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遗存看早期周秦文化的关系
周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

周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一)文怀沙先生在《中华根与本——宝学概论》一书代序“宝学悬解”中讲:“宝鸡在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它是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源流中宏大的一支。
”如果说,上古神农氏时代古陈仓的炎帝、姜炎文化还属“多元”发展的“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的话,那么,继姜炎文化之后而兴起于宝鸡的周秦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
文怀沙先生讲:“宝鸡文物之盛,奠定了周秦文化研究的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颇大解释空间。
”本文通过介绍宝鸡出土青铜器的特点,阐述其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以及眉县杨家村窖藏的突出贡献,旨在说明周秦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奠基作用。
宝鸡青铜器的特点宝鸡是我国出土周秦时期青铜器重要地点之一。
与长安、洛阳等到地相比较,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有显著的特点:一是出土青铜器历史悠久。
《汉书〃郊祀志》记:西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美阳得鼎献之”;《宋书〃符瑞志》载:“汉章帝建初七年十月,车驾西巡至槐里,右扶风禁上美阳得铜器于岐山,似酒尊”。
这两件铜器在陕西乃至全国也是西周青铜器出土年代最早的器物。
二是出土青铜器的范围广。
宝鸡地区以扶风、岐山两县北部的周原遗址为中心,以及眉县、凤翔、麟游、陇县、千阳、金台、渭滨、陈仓等县区,从古至今都有出土周秦青铜器的记载。
在一个地区,有如此大范围,集中出土周秦时期青铜器,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极少见的。
三是出土青铜器的数量大。
历史上,北宋吕大临《考古图》中,有出土地点可考者达90余器,半数以上出自陕西,其中有10器以上出自岐山、扶风。
从1820年到1949年,100多年间宝鸡出土西周青铜器达数百件。
据统计,仅周原遗址,汉代以降,已出土西周青铜礼器千余件,是著名的丰镐遗址的3倍。
约占全省西周青铜器数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解放后的37年间(1949~1985年),陕西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约3400余件,其中宝鸡地区出土青铜器达2500多件,约占73.5℅,这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周秦文化有关的小故事

周秦文化有关的小故事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周秦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涵盖了西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这段时间里涌现出了许多令人称奇的事迹和故事。
一个与周秦文化相关的小故事是关于孔子的。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圣人”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根据传说,孔子在周朝的时候,在鲁国任教。
有一天,孔子正在教授学生们,突然听到了一声巨响。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一只斗大的乌鸦从天空飞过,引起了众人的瞩目。
孔子看到了这一幕,停下了讲课,说道:“鲁国将有大乱!”然后他离开了教室。
不久之后,确实发生了一场鲁国的政治动荡。
这个小故事传承下来,被认为是孔子的预言能力的象征,也成为了人们对周秦文化时期的记忆。
另一个与周秦文化相关的小故事是关于秦始皇和兵马俑的。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也是秦朝的建立者。
他非常重视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永恒的存在,并在他死后下令建造了兵马俑。
据说,秦始皇裁定将自己的陵墓镇压成为一个真实的军事阵容。
成千上万的陶制兵马俑被埋在陵墓中,保护和伴随着他的灵魂永远。
这些兵马俑后来被人们发现,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它们展示了秦朝的先进技术和战争力量,也成为了周秦文化的象征之一。
这些小故事只是周秦文化中的冰山一角。
在这个时期,还有许多有趣的事件和人物,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了解周秦文化的故事和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遗产。
春秋秦文化的“周化”及其文学的发生

在对 中 国古典 文 学 的研 究 中 , 少 有 两 种最 为 至
常见的路向 : 一种是“ ” 史 的观照 , 即以文学作 品、 作 家、 文学思潮等为核心 , 对文学的发展变化作历时性 的考察 ; 另一种就是 “ 的审视 , 美” 即以文学作 品为 核心 , 对其篇章结构、 艺术技巧 、 审美风貌等进行 细
究其 技 术 、 习其 文 化 的历 史 过程 ; 结 果 而 言 , 学 就 它 指 赢秦 民族 学 习西 周核 心 的礼乐 文 化之 后呈 现 出 的
部族 , 直到非子受封为附庸 , “ 并 邑之秦 ” 他们才正 , 式成为周王朝分封体制 下的一级 , 有了属于 自己的 统治 区域 , 出构建国家政权的第一步; 迈 而此时的西 周则是个具有成熟 的政治架构 、 先进 的意识形态和
论, 对其文化语境的分析则重点围绕秦、 周文化的接
触 以及秦 文 化 的 自立 展开 。
一
必然会 引起对 方 的文化 变化 (ch r i ) 。 au u tn 儿 ao 当然 , 就当时周秦双方的文化状况而言 , 他们的文化 接触和影响主要是周文化 的介入 引起秦 文化 的变
、
上世纪 7 0年代 , 甘肃灵台县出土 了一批两周墓 葬, 其中姚家河西周墓和洞山墓属于西周康王时期 ,
究竟何 以发生?严绍 望 先生 认 为 : ‘ 化语 境 ’ “文 ( utr C net是文学 文 本生 成 的本源 。 ‘ 的确 , C l e ot ) u x ”l
文 学文本 作 为 审美 意 识 的 一种 物 化 形 态 , 无 论 如 它
西岭墓葬的年代在西周 中期甚至更早 。灵 台县位于
陇东黄土高原南缘 , 与礼县和清水县相距不远。这 就是 说 , 至迟 在西周 早 期 , 文化 的触 角 已经伸 入秦 周
谈谈对周秦文化的理解

谈谈对周秦文化的理解周秦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阶段,从周朝开始,经过秦朝的改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对于周秦文化,我的理解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等方面来分析。
首先,周秦文化在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了一定的特色。
周朝时期,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在政治方面,封建时代的亲王、诸侯、宾客等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朝采用了“分封制”的政治模式,封建制度得以完善。
到了秦朝时期,由于秦始皇的改革,建立了有强大中央集权特征的秦朝政权,打破了分封制的格局。
这种集权制度不仅对中国后来的统一和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其次,周秦文化在思想观念方面也有独特之处。
在周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提出了“仁爱”、“孝敬”、“忠诚”等价值观念,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秦朝则更加注重法家的思想,强调法制的重要性,试图通过法律的规范手段来统一天下。
法家思想不仅在科技和农业生产方面有重要应用,也在吏治和行政管理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再次,周秦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一定的创新。
在秦朝时期,对农业、冶铸、渔业等生产技术进行了整合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秦朝还在兵器制造、城市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如始皇陵的建造和长城的修建等,这些都是以后各代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基础。
最后,周秦文化在艺术文化方面也表现出独特魅力。
在周朝时期,音乐、礼仪等文化活动十分繁荣,著名的《诗经》、《周礼》等作品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点和审美取向。
秦朝时期,则强调实用主义,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一些艺术表现形式也趋向于实用化,如壁画、工艺品等。
综上所述,周秦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在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诸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从政治制度来看,周秦文化形成了封建和集权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探源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在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这一时期跨越了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的时期,以其独特的政治、文化和思想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索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发展先秦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多个强大的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之间进行着频繁的争斗与战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
在这一混乱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
首先,先秦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分封制与封建制度并存的特点。
各个诸侯国分封在中央统治者手下,但同时享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权力。
这种政治体制直接导致了分封国对于中央政权的争斗,也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其次,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经历了农业社会向农耕文明的过渡。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将农业生产发展为主要经济基础,并逐渐形成了社会等级制度。
这种社会结构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先秦时期的文化繁荣与学派兴起除了政治与社会的发展,先秦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与思想家。
这些学派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始人孔子,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以及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阐述。
孔子强调家庭伦理、君臣礼义、教育培养等诸多核心价值观念,为后来的中国社会奠定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基础。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与庄子,他们强调“道”这一概念,主张追求自然与道德的和谐。
他们对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后来的政治哲学与自然观念中。
3.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由墨子创立,其主张爱与和谐并重,反对战争与暴力。
墨家注重实践与应用,提倡以工匠思维推动社会进步,对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先秦时期的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探源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对后世的影响和遗产。
秦汉史

秦汉史一、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①(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商务印书馆,1958年;②(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国书店,1987年;③(清)赵翼、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④(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年;⑤徐蜀编:《史记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⑥(日)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⑦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①(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②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③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④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①(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②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4.《汉纪》(东汉荀悦)、《后汉纪》(东晋袁宏)中华书局,2002年,周天游:《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5.《三辅黄图》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8.《汉官六种》(清)孙星衍辑,中华书局,1990年。
9.《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中华书局,1963年;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新语》陆贾撰、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
1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集众多学者撰成。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12.《春秋繁露》17卷,82篇,西汉董仲舒撰、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
周朝的古代文化遗址与考古发现揭开周朝历史的珍贵宝藏

周朝的古代文化遗址与考古发现揭开周朝历史的珍贵宝藏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朝代更替,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里程碑。
周朝的兴起以及其历史背后的文化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古代文化遗址和考古发现。
这些珍贵的遗址和发现不仅揭示了周朝的历史演变,也展示了千年前周朝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人类最早的文明始于石器时代,而许多周朝遗址正是在这个时期创立的。
例如,在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关于周朝起源的实物和史书记录。
这个遗址的发现不仅提供了周朝建立与发展的关键线索,还让我们对该朝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都城遗址的发掘周朝的都城不断变迁,历史上共有130余座不同的都城遗址。
其中,以春秋时期的都城成周为最为著名。
河南洛阳的芒山以及陕西西安的周原都是重要的周朝都城遗址,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发掘,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时期的都城规划、建筑风格以及都城内外的社会生活。
三、青铜器的出土周朝是青铜器文化的代表时期,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青铜器也正是在周朝出土的。
例如,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星堆遗址就是青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数以千计的青铜器在这个遗址中出土。
这些青铜器的出土不仅展现了周朝的工艺水平,还揭示了该时期的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文字的研究周朝的文字是中国文字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字发展的基石。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关于周朝文字的古代铭文和书籍,这些发现为我们研究周朝文化、历史事件以及人际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通过破译这些文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周朝人民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社会风貌。
五、墓葬与陪葬品的发现墓葬是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途径,周朝的墓葬也不例外。
通过对周朝墓葬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朝代的社会等级制度、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
同时,墓葬中出土的陪葬品也是重要的考古发现,它们向我们展示了周朝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社会交往。
秦人迁徙西垂缘由考

秦人迁徙西垂缘由考王保云,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内容摘要:《史记·秦本纪》中有两处关于秦先祖“在西戎,保西垂”的记载,关于“西垂”所指,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认识,对于秦人活动于甘肃东部地区的时间及原因的认识也不相同。
通过文献分析和考古研究证实,秦先祖是商代晚期归周后,随先周文化的影响向外扩张,与周人一道进入甘肃东部地区,为周人“保西垂”。
关键词:西垂秦文化西落鬼戎军事殖民关于秦人早期历史的探索,秦人族源和后来迁徙的这段历史,自从上个世纪秦人第一陵园——秦西垂陵区在甘肃礼县被世人发现后,就一直倍受关注。
先是王子今先生有《从玄鸟到凤凰——试探东夷族文化的历史地位》①一文,后祝中熹先生发表《阳鸟崇拜与“西”邑的历史地位》②。
结合历史文献、礼县大堡子山一带出土大量文物及有关出土文物上的图案等,对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接着,祝中熹先生的《秦人远祖考》、《秦人与西周王朝的关系》、《秦人早期都邑考》、《地域名“秦”说略》、《再论西垂地望》、《南岈北岈与西垂地望》、《大堡子山秦西陵墓主及其他》、《试论礼县园顶山秦墓的时代与性质》等文,先后问世。
说来也巧,祝中熹先生是山东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而到了甘肃,曾长期在礼县工作,他的夫人便是距发现了秦先公陵墓的大堡子山不远的盐官镇人,祝先生上世纪90年代初到甘肃省博物馆工作。
他对山东、对甘肃有关文献和地理状况、民俗、文化的了解都极深,尤其对礼县一带大堡子山秦早期陵园、圆顶山秦贵族墓地出土器物及遗址形制都了如指掌,对礼县、天水、甘谷、张川、清水一带有关遗址的情况及出土先秦时器物也都了然于心。
从此,祝先生便与秦早期文化和秦人早期历史的踪迹结下了不解之缘。
别的先不说,只这种人生经历,似乎便是“上天”派他来揭早期秦史一系列谜底的专使③。
对于秦人的起源,学界已经初步达成共识,认为秦人起源于东方。
笔者在此再不做赘论。
一、礼县秦文化遗存概况西垂嬴秦先祖的活动早已见诸史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与文物 2000年第5期从考古遗存看早期周秦文化的关系●刘军社(宝鸡市考古工作队 副研究员) 80年代,北京大学考古系与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甘肃东部的毛家坪、董家坪两地找到了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 ,这是秦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
这一发现,把秦文化的考古学研究由春秋战国时期,推前到西周时期,这无疑为探索秦文化的来源,探讨早期周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毛家坪遗址共发掘秦文化墓葬31座,其中12座属西周时期,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土坑。
随葬品主要有陶器,最基本的组合是鬲、盆、豆、罐,器形与同时期的西周同类器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唯葬式为屈肢葬,而且大多数蜷屈特甚,这一点与同地发掘的另外19座春秋战国秦墓具有明显的承袭关系,而且与陕西关中发掘的同类墓葬也完全相同,这种现象说明秦文化的这一显著特点,至少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
毛家坪西周时期秦文化年代上限可至西周早期,因此,从考古学角度讲,至少嬴秦在这一时期已经活动于甘肃东部地区了。
赵化成先生说:“西周时期秦人的基本生活用品已经周式化,那么,由原来的文化转变为现在这种情况必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开始自然在商代晚期就已经发生了。
” 尚志儒先生也说:“在古代社会中,由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部族几乎完全处于封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转变为较强的别民族的文化特征,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没有长期的交往和相互影响,这种转变很不容易发生,即使是比较简单的生活用器的完全转变也颇费时日,因此嬴秦基本生活用器周式化的过程的开始,还应当更早些,或可早到商代中期。
”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是西周时期秦人生活用器转变过程开始于什么时侯,它又是从哪种生活用器转变而来的。
秦人的远祖是伯益,伯益又是东夷族的著名首领之一。
一般认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末之前,东夷族部落一直居住在我国东部的济、淮流域,其地包括山东中部和南部,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
夏朝末年,夏对东夷的连年战争加剧了夷夏民族矛盾,最终导致了秦族的第一次大规模西迁。
西迁进入关中的时间,如段连勤先生所说,是商族与东夷联军在反抗夏军,并由东向西追击和扫除其残部时,渡过黄河而进入关中西部地区!。
对此,典籍也有记载。
《竹书纪年》云:“帝桀三年,畎夷入于岐以叛。
”《后汉书・西羌传》亦云:“后桀之乱,畎夷入居岐之间,”、岐之地在今陕西旬邑和岐山两县境内,地当泾渭流域中上游一带∀。
嬴秦既然属于东夷九部中畎夷的支系#,其西迁就当是伴随着东夷的西迁而实现的。
重要的是,伴随着灭夏的战争,夏末商初商夷联军进入关中地区的遗迹在关中东部地区有大量的发现,如铜川石川河流域发现商代早期铜器∃,耀县北村有商代遗址%,灞河、河、氵尤河流域发现有商代早期铜器,西安老牛坡&、蓝田怀珍坊 有商代早期遗址,华县南沙村 有二里头文化及商代早期遗址,这些遗存的面貌与典型商文化基本一致,说明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
那么商夷联军进入岐的证据又何在呢?它们最远到达关中的什么地区?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梳理一下关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漆水及其支流的商代文化遗存。
漆水流域发现了商代的文化遗存主要是郑家坡文化遗存,属于商代或商文化的器物虽有发现,但为数太少,不足以说明商人在这一地区活动情况。
具有商式风格或具有商文化特点的器物,主要集中于周原地区,所以我们就重点分析一下周原地区商代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
周原一带商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七星河(沟河)流域以及七星河与氵韦河交汇的三角地带,遗址有京当 !、贺家 ∀、王家嘴 #、白家窑 ∃以及美阳 %、壹家堡 &等,遗存的年代大致从二里冈上层到殷墟四期。
可以分为三类遗存:第一类:含商文化因素的遗存。
有京当铜器群、贺家墓葬、王家嘴遗址、白家窑水库遗址、壹家堡遗址一期、美阳铜器(早期),其时代大致从二里冈上层到殷墟文化一、二期。
第二类:郑家坡文化遗存。
有贺家墓葬、王家嘴遗址、壹家堡四期等,时代大致从殷墟文化二期到殷墟文化四期,其上限可能还早一些。
第三类:刘家文化遗存。
有刘家墓葬、贺家墓葬、壹家堡三期等,时代大致从殷墟文化一期到殷墟文化四期。
郑家坡文化遗存属先周文化,刘家文化遗存属姜羌(羌戎)文化,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因此,这两类遗存就不应是商夷联军的文化遗存。
含商文化因素的文化遗存,我们曾名之为“壹家堡类型文化” ∋,以示其与商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特点。
这种文化遗存中的陶器有商式鬲、假腹豆、圆腹罐、大口尊等。
其中也含有郑家坡文化、刘家文化的因素,如联裆鬲的存在,陶器中红褐陶比重的增加,陶器中麦粒状绳纹以及较多的与郑家坡陶罐形制极为相似的折肩罐等。
墓葬形制与周墓基本相同,只是多为东西向,与周墓多为南北向的墓向有别,铜器中的尖袋足鬲、高足杯颇具特点,不见于其它文化。
可以看出,这一支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既然七星河流域的三类文化遗存的其它二类已有归属,那么,壹家堡类型文化又是那一支族的文化遗存呢?对这个问题,我们曾有专文研究 (,认为壹家堡类型文化是早期秦族文化或其中的一支文化。
“秦的祖先本来起源于东方,后来为什么又到了西方,在这里似乎已得到了说明”) ,一些器物上的族徽中加有“西”字“也许正是该族已经住在西方的缘故”)。
我们已经推测壹家堡类型文化是早期秦族或其中一支的文化,其上限约当二里冈上层,下限约当殷墟二期,这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相当于商代早中期的秦文化遗存,将秦文化遗存又从西周时期推前到商代,同时也说明西周时期秦人基本生活用器周式化的过程应该是在这个区间内。
当然,也许会有人问:这个推论能否经得起考古类型学的检验?秦人先祖是否殷墟二期以后就迁出关中而入居西犬丘?壹家堡类型文化与天水一带西周时期的秦文化有联系吗?看来,此类问题是必然要回答的。
壹家堡类型文化是因扶风壹家堡遗址的发掘而得名的,指分布于岐山、扶风一带的商代文化遗存。
其外围可能波及眉县、武功、杨陵,兴平、麟游、礼泉一带。
从大的文化系列看,当属商文化的势力范畴。
但是,又由于这一支文化远离商文化中心区,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较大,故又与商文化不甚一致。
以至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商文化,也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周文化,我们将其独立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在壹家堡曾经发现过一座墓葬,为长方形土圹竖穴墓,但没有腰坑,如壹家堡M3)!。
壹家堡遗址1986年经北京大学正式发掘,初步分为四期)∀,各期之间陶器文化面貌互不相同,特征比较突出。
第一期:陶质以夹砂陶占绝大多数,泥质陶较少。
陶色以红褐色为主,灰褐色次之,黑皮陶相对较少。
纹饰中绳纹以麦粒状和条索状为主,并有少量的细线状绳纹。
印纹中仅见很少的单纯格纹,并且斜方格细小。
器类有分裆鬲、弧裆(联裆)鬲、高领袋足鬲、尖裆鬲,其中以第一种最多。
均为分裆,腰部均有附加堆纹。
豆的数量较多,以假腹豆为主,也有真腹豆。
罐均为绳纹折肩罐,未见有素面圆罐。
盆均为绳纹溜肩盆。
第二期:陶质仍以夹砂陶为主。
陶色与第一期相同,仍以红褐色为主。
绳纹发生了一些变化,以麦粒状为主,条索状少见,细线状很少。
印纹仍为单纯的斜方格细小的格纹,但数量有所增加。
器类和比例发生了变化,以弧裆(联裆)鬲为主,分裆鬲、尖裆鬲、高领袋足鬲数量很少。
其它器物没有太大的变化。
第三期:陶色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以灰褐色为主,红褐色次之。
绳纹中仍以麦粒状为主,但却新出现了一种犁沟状绳纹。
条索状绳纹的数量有所增加,不见细线状绳纹。
印纹中的方格纹的方格变大,并出现了以方格纹为地,其上附泥饼的方格乳钉纹。
器类以尖裆鬲、高领袋足鬲最多,最具有代表性。
弧裆(联裆)鬲很少,分裆鬲已基本消失。
腰部的附加堆纹变得细小。
豆以真腹豆为主。
第四期:陶色以红褐色(与第一期的红褐色有别)为主,灰褐色次之,黑皮陶数量较多。
纹饰中条索状绳纹占绝大多数,麦粒状次之,犁沟状又次之,不见细线状绳纹。
器类以弧裆(联裆)鬲占绝大多数,尖裆鬲、高领袋足鬲数量很少,分裆鬲已完全绝迹。
其它器类仍有保留。
新出现了三足瓮、厚唇斜腹簋及直颈、斜颈壶等新器类。
壹家堡遗址各期的文化属性,发掘者首先作了推测,壹家堡第一期遗存的陶器如折裆鬲(分裆鬲)、折裆(分裆)、假腹豆等,都是商文化的典型器物,其数量占全部陶器的半数以上。
因此,该期遗存应属于商文化的范畴,是商文化在关中地区的地方类型,可名之为“老牛坡类型”。
壹家堡第二、四期遗存,它们都以弧裆(联裆)鬲为主,这种鬲为周文化陶器的最显著特征。
据此,可将其归入周文化的范畴,把它们视为周人灭商前的遗存。
不过,第二期遗存可名之为“郑家坡遗存”。
壹家堡第三期与其它三期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前两期陶鬲中只占极少比例的尖裆鬲、高领袋足鬲,在本期则成了主要形式,并有尖裆和较多绳纹豆的存在。
壹家堡第三期遗存可归入戎狄文化的范畴,可称之为“刘家村遗存”)#。
这四期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性质的遗存,其时代交替也是比较清楚的。
各期的时代大致如下)∃:壹家堡第一期:年代介于殷墟一、二期间,上限不早于商王盘庚,下限不晚于商王武丁。
壹家堡第二期:年代相当于殷墟第二期,上限不早于商王武丁,下限不晚于商王祖甲。
壹家堡第三期:年代相当于殷墟第三期,即商王廪辛至武乙时期。
壹家堡第四期:年代在殷墟三期末至第四期,即商王文丁至帝辛时期。
壹家堡第四期属于周文化系统,不会有什么问题。
第三期属于刘家遗存,似亦成定论。
所以,这二期遗存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本文所谓壹家堡类型文化实际上是指第一、二期文化遗存。
壹家堡一期中具有商文化因素的器物占到所有陶器的半数以上,其它器物或为北方器物系统,或为郑家坡类,或为刘家类,这说明处于殷墟一期阶段的壹家堡一期遗存,受到相邻文化的影响较大。
其中郑家坡遗存,我们已认为其属于先周文化。
这也就是说,壹家堡一期遗存也受到了先周文化的影响。
进而可以说,早期秦文化受到了先周文化的影响。
壹家堡二期遗存被命名为“郑家坡遗存”,自然就是先周文化遗存。
按我们前文的推测,壹家堡一期与二期的主人可能没有发生变化,都是早期秦人。
这个时候的秦人所使用的器物,已完全是周式化的。
也就是说,秦人基本生活用器周式化的过程,至少在这个时期已基本形成。
而周式化过程的开始,应该要比这个时期早一些,大致相当于二里冈上层到殷墟一期之间。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壹家堡遗存中的陶器与天水毛家坪陶器之间的关系,主要比较一下二者的陶器器形。
鬲的比较:壹家堡T23%∶63鬲,原报告归入折裆类。
从器物特征看,可能属于弧裆(联裆)类,是介于分裆与联裆之间的一种形态的鬲,领部斜侈,体态高长,最大径在下腹部,足根肥大,通体饰麦粒状绳纹,领部绳纹被抹去。
这一件鬲与毛家坪T14∶29鬲)%有相似之处。
罐的比较:壹家堡T23∀∶46罐,侈口,圆腹,腹中部饰绳纹,扶风白家窑水库也出土了一件与之相似的陶罐)&。
与毛家坪T1!B∶22罐)∋也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