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出塞 1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聚。 第三、四句: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戍守边关,匈奴的
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2)悟诗情 ①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想
让学生课前 有意识地去收集 资料,课堂上师生 一起交流。
明诗意的过 程,就是让学生自 读自悟、提问、交 流、解疑,形成学 习能力的过程。
补充这首诗, 增强学生对沦陷区
遗民痛苦地盼望统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一的理解,促使学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 生更好地悟出诗中
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 之情,体会作者的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感情所在。
4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4)朗读古诗。
进一步让学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生明白两位诗人
(一)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 内 心 里 的 痛 苦 和 作乐,一面是作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 悲愤,更好地体会
两首诗所表达的 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 思想感情。
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3 现在的杭州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理解“山外 青山 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意思。
学生从《清明 上河图》了解到当 时汴州的繁华,引 导学生想象现在 繁华的杭州会不 会成为第二个汴
州呢?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这重重叠叠的青山,这重重叠叠
的阁楼,由于贵族统治者们歌舞不休、醉生梦死,不久也会成
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6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出塞》教案(精选9篇)

《出塞》教案《出塞》教案(精选9篇)《出塞》教案篇1《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字典及资料,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教学准备:xxx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xxx导入:谈话:自古以来,边疆的战争不断,不少诗人都曾经写过描述边塞军队生活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压卷之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王昌龄的《出塞》。
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齐读题目,解题:"塞"指什么(边关,关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到边关去守卫边疆。
这是唐代代诗人写边塞生活诗常用的题目)简介诗人王昌龄(出示幻灯片2)学习诗歌,理解诗意: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有板有眼;(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出示幻灯片3,4)小组讨论学习: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探讨不懂的字词,如:秦,汉,但使,不教等。
汇报,弄懂每句诗的意思:(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是: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
)(出示幻灯片5)(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是:只要有李广这样的大将守卫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和战马越过阴山南下入侵我们了。
)((出示幻灯片6)过渡语:要理解诗局的意思并不难,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何等的思想感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体会诗人的情感:xxx学习第1,2句诗:(出示幻灯片7)齐读诗句,思考:这句诗提到了哪些景物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出示幻灯片8的图片)探讨:1、师: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
(语文教案)《出塞》课时教案设计

出塞课时教案设计出塞作为一篇古诗,是从战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出塞课时教案设计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出塞课时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2、反复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读悟结合,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课前诵读古诗)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有的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反映战争的诗歌,题目叫做出塞。
(板书课题)二、解诗题,知,1、谁知道“塞〞是什么意思(军事要地,边塞、边关)2、介绍写作背景和边塞诗:我们在边塞和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常常由此入侵中原,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边塞征战生活就成为许多诗人的写作题材。
到了唐代许多诗人都喜欢用“出塞〞作为吟诗的题目。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王昌龄)——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3、今天学的这首诗就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
你对王昌龄了解多少(生介绍王昌龄资料)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资料)王昌龄:(—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
开元进士,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尤其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风格高昂。
课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内容,领悟诗文主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3.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爱国情怀是如何体现在诗文中的?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2.小组内讨论诗文的意象、韵律、情感等,共同解决问题。
3.小组间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讨论,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小组内讨论诗文的意象、韵律、情感等,共同解决问题。小组间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悟诗文主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秦”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诗人王昌龄的资料——他生活时代的背景,他写过的其它诗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1、介绍诗人“王昌龄”。
2、根据自学提示学习《出塞》3、读古诗(1)读古诗,有韵味①读正确、通顺。
A、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引导学生读准:还(huán):回来。
未还:没有回来。
将(jiàng):将领。
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ào):让。
不教:不让。
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引导学生答出;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3)明诗意,悟诗情①明诗意: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D、请1、2位同学②悟诗情;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你还要怎样学?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u

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 , 会写“秦、邸、熏、杭 、
2.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
汴” 。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③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 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补充资料: ( 展示课件第四屏) 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
汉时” 加以修饰, 使这幅月临关塞图, 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 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再次回归到 古诗的韵味上来, 读出感情, 是有韵
课前准备:
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 他们写的
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1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 ,这三首古诗分 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
设计说明
从单元主题 引入, 有利于学生 对单元主题的认 识。
四、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
6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9 姥姥的剪纸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 目叫《姥姥的剪纸》 。 ( 板书课题)本文的作者 叫笑源。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口语就一个字 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思 维迅速活跃起来,自然进入主 动学习状态。 设计说明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z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三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嘱。
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 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汴”。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③品读悟情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教师补充资料:(展示课件第四屏)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再次回归到古诗的韵味上来,读出感情,是有韵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味的更高要求。
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你怎样读这两句诗?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
2. 能够理解《出塞》的诗意和背景。
3. 能够分析并欣赏《出塞》的文学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出塞》的意境。
2. 通过研究相关历史背景,了解《出塞》的创作背景。
3. 通过比较分析,学习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王昌龄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 理解战争对人民的痛苦,珍惜和平。
3.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出塞》2.2 教学重点1. 《出塞》的诗意和背景。
2. 《出塞》的文学特色。
2.3 教学难点1. 《出塞》的意境的理解。
2. 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出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歌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诗歌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出塞》。
2.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3 解析诗意1. 讲解《出塞》的诗意。
2. 讲解《出塞》的创作背景。
3.4 欣赏文学特色1. 分析《出塞》的文学特色。
2. 引导学生欣赏《出塞》的文学美。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作业布置1. 背诵《出塞》。
2. 写一篇关于《出塞》的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出塞》的诗意、背景和文学特色,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背诵和读后感)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出塞》的掌握程度。
6.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作品欣赏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边塞的诗作,如《凉州词》、《塞下曲》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教学方法:
想象法和以诗解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5.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
《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ào。
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
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
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
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
(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
(5)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征途遥远、历尽苦难。
感悟诗歌的情感。
)
(6)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车辚辚,马萧萧,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7)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一声——
(学生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完成练习。
)
(8)引读:
这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这千百年千百万白发双亲,千百万可怜妻子,千百万孤苦孩子,对征人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9)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
(10)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句的理解。
(2)“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3)出示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
(4)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王昌龄啊王昌龄,你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同学们,在读读这一句,有没有更深的体会?(通过探问,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
(5)正是因为王昌龄这满腔的爱国热情,才发出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6)闭上眼睛,品读诗的意境,背诵诗歌。
四、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1.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龄在《出塞》(二)中恰好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
(出示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光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
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
)
4.有没有疑问要问这些战士?(你们为什么这么勇敢无畏?难道你们不怕死,不想念亲人?)
5.战士们会怎样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6.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尾声: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
对于战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份思考。
大家桌面上还有一份唐代边塞诗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