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
《水调歌头》读后感

《水调歌头》读后感
《读〈水调歌头〉有感》
《水调歌头》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读完这首词,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与作者一同感受着人生的起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词的上阙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头,表现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自然和未知的好奇,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对真理的永恒追求。
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透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下阙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和人生的短暂。
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人,把握当下,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此外,词中所展现的豁达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作者面临着离别和不确定,但他依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水调歌头》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
人生哲理。
它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启发我要以更加豁达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同时,它也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珍视亲情、友情,关爱身边的人,让生活更加美好。
《水调歌头》读后感(通用9篇)

《水调歌头》读后感《水调歌头》读后感(通用9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读后感1夜下、一位诗人举杯邀月,醉意之中对影三人;月下、一位诗人仰望苍穹,朦胧之中思绪悠扬;云下、一位诗人举目不语,思念之中不知与谁共赏这一轮明月。
或许,他在对越诉说,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愁与思。
为官仕途,感到迷茫,千百度中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乘风归去?才知高处不胜寒。
愁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当我在奋斗的路上,当我赶到了迷茫的时候,我便停下来,对着天空,对着大地,对着明月,来缓解自己,因为它在我看来,它有苏轼的气息,它足以净化我心中经时间的推移,所沉淀在我心灵深处的污物。
当你身心充满欣然,充满轻松的时候,你又可以上路了。
我时不时地想象这诗人写下《水调歌头》时的场景,感受着他内心深处那种悠悠伤感,有时自己也会被感染,望着明月高悬、吹着凉风阵阵,心中不知思念这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对人生的感悟,在月的启发下,对世态的思考;又是对亲人的思念,孰不知,明月下又有多少人寄情于它,又有多少人传达着相思之意。
我知道,不仅诗人一人将这种相思之情寄到明月之上,再融合到月光里,撒到月光所能照到的地方。
曾几何时,我将思念寄到月上,恐怕明月也载它不下了吧?透过云层,我看得见月亮上雕刻的《水调歌头》我能听到苏轼的吟诗、斟酒的声音,我能闻见空气中散出的酒香,我能感受到他眉皱下的愁与思。
诗依旧吟,还是那份情感;月一直明,只是圆了又残,残了又圆,反复着,轮回着。
天空、夜下、明月、枯树、微风...《水调歌头》读后感2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
水调歌头读后感

水调歌头读后感
《水调歌头》表达了作者思考人生命运、规划未来的情感。
这首词以清新明快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在物我交融中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
读完《水调歌头》,我被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所打动。
词中通过月色、酒意、问天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命运的思考与感慨。
在思考自己处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豁达洒脱的情感态度。
这首词也让我深入思考了人生、自然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苏东坡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心灵体验的描绘,表现了人类在世界中的微弱和渺小,同时也显现了对命运与生活的接纳与思考。
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懂得静心体味自然、沟通内心,寻找人生的真谛。
《水调歌头》这首词让我体会到了词人对生活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也教会我要用心感受生活、热爱自然,以一种豁达和平和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变幻和挑战。
希望在阅读这首词后,能够启迪我的心灵,让我更懂得珍惜当下、感恩生活,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水调歌头读后感,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

水调歌头读后感,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那不是如水的月,而是你心中那点破碎的慰藉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掉了所有的不安。
柔柔的银辉浸没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听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的牵挂。
凭栏远眺,泛光的湖面与天边的皓月相交织,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皎月,以此寄托哀思。
怎奈,一泓秋水,一轮碧月,载不动,你心中的愁苦。
于是你颓然地合上了双眼,一滴晶莹悄悄在你眼角滑落,隽永的诗篇就此落成《水调歌头》。
苏轼,你一代伟人,傲人的才华闪越千古,可是当你执笔刻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该是怎样的心碎月亮在彩云的追逐下,吃力地爬了一截距离。
出于眷顾,月亮把自已装扮得很圆。
地塘上,孩童们挥舞着手中的灯笼,于是,橘黄的烛光在嬉戏声中泛开,鞭炮也欢快地唱起了欢庆中秋的歌谣,响亮且畅快,在每个人嘴角漾起笑容,看着家人的微笑,突然觉得自已与苏轼产生了共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啊!家人永远是最温馨的字眼,既然苏大诗人能够在孤独中寻找遥远的寄托,那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家人水调歌头读后感(四)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一幅清静幽凉的美景,一份在外游子的思恋,一腔精忠报国的热血,在此尽显,隐藏着一种复杂,一种深邃一,明月几时有这也许是一种抱怨吧。
明亮的月亮什么时候才会有呢?这也许是上天注定的,也许现在没有明亮的月光指路,但我们心中必须有必胜的信心,黑暗只是暂时的,而光明是无止境的!不知不觉就到了初二,整天泡在书本中,钻在题海中,一不留神就迷路了,常常不知这样是为了什么,到了期末,也就是一张试卷,中考,不是一张试卷吗? 我感到厌烦,困倦,可怜的寒窗苦读何时终了啊?二,我欲乘风归去多么美好啊,有轻风做伴,飞往美丽的月球,去一睹清静幽凉的美景,躲避人世间的喧嚣,一个人独自享受,何尝不是一件乐事?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赋予了自己沉重的压力,在压力中幻想倒可以解脱,我向往美丽的月球,不用在书本中深钻细研,眼里只有美丽的风景,只有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小天堂。
苏东坡读后感(精选15篇)

苏东坡读后感(精选15篇) 认真读完⼀本著作后,想必你⼀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苏东坡读后感(精选15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东坡读后感1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这⾸《⽔调歌头》我们⽿熟能详,它的作者是苏东坡。
⽽这本书写的正是他,林语堂搜集了⼤量的资料,读过他所有的著作才来写这本书。
林语堂也⾮常喜欢苏东坡,我也不例外。
拿到这本书时,以为这本书写的是苏东坡⼀些有趣的故事,没想到竟然写了苏东坡的⼀⽣。
我⼀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有些枯燥,爸爸却说“开始时可能是有点枯燥,但读着读着就不会这样了,这才是正真的⽂学!”或许⽂学就是这样吧!苏东坡的⼀⽣很坎坷⼆度遭贬,颠沛流离,读到第四卷,第24章苏东坡⼆度迫害时,我⼼⾥怒⽕中烧,真想穿越时空为苏东坡辩解。
有⼀回,我数学考试考的很差,我想回家给妈妈爸爸看卷⼦该怎么办啊!,我就伤⼼起来,不知不觉的就哭了起来,同学们都纷纷来安慰我,说“没关系的,下次你考好⼀点,就可以了呀!加油!”我现在想想实在是好笑,考差了⼜有什么关系呢!再努⼒⼀点就好了,做⼈就要像苏东坡⼀样要乐观⾯对。
我⼀直想不通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苏东坡传》、《孔⼦的幽默》等写中国古代名⼈的书,爸爸⼜告诉我“那时候林语堂在美国,他要在美国中国历史⽂化,所以才写的!”原来是这样啊!我想林语堂肯定是个⼗分热爱⽂学、有热爱祖国的伟⼤⼈物。
这本书让我彻底了解了苏东坡,⼜知道了⼀些做⼈的道理,为⼈要善良、乐观、宽容、还要关⼼他⼈。
我现在甚⾄觉得苏东坡是⼀个完美⽆缺的⼈。
苏东坡读后感2 读了林语堂⽼师的《苏东坡传》,不禁想起苏东坡那⼀⾸豪放的《念奴娇》。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如画,⼀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水调歌头》读后感

《水调歌头》读后感《水调歌头》读后感(通用17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调歌头》读后感 1中秋已过,但近日又读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还是颇有感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此时政治不甚得意,又与胞弟分别已达六、七年,时值中秋,更加深其对胞弟的思念。
苏轼认识到“天上”“宫阙”好是好,但身处高处必要承受冷清孤独。
他发出“何似在人间”的感慨,想必是更加喜欢热闹的“江湖”。
好一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把这种思亲的怨恨愁绪转移到月亮身上,但也借月发出对人生的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问天问月,实际是在问人生,最后找寻到人生哲理,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分别是正常之事,又何必为此过于悲伤呢。
唯愿远方的亲人身体长久健康,虽远隔千里,但也能共赏同一轮明月。
这是苏轼对亲情的美好祝愿。
但也看出了富有才华的苏轼虽怀才不遇,但绝不会沉沦于悲痛之中。
他能够自我安慰,自我解脱。
我们的人生道路也难免会碰到困难、挫折,但只要保持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水调歌头》读后感 2今天,我读了宋代词人苏轼题写的《水调歌头》,读后我的心情复杂,犹如心乱如麻一般,百感交集。
因为在这首词中,作者的寓意太深奥了,表面看去,好像只是在说希望离别的人能够平安健康,但是再细细琢磨这首词的内容,你就会感到思绪万千,对亲人挚友的思念之情顿时涌上心头。
这首词的上部分写词人中秋赏月,下部分写词人望着明月思念亲人,蕴含了词人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
豁达人生中的命运抗争——谈苏轼《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

豁达人生中的命运抗争——谈苏轼《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豁达人生中的命运抗争——谈苏轼《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苏轼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中最具才华的代表之一,他以骚逸的才情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蜚声于世。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其中一部代表作《水调歌头》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豁达人生中的命运抗争。
本文就将从双重立场出发,探讨该篇词作的主题思想。
首先,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这首词描绘了主人公从繁华的京城一步步走向黄泉的过程。
一开始,主人公还身居高位,享受着荣华富贵。
然而,命运的无常使得他逐渐走向了人生的低谷。
篇中写道:“君记楼前独倚栏,眼觑征鸿飞去迁。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里的“眼觑征鸿飞去迁”暗示了主人公的失意和沉思之情,表达了人们面对命运变迁时的难以平静的心境。
苏轼以悲凉的笔触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引发读者对于命运的思考和警觉。
其次,苏轼通过《水调歌头》表达了对命运抗争的豁达态度。
无论面对命运的坎坷还是挫折,苏轼都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和回应。
词中写道:“白了少年头,病来乱了方寸。
”这里的少年头代表着人生的光辉岁月,而白了少年头则象征了岁月的摧残和一切挫折,但主人公不因此而气馁,而是以坦然的心态面对。
苏轼以此表达了“豁达人生中的命运抗争”的主题思想,告诉读者在命运的漩涡中,要用豁达的心胸去面对挫折与困难,积极抵抗命运的逆境。
此外,苏轼还通过《水调歌头》传递了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在主人公经历沧桑之后,他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篇中写道:“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欲说还休。
”这里的“但为君故”表达了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是追求人生意义的核心所在。
苏轼通过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告诉读者人只有在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过程中,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总结来看,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众多读者。
他通过对人生的无常和变幻的揭示,表达了对于命运抗争的豁达态度。
读《水调歌头》有感(11篇)

读《水调歌头》有感(11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水调歌头》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水调歌头》有感1清月几时有,将酒问青天,人有悲欢,月有阴晴圆缺,事古难全。
人若长久,千里共婵娟。
几年前的中秋夜,苏轼曾望着月亮沉醉,举杯轻吟。
今天,又是一个月圆的夜晚,我再次频唱首歌。
从古代开始,就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称赞这一轮月圆,月圆虽美,但也只是一瞬间。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过去,而明天我们将再次成为碎片。
残月似乎象征着离别的哀伤,而苏轼则一反古人对残月的哀伤,反道是写人有悲欢,月有阴晴圆缺的千年佳句。
是的,细细想来,没有这残月的演变,这圆月哪来的?就像人生一样,没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哪能换来成功的快乐?人与人之间有离别的痛苦,重聚的欢乐,自然月亮也会阴藏晴朗。
人的月亮无常,自古如此。
月圆的日子里,有多少人背井离乡,凝望着月亮,想念着家人。
有的东西是不能强求的,只要彼此怀念就够了。
如今,我们还没有体会到离别的忧伤,既然如此,就请珍惜眼前的这些点点滴滴,不要等到悲叹离别的时候才去珍惜。
我们需要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样才能乐观地面对任何事物。
有的东西虽是古往今来的事情,但只要换个角度去想,也许就会茅塞顿开。
读《水调歌头》有感2月如水,如水之`清,如水之冷冷。
不知道我在千里之外的弟弟是否也和我一样在寂寞中思念着这如水的月夜。
这个暗淡的月光是一双伤心的手,告诉我怎样安然入睡。
庭下如空明,日复一日,积水之中,我的思念如一只纸鸢,飞向婵娟,飞向弟弟。
月亮的舞动人影,是否是捣药的白兔,我欲乘清风而上,飞上云端,飞入天上琼楼玉宇,可是那冷清的月宫又未必胜过人间。
跳舞的仙子,当你孤独时你会想起谁,中秋之夜谁不想有亲人相伴。
月亮圆了,人却很少团圆。
月球又是怎样与人类作对,又是怎样在这圆月里干扰着所爱的人所系的心?月有圆缺,人有离合,人生本无十全十美,这是永恒的缺憾,愿亲人们永远幸福安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几天,因天气连续阴雨等诸多原因,心情略感低沉,闲暇之余,翻看了书柜中部分唐诗宋词藏书,研读之余,颇有感受,尤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引共鸣。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时年作者四十一岁,任密州太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自请外任,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致中秋对月之时,忧郁愁怅之感油然而生。
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了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以超然的热情,直抒了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词富含人生哲学之大意境,上篇主要抒发作者的心境和思想矛盾过程。
表现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乐观情绪。
下篇主要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安慰自己,并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境界结束全词,向人们展示了现实而充实的生活是快乐的,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名份。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有顺意也必然有失意之时。
这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学意
境表现出来,显得尤为美好和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细腻而真切的感受,让我们从心灵的深处去感悟这首词的精奥。
但愿网络中的博友们如诗人所述,身体健康,生活洒脱,虽远隔千里,却共享一轮明月,在彼此的友情与关爱中享受无尽的快乐与温暖。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二)
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
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怀念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而又不忘现实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三)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
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
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