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水调歌头》有感
读水调歌头有感_读后感作文

读水调歌头有感_读后感作文篇一:读《水调歌头》有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没有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豪爽,我也没有苏轼对月宫的丰富想象,但每当我走在大学校园里,抬头望到天上的明月时,明月就像有意似的,总让我回想起故乡的点点滴滴!我的故乡在南方,有一条宽阔而且美丽的河流过故乡。
故乡的人都管她叫母亲河。
故乡的人在河的岸边修建了许多供人们休憩乘凉的小广场。
记得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的学校就在河边。
在高考复习的那段时间里,我经常在天气好的夜晚,在晚修结束后,一个人来到小广场,静静的望着空中的月亮出神。
月亮仿佛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她能让我心情平静,她能把我身上的压力陡然卸去,她能还我一个愉快的心情。
她不会生气,她更不会发怒,她只会带着她甜美的微笑默默的注视着你!这时你仿佛觉得这月亮似乎是为了你而变得愈加的明亮了!又一次,我独自走在这位于异乡的大学校园里,我抬起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我想到了苏轼,我想到了故乡那明亮的月亮,我想到了……篇二:读《水调歌头》有感今天,外婆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宋词三百首》,其中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我很喜欢。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在月圆之夜想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感叹人生好事难全,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进一步抒发了苏轼怀念手足的深情。
这首词让我想到了还未回归祖国大陆母亲怀抱的台湾,以及台湾的小朋友们。
每当中秋月圆的夜晚,我们就会家人团聚,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月,月亮又大又圆,象征着美好和团圆。
我吃着香甜的月饼抬头望着圆圆的月亮,不禁想到远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小朋友们,如果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们能团聚在一起赏月,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妈妈曾经告诉过我,宝岛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的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另外,台湾还有许多名胜古迹,日月潭、阿里山、妈祖庙……真是说也说不完,如果我能象去上海一样去台湾旅游,那该多好哇!啊,亲爱的台湾,请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吧!篇三:读《水调歌头》有感今天一大早,我刚起床,爸爸妈妈就教我背了一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读后感(通用9篇)

《水调歌头》读后感《水调歌头》读后感(通用9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读后感1夜下、一位诗人举杯邀月,醉意之中对影三人;月下、一位诗人仰望苍穹,朦胧之中思绪悠扬;云下、一位诗人举目不语,思念之中不知与谁共赏这一轮明月。
或许,他在对越诉说,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愁与思。
为官仕途,感到迷茫,千百度中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乘风归去?才知高处不胜寒。
愁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当我在奋斗的路上,当我赶到了迷茫的时候,我便停下来,对着天空,对着大地,对着明月,来缓解自己,因为它在我看来,它有苏轼的气息,它足以净化我心中经时间的推移,所沉淀在我心灵深处的污物。
当你身心充满欣然,充满轻松的时候,你又可以上路了。
我时不时地想象这诗人写下《水调歌头》时的场景,感受着他内心深处那种悠悠伤感,有时自己也会被感染,望着明月高悬、吹着凉风阵阵,心中不知思念这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对人生的感悟,在月的启发下,对世态的思考;又是对亲人的思念,孰不知,明月下又有多少人寄情于它,又有多少人传达着相思之意。
我知道,不仅诗人一人将这种相思之情寄到明月之上,再融合到月光里,撒到月光所能照到的地方。
曾几何时,我将思念寄到月上,恐怕明月也载它不下了吧?透过云层,我看得见月亮上雕刻的《水调歌头》我能听到苏轼的吟诗、斟酒的声音,我能闻见空气中散出的酒香,我能感受到他眉皱下的愁与思。
诗依旧吟,还是那份情感;月一直明,只是圆了又残,残了又圆,反复着,轮回着。
天空、夜下、明月、枯树、微风...《水调歌头》读后感2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
水调歌头读后感

水调歌头读后感
《水调歌头》表达了作者思考人生命运、规划未来的情感。
这首词以清新明快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在物我交融中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
读完《水调歌头》,我被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所打动。
词中通过月色、酒意、问天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命运的思考与感慨。
在思考自己处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豁达洒脱的情感态度。
这首词也让我深入思考了人生、自然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苏东坡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心灵体验的描绘,表现了人类在世界中的微弱和渺小,同时也显现了对命运与生活的接纳与思考。
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懂得静心体味自然、沟通内心,寻找人生的真谛。
《水调歌头》这首词让我体会到了词人对生活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也教会我要用心感受生活、热爱自然,以一种豁达和平和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变幻和挑战。
希望在阅读这首词后,能够启迪我的心灵,让我更懂得珍惜当下、感恩生活,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水调歌头赏析作文

水调歌头赏析作文导读:本文水调歌头赏析作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水调歌头赏析作文(一)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读《水调歌头》有感(11篇)

读《水调歌头》有感(11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水调歌头》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水调歌头》有感1清月几时有,将酒问青天,人有悲欢,月有阴晴圆缺,事古难全。
人若长久,千里共婵娟。
几年前的中秋夜,苏轼曾望着月亮沉醉,举杯轻吟。
今天,又是一个月圆的夜晚,我再次频唱首歌。
从古代开始,就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称赞这一轮月圆,月圆虽美,但也只是一瞬间。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过去,而明天我们将再次成为碎片。
残月似乎象征着离别的哀伤,而苏轼则一反古人对残月的哀伤,反道是写人有悲欢,月有阴晴圆缺的千年佳句。
是的,细细想来,没有这残月的演变,这圆月哪来的?就像人生一样,没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哪能换来成功的快乐?人与人之间有离别的痛苦,重聚的欢乐,自然月亮也会阴藏晴朗。
人的月亮无常,自古如此。
月圆的日子里,有多少人背井离乡,凝望着月亮,想念着家人。
有的东西是不能强求的,只要彼此怀念就够了。
如今,我们还没有体会到离别的忧伤,既然如此,就请珍惜眼前的这些点点滴滴,不要等到悲叹离别的时候才去珍惜。
我们需要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样才能乐观地面对任何事物。
有的东西虽是古往今来的事情,但只要换个角度去想,也许就会茅塞顿开。
读《水调歌头》有感2月如水,如水之`清,如水之冷冷。
不知道我在千里之外的弟弟是否也和我一样在寂寞中思念着这如水的月夜。
这个暗淡的月光是一双伤心的手,告诉我怎样安然入睡。
庭下如空明,日复一日,积水之中,我的思念如一只纸鸢,飞向婵娟,飞向弟弟。
月亮的舞动人影,是否是捣药的白兔,我欲乘清风而上,飞上云端,飞入天上琼楼玉宇,可是那冷清的月宫又未必胜过人间。
跳舞的仙子,当你孤独时你会想起谁,中秋之夜谁不想有亲人相伴。
月亮圆了,人却很少团圆。
月球又是怎样与人类作对,又是怎样在这圆月里干扰着所爱的人所系的心?月有圆缺,人有离合,人生本无十全十美,这是永恒的缺憾,愿亲人们永远幸福安康。
读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读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发表时间:2018-08-09T14:56:17.94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49期作者:康中华[导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辽宁省朝阳县古山子镇东五家子初级中学122000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因与当权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至密州为官,想借外放之机,与亲人团聚,但事与愿违。
两年后的中秋(即公元1076年中秋),他只身密州,中秋之夜,明月千里,银辉遍地。
而此时他与胞弟苏辙已经分别整整七年,明月勾起了他对亲人无限的怀念,面对明月,诗人趁着酒兴,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粗读此词,以为是一首爱情词。
精读后方知这首词是苏轼借千里明月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之词。
诗人苏轼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为我们勾勒出明月当空、银辉遍地、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传统的神话传说与诗人遗世独立的意绪融合起来,在月之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之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不愧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之作。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是一个小序,交待了该词写作的时间及背景。
“丙辰”即公元1076年,这一年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为官。
当时苏轼正值人生失意之时,心中郁愤不平,一方面手足分离,另一方面忧患朝廷,所以这里大醉是真,欢饮是假,这欢饮难免有借酒浇愁之嫌。
词的上阙提笔就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种把酒问青天,与李白的“把酒问月”以及屈原的“天问”颇有几分相似。
敢于把酒问天,这突显出苏轼不凡的气魄及他那豪放的性格。
重读苏轼《水调歌头》通用一篇

重读苏轼《水调歌头》通用一篇重读苏轼《水调歌头》 1这是苏轼一首著名的中秋词,此词构思奇特,境界清虚,胸襟豁达,才气飘逸,历来被推为写中秋词的绝唱。
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可以说不假雕饰,洗尽铅华,如出天籁。
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迈高洁的情怀撼人心魂。
全词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同时又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诗人感人的人格魅力。
因此,九百年来,传颂不衰,深得人们的喜爱。
中秋月圆人不圆,这对于经历了诸多人生坎坷、兄弟天各一方的苏轼来说,举头望月,情何以堪?古人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朋友离别、骨肉分散,可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唐宋以来,出现了许多写离情别绪的诗词。
那么,苏轼的这首词是如何表达这种至真至深的情的呢?虽然此词用了明白如话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进行抒情和说理,但是却摈弃了线性平面的抒情方式,而采取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抒情方式,表现为抒情方式的丰富性和行文的跌宕有致,寓情于景,寓情于理。
开头几句为一个层次,接连问月问年,好似屈原的《__》,起得奇崛,情思高远。
又逢佳节,皎月当空,面对皎洁的月色,浩渺的宇空,诗人神思飞扬,情怀激荡,不禁对月发问,明月你何时开始有?天上如今是何年何月?这问月问年,好似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自然、对人生的思索。
美好的月色令人陶醉,月宫仙殿令人神往,因而,诗人也设想自己是月中人,像“谪仙”李白一样,想“乘风归去”。
但又怕月宫金殿,虚寒寂寞,怎比得上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温暖亲切。
这一“欲”一“恐”体现出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留恋。
天上和人间,出世和入世,同时吸引着他,最后诗人还是坚定地立足现实,热恋人世。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诗人望月抒怀,胸怀豪迈的逸兴壮思,从高处着笔,幻想琼楼玉宇“不胜寒”从而转向现实,对人间生活寄予深情与热爱。
然而人间也并非没有寂寞和遗憾,兄弟长别离,相见遥无期,这令诗人离愁难遣。
水调歌头的读后感范文(13篇)

水调歌头的读后感范文(1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水调歌头的读后感范文(13篇)导语)本店铺的会员周惠为你整理了水调歌头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于中秋之夜,孤寂之时,大醉之中,深思飘渺,对月抒怀,万千感慨与无限情思凝结,遂成就了这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
试想,中秋月夜,词人畅饮而醉,是独饮也好,有人作陪也罢,他的内心是孤独的。
这种感觉也并非这日才有,只是在特定的月夜,尤为强烈。
当这种孤独感升华之时,便成了一种旷达的心镜。
于是词人仰望青天,把酒相问,“明月几时有?”这一问似是在追溯宇宙的奥秘,又似是惊叹于造化的巧妙,大有李太白的遗风,又有屈原《天问》的气韵,着实潇洒。
正是这么一句有意或无意的发问,引领着词人神思远逸,驰骋六合。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此时词人想象着自己是坠入尘世间的天人,自己昔日的家园便是那天上的宫阙,不禁发出感慨:“不知我的故园此刻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于是便“欲乘风归去”。
至此,苏轼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超然物外的品性可见一斑。
这种心态在《前赤壁赋》中也有表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然而,一个“又恐”把词人的梦打碎了几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琼楼玉宇自让人神往,然高远之处必定清寒难挨,把词人那种既神往又畏惧的矛盾心理表现出来,读来妙趣横生。
既然飞天已成枉然,于是词人便将思绪收回,放眼人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时皓月当空,美酒佳肴、丝竹管弦一一具备,何不趁此良宵起舞欢歌呢?到底还是人间更美妙,
毕竟人间还有友人作伴,还有亲人挂念。
下阙由无边的想象转向现实,通过对月事的思索,引发了对人事的感慨。
“转竹阁,低绮户,照无眠。
”词人把目光收回,循着光影望去,只见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从雕花的窗棂上流泻下来,照在不寐人的身上。
这恼人的月光呵,是使人夜不能寐的元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似是满含怨意,怨明月不解人情,为何偏偏在我与亲人不能团聚的时候这般圆满呢?不免有些心理失衡,徒增了一层愁怨。
这句对月的埋怨,倒是词人感情的质朴的宣泄方式,颇有稚趣。
更妙的是词人就此笔锋陡转,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像是为明月开脱,为自己刚才的一时失态道歉,实为一番自我安慰,想要以理遣情。
理智是伤感的良药,想想看呢,月何尝一直圆满的呢?它也有盈虚亏损,也免不了受乌云遮掩,由此观来,人有悲欢离合也就在常理之中了。
十全十美的事情自古难有,既如此,便觉坦然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虽然此时词人的愁思并未完全得以排遣,当然也是不可能完全排遣的,却已经舒缓了许多,他把对亲人的无尽思念融入了这句美好的愿望。
人生不求长相聚,但求两心相映,共享明月之姿,这也未尝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但此时词人的内心依旧是矛盾着的,人哪能长久呢举头望去,空中的一轮圆月依旧撒播着清辉,雪样清白的月华流泻下来,依旧是无尽的思念与落默。
但此时的落寞却也含着希望,经历过一次心灵的升华与感情的跌宕后剩下的这一点点落寞也已满是洒脱与旷达了。
或许,今人读《水调歌头》,大多读出的是词人的豪放与浪漫,这是不错的,因此词作给人的感觉便是这样。
然而却又不尽如此,我还读出了一种生存智慧,词人在自己矛盾的思想上寻求着一种别样的人生姿态,在痛苦中抒发着哲
思。
字字真挚,句句含情,整首词便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对于词人,作品的完成过程便是思想深处的一次历练。
对于我,一次鉴赏过程,便是对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