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

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调皮捣蛋奋不顾身B. 恍若隔世娇生惯养C. 风和日丽贵宾临门D. 惊心动魄碧空如洗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充分展示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B.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C.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否则我们的家园将面临严重的威胁。

D. 这篇文章深刻揭示了当前社会现象,对读者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3.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生动形象的一项是()A. 月光如水,洒在窗棂上,静静地流淌。

B. 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

C. 星星点点,犹如夜空中的眼睛,闪烁着光芒。

D. 山峰巍峨耸立,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4.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里的佼佼者。

B. 这位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C. 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D. 我们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大地万物复苏,花儿争相绽放。

B. 夜晚的星空,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陶醉。

C. 他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

D.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回味无穷。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庐山谣》中“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7. 《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描绘了怎样的景象?8.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9. 《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10. 《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阅读题(每题5分,共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家教文化源远流长。

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训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

从古至今,期待孩子成长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今天的人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家教家风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使人向上向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纪录片《守望家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的拓氏家族,互帮互助,兴教育才,诗书传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家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更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

”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

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

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始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就能更好助力祖国的花朵向阳生长、绚丽绽放。

材料二: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

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

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

箕袭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

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

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筵席(yán xí)恣意(zì yì)B. 蹉跎(cuō tuó)徜徉(cháng yáng)C. 罄竹难书(qìng zhú nán shū)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D. 恣睢(zì suī)踟躇(chí c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B. 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D.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校决定开展一次作文比赛。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物”指的是外在的事物。

B. “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的是过去的事情。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虎穴”比喻危险的地方。

D.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指的是正确的道理。

4-10. [此处省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选择题]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1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名句。

1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1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

1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

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文章内容省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文章和问题]四、古文翻译(共10分)21. 将下列古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五、作文(共30分)22. 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天津市和平区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天津市和平区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D. 文中的“京师”,是指当时的都城。南宋陆游有“谁令骑马客京华”一句,其中的“京华”指南宋行在临安。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
B. 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
C. 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
5. 下列对表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许舍集市相比,雪浪集市规模较小,但是开设的频率较高。
B. 传统的许舍集市是定期集市,每月会开市一次,位于雪浪山庄和许舍小学旁边。
C. 传统的许舍集市因为规模大,历史久,吸引的人群会较多,影响力更大。
D. 许舍集市和雪浪集市在开市时间、地理位置、规模和服务人群上都存在很大不同。
农村集市的文化传承是家乡持续的精髓和重要支撑。集市持续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本身形成了一个无界限的文化空间,集市的产生强化了人们的沟通和沟通,也反映出深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家乡的持续。
(摘编自聂李虎、过伟敏《家乡的持续——文化传承下的农村新集市》,有校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C. 作者曾答应为周景春新田园中的亭子命名,但三年过去还未兑现,恰值景春之子来,于是回忆当年巡游之景,将亭子取名为“水木清华”。
D. 作者艳羡周景春的闲适生活,在为其亭取名之后,自己也另在郡北买了一座山,畅游其间,颇为自适。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木清华亭记
【元】宋本
至治三年,予过朗,周君景春语子:“吾白马湖园田,子尝觞其会心亭者,吾岁一再至,至辄留数十日。虽颇野逸,吾犹以近城郭,过客夥,往往闻官府里巷事为可厌。别买小山敖山驿旁,筑亭其上,距城六十里而远,非亲戚故人来候,终岁无通刺者。其奇胜岑蔚,视白马湖不啻什百。”因共往临观,徘徊忘归,暮就宿亭中。既别君以北,怀其境,必形思梦,数数念君,为能自适。盖亲大林丘山者,莫樵牧农夫若。然其目不知书诗,昧道理,劳斧斤耜耒,指趼,以登陟作业,虽日涉,只见其苦。常试问之,将悼其生之在野,又乌知惬心目高深耶?知者独士大夫。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苟名士大夫,率不甘沉浮稠人中,必振拔骄傲,求尺寸名,诧九族侪类,西东驰骛无已时,其乡有十年、廿年不至者,况良田美池?否则暂至,集农夫耕获,校斗斛诈欺,不得自休息,穷日疲极而睡,旦复乘车骑马还市中,自适之乐夺矣。君爵禄不入心,又不愿自婴世故,闻人争竞是非,远避如不及。至山中,纳履策杖,翛然往来林下。遇田父道人,坐谈或略具酒茗资笑乐。于是山林可爱而玩者,若皆效奇以出,不为外夺故也。它士大夫能效君,则其园田讵皆无奇?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思想“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的内涵丰富多元。

首先,“礼”强调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的阶层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礼”则是维护这种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礼仪规范,人们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运行。

其次,“礼”注重道德规范。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要求。

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上遵守礼仪,在思想上秉持道德,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兼修。

最后,“礼”倡导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以“礼”相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守“礼”的规范,就能够避免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另一方面,“礼”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当今时代,“礼”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尊重他人、遵守秩序、注重道德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弘扬“礼”的思想,倡导文明礼貌、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

B.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完全依靠“礼”来维护。

C.“礼”思想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又对个人修身养性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大联考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

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

”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

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

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

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

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

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

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太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

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

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

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

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

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慢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因此调查研究不一定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错,开调查会也是间接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方式,由选项前面内容并不能得出该结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C.根据材料二原文“《寻乌调查》是……全面调查”“寻乌调查……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知,毛泽东在研究中国农村时也采用了全面调查的方法,且原文并未提及毛泽东研究中国农村时采用典型调查是因为全面调查有不足。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在研究对象总体中选取若干个地区、单位或家庭进行系统周密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例如,在一省选择一个县或若干县作为典型进行调查;在企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系统调查,等等。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全面调查耗时耗力多、组织难度大、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足等缺点,也可以验证全面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特点一是调查点少;二是调查内容具体细致;三是解剖典型,由点及面,以小见大
(摘编自何星亮《调查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对问题的现状和历史没有调查明白,只是瞎说或者空想解决办法,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一定会产生错误的主意。
B.调查研究可以召集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来开调查会,分析清楚问题的来源,因此调查研究不一定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
D.陈述毛泽东青年时期养成的调查研究的习惯,以及调查研究对之后革命实践的作用,更侧重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与意义,无法作为材料二倒数第二段的论据。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的能力。
解答时,根据题干要求,从表达方式和语言两个角度其文体特色即可。

2025届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5届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老年人的消费结构与其他消货群体有显著区别。首先,饮食方面,老年人更加注重健康饮食,对保健食品和营养品有较大的消费需求;其次,医养护理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步下降,对医疗保健、日常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再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老年人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交、尊重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包括体育健身、文化旅游、休闲服务、社交活动等;最后,老年人对家居用品和辅助器具的需求也与年轻人有显著区别,例如老花镜、助听器、按摩椅等。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2015年中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为51.3%,其中农村地区略高,为51.7%。《2020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调研报告》统计,大约有50%的农村老人处于空巢状态。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比例将高达90%,预计将有超过2亿老年人成为空巢老人,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数量显著高于城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留守老年人数量超过1亿。
银发经济有以下三个着力点:一是填补经济增长缺口要以银发经济产业为抓手。银发经济是一个朝阳产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计,因此必须从新质生产力培育入手和起步。从需求方面来看,未来3亿老年人口作为市场需求主体,是我们双循环的重要驱动力。
二是市场机制和产业政策的紧密结合。银发经济和涉老产业发展,首先要借助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节供求,激发活力。应对人口的变化、老龄化的外部性现象,是一项多重的、跨代的社会收益的重要来源,是我们实施产业政策补贴的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邑高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命题人:王俊江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1~3题。

(共9分)胡同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三千年北京城的发展,演绎了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独有的“京味”特色。

“文革”时期,有人提出过“水井假说”,认为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

接下来,未经考证的假说被搬上银幕,以讹传讹的结果是,某些媒体、出版物甚至导游词、中学语文教科书也纷纷效仿,把胡同说成是来自蒙语“水井”几成定论,竟然忽视了北京早期胡同的存在。

随着对胡同研究的深入,珍藏古籍和考古成果不断被发掘,“水井假说”遭到质疑。

比如“假说”认为,北京地名中有二眼井、四眼井,可能就是元代用蒙语称井为“胡同”的证据。

事实上,“四眼井”指井有四个井口,在元朝以前已经存在。

如杭州的四眼井、六眼井,为唐邺侯李泌所开六井之一;安徽池州市“包公井”,又称四眼井,竣于宋代包拯任池州知州时。

以上城市中的四眼井均在元以前得名,这里的小巷也都不称胡同。

四眼井还是宋代标准的水井形式,在建立元朝前300年已绘入《清明上河图》中。

可见,这些地名与蒙语没有关系。

说到蒙语井的读音,与汉语胡同的发音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元世祖忽必烈时,命人编撰的蒙汉对译辞书《至元译语》地理门里,蒙语井曰“忽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2年)所编诸蕃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辞书《华夷译语》中,蒙语井曰“古都黑”。

无论如何,蒙语井的发音都不可能变成胡同。

其实,胡同是城里的小巷,有连接畅通的意思,与城同时并存。

古代巷、衖不分,都是巷字。

南北朝时,衖的发音有南北之分。

南方念弄,又叫里弄、弄堂、衖通。

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就写有衖通,在衖通下特别注明“…弄‟,小巷之意”。

衖的北音读虹,西汉《毛苌诗传》: 虹,胡洞切。

南北朝以后,衖增加小巷的别称,南音小巷称弄、北音小巷称胡洞,各占我国南北地域,互不相扰。

顺便说一句,金朝时胡同写作“胡洞”;明朝把加了行的“彳胡亍彳同亍”正式定为街巷通名;清末简写为“胡同”。

辽金时,胡洞一词已在北方民间广泛流传。

在金末的北曲杂剧(明人称元曲)中,还出现了由胡同派生出的形容词,如关汉卿《单刀会》“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王实甫《歌舞丽春堂》中“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等都出自元朝建立前的金中都旧城。

宣南留存的辽金胡同相对窄小,有别于北城宽大的明清胡同,显示出早期工业者按行业聚集在一起,就如韩愈《师说》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特征。

天德三年 (115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下令迁都燕京,派人按北宋汴京制度增广燕城,遂改名为中都。

此时的汴京,由于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坊墙被拆除,已形成开放型街市。

所以,金中都的街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辽南京即唐幽州的旧街巷,当时坊墙在逐渐拆除中; 另一部分属扩建后形成的新街巷,从辽南京东垣即今烂漫胡同附近,向东扩建到虎坊桥以西,这一带东西向主干道明显比西部密集,故在东西向主干道两侧还分布有南北向次干道。

现在要拆除的所谓大吉片,正处辽燕京的关厢、金中都城的东城墙左边,集街坊、胡同、城门、城墙和护城河于一体,对辽金民居生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历史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经验与财富,同时历史也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

发掘历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护好重要的历史遗存。

当我们还在遗憾“梁陈方案”已成为永远不能再回归的历史文件时,却仍在拆除着我们子孙本可以引以为傲的古文化遗存。

在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今天,在人民生活大大得到改善的同时,希望主管领导能多一些文物保护意识,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多投入一点财力、物力、人力用于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让辽金胡同成为留给后世的人文财富,别再让历史留下更多的遗憾。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胡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胡同与城同时并存,就是城市里的小巷,南方也叫做弄堂。

B.胡同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我国的出现已经有上千年的时间。

C.胡同经由金代胡洞、元朝水井、明朝“彳胡亍彳同亍”演变而来。

D.胡同的变化显示出早期手工业者按行业聚集在一起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的说法,随着对胡同的深入研究,已经表明是不可靠的。

B.北京的胡同都是集、胡同、城门、城墙、护城河于一体,因此具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C.南北朝以后,我国南北地域的小巷各有称谓且互不相扰,北方称小巷为胡洞,南方称小巷为弄。

D.胡洞一词在辽金时就在北方民间广泛流传了,这一点可以从元曲中找到非常有力的佐证材料。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的“水井假说”以讹传讹,是因为它忽视了北京早期胡同的出现。

B.北京城的胡同由窄小逐渐走向宽大的发展趋势,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C.辽金时期胡同对研究当时的民居生活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有关方面应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D.胡同本身是历史遗存,也是文化财富,在发掘的同时更应该要保护,我们不能再给子孙留下遗憾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

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和献所俘旧港酋长。

帝大悦,爵赏有差。

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

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

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

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

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

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

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

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

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

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

十七年七月还。

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

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

比还,而成祖已晏驾..。

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

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累擢:擢,提升官职,累擢即多次提拔。

B.中国:古文献中和九州意思一样,多泛指中原地区。

C.晏驾:晏,“迟”的意思,晏驾是古时对帝王死亡的讳称。

D.践阼:亦作“践祚”,指古代帝王登基即位。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

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

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

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耆,来者日多。

(5分)(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8·本诗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5分)9·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 字好?为什么?(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讳莫如深,这不禁让人想起《琵琶行》中的两句诗句是“_____,_______”。

(3)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一小时的故事[美]凯特·肖班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她的姐姐朱赛芬在告诉她时,话都没能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

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才匆匆赶来报告噩耗。

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