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
中外名字的文化含义

中外名字的文化含义一、引言名字是一个人的标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含义。
无论是中文名字还是外国名字,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本文将以中外名字的文化含义为主题,探讨名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中文名字的文化含义1. 字义解析中文名字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汉字组成,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例如,“张”字代表着展开、扩大的意思,因此“张三”这个名字传达着一个人开阔、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
2. 姓氏文化中文姓氏源远流长,代表着家族的血脉和传承。
例如,“李”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它源于古代的贵族姓氏,代表着尊贵和高贵的身份。
因此,取名为“李世民”的人往往被赋予了崇高的期望和责任感。
3. 命名理念中国人在给孩子取名时,往往会考虑到吉祥、美好的寓意。
例如,“秋香”这个名字寓意着如秋天的芬芳和美丽,给人一种温婉、优雅的感觉。
这种命名理念反映了中国人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外国名字的文化含义1. 姓氏文化不同国家的姓氏文化各不相同,代表着不同的家族和血统。
例如,英国的姓氏“Smith”意为铁匠,象征着工匠精神和技艺,而德国的姓氏“Schneider”则是指裁缝,代表着纪律和精确。
2. 名字来源外国名字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是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
例如,“David”这个名字源于圣经中的大卫,代表着英勇和智慧。
而“Juliet”这个名字则来自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寓意着浪漫和激情。
3. 拼写和发音外国名字的拼写和发音通常与其文化背景和语言有关。
例如,法国名字“Pierre”在英语中读作“Peter”,而在法语中读作“Pee-air”。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音特点。
四、中外名字的文化交流1. 名字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名字的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了更好地传达名字的文化含义,翻译者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例如,中国名字“李明”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Lee Ming”,保留了姓氏和名字的原汁原味。
中西方姓名差异

怎样起一个有益于你本人的名字 ?
•看你本人的处世哲学
•参照你的生日时辰,起一个与你能力相当 的名字
•看象征你自己的生日天干的五行在你所生 月份的喜忌
好听的中文名字(女)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 问冰 ( 名字取自古诗:一片冰心在玉壶) 惠茜(贤惠,茜只是 名字好听)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 什么意义) 语嫣 (嫣:美好鲜艳 ) 茹雪(茹,谐 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纯洁,善良) 欢馨(快乐 ,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优璇(优,各个方面都很 优秀;璇,像美玉一样美丽,受人欢迎) 雨嘉(雨, 纯洁;嘉,优秀) 娅楠(娅,谐音雅,文雅;楠只是 名字好听) 可馨(一个美丽的可人儿。能与家人生活 得非常温馨) 凌薇(气势、朝气都凌人,薇,祝她将 来成为一代名人) 依娜(有伊人风采,娜一般指姑娘 美丽,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珺瑶 珺:美玉 瑶:美玉 婉婷(婉寓意“和顺、温和
• Alina爱丽娜,古德语,『高贵』的意思。 • Amanda 拉丁名,其词根表示爱的意思。amanda表示可爱的人。
被描绘为保守,美丽纤弱的女子,甜美富有 • Demi(法国)一半或小的意思。demi moore是这个名字的代表人物
。人们认为demi是个流行的名字适合聪明,美丽,受欢迎喜欢寻 找乐趣的女孩 • Emma(古德文)“全球的,护士的”,emma被看做是丰满,平常, 年长的居家型女人,快乐,文静,教养良好,个性依赖 • Eva对大部份人来说,eva是个优雅美丽的女子,也是个很有主见 及直接的人,有人则认为eva是性感,优雅的谋略者。 • Frieda(老式德语)"宁静"的意思。freda被描绘为告大,朴实,古板 的德籍女士,友善,温和,个性积极。
语言学视角下的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

二 、 姓名 字 义 方 面
借名字表达某种愿望是古今最为普遍的取名方法之 三 茎
一
2 01 4 . 0 5
语 言应用研 究
度 考 察 , 可 以发 现 南 北 方 女 性 取 名 时存 在 着 人们 很快 记 住 了她 。 较 为 明 显 的差 异 。
( 一 )北 方 单 字 名和 单 音 叠 字 名远 多 于南 方 单 字 名 ,一 姓 一 名 ,简 单大 方 。 在 调 查 的样 本 中 ,南 方 姓 名 以单 字 命 名 的 有 2 9 6 条 , 约
1 、 )作 韵 尾 的 共 有 2 6 8 条 , 而 北 方 姓 名 中仅 有 5 5 条 。 这 些 金 凯 莉 ”等 。音 译 名 字 的 出现 和 城 市 的 开 埠 有 关 。 如 “肖玮 年 鸦 片 战 争 失 败 后 , 中 国被 迫 开 放 广 州 、 厦 门 、福 州 、 宁
态度 等文化 问题 。本文从语 言的角度 ,从南北方 女性 姓名
究 ,明 确姓 名 中蕴 含 的文 化 差 异 。
另 外 后 鼻 音 为 舌 面 后 音 , 发 音 时 舌 根 用 力 ,前 鼻 音 为
用 字的音 、义和用 字组合三 方面对南 北方女性姓名进 行研 舌尖 中音 ,发音 时舌 尖用力 ,从发音部位看 ,发后鼻韵 比 前鼻韵要 费劲得 多, 由此可 以看出南方人在使 用语言 时,
关键 词 :女性 姓 名 南 北 方
老子有 言: “ 无名 ,万物之始 ;有名 ,万 物之母 。”
中 国人 自古 对 名 字 就 十 分 重 视 , 对 他 们 来 说 , 姓 名 不 是 单
( 二 )南 方 姓 名 前 鼻音 多 ,北方 相 反
取名的社会文化因素与背景

取名的社会文化因素与背景人类自古以来就赋予事物名称,命名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方式,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取名的方式和侧重点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探讨取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背景,并分析各个文化中的命名传统和习俗。
东方文化中,取名具有深厚的历史和象征意义。
在古代中国,人们使用的名字通常包含字义和音韵的双重考虑。
字义与人的品德、家族荣誉等有关,而音韵则与与吉祥和吉利的意义相联系。
在古代中国,人们多以古典文学和诗词作为命名的参考,旨在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
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喜欢使用谐音和典故作为名字的来源,以表达对传统和自然的崇敬。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取名方式更加注重个体独立和创造性。
在欧洲和美洲地区,人们常常使用家族姓氏作为名字的一部分,以此来表达家族的认同和血缘关系。
此外,个人的兴趣、偏好和特点也常常被运用到取名过程中。
在近代西方,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给孩子取与众不同的名字,以彰显独特性和个人风格。
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文化背景也对取名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地区的命名传统通常与神话、宗教和土著文化息息相关。
例如,非洲部落会根据孩子出生时的天气、季节和动物的特征来进行取名。
而南美洲土著部落的命名则反映了对自然界和神灵的崇拜。
大洋洲的玛奇尼文化中,人们相信名字与个体的运气和命运相关,因此在取名时会非常慎重。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多,取名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和混合化的趋势。
许多人更加注重给孩子取一个独特而又具有意义的名字,以凸显个体的特质。
同时,也有不少人选择使用跨文化的名字,以展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总结起来,取名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和背景的制约和影响。
不同的文化遵循着各自的取名传统和习俗,从中可以看出对历史、信仰和价值观的崇敬与传承。
而在当代社会,取名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命名功能,成为一个展示个体特性和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取名社会文化因素和背景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丰富自己的跨文化视野。
浅谈中西方姓名的异同

浅谈中西方姓名的异同摘要:姓名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
中西方的姓名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文化上都有着无可否认的相同之处,当然也不乏不同之处,且各具特色。
本文仅以中西方姓氏起源、中西方姓名结构等,从语言及文化方面来对中西方姓名的异同做简要对比分析。
在了解本国姓名文化的同时也认识西方国家姓名文化,有助于两种语言国家的互相理解,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与学习。
关键词:姓名语言文化英文姓名异同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日渐频繁。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占了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大国,一个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的面积大国,理所当然的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加深,外语的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打交道。
与人结识的第一步往往是打招呼、互相介绍姓名称谓,此为相互了解的初始,与此同时,姓名文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正确的恰当的称呼对方的姓名是做好人际交往的首要任务。
一、姓名的含义及来源1、中国姓名来源姓名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
姓名,即为一个个体的姓氏和名字。
中西方姓名究竟从何而生?我国在汉代之前既有姓也有氏,姓与氏是分开的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的概念。
《通鉴外纪》里刘恕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的这么一种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郭维森 2007:90)。
姓作为一种族号,是不属于个人的或者家族的,而是属于整个氏族或者部落的称号。
姓的由来源远流长,古老的姓有姚、姬、姜等,它们都带有“女”字,可见,在远古的母系氏族的时期就已经有了姓的分别。
随着子孙的繁衍及人民迁徙,同姓的氏族分为若干的支部分散于各地生活,而每一个支部又有自己的称号来与其他支部区别开来,这就形成了氏。
例如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姬姓的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氏是齐国祖先的姓,姜姓的下面又分为申氏、吕氏、许氏、纪氏等。
中西方名字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名字差异英语作文In both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names hold significant meaning and importance. However, there are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hen it comes to naming conventions. One key difference is the structure of names. Western names typically consist of a first name followed by a last name, while Eastern names are often written with the family name preceding the given name. This difference in structure may lead to confusion for individual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在西方和东方文化中,名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在命名惯例方面,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个关键的不同之处在于姓名的结构。
西方的名字通常由名字和姓氏组成,而东方的名字则通常以姓氏在前给名字排在后。
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产生困惑。
Another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names is the use of middle names. In Western cultures, it is common to have a middle name in addition to a first and last name. This middle name is often used to honor a family member or carry on a family tradition. In contrast, middle names are not as common in Eastern cultures,where individuals typically only have a first and last name. This difference reflects the varying cultural values placed on names and familial ties.西方和东方名字之间的另一个差异是中间名的使用。
中西人名文化

中西人名文化一、中西人名文化差异1.1 从姓与名排列的先后顺序看中西人名文化差异有姓有名是东西方人的共同特征,然而在姓名的排列顺序上却是相反的:中国人(李四)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姓在先,名在后;而西方人(George Bush)的姓名排列顺序则恰恰相反,名在先,姓在后。
这种姓与名不同的排列顺序是东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人名上的体现。
姓体现家族的代号,而名则是个人的代号。
中西人名中姓与名这种排列顺序正是东西方人在“共性与个性”关系上所持不同观念的反映。
在强调共性至上,“三纲五常”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必然是代表祖宗,家族的“姓”在先,而代表个体、人性的符号——“名”在后。
与此相反,西方人则强调个性,尊重个人独立的人格与主体意识,因此代表个性观念的“名”被放在前面,而代表共性观念的“姓”被后置。
1.2 中西姓氏来源比较1.2.1 中国人姓氏主要来源(1) 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为姓,以“女”为旁。
如:姬、姒、姜等。
(2) 以古国名为姓。
商朝有个阮国,其后代以阮为姓。
(3) 以官职为姓。
如司马、马徒等。
(4) 帝王赐姓。
唐为李家天下,李为国姓。
(5) 以祖先的字为姓。
鲁孝公的儿子弓区,字子臧,其后代以臧为姓。
(6) 以居住地为姓。
春秋齐国公族大夫分别居住东郭、南郭等地,便以东郭、南郭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7) 以神话传说为姓。
如龙等。
(8) 以职位为姓。
如石、陶、巫等。
(9) 以动物为姓。
如马、牛、熊等。
这些动物都是古代宗教自然崇拜观念的产物,一般不用凶狠的动物为姓。
中国姓氏多用雅训的字眼,这是中国人心目中“姓”代表祖宗的缘故。
1.2.2 英、美、法等国人姓氏主要来源(1) 从父姓,如Macarthur(麦克阿瑟,前缀Mac表示父子关系)、Fitzgerald(菲茨杰拉德,前缀Fitz表示父名)、Dickson(迪克森,后缀-son为…之子),等。
(2) 以地名为姓,如Scott(斯科特)、English(英格利希)、Ford(福特)、Everest(埃弗里斯特),等。
中俄姓名对比

中俄姓名对比1姓名来源1. 俄罗斯人名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沿用的斯拉夫民族人名,含义多是描写人的外表特征的;二是由于基督教的传入而带来的教名,占了主要部分。
教名基本上都是圣徒的名字,大部分起源自希腊语、拉丁语、古犹太语等。
那时候孩子出生一周后就要送到教堂受洗,由神父根据教堂日历起名。
三是十月革命后,由于父母有权给子女起名,创制了一批新的人名。
2. 中国人的姓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人们以母亲为中心组成一个个的氏族,为了相互区别,就把姓作为氏族的称号。
姓的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的名为姓,所以,很多古姓都有“女”字旁,如姜、姚、姬等,就连“姓”字本身也是由“女”、“生”二字合成的。
二、以远古时代人们崇拜的生物为姓,如马、牛、羊、龙等。
三、以祖先的国家为姓,如赵、宋、秦、吴等。
四、以祖先的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等古代官职,就成了后代子孙的姓。
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如王、侯等。
六、以住地的方位和景物为姓,如东郭、西门、池、柳等。
七、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人姓陶。
八、以祖先的名号为姓,如中国人的祖先黄帝名叫轩辕,后来,轩辕就成了一个姓。
2.组成1. 俄罗斯人的姓名全称由名字、父称和姓三部分组成,男女性别的不同,一般在词尾的变化中表现出来。
此外,尚有各种各样的小名、爱称和昵称等。
爱称含有爱抚的意思,是小名的一种,所以也可称为表爱的小名。
大名与小名、爱称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即有什么大名,就有与之相对应的小名和爱称。
爱称是由小名演变而来的。
同一个名字可以加不同的后缀,因此,一个名字可以有几个小名和爱称。
由于小名经常以—α、—я结尾,所以根据它们很难确定这个小名的性别。
如“沙尼亚”和“萨沙”既是“亚历山大”的小名,也是“亚历山德拉”的小名;“瓦利亚”既是“瓦连京”、“瓦连利”的小名,又是“瓦连京娜”、“瓦连莉娅”的小名。
小名和爱称有时也往往混用,无严格区别,要视双方之间的关系、习惯以及当时的情况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
作者:潘玉英都兴宙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2期
摘要:姓名是个人的文化符号,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社会文化心理及社会变化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着重从璧联双姓、以“儿”名尾及生僻字作名三个方面探讨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南北方女性姓名璧联双姓一、璧联双姓
“璧联双姓”指的是建国后出现的,取名时合用父母双方的姓氏作为子女的姓氏,一般父姓在前母姓在后,也有母姓在前父姓在后的情况。
这与复姓不同,复姓指由两个及以上(以两个为主)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等,其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的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复姓现象古已有之,但“璧联双姓”现象在建国后才出现,其使用频率于八九十年代才开始提高。
璧联双姓的姓名构成方式为“父姓+母姓+名”,名分单名、双名。
单名的如“罗陈莹”“杨岳玲”“李苏芙”,双名的如“王柳叶子”“姜王明玥”。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姓氏”作为汉民族极为重视的标志血缘关系和家族延续的符号,绝大多数采用婚姻中男方家族的姓氏,且一直被认为是男性专制权威地位的象征,不可动摇。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被人们认同,女性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
现代女性不仅追求受教育、工作等权利上的平等,更追求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上的平等,以求得到尊重,并且希望能够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彰显、确认。
“姓氏”的改动影响力大,能够体现女性地位的提升,因而成为彰显女性地位的载体。
实际上,女性并未实现与男性地位的真正平等,故“璧联双姓”现象仍为少数,且在绝大多数以璧联双姓命名的姓名当中,男方家族姓氏居于首位,即采用“父姓+母姓+名”的顺序。
调查发现,南方女性姓名中“璧联双姓”有39条,北方仅有14条,南方女性“璧联双姓”现象较北方高出很多。
由此可见,南方女性的家庭地位要高于北方女性,男女平等观念的实现方面亦优于北方。
北方受礼教影响的时间长,加之北方的城市开放较晚,其经济、思想等开放程度低于南方,造成北方人传统观念较重。
毕竟璧联双姓是对传统家庭地位的挑战,因此在北方的接受程度略低。
而南方城市开放较早,开埠通商不仅使人们开阔了眼界,解放了经济思想,也使人们受到了西方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
西方的绅士风度及对女性的尊重使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逐渐瓦解,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同时思想开放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人们接受新鲜事物,采用璧联双姓时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阻力较小,因而“璧联双姓”在南方接受得较快,出现得较多,而北方相对较慢,出现得较少。
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动也促使这一现象逐渐增多。
1980年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胎的计生政策,直到2000年计划生育政策才有所放宽,且仅限于发达城市的独生子女夫妻。
政策使得这段时期中很多家庭规模急剧缩小,甚至在很多家庭中,夫妻双方以及双方的父母仅有一个孩子。
家庭规模缩小使重心转向独生子女,双方家庭的期望都寄托于唯一一个孩子,男方家庭抚养孩子为主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
为调和双方家庭地位,密切双方家庭的关系,加之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要求尊重女方地位,“璧联双姓”随之产生。
另外,法律也为采用“璧联双姓”提供了保障。
2007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姓名登记条例(初稿)》第二章“姓名设定”中第八条规定:公民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
允许采用父母双方姓氏。
这不仅为“璧联双姓”的采用提供了法律依据,更是对姓名文化变化的肯定,对其普遍采用创设社会氛围。
从其作用来看,“璧联双姓”不仅能够巩固双方家庭的密切关系,也能够减少重名的概率,有利于国家公民姓名的统计;同时,相对于大多人的命名方式来说较新奇,容易识记。
二、名加“儿”
南方女性名字中有以“儿”字结尾的现象。
其一般结构为“姓X儿”,如“兰可儿”。
X有时直接被省掉,直接以“儿”作名,如“陈儿”。
这种现象在北方女性姓名中却未见。
对于汉民族而言,姓名作为一个人的文化符号,是没有方言地域之别的,即都需要以标准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来表达。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在北方方言中有两个“儿”字:一个有具体意义,如“婴儿”“幼儿”的“儿”[ér],自成音节;另外一个没有具体意义,如“花儿”“鸟儿”中作为后缀出现的“儿”,不能够自成音节。
北方人命名时,若以作为儿化音节出现的“儿”字命名,即以“X+儿”作名,读名时音节不够完整,不符合名字读音要洪亮、大方、舒展的原则。
以双名命名比单名更为正式,“X+儿”虽然书面形式为双名形式,但读音实为儿化音,类单名而非单名形式,不够正式。
另外,作为实词的“儿”,其本义为“孺子”。
《说文》:“兒,孺子也。
从儿,象小兒頭囟未合。
”遇到“儿”,一般人马上联想到其现代汉语中的常义“儿子”,感觉是子女对父母的自称,或者尊长对幼辈的称呼。
若以其为名,则感觉辈分降低,自行被辱,在北方方言区中成长,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羞辱,也不符合北方女子命名的豪放粗犷、力压男子的气派。
故在北方女性姓名当中没有出现以“儿”为名的姓名。
而南方方言中没有儿化音现象,以“儿”为名尾,“儿”并非作为前一个字的音节补充,而是作为一个具有单独音节的汉字出现。
其表示的意义同儿化意义表“小”的情况相同,有喜爱的情感色彩,以其为名尾给人以小巧可爱的心理暗示,符合南方女孩命名讲求体现女孩柔美、温婉、娇小气质的普遍心理。
这种命名方式较少,也是命名追求新颖性的表现。
故南方女孩命名中有“儿”尾现象,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三、多用生僻字
我国自1952年颁布《汉字简化方案》以来,逐步对其进行修订补充,简化汉字早已成为社会通用的规范字。
简化字便于书写识记,但很多汉字原有的造字方式被改变,出现两三个繁
体字简化为同一个简化字的情况不易识辨,字形美感降低。
因此,使用常用字来命名,极易出现重名现象。
而名字作为个人文化符号,被期望能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很多长辈出于此考虑,或为弥补自己名字的缺憾,力求标新立异,为晚辈起一个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
追求别出心裁,一为姓氏方面的改变,如“璧联双姓”,一为名字的新颖。
姓氏一般固定,变化的余地小,于是注意力集中于名字。
名字的新颖分组合的新颖和用字的新颖。
组合的新颖即双名命名中,精心挑选常用字,并注重其组合的美感。
由于用来作人名的表示美好意义的常用字有一定的范围,重名的几率还是较大,故转向使用生僻字作名。
由于每个人文化水平不同,生僻字选取的标准亦不同。
故以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6月18日印发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参考标准。
《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字分三级,一级、二级均为常用字,三级字表为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及文言文中出现的较通用但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字,主要是满足信息化时代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由于此字表主要针对对象为各行政机关,三级字表收字并不全面,在选取生僻字时主要以一、二级未收录的字为准,对姓名样本的名字用字进行了筛选。
筛选结果显示,南北方女性姓名中生僻字数量大致相当。
在抽取的样本中,南方为17字,北方为18字。
用作名字的生僻字大多为现代汉语中保留的古字,如“頔”“溦”“韡”“婍”“赟”等,均为意义美好而笔画繁多、难以辨识的古字,甚至出现以现代出现的化学元素名称如“铷”“铱”等命名的现象。
古字如“頔”,《玉篇·页部》释义“好也”,《广韵·锡韵》释义“好貌”,以其为名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和期盼。
古人有以其为名者,如唐李商隐《唐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其后礼官竟以多杀不辜谥于頔为厉。
”因其字不常用、不易读且笔画繁多,以其作名者少之又少。
现代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追求使用古字,彰显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
且使用常用字命名已满足不了信息时代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命名要求,而以生僻字命名,正符合现代人命名追求意象美好而尽量避免重名的命名心理。
以古字作名的现象也呈逐步增长的趋势。
对比发现,在这些以生僻字作名的名字中,以“女”部字为名的,南方有3例,如
“妤”“婍”“姵”,均为表现女子美好气质的词语,说明南方更认可并期许女孩养成温婉柔美的女性化气质。
而北方仅有“嫚”“囡”二字,且均有对女孩子的昵称之义,说明北方女性命名心理也在不断开放,开始允许昵称进入命名范围。
但生僻字的过多使用可能会对名字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困扰,以生僻字为名有一定的局限性。
总之,受南北方人长期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差异的影响,南北方女性命名心理存在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宁业高,宁耘.中国姓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1.
[2]苏健.东营地区大中小学生姓名用字的抽样统计研究[D].济南: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刘晨曦.21世纪初大学生人名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6,(5).
[4]杨小宁,王玲娟.建国以来姓名文化之变化探析[J].重庆三峡学
院学报,2012,(2).
[5]胡欣华.取名用字选择角度原因考究[J].语文学刊,2010,
(10).
(潘玉英都兴宙浙江宁波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