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
浅谈1917年前的中俄文化关系

浅谈1917年前的中俄文化关系陈芳(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㊀㊀摘要:中国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ꎮ早期中俄文化交往是两国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尤其是1917年前的中俄文化交流为整个中俄文化关系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ꎮ在早期中俄文化关系中ꎬ俄国政府向中国派遣的来华使团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担任着不可低估的作用ꎮ早期文化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中俄两国早期的俄汉满语教学㊁图书㊁美术㊁医学交流等ꎮ1917年前的中俄文化关系是整个中俄文化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ꎬ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ꎮ关键词:中俄文化关系传教士团中图分类号:K24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91-02㊀㊀文化交往作为国际交往的先导ꎬ是两个国家由物质层面的相互联系转向精神层面的深入了解ꎮ关于中俄文化关系究竟起源于何时ꎬ学界对此存在着不同的看法ꎮ有人认为起源于元代ꎬ更有人认为可以追溯至汉代ꎬ还有人认为是明末清初ꎮ但无论是哪种观点ꎬ学者们都承认1917年前的中俄文化关系为整个中俄文化关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ꎮ1917年前的中俄文化交流主要集中在俄汉满语教学ꎬ图书㊁美术㊁医学交流等方面ꎮ一㊁俄罗斯馆与俄国早期的汉满语班教育是中俄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ꎬ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不仅是这一交流的主要载体ꎬ还是举办教育活动的主要基地ꎮ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的 俄罗斯馆 是俄国人最早的汉满语学校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是俄国培养满㊁汉语人才的唯一基地ꎬ这一机构为俄国培养了大批懂汉语的学生ꎬ基本满足了俄国对华外交翻译人才的需求ꎮ19世纪上半期ꎬ俄国高等院校开始发展起来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喀山大学东方系ꎮ1804年创办的喀山大学从1807年起有东方系ꎬ原设有阿拉伯波斯语㊁突厥鞑靼语㊁蒙古语教研室ꎮ在喀山大学校长洛巴切夫斯基的努力下于1837年创办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汉语教研室ꎬ并在1844年增设满语教学ꎮ其次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ꎮ1819年成立的圣彼得堡大学从1855年开始设东方系ꎬ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ꎬ这里便是俄国东方学研究中心和东方语言人才培养基地ꎬ其教学和学术研究成果举世瞩目ꎮ但是办学工作进展得相当困难ꎬ开办之初仅有三名学生ꎬ最多时也不过十几人ꎮ另外ꎬ俄国政府于1899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设立东方学院ꎬ学院开设了汉满日朝等语言专业ꎬ主要培养行政㊁工商业界㊁教学和翻译人才ꎮ此外ꎬ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㊁伊尔库茨克等地也进行过满㊁汉语教学或是开办过汉语学校ꎮ在俄国驻北京传教士团和早期俄国开设的满㊁汉语班的双重作用下ꎬ催生了一批早期的俄国汉学家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俾丘林㊁卡缅斯基㊁西维洛夫等ꎬ他们在中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ꎬ对中俄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ꎮ二㊁俄罗斯文馆与中国早期的俄文学校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ꎬ两国进入了和平交往的新时期ꎬ中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ꎬ两国交往日益密切ꎮ在这样的情况下ꎬ中国急需找到合格的翻译ꎮ1708年康熙皇帝决定创办一所培养俄文人才的文馆ꎬ以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ꎮ于是俄罗斯文馆开办起来了ꎮ与国子监俄罗斯学以培养俄罗斯人学习满㊁汉语不同的是ꎬ内阁俄罗斯文馆是为八旗子弟学习俄语而设的语言学校ꎬ 在中国外交史和外语教学史上均具有积极意义ꎮ ①这所俄语学校最初被称为 俄罗斯学 ꎬ在1716年更名为 内阁俄罗斯学 或 内阁俄罗斯文馆 ꎮ俄罗斯文馆开办之初缺少能够教授俄文的中国人ꎬ清政府只能从滞留北京的俄国商队中挑选人来充当教习ꎮ但由于俄国商队回国ꎬ教习也随之离去ꎬ教学不得不中断ꎮ最后只能从归降的镶黄旗俄罗斯佐领中挑选教师ꎬ教习问题才勉强解决ꎮ因这些人的文化程度也不高ꎬ所以难以提高教学质量ꎬ后来因为俄国传教士和留学生来京使俄罗斯学的师资力量得到改善ꎮ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忙ꎬ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ꎬ专门办理外交ꎮ为了给外事部门配备懂外语的官员ꎬ便在次年成立了京师同文馆ꎮ京师同文馆中的学生均是从八旗子弟中挑选的十三四岁以下的聪颖少年ꎬ这是一所多语种的学校ꎬ专门培养多国语言的翻译人才ꎮ1863年京师同文馆设俄文馆ꎬ俄罗斯文馆并入到京师同文馆中去ꎮ京师同文馆从1863年设立起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而停办ꎬ一共历时13年ꎮ京师同文馆停办后ꎬ于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ꎬ成为该校的一部分ꎬ又在1903年改名为京师大学堂的译学馆ꎮ后来译学馆逐渐脱离京师大学堂ꎬ由清政府学部大臣管辖ꎬ所以又有 译学馆 的别称ꎮ三㊁中俄两国的图书交流俄国东正教传教士团自成立以来就重视中国图书的收藏ꎬ 中俄频繁的商队贸易㊁科学院与北京耶稣会士的学术联系以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的建立均为汉籍俄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ꎮ来华的俄国传教士及其成员所带回的大量中国版图书被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图书馆所收藏ꎮ随着中俄交流机会逐渐增多ꎬ图书馆中的中国版书籍也越来越丰富ꎮ此外ꎬ东正教经书的翻译和刊印也是俄国驻北京19浅谈1917年前的中俄文化关系㊀㊀作者简介:陈芳ꎬ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硕士在读ꎬ研究方向:国际关系ꎮ传教士团在华活动的重要内容ꎮ19世纪中叶中俄两国互赠了一批书籍ꎬ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之一ꎮ起因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向清政府索要佛教经卷中的«丹珠尔经»ꎮ在道光帝的批准下ꎬ清政府将藏于北京雍和宫的经卷800余册赠送给俄国ꎮ俄国政府在收到这批书的几个月后ꎬ回赠了10箱357种共700余册俄国图书作为答谢清政府的馈赠ꎬ由俄国第十二届传教士团成员携带到北京ꎮ俄国回赠给中国的图书种类相当齐全ꎬ包含了俄国民族㊁宗教㊁语言㊁美术㊁医学等ꎮ但这批书却命运多舛ꎬ到民国初时只剩下80多册ꎮ四㊁中俄两国的美术交流1917年前中俄文化交流除了图书互赠外ꎬ在美术领域也有交往ꎮ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从第十一届开始配有职业画家ꎬ从第十一届到第十四届的传教团中ꎬ都派有一位职业画家ꎮ这些画家在华期间进行了大量以中国为题材的绘画创作ꎬ有一部分作品至今还保留在俄罗斯的博物馆或画廊中ꎬ是中俄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ꎮ有俄罗斯艺术理论家甚至认为 俄国来华画家的活动与俄国汉学家的研究构成了中俄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③ꎮ如列加舍夫是随第十一届传教士团来京的第一位专职画家ꎬ他在京期间绘画了大量的肖像画㊁风情画等ꎬ其中有很多作品被带回俄国ꎮ他是第一个用画笔向俄国人展示中国风土人情的画家ꎮ科尔萨林是随第十二届传教士团来京的第二位专职画家ꎬ在京期间他为政府机构的官员画了100多幅肖像ꎬ并绘制了一幅«万寿山风景图»ꎬ现藏于圣彼得堡博物馆ꎮ伊戈列夫是随第十四届传教士团到京的专职画家ꎬ他在北京期间正遇上太平天国起义和鸦片战争ꎬ中国此时民不聊生ꎬ所以他创作了«饥寒交迫的中国乞丐»一画来反映中国乞丐生活ꎮ这些画家用自己的画笔ꎬ运用欧洲素描㊁油画㊁水彩画等绘画艺术ꎬ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中国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ꎬ将东方文明展现在俄国民众前ꎮ而他们为中国人绘制的肖像画等ꎬ则是将俄国的绘画艺术介绍给了中国民众ꎮ五㊁中俄两国的医学交流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俄之间有了医学交流ꎮ1693年俄国赴华使团商队中就有一名 药剂师兼医师 ꎬ他的任务是来中国寻找 可以入药的根茎㊁草和种子 ꎮ18世纪初ꎬ康熙帝在允许俄国东正教驻北京宗教士团来华的同时ꎬ要求俄国派一名 良医 来华ꎮ1716年俄国政府派遣圣彼得堡的英籍外科医生哈尔文随传教士团来华ꎮ1719年俄国派遣英籍医生约翰 贝尔随使团前往中国ꎬ此后医生弗朗茨 叶拉契分别于1747年和1753年两次来华ꎮ沃伊采霍夫斯基是随传教士团派往中国的第一位俄国医生ꎬ当时中国人对西医并不认可ꎬ所以并没有人上门求医ꎮ当沃伊采霍夫斯基出乎意料地救好了一位被中国医生认为无法救治的病人后ꎬ人们对西医才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ꎮ尤其是当他治好了礼亲王的病后ꎬ前来问医求药的人络绎不绝ꎬ为后续来华的俄国医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ꎮ这些来华的俄国医生在北京工作期间除了给中国患者治病外ꎬ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其他活动ꎮ他们利用一切时间学习满㊁汉语ꎬ在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后ꎬ专研中医著作ꎬ并将许多中医理论著作翻译成俄语ꎬ同时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医的文章和著作ꎮ他们在华期间的活动是多方面的ꎬ这些活动对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ꎮ六㊁结语1917年前的中俄文化关系是整个中俄文化关系的起源和开端ꎮ中俄最初的文化交流是依靠丝绸之路和蒙古西征建立起来的ꎬ属于间接的文化交流ꎮ17世纪初俄国来华使团和商队为中俄两国带来了直接的文化交流ꎮ之后ꎬ俄国驻北京传教士团承担起中俄文化交流的载体ꎬ为两国带来了两个多世纪且涉及多个领域的文化沟通与交流ꎮ纵观1917年前的中俄文化关系ꎬ可以发现俄国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比中国对俄国文化的研究要主动ꎬ俄国向中国传播俄国文化比中国向俄国传播中国文化要积极ꎬ两者之间呈现着明显的不平衡性ꎮ注释:①肖玉秋.俄国传教团与清代中俄文化交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ꎬ2009:153.②闫国栋.18世纪中俄图书交流研究[J].俄罗斯研究ꎬ2007(1):82.③НестероваЕ.В.РусскиехудожникидуховноймиссиивПекине//ЗарубежныехудожникииРоссии.Ч.2.СП6.ꎬ1991.参考文献:[1]宿丰林.十七八世纪俄国来华商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J].西伯利亚研究ꎬ2001(6).[2]欧阳哲生.俄国东正教传教团在京活动述评[J].安徽史学ꎬ2016(1).[3]СоловьеваЕ.В.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оекультурное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е:квопросуобисториографиипроблемы//Ойкуменаꎬ2009ꎬɴ1.责任编辑:刘㊀健29现代交际 2018年7期。
中俄关系的政治知识点总结

中俄关系的政治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1、古代关系:中俄两国在古代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的辽、金、元等朝代时期,中俄之间的接触与交流频繁。
双方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交易与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贸易、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播等。
2、沙俄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沙俄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扩张,与中国形成矛盾。
两国爆发了数次战争,如尼布楚条约战争、北京条约战争等,沙俄在这些战争中获得了辽宁、黑龙江等地区的领土。
3、苏联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成立,中苏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虽然出现过一些摩擦,但两国在反帝反殖斗争等方面有着密切合作。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并参与了中国解放战争。
4、现代关系:中苏两国在冷战期间一度处于势同水火的状态。
195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开始紧张,直至1960年代末开始破冰。
而后又因中苏边界问题再度紧张,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摩擦不断。
1989年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开始缓和,双方签署了《中俄邻界管理条约》和《中俄友好合作条约》,并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现实合作1、政治关系:中俄两国在政治上有着密切的合作,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各层级的交往与合作。
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有着密切的协调与合作,如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投票协调、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共同立场等。
2、经济关系:中俄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也十分密切。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远远高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两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共同打造了“中国-俄罗斯东线天然气管道”等重大项目。
3、军事关系:中俄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加强。
两国进行了多次联合军演,不断加强军事交流与合作。
4、人文交流:中俄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也有着密切的合作,双方加强了教育、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三、未来展望1、坚定合作方向:中俄两国将继续坚定地合作,深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俄两国是历史上长期的友好邻邦,彼此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本文将回顾中俄关系的历史,并对双方现状进行探讨。
1. 第一阶段:古代交往时期中俄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17世纪,中国明朝的皇帝派遣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得到了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的支持。
此后,两国开始了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另外,中俄边境地区的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和资源交易上有很多合作。
2. 第二阶段:苏联时期苏联时期是中俄关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上世纪20世纪初,中共建党团结苏联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苏联对中共革命事业的支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支持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之间爆发了领土争端和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中苏两国的分歧和对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外关系的重要因素。
3. 当代: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中俄两国关系逐渐恢复。
正式建立了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两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方面,中俄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长,能源、高科技和军工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
另外,中俄还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共同致力于区域稳定与发展。
在政治方面,中俄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密切协作。
双方不断就重大国际问题保持沟通,相互支持对方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双方也经常进行高级别的交往,以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和合作。
在文化方面,中俄两国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了友谊。
两国交流了大量的学生和游客,使两国的人民更加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传统。
此外,中俄两国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节庆和艺术展览,增进了两国民众之间的友谊。
4. 小结中俄关系几经波折,但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中历久弥新。
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对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两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将继续深化,为两国及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与成果。
中国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中国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文学艺术方面:中国文学和艺术在俄罗斯有着广泛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深受俄罗斯人民的喜爱。
同时,俄罗斯作家如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借鉴。
这些交流与互动不仅促进了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对两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哲学思想也在俄罗斯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都对俄罗斯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此外,中国的佛教也在俄罗斯广受欢迎,成为许多人的信仰之一。
这种交流与互动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3.科技教育方面: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俄罗斯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的航天技术、高铁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都在俄罗斯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一些俄罗斯高校也开设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如中文教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等,这些交流与互动为两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4.节日习俗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在俄罗斯广受欢迎。
俄罗斯人也会在这些节日期间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品尝中国传统美食、欣赏中国传统戏曲等。
这种交流与互动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动力。
5.民间交往方面:中俄两国民间交往也非常活跃。
例如,两国之间的旅游、文化交流等活动日益频繁,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此外,一些民间团体和个人也在积极推动中俄文化交流合作,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中国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也渗透到了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俄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化。
浅析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发展

浅析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发展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发展牵涉到很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俄两国的关系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有助于推动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政治层面上,中俄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高层交往。
两国领导人定期举行会晤,就双边关系及国际事务交换意见,达成共识。
两国还开展了许多其他形式的政府间交流,例如高级别会议、工作组会议等等。
这些交流活动有助于增进两国领导人的互信,推动两国关系不断深入发展。
在经济方面,中俄两国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据统计,2019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实现两连增。
中俄两国还建立了多个经济合作区,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
两国还加强了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签署了一系列能源合作协议。
这些合作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文化交流也是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方面。
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渠道逐渐拓宽,中俄友好交往的基础日益巩固。
每年中俄两国都会举办文化节活动,邀请对方国家的文化代表团来华参观访问,开展文艺演出和展览。
中俄两国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许多合作项目逐渐展开。
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深化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推动了两国在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尽管中俄两国关系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是两国之间存在一些潜在的竞争和矛盾。
中俄两国在一些地区的利益存在一定的重叠,容易引发一些争端。
两国在某些领域也存在一定的竞争,例如在军事技术领域。
这些问题需要两国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避免进一步升级。
另一个问题是两国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的分歧。
两国在对待一些国际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等。
两国在一些敏感领域,如人权、民主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沟通与协商解决,增进两国的理解和信任。
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两国应该继续保持高层交往,加强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与了解。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中俄两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国情、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方面切入,浅谈中俄两国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中国文化是多元的,历史悠久,绵延数千年。
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儒家思想,强调道德、礼仪、家庭纵向结构、忠恕孝悌等传统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中庸之道”、“和谐”、“仁”、“义”、“礼”、“智”、“信”、“忠”、“孝”等等都被广泛流传。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族的传承,讲究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父母之爱,是以团体为基础的群体性文化。
俄罗斯文化较为奥妙复杂,混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素质,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
俄罗斯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的民族文化,在欧洲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文化帝国”。
由于国土辽阔,影响范围广泛,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也相当深远。
俄罗斯文化重视真理、艺术和自由,主张“克里姆林宫的精神”和“西方理性”。
二、日常生活中俄的日常生活存在显著的差异。
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受到气候、田园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喜欢在家中花费时间,且注重家庭团聚,充满了个性和浪漫。
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实用,讲究劳逸结合,并且注重节俭。
中国家庭是以父亲为家庭组织中心,而俄罗斯家庭则是以母亲为主导,注意女性妇女地位以及母性爱。
中国人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如找到一个良好的工作和收入,建立自己的家庭等,而俄罗斯人则更加关注事业上的成功,重视物质文明。
三、人际关系与教育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平衡,更加注重身份地位,许多人通过与权威人士建立联系来拓展事业。
社交是中国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喜欢通过饮食、聊天等形式来建立社会联系。
相对而言,俄罗斯人注重个体教育,激励个人独立思考和发展;中国则更加强调思维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注重教育的纵向系统。
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他们相信通过良好的教育,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地位。
相比之下,俄罗斯人会在教育中强调实际技能和职业技能。
俄罗斯文化与中俄关系

近日,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前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周晓沛在广州羊城学堂举行“俄罗斯文化与中俄关系”讲座。
有关讲座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深入浅出,听众反响十分热烈。
现将有关内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第二次走进羊城学堂。
两年前,我曾在这里讲过中亚形势与文化,这次主要谈俄罗斯问题。
我想透过俄罗斯文化,来看俄罗斯这个独特的民族、独特的国家及其特立独行的政策,再来解读也可以说是独特的中俄关系,对某些问题可能会看得更清晰一点。
经常听到有人议论,他们对俄罗斯很感兴趣,但对这个国家的好多事,包括外交变化无常,实在看不大懂。
在一些老百姓眼中,昔日的“老大哥”也似乎风光不再,内心看不起俄罗斯。
在西方媒体中,俄罗斯则被形容成“在街上乱窜、四处吼叫的熊”。
不久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驻外使节会议上强调,应加强打造俄的“软实力”,以改变“被扭曲的形象”。
俄罗斯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有别于世界上任何国家。
如何解读这个独特的国家,确实是一个难题。
几年前,法国总统萨科齐访俄时,曾向对方提出一连串问题。
普京未予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了十九世纪俄国诗人秋特切夫的一段名言:“Умом Россию не понять... в Россию можно только верить”。
意思是,凭智力难以理解俄罗斯,对她不能用常规量度;俄罗斯别具一格,对她你只能相信。
而现实中的俄罗斯,却相当高调张扬,加之某些媒体抹黑渲染,有时又令国际社会难以置信。
俄罗斯是一个“巨无霸”,面积1700多万平方公里,1亿4千万人口,有190多个民族,大多信奉东正教。
俄联邦横跨欧亚两洲,东西长1万公里,共有9个时区。
到西伯利亚看后,你才知道什么叫“地大物博”。
坐火车好几天都是看不到头的原始森林,自然矿产资源富得流油,天然气、煤炭储量均占世界总量30%。
仅贝加尔湖的淡水,可供全球人口饮用半个世纪,被称为“世界之井”。
有人开玩笑说,“后石油”时代,俄罗斯人靠卖水也能自救。
大学生谈中俄关系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俄关系这一重要话题。
近年来,中俄关系日益紧密,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感中俄关系的重要性,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中俄关系的看法。
一、中俄关系的历史渊源中俄两国友谊源远流长,早在17世纪,中俄两国就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在近四百年的交往中,两国经历了风雨,携手共进,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俄两国共同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新中国成立后,中俄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平等、互利、互助的新型国家关系。
二、中俄关系的发展现状1.政治互信日益增强。
近年来,中俄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就双边关系和国际事务达成广泛共识,为中俄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经济合作不断深化。
中俄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广泛。
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等领域,两国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别是近年来,中俄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合作不断加强,为两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3.人文交流日益密切。
中俄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人文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4.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
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中俄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方面,始终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三、大学生在中俄关系中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承担着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的责任。
以下是我对大学生在中俄关系中所能发挥作用的几点思考:1.学习俄语,增进相互了解。
俄语是中俄交流的重要桥梁,大学生应积极学习俄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为促进中俄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奠定基础。
2.关注中俄关系动态,增强国际视野。
大学生应关注中俄关系的发展,了解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主张,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发展
文化与国家关系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政治互信、文明进步以及两国人民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两国是彼此相邻的两个大国。
中俄两国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其中作为纽带作用的文化交流自然也应该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从中俄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笔者认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面临很多困境需要破除,否则会直接影响中俄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使两国良好关系缺乏文化根基。
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两国大规模文化交流始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它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而其后来的发展也一直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
以中国的角度为例,从中苏蜜月期苏联文化作品大量引进,到中苏交恶后对苏联修正主义文学的批判,到后来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文化交流的恢复,以及现在中俄基于巩固和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需要而有官方推动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无不渗透着政治的影子。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两国关系的升温,中俄文化交流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之下发展较快。
政府主导、顶层推动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征。
1992年,两国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95年,中俄达成《中俄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定》,近年来,中俄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文化交流平台。
这些都是两国政府努力推动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年来两国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
然而,历史经验向我们证明,政府主导下的两国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所发挥的维系作用有限,在中苏交恶时期,两国相互妖魔化的背景下,之前由政府主导的两国文化交流对维系两国关系起的作用有限。
下面,我将从两国文化传统、科技、文艺、地域等方面进行分析。
俄罗斯地跨欧亚,其历史文化具有两面性,即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东正教文化,而中国则是典型的东方文化。
民族主义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以第三罗马自居的俄罗斯,具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济世情怀。
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在苏联时代的典型表现是大国沙文主义。
而在苏联解体之后,面对国际地位的巨大落差,则催生了排外情绪。
同时,俄罗斯文化产生于无地理屏障的平原地区,历史上战乱不断,形成了尚武精神,喜欢走极端路线,缺乏妥协精神。
而中国则传统文化则主张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强调中庸之道。
两国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两国文化交流面临挑战。
科学技术是中俄两国文化合作的重点,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两国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科技合作,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
且在能源、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领域成果丰硕。
但是,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以其中典型的军事科技合作为例,其合作形式多为中国提供资金,俄罗斯向中国输出军事科技的形式。
而中国科技实力逐渐上升,俄罗斯则继续吃苏联遗产,进步缓慢,俄罗斯军事技术对中国吸引力逐渐下降,中国逐渐摆脱了对俄罗斯的军事技术依赖,甚至对俄罗斯的军火
贸易构成威胁,而俄罗斯对中国的猜疑也日益加重,不愿与中国分享最高端的军事科技。
两国科技合作在未来面临挑战。
苏联时代,俄罗斯文艺对中国影响巨大,苏联电影、小说、音乐、舞蹈、美术等给一代中国人留下了深刻记忆,并影响了中国文艺的发展。
然而苏联解体之后,伴随着国力的下降与经济的衰退,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也逐渐式微。
近年来,虽然有中俄文化年、语言年等活动,增进了两国文化交流,但也面临着文化交流的简单化、片面化的问题。
两国文化活动没有相应的文化产品的支撑,也没有实现对对方优秀文化的吸收。
,从整个社会层面,民众对两国文化的了解仍然有限。
这显示出自上而下推动的文化交流活动面临的困境。
从地域上看,中俄文化交流有很强的地域性,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文化交流程度较高,而其他地区则交流程度有限。
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基于地缘有关,也与历史文化因素有关,这些要素在其他地区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很难在其他地区推广。
中俄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由此可见,当前,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在两国政府推动下进行的,两国文化交流缺乏文化源动力,这就意味着,中俄两国当前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两国政治关系的表现,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而缺乏足够的群众基础。
两国文化交流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深度和广度相对不深,两国人民还存在着对彼此的偏见和不友好、不信任的问题。
两国文化方面的摩擦在将来也会不可避免。
文化交流成为两国政治关系的附庸,政治对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文化交流对增进政治互信的作用却极其微弱,甚至因为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缺乏而导致政治上的不信任。
所以,在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交流活动难以担负起增进两国互信,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最终为两国关系发展打下坚实文化基础,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艰巨使命。
必须实现中俄文化交流形式转型,由至上而下政府推动变为自下而上民间主导。
这样才能发挥文化在维系两国之间关系正常发展的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