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专题七总结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一、地方行政制度:1、先秦时期:夏商:方国制,是一种松散的部落联盟,对中央时叛时服。
西周:分封制,以血缘宗族关系维系对地方的统治。
认识: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有效加强中央集权。
2、秦汉时期:秦:郡县制。
地方长官有皇帝任命,不世袭。
汉:刺史制度。
目的在于监察地方,防止叛乱。
认识:地域划分取代血缘政治,中央垂直管理地方;设置监察机构加强对地方管理。
3、唐宋时期:唐:道路制。
太宗设道作为地方监察区,玄宗时期正式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宋:路。
“路”下设四个机构,分别为转运使司(漕运),长官为转运使,负责一路的财赋与监察;提点刑狱司(宪司),长官为提刑使,负责一路的刑狱;提举常平司(仓司),长官为常平使,负责一路的仓储;经略安抚司(帅司),负责一路的军事。
各个机构的长官分掌本职事务,监督地方,互不统属,直接受朝廷节制。
宋代的四个司中,转运使(漕司)各路都设。
转运使的职责是管理全路之财赋,除少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转送中央;监察全路的官吏,权大但是官品不高,甚至低于所监察的知府、知州的官品。
目的在于以小制大,以低制高,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认识:○1继承前代监察制度的形式;○2通过增多官员人数,从而达到分散权力,相互制衡的目的,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元明清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基本沿袭这一制度。
认识:行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行省制度的创新原因在于元代辖区辽阔,超过之前的所有王朝,设置行省可以避免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的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只有加重行省的权力,才能及时并且有效的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够对边疆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行省长官因权重多不授予汉人,以达到民族防范与控制的目的;行省处理地方事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权力集中,行省处理辖区事务,按照朝廷典制行事,并接受监察机构(御史台)的监察,极少形成地方独立。
总趋势:秦代以后通过在地方基本行政机关——县的基础上增加行政机构级数,从而达到了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的目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七篇】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当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4、观点:已经有了审美的观点。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区房屋样式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农业(种植作物)原始畜牧业(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制衣种植水稻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总结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总结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总结:
- 史前时期:介绍了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和文化遗址,如元谋人、北京人、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 夏商周时期:讲述了夏朝、商朝和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
- 春秋战国时期:介绍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和文化成就。
- 秦汉时期:讲述了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以及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介绍了三国时期、两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 隋唐时期:讲述了隋朝的统一和唐朝的繁荣,以及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 宋元时期:介绍了宋朝和元朝的历史,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 明清时期:讲述了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学习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
展脉络和重要事件,培养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历史知识点总结与归纳初一

历史知识点总结与归纳初一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我们掌握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下面就是初中历史课程中涉及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
1. 中国古代的初步探索中国古代的初步探索主要指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出现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制作工具,并逐渐过渡到农业生产。
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2. 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起在早期的中原地区,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古代文明,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龙山文化。
这些文化奠定了后来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并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3. 西周的兴起与衰落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周文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并实行了封建制度。
然而,到了周宣王和周幽王时期,西周开始衰落,诸侯国崛起,导致了春秋时期的分封制度。
4.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在这个时期,诸多诸侯国崛起,实行了分封制度,并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和外交斗争。
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韩非子提出了法家思想,这些思想影响了后来中国古代的发展。
5. 秦朝的统一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
同时,秦始皇还修建了伟大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等壮丽的建筑。
6. 汉朝的兴起与繁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在汉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经济繁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
同时,汉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和文化上的创新,如造纸术、铁制农具和历法等。
7. 三国时期的分裂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
三国时期主要指的是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与争夺。
在这个时期,英勇的三国英雄陆续崛起,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8. 隋唐的辉煌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隋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统一了北方。
随后,唐朝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被誉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XXX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1)XXX:结网打鱼,创建八卦;(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居民半坡人河姆渡人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千年距今约7000千年糊口地区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房屋款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房屋生产工具利用磨制石器、制造骨器、角器等利用磨制石器,如骨耜;原始农业栽种水稻栽种粟(栽种作物)原始畜牧业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制造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镂,明白利用天然漆二、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工夫: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07.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点1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晋),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田氏代齐)。
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争: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规模很大,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知识点2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政治方面:建立县制,由_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贵族的_世袭特权(触动了具贵族的利益);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统一度量衡。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使军队战斗力增强)
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一、古代历史1. 先秦时期- 夏商周三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
- 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各国争霸,思想文化多元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
2. 秦汉时期-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
- 汉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开辟丝绸之路,对外开展广泛的交流。
3. 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 晋朝:西晋短暂统一后,由于内乱导致分裂,形成东晋和十六国时期。
- 南北朝:南北分裂时期,北方多民族融合,南方相对稳定,文化艺术有所发展。
4. 隋唐五代- 隋朝:短暂统一中国,开创科举制度,大运河的建设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 唐朝:国力强盛,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外国交流频繁,唐诗成为中华文化瑰宝。
- 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中国再次进入分裂时期,五代相继更替,十国割据一方。
5. 宋辽金元- 宋朝:经济发展迅速,商业繁荣,科技文化进步显著,如活字印刷、指南针等。
- 辽金: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宋朝时战时和,促进了民族融合。
- 元朝: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领土辽阔,实行民族等级制度,中外交流更加频繁。
二、近现代史1. 明清时期-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东厂等特务机构,郑和下西洋展示了国力。
- 清朝:满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期国力强盛,后期面临内忧外患,导致鸦片战争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2. 民主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 五四运动:1919年,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学生运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3.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1937-1945年,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国共内战:1945-1949年,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战争,最终以共产党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
中国历史七年级知识点整理总结

中国历史七年级知识点整理总结7年级的中国历史主要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以及中国古代的贸易等内容。
下面将根据这些内容进行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中国古代历史1.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介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介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介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
这三个朝代统称为中国的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
夏商周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农业。
文字、金属器等文化技术也开始发展。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有夏朝的世系、商朝的特点、商朝的国家制度、周朝的建立等。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代,介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周朝实际上已经衰落,诸侯争霸,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有:春秋时期的特点、战国时期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兵器和农具等。
3.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了中国,实行郡县制,简化文字,统一度量衡,开通了大运河。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刘邦建立的西汉持续了四百年。
这两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让人关注的朝代。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有:秦朝的建立、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
二、中国古代人的生活1.中国古代的农业中国古代的农业主要包括粮食的种植,以及农具的使用。
农业技术逐渐向前发展,实行三纲五常,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开墾荒地。
种植的粮食以稻米、小麦、大麦以及豆类等为主。
农具有锄、犁、耙、镰刀、磨等。
而且农业制度不断完善,先后建立了井田制度、一亩三丈制度等。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包括了纺织业、服饰、陶瓷制作、冶铁等。
中国古代的纺织业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中国古代的丝绸出口已经遍布欧亚非三大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总结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从企业的产生来看,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发展起来的,不是在中国封建社
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
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来看,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投资的领域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主要是纺织工业,重工业则发展缓慢。
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
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
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
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来看,中国民族工业是很落后的。
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中国民族工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
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这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最重要的特点。
二、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几个角度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近代以来的160多年,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定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通过纵向对比,总结变化的特点,了解变化的原因。
2.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中国近代化的大背景之下,便于认识它发生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势。
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4.从世界历史的角度: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生活在外来力量的影响下,发生了重要变化。
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由与世界同向,到今天逐渐与世界同步,成为引导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
——背景、条件、原因类设问的答题思路
“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件发生的条件。
“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
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
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
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总之,背景、条件、原因都是历史现象或者事件发生前的要素,故放置一起探究其解题模式。
题型突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4
材料二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注:江苏含上海;直隶含北京、天津。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四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
(2)材料四反映出我国面粉业生产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有哪些?
(3)针对材料五反映的情况,指出新中国在过渡时期对私营工商业采取了哪两大重要政
策?
例题剖析第(1)小题,在阅读材料一、二、三时,要注意联系教材中有关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概括。
第(2)小题,“变化”可根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占比重分析得出。
“原因”直接回答教材中有关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即可。
第(3)小题,根据题干要求联系教材内容即可作答。
答题模式
解答“背景、条件、原因”类问题,关键要理解各自的思路流程: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
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相对落后、生活贫困;(2)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3)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的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②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的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的分析
与背景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2)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3)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1)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2)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①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
(导火线等)
②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原因。
③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朝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答案(1)投资规模小;重工业落后;布局上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
(2)变化: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原因: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合理调整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失分警示:“背景、条件、原因”类设问在命题中十分常见,解题失分主要在于:一是脱离材料,直接将所学相关知识照搬过来,答非所问,要点超出答题要求;二是忽视题目的特定要求,要求答“客观原因”却回答“主观原因”,要求答“原因”却完全混同于“条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