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马特遗书》中主人公遭遇的双重放逐
扑克滩放逐的人们读后感

扑克滩放逐的人们读后感《扑克滩放逐的人们》是布勒特·哈特所写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
主要描写的是一些靠不体面的方法谋生的人被放逐出扑克滩,并在去另一个叫做山第州的营地时,与一对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汤姆和萍妮相遇的故事。
萍妮和汤姆是真善美的化身,感染了其他被放逐的人们。
最后他们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但在临死前,他们感受到了几乎从未感受过的世间真爱和温情,这些原本有罪的心灵获得救赎,几近泯灭的人性得到复苏,凸显了人性的美。
奥克赫斯特先生是一个大赌徒,曾经赢过很多人的钱,在别人眼中是一个“不正派的”人,因此才会被扑克滩的秘密委员会逐出扑克滩。
他很冷静地接受了这次判决,因为在他看来,“人生至多也不过是一场靠不住的赌博”。
4 奥克赫斯特先生是一个赌徒,但正因为他从事着不正当的职业,他的内心深处充满孤独和罪恶感,他表面上是一个冷漠的粗犷汉子,实际上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富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
在公爵夫人哭泣、席普顿妈妈和比莱大叔咒骂的时候,奥克赫斯特先生却闷声不响,他总是很冷静地接受自己的命运,从不怨天尤人。
他还硬要把自己的马和公爵夫人那头可怜的骡子对调,以照顾这个忍受不了太多痛苦的娇弱妓女。
这表明他是一个内心善良,为别人着想的人。
作为一个赌徒,奥克赫斯特先生在一场小赌局里赢了汤姆的全部财产后却把钱全部还给了这个可怜的年轻人,还劝他说以后都不要赌钱了。
这赢得了汤姆对这位赌徒的信任和忠诚。
当汤姆再次遇见他时,他稚气地、热诚地向他打招呼,心里还念念不忘这件事。
当在面临暴风雪的极大困难之际,酒鬼和盗窃淘金槽的嫌疑犯比莱大叔偷走了汤姆和萍妮带来的粮食,独自先行离开。
奥克赫斯特先生暗中警告了公爵夫人和席普顿妈妈,不让她们告诉汤姆和萍妮事情的真相。
他不想让那对纯朴的年轻人受到罪的玷染,也不想让年轻人知道他们是罪恶的人,是被放逐的人。
他们想要在那对年轻人记住他们的美好,保留他俩对他们的信任和爱。
奥克赫斯特先生用旧马鞍做了一双滑雪鞋,却送给了汤姆,让汤姆走出雪地寻找生存的机会,自己却选择了自杀的道路,冷静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怪诞世界里的落败——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之悲剧性分析

怪诞世界里的落败——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之悲剧性分析《老妇还乡》是迪伦马特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老妇人因为年老脱离城市后被迫回乡,面对贫穷和绝望的生活并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
本文将对这个故事进行悲剧性的分析,探讨故事背后的主题和象征的含义。
首先,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老妇人,她的年老和疾病使她无法再留在城市里生活。
这个主人公的身份能够引起读者的同情心,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老年人常常会面临被剥夺的权利以及贫困和孤独的境遇。
老妇人面对的两难抉择,要么留在城市里过着孤独的生活,要么回到乡下过着贫穷的生活,呈现了现实世界中许多老年人的困境。
其次,这个故事描绘了老妇人回到乡下后的贫困和绝望生活。
她无依无靠,没有亲人或朋友可以倾诉。
她靠着低廉的救济食品勉强支持生活,却没有温暖和关怀。
她的身体和心灵都在逐渐崩溃,她对生活的抱怨和不满情绪日益增加。
这种绝望的状态表达了现实世界中很多被边缘化的人所经历的痛苦经历。
最重要的是,故事的结局揭示了老妇人的悲剧性命运。
她最终沉溺于无尽的绝望和孤独之中,选择通过自杀来解脱。
这个结局让人感到非常悲哀,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妇人是被无情的社会排斥和虐待所逼迫到了这一绝望的地步。
她是一个被遗忘和无助的人,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人可以帮助她摆脱困境。
这个结局提醒我们,社会应该更加关心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怀。
这个故事还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
老妇人回到乡下后,被迫面对贫穷和绝望的境况,她所需要的是社会的关怀和支持,然而社会却无视她的存在。
人们对她毫无同情心和怜悯之情,反而把她当成了笑料和嘲笑对象。
这种对老妇人的不公和冷漠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问题,社会中存在着太多的贫困和弱势群体被边缘化和忽视的现象。
环环相扣的双重隐喻

环环相扣的双重隐喻作者:司丹丽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7期摘要作为爱伦·坡恐怖小说的经典佳作之一,《厄舍府的倒塌》主要讲述了一对兄妹相依为命、却又相互折磨、终被死亡吞噬的故事。
基于但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文试从双重隐喻的角度浅析男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的心理历程以及整个厄舍家族的崩塌,从而进一步理解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创作统一性和整体效果的强烈震撼性。
关键词《厄舍府的倒塌》双重隐喻创作统一性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作为19世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之一,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 “几乎总是从关心作品的具体效果这一美学角度来调整作品的主题和模式”, 而这种“效果”的实现和增强正是借助了新与奇的结合、和谐的统一、理性的掌控等美学手段。
诚如John H. Timmerman所言:“《厄舍府的倒塌》是属于这样一类为数不多的小说,有多少读者就会有多少不同的理解。
”国外学者曾从《厄舍府的倒塌》中看到了美国南方蓄奴制度的必然轰塌,而今则有人称它是宇宙终将从存在化为乌有的暗示。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剖析了这个短篇:曹曼(2005)对其艺术表现构架进行了分析;黄丽娟(2005)以创作艺术手法为切入点;孙维林(2005)探讨了男主人公致命的自恋人格等。
但法国的孔特·斯蓬维尔说过:“也许一切都有人说过了,只是还需要理解。
”基于但不同于他人学者之研究,本文试从双重隐喻的角度解读男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的心理历程以及整个厄舍家族的坍塌,从而进一步理解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创作统一性和整体效果的强烈震撼性。
1 厄舍府——罗德里克——《闹鬼的宫殿》小说开篇便将厄舍府置于读者眼前,无论是府邸的外部景致还是内部构造都极端压抑着读者的神经。
而后,叙事者“我”见到了罗德里克:皮肤白如死尸、眼睛亮得怪异、头发形似游丝。
蒙马特遗书摘抄

蒙马特遗书摘抄摘要:一、蒙马特遗书的背景与作者简介二、蒙马特遗书的内容概述1.内在一致性与真诚生活2.爱的信仰与命运3.背叛与占有4.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灵魂拷问三、蒙马特遗书的影响与价值四、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正文:蒙马特遗书,是台湾作家邱妙津在离世前留下的二十封信件。
这些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爱情、信仰和灵魂的深度剖析,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矛盾。
在她年仅二十六岁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她用决绝的勇气和纯粹的热爱,留下了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蒙马特遗书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人生哲学、爱情观、价值观等方面。
在书中,邱妙津阐述了人的内在一致性与真诚生活的关系。
她认为,一个人内在的「一致性」越高,就越能真实地、诚信地面对生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达到这种「一致性」,从而导致内心的混乱和对他人的犯错。
此外,蒙马特遗书深入探讨了爱情的意义和命运。
作者将自己的爱情经历化为文字,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渴望。
她认为,爱情是一种压倒性的命运,无论遭遇多少挫折和背叛,她仍然坚信爱的不朽不灭。
这种坚定的信仰,使她在面临生命的终极时刻,依然保持着对爱情的向往。
在蒙马特遗书中,邱妙津还对背叛和占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她坦诚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恐惧,勇敢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她认为,背叛和占有是人性中难以避免的一部分,然而,正是这些弱点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蒙马特遗书不仅探讨了生命的意义,还对灵魂进行了痛切的拷问。
在书中,邱妙津用死亡的决绝和纯粹,见证了爱的不朽不灭。
她质问这个世界,死亡是否也是创作的一部分?这种对生命和灵魂的探索,使她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蒙马特遗书问世后,在台湾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部作品对于整整一代尚未有机会深思爱与死真谛的青年来说,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对象,更是一个朝圣的坐标。
它成为了面对诚实爱欲的灵魂自白,引领着人们追寻生命意义的道路。
在蒙马特遗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当代青年面临的许多问题。
这部作品启示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追求真诚的生活。
《蒙马特遗书》读书笔记

《蒙马特遗书》读书笔记《蒙马特遗书》读书笔记导语:若不向世界妥协,就接受被它伤害。
《蒙马特遗书》读书笔记一如果邱妙津还活着,要有四十三岁了,可以完全地逃出年少轻狂了吧。
但是,她却以另外一种形式出逃了,逃出了人潮拥挤的冰冷,逃向温暖的天堂。
自从兔兔(她与女友的宠物)跑去了冷寒宫,她就开始做着去寻找兔兔的准备,这本《蒙马特遗书》就是她准备告别的一部分,是遗书,亦是情书,写给她爱过的,亦爱过她的拉子们。
邱妙津的拉子身份比她的作品更著名,骆以军曾为此愤愤不平,他认为邱妙津是何其优秀的作家,却得不到公众的认同。
反而是女同身份湮灭了她的艺术才华。
写作累她、身份累她、感情累她,人会被累死,可哀莫大于心死。
我曾经见过照片中的邱妙津,超短发、机车装,戴黑超,酷绝的样子,她说她从十几岁开始就明确地欲望女人身体,所以她是兔兔爸爸的角色,她觉得她的女人都是她选来的,她有极强的控制欲。
很多人想读这本“拉子”的身后之作,是抱着猎奇的心理,毕竟俗世对同性恋人的宽容还没达到她们所期望的地步。
人们反对一件事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他们与我们不同,而不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读过邱妙津的“遗书”的人,会为她的坦白所震撼,她说,“世界总没有错,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
她觉得她所失掉的爱情,是因为灵魂生了病。
她一边对那个叫“絮”的姑娘倾诉爱恋,一边对她的拒绝躲避表达仇恨;她一边对絮说,我用灵魂爱你,一边用身体出轨释放恨意。
她伤人,也自伤,就是她不懂向这个世界妥协。
她要灵魂,更要肉体,她希望二者和一,这是纯粹的爱之洁癖,可这洁癖在世间没有生存的氧气。
邱妙津说,“不喜欢世上有这么多伤害,当世界上还是继续有那么多伤害,我也不要活在其中。
”由此可见,她是个爱情的理想主义者。
可她不知道的是,世界上有多少爱就有多少种伤害,爱是牢笼,也是桎梏。
她觉得自己是非世俗的人,所以她恨透了絮的背叛,生活、意志和身体的背叛,她都完全不接受。
蒙马特遗书摘抄(一)

蒙马特遗书摘抄(一)蒙马特遗书摘抄文章简介•《蒙马特遗书》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深度思考的作品,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真实的自我。
以下是一些摘抄,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和思考。
关于人生的思考•“人生没有捷径可言,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 - 蒙马特遗书•“我们都要经历人生的起伏和坎坷,这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 - 蒙马特遗书自我探索与成长探索内心•“要真正理解自己,就要不断地探索内心深处,找到自己的真正价值。
” - 蒙马特遗书•“只有通过对自我内心的探索,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追求的道路。
” - 蒙马特遗书勇敢追求•“追求真理和梦想是一场勇敢的冒险,只有勇者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 - 蒙马特遗书•“不要害怕失败,要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 蒙马特遗书成长与坚持•“成长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只有经历过失败和痛苦,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成长。
” - 蒙马特遗书•“不要放弃,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 - 蒙马特遗书人际关系与交往真诚与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真诚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共同的进步。
” - 蒙马特遗书•“培养真诚和信任,是建立长久友谊的基石。
” - 蒙马特遗书尊重与理解•“与他人交往要尊重和理解对方,只有如此才能建立和谐的关系。
” - 蒙马特遗书•“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才能真正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 - 蒙马特遗书思考人生意义对于成功的定义•“成功不仅仅是金钱和地位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 - 蒙马特遗书•“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是不同的,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
” - 蒙马特遗书追求真实的自我•“要追求真实的自我,不要受他人的期望和评判左右。
” - 蒙马特遗书•“只有坚持真实的自我,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 - 蒙马特遗书总结•以上是《蒙马特遗书》中的一些摘抄,通过这些词语、句子和段落,我们可以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真实的自我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世界上最好看的书是哪几本

世界上最好看的书是哪几本1、《解密》麦家《解密》是一个天才与另一个天才之间的博弈,是将心灵粉碎再重铸。
一个身世多舛的数学天才荣金珍,一个类似数学家约翰纳什般的天才人物,因为非凡的才华被招募至国家秘密单位701,破解一部极其困难的敌国密码紫密。
在巨大的期待和精神危机之下,总是醉心于和疯子下棋和梦境的容金珍,是否能够破解紫密,成为国家的英雄在巨大的国家机器中,个人命运沉沉浮浮。
若干年后,每个人都只剩下一个关于他们的传说,而谁也无法预测命运的轨迹2、《黄昏里的男孩》余华《黄昏里的男孩》收录了十二篇作品,这是我所有中短篇小说中与现实最为接近的作品,可能是令人亲切的,不过也是充人不安的。
我想这是现实生活给予我们最基本的感受,亲切同时又让人不安。
3、《复眼人》吴明益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忧伤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岛的过去和现在,也预示了人类的未来。
故事开场在一片广阔的海上。
海上有一座岛,那里的人相信世界就是海,是神创造了这个岛给他们。
每个家庭里的次子在出生后第一百八十次月圆时,必须出海远航,永远不准回头。
少年阿特烈的命运,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次子4、《三体》刘慈欣《三体》是迄今为止中文科幻界出现的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之一,不论在想象力方面,还是在规模方面,可以说是最接近世界一流的科幻小说。
有些三体迷们甚至认为,《三体》超过了很多同样题材的国外科幻小说。
《三体》中的设定涉及大量的现代物理学知识,甚至还涉及社会学与心理学。
5、《蒙马特遗书》邱妙津《蒙马特遗书》在台湾,几乎已是女同志人人必读的经典,甚至可能几个世代(至今二十年了)拉子圈的圣经《蒙马特遗书》已不止是邱妙津自己的创作资产,它像《红楼梦》、莎翁的戏剧,成为台湾拉子世界那极域之梦,浓缩隐喻。
骆以军6、《蛙》莫言《蛙》: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蒙马特遗书

颠覆性的LES情欲私密之书台湾几个世代拉子圈的“圣经”蒋勋骆以军陈雪推荐告别人世的心路剖析女性情欲的深度书写以死亡的决绝和纯粹见证爱的不朽不灭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对灵魂绝望的拷问,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深深堕入生命中最黑暗的痛苦里,挣扎着爱与死的意义——死亡,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吗?一九九五年夏天,才华洋溢的台湾小说家邱妙津在巴黎以惨烈的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的生命。
这二十封信,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生命告白。
爱欲的强烈、背叛的痛苦、不顾一切的占有与痛切的自我剖析在文字中喷薄而出,而关于爱与艺术的纯粹追问,也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
本书甫一问世就引爆了整个台湾,对于整整一代尚未有机会深思爱与死真谛的青年来说,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对象,更是一个朝圣的坐标,以及面对诚实爱欲的灵魂自白。
“我对我的生命意义是真正诚实与负责的,尽管我的肉体死了,形式的生命结束了,但是我并不觉得我的灵魂就因此被消灭,无形的生命就因此而终止。
”我们可以用“死亡”去答辩这个荒谬的世界吗?于是,我读到了《蒙马特遗书》。
台湾战后少数让我掩面哭泣的一本书。
——蒋勋《蒙马特遗书》在台湾,几乎已是女同志人人必读的经典,甚至可能几个世代(至今二十年了)拉子圈的“圣经”……《蒙马特遗书》已不止是邱妙津自己的创作资产,它像《红楼梦》、莎翁的戏剧,成为台湾拉子世界那极域之梦,浓缩隐喻。
——骆以军人们崇拜一个死者,并由此得到生的力量,无论对于作者或读者而言,这是意义非凡的作品,“有如此的灵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
”但愿这会是大家读完《蒙马特遗书》的赞叹。
——陈雪震动台湾的一代传奇用生命创作的天才以凌厉激烈的才华横空出世,又决绝惨烈地毅然与人世告别20世纪末台湾文坛最绚烂传奇的女同作家邱妙津,台湾彰化人,一九六九年生,一九九一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一九九二年赴法国,留学巴黎第八大学心理系,一九九五年六月在巴黎自杀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蒙马特遗书》中主人公遭遇的双重放逐
作者:田卓艳
来源:《大观》2014年第07期
摘要:邱妙津作为一个女同性恋作家创作了几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描写女同性恋题材的小说,向读者展现她们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期望获得更多的理解。
《蒙马特遗书》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女同性恋者们在遭受外在与内在的双重放逐时痛苦不堪的心境,甚至因此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关键词:女同性恋;外在放逐;内在放逐
20世纪90年代,“同志”小说在台湾文化界掀起狂潮,台湾女性小说家们意识到了同性恋者被主流边缘化、同性情欲被驱逐的处境,意识到只要异性恋霸权存在,同性恋者被放逐的边缘人身份就难以改变。
在异性恋霸权的压迫下,同性恋者被放逐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外在放逐与内在放逐。
前者表现为同性恋者被社会驱逐及对异性恋霸权的妥协;后者表现为同性恋者把异性恋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意识。
《蒙马特遗书》是邱妙津自杀后留下的遗作,因书中的内容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有极大的相似处,所以作品一问世就被当做研究邱妙津自杀原因的文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本文试着从外在放逐与内在放逐两个方面揭示女同性恋者遭遇的困境,由此对邱妙津的自杀行为做出一种解释。
一、外在放逐:异性恋霸权下的逃避与妥协
同性恋者有着与世俗道德标准不同的择偶要求,她们首先面对的就是世俗的压力。
《蒙马特遗书》中的“我”曾提起自己和絮存在的几个障碍,其中一个就是来自絮家人的不公平对待,“但是你的家人朋友却永远不可能了解我,了解我对你所付出的,了解我的价值。
”[1]絮的家人对待“我”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即不理解与不友好。
即使“我”很坚定地说:“我也不赞同你用世俗与非世俗的切面来分割我们之间的差异。
”[1]但是这种异性恋霸权却毫无疑问地会对同性恋者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不知道要如何改变,我想要变成另外一个人,这就是全部我所能对自己好的方式了。
”[1]
世俗的不认可导致她们产生对于自己的怀疑,也使一部分人企图通过改变自己来获得与世俗的妥协。
絮就是其中之一。
她在与“我”产生了矛盾之后回到了台湾,想要切断与“我”的一切联系并试着接纳男性,做一个符合社会传统道德的女人。
而絮的妥协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背叛,是导致“我”想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性恋者比起异性恋者有更深的孤独感,她们渴求有一个人能真正了解自己,成为自己灵魂的伴侣,而不是基于生理本能的需求。
所以当其中的
一个人选择逃避时另一个人受到的打击往往比异性恋者分手时遭受的打击要大得多。
而面对异性恋霸权,“我”则表现出另一种妥协,即在爱欲和谐、爱情忠贞等问题的看法上表现为与异性恋相吻合的价值诉求。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Positive得不得了的爱女人的人,我有很强的…男性‟,且我是天生热爱女人的,我最渴望的都是最阴柔最Passive的女人,我不认为我对女人的性欲与结合和男人在渴望女人时有大大差别。
”[1]从“我”对自己的认识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恋爱中“我”常是处于男性一般的地位,所以“我”常说:“我试图尽责地照顾她,爱护她,为她做全部我认为应该做的事,去赚钱,去负担家计,聆听她,保护她。
我和她所过的正是伦理道德的忠诚与世俗生活。
”[1]这些都表现了“我”的男性地位,这无疑是女同性恋者对异性恋关系的认定与模仿,也代表了异性恋霸权对于同性恋者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则在某些情况下使同性恋者之间基于相互怜惜和尊重基础之上的平等的沉思、平静的爱情设想化为泡影。
“当我第一次动手打了你的时候,我内心已明白我完全失去你了。
”[1]正是因为“我”把自己置于男性的地位,所以有时候会用暴力来处理和絮之间的矛盾。
而这种举动也使得絮认为“我”并不能给她安定、平静的生活,所以她渐渐地与“我”疏远了。
异性恋霸权使得同性恋者遭受了巨大的世俗压力,一部分人就此改变,逼迫自己过一种掩盖自己内心的异性恋生活,对自己的同性恋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使得一部分女人长期把自己置于恋爱中男性的地位,失去了女性恋爱中的平静与美好,最终导致恋人的离开。
二、内在放逐:过度强烈的爱欲,缺乏安全感
异性恋霸权造就一个情欲控制的枷锁,逼使同性恋者惊恐于自身都不了解的本体欲望,甚至驱逐、压抑那股强烈的情欲热流。
而《蒙马特遗书》中,欲望焦虑已经不构成女同性恋自我认同的威胁。
可是这种强烈的爱欲也成为絮忍受不了“我”的原因之一。
“在巴黎的这段日子,你几乎是完全在性上抗拒我的,可说你一点都不欲望我,一点都不喜欢和我做爱。
”[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在同性关系中,“我”很看重爱欲,认为“性欲在爱情关系里占著很神秘很关键的位置。
”[1]正是因为“我”把爱欲看得太过重要,这对于想要一段清淡关系的絮来说压力太大。
“我”这种太强的热情成了逼走絮的重要原因。
“我”常想到这点就很恨自己,恨透了自己的特质,恨自己太男性,甚至这个恨在逼着自己变得女性化。
其实“我”想要的并不是单纯的爱欲的满足,而是一种灵与性的和谐。
“我对你的渴望是超出被爱的满足或性的满足之上的,我渴望的更是整个生命,整个性灵的相结合。
”[1]但为什么“我”又表现出如此强烈的爱欲呢?那是同性恋者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我接受你的给予与照料,却也不断错乱地感觉到在你的核心里我并不被爱;我一面给予你更强的爱欲,一面却又不断地质疑你、否定你、压迫你,且自己也生著匮乏的病。
”[1]“我”把对方给予自己或愿意接受自己的爱欲当做是我们相爱的表现,即便“我”真正想要的是灵魂的契合。
但灵魂的交流是主观的感觉,“我”并没有自信确定我们达到了。
所以同性恋者极度缺乏安全感,她们只能用对方是否接受自己的身体来判断自己是否被爱。
而这一过度强烈的爱欲却成为离间彼此爱情的杀手,着实可悲。
邱妙津在《鳄鱼手记》中说:“从前,我相信每个男人一生中在深处都会有一个关于女人的…原型‟,他最爱的就是那个像他…原型‟的女人。
虽然我是个女人,但我深处的…原型‟也是关于女人。
我是一个会爱女人的女人。
”[2]其实同性恋者只不过在自己心中装着一个性别相同的恋人。
但她们却要面对来自异性恋霸权的压迫,世俗社会的外在放逐,进而对她们自身产生内在影响,使她们进行自我放逐,甚至会像邱妙津一样走向自杀的道路,酿成悲剧。
【参考文献】
[1]邱妙津.蒙马特遗书[M].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1996
[2]邱妙津.鳄鱼手记[M].台湾:时报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