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
浅谈英语习语的跨文化翻译

浅谈英语习语的跨文化翻译习语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产期过程中得以形成的具有形象性、簡洁性、通俗性等特点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包含了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般来说,习语具有不可拆分性,换言之,习语的整体含义并不能通过其构成数个词语的逐一累加,而是通过整体性得以表达的。
由于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所以,在习语中不难发现其蕴含的社会习俗、人文文化、宗教思想、经济生活、价值态度等。
英语习语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交往、报纸杂志以及电视广播等方面,因此,本文就以英语习语的跨文化翻译为研究对象来进行探究。
一、英语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性第一,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性。
如前说述,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而英语习语自然就是对于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等的一种集中体现。
首先,英语习语所使用的比喻形象与汉语习语的比喻形象具有较大差异性,这就是就中西方不同两个民族在认识和喜好上的差异性。
例如:英语习语“as nimble as a squirrel(身手敏捷、动作灵活)”,它反映出看英语文化中对于“squirrel (松鼠)”的认知,它是灵活、敏捷的象征,而在汉语文化中松鼠是“吉祥”和“多子多孙”的象征。
其次,英语习语的形成具有有别于汉语习语形成的特点历史文化背景。
于特定的历史传统中。
例如,“dyed in the wool(彻底的,根深蒂固的)”就是来源于英语圈地运动的一个习语。
再者,英语所体现出的西方文化很多是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的,这就为何很多英语习语都会涉及古希腊神话人物或是典故的原因。
例如,英语习语“Achilles’Heel(致命弱点)”就是出自于古希腊神话,阿喀琉斯的脚跟是其唯一一处没有被神水浸泡到的地方,日后成为其在特洛伊战争中被射中致命的唯一的弱点。
第二,日常饮食上的差异性。
民族的日常饮食习惯必然也会体现在语言上,而习语更是如此。
英语文化中的黄油、奶酪、面包、果酱等都成为了英语习语中被广泛使用的对象,因而也就形成了很多与这些食品相关的习语,例如:“butter and bread(生计,主要收入来源)”,“a traffic jam(交通阻塞)”,“be like chalk and cheese(截然不同、迥异)”,等等。
从英汉习语的相似性谈跨文化交际教学

语言之精华, 在体现语 言的文化特征方面,
比之 其 他 语 言 成 分 更 具 典 型 性 。 因 此 , 考 察 习语 可 以看 到 英 汉 文 化 的特 定 社 会 及
怯 ) genhn ( 手 ) 等 。 汉 语 当 中 的 ,re ad新 等
一
龙 套 ”“ 后 炮 ” 果 我 们 不 了解 中 国 关 ,马 , 如 于 象 棋 、 曲这 些 文 化 背 景 就 很 难 理解 这 戏
p w o ct a f a。汉语 习语 中的词序也是不 可
以调 换 的 , 比如 说 “ 倒 西 歪 ”“ 山 人 东 、人 海 ”“ 鸡 摸 狗 ”这 些 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就 不 可 以 换 成 、偷 “ 歪 东 倒 ”“ 海 人 山”“ 狗 摸 鸡 ” 西 、人 、偷 。 () 些 英 语 习 语 是不 符 合 语 法 规 则 3一 的 , da n t i n ( 如 i mo dc a d 棋逢 对 手 ) u d mo 中
次 、 类 型 的 学 生 思想 动 态 及 校 园 文 化 生 各
按 照 语 法 规 则 应 该 是 第 三 人 称 单 数
“ us ,但 是汉 语 中却很 少有 这类 的 习 ct”
语。
活需求 , 管理并运作好这样的高校社团并
充 分 发挥 每 一 位 社 团 成 员 的 积极 性 , 善 完 建 立 一 套 规 范 适 宜 的社 团 管 理 制 度 及 运
习语包括成语、 俗语 、 谚语等, 是一种
在 意 义 上和 结 构 上 都 比较 稳 定 的语 言 结 构 。习 语 是语 言宝 库 中绚 丽 多 姿 的瑰 宝 , 带 有 鲜 明 的 民族 文 化 特 征 。 习语 之 所 以最 能 鲜 明 地 反 映 一 个 民 族 的 文 化 特 点 是 和 这 种 历 史 文化 的沉 积 分 不 开 的 。 习语 堪 称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当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往往会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文化差异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价值观、习俗、传统和社会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习语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使得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
从词汇角度来看,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尤为明显。
例如,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和汉语中的“同舟共济”都表达了共同的意境,但在文化背景上却大相径庭。
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源自欧洲的航海文化,而汉语中的“同舟共济”则源自中国的传统水文化。
同样,英语中的“black sheep”和汉语中的“害群之马”虽然都表示“不合群的人”,但在文化意象上却存在差异。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深入理解习语的文化内涵,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从语法和表达方式方面来看,英汉习语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
英语常常采用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而汉语则更注重对仗、平衡和和谐。
例如,英语中的“talking through one's hat”和汉语中的“纸上谈兵”都表示“空谈”,但英语中的比喻让人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英语中的习语往往言简意赅,而汉语中的习语则更为凝练、含蓄。
例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和“家丑不可外扬”都表达了相似的意境,但英语中的习语更显得简洁有力。
针对这些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同时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英语中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就直接音译为“瓦伦丁节”,既保留了其文化源头,又让中国读者更容易接受。
对于一些在意象和语法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更注重译文的生动性和准确性,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例如,“to break the ice”可意译为“打破僵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原意。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翻译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1习语概述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与语言的重要体现和浓缩,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习语的含义甚广,一般指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
其表现形式含蓄幽默、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在习语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就要处理好形象的保留与转换。
译者只有在翻译过程中充分把握好不同文化之间的形象转换,才能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1)将动物形象转换成人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与动物在生态环境中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人类对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有了逐步深入的了解之后,动物形象便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各民族的习语中,人们习惯利用动物来喻指具有相似习性的人。
例如,“a social butterfly ”便是利用了蝴蝶生活习性的特点,即蝴蝶喜欢扑闪着色彩斑斓的翅膀轻盈飞舞于花丛中,因此被译为“交际花”。
我们泛指的交际花正是用来描述性格外向、能适应各类社交场合的女性。
又如,In the city I was nothing ,but in the countryside I was considered a big fish.此句可译为“在城里我不是什么人物,但在乡下我却被认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此处,a big fish 指“大人物”、“重要的人”。
因此,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 ,字面上是“小池塘里的大鱼”,实指“小地方的大人物”。
再如,a dogin the manger ,这个习语字面上指“马厩里的狗”,如果采用这样直译的方式,读者不知所云。
事实上,此处“dog ”译为“人”,应译为“占着茅坑不拉屎”。
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

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收稿日期:2011-07-09作者简介:王丹丹(1987-),女,安徽六安人,2009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至今,隐喻的研究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了。
关于隐喻的研究和认知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和认知水平与侧重点都有差异。
在隐喻研究的初级阶段,传统修辞学的类比理论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隐喻仅仅是一个修辞手段,是按照类比的原则进行的隐性比较。
到20世纪后半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的核心和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对语词的修饰或者美化,而且是思维和认知现象,是人用甲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的一种手段。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Lakoff&Johnson)。
这样,隐喻的范围或领域大大扩大了,不但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如诗歌、小说)中,而且大量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是隐喻的载体,隐喻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意义等,都是用隐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大隐喻。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Newmark 曾指出:英语语言中有3/4是使用隐喻语言。
汉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也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习语和谚语中。
中国学者刘振前、霍兴花在其论文中也提及:人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
隐喻的频繁使用无疑提高了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引来隐喻研究热潮。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二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是隐喻汉英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
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汉语隐喻的喻体根据相似点在我们思维中创新,在译文中建立起与原文一致的喻体寓意相似点。
本文拟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对汉英隐喻的翻译策略重新探索,以推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传播。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谈英汉谚语翻译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谈英汉谚语翻译作者:张月辉王文静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1期摘要:通过谚语,我们能够了解到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状态。
谚语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甚至可以这么认为,谚语跟社会的多个方面息息相关。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谚语跟文化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英语和汉语中的谚语不仅在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在寓意上差异非常大。
在当今跨文化交际的时代,谚语的翻译显得非常重要。
笔者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英汉谚语翻译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谚语翻译前言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过程中,我们对语言的翻译不仅仅只注重于技巧的研究,更要注意从文化的角度去进行翻译。
翻译的本质是对语言和文字之间进行灵活转换。
而通过英汉谚语的翻译,我们能够对多种文化之间的转换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1.英语谚语翻译跨文化因素分析通过对文化的内容及本质进行分析,我们知道文化是较为复杂的。
文化不但包括了知识和道德,还包括了法律、风俗等。
另外,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在语言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国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民族差异较大,所以也就导致了文化内容的差异化。
如何实现英汉谚语之间的翻译,这是非常重要的。
1.1跨文化概念阐述所谓的跨文化,就是指的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跨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包括地理环境和风俗传统,还包括传统习惯、价值观观念诸多因素。
要想使谚语的翻译更加准确,我们就有必要深度了解文化的差异和历史、背景。
唯有如此,我们使学习谚语的翻译的效果更好。
1.2影响英汉谚语互译的跨文化因素分析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其中的谚语非常丰富。
由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跟我们中华民族的差异较大,不仅文化背景不同,而且风俗信仰存在显著的差异。
所以,我们在翻译谚语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跨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跨文化角度看汉英习语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看汉英习语差异作者:王伟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文化层面分析,论述了汉英习语的差异,汉英民族由于不同地域,宗教信仰,历史渊源等因素,存在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在语言上,在习语中浓缩,习语的表现形式音节优美,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给人一种享受,它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但是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没有进行汉英两种文化的对比,使课堂教学枯燥,单调,因此,只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才能使学生学好英语,最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汉英习语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习语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
汉语习语的含义很广,一般指一种约定俗成的又有特定意义的词组或短句,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甚至政治口号。
而英语习语是指固定词组,谚语,典故,惯用语,俚语或短句。
习语的表现形式音节优美,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给人一种享受,它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汉英习语形式上极为相似,但研究发现,汉英习语之间存在着差异。
对比汉英习语在地里环境,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方面的差异,不难看出,中西两种文化深刻影响着汉英习语的形成。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结合中西方不同文化,才能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地理环境差异汉族自古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比较封闭,向内意识很浓。
而英国一直就生活在岛上,向外意识浓郁,过着比较开放的生活,加之工业革命后,时刻打算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
笔者要指出,中国在明朝之前,一直是禁海的,所以其习语中很难见到与航海事业相关的习语,“天涯海角”也只是“偏僻遥远之地”。
而工业革命后英国逐步取得了海上霸主地位,与航海事业相关的习语也就产生了,如:all hands to the pumps(情况危急,要全力以赴),hang in the wind(犹豫不决),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处在陌生的环境当中,不自在)。
从跨文化视角看英汉习语之翻译

从跨文化视角看英汉习语之翻译[摘要]英汉习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但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使习语的形象意义或隐含意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般要求译文能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但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要较为准确地翻译原文须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等多种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语言既表现与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限制,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使用原则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因此,学习语言与了解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表达方式。
由于生存环境、社会习俗、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一)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两国各自的语言都与其生存环境相关,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对应的习语,如to hold water(指辩论、接口、理论等经得起检验的,站得住脚的),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是“春天的风”,而east wind(东风)在英国是从北冰洋刮来的刺骨寒风,给英国民族带来不好的心理反应。
因此在翻译“东风”时我们应附加一些信息作为脚注,这样英国人才不会对这个词有心理上的错解了。
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西风对于英国人是暖风,是生命的催生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甚至在同一国家之内也有多种地域文化共同存在。
语言为各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充当了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语言作为文化的分支和特殊组成部分,是保障文化传承的纽带。
与此同时,文化又塑造了语言并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
人们的多数行为包含在言语之中,如典礼仪式、歌曲朗诵、谈判交流等。
每一种语言都提供了与其紧密关联的标志。
每一种语言都能成为与其紧密关联的文化的象征〔1〕。
习语作为语言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不仅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反映民族思维方式和思想表达习惯的语言现象〔2〕。
语言是文化和思维的外壳,习语的研究很难做到只从单纯的语言角度出发,因为语言归根究底受文化的左右。
由此,英汉习语的对比研究中,考虑文化因素势在必行。
那么研究习语的目的何在呢?当今全球化趋势的劲风横扫世界每一个角落,各国间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各方面合作空前紧密。
跨文化交流就必不可少,成功的交流带来的是机遇、财富与和平,否则冲突、偏见和对立就紧随其后。
习语是语言中晦涩难懂,较难掌握的部分,也是作为衡量外语学习者的英语流利和地道程度的准绳。
从跨文化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比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对习语深入全面的把握,不仅可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更能够促进各国的交流合作,为世界和平添砖加瓦。
一、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在对英汉习语的对比研究中可以发现,尽管两者间存在着相似或相近的对应关系,但整体来看不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段学勤1,蔺朝坤2(1.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671003;2.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习语是语言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精华,其形式简明扼要,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深刻。
它们与社会、历史、宗教等诸多文化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对比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可以发现,两者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主要源于文化的影响,其中包含了文化倾向、自然地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文化元素。
所以要透彻地研究习语就要挖掘隐藏在它们之后的文化元素。
[关键词]英汉习语;对应关系;文化因素;差异[中图分类号]H31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45(2011)11-0022-05Corresponding Re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DUAN Xueqin 1,LIN Chaokun 2(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Abstract 〕Over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y,idioms established themselves as the gem of language with concise form but profound meaning.Moreover,they are linked to society,history and religion intimately.It can be found that idioms from English and Chinese correspond with each other to different extent by comparison.The deep roots which influence their differences lie in cultural factors,including cultural inclination,geography,custom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 like.Therefore the intensive study of idioms is to find out the cultural influents behind them.〔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corresponding relation;cultural factor;difference大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第10卷第11期2011年11月Vol.10No.11Nov.2011对应或者部分对应的关系仍然居主导地位。
下面将一一展开来说。
(一)大致对等关系1.文化重叠由于生活在同一星球上,人的身体构造、认知过程、饮食规律等生活基本要素或多或少会有重叠的地方。
那么在这些条件的影响之下,英汉两种语言中一些习语有时会有惊人的相似,不管是外形结构还是修辞色彩。
这样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在西方人的眼中西方是生命的终结,那里是太阳西沉之后到达的地方。
这一点与中国佛教中把西方比作极乐世界不谋而合。
这一默契在习语“上西天”和“go to the west”反映出来。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与“great oaks from little acorns grow”〔3〕。
当中的“合抱之木”与“great oaks”相对,“毫末”与“little acorns”所指相同,而且这两个词都是用来形容伟大生于卑微之中,不论在形式还是语意上都能激发同样的想象。
诸如此类的对应习语还有:“seeing is believing”和“眼见为实”,“the onlooker sees most of the game”与“旁观者清”,“give somebody an inch and he'll take a yard”与“得寸进尺”,“smooth waters run deep”和“静水深流”,“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和“滴水穿石”,“be on thin ice”和“如履薄冰”等。
2.语言移植纵观历史,任何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和其他文明孤立开来。
文明的前进和升华要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外来文明以补充自身发展中的不足。
近代以来,世界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有识之士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和政治体制,许多富含异域特色的词在中文中涌现。
这些词汇为神州大地引进了全新的西方思想理论,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和呈现能力,中国从此与世界接轨。
中华文明中自然也不缺少璀璨的部分,其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引来许多西方学者的钦羡。
再加上贸易往来、战争移民等因素,两种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日益频繁,文字和语言的移植也就成为了必然。
在英语的寒暄语中有“long time no see”的句子,它就是借用汉语中“好久不见”。
因为不管从语法还是结构,正式英语中绝无这样的表达。
相似的例子还有“lose face”(丢脸),“paper tiger”(纸老虎),“running dog”(走狗)也都是语言植入的产物。
相对而言,英文习语植入中文习语的现象更加常见。
据统计,自鸦片战争以来,汉语中的外来词语和表达达到了一半左右,而英语外来词和表达占了1%〔4〕。
英语习语中“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源于《圣经》,当进入汉语时就被直译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5〕。
随着文化交融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被借入的英文习语也随之增加。
以下便是它们中的代表:“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crocodile tears”(鳄鱼眼泪),“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楼阁),“sour grapes”(酸葡萄),“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the last dinner”(最后的晚餐),“ugly duckling”(丑小鸭)等。
(二)部分对等1.语意相等,文化指代各异通过探寻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可知,两者绝对相等的现象寥寥无几,更多的是有着微妙的差异。
从本质上看,英汉两种语言分别隶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再加上语言所处的国度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自然气候上存在差异,使得各自语言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本节讨论的重点是那些在语意上相似而文化所指各异的英汉习语。
“大海捞针”和“searching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在语意上都是表达某样东西极难找到。
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两个习语中存在着细微差异,“大海”和“haystack”,除此之外其他部位都大致对等。
但是不管是“大海”还是“haystack”表达的意思都是搜寻范围极广。
虽然二者用来作比较的物体不一致,但目的和语意殊途同归。
“挥金如土”和“spend money like water”表达的内涵都是花钱挥霍无度。
可以想象,在邻近大海的英国,人们天天面对大海,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即使穷人看来也是没有多大价值,好比富豪对待金钱一般。
而在中国,更容易勾起人们类似想象的莫过于泥土。
中国幅员辽阔,土地宽广,临海的区域不过弹丸之地,更多的地方就只能与土地打交段学勤,蔺朝坤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第10卷总第95期道。
两国人民采取了不同的指代事物来表达同样的语意,从中不难发现两个国度自然气候差异的影响。
像这样语意相等但文化指代各异的习语不在少数,碍于篇幅,只能列举一二:如“drink like a fish”和“牛饮”,“to laugh off one's head”和“笑掉大牙”,“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和“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等等。
2.语意相等语用范围相异有些英汉习语的外表相似,甚至词典上的翻译也一致,可是在运用的时候却不见得彼此都完全相等,即语用范围相异。
如果不顾目标语的语用范围,只按照母语的语用范围去生搬硬套,最终会使说母语的人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困惑不解。
语言水平的高低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这一点在翻译作品中尤为突出。
精准的习语就犹如木匠钉钉子,一语中的。
“To 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和“贪多嚼不烂”,前者想要表达的是企图干自己对付不了或完成不了的事,有“力不胜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