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习语下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恰到好处地使用习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

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

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

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

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明朝的兰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唐朝韩翃的《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是西风。

西风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暖风,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

另一位英国诗人Alfred Tennyson有诗云: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边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边吹来海风!)在翻译时,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也有把“西风”译成“东风”的,例如在方重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诗句“When also Zephyrus with his sweet breath Exhales an air...”里,“Zephyrus”一词是西风的意思,而译文则是“当东风吹香……”。

浅析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浅析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墨
浅 析 英 汉 习 语 中 的 文 化 差 国语 学 院 , 川 南 充 西 四 670 ) 30 0
摘 要 : 言 是 文化 的 载 体 , 同的 语 言 承 载 着 不 同 的 语 不 文 化 。习语 正 是 语 言 的精 华所 在 , 蕴含 着丰 富的 文 化 。本 文 从 地理、 史、 历 宗教 、 俗 习惯 等 方 面 着 手 . 析 英 汉 习语 中蕴 含 风 分
各 种 修 辞 手 段 的集 中表 现 , 语 言 中 的某 些 部 分 经 过 长 期 反 是 复 使 用 后 自然 沉 积 形 成 的形 式 固定 、 洁 明 快 、 义 深 刻 的 简 喻 短 语 或 短句 。” 史 悠 久 的语 言 都 有 丰 富 的 习 语 表 达 . 语 和 历 汉 英 语 便 是 如此 。 由于 地 理 环 境 、 史 、 教 信仰 和风 俗 习惯 等 历 宗 方 面 的 差 异 , 汉 习 语 的表 达 却 截 然 不 同 。 下 面 就 从 中英 地 英 理 环 境 、 史 、 教 信 仰 和 风 俗 习 惯 的 对 比分 析 英 汉 习 语 的 历 宗
动 , 天 和 土 地 打 交 道 , 活 相 对 封 闭 , 此 汉 语 中很 大 一 部 天 生 因 巧 , 能 培 养 出 具 有 较 强 的跨 文化 意识 的学 生 . 能 真 正 提 高 才 才 大 学英 语 教 学 水 平 , 应 新 时 期 的 教学 要 求 适 在 英 语 教 学 中 , 师 应 重 视 情 景 教 学 . 课 堂 成 为 学 生 教 使

以生 活 在 不 同 地 理 环境 的群 体在 习语 表 达 上 存 在 或 多或 少 的
差 异
和 平 原 约 占三 分 之一 。 气 候 复 杂 多样 。 部 分 属 大 陆 季 风 性 大 气 候 。 中 国与 英 国截 然 不 同 , 国 陆地 面积 宽广 , 们 的 生 活 中 人 很 少 和 海 洋 联 系 起 来 。 自古 以 来 , 国人 民 主 要 从 事 农 耕 活 中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对比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对比

%&、 ’%& 的内容却 很少, 彩 电实习 教材 很多还 停留 在两片 机, 涉及单片机的 不 多, 更别 说液 晶、 等离 子 方面 的知 识。 同样, 维修电工专业的拖动控制教材也以接触器、 继电控制 电路为主, 而实际生 产设 备早已 采用 模块 线路、 ()% 控制。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 时应从实 际出发, 对 教材内 容增减调 整, 以适应学生将来的工作需要。
统筹制定计划! 提高教学效益
郭卫东
(阳泉市技工学校, 山西 阳泉 ! "#$""")
! ! 为了保证毕业生就 业率, 就必须 保证学 生所学 专业符 合社会需求, 自身有较高的 技术水 平, 具 备较强 的竞争 力。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较 高的教 学管理水 平, 而教学 计划的 合理性、 科学 性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一、 专业 设置 首先, 要 到工厂、 企业作 详细调 查, 了解用 人单位 需要 哪一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人, 有多大的需求量, 以初步确定招 收专业以及规模; 其次, 根据学校的软硬件条件进一步筛选 出适合的 专业; 第三, 对 生源素质 进行摸底, 选出与 学生接 受能力相符的专业; 第四, 根据学生意愿对专业设置人数进 行微调。 二、 教材选 定 首先, 要突 出重点, 明 确方向。为 了拓 宽学 生就业 面, 现在大部分 都是复合 专业, 如电工电子、 电工 钳工专业, 假 如两个专业全部齐头并 进, 无 论课时 安排还 是学生 的接受 能力都不允许, 因而应确定一个专业为主; 即使在一个专业 里面, 也要细分, 电工专 业是维修 电工、 内外线电工 还是井 下电工, 选择 教材 时根 据 就业 需求 而定。 其次, 注 重 实用 性。教材应尽量选择最 新版本。 第三, 一个专 业的教 材应 尽量配套。 三、 教材内 容的取舍 其一, 各门 课程的授课内 容要相 互配合。 对于不 同课 的重复内容、 不 同专业重点内容综合考虑, 预先计划。比如 电工专业, 数学 课应以三角函数和矢量为重点, 物理以电磁 学为重点; 钳 工专 业数 学以 几何 为重 点, 物理 以力 学 为重 点。 其二, 合理 安排课程的教 学次序。要 基本 保证基 础课 安排在专业基础课之前, 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前, 即 使不能全部结课, 也要保证后者要用的基础内容提前完成。 四、 教学实 施 各科教师先要参照总 的教学 计划, 在具体 的教学 中根 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制定本门课程的详细计划。 难度微调。在教 学 时对 于纯 理论 的 内容 可以 适 当弱 化, 把更多的精 力放在较实用的内容上。比如, 在变压器的 教学中, 有关变压器的 向量分 析等理 论公式 推导不 仅学生 学起来困难, 而 且工作中用到的机会也不多, 完全可以略过 推导过程, 直接 引入结论, 把重点放在变压器的连接组别及 维修保养上。 内容微调。即使在选择教材时已经尽量保证了教材的 时效性, 但是教 材的内容也会落后于实际, 这就要求在实际 教学中 ( 特别 是专 业 技术 课) 对 教学 内 容作 适 当的 调 整。 在家电专业的音响课教材中, 收录机 面的比重很大, 有关

中英文习语的文化差异

中英文习语的文化差异

有贬义 , 狗腿子” 而英文中却有不少关于狗的好的表达 , “ 如“ , 如 a lcvd g( uk o”幸运儿 )“ oemel emydg" 爱屋及乌 ) ,L v , v o.( o 。
13 颜 色 词 . 颜色本是一种物理现象 , 颜色存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 自然中 , 的存 在不以 它
14 宗教 信仰 和哲学 . 基督教与天主教在西方世界 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和影响 , 多 很 西方人都相信上帝 、 堂和地狱的存在 , 以在英语 中有很多 与 天 所 此相关 的表 达 ,比如 :G o H l ( 鬼去吧 )“u a ’ ks” “ ot e”见 l 、Jdh S i s ( 犹大之吻 ) 。而佛教在汉朝时传人 中国, 于整个社会有很大 的 对 影响。佛 、 、 的结合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 面面 , 道 儒 与此有关 的 习语 应 运 而 生 , :放 下 屠 刀 , 地 成 佛 ” “ 得 了 和 尚 , 不 如 “ 立 、跑 跑
竹子 ,bm o” 竹子 ) “a b o ( 是外来词 。另外英 国是个 岛国, 以英文 所 中有许多 和大 海相关 的表达 , “ h n oe Ssi o shme 如 w e n ’ hp cme o ” ( 当某人 发财时)“ ep oe Sha vrw t ” ,t ke n ’ ed oe a r译为 “ 强过 o e 勉
日子” 。这正如英 国人离不开大海 , 中国人也离不开土地 , 以在 所 汉语 中常常会听到“ 面朝黄土背朝天 ” “ 、泥菩萨过江 , 自身难保 ”
这 样 的话 。
12 习俗 .
了庙 ” 等等。 15 历史 典故 . 在英汉 习语 中, 有很多与历史典故有关 。这些习语对 于国外
人的意志为转移 。莎士 比亚曾经说 过 :不管冠 以玫瑰何种名字 , “ 它依然芬芳 ”而我们人类却把颜色与人 的情感联系了起来 , 。 使颜 色具有 了一定 的文化 内涵。我们语 言中有很多关于颜 色的表达 , 但是不 同文化 中 , 颜色 的隐含意义不 同, 比如 :rd ( “ ” 红色 )中国 e , 人喜欢红色 , 结婚穿红衣服 , 过年贴红 对联 , 预示着 1子“ 3 红红火 火” 而“e ” 西方 人心 目中带 有血腥和暴 力色彩 , ; rd 在 于是会见 到 了这样 的表达 :rd i t t ad c w ( “e n o h n l ” 残酷无 情 ) “e i t o a ,b n h e r ” 负债 ) e ( d 等等 。 还有 “ 黄色” 中国人看来是高贵色 , , 而英 国人认 为是警告色 ; 中国人喜欢 的“ 绿色 ”在英语 中却带有 “ , 缺乏经验” 以及“ 嫉妒” 的意思 。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陶进益摘要: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

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

从英汉习语的文化的表现, 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文化差异; 习语; 文化含义; 翻译Abstract : Idiom is a specific and structurally fixed expression in a certain language. It is formed while the language is being used.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show a nation’s culture. Translation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hich is reflected in idioms. It also brings up the principles and ways to translat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Key words : cultural difference ; idiom; cultural meaning ; translation什么叫文化? 根据《辞海》的解释,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有“现代文化之父”之称的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 既包括显形式样又包括隐形式样, 它具有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 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的”。

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语言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习语是一种充满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它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反映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习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体中的共同思考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习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了解文化差异是进行习语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 天气习语2. 社交习语英语中的社交习语非常多,如“How do you do?”(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等。

这些习语是英语中非常常见的礼仪用语,但在中国,这些习语的使用频率比较少,中国人普遍更多地使用谦虚、客气的表达方式,如“麻烦您了”、“不好意思”等。

3. 食品习语英语中也有很多与食品有关的习语,如“the icing on the cake”(锦上添花)、“to have a sweet tooth”(爱吃甜的)等。

这些习语反映出英国人对食品非常重视,而且很多情况下会使用食品作为比喻。

而在中国,食品的比喻习语也不少,如“一餐打发”、“一碗水端平”等,但与英语不同的是,这些习语中的食品往往是具体的中式菜肴,比如面条、米饭等。

二、翻译探讨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持习语意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 动态等效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应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即尽量使目标语习语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意义相同或相似。

因为习语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结合文化差异,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确定习语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2. 语境翻译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注意语境的含义和使用。

习语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使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在语境上相似。

3. 保留原汁原味的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尽量保留习语的原味,即保持原习语的形式和含义。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中英两国习语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当地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由于各自的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中英两国的习语在表达方式和内涵上存在着许多差异。

翻译中英习语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恰当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使译文能够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本文将从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中英习语。

一、文化差异1. 礼貌与表达方式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在于对待礼貌的态度和表达方式,这也体现在他们的习语中。

在英国,人们对于礼貌和面子很重视,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更加委婉和间接。

而中国人在习语表达上则更愿意使用直接而直白的方式。

举个例子,英国人可能会用“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salt?”来委婉地请求盐,而中国人则可能会直接说“给我盐”。

2. 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中英两国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差异也会在习语中得到体现。

在英国,由于其多雨的气候和充沛的水资源,习语中常常以水相关的比喻来表达丰富和多样性。

而在中国,由于其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习语中则更常以土地和土壤为比喻,表达稳健和厚重。

3. 宗教与哲学思想中英两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文化差异。

在英国,基督教传统影响深远,因此习语中常常会涉及到圣经故事和宗教寓言。

而在中国,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习语中常常会体现出崇尚和谦逊的价值观。

二、翻译方法1. 直译与意译在翻译中英习语时,我们需要根据文化差异进行适当的处理,一方面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也要让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有时候,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不变;而有时候,也需要进行意译,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来进行调整。

2. 补充说明和解释由于中英习语在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可能需要对习语进行一定的补充说明和解释,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英习语中看中英文化差异“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成语、谚语、箴言、俗语、俚语以及典故等。

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释人文习俗、思想感情。

它所阐明的道理是通晓的。

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无不在习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习语的产生亦如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劳动人们语言智慧的结晶。

任何一种语言的习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比喻,来表达与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思想观念。

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

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比如英国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

“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

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教育的人。

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

此外,还有其他区别。

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如同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样。

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

“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three fu和three nine。

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

他只要说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

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

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

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

”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

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

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

例如,汉语中“干部”这个词译成英语时往往用cadre。

但是英语中的cadre与汉语中的“干部”不同。

而且cadre不是常用词,许多讲英语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即使认识它的人,在说到它时,发音也不一样——有三四种读法。

因此有人建议用official代替cadre,但这些词没有一个与汉语中的“干部”完全相同。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而隐含意义正是说话人或作者要表达的意义。

这种隐含意义就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它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 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习语是反映一个民族的镜子。

据观察,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差异在地理位置方面,英国是一个岛国,捕鱼业在英国的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捕鱼、航海等有关的习语。

这些习语起初只是水手们使用,逐渐地被广泛用来比喻类似的事物,久而久之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习语了。

如“toraisethewind(找风)”,航海离不开和风打交道,特别是帆船时代,没有风是无法航行的。

这一习语用来比喻“筹钱”,没钱办不成事,就如同没风出不了海一样。

而我国虽然地域广阔,也有着较长的海岸线,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距离大海较远。

因此,汉语中的“海”大多具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

如“海底捞月”、“天涯海角”、“石沉大海”、“苦海无边”、“海市蜃楼”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汉语中就产生了许多与河流、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

如“瓜田李下”、拔苗助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过河拆桥”、“隔岸观火”等等。

2.文化背景差异英汉两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就产生了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

但由于两种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比喻意义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

如汉语中常用“夜郎自大”来形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用“南辕北辙”来比喻“办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结果必然与愿望相反。

其他成语如“司空见惯”、“东施效颦”、“叶公好龙”、“刻舟求剑”等都来自历史典故,其比喻意义是具有异国文化背景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来自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荷马史诗》和《伊索寓言》。

3.风俗习惯差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经过不断的积累,在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观念习俗等方面都与别的民族有了明显的不同。

这种风俗习惯上面的不同在各个民族的习语中也得到了体现。

同一事物,在东西方的文化里可能就象征着不同的含义,引发不同的联想。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有关动物形象之指称意义方面的习语。

在这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asahorse”;汉语表示一个人大口大口地喝水,常说“像牛饮”,英语里却用“drinklikeafish”来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英汉两种语言对“狗”、“龙”、“猪”、“猫”等动物都有不同的形象和喻义。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头军师”、“狗咬吕洞宾”等。

而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褒义。

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worklikeadog(拼命工作)”等。

“龙”在汉语中享有“吉祥”、“权势”、“高贵”等地位,因而有“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习语。

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龙被视为凶猛而具有不详之兆的妖怪。

相传底比斯国王卡德摩斯将自己亲手杀死的一条龙的牙齿种在地里,不久这些龙牙一个个从地里冒出来,成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意欲杀了他。

此习语比喻“埋下祸根”。

在英语言的文化体系中,白色代表一种圣洁,他们认为人死之后进入的天堂是一个白色的世界,因此,“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表示的是“幸福的日子”,“a white spirit”表示“正直的精神”,“a white soul”表示“纯洁的心灵”。

而在汉语言的文化意境中,白色象征着悲凉凄惨,与死亡衰败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白色恐怖”,“不白之冤”等。

在西方,人们很喜欢养狗,把狗看做最好的朋友,因此,在英语言中,很多有关狗的习语都是带有褒义的,比如,“He is s lucky dog”表示“他的一个幸运儿”,“Dog does not eat dog”表示“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等;同时,西方人认为猫代表着邪恶,因此,很多有关猫的习语都是有明显的贬义的,比如“a scaredy cat”表示“胆小鬼”、“a fat cat”表示“大亨、阔佬”(含有贬义)。

与之相反的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狗往往是令人厌恶的东西,因此,与狗有关的习语都是有贬义的,比如说“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等;同时,中国人又比较喜欢猫,在中国人看来,猫代表着机灵可爱,比如,形容嘴馋的人,就用“馋猫”,含有亲昵的意味。

在数字方面,英语言文化中,人们更喜欢单数,在百、千后面,常加一个尾数“一”来表示程度之深,比如“one thousand and one thanks,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 ”等。

而在汉语言文化中,则都偏爱双数,比如“好事成双”,“双喜临门”等。

4.宗教信仰差异在多元化的世界里,各民族因制度、信仰、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千差万别,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与词汇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

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

因此,不同的宗教文化就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于是就有了反映宗教文化的习语。

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文化。

佛教传入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

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习语是和“佛”、“庙”、“和尚”有联系的。

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而在西方文化里,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影响最大的要数基督教文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