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9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中国与多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拥有丰富而复杂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受到了时代背景、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元明、清朝以及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入手,探讨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国际交往与对外政策。
1.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在秦汉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稳定和开辟丝绸之路的经济利益为主导。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达到了巅峰,开始了著名的“西域开放”政策。
外交使节、士兵和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
此外,汉朝还同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通过通婚、贸易和谢罪使节等手段来维持边疆稳定。
2. 元明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元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政权的统治,外交政策主要以巩固统治和拓展领土为目标。
元朝在外交方面采取了蒙古化政策,通过蒙古宫廷封赐以及政治联姻等手段来巩固统治,并向西亚、东南亚派遣使节以拓展对外关系。
明朝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防御北方鞑靼人的入侵和恢复中原为主。
明朝通过修建长城、加强边防和加强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的边境安全和经济稳定。
3. 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清朝时期,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定,并防止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然而,在清朝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革命浪潮,清朝不得不对外关系进行调整。
中国政府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同时,中国也与邻国进行了外交交往,保持了地区稳定并保护了国家利益。
4. 近现代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现代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受到了国内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中国开始提倡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对外关系,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中国的历史与外交关系

中国的历史与外交关系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外交关系的发展与演变与其历史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历史与外交关系的交织。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在古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主要通过朝贡制度来维系。
中国作为一个中心文明国家,周边的国家或地区常常向中国朝贡,表示臣服与尊敬之意。
这种外交关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与文化的繁荣。
然而,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并不仅限于朝贡制度。
随着不同时期的政治变迁,中国政府还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婚姻联姻、边境条约等方式来维持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这种多元化的外交关系为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与繁荣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的外交关系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侵略,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与屈辱。
这些事件对中国人民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使中国对外交关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调整。
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中国逐渐形成了以维护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为主要目标的外交政策。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起并加入了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
同时,中国还通过签订一系列的条约和协议,取得了对台湾、西藏等地区的主权。
第三部分:中国当代的外交关系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外交关系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制造业大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
同时,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参与也日益广泛,通过主动参与多边合作与制定国际规则,积极参与解决国际问题并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的外交政策主张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强调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坚持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努力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一带一路倡议、可持续发展目标等。
结论:中国的历史与外交关系密不可分。
古代的朝贡制度为中国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近代以来中国通过改革与发展逐渐恢复了自己的主权与尊严,当代的中国则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制定国际规则,成为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贡献者。
中考历史专题讲解:专题三 中国的民族关系、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三中国的民族关系、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重点精华】一、各朝代的民族关系(一)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1.秦与匈奴:蒙恬收河套;移民置县;修筑万里长城。
2.汉与匈奴:白登之围;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东汉时,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
3.汉与西域:(1)张骞通西域:①时间: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③作用:了解西域各国情况,沟通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打通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交通路线,即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归属中央。
(3)班超经营西域,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4)甘英出使大秦,为中国与欧洲友好交流开辟道路。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
十六国时,各族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
(三)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开明民族政策)1.突厥:唐太宗打败东突厥。
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回纥: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3.靺鞨:唐玄宗授粟末首领大柞荣为渤海郡王。
4南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5.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唐蕃“和同为一家”。
(四)宋元(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关系传播,民族大融合)1.契丹:辽宋战争;澶渊之盟,之后辽宋维持长久的和平。
2.党项:元昊,夏宋战争——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送给西夏岁币。
3.女真:阿骨打建立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
南宋建立,宋金对峙,岳飞抗金。
4.蒙古:蒙古灭西夏、金;元灭南宋;文天祥抗元;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5.西藏:西藏:宣政院辖区;澎湖巡检司——台湾、澎湖。
(五)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满洲: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与国际关系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并推动着全球事务的发展。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基础,介绍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1. 古代时期古代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便开始了中国的外交活动。
秦朝时期的外交主要是以征服和统一周边的国家和民族为目标。
随后的汉朝时期,中国开展了具有重要影响的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也是中国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开端之一。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朝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尤其是与周边蕃族国家的交往。
唐朝还向西出使了大量的使节,与阿拉伯帝国和波斯等国家进行了重要的外交交流。
唐代的外交活动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传播,对世界历史和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近代时期近代的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迎来了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大门。
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与西方列强和其他亚洲国家进行外交接触。
签订不平等条约、领土割让以及民族屈辱等对中国的外交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辛亥革命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逐渐走向独立与坚持原则。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积极与盟国进行外交合作,取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此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并在国际舞台上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3. 当代时期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并积极参与到世界各地的事务中。
中国积极推动了亚洲和平与合作,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并致力于解决争议和发展共同繁荣。
同时,中国也参与了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近年来,中国的外交和国际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其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几千年的历史铸就了中国独特的外交风格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政权建立的国家之一,早在夏、商、周等古代王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与周边的封建国家进行交流和外交活动。
当时的对外关系主要以亲戚婚姻、贸易往来和使节交流为主。
例如,周朝时期的“封爵制度”使得一些部落首领成为周王的诸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体系。
同时,中国也积极开展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交流,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和友谊。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对外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宋代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安全和经济繁荣为中心。
当时的宋朝通过与西夏、辽、金等周边国家的和平婚姻和军事冲突来维护自身的疆土和利益。
另外,宋朝还与南洋诸国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发展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
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
明朝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与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诸国的贸易往来。
同时,明朝还积极寻求与欧洲国家的外交联系,发展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清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封建专制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对外关系更加复杂。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外国贸易和文化渗透。
然而,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
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自主、独立和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展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关系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中国积极推动多边外交,加强与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合作,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倡议,推动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外交与国际关系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独具特色的古代文明,中国不仅在内政上实现了繁荣与发展,还积极与周边和远方的国家进行交流与交往。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中古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的重要性、方式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古代中国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但又不是封闭的。
与外交与国际关系相结合,不仅能够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还能够增加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共享。
通过外交与国际关系,古代中国能够借鉴他国的先进制度与文明,为自身的发展寻求更广阔的机遇。
其次,古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采取了多种方式与手段,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与目标。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外交使节团与他国进行正式的交往与交流。
这些外交使节团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外交官员组成,代表中国政府与他国展开谈判、签订条约或通商协议。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贸易与商务活动与他国建立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此外,文化交流与学术交流也是古代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他国分享自身的文化与学术成果,加深彼此的了解与友谊。
古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外交与国际关系促使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邻国关系,确保了边疆的稳定与安全。
其次,在经济方面,外交与国际关系为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国得以获取了来自外部的掠夺资源与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此外,外交与国际关系也促使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面。
然而,古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困难。
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差异,因此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意见与利益冲突。
此外,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也给中国的外交工作带来了挑战。
专题3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领先是对外 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1、西汉:(1)张骞能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2)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唐朝:(1)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2)鉴真东渡日本送经并传播中国文化。
3、宋元:(1)陶瓷之路繁盛。 (2)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 (3)元朝时马可·波罗来华, 著《马可·波罗行纪》。
( 大秦)
(古罗马)
大月氏
葱
安息
岭
玉门关
阳关(敦煌)河西走廊
(长安)
(西安)
中国输出:丝绸为主——瓷器为主 茶叶、漆器等
外国输入:香料、珠宝等
4、古代中外交往的意义
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 流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次开放之比较
近代:鸦片战争 后的被迫开放
4、明清:
(1)明前期郑和下西洋(印度洋)。 (2)明后期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归纳 1、古代中外交往的四位著名人物:
张骞、玄奘、鉴真、马可·波罗
2、古代中外交往的两条主要通道
丝绸之路 起点:长安(今西安) 终点:大秦(古罗马帝国)
陶瓷之路 起点:福建泉州、广东广州 终点:印度、西亚
现代: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的改革开放
开放内容(表现): 签订不平等条约,开 通商口岸,给予列强 各种特权。
开放结果:
贫弱,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引进外资、学习先进技 术与管理方法,扩大对 外贸易。
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的对外关系

2011届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三中国的对外关系1、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史(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①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x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
②唐朝的对外交通:陆路: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经过敦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2)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1)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东汉:①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②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③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唐朝:①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②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③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元朝: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清朝: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断绝与外国通商交往(即闭关政策)。
2)中外经济往来,互通有无①西汉:我国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欧洲。
②东汉:我国铸铜、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我国铸铜、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③唐朝: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波斯的胡椒等输入我国,我国的瓷器等输入波斯;纺织等技术传人大食。
④北宋:越南占城稻传人我国。
⑤明朝: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烟草等传人我国;我国的丝绸、瓷器深受西洋各国欢迎。
3)中外文化交流,取长补短①两汉:西汉末,印度的佛教传到我国。
东汉时,白马寺。
②唐朝:我国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大食、北非和欧洲;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人日本;高丽乐、中亚舞蹈、西亚宗教传人我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探究】
综观古今中外交往史,为什么中国与欧美主 要国家经历了:古代友好,近代挨打,建国 后又经历了敌对到友好的过程。各个阶段关 系为什么会不一样,其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综合国力的变化
图一 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 图二五星红旗在联 合国大厦前飘扬 图三 胡锦涛主席与布什总统会谈
请写出美国侵略中国、敌视中国、与中国合作史实各一 在谈到中美关系时,有同学认为美国常给中国制造麻烦, 我们不应该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还有同学认为中美之间 虽然有矛盾和斗争,但有更广泛的合作领域,应该增进了 解,扩大共识,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通过探究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风雨历程,同学们认识到中国 发展对外关系的根本是什么?
【中日关系】
一)列举体现中日关系的历史事例 一)、古代 鉴真东渡(友好交流) 二)近代 1、清政府时期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侵略中国 2、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侵略掠夺中国 4、中华民国时期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三)现当代 1、新中国成立初期追随美国敌视中国 2、1972年中日建交
二)概括中美关系的演变 侵略——掠夺——敌对——关系正常化 ——交流合作的扩大深入
清朝时期——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二十 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 ——九十年代以来 侵略与掠夺:中国积贫积弱政治制度经济 发展军事发展落后
敌对:美国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采 取敌视政策,企图封锁包围与扼杀
扩大深入:由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使双方认识到必 须扩大深化之间交往合作,合作共赢; 两国面临诸多共同的国际性问题使双方认 识到必须扩大与深化交流协作
【中国声音】
一本通P84
你认为中国声音“响起来”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以和为贵”。构建和谐世界是中 国对世界的建议。你以为要构建 和谐世界,中国自身必须得怎样? 而我们又该怎样构建和谐世界呢?
【中美关系】
一)列举体现中美关系的历史事例
1、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逼迫中国清 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侵略) 2、华盛顿会议上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九国公约》(掠夺) 3、二战期间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合作) 4、国共内战期间扶蒋反共 5、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动朝鲜战争和派遣第七 舰队阻止中国统一、干涉中国内政(敌对) 4、尼克松访华 5、中国重返联合国 6、中美建交(关系正常化) 7、2001年APEC上海会议(交流合作扩大深化)
设计制作 实验初中 王开军
【古代中国对外关系】
【基本史实】
——请自主归纳
1、丝绸之路 2、唐朝对外交往 3、明朝郑和下西洋等 4、闭关锁国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高度概括 表述古代中国对外关系,你 打算用哪一个词?
【基本史实】
——请自主归纳
1、新中国成立初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抗美援朝、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重返联合国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中俄关系】
一)学生列举体现中俄关系的历史事件 1、古代 2、近代 3、现当代
【中俄关系】
二)概括中俄关系的发展 古代多次战争冲突 近代敌对(主要是俄国侵略中国) 现当代以友好交流合作为主(经济文化军事 交流频繁)
【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探究】
1、认识中美、中日、中俄双边关系在不 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点的根源 2、认识当代发展中美、中日、中俄友好 合作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概括中美关系的发展 古代总体友好 近代敌对(主要是日本侵略中国) 现当代以友好交流合作为主体(经济文 化交流频繁) ,但不时有不和谐声音与 事件
三)如何发展【中日关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把握中日关系发展的大局, 积极进行两国政府与民间友好合作交往; 但同时高度警惕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等右翼势力死 灰复燃,坚决捍卫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与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