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5)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3-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示范教案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
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理解以及运动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重点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激趣导学: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一条救国救民之路,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历程: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
主题: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式、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新课探究:自主学习:1、林则徐之所以能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原因有哪些?他开眼看世界的成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2、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3、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运用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证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4.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原因、过程及影响。
(二)讲授新知
1.运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场景,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事件,如通过视频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
2.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如介绍垄断组织出现背景下的企业家事迹。
3.通过时间轴或流程图,展示历史事件的进程,如以图解形式展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完善过程。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如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主要内容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垄断组织的出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完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认识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5. 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讲授新知环节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讲故事、时间轴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历史事件。同时,本节课还注重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种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时空观念和应用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精品教案(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精品教案(8页)必修三专题三顺乎世界之潮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过程与方法:借助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理清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线索,准确理解各历史阶段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能分析找出各种思想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能读取相关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解答有关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思想文化的发展,即要继承和吸收,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感受先辈们为中国民主的独立与富强,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自身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激发自己对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二、重难点(师)导课: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孙中山人物像及名言图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教师解说:1916年9月,孙中山到海宁盐官观看钱江大潮,回上海后写下了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那当时的世界潮流是什么?导入本专题:近代世界之潮流: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向欧美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包括三部分: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工业革命)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思想理性化(启蒙运动)......那思想理性化对中国的影响有什么呢?我们开始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一专题2、答疑解惑(1)解答基础巩固部分选择题:2、5、6、8。
(2)展示学生专题知识框架示意图,并予以表彰肯定3、基础检测A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表,通过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思维,规范学生表达,提出问题展示答案,学生重点记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3说课稿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基本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障碍:
1.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停留在表面;
2.缺乏对历史事件背后原因和影响的思考;
3.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困难;
4.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国际视野。
4.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图片、视频、地图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历史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电子白板: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实时批注、展示学生作品,提高课堂互动性;
4.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课堂小测:设计一些选择题、简答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故事,下节课分享,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以下布局和风格:
1.布局:板书将分为三个部分,左侧为时间线索,中间为主要历史事件,右侧为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这样的布局有助于学生从时间、事件、评价三个维度理解知识结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2.教师设计历史思维训练题目,如案例分析、策略设计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2.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原因和影响,认识这些事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学生能够分析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多样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进行初步评价,提高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变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探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3.运用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地理位置、时间顺序,提高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2.教师设计历史思维训练题目,如案例分析、策略设计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二)问题导向
1.教师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辛亥革命是如何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共43张PPT)

假设你是当时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 你会为改变中国的命运做些什么?
二、维新变法 思想解放潮流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人 物核心思想(政治主思张想):主 张
康有为主P5打变张0着法维孔理子论新的,变旗并号积法宣极,扬推动维实维新行①②君1188主9958年年立“《宪公孔车子制上改,书制”考发》 介 展新工变商法运业动,。(托走古资改本制)主③义戊道戌变路法。期间。
康有为( 1858~1927)
梁启超的著作
变法之本,在育人 才,人才之兴,在 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而一切 要其大成,在变官 制。——梁启超 《变法通议》
梁启超诗手稿,康有为眉批
【历史现场 】 谭嗣同的“求死”
(维新变法失败后)日 本使馆派人表示可以为他 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 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 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 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 始。”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 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 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
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 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 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 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
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历史现场】 《海国图志》的影响
左宗棠饱读魏源著作,称赞《海国图志》“非山 经海志徒恢可比”。左宗棠为了抵抗外国侵略,迫切 地希望把魏源的外交思想付诸实践,他大声疾呼: “策士之言曰:‘师其长以制之’是矣!”
李鸿章也把魏源“资取洋人长技”的思想说成是 “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 人民版必修3

第十七页,共34页。
(2) 该观念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 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其用西方(xīfāng)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 朝腐朽、没落的旧制度,注定了以此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 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十八页,共34页。
材料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 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hǎi ɡuó)图志·序》
第二十页,共34页。
歌诀法记忆新思潮的萌发 昏睡百年,睁开双眼。学习西方,抛弃旧观。 师夷长技,则徐魏源。寻求真理,《资政新篇》。 介绍世界,《瀛环志略》。举办洋务,为解忧患。 中体西用,制度不变。自强求(qiǎngqiú)富,企业创办。 筹划海防,南(洋)北(洋)福建。甲午战败,洋务破产。
第二十一页,共34页。
第二十六页,共34页。
“ 一 、 二 、 一 ” 数 字 法 记 忆 维 新 思 想 (sīxiǎng) 与 共 和 思 想 (sīxiǎng) 一个阶级:资产阶级。 两大派别:维新派和革命派。 一个转变:“器物”到“制度”。
第二十七页,共34页。
【学习思考】 1.(P48)许多西方学者(xuézhě)认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 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的。结合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评价一下 这种说法。
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第十三页,共34页。
[易混易错] 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 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地主阶级(dì zhǔ jiē jí)、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中国革 命需要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科学思想的指导。
第十四页,共34页。
主题一 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思想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新”在哪里?
人民版历史必修3讲义:专题3 1 “顺乎世界之潮流”

史论要旨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爱国性质,而且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提示】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他们力图变革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主动的。
教材整理2维新变法
1.历史背景
(1)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2)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1)根据史料一,指出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哪方面技术?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思想特点。
【提示】学习内容:西方的军事技术。特点: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其思想一方面带有“向西方学习”的时代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2)根据史料二,指出康有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影响如何?
(2)统治者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①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贡献:主持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
(2)魏源
①贡献: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意义: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号召变法
谭嗣同
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是打开眼界, 去面对整个世界; 2、转变观念,正 视中国的落后,进 而学习西方。
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 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①主动了解重视收集西方信息;
②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 洲志》、《华事夷言》、《各国律 例》等; 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
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论战顽固派
要不要维新变法 (前提) 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核心) 要不要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途径)
上书皇帝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 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 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 治。” --康有为
“公书上书 ” 光绪帝
(1871-1908)
清政府有“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公书上书”体 现了康有为等怎样的精神?有何意义?
洋务运动
一、领导机构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
二、领导人物 奕䜣(中央);张之洞,李鸿章, 左宗棠等地方督抚。
总理衙门
三、内容 1.前期(自强) 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厂等。 2.后期(求富) 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等。 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 教育事业:派员留学,创办新式学堂。
“(权)必在我,无在彼,此之谓民权。”强调,国之富强, 必民自强。民之自强,必民自由。民之自由,必民有权。民无 权,则国无权。民权弱,则变法不通。吸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和人民主权论的思想传播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强调君民关 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契约关系
用进化论宣传变法,增强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用启蒙思想家思想宣传主权在民,批判君主专制。
对比中西方近代前夕的历史,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陈旭麓: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 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
1、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其无知达到了惊 人的地步;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9月14日),英王特使 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 马戛尔尼到了北京,乾隆在承德接见他,说: 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俘,竟 2、中国人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 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 3、传统的华夷文化观使中国人养成一种强烈的文化 物,以通有无‛等等。 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 有无旱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 自恋心理和文化优越感(‚贵华夏,贱夷狄‛)。
想一想:材料体现了早期维新派哪些主张?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评价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 定了思想基础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没有付诸行动
四、维新派思想
1.背景:“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成时代潮流,民
主制度日趋完善
国内局势: ①社会背景:甲午战败,摧毁了洋务派
的强国之梦,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 族危机日益加深,把维新派推到了政治制 度变革的最前沿。
②经济和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 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
③思想基础:
若、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曹聚仁先生曾说,他在20年中读过500种
以上名人回忆录,其传主(即回忆录的主人公)差不多都看过《天演 论》,可见影响之深广。
——陈文振 《追思严复先生》
2.“几个读书人” 为实现“变”,进行了哪些“呼号” 和“奔走”?
万木草堂
强学会
著书办报,倡导传播维新
开堂立会,聚集改革力量
开近代中国由爱国而研究、 学习西方的先河。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 夷之长技三: 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一战舰, ——<<海国图志· 序>> 二火器, 1.材料反映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三养兵练兵之法。
向西方学习 具体表现为 师夷长技以制夷
2.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
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 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 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 法。戊戌变法历时 103 天
论战权贵,推动运动高涨
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
主要维新活动
著书办报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保国会) 《中外纪闻》
(强学会) 《国闻报》
开堂立会
《时务报》
《时务报》主笔
梁启超
《变法通议》 创办《国闻报》 翻译《天演论》 《原富》
[时务学堂] (南学会)
严 复
[万木草堂]
到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 合计达300多所。
资 产 阶 级 维 新 派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抨 梁启超 击君主专制制度。
谭嗣同
严 复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 名教 翻译《天演论》 ;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康有为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 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中国通史》 材料二《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 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和原因? 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 结合(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 原因:①顽固势力强大,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 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③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 ——《诗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 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 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 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 亦变。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 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 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 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
变法图存;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 立宪制
维新思想的评价和影响
影响:推动维新变法政治运 评 价 进步(顺应潮流) 动的开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 发展;具有启蒙意义,促进思 启蒙(思想观念) 想解放运动。 爱国(救亡图存)
我读五四以后那些值得我们注意的文化大师传记的时候,发现几乎 没有一个人不说自己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受到过梁启超深深的影 响。……除了知识分子队伍之外,梁启超还影响了一般的民众。……所 以中国尽管没有出现一个象法国或者欧洲其他国家一样的启蒙运动,但 是已经有了启蒙宣传家,那就是梁启超。 ——《八千里路云和月》 余秋雨旁述 严复先生《天演论》,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多少人 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吴玉章、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
——朝川济世 《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 求海外知识幕府志士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 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二、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旗帜?
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 意见是否有道理? 有:①他们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 朝的封建统治。 ②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 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无: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 实践较少
材料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 官员下。 壤?‛
思考:材料反映了当时 中国什么样的现状?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睁眼看世界‛
1.背景
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⑶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
分子开始觉醒,改变了对西方看法。 “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之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 今中国仍不知西洋。”“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 ——《海国图志》
这一主张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和影响?
学习西方长处,抵御西方侵略。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 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 势,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掀起向西方
《海国图志》
学习的新思潮。
《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
【历史现场 】 《海国图志》的不同境遇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 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 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新民‛思想 ——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 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而不是中国传统时代的 ‚臣民‛或‚良民‛。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末闻有因变法而流血 者,此国之所不倡也,有之 请自嗣同始"! 废君权,倡民权,变不 平等为平等。誓杀尽天下 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 泄万民之恨; 势不得不酌取西法,以 补吾中国古法之亡
早期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西学东 渐之潮使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开 始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代 表 思想主张 特点
以 进 化 论 和 西 方 政 治 学 说 为 武 器
出版《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 康有为 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 变法理论。
1.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 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2.强调民权,中国若再不开放 民主,就要亡国灭种; 3.变法的要害是变革封建的君 主专制。 把张扬民权与批判君主专制紧 密结合起来
梁启超
维新运动后梁启超思想一度激进 《新民说》:强调“新民为今日第一急 务”,大力鼓吹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 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 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 “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 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他 这时初编《新民众报》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