防止泄漏物质的持续流出。
3.疏散人员。
如果泄漏的液氯量较大,应及时疏散现场人员,并对周围环境进行警示措施。
4.排除泄漏物质。
清除泄漏物质的过程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配戴防护装备,以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5.推行环境监测。
在排除泄漏物质之后,应对场地周围环境的情况进行监测。
如果泄漏已对环境造成影响,应及时采取恰当的环境修复措施。
事后记录和处理1.记录事故详情。
事故记录应完整记录液氯泄漏的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处理措施及效果等信息。
2.进行分析和评估。
对事故进行评估分析,总结事故原因和应急处置不足之处,找到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3.改进预案和采取预防措施。
基于事故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液氯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加强预防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结论液氯泄漏是一种突发性事件,它的处置需要基于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周密的应急预案。
只有充足的准备工作和及时的应急处理,才能保证液氯泄漏的风险最小化以及人员安全。
液氯

液氯泄漏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加强对液氯泄漏事故的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特制定本应急救援预案:一、应急救援预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急救援预案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真正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
一旦发生液氯泄漏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点,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液氯事故应急救援原则: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
二、卢氏县概况及氯气危险目标的确定(一)概况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洛河上游,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
北邻灵宝,东连洛宁、栾川,南接西峡,西和西南与陕西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
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境内多丘陵山地,气候为季风气候类型,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209国道贯穿南北。
(二)危险目标确定全县目前有县自来水公司一家使用氯气,主要用于饮用水消毒;液氯在公路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泄露事故因素。
三、氯气的危害特性及处置措施氯气属有毒气体,外观为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碱液,遇水时有腐蚀性。
它不会燃烧,但却是一种强氧化剂,可助燃。
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汽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体、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
氯气对人的危害:氯气属II级(高度危害)毒物,一旦吸入,轻者呼吸系统脏器发炎,重者会窒息,甚至猝死。
中毒者表现为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绀紫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
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
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
液氯泄漏事故处置预案范本

液氯泄漏事故处置预案范本一、事故概述1.1 事故发生地点:液氯存储设施区域1.2 事故发生时间:事故发生时1.3 事故原因:液氯存储装置损坏1.4 事故规模:液氯泄漏量为XXX吨1.5 事故性质:液氯泄漏二、事故应急响应2.1 拨打应急电话:立即拨打应急电话XXXXXX,向相关部门报告液氯泄漏事故。
2.2 撤离人员:立即通知附近人员撤离事故现场,确保人员的安全。
2.3 封锁事故区域:在事故发生地点及周围设立警戒线,并配备专人负责对外封锁。
2.4 切断电源:断开液氯存储设施的电源,防止电火花引发爆炸事故。
2.5 启动应急方案:按照液氯泄漏应急预案,启动相应的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2.6 通知相关部门: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协同处置液氯泄漏事故。
三、事故风险评估3.1 事故后果评估:对液氯泄漏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进行评估分析。
3.2 风险识别:识别液氯泄漏事故可能引发的爆炸、气体扩散、火灾等次生灾害风险。
3.3 风险控制措施: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减少事故后果并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四、事故现场控制4.1 调集应急救援人员:调集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对事故现场进行控制和处置。
4.2 确定泄漏点:通过检测和观察,确定液氯泄漏的具体位置。
4.3 设立临时隔离区:在泄漏点周围设立临时隔离区,限制泄漏物扩散范围。
4.4 制定泄漏物清除方案:根据液氯泄漏物的性质和扩散情况,制定泄漏物清除方案,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人员。
4.5 部署安全防护措施:针对液氯泄漏的特点,采取控制风向、佩戴呼吸器、灭火器材等安全防护措施,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五、泄漏物清除与处置5.1 初步清除:使用吸附材料对液氯进行初步吸附,减少泄漏物的扩散。
5.2 气象条件调查:了解气象条件,预测泄漏物的扩散范围和方向,并调整处置方案。
5.3 泄漏物收容:利用合适的容器将泄漏物收集起来,并封存妥善处理。
5.4 水帘喷淋:在液氯泄漏物周围设置水帘喷淋装置,控制泄漏物的扩散。
液氯生产现场泄漏处置预案

一、总则1.1 目的为预防和减少液氯生产现场泄漏事故的发生,确保员工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液氯生产现场发生的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
1.3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3)快速反应,协同处置;(4)科学决策,规范操作。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2.1 液氯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2.1.1 指挥部组成由公司总经理担任总指挥,生产部、安全环保部、人事部、设备部、保卫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1.2 指挥部职责(1)组织、指挥、协调应急处置工作;(2)决定应急处置工作的重大决策;(3)向上级汇报事故情况和应急处置进展。
2.2 液氯泄漏事故应急处置小组2.2.1 小组组成由生产部、安全环保部、设备部、保卫部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
2.2.2 小组职责(1)现场救援:组织人员开展现场救援工作,确保事故现场安全;(2)事故调查: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提出整改措施;(3)信息报送:及时向上级汇报事故情况和应急处置进展。
三、应急处置措施3.1 紧急疏散3.1.1 发现液氯泄漏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现场人员迅速撤离泄漏区域。
3.1.2 撤离过程中,确保人员在上风方向,远离泄漏区域,并立即采取防护措施。
3.1.3 撤离过程中,保持通讯畅通,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3.2 隔离泄漏区域3.2.1 事发地点周边设立警戒线,限制无关人员进入。
3.2.2 组织人员进行现场监测,确保泄漏区域安全。
3.3 事故救援3.3.1 组织专业人员对泄漏点进行堵漏处理,防止泄漏进一步扩大。
3.3.2 撤离泄漏区域内的易燃易爆物品,防止发生火灾。
3.3.3 消防部门对泄漏区域进行灭火作业,确保火势得到控制。
3.4 人员救护3.4.1 对吸入氯气的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包括吸入新鲜空气、吸氧等。
3.4.2 对中毒人员及时进行医疗救治,确保生命安全。
3.5 环境监测3.5.1 组织专业人员对泄漏区域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确保环境安全。
液氯泄漏事故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液氯泄漏事故,确保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公司液氯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事故风险分析2.1 液氯特性液氯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可燃,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液氯在常温下易挥发,遇水产生盐酸,遇碱产生次氯酸盐。
2.2 液氯泄漏风险液氯泄漏事故可能发生在液氯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
事故原因包括设备故障、操作失误、自然灾害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3.1 成立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液氯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3.2 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现场指挥组:负责现场指挥、调度、协调救援工作。
(2)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救治、现场救护工作。
(3)环境监测组:负责现场环境监测,评估事故影响。
(4)警戒疏散组:负责现场警戒、人员疏散、交通管制工作。
(5)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调拨、供应工作。
(6)宣传报道组:负责事故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工作。
四、应急处置措施4.1 初步处置(1)发现液氯泄漏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现场指挥组迅速组织人员采取切断气源、隔离泄漏区域、设置警戒线等措施。
(3)医疗救护组对伤员进行现场救护,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4.2 现场处置(1)环境监测组对泄漏区域进行监测,评估事故影响。
(2)警戒疏散组对周边居民进行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3)现场指挥组组织人员采取稀释、吸附、吸收等措施,降低泄漏气体浓度。
4.3 后续处置(1)对泄漏区域进行彻底清理,消除隐患。
(2)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追究责任。
(3)对受影响区域进行环境监测,确保环境安全。
五、应急保障5.1 物资保障应急指挥部负责调配应急救援物资,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5.2 人员保障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应急队伍的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氯设备泄漏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
1 总则
1.1 目的
为了及时控制和消除液氯设备泄漏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安徽省特种设备特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1.2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安徽省辖区内的液氯储罐、铁路罐车、汽车罐车、液(气)氯管道、液氯钢瓶等特种设备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作业指导。
2 介质特性
液氯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化工、水处理等行业,属剧毒品类。
2.1 理化特性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带有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液氯由氯气压缩或低温液化而成。
标准状况下氯气密度为3.214kg/m3,相对密度(空气为1):2.48。
稍溶于水。
标准状况下1个体积的液氯可汽化成484个体积的氯气。
液态氯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接触液氯可引起严重冻伤
氯气的体积膨胀系数较大,满量充装液氯的钢瓶,在0—60℃范围内,液氯温度每升高1℃,其压力升高约0.87—1.42MPa,因而液氯气瓶超装极易发生爆炸。
2.2 危险特性:氯本身不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物质或蒸汽也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发生猛烈反应而引起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对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性。
氯碱生产中如果生产工艺控制不严,容易导致三氯化氮(NCl3)在设备中积聚。
三氯化氮是一种剧烈的爆炸物,自燃爆炸点95℃,在热水中易分解,在冷水中不溶,在空气中易挥发、不稳定,在气相中浓度达到5-6%(V/V)时,有潜在的爆炸危险。
60℃时受震动或在超声波条件下,易发生分解性爆炸,与油脂或有机物等接触也可以发生爆炸。
2.3 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轻者有流泪、咳嗽、胸闷,出现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表现。
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中毒严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
2.4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造成污染,水吸收液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
3 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
3.1 液氯储罐的气相进出口、液相进出口、排污口、放散口、液面计接口、压力表接口等接管、阀门、法兰连接密封等部位失效或泄漏。
3.2 氯气管道、阀门、法兰等连接密封部位失效或泄漏。
3.3 液氯罐车装卸用软管泄漏或爆裂。
3.4 液氯钢瓶阀门和丝堵的密封面失效或泄漏。
4 装备和器材
4.1 消防装备及器材。
消防车、消防水幕、消防水炮、砂土。
4.2 防护器材。
过滤式防护氯中毒专用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湿毛巾、全封闭防化服、防冻衬纱橡胶手套、工作靴。
4.3 设备物资储备。
吊车、有毒气体浓度测试仪、风向仪、救援绳索(30-50米,用于救援中毒伤员和拖曳气瓶)、不同规格带压堵漏卡具、夹具、高压注胶枪、手动高压油泵、防火花的专业施工工具、防爆电筒、适用液氯介质的密封胶若干,10-15%氢氧化钠溶液等。
4.4 医疗救护车、2%—3%小苏打溶液或1%硫酸钠溶液、1%-2%麻黄素或2%-3%普鲁卡因+0.1%肾上腺素溶液、其它常用救护药品。
5 紧急处置
5.1 发生泄漏事故同时进行以下处置:启动本企业(生产单位、使用单位、贮存单位)、本地区(运输过程中)应急救援预案。
抢险救援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5.1.1 报警。
通知本企业管理、维修、应急抢险等相关人员到场处置。
拨打119、120,向消防等部门报警,通知供水部门对事故发生地段管线增压,并将事故情况及时报告当地质监、安监等有关部门。
5.1.2 关阀、断源。
事故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或熟悉现场的人员关闭输送物料的管道阀门,切断事故源。
消防人员在上风向负责用开花或喷雾水枪掩护协助操作。
关阀人员防护用品必须穿戴齐全。
5.1.3 抢救伤员、设定区域、疏散人员。
(1)救援小组:穿好全封闭防化服,戴上氧气呼吸器,在消防水幕的掩护下,寻找和抢救伤员,查找泄漏发生的部位及形态。
(2)疏散小组:根据地形、风向、风速、事故设备内液氯储量、泄漏程度、以
及周边道路、重要设施、建筑情况和人员密集程度等,对泄漏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在专家的指导下设定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实施必要的人员疏散、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导。
(3)堵漏小组:根据救援小组现场侦察获得的信息,会同专家组确定堵漏方案。
如果设备有爆炸危险须迅速撤离。
5.1.4 稀释降毒。
在泄漏点上风位置,用带架水枪以开花形式和固定式喷雾水枪对准泄漏点喷射,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和减少有毒气体向空中排放。
为了提高效果,可以在消防水中加入苏打粉或其它碱性物质。
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设置隔离沟防止泄漏物向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5.2 泄漏处置
5.2.1 泄压排空。
当罐体开裂尺寸较大而又无法止漏时,迅速将罐内液氯导入空罐或其它储罐中。
5.2.2 如果罐壁发生泄漏,泄漏量不大而又无法堵漏时,可将氯气导入10-15%氢氧化钠溶液中中和处理。
(将氢氧化钠配制成10-15%的溶液。
处置1吨氯气需要氢氧化钠(100%)1.5吨。
若用30%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溶液,处置1吨氯气需要5吨重量的30%氢氧化钠溶液。
)
5.2.3 器具堵漏。
5.2.3.1 管道壁发生泄漏,又不能关阀止漏时,可使用不同形状的堵漏垫、堵漏楔、堵漏胶、堵漏带等器具实施封堵。
5.2.3.2 微孔泄漏可以用螺丝钉加粘合剂旋入孔内的办法封堵。
5.2.3.3 罐壁撕裂泄漏可以用充气袋、充气垫等专用器具从外部包裹堵漏。
5.2.3.4 带压管道泄漏可用捆绑式充气堵漏袋,或使用金属外壳内衬橡胶垫等专用器具施行堵漏。
5.2.3.5 阀门、法兰盘或法兰垫片损坏发生泄漏,可用不同型号的法兰夹具并注射密封胶的方法实施封堵,也可以直接使用专门阀门堵漏工具实施堵漏。
5.2.3.6 对液氯钢瓶可先用密封器堵漏,然后用专用工具处置。
5.2.4 体积较小的液氯钢瓶发生泄漏,无器具堵漏或泄漏无法控制时,可将其浸入碱液池内进行中和。
5.3 现场洗消处理。
根据液氯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化学消毒法和物理消毒法处理,或对污染区暂时封闭等,待环境检测合格后再行启用。
5.4 现场恢复。
经有关部门、专家对事故现场的安全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允许人员进入进行事故现场清理、维修设备、恢复生产等。
6 安全防护
6.1 个体防护。
佩戴防氯气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封闭防化服,在处理液态氯泄漏时佩戴防冻伤防护用品。
无防护用品时,可以用湿毛巾捂住鼻嘴,向上风方向转移。
6.2 伤员处置。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物,用大量流动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畅通。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6.3 现场监测。
迅速监测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内的有毒气体浓度和扩散情况,人员随时做好撤离准备。
6.4对危险区域进出人员实行登记,做好事故现场人员及伤残人员的统计工作。
7 附则
7.1 应急工作结束后,应急作业单位应总结本次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在应急工作结束后的15日内提出总结报告,送交省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
7.2 应急带压堵漏人员应经过培训,持有相应的作业资格证书。
7.3 本作业指导书是事故应急抢险的指导性文件。
发生事故后,应视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7.4 本作业指导书发布后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