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5-18 14:17:00 ] 作者:李艺洁编辑:studa20

【摘要】翻译是“复制”还是“创造”,一直以来有着很多的争论。人们从语言学、语义学以及文化差异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笔者在本文中,从词语文化和无词文化两个方面简单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翻译除了“复制”和“创造”之外,还存在着别的东西,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

和理解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操纵。

【关键词】复制创造词语文化无词文化

翻译是“复制”还是“创造”,长期以来存在着很多的争论。笔者认为,翻译的“复制”和“创造”论点并不相矛盾,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复制”和“创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复制”和“创造”并不是翻译内容的全部,因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文化交流。有文化交流就必然存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而这种文化差异光靠“复制”和“创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说,翻译除了“复制”和“创造”以外,还有着别的东西,即对不同文化

背景的理解、了解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操纵。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 B. Tylor)最早提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 S. Sapir)认为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而我国的俞约法先生认为:“对文化一词的含义,世界各地因国家和因人而异,众说纷纭,

定义数以百计,没有一个为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共同定义。不同人心目中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并根据这些理解作出不同的解释。”文化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血肉相连。文化因素无孔不入地渗入了语言的方方面面。任何一种具体的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语言的应用,文化的交流,翻译的实践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

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专业人士可以作专题研究,以分析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现实的,他们只能从文学作品、电影作品、杂志报刊等译作当中了解、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别,从而达到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其中,文学作品的译作起着尤其突出的作用。因而,对广大文学作品的译者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下面,就此谈谈笔者一些肤浅的认识:

如何在翻译作品中体现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既能保留原作的精髓,又能取得译作读者的共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词语文化

前苏联E. M维列夏金和B. T科斯托马罗夫把词语叫作“作为民族文化信息载体和渊源的语言称名单位”。这其中,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双语转换时,词语可以分为:1、无等值意义词;2、有背景意义词;3、有文化感情色彩词;4、成语典故;5、格言警句,包括俗语、谚语、名言、该国的政治口号以及科学公理和公设(特别是反映该国意识形态者);6、礼节用语和客套话。

(1)无等值意义词指的是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词语。泰勒强调“文化

是由人类生活经验获得的智慧”。而不同人类的生活经验,不同民族的社会结构,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等因素,势必会造成某些独特的文化现象,就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了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吴国华,1990)。因而独特的文化现象也会导致独特的语言现象,例如“文艺复兴”这个词,在西方语言中仅只有“复

兴”(renaissance)一个词,它代表着一种对古文化的怀念,是古代文化的复兴,是把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文化从中世纪基督教的蒙昧主义中拯救出来。它的贡献远不只限于文化方面,它更重要的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复兴”之后,人们敢于计算天体、敢于探险全球,也正因为有了这样大的思想解放,才产生了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文明。而且,严格地讲,中国的“旗袍”、麻将”、“气功”、乌纱帽”、坐月子”、“穿小鞋”以及文革中产生的“牛棚”等词,在英语中也是没有对应的词的。另外,英文中的“privacy”就被钱歌川先生列为不能翻译的字句,他认为,字典上译作“隐遁”“退隐”、“秘密”、“内幕”、“不为人目所见之事”等,都未能把“privacy”这个词所具有的主观的感觉表现出来。

(2)有背景意义的词,指的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某些层面意义有差别的词语,或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潜在观念有差异的词语,还有就是某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

如郭沫若《白发》一文中“你的慧心替我把青春留住了”的“慧心”一词就很不好翻译。“慧心”是佛教用语,指能领悟真理之心,英文中没有十分贴切的对应词。张培基先生将其译为“feeling heart”,也算是成功之作了。又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有这样的感慨: He made you a high 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 - widowed.

根据中国人的观念,在表达感情时以含蓄为美,过于直白就似乎失去了美感。所以,朱生豪先生是这样翻译这两句的:他要借你作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房的怨妇而死去。

(3)有文化感情色彩的词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词语褒贬意义不同,有些东西在一种语言中可能是正面的,能让人产生美的联想,而到了另外一种语言中,就可能变成反面的东西,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还有一些词,在一种语言中是中性,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可是到了另外一种语言中就变成了褒义的或是贬义的,带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较为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杨宪益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将北静王向贾政夸赞“令郎真乃龙驹凤雏”直译为: 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

且没有加注,恐怕难以为西方读者所接受。因为,尽管我国把龙当作高贵和权力的象征,但在西方各国,“龙”却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是“凶残”的象征。

再有如“农民踊跃交售爱国粮”中的“农民”一词,汉语言者会很自然地把它与英文中的“peasant”联系在一起,但若真“peasant”来翻译本句中的“农民”,欧美国家的读者就会觉得难以理解了,因为英文中的“ peasant”一词通常指第三世界国家中的贫困、无知、社会地位低下的农业劳动者,甚至还带有“乡巴佬”的贬义色彩。这些人收入微薄,是根本不应该向国家交税的,怎么可能“踊跃交售爱国粮”呢?而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农民”是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民,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基础之一,是国家的主人。而且中国的农民还素以勤劳朴实著称,所以汉语中的“农民”一词不带任何贬义色彩。由此可见,二词所表示的内涵并不相同,所附带的感情色彩的差别就更大了。

(4)成语典故成语典故均是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语言使用的结晶,它们往往寓意深刻,民族色彩浓厚。如果运用恰当,就能深入浅出,画龙点睛,寥寥数字就能把意义传达无余,使人听后能得到深刻的印象。但由于它们和各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地域特色、礼仪制度等都有着

密切的联系,因而,其间的文化差异现象就愈发明显。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妥善处理成语典故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看“狗”这个词,由于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截然不同,汉语中带“狗”的成语典故大多都带有贬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狗咬吕洞宾、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英、美等国家人却视狗为忠诚的伴侣,家庭的成员之一,爱狗如爱子,因而涉及狗的成语典故也多带褒义:

a lucky dog /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Every dog has his day.

也正因为这种传统观念的巨大差异,Dog eat dog并非“狗咬狗”,而是“同类相残”,二者感情色彩大相径庭。再如,汉语说“雨后春笋”,英语说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反映了各自的地域特色和生态环境的特征。还有因各自生活经验的不同,而赋予了词语以不同的感情色彩。如中国人因“牛”在生产劳动中是人们的好帮手,因而对“牛”有特别的好感,不少褒义的成语典故都以“牛”为喻,甚至连喝酒也以“牛饮”来喻其豪爽。而同样的情况,英国人则用“drink like a fish”。此外还有“鸡皮疙瘩”、“杀鸡取卵”,英文则说goose - flesh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在此,鸡变成了鹅。

以上这些成语典故虽然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差异,但都还是可译之词,在英汉语言的成语典故中,还有不少是不可译的。如,汉语典故中的“杯弓蛇影”、“巫山云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助纣为虐”......和英文中的“the albatross about one's hang”、“ balaams ass”、“carry coals to Newcastle”、“show the white feather”......该如何译?若直译出来,译语读者恐怕很难领会其中的寓意、趣味。若加注或释义,也会损失其大半的神韵。但对于成语典故,目前似乎也只能做到直译加注或释义了,这也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举。

(5)格言警句,包括俗语、谚语、名言、本国的政治口号以及科学公理与公设等等,这些都在以上四点中有所反映。

(6)立即用语和客套语,由于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而语言又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而文化的差异势必导致思维的撞击。这一点在礼节用语饿客套话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有一个经典的译界消化就是当西人称赞一清朝官员的夫人漂亮时,此官员很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这很符合中国人谦逊的礼仪习惯,可随译人员却直译过去“Where? Where?”弄的啼笑皆非。而类似的笑话和类似的尴尬场景在现在也不时可以见到。中国人路上相遇习惯问“哪里去?”或“吃过了没有”,外国人很不习惯;在广东南部,听见人家打喷嚏,会说“吉星!吉星!”;在英国,人们则会说“Bless you!”在中国,学生见到老师会说“老师好!”而在英美国家,学生称呼老师一般在姓氏前冠以Mr. Mrs.或Miss.另外,中国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不但对父母亲不能直呼其名,对老师直呼其名也会被认作大不敬的行为;而在英美国家,不但儿子可以直呼父母长辈的名,而且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越密切,就越有可能直呼其名。

2 无词语言,除了体态语以外,还有主客观手段与感觉手段等,它们同文化背景有着深切的关系,也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1)体态语是动作者为不使对方感到难堪、窘迫或尴尬,把直陈过去会伤害对方感情的信息用身体语言传递过去。如在中国,主人不停地打呵欠或看手表,这是在含蓄地提醒客人及早离开。西方人则故意表现出坐立不安、擦眼镜或剪指甲等貌似下意识的动作表现主人不耐烦的心情。在美国,接吻已是公开常见的礼仪,而在中国接吻却只是情侣间表示爱的一种方式。

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表示OK;而欧洲人将此视为猥亵下流。

(2) 主客观手段主要是指动作者利用自身器官或其它器具向他人传递信息,分别构成主、客观手段。例如,中国古时的锣和鼓是两件常用的传递信息的器具,在不同的场合起着不同的作用:鸣锣开道,告知重要官吏的来临,要求平民回避、让路人肃静。击鼓喊冤,则是百姓敲打设在官衙门前的大鼓,催促长官升堂听讯。擂鼓助威,是古战场上鼓舞士气的有力方式;而鸣金收兵,则是给正在搏斗厮杀的将士下达停止战斗的命令。再有如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那挂满一树的黄手帕也在传递着一个“谅解”、“接纳”的信息。

(3)感觉手段,其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图像、色彩、服饰、标志等,也包括一些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等体态语。如在我国,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而团徽则是共青团员的标志;在西方国家佩戴十字架胸章则是基督徒的标志。中国的新娘穿红衣,因为红色在我们眼中是吉祥与幸福的象征;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婚纱,因为他们视白色为贞操与纯洁的体现。非洲黑人扭屁股表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而我们传统上用拱手作揖表示致敬欢迎。

综上所述,语言手段与非语言手段相结合,构成了人类完整的文化交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由于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翻译提供了可行性,同时又带来了障碍。而翻译,应该尽量增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缩短由于缺乏了解甚至误解而产生的障碍和距离。王佐良先生曾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吕叔湘先生又说,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所谓“杂”,既指知识的广博。由此可见,翻译实践中除“复制”与“创造”之外,了解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对保证译文质量,促使译者忠实、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等等。

参考文献

[1]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 蒋坚松.古籍翻译中理解的若干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5] 方守江.谢应喜.信息理论与平衡翻译.中国翻译,2004.5.

[6] 盛培林.双语词典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国翻译,2004.3.

[7] 唐述宗.是不可译论还是不可知论.中国翻译,2002.1.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5-18 14:17:00 ] 作者:李艺洁编辑:studa20 【摘要】翻译是“复制”还是“创造”,一直以来有着很多的争论。人们从语言学、语义学以及文化差异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笔者在本文中,从词语文化和无词文化两个方面简单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翻译除了“复制”和“创造”之外,还存在着别的东西,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 和理解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操纵。 【关键词】复制创造词语文化无词文化 翻译是“复制”还是“创造”,长期以来存在着很多的争论。笔者认为,翻译的“复制”和“创造”论点并不相矛盾,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复制”和“创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复制”和“创造”并不是翻译内容的全部,因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文化交流。有文化交流就必然存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而这种文化差异光靠“复制”和“创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说,翻译除了“复制”和“创造”以外,还有着别的东西,即对不同文化 背景的理解、了解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操纵。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 B. Tylor)最早提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 S. Sapir)认为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而我国的俞约法先生认为:“对文化一词的含义,世界各地因国家和因人而异,众说纷纭, 定义数以百计,没有一个为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共同定义。不同人心目中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并根据这些理解作出不同的解释。”文化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血肉相连。文化因素无孔不入地渗入了语言的方方面面。任何一种具体的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语言的应用,文化的交流,翻译的实践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 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专业人士可以作专题研究,以分析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现实的,他们只能从文学作品、电影作品、杂志报刊等译作当中了解、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别,从而达到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其中,文学作品的译作起着尤其突出的作用。因而,对广大文学作品的译者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下面,就此谈谈笔者一些肤浅的认识: 如何在翻译作品中体现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既能保留原作的精髓,又能取得译作读者的共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词语文化 前苏联E. M维列夏金和B. T科斯托马罗夫把词语叫作“作为民族文化信息载体和渊源的语言称名单位”。这其中,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双语转换时,词语可以分为:1、无等值意义词;2、有背景意义词;3、有文化感情色彩词;4、成语典故;5、格言警句,包括俗语、谚语、名言、该国的政治口号以及科学公理和公设(特别是反映该国意识形态者);6、礼节用语和客套话。 (1)无等值意义词指的是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词语。泰勒强调“文化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 2 从《嘉利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3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4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5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6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7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8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9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 10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 11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与局限研究 12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 13 The Exploration of Tragic Fate of Tess 14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 15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1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 17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 18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19 从女性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女性人物性格特征 20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21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 22 对《野性的呼唤》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 23 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 24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25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26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 27 中国菜名翻译的技巧与准则 28 “冰山理论”在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29 Study of Themes of George Bernard Shaw’s Social Problem Plays 30 《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 31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宣材料英译 3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 33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34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 35 从电影作品分析英语外来口音的现象 36 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 37 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商务合同文体分析及翻译 38 A comparison of values of money between Scarlett and Gatsby 39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 40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 41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42 Analyzing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Intercultural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_陈琳琳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 陈琳琳 (湖北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语言植根于文化中,人们的世界观反映在他们的语言里。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波及词汇层、语言层直到语境层。本文基于奈达的五类文化 因素来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及其翻译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文化 因素时,应考虑译作在预期读者中的可接受性,从而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文化伴随意义;翻译目的;读者因素 1.语言、文化与翻译 在西方关于“文化”的众多定义中,19世纪最有影响的定义是 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中提出来的。据《文 化学辞典》(1988),Tylor给文化下的定义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belief,art,moral,law,custom,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它也受到文化 的制约。正如J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 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 的。”(Susan Bassnett:2004)而在在洪堡特那里,语言反映世界 观。(潘文国,)语言反映人们的文化认知,也有着传达文化意义的 功能。因此,在翻译中如果不谨慎处理,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讲,不能传达文化意义的翻译无法在读者中引 起应有的文化共鸣,这对原作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处 理翻译中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读者因素,只 有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翻译目的,发挥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例如,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应运而生的“福娃”,这五个可爱 的娃娃,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 妮”,看到他们,中国的民众就会想到“北京欢迎您”,作为吉祥 物的这五个中国小精灵承载了中国公民想要传递给世界人民的“和 平、友谊、进步、和谐”等理念。但是“福娃”最初的译名 “Friendlis”仅有“友好、友谊”的指称意义,并没有传达给外国人 上述所承载的特殊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利于我们借助奥运会这一盛 会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因此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翻译成Fuwa,另外附加注释。这样,外国读者在看到Fuwa时才会具体地把它和那五个可爱的中国吉祥物联系在一起,进而联想到它们的特殊文化意义。Fuwa保留了“福娃”的文化蕴含意义,达到了更好的翻译效果。 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针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底 蕴,我们应坚持“文化传真”的翻译基本原则。无论我们采取何种 翻译策略,都应既考虑原文的文化特色,又顾及译作的可读性。 下文在奈达五类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浅谈翻译中如何应对词语 搭配的伴随意义传达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译者可 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和预期读者来选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2.奈达的五类文化 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可以五类:(1)Ecology生态学;(2)Material Culture物质文化;(3)Social Culture社会文化;(4)Religious Culture宗教文化;(5)Linguistic Culture语言文化。 2.1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包括动植物、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 等。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而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水,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表:all at sea (不知所措),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sail before the wind (顺风航行)等。而汉语中呢,有“挥金如土”来形容一个人花钱 大手大脚,英语中则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很 能喝水或喝酒,说他“牛饮”,英语中则说drink like fish. 从生态环境讲,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各异。汉语里,“狗”总带有贬义,比如汉语里常用“狐朋狗友”来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帮坏人;用“狼心狗肺”来比喻一个人心肠像狼和狗一个凶恶狠毒。与此相反,英美国家人士却常把狗看作是人类的朋友。英语中关于狗的表达几乎都是褒义的,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Barking dog never 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等。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译本对狗的传译迥然不同: 杨译:“…‘Desperation drives men to rebel and a dog to jump over a wall.’…” 霍译:“…,it will be a case of ‘the desperate dog will jump a wall,the desperate man will hazard all’;…”(转引自:邵志洪,2005) 在这里两种译文看上去差别不大,都有直译的成分。原文中,宝玉的丫鬟将红儿比作狗,应该含有侮辱的涵义。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针对的国内读者,所以不必大费笔墨去解释“狗急跳墙”的比喻意义,读者应该能明白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而霍克斯的读者是英文读者,他们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意思,但译者添加了desperate 一词,应该能很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 2.2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文化里特有的物质产品,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比如中国的长城,各国独特的食物和衣着等等。比如中国的饺子、混沌、包子、豆腐等等,在英语中都没有对应的表达。因此,现在大家都似乎都能接受它们的音译名了,这样才体现了它们的“中国特色”。 请看一下例句:“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 杨译:“…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she’s a hundred times…” 霍译:“…They call jealous people “vinegar bottles”,don’t they? Well,she’s not just a bottle full of vinegar; she’s a storage jar – a whole cistern – full of it! …”(转引自:邵志洪,2005) 汉语里形容一个人爱嫉妒,叫吃醋。因此,醋缸子、醋瓮还有爱嫉妒的文化伴随意义。杨译采用了意译的手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义,但丢弃了文化形象,对原文来说是种损失。霍译采取了直译和增译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文里文化特色,有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笔者认为比杨译更出色。 2.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风土人情、传统、社会规则、宗教信仰、道德准则、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等等。比如不同的文化有不用的节日和庆祝风俗,不用的打招呼的方式,不同的称呼方式,另外还有人们赋予颜色词不用的含义。不同文化里的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不同的。 在汉语里,红色总是和“吉利”“好运”“喜庆”相连,是个有着褒义词,中国文化把婚丧嫁娶称作“红白喜事”。过年要贴对联,对联写在红纸上。哪家有人娶媳妇嫁女儿都要、贴大红喜字。再比如:“开门红”(to begin well/to make a good start),本命年要穿红色的衣服来避邪等等。但是英语文化里,红色却有着截然不用甚至相反的文化伴随意义。西方文化中,红色总是和革命、激进和血腥联系在一起,带有政治色彩。英语“see red”表示“火冒三丈”或“大发脾气”,“to wave a red flag ”是做“惹人生气的事”。汉语中的“眼红”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嫉妒心理,而相应的英语表达却是green-eyed。例: (1)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杨译:Her power and red chamber,her youth and beauty wasted. 144

从文化视角看翻译

从文化视角看翻译 ——《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书评【摘要】文化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介绍和梳理《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这部着重介绍文化与翻译关系的书,通过对翻译定义的介绍引入对翻译和文化关系的阐释,从宏观上阐述了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接着从微观上分析了中英语言的词汇和结构差异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最后特别阐明了文学翻译的特色及在书中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与文化中英语言差异与翻译文学翻译的策略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信息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因此文化差异不仅构成了翻译的最大障碍而且也成了翻译界的一个主要话题。而且,当今社会对于用现代翻译理论尤其是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水平和对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翻译书籍的需求急剧增加,《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一书应运而生。本书由王恩科、李昕和奉霞编著,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 本书共十二章,从翻译与文化、翻译与语言等宏观层面下延到长难句翻译、段落衔接等微观层面,既通过宏大的视角审视翻译难题,又能恰当地选用翻译技巧处理疑难问题。其中第一、二、三、四章分别从翻译与翻译研究、翻译与文化、翻译与意识形态、语言与文化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五、六章则从微观层面看中英语言的词汇差异、结构差异与翻译及动植物名称和颜色词的中西内涵比较;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章分别详细地从文学名著、历史典故与翻译策略,比喻与翻译,长难句是翻译,段落与篇章翻译等方面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翻译是基于语言的跨文化交流 正如书中所列举的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及圣经翻译家尤金?奈达对翻译的定义:“One way of defining a D-E translation is to describe it as ‘the closest natural e quivalent to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1该定义中的D-E translation指dynamic-equivalence translation,即“动态对等翻译”,也就是说翻译首先要做到对源语信息的对等,其次是译文语言的自然流畅,最后是信息和语言风格上达到最大程度的接近。笔者认为,虽然奈达的定义不是最精确最完美的,但是在他的定义中提到了很重要的方面,即翻译对译文的自然程度和语言风格的要求。而这便涉及到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据本书介绍,主要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以及由其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理解的前结构。 在第二章翻译与文化中,本书作者分别从文化的有机整体性、民族性、可习得性和兼容性四个特征,文化间的不平等性导致的不同语言间的不平等对话及文化的民族性与翻译的关系向读者们介绍了文化对翻译实践的影响。笔者对于书中第二章第四节所讲到的文化民族性与翻译甚是赞同。文中举例讲到由于中英文化对谦虚与张扬的不同态度引发的尴尬以及化解尴尬的方法,而这些尴尬,其实都源于文化差异,也证明了文化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译者必须凭借两种语言的文化知识寻找解决途径,要对两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笔者认为书中第三章对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阐述也颇为精彩。第三章的第二节中讲到:“翻译的社会性,尤其是文学翻译的社会性,应服务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译文不得与当下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相抗衡;而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则涉及政治意图、文化心态、接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思想等诸多方面,表面看似平等友好的交流实际上往往是对抗之后妥协的结果。”2例如,苏俄译品在建国初期一枝独秀,而欧美现代作品却芳踪难寻也反映 1转引自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2007:第2页

从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

从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 【摘要】习语是语言文化的结晶,缺少了习语,语言将会变得索然无味。习语在语言中的应用比比皆是,在写作或演说中适当地使用习语将会使篇章增色,加强语言的力量使语言更形象。奈达曾说过,习语是比任何非习语更具冲击力的表达,它带有一种语言和文化的识别特征。习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写作和演说中,如在文学作品中,在科学著作中,在政治演说中,甚至在美国,习语都成为辩论中唇枪舌战的武器。美国第16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他一篇著名演说中引用了圣经里的一句话:“互相分裂的房子无法站立。”来号召美国人民团结一致反对黑奴制度,停止战。美国人对圣经的容都很熟悉,他们为此深受感动。林肯废奴运动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既然习语在语言运用中有如此重要地位,那么恰到好处地翻译习语将有助于跨文化交流。中英不同的文化使得英汉习语在表达上有很大差异,也使得翻译中容易产生误译,因此加强对英汉习语文化涵差异的了解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探讨英汉习语文化涵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意象转移法、增删法。 【关键词】习语;文化;习语翻译 【Abstract】 Idioms, having universal appeal, are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essence or the crystallization of language. Without idioms language would become dull and dry, whereas an appropriate use of them in speech and writing will add much to variety strength and vividness of the language. Idioms usually carry more impact than none-idiomatic expressions because of their close identification with a particular language and culture. Idioms are widely used in almost all kinds of speeches and writings: they can be found in literary works, in scientific and political articles; even debat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are often interspersed with idioms which become verbal weapons that are difficult to argue against. The 16th US President Abraham Lincoln once quoted an idiom derived from the Bible: “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 in one of his famous speech, calling o n people to fight against slavery and Civil War. American people, who were familiar with the Bible, were greatly impressed and Lincoln’s antislavery campaign at last yielded fruitful result. Thus idioms hol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language use, an adequate translation of idioms is not only helpful but also essential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brief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es embodi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and explores the role of the culture in understanding and rendering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Key Words】 Idioms; culture;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1. Introduction Cultural studies have currently been prevailing in the west. And talking about cultural studies has also become a fashion in the circle of present Chinese culture and academia,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Accordingly,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_ 学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绪论 (6) (一) 文化的概念 (6) (二) 翻译的概念 (6) 二、分论 (6) (一)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1 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2 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8) (二) 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6) (三) 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0) 三、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在阐述文化和翻译概念的基础上,试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Culture is a complex conception. Langua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t is the core of culture. Translation is a transfer activity of two languages. It is the exchange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thoughts, but not the direct translati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mea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In fac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tool for us to communicate. This article tries to point out the problem, what cultural factors should be noticed during the translation, will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cluding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fe-style, outlook on values in foundation of explaining idea of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Factor;Effects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Contents 1 1.0 Introduction of culture (1) 2.0 Language, Culture & Translation ......................................... .2 2.1 Idioms (2) 2.1.1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haring the same meanings and cultural images (2) 2.1.2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haring the similar meanings but different cultural images (3) 2.1.3 Translation of idioms not restricted to only one version (3) 2.2 Communications with peopl 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4) 2.2.1 Communications in a restaurant (4) 2.2.2 An embarrassing answer (4) 2.3 Animals that bear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5) 2.4 Colors that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earings (6) 2.4.1 B lue (6) 2.4.2 White (6) 2.4.3 Black (7) 3.0 Conclusion (7)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AY302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很久的历史,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可是由于两者地处不同的地方,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后,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文化因素,找到共同点,这样才能使两者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特色习俗中西差异 0引言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强烈,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的差异,所以英语翻译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在实际的交流中,双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当中,会出现偏差,下面就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英语翻译差异的原因。 1认知角度 由于每个民族有他们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不同的民族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是不同的。也就是认知角度不同,认知角度不同,一个词语代表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因此要注意。就拿颜色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个颜色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同一颜色的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白色在中国代表着不详,人们只有在老人去世时戴上白色的孝布,以及在有人去世的家庭里过年时就得贴白色的对联,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而在西方国家,白色象征着天使和纯洁,他们结婚时新娘就穿着白色的婚纱。再看红色,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欢乐美满,在过年时,在家门口会大红灯笼高高挂,也会贴红色的春联,在一些喜庆的日子里,例如结婚和出嫁,人民会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自己的本命年里,人们会穿红色的衣服,红色还有避邪的说法,再看西方,在他们看来,红色是暴力,血腥,一种厌恶这种颜色的认知。然后就是蓝色,蓝色在英语国家是忧郁,代表心情不好,蓝天是说没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当人们说蓝天时,大家第一反应是碧水蓝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代表的是快乐的积极的。从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同一个代表颜色的词语,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认知的不同是不可改变,体现是是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2宗教信仰 宗教强调的是人类对于一种超出自身认知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人们的一种自我安慰。我国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国家,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的文化开始发展,从春秋就开始出现的道教,以及在唐代就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这两个宗教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力的维护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在英语国家中,基督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基督教的教义是“尽心,尽力,尽意爱上帝”和“爱人爱己”,基督教徒他们崇拜上帝,认为世间万物都由上帝安排,上帝就是他们心中的神。举个例子,我们来看同一语句,中西翻译的就不同,“成事在人,某事在天”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西方翻译着翻译是“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中国的翻译家翻译是“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这两个不同的翻译就体现出宗教不同,翻译不同的特点,在中国,东方佛教色彩强烈,”上天就是天神,就是英语单词heaven.而在西方,上帝是神。可说这种翻译就考虑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符合人民的不同的心理期盼,也体现出在翻译时要注意宗教信仰,否则会闹出笑话。 3风俗习惯 我们知道,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反映,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政治经济决定这风俗习惯,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可以让我们更好更准确的翻译出符合的东西。在中国,当我们遇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本文从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等方面论述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英汉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要将某一民族的语言及文化传播和扩散到异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借助翻译。因此,文化、语言同翻译三者之间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英汉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地域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使得英语和汉语在应用中出现很多差异。 一.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整体优先的认知活动,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与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的,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即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例如: (一)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2)聪明用功,3)成绩优异,4)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5)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6)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倘若完全按原文的句法特征将其译成英文,可能是: (二)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young friends, 2)Bright and diligent,3)Do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4)but they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5)even can’t write a smooth Chinese letter. 6)When asked why, they’ll say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请看张培基先生的译文: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heir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 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英语的从句前必须根据其语法功能用when, where, who,that, an等表示关联词将其与主句衔接起来.这也是汉语语法隐含性(covertness)的一种表现。而英语的语法呈外显性(overtness),体现了英美人重个体,重分析的思维方式。 二.价值观念的不同 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所以,英美人的话题常从无伤大雅、公开性的天气谈起,年龄、收入、体重等都是很敏感的“privacy”。在个人隐私方面,中国人的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引起cultural shock。 这种不同还表现在对待其它事物方面,比如在中国人眼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都带有褒义色彩,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IdiomsTranslationfromCulturalPerspectives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 Idioms Translation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s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ransl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of which idiom translation takes a great position. Idioms are the fruits of human culture, which reflect the culture in return. It is a big concept, which contains set phrases, sayings, proverbs, slangs, colloquialisms and enigmatic folk similes. Idioms come from various sources, such as from history, religion, poetry, literary quotations, daily life, etc. It is the point that idiom covers a rich information of its society and culture that makes the translation much more difficult than that of others, for it requires a better grasp of both the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knowledge of the background of its target language, including its culture, history, religion, society, etc. With a view to having a better master of idioms translation, in this thesis I will talk about the techniques of idiom translation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by the means of comparing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images. This thesis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dioms translation,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idiom,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s, formations, categories and the significance, makes a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images, introduces the techniques of idioms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and concludes the whole thesis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this thesis and give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Key words: idioms; idiom translation; culture; techniqu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