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高一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至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合集下载

2023年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3年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3年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

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

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

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丰富资源。

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有个性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流行元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放大,受到众多青少年喜爱。

古风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

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

仪式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营造富有意味的特殊氛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以流行。

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

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

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

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版本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版本

银川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辨析(共4小题,每题2分,共8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蓊.郁(wēng`)裙裾.(jū) 纤.细(xiān) 冯.(pín g)虚御风B.涸.辙(hé)三匝.(zā)蕈.菌(xùn)周公吐哺.(pǔ)C.一椽.(chuán) 公姥.(mǔ)驯.鸽(xùn)否.泰(fǒu)D.潜.力(qián)梵.婀玲(fàn)绯.闻(fēi)夙.(sù)兴夜寐2.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泣.孤舟之嫠妇A.火尚足以明.也B.足以荣.汝身C.侣.鱼虾而友.麋鹿D.引以为流.觞曲水3.下列句式两句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徘徊于斗牛之间不能喻之于怀B.死生亦大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俯察品类之盛D.而又何羡乎何为其然也4.从修辞的角度,下列选项中两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B.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C.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D.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一空一分,共12分)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静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期末试题(卷)语文一、积累与运用。

(本题共12小题,每题2分,24分)1.加点字注音正确的是()A. 精髓.(suí)付梓.(zǐ)酩.酊大醉(míng)马嵬.(wéi)B. 凝脂.(zhī)蓬蒿.(hāo)玉扃.(jiōng)沅.水(ruǎn)C. 巨擘.(bó)霓裳.(cháng)凝睇.(dì)粗犷.(guǎng))熨.帖(yù)仙袂.(jué)D. 临邛.(qióng)迤逦..(yǐlǐ【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A项,精髓(suí)——suǐ;B项,沅水(ruǎn)——yuán;D项,仙袂(jué)——mèi。

故选C。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吞声踯躅..不敢言踯躅:徘徊不前乃中《经首》之会会:恰巧B. 三顾频烦..天下计频烦:犹“频繁”,多次两朝开济.老臣心济:扶助C. 族.秦着秦也,非天下也族:灭族合百草兮实.庭实:确实D.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苦:劳苦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衡量人物差等【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会”,音节;C项,“实”,充实;D项,“辛苦”,辛酸苦楚。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C.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答案】C【解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纯用名词短语连缀,不用动词、虚词联结。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诗的自然美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

《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

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

如“种豆南山下”, “今日天气佳”, “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

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在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

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I)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I)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I)【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中国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

正是借助汉字,才可以把中央政令贯彻到全国各地。

罗马帝国灭亡后,民族独立,分裂成许多分散割据的邦国,迄今为止,还是多种文字并存。

他们的生产能力的总和已超过美国,他们深感分散给发展带来的弊端,却一时无法改变。

我们的汉字,早在秦以前各大国如齐、楚、秦时,已基本趋同,秦统一中国后,将文字进行了统一和规范。

我们的二十四史就是用汉字记录下的。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文化普及,国家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

改革的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十划。

由于时间仓促,考虑不周,把原几个不同的字,简化为一个字。

有时发生歧义,影响字义的准确性。

但总的说,这次改革是成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且影响到海外,像新加坡早已使用了简化汉字。

因为书写方便,合理的简化字是受欢迎的。

但由于有些简化后的汉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给汉字的使用带来新的问题,甚至因此闹出一些误解和笑话。

现在电脑软件有汉字繁简转换的功能。

由于繁、简汉字存在的歧义,电脑识别也常发生错误。

而且我们现在提倡国学,想教孩子从小读点古诗词、古文,由于青年人没有机会接触繁体字,阅读古人著作时发生隔阂,看不下去。

xx年高考试卷有古文今译的考题。

广州考区的一道古文翻译题,交白卷的达万人之多。

我曾提议过“用简识繁”的补救办法。

在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遇到简体与繁体发生歧义的字时,简化字旁用括弧注出该繁体字。

例如吉庆有余(餘)、史湘云(雲)。

老师不必专门讲,也不列入学生考核内容。

经过十二年的熏陶,不知不觉中认识了不少繁体字。

这等于在全国做了一项国学普及工作,中国的古文、古诗词、古小说,人人可以方便阅读。

语文选修高一甘肃省宁县2018至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语文选修高一甘肃省宁县2018至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全县期末联考试题(卷)高一级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传统监察制度与中国古人的智慧文/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实行 2000 余年。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央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

秦和西汉,御史府服从于相府而不独立。

东汉,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并与行政系统相分离。

魏晋时期,御史台又脱离少府而自立,罢司隶校尉而将监察权向御史台集中。

隋废尚书省的监察职能,唐将隋的司隶台并入御史台,形成单一的御史系统。

元朝取消谏院,使监察组织更加一元化。

清朝实行科道合一,都察院成为完全独立的、唯一的中央监察机关。

第二,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而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

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实行常设监察官和朝廷派遣巡察御史巡察相结合的体制。

巡察御史由朝廷直接任命派遣,与地方政府没有关联。

地方常设的监察机关(官员)则不同,它们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较为复杂,其独立性是经过长期发展才确立的。

自秦至隋,地方常设监察机关往往从属于地方政府。

唐宋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监察机关。

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建立行御史台,实行大监察区建制,设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分属行御史台,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政府没有统属关系。

明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道,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各省又设按察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是各省常设监察机关。

清承明制,监察体系基本循而不改。

第三,监察官员之专职化。

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监察官员也不兼任其他职能,这是监察独立的内在要求。

自秦汉至唐宋,监察机关的独立和一元化尚在形成中,监察官也没有真正专职化。

元明清,随着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独立和一元化的完成,监察官员基本实现专职化。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静宁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

甘肃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甘肃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静宁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三级第一次模拟试题(卷)语文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

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

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

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

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

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

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

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

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

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

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

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

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

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

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

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

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期末考试题(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

《史记》中到处可以看到司马迁大胆地进行历史批判,他指斥君王,贬抑权贵;歌颂“叛逆”,同情贫弱;他揭发历史的黑暗,抨击人类的罪恶,用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纵横古今,褒贬百代。

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因为他曾“治产利居,与时逐”,所以不列入官吏,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因为他“废著鬻才于曹鲁之间”、故不列于儒林,列之于货殖。

对于一般的人物列传,以其人之名标题;而独于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等则以其人之行为标题,暗示作者抑扬之意。

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

”“荀卿,赵人。

”书老、庄亦不名,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庄子者,蒙人也。

”书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曰:“孙子武者,齐人也。

”这样的书法正是不说话的批判。

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表示对其人并不如何尊崇。

《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晁错列传》末载邓公对景帝之语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这是借用他人的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

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

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评二世曰:“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

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

”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

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讥讽武帝惑鬼神,求神仙,迷巫祝,信方士。

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作《春秋》。

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

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

”而刘向、杨雄等皆称“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摘编自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1.下列关于司马迁历史批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曰”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

B.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古今,褒贬百代,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标准,表明价值取向,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同世之人。

C.司马迁在《史记》中指斥君王,大胆贬抑权贵,敢于歌颂“叛逆”,同情贫困,批判态度鲜明,思想深刻。

D.司马迁以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进行历史批判,这种批判有力地揭发了中国历史的黑暗,抨击了统治者的罪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对孔子、老子、庄子不书名,对孟子、荀子直称其名,对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明确地表达了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态度。

B.司马迁对于一般人,用其人之名作标题;对刺客、循吏、儒林等则用其人的行为作标题;暗示司马迁的抑扬之意。

C.《史记·晁错列传》末记载的邓公一番话,说明邓公不赞成汉景帝诛杀晁错的做法,其实也表现出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

D.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人世家,肯定了项羽和陈涉的历史功绩;把范蠡、子贡归入货殖之列,则隐含着对经商者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作《史记》的用意是“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因此,《史记》的批判意义深远,记述的严谨难免不足。

B.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后人对这种批判认识不同,评价不一。

C.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司马迁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回避。

D.司马迁赞赏陈涉在秦朝末年率先起义的行为,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影响,这种歌颂叛逆的评论与当时统治者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江南无雪刘长春①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②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③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

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

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

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着飘落了。

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

路上无人,田野无人。

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

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④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

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需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

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

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

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

”(梭罗《冬日漫步》)⑤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

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

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

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

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⑥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

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⑦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

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写出了雪景什么样的特征?(4分)5.第五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6.本文标题为“江南无雪”,可文中却用大量篇幅来写雪,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6分)二、古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7.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攀栖鹘之危.巢正襟危.坐而问客曰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C.顾安.所得酒乎而今安.在哉D.今者薄.暮儿已薄.禄相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9.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10.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