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地理 第三篇 中国地理 第五单元 中国地理分区 第4课时 认识省内区域和跨省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地理 第4单元 中国地理

• (3)依据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事物的特征定位。
• (4)依据当地的代表性地理事物定位(包括特殊自然景观、文物古 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世界上各个不同的区域由于纬 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影响到该地区的气候、生物和植被, 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观,成为确定区域的重要依据。 如日本的富士山、热带草原的纺锤树和波巴布树、沙漠地区的 绿洲等。另外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 的重要线索。如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凯旋门,中国的长城, 埃及的金字塔等。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掌握各典型地区的自然 特征、景观特点,对各种景观的分布了然于胸,临场就会得心 应手,作出正确定位。
• [解析] 第(1)题,读图,伊犁河谷的地形,向西呈喇叭口状 敞开,有利于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聚集。受地形强烈抬升, 形成地形雨。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区,河谷地区,汇集了山地 降雨和高山冰雪融水,地表水比较丰富,与周围其它地区相 比,这里成了“西域湿岛”。
•第(2)题,根据图例,图中城市分布于山麓冲积扇的沿河地 带。因为图示地区是干旱区,降水稀少,水源主要来自于山 地降水和冰雪融水,山麓冲积扇的沿河地带水源较丰富,生 产、生活用水较便利,地形较平坦,成为城市发育的理想条 件。(3)新疆盛产棉花、羊毛,发展纺织工业,接近原料产 地。新疆靠近中亚消费市场,产品出口运输成本低。该地劳 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廉价,当地政府为吸引产业迁入,实行 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所以适宜建设发展纺织工业。
• ②水系形状信 息:长江干流 形似字母“v+ w”,黄河干 流像“S+几” 字形等等。
• ③城市相对位置信息:美国大西洋沿岸自北向南分布着波士 顿、纽约、费城、华盛顿四大城市,芝加哥位于密歇根湖南 岸,中国武汉位于长江“W”形的中间凸起处等。
2021版高考地理第5单元中国地理分区第4课时青藏地区课时作业含解析

第4课时青藏地区一、单项选择题读区域图,完成1~2题。
1.西藏地区( C )A.河湖稀少B.年降水量西北多,东南少C.城镇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D.地势东南高,西北低2.青稞是西藏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多种植于河谷地带,主要原因是河谷地带( A ) A.热量更充足B.降水量更大C.光照更充足D.土壤更肥沃[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从图中可看出西藏地区河湖较多;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城镇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带;根据河流流向可看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第2题,高原河谷地区由于海拔较低,热量较为充足,可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温度条件。
近代,我国滇、藏、川之间的贸易是通过“茶马古道”进行的,它是以马帮(骡马)运输为基础,实现川、滇的茶叶和西藏马匹、药材的交易,故称“茶马古道”。
读图完成3~4题。
3.马帮运输是滇、藏、川间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采用马帮运输的主要原因是( D ) A.当地畜牧业发达,骡马数量多B.当地经济落后,发展马帮运输可增加就业机会和运输收入C.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D.骡马适应性强,可满足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对交通运输的需要4.在建设云南、四川通往西藏的交通线时,国家坚持了先公路后铁路的原则,其原因是( D )①公路运输灵活性强,对地势起伏的适应性远比铁路强②沿线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运输量不大③公路运输的连续性比铁路强,运输效率更高④公路建设的工程造价远比铁路低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第3题,滇、藏、川地形起伏大,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山高谷深,道路建设困难;当地地质灾害多发,喀斯特地貌广布,影响道路建设;骡马适应性强,可满足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对交通运输的需要。
第4题,滇、藏、川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多发,喀斯特地貌广布,公路建设的工程造价远比铁路低;公路运输灵活性强,对地势起伏的适应性远比铁路强。
(2021·广州高二检测)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地理 第三篇 中国地理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中国地理分区第1课时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高考考点高考导航北方地区1.地理位置和范围;2.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3.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4.主要城市。
南方地区1.地理位置和范围;2.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3.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4.主要城市。
1.识记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2.能够结合各类图表,总结归纳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及影响因素。
3.理解掌握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各自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4.掌握南北方地区主要经济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发展特点。
一、北方地区1.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与范围:大致位于A__大兴安岭__和青藏高原以东,__内蒙古__高原以南,B__秦岭—淮河__一线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地势:①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平原、高原、山地、丘陵为主;②主要地形区包括C__黄土高原__、D华北平原、E__东北平原__和F__太行山__、G山东丘陵、H__辽东丘陵__等。
③气候:以__温带季风__气候为主,冬季盛行__西北__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__高温多雨__,降水由东向西递减。
(4)水文特征:以__雨水__补给为主,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__含沙量__较大。
2.地理环境及农业生产差异习惯上将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称为东北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称为华北区,其差异可列表如下:区域华北区东北区土地景观黄土地黑土地主要地形区__华北平原__、__黄土高原__ 大小兴安岭、东北平原、长白山地粮食作物__冬小麦__、谷子__春小麦、玉米__种植制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一年一熟经济作物__棉花、花生__ 大豆、甜菜土地改良盐碱地改良、黄土高原、__水土保持__黑土保护、沼泽地改良林果类别温带水果、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人工林、温带水果(1)东北地区“丁”字形骨架:a__滨洲线__、b__滨绥线__、c__哈大线__。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讲义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讲义一、中国的疆域1.海陆位置:海陆兼备,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边缘海为黄海、东海、南海,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2.领土四至点〔右图1〕3.相对位置: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度6个〔右图2〕4. 我国区域定位的方法(1)应用经纬网对地形区停止空间定位(2)主要经纬线穿过的省区与地形区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形区巧记北回归线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北回归线东西穿,云南两广和台湾30°N 冈底斯山脉、横断山脉、四川盆地、杭州湾等冈底斯山横断山,四川盆地杭州湾40°N 塔里木盆地、祁连山北侧、河套平原南侧、渤海湾塔里木、祁连山,河套南侧渤海湾80°E 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西部天山山脉塔里木,青藏高原穿西部90°E 阿尔泰山、吐鲁番盆地、孟加拉湾阿尔泰山、吐鲁番,可可西里孟加拉湾110°E 阴山、陕北、关中、陕南、巫山、雷州半岛和海南北起阴山贯三秦,南越巫山过海南120°E 大兴安岭、渤海、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兴安虎声吼,渤海水色秀,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游二、中国的地形1. 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散布。
一二阶梯分界限:A 昆仑山——B 祁连山——C 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分界限:D 大兴安岭——E 太行山脉——F 巫山——G 雪峰山。
2. 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阔。
3.我国主要山脉散布 4.我国主要的地形区(1)四大高原地形区 自然天文特征 人文天文特征青藏高原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散布于雅鲁藏布江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内蒙古高原 海拔1 000米左右;空中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黄土高原 世界最广黄土散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动力开发云贵高原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从2 000米降到1 000米;空中坎坷,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别貌发育 〝坝子〞农业,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开展;旅游资源丰厚;少数民族散布广(2)四大盆地 地形区 自然天文特征 人文天文特征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内有世界最大的活动沙漠。
(新课标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三篇中国地理第五单元中国地理分区学案

第五单元中国地理分区第1课时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一、北方地区1.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与范围:大致位于A__大兴安岭__和青藏高原以东,__内蒙古__高原以南,B__秦岭—淮河__一线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地势:①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平原、高原、山地、丘陵为主;②主要地形区包括C__黄土高原__、D华北平原、E__东北平原__和F__太行山__、G山东丘陵、H__辽东丘陵__等。
③气候:以__温带季风__气候为主,冬季盛行__西北__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__高温多雨__,降水由东向西递减。
(4)水文特征:以__雨水__补给为主,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__含沙量__较大。
2.地理环境及农业生产差异习惯上将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称为东北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称为华北区,其差异可列表如下:(1)东北地区“丁”字形骨架:a__滨洲线__、b__滨绥线__、c__哈大线__。
(2)华北地区以d__北京__为中心,主要铁路干线有京哈线、e__京沪线__、京包线、京广线、京九线、f__陇海线__等。
(3)运煤专线:①__大秦线__、②__神黄线__、③__焦兖日线__。
4.矿产资源与工业(1)矿产:__煤、铁、石油__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
(2)工业基地:甲:__京津唐__工业基地是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工业中心主要有北京、天津和唐山。
乙:__辽中南__工业基地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工业中心为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等。
二、南方地区1.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与范围:__秦岭—淮河__以南、__青藏高原__以东,东部和南部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特征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C__长江中下游平原__、D__东南丘陵__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A__四川盆地__、B__云贵高原__(3)气候:以__热带、亚热带__季风气候为主,夏季__高温多雨__,冬季温和湿润。
(新课标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地理 第三篇 中国地理 第五单元 中国地理分区 第4课

第三篇第五单元第4课时一、单项选择题(2018届·青岛高三一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强度与结构是影响区域综合碳排放格局的关键所在。
工业重心是区域工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
下图示意泛长三角工业重心与碳排放重心的变化。
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时间内工业重心与排放重心转移方向的共同趋势是( C )A.向东南转移B.向西北转移C.先东南后西北D.先西北后东南2.长三角地区2005年到2010年碳排放重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 )A.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B.核心区大力发展制造业C.外围区大力发展服务业D.产业转移的约束逐渐增大3.下列措施不能够推动泛长三角排放重心与工业重心趋于重合的是( D )A.优化产业结构B.提高能源利用率C.优化能源结构D.加大外围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统计图的判读,较易。
从图示碳排放重心来看,1990~2005年向东南方向转移,2005年至2010年向西北方向转移。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地理数据统计的主要因素,较难。
2005—2010年碳排放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
随着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快,江苏北部、浙江西部、安徽东南部一些地区划入泛长三角经济地区,因而在统计时其数据重心会向西北方向转移,A项正确;核心区位于泛长三角东部,大力发展制造业,会加大碳排放量,其重心会向东部转移,B项错误;服务业消耗能源少,碳排放量少,如果外围大力发展服务业,则重心会向东转移,C项错误;随着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转移的约束力减小,制造业会大量由核心区向外围区转移,D项错误。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产业的发展状况,难度中等。
从图示整体来看,碳排放重心位于工业重心西部,说明泛长三角西部地区高耗能、高排放量产业占比大,因此优化泛长三角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从而减少碳排放,其重心会逐渐东移,与工业重心重合,A、B、C三项都有可能;加大外围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转移来的大都属于高耗能、高排放量的产业,其工业产值比较低,高附加值、排放量少的产业被核心区垄断,从而碳排放重心和工业重心的距离会越来越远,D项不可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地理 第3章 中国地理 第5节 中国的自然资源课件

(3)不合理用水,浪费、污染现象严重。
3.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措施
(1)兴建水库,解决时间分配不均。
(2)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
K12课件
8
四、海洋资源 1.基本特点:海域辽阔、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2.主要类型及特点 (1)多样的生物资源: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主要位于长江 口附近,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2)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 (3)巨量的化学资源
K12课件
5
二、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1)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2)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
(3)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4)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
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草地
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 400 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及青藏高原 区
平原、盆地,低缓的 的高原、山地,青 山区、边疆区和东南部的
丘陵地区
藏高原区
山地
影 响 因 素
地 平原、盆地、
形
低缓的丘陵
高原、山地
气 候
年降水量>400 mm 的 湿润、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 mm 的干旱、半干旱地
区
山地、丘陵 湿润、半湿润地区
地区差 异
因降水量南多北少, 草地类型和产草量 东北林区:松林成海;西
海(舟山渔场)
五大油田:集中
等
分 布
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西北 华北、东北 海盐:集中渤
更少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 八大铁矿:集中 海(长芦盐场)
春少;年际变化大
东北、西南、华
等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1:5.4中国的主要地区

北方地区微专题一 (1)位置范围: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 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2)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c黄土高原。图中a三江平原、 b松嫩平原。
北方地区
(3)气候: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从南 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大部分属 于半湿润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4)农业:多为旱地,以小麦、大豆为主,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区域定位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山地、丘陵为
地形 主,平原小而分散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
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河流
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水能丰富、中 下游航运价值大
资源
林业: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茶、油 桐、毛竹、杉树、樟树繁多;水资源丰富; 常规能源缺乏,水能丰富,有色金属矿丰富
区:不合理伐林、放牧、
耕作,造成湿地退化
工业
有利:日照时间长 不利:热量不足
西宁(毛织);拉萨(皮革、毛毯);林芝 (毛织)
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水田农业,一年两熟到三熟,渔业发达
水稻、油茶、甘蔗、茶叶、天然橡胶、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 要产区
工业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带;西南地区轻纺工 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珠三角”工业基地
居民 生活
主食为大米;房屋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龙舟竞赛、游泳
生态 问题
洪涝灾害、水体污染、酸雨、“红漠化”“石漠化”
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谷子及温带水果
工业 辽中南重工业与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环渤海工业带;山西 能源基地
居民 主食为面食,房屋墙厚防寒保暖,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冬季 生活 溜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第五单元第4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2018届·青岛高三一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强度与结构是影响区域综合碳排放格局的关键所在。
工业重心是区域工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
下图示意泛长三角工业重心与碳排放重心的变化。
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时间内工业重心与排放重心转移方向的共同趋势是( C )
A.向东南转移B.向西北转移
C.先东南后西北D.先西北后东南
2.长三角地区2005年到2010年碳排放重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 )
A.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B.核心区大力发展制造业
C.外围区大力发展服务业D.产业转移的约束逐渐增大
3.下列措施不能够推动泛长三角排放重心与工业重心趋于重合的是( D )
A.优化产业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率
C.优化能源结构
D.加大外围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统计图的判读,较易。
从图示碳排放重心来看,1990~2005年向东南方向转移,2005年至2010年向西北方向转移。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地理数据统计的主要因素,较难。
2005—2010年碳排放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
随着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快,江苏北部、浙江西部、安徽东南部一些地区划入泛长三角经济地区,因而在统计时其数据重心会向西北方向转移,A项正确;核心区位于泛长三角东部,大力发展制造业,会加大碳排放量,其重心会向东部转移,B项错误;服务业消耗能源少,碳排放量少,如果外围大力发展服务业,则重心会向东转移,C项错误;随着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转移的约束力减小,制造业会大量由核心区向外围区转移,D项错误。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产业的发展状况,难度中等。
从图示整体来看,碳排放重心位于工业重心西部,说明泛长三角西部地区高耗能、高排放量产业占比大,因此优化泛长三角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从而减少碳排放,其重心会逐渐东移,与工业
重心重合,A、B、C三项都有可能;加大外围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转移来的大都属于高耗能、高排放量的产业,其工业产值比较低,高附加值、排放量少的产业被核心区垄断,从而碳排放重心和工业重心的距离会越来越远,D项不可能。
综上所述,D项符合题意。
(2017·衡水中学质检)读“我国某区域图”,据此回答4~5题。
4.图中山脉N是我国( D )
A.农耕区与畜牧业区分界线
B.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
C.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分界线
D.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荒漠地区分界线
5.从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考虑,图中M省内的人口迁移方向最有可能的是( A ) A.由南向北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D.由西向东
解析:第4题,N山脉为贺兰山,显然不是青藏高寒区与其他分区的界线,故B、C错;农耕区与畜牧区大约以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为界,而贺兰山是200mm年等降水量线穿过地区,故A错;贺兰山是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分界线,选D。
第5题,M省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该省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水源不足,但北部的宁夏平原有黄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是我国主要灌溉农业区,人口集中,经济发展水平高,受其影响,M省内的人口迁移方向最有可能是由南向北。
二、综合题
6.图甲为“我国沿某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剖面图在乙中国疆域图(经纬度间隔为5°)上表示这条剖面线的是__L3__,与该线最接近的地理界线是__B__。
A.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B.人口地理分界线
C.400mm等年降水量线
D.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2)B地形区夏季炎热,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说明其主要原因。
(3)A与E两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上互为长短(即A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劣势)正是E地区发展的劣势(优势))请列举两例。
答案:(2)四川盆地地形封闭,夏季热量不易扩散,冬季风被北部(秦岭)、西侧(横断山脉)山脉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3)A地(云贵高原),E地(东北平原)
A地土壤贫瘠,E地土壤肥沃;A地热量丰富,E地热量较少;A地地形崎岖,E地地形
平坦;A地耕地很少,且破碎;E地耕地广阔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