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密度调查

交通密度调查
交通密度调查

交通密度调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交通调查报告

交通调查报告

一.交通调查简介

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其目的是为了向交通城建规划与环保以及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提供改善、优化道路交通的实际参考资料和数据。交通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交通流现象,而与交通流有关的诸如国民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运输状况、城乡规划、道路等交通设施、交通环境、汽车的行驶特性、地形、气候、气象及其他安全设施和措施等等均可作专项调查。主要调查有交通量、行车速度、密度、延误、OD调查、停车、行人、自行车调查、交通事故、交通环境、交通流调查等

本次交通调查的地点主要为西南交通大学西门,具体调查目的分列如下:

1) 为了了解西南交通大学西门外路段的交通情况;

2)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调查路段的交通特点,为道路的规划建设提出改进的方案;

3) 为交通控制与管理、工程经济分析等提供必要的数据;

4) 熟悉交通调查的方法与调查数据的处理,就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优点以及实际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自己的解决方法

三.调查内容

1) 最大小时交通量2) 地点车速3) 行驶车速4) 交通流密度

四.调查地点及时间

西南交通大学西门(如下图所示)

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30日上午10点10分至11点10分

? 小型载货汽车? 中型载货汽车? 大型载货汽车? 小型客车? 大型客车? 载货拖挂车? 小型拖拉机? 大中型拖拉机

六.调查方案

此次调查选取的时间为2012年10月30日上午10点10到11点10,为期一个小时。具体调查的有交通量、相关车速、交通流密度等。以下为具体方案:交通量调查

交通量是指在指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段或某一车道交通体的数量,是描述交通流特性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也是交通工程学中最基本的资料。调查方案

交针对这次的交通量调查,我们组选在西门前的公路设站进行调查,调查时长为一小时。分为四个时段,调查该路段在各时段试过的车辆种类并统计数量,分析总结其交通流规律,并对此提出适当合理的建议。交通量调查采用人

工观测法,具体为安排两名组员在指定地点(如下图B点)分别记录不同方向的不同类型的车辆数量,并填入表格中。

调查的相关数据(如下表)

地点车速调查

地点车速调查的资料通常用于掌握某地点车速的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交通安全分析、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和设置的依据、制定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的依据以及作为交通流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参数。调查方案

地点车速调查也采用人工观测,具体采用秒表测速法。取一段距离为L=40m的线路(AB段),一名组员站在AB段的中间,记录不同车辆经过AB的时间间隔,测量60辆车的数据,并填入记录表中。

篇二:交通调查与分析

交通调查与分析

第一章

1、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片

断,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

2、交通调查与目的:为了向交通,城市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以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优化,改善道路交通的实际参考资料和数据。主要对象是交通流现象。第二章

1、交通量调查目的在于通过长期连续性,短期间隙性和临时性观测,搜集交通量资料,了解掌握交通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交通规划,道路建设,交通管理和控制,工程经济性分析提供必要的数据。

2、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路面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3、平均交通量:某一时间段内的交通量平均值。

4、日平均交通量ADT:任意期间的累计交通量之和除以该期间的总天数所得的交通量

5、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一年内连续交通量累计值和除以一年的总天数365(或366)所得的交通量

6、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一月内连续交通量累计值之和除以该月的总天数所得的交通量。

7、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一周之内连续交通量累计值之和除以一周天数7所得的交通量。

8、年平均月交通量AMDT:一年内连续交通量累计值和除以一年的月份数12所得的交通量。

9、最高小时交通量:以1h为计时单位连续观测若干小时所得结果中最高的小时交通量。10、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天24小时内交通量最高的某一小时的交通量。

11、年最高小时交通量:一年8760个小时内交通量最高的某一小时的交通量。12、第30位年最高小时交通量:又称为第30小时交通量,是一年内8760个小时交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位于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

13、道路分布系数:是指用分数表示的道路主要行车方向交通量占双向行车方向总交通量的比值。14、第30位交通量系数:第30位小时交通量与年平

均日交通量的比值。15、月(周)交通量变化系数:月平均日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16、高峰小时流量比:高峰小时交通量与该天的日平均交通量的比值。

17、高峰区间:是指高峰小时内连续5min或15min累积交通量最高的区间称为高峰小时区间。18、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将高峰区间的累计值扩大推算为1h时间内的交通量为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

19、高峰小时系数:高峰小时时间内实际交通量与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之间的比值。

20、交通量调查的地点和时间选择:交通量的地点选择随调查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是考虑交通量集中且具有代表性,方便调查与统计,具有控制性的点:一般选择远离交叉口的平直路段,交叉口某一进口道的引道,交通设施,枢纽的出入口。调查时间,日期,范围随调查目的不同而不同,作为了解全年

的交通量变化趋势的一般性调查,必须选择在一年内有代表性的交通量日期进行,作为一周来说,最好选择在星期二到星期五,避免周末及星期日前后。从日期来说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的日子,节假日,休息日,以及无大型文化活动日的晴天为宜。

21、交通量调查的方法:人工观测法,机械观测法,实验车法,浮动车法,基于GPS的方法,航摄法,录像法。

22、区域境界线交通量调查方法:是在一个完全被一条假设线封闭的特定区间内,对进入该区域的所有道路进行交通量调查,以检测出入的交通量和该区域的交通量的比例关系,又称为小区出入交通量。

23、分隔查核线交通量调查法:是为了记录跨越一个主要地理障碍物或行驶于两期区间的交通量,

第三章

1、样本车速的选择:在地点车速的样本选择中,要取得无偏向车速样本,

必须随机选择车辆,即任何一辆车被选为样本的概率是均等的,样本的选择必须避免某种偏向,样本的各个单元,相互之间必须完全独立,选取数据的地区间应无根本的差别,构成样本所有项目的条件必须一致。2、

1、空间平均车速:在给定的路段上,同一瞬间车速分布的平均值。P54

2、时间平均车速:道路某一断面上车速分布的平均值,即断面上各车辆通过时起地点车速的算术平均值。P54

3、运营车速:车辆在运输线上的周转速度即车辆行驶距离与运营时间的比值。P53

4、行程车速:亦称区间车速,是车辆行驶在道路某一区间的距离与行程时间的比值。(行程时间包括行驶时间和中途受阻时的停车时间。)53

5、行驶车速:亦称运行车速,是车辆行驶在道路某一区间的距离与行驶时间(行程时间中扣除因阻滞而产生的停车时间)的比值。P53

6、地点车速:车辆通过道路某一地

点(道路某断面)时的车速,亦称瞬时车速。P53 第四章

1、空间占有率:在单位长度车道上,汽车投影面积总和占车道面积的百分率。P91

2、时间占有率:在单位测定时间内,车辆通过某一断面的累计时间占测定时间的百分率。P91 空间占有率与密度的差别在于密度不能直接反应车队的长度,而空间占有率在测定时就已经预见到车队长度。

时间占有率与密度的差别在于时间占有率在一个点测的,而密度是在一个区间段内测得的。出入量法:是一种通过观测取得中途无出入交通的区段内现有车辆数或行驶时间的方法。第五章

1、可能通行能力:已知公路的一组成部分在实际或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机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h所能通过的车辆(在混合交通公

路上围标准汽车)的最大辆数。(交通工程)

2、基本通行能力:公路组成部分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h所能通过标准车辆的最大辆数。(交通工程)

3、道路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道路、交通、环境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其单位通常为辆/h。

4、设计通行能力:设计中的公路的一部分在预测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在所选用的设计服务水平下,1h所能通过的车辆(在混合交通公路上为标准汽车)的最大辆数。(交通工程)

5、饱和流量:是指在一次绿灯时间内,入口引道内车队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6、停车线法调查:停车线法的基本思想

是以车辆通过停车线作为通过路口。将饱和通行能力经修正后得到的设计通行能力。

7、冲突点法调查:冲突点法的基本思想是以车辆通过“冲突点”作为路口。

8、冲突点:是指本向直行车和对向左转车在同一绿灯时间内交错通过,此两向车流轨迹的交汇点。第六章1、延误:由于道路与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设施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而引起的行程时间损失。

2、固定延误:有交通控制设施引起的延误,与交通量大小及交通干扰无关,主要发生在交叉口处。

3、运行延误:有各种交通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干扰而引起的误差。

4、停车延误:车辆由于某种原因而处于静止状态所产生的延误。

5、行程时间延误:车辆实际行驶的总行程时间与完全排除干扰后以平均速度通过调查路段

的自由行驶时间之差。6、延误率:车辆通过单位长度路段的实际运行时间

与车辆在理想条件下通过该路段的自由行驶时间之差。

7、车流延误率:车流各车辆的延误率之和,即车流在单位长度路段的总延误时间。8、排队延误:车辆排队时间与车辆按自由行驶速度通过排队长度的时间之差。9、引道延误:为引道实际消耗时间与引道自由行驶时间之差。

10、路段调查方法:跟车法、驶入驶出法、

11、交叉口调查方法:停车时间法,行程时间法。12、第七章

1、OD调查主要包括:人的出行OD 调查、车辆OD调查、货流OD调查。

2、出行:指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移动过程。

3、出行的三属性:每次出行具有起讫两个端点,每次出行就有一定的目的,每次出行都会采用一种或多种交通工具。

4、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端点密度分布的重心位置,即小区内交通出行

的中心点。5、期望线:连接个小区形心的直线。

6、OD表:表示起讫小区间出行交换数量的表格。

7、分隔查核线:为校核OD调查精度而在调查区域内按天然,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可设一条或多条,他们将调查区域划分为几个部分,用以实测穿越该线的各道路断面的交通量。

8、主流倾向线:又称综合期望线,是将若干条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目的是简化期望线图,突出交通的主要流向。

9、出行吸引:相对于出行产生,包括交通分区内下述出行端点:家庭出行中的非家庭一端的端点,不论其为出发点还是到达点;非家庭出行中的到达点。整个调查区域的出行数应等于出行产生数。10、出行产生:包括交通分区内下述出行端点:家庭出行中的家庭一端端点,不论其为出发点还是到达点;非家庭出行的出发点。

11、区内出行:调查区域分成若干交通小区后,起讫点都在同一个小区内的出行。12、区间出行:调查区域分成若干交通小区后,起讫点分别位于不同小区内的出行。13、区域境界线:包围全部调查区域的一条假想线,有时还分设内线和外线,内线常为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包围线。

14、过境出行:起讫点都在调查区域范围外的出行。15、出行分布:又称OD交通量。调查区域内各交通小区之间的车、人出行次数,当限位车辆出行时,亦称交通分布。第八章

1、停放周转率:表示一定时间段内每个停车车位平均停放车辆次数,即用停车设施容量除实际停放数求得。

2、停车供应:指路内、路外停放场地可能提供的最大停放车位数(或面积)。

3、停放吸引量:在指定小区或停放点上一定时间内的停车数量。

4、停放吸引:指车主(驾驶人、骑车人)在出行活动中有目的的路内(路

外)停放。P181

5、停放车指数:指某一时刻实际停放量与停车供应设施容量之比。它反应了停放场地的拥挤程度。

6、延停车数:表示各个间隔观测时段获得的延停车辆数之和。第九章

1、行人动态密度:在某一指定瞬间,位于人行道或人行横道上单位面积上正在行走中的行人数量。

2、行人静态密度:在某一指定瞬间,位于人行道(或人行横道)单位面积上站立等候中的行人数量

3、步频:行人在单位时间内行走是跨步的次数(或双脚先后依次着地的次数)

4、步幅:又称步长。指行人行走是时每跨出一步的长度。

5、行人空间分配数:又称行人空间面积。是行人动态密度的倒数。即每个行走的人平均占用的面积。

6、行人流率:人行道或人行横道上的行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按指定方向通过某一断面的数量。

7、行人流量:一般指15min或更长

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行人数量.单位为:人/15min

8、行人人均占用面积:静止等候的行人平均每人占用的面积,是行人静态密度的倒数。

9、行人过街等待时间:行人过街时为了等候安全的间隙穿越,往往需要有一个等待时间,对此称为行人过街等待时间。

10、行人交通特性调查主要的调查有:行人步行调查、行人过街调查、其他行人交通情况调查11、车辆停放调查方法:航测照片方法、人工实地调查法(分为三类:间断式调查、连续式调查、征询意见调查)

12、停放吸引量:在指定小区或停放点(段)上一定时间内(一天、高峰、小时等)的停车数量13、停放车指数(停放饱和度):指某一时刻实际停放量与停车供应设施容量之比,它反映了停放场地的拥挤(饱和)程度

第一章

1.什么是交通调查,交通调查有什么重要意义和作用?

答: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片段,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

意思作用:交通工程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靠交通调查工作的开展和数据资料的积累与运用。向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为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安全、交通环境保护和交通流研究理论等各方面服务。对发展我国道路交通事业有重大意义。第二章

1.为什么要进行车种换算?换算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答:我国道路中,除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原修建的二级汽车专用路是汽车专用的道路,其余大部分道路是汽车与其他各种车辆混合行驶。因此就存在一个以什么车辆为标准和各种车辆如何换算成标准车的问题。

换算原则:根据各种不同车辆在行驶时占用道路净空的程度,可以分别确定他们对标准车的换算系数。

方法:城市道路交通量调查时,根据标准车的不同,可分为以小汽车为标准的换算系数和以载货汽车为标准的换算系数。

其中缺乏自行车的换算系数,各地的自行车采用数值的大小不一。 2.浮动车法可测何数据?如何组织浮动车法进行观测和数据分析?答:浮动车法可同时测得某一路段的交通量、行驶时间和行驶车速。

观测:选择一辆没有特殊标志的测试车,座位足够容纳调查人员为宜。除开车者,需一人记录与测试车对向开来的车辆数;一人记录与测试车同向行驶的的车辆中,被测试车超越的车辆数和超越测试车的车辆数;另一人报告和记录时间及停驶时间。如此沿调查路线往返12~16次,总行驶时间主要道路每英里30分,次要道路20分。

3.简述交通量人工计数法的调查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调查方法:调查人员在指定路段或交叉口引道一侧。用计时器卡一段时间,用手动计数器数出需要测的车辆数据,记录在调查记录表上。

优点:人工计数法适用于任何地点、任何情况的交通量调查,机动灵活,易于掌握,精度高,资料整理也很方便。适用于短期的交通量调查

缺点: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强度大,冬夏季室外工作辛苦,对工作人员要事先进行业务培训,在现场要进行预演调查和巡回指导、检查,不适用于长期连续的交通量调查 4.对大型环形交叉口,应如何组织人员进行流量流向调查及数据分析?

答:在各相交道路入口引道上设置断面统计入环车辆总数及右转车辆数,交通量小,1人负责,交通量大,则可3人负责。此外,还需在环道上各交织段设置4个观测断面,统计交织段流量。第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比较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 灯诱 捕法显微计数法取样器取 样法 适用对象及实例活动能力弱,活动 范围小 植物,虫卵、蚜虫、 跳蝻 活动能力强,活动 范围大 动物 趋光性 的昆虫 微生物 活动能力强, 身体微小。 土壤中小动物 丰富度的调查 要点提示影响因素:(1)样 方的位置(随机取 样) (2)样方数目和 大小(草本1m2、 灌木16m2、乔木 100m2) (3)取样方法(五 点取样法和等距 取样法) (4)计数(样方 内的数量+两边及 夹角的数量) (1)计算公式: 种群的个体数 捕获的个体数 =标记的个体数 重捕中的标记数 (2)注意事项 1)估算情景:捕获 机会相等;无出生无 死亡;无迁入无迁 出。 2)标志物要求: 不可过于醒目; 不影响正常生活;不 易脱落 3)估算值比实际值 偏大:标记后不易捕 获 略(1)方法:抽 样检测法 (2)步骤注意: 吸取培养液滴 于盖玻片边缘 自行渗入; 试管振荡目的: 使酵母菌分布 均匀; 对照原则:前后 自身对照 多次测数取平 均值; 稀释计数倍数 问题 (3)结果:数 量变化原因:营 养物质缺乏、有 害代谢产物积 累、PH变化 (1)统计方 法:记名计算 法和目测估计 法 (2)两个装置 比较: 诱虫器原理: 利用动物趋 暗、趋湿、避 高温特性 吸虫器适于体 型较小的动物 (3)存放方 法:70%酒精中 (脱水固定防 腐杀菌)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右图是其 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 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 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 体中培养4 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小时。

交通密度调查

交通密度调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交通调查报告 交通调查报告 一.交通调查简介 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其目的是为了向交通城建规划与环保以及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提供改善、优化道路交通的实际参考资料和数据。交通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交通流现象,而与交通流有关的诸如国民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运输状况、城乡规划、道路等交通设施、交通环境、汽车的行驶特性、地形、气候、气象及其他安全设施和措施等等均可作专项调查。主要调查有交通量、行车速度、密度、延误、OD调查、停车、行人、自行车调查、交通事故、交通环境、交通流调查等

本次交通调查的地点主要为西南交通大学西门,具体调查目的分列如下: 1) 为了了解西南交通大学西门外路段的交通情况; 2)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调查路段的交通特点,为道路的规划建设提出改进的方案; 3) 为交通控制与管理、工程经济分析等提供必要的数据; 4) 熟悉交通调查的方法与调查数据的处理,就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优点以及实际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自己的解决方法 三.调查内容 1) 最大小时交通量2) 地点车速3) 行驶车速4) 交通流密度 四.调查地点及时间 西南交通大学西门(如下图所示) 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30日上午10点10分至11点10分

? 小型载货汽车? 中型载货汽车? 大型载货汽车? 小型客车? 大型客车? 载货拖挂车? 小型拖拉机? 大中型拖拉机 六.调查方案 此次调查选取的时间为2012年10月30日上午10点10到11点10,为期一个小时。具体调查的有交通量、相关车速、交通流密度等。以下为具体方案:交通量调查 交通量是指在指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段或某一车道交通体的数量,是描述交通流特性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也是交通工程学中最基本的资料。调查方案 交针对这次的交通量调查,我们组选在西门前的公路设站进行调查,调查时长为一小时。分为四个时段,调查该路段在各时段试过的车辆种类并统计数量,分析总结其交通流规律,并对此提出适当合理的建议。交通量调查采用人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一、实验目标 1、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 2、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3、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 环境的情操。 二、实验原理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一下几种: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地段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地段按纵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样方之间的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长条形的总体为1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五点取样法。当调查地段为方形时,可以按梅花形取五个样方:先做该地段的两条对角线,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在每条对角线上距边角1/4对角线长处,各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共五个样方。样方面积一般为1m2,如果该种群的密度较小,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三、材料用具 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鉴 四、实验准备 1、调查前教师先进行实地考察,找出比较典型的地块。 2、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识别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 象,这样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比较。像一年蓬这类单株生长特征明显的双子叶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调查对象。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介绍.doc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介绍 样方法 (1 )取样调查中的两个概念 ①样方: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叫做样方。 ②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 (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偏大。 ③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2)常用取 样①点状取样 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A,当调查的 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 5 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 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B,

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 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 长,如果要等距抽取 10 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 ,抽样距离为10 m ,然后 可再按需要在每 10 m 的前 1 m 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样方法的两种边角统计方式如下图(红色为需统计边线) 样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必须选择一个该种群分布较均匀的地块, 使其具良好的代表性;③计数:计数每个样 方内该种群数量; 样方法的两种边角统计方式 ④计算:取各样方平均数。 标志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 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

第三章:交通调查与分析

第三章交通调查与分析 §3·1交通调查的意义、内容及要求 一、交通调查的目的 交通调查是指通过统计、实测与分析判断,掌握交通状态发展趋势及有关交通现象的工作过程。 交通调查的目的: ①准确掌握交通现状及其变化规律; ②为未来的交通需求提供相应的道路工程设施及交通管理控 制手段。 二、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 交通调查涉及人、车、路与环境等综合交通系统中的各个方面,范围相当广泛,主要有 l.交通流要素调查 2、交通需求调查 3.交通事故调查 4.交通环境调查 由于交通需求调查已成为交通规划部门的专项调查,交通事故调查、交通环境调查均已成为交通管理部门及城市建设部门的专项调查。 三、交通调查的基本要求 ①调查条件、目的必须予以注明; ②交通调查与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也应视实测目的要 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予以选择; ③调查人员要有较好的素质,其中包括技术水平和分析能力、 工作态度; ④需要有广泛的协作和良好的组织。

§3-2交通量调查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交通量调查目的. 交通量的调查是在固定地点、固定时段内的车辆数量调查。 调查汽车交通量的目的是: 1、在某一地点作周期调查,了解交通的组成、分布,掌握交通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据此可预测交通量及其发展趋势; 2、为道路规划、建设及交通营运管理与控制,提供交通流量流向、车速、延误、停车等数据: 如:为确定投资顺序,安排资金与效益评估提供依据; 确定设置信号,标志及采取某乡交通管理措施; 为道路几何设计及交通控制设计提供依据…… 3、通过事前、事后的交通量调查,评价道路服务水平与交通管理措施的效果; 4、在交通研究中通过交通量调查掌握交通实态与变化的规律; 5、用于推算道路通行能力、预测与计算事故率及道路运输成本和效益等为制定交通政策法规与科学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二、交通量调查的种类 就交通动态观点分类交通量调查有如下几种: 1.区域交通量调查 2.小区边界线交通量调查 3.核查线调查 4.特定地点或专项交通量调查。 三、交通量调查的方法 1.确定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应根据调查目的来确定,一般选在下列各处: 1)不受平面交叉口交通影响的路段; 2)交叉口各人口停车线处;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 1.动物——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总数= 开始标志的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的个体总数。 例题1 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经过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大约为。 研析:常用标志重捕法对某个动物种群的个体进行计数,其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总数= 开始标志的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的个体总数,故该种群中个体数为x∶160= 200∶10,求得x=3200。答案:3200尾。 2.植物——样方法 样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活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一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样方形状可以多样,但样方的选取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例题2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图3-1-1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个。研析:样方法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 条边上的个体。答案:8。 3.细菌——显微记数法 将待测样品与等量的已知含量的红细胞混匀后,涂布在载玻片上,经固定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随机选取若干个视野进行计数,得出细菌与红细胞的比例,再根据红细胞的含量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细菌数目。 例题3 为了测定培养液中细菌的数目,将500个红细胞与5mL该培养液混匀,然后制片观察,并进行随机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该5mL培养液共含有细菌个。 研析:测定细菌的数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测细菌数目,一种是测细菌重量,两种方法均是取平均值。故80/4∶400/4=500∶x,求得x=2500。答案:2500 4.昆虫——去除取样法 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数量应当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注: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 例题4 假如在某田块(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

交通流密度与交通延误调查

第八章交通流理论 一、授课时间:课时8 二、授课内容: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征1 、排队论及其应用2 、跟驰理论3 、流体力学模拟理论4 三、授课要求:掌握泊松分布理论、二项分布理论在交通流分析中的应用;熟悉,系统理论及其应用;了解跟驰M/M/n M/M/1 理论及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四、授课步骤: 第一节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一、泊松分布 1、基本公式 x?m em P(x)?!x 车辆的概率;内到达x P式中:(x)——在计数周期t S;t——每个计数周期的持续时间,veh/s;入——单位时间平均到达率, t时间间隔内平均到达的车辆数,m=入m——在t28。2e——自然对数的底,取值为.718 泊松分布8-5图 ???x)P(, 2、递推公式m?m e??1),p(0)p(x?1)(x?P(x)x3、累计分布i?mx em P(?x)?1?p(?x)i0i?mi?em1?x??)xP(?)x??1?P(,P(?x) !i0i?m?iy em??y)x(?i?P!i x?i4、均值与方差?? m?xp(x)E(x)?0x?2????m??(xxx?E())PD(x)0x? )xD(1?)xE( 5.适用条件适用于交通流量小,驾驶员随意选择车速,车辆到达是随机的,判据为:

二、二项分布 1. 基本公式 x 辆车的概率服从二项分布,公式为:交通流为拥挤车流,观测周期 t 内到达 xn ?xx )n)(x ?0,1,2,...,P(x)?C ?p(1p n !n 式中:C ?x 辆车的组合;x 辆中取出——从 n n )!n ? x!(x 为正整数;nt 内可能到达的最大车辆数,可根据最大流率求出 。n ——观测周期n %lpp ——二项分布参数,<,经常代表转向车流占整个车流的比例,. .递推公式2. n ? x ? 1 p p(x ? 1)(P(x) ?x ? 1) p ?x 1 n ) p (1 ?P(0) ? 3.累积二项分布 xin ?ii ? )1)??p(??(x)?x ?Cp(1p),p(?xP n 0i ? 1x ?i ?ini ? )(p ?x)?1?p(?xxP(?)??Cp(1p), n 0i ? yin ?ii ? )?(1?pCp ?p(x ?iy) n x ?i 4.均值与方差 np )x ?E( )p ? ? np(1xD() .适用条件5 交通量大,拥挤车流,车辆自由行驶的机会减少,车流到达数在均值附近波动(适合交 )判据为:叉口左转车到达,超速车辆数。 )(xD 1? p ?1 ?。 )xE( 三、计算示例 内无车到 30s 的道路上,已知交通流到达服合泊松分布,求 例 8-1在平均交通量为 120辆/h 辆、有四辆及电辆以上车通过的概率。3辆、有2辆、有1达、有 t=30s 解:已知观测周期 Q1201 ?veh / s ?? ? 3036003600 1 ? )veh 1(? 30 ?? ?tm 30 mx ?0?m eemm 1??m 0.368 ? ?? e e ??? x ? 0P(0) 0!x! mm1 ? 1)P(x ? x ? 1P(1) ? 0.368(0) ? (0) ? ? PP 1x1 mm 0.184 ?? P ?x ? 2P(2) (1) P(x ? 1) 2x mm 0.061P(2)? x ? 3P(3) ?P(x ? 1) ? 3x m 0.015 (3)(4)x ? 4P ? ?P 4 辆以上车通过的概率为:有4

交通密度调查

交通密度 一、 定义: 就是指在某一瞬间,单位长度道路(单车道)上存在的车辆数。K = N / L 式中:K —车流密度,辆/km N —观测路段内某瞬时车辆数,辆 L —观测路段长度,km 交通量反映的就是车辆通过道路某断面的频繁程度,交通密度大小反映一条道路上的交通密集程度。为使车流速度具有可比性,车流密度应按单车道来定义,单位:辆/km·车道 二、表示方法 1、车头间距(hd) 同一车道、同一方向连续行驶前后相邻两辆车之间在某一瞬时的车头间距。 K=1/ hd X 1000=1000/ hd 表示符号:hd 单位:m/辆。 路段中所有车头间距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车头间距。 2、车头时距(ht) 同一车道、同一方向连续行驶前后相邻的两辆车的车头通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 ht(平均)=hd(平均)/V(平均)=3600/Q 表示符号:ht 单位:s/辆 为保证行车安全的最短车头间距称为极限车头间距。极限车头间距随车速的变化而变化。 极限车头时距一般为2-3s 。 3、临界密度(Km) 道路上运行车流量达到最大时的交通密度Km 。Q 到达最大值QMAX 。 4、限塞密度(Kj) 道路上车辆几乎无法行驶时的交通密度。此时,v=0,Q=0、 三、车道占有率 1、空间占有率(Rs) 某瞬时,在一定长度道路上,全部车辆总长度占所观察道路长度的百分比。 例题1:某路段长度为450米,有5辆小汽车(平均车长4m),9辆大汽车(平均车长10m),求Rs 。 Rs=(4x5+9x10)/450x100%=24、4% 结论:空间占用率不仅与交通量有关,还与车辆的组成有关。 2、时间占有率(Rt) 一定时间内,全部车辆通过某断面所需时间的累计值与观测时间 的比值。 例题1:已知某断面40s 内又 9两车通过,其中有小汽车4辆,通过时间平均为0、6s,大汽车5辆,通过时间平均为1、1s,求 Rt 。 解:Rt=(4x0、6+5x 1、1)/40=19、8% 四、交通密度调查 调查目的:交通密度就是描述交通流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在研究划 分道路服务水平、分析交通瓶颈状况、制定交通管理与控制政策与 措施等方面均有应用,同时也就是研究交通流理论的重要基础数据。 特征:密度就是一个瞬时值,它不仅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动,也随测定 区间的长度而变化。为此,常将瞬时密度用某总计时间内的平均值 表示。 1n i i t t R T ==∑1 n i i S l R L ==∑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报告

_____种群密度调查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野外调查时对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的一个实测数据。 二.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地质罗盘(指南针),GPS(经纬仪),海拔表(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测高仪,望远镜,照相机,大比例地图。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土壤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昆虫采集箱。 三、内容与方法 (一)取样方法的设计 在植被研究中取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这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有关。常用的几种主要方法为:代表性样地法、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本实验采用代表性样地法。 1、代表性样地法 这是一种根据主观判断有意识地选出某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因此是主观选择取样。用这种方法取得的资料不能用于统计分析,但是却适用于像排序等某些多变量分析技术。 (二)取样技术 (1)标准样方法 (1)样方法:在一块样地单位上选定样点,将仪器放在样点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东北45°,正东90°引方向线,量取相应的长度。则四点可构成所需大小的样方。 样方类型: 记名样方、面积样方、质量样方、永久样方。 1. 取样数目 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总面积的5%~10%或1%。 2、样方形状 样方形状为方形、长方形或圆形。 3、样方面积

①样方的范围(最小面积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面积统计植物种类数目,并逐步向外围扩大,同时登记新发现的植物种类,直到基本不再增加新种类为止。 ④植物群落调查所用的最适样方大小:乔木层惯用样方大小为10×10~40×50m2,灌木层为4×4~10×10m2,草本层为1×1~3×3.3m2。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结果与计算 2结果分析

(整理)交通流特性

第三章交通流的基本特性 第一节概述 道路上的行人或运行的车辆构成行人流或车流,人流和车流统称为交通流。一般交通工程学研究中,有特指时的交通流是针对机动车交通流而言的。 交通流的定性和定量特征,称为交通流特性。观测和研究发现,由于在交通过程中人、车、路、环境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作用,道路交通流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性。 1.两重性 对道路上运行车辆的控制既取决于驾驶员,又取决于道路及交通控制系统。一方面,驾驶员为避免与其他车辆发生冲突,必然受到道路条件及交通控制系统的制约;另一方面,驾驶员又可以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依据自己的意志自由地改变车速和与其他车辆的相对位置。 2.局限性 由于机动车和道路的物理尺寸所限,车辆运行中相互之间可能会相互妨碍。仅由于道路通行能力的限制和车辆间的相互制约,就有可能引起交通拥挤;另外,车速也是有限的,并因车辆和时空条件而异。 3.时空性 由于车速是随机变化的,机动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状态都是不相同的,因此,交通流既是现有时间变化规律,又有其空间变化规律。道路交通流的以上三个特性进一步说明:道路交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由这三个特性出发,将道路上的交通流用交通量、速度、密度三个基本参数加以描述。观测、整理和研究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问的相互关系,可以为分析道路上的运营状况、交通规则、路网布设、线形设计、运输调度与组织、运力投放与调控以及为现有道路交通综合治理提供起决定作用的论证数据。

第二节交通量的基本特性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实际交通参与 者(含车辆、行人、自行车等)的数量,又称交通流量或称流量。如果不加说明时,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往来两个方向的车辆数,亦称为车流量。 在交通量观测和统计分析及实际应用中,常见的交通量有以下几种: 1.平均交通量 交通量不是一个静止的量,它是随时间变化的,在表达方式上通常取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值作为该时段的代表交通量。如年平均日交通量就是将一年内的交通量总数除以当年的总天数所得出的平均值。常用的有平均日交通量,还有月平均日交通量,周平均日交通量以及任意期间(依特定分析目的而定)的平均日交通量等。以上平均交通量可以概括成如下的表达式 平均日交通量 (ADT)=1/n{∑Q (3—1) 式中 Q i——计算期内各单位时间的交通量; n——计算期内的单位时间总数。 如果计算年平均日交通量(A A D T)时,n为365或366,则 年平均日交通量 (AADT)= (3—2) 由此类推:

交通密度调查

交通密度 一、 定义: 是指在某一瞬间,单位长度道路(单车道)上存在的车辆数。K = N / L 式中:K —车流密度,辆/km N —观测路段内某瞬时车辆数,辆 L —观测路段长度,km 交通量反映的是车辆通过道路某断面的频繁程度,交通密度大小反映一条道路上的交通密集程度。为使车流速度具有可比性,车流密度应按单车道来定义,单位:辆/km·车道 二、表示方法 1、车头间距(hd ) 同一车道、同一方向连续行驶前后相邻两辆车之间在某一瞬时的车头间距。 K=1/ hd X 1000=1000/ hd 表示符号:hd 单位:m/辆。 路段中所有车头间距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车头间距。 2、车头时距(ht ) 同一车道、同一方向连续行驶前后相邻的两辆车的车头通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 ht (平均)=hd (平均)/V (平均)=3600/Q 表示符号:ht 单位:s/辆 为保证行车安全的最短车头间距称为极限车头间距。极限车头间距随车速的变化而变化。 极限车头时距一般为2-3s 。 3、临界密度(Km) 道路上运行车流量达到最大时的交通密度Km 。Q 到达最大值QMAX 。 4、限塞密度(Kj ) 道路上车辆几乎无法行驶时的交通密度。此时,v=0,Q=0. 三、车道占有率 1、空间占有率(Rs ) 某瞬时,在一定长度道路上,全部车辆总长度占所观察道路长度的百分比。 例题1:某路段长度为450米,有5辆小汽车(平均车长4m ),9辆大汽车(平均车长10m ),求Rs 。 Rs=(4x5+9x10)/450x100%=% 结论:空间占用率不仅和交通量有关,还和车辆的组成有关。 2、时间占有率(Rt ) 一定时间内,全部车辆通过某断面所需时间的累计值与观测时间的比值。 例题1:已知某断面40s 内又9两车通过,其中有小汽车4辆,通过时间平均为,大汽车5辆,通过时间平均为,求 Rt 。 解:Rt=(+5x )/40=% 四、交通密度调查 调查目的:交通密度是描述交通流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在研究划分道路服务水平、分析交通瓶颈状况、制定交通管理与控制政策与措施等方面均有应用,同时也是研究交通流理论的重要基础数据。 特征:密度是一个瞬时值,它不仅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动,也随测定区间的长度而1n i i t t R T ==∑1 n i i S l R L ==∑

关于城市密度与城市交通的一些思考

关于城市密度与城市交通的一些思考 城市密度与城市交通之间的关系 城市交通与城市密度两者是有关联的,城市密度和规模等形态特征往往决定了城市交通量的大小。城市密度高了,往往会引起交通问题。而当今世界,交通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难题之一,世界各国的专业科技人员都在进行长期不断的研究与攻关。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特别是大中城市问题更加明显。从美国交通部门高速公路管理局2004年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交通堵塞情况因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大小而不同,城市地区规模越大,则堵塞情况越严重。 关于城市密度的思考 关于城市密度的问题,在不同的文章中,作者们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得出不同的观点。 在《关于紧凑型城市的思考》一文中,作者列举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二战后,西方国家为了缓解中心城市经济和人口增长的压力,采取发展卫星城市和新城政策,它们缓解了大都市地区拥挤的压力,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950-196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许多第二产业迁移,城市中心出现败落现象,城市成了贫民的居住区,晚上中心城区成为空城;1970年代为了解决城市中心的衰败问题,开始了对城市的复兴,重新将人们吸引回城市中心,从而提高城市的密度。 在《适合中国城市特征的TOD规划设计原则》一文中,作者指出:TOD的目标原则之一就是通过提高密度来增加土地使用效率,遏制蔓延;一定程度的居住和就业密度可为公交提供所必须的客流量。 在《美国郊区的蔓延:对交通拥堵与土地资源流失的分析》一文中,作者提到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二阶段郊区化,郊区的蔓延所产生的交通拥堵问题:在郊区成为主要的工作地点之后,通勤工作的路线不仅是传统的中心城市与郊区之间,郊区与郊区之间的通勤也越来越频繁,大都是去的车流纵横交错,交通更显拥挤堵塞;从反方面理解,作者应该是赞成高密度城市的观点的。 在《日常交通出行时间管理悖论》一文中,作者从交通污染的角度考虑,通过举例及一系列分析指出:单考虑交通污染,那么低密度城市中尽管人均污染量大,但居民呼吸的空气却更为纯净,而只有在密度极高的城市,空气质量才可能与低密度城市接近。从人均污染量方面,作者是不支持高密度城市的。作者在后面又指出:在城市规划中宣扬高密度城市,更多是出于文化偏爱,而不是寻求优化配置,除非城市规划者把目标放在降低全球的污染排放总量。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雅各布斯是提倡高密度城市的,她从丰富城市的多样性以提高城市的活力方面考虑,她指出:人流的密度必须要达到足

调查种群密度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布置、指导兴趣小组估算学校10平方米草坪中某种杂草的数量 小组讨论方法、实地估 算,拍摄照片和录像,准备 汇报 锻炼学生的实 践能力。同时为新 课做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1.[回忆]初中时学习过的物种分类的 最小单位是甚么,并举一些例子。 2.[提问]在一定环境中,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是如何存在的?由此引出种群的概念,并讨论种和种群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学生分析种群概念,注意以下问题: i.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 ii.种群中个体有年龄的差异; iii.指出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 回忆,讨论。 举例,比较种和种群, 明确各种生物都以一定的 数量存在于环境中。 分析种群概念的内涵。 通过比较、辨 别,理解种群概念。 问题探讨,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1.提问一片稻田中,杂草500株,蝗 虫350只,虎纹蛙10只。如何描述这些情况? 再问:能否用一个概念来描述?2.提问:对农田害虫采取防治措施的依据是甚么?根据什么估算鱼塘中草鱼的数量? 3.提问有什莫办法可以知道上述动物的种群密度? 讨论,提出种群的个体 数量不同,可用种群密度描 述。 给种群密度下定义。 讨论分析,指出防治措 施或估算产量的依据是这 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锻炼学生从具 体事务中归纳出概 念的能力。 明确调查种群 密度的意义。 引入方法研究

模拟体验统计方法 [课前准备]100颗黄豆和200颗绿豆 (不告诉学生各种豆子的数量只说总 数),放进一个大容器中混合。 要求:发挥各自能力,找出办法来估算黄豆和绿豆的数量。 讨论、发给每组学生相同的材料。 学生估算并公布结果后,教师再说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交流估测方法并思考为啥有的组结果较接近。 [注意]只取一次样可能不是很准确,要重复几次求平均值。 分组讨论估测方法。 分组统计估测并汇报 结果。 小组介绍估测方法。 全班交流哪种方法可 行,要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模拟训练 让学生对统计方法 有一个初步的感性 认识,肯定这一方 法的可靠性和实用 性,激发学生兴趣。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小组汇报]估算学生运动场一定面 积草坪中某种杂草数量的方法和结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方法。 [引导]学生提出质疑 [提出样方法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取样才能科学简单。 引导学生举出用样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 兴趣小组汇报,其他同 学听、观察。 思考讨论。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第 61页探究,讨论交流。 举例。 分享测量方法 和结果、感受和乐 趣,激发探究欲望。 联系实际进一 步了解样方法的应 用。 标志重捕法 [引导]如果现在要调查草原上某动 物的密度还能用样方法吗? 讲述: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 大的动物,用另外一种方法---标志重捕法来调查。 简述具体方法。 针对练习:调查某种鼠,范围是一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带标记的15只,请估算这种鼠的种群密度单位为只公顷。思考。 回答。 用刚学过方法进行估算。 让学生了解、 掌握标志重捕法。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报告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报告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野外调查时对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的一个实测数据。 二.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地质罗盘(指南针),GPS(经纬仪),海拔表(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测高仪,望远镜,照相机,大比例地图。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土壤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昆虫采集箱。 三、内容与方法 (一)取样方法的设计 在植被研究中取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这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有关。常用的几种主要方法为:代表性样地法、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本实验采用代表性样地法。 1、代表性样地法 这是一种根据主观判断有意识地选出某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因此是主观选择取样。用这种方法取得的资料不能用于统计分析,但是却适用于像排序等某些多变量分析技术。 (二)取样技术 (1)标准样方法

(1)样方法:在一块样地单位上选定样点,将仪器放在样点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东北45°,正东90°引方向线,量取相应的长度。则四点可构成所需大小的样方。 样方类型: 记名样方、面积样方、质量样方、永久样方。 1. 取样数目 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总面积的5%~10%或1%。 2、样方形状 样方形状为方形、长方形或圆形。 3、样方面积 ①样方的范围(最小面积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面积统计植物种类数目,并逐步向外围扩大,同时登记新发现的植物种类,直到基本不再增加新种类为止。 ④植物群落调查所用的最适样方大小:乔木层惯用样方大小为10×10~40×50m2,灌木层为4×4~10×10m2,草本层为1×1~3×3.3m2。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结果与计算 2结果分析

交通密度调查

交通密度 一、定义: 是指在某一瞬间,单位长度道路(单车道)上存在的车辆数。K = N / L 式中:K —车流密度,辆/km N —观测路段内某瞬时车辆数,辆 L —观测路段长度,km 交通量反映的是车辆通过道路某断面的频繁程度,交通密度大小反映一条道路上的交通密集程度。为使车流速度具有可比性,车流密度应按单车道来定义,单位:辆/km·车道 二、表示方法 1、车头间距(hd ) 同一车道、同一方向连续行驶前后相邻两辆车之间在某一瞬时的车头间距。 K=1/ hd X 1000=1000/ hd 表示符号:hd 单位:m/辆。 路段中所有车头间距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车头间距。 2、车头时距(ht ) 同一车道、同一方向连续行驶前后相邻的两辆车的车头通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 ht (平均)=hd (平均)/V (平均)=3600/Q 表示符号:ht 单位:s/辆 为保证行车安全的最短车头间距称为极限车头间距。极限车头间距随车速的变化而变化。 极限车头时距一般为2-3s 。 3、临界密度(Km) 道路上运行车流量达到最大时的交通密度Km 。Q 到达最大值QMAX 。 4、限塞密度(Kj ) 道路上车辆几乎无法行驶时的交通密度。此时,v=0,Q=0. 三、车道占有率 1、空间占有率(Rs ) 某瞬时,在一定长度道路上,全部车辆总长度占所观察道路长度的百分比。 例题1:某路段长度为450米,有5辆小汽车(平均车长4m ),9辆大汽车(平均车长10m ),求Rs 。 Rs=(4x5+9x10)/450x100%=24.4% 结论:空间占用率不仅和交通量有关,还和车辆的组成有关。 2、时间占有率(Rt ) 一定时间内,全部车辆通过某断面所需时间的累计值与观测时间的比值。 例题1:已知某断面40s 内又9两车通过,其中有小汽车4辆,通过时间平均为0.6s ,大汽车5辆,通过时间平均为1.1s ,求 Rt 。 解:Rt=(4x0.6+5x 1.1)/40=19.8% 四、交通密度调查 调查目的:交通密度是描述交通流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在研究划分道路服务水平、分析交1 n i i t t R T ==∑1 n i i S l R L ==∑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布置、指导兴趣小组估算学校10平方米草坪中某种杂草的数量 小组讨论方法、实地估算,拍摄照片和录像,准备汇报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为新课做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1. [回忆]初中时学习过的物种分类的 最小单位是甚么,并举一些例子。 2. [提问]在一定环境中,这些不同种 类的生物是如何存在的?由此引出种群 的概念,并讨论种和种群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 学生分析种群概念,注意以下问题: i.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 ii.种群中个体有年龄的差异; iii.指出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 回忆,讨论。 举例,比较种和种群, 明确各种生物都以一定的 数量存在于环境中。 分析种群概念的内涵。 通过比较、辨 别,理解种群概念。 问题探讨,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 1. 提问一片稻田中,杂草500株,蝗虫350只,虎纹蛙10只。如何描述这些情况? 再问:能否用一个概念来描述? 2. 提问:对农田害虫采取防治措施的依据是甚么?根据什么估算鱼塘中草鱼的数量? 3. 提问有什莫办法可以知道上述动物的种群密度? 讨论,提出种群的个体 数量不同,可用种群密度描 述。 给种群密度下定义。 讨论分析,指出防治措 施或估算产量的依据是这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锻炼学生从具 体事务中归纳出概 念的能力。 明确调查种群 密度的意义。 引入方法研究

模拟体验统计方法[课前准备]100颗黄豆和200颗绿豆 (不告诉学生各种豆子的数量只说总数),放进一个大容器中混合。 要求:发挥各自能力,找出办法来估算黄豆和绿豆的数量。 讨论、发给每组学生相同的材料。 学生估算并公布结果后,教师再说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交流估测方法并思考为啥有的组结果较接近。 [注意]只取一次样可能不是很准确,要重复几次求平均值。 分组讨论估测方法。 分组统计估测并汇报 结果。 小组介绍估测方法。 全班交流哪种方法可 行,要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模拟训练 让学生对统计方法 有一个初步的感性 认识,肯定这一方 法的可靠性和实用 性,激发学生兴趣。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 [小组汇报]估算学生运动场一定面积草坪中某种杂草数量的方法和结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方法。 [引导]学生提出质疑 [提出样方法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取样才能科学简单。 引导学生举出用样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 兴趣小组汇报,其他同 学听、观察。 思考讨论。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第 61页探究,讨论交流。 举例。 分享测量方法 和结果、感受和乐 趣,激发探究欲望。 联系实际进一 步了解样方法的应 用。 标志重捕法 [引导]如果现在要调查草原上某动 物的密度还能用样方法吗? 讲述: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用另外一种方法---标志重捕法来调查。 简述具体方法。 针对练习:调查某种鼠,范围是一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带标记的15只,请估算这种鼠的种群密度单位为只公顷。思考。 回答。 用刚学过方法进行估算。 让学生了解、 掌握标志重捕法。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杨扬(绍兴县鉴湖中学 312033)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农业生产和渔业捕捞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这就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那些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但是,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常见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 (1)使用范围:大多数植物,某些身体微小,不易标记,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例如蚯蚓等土壤动物。 (2)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例如:选取1m 2草地,计算蒲公英为20棵,则该样方的蒲公英密度为20/1=20(棵/m 2)。 (3)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如图1) 图1 图2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如图2) (3)注意事项:①不能随意更换位置和面积。②选取总面积大的相应样方也应多取些。③计数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④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的面积也应不同。⑤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的平均值。 例1、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例: 。 (2)某班同学对公园附近的一块林地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该地面积为长500m ,宽30m ,计15000m 2,随机选取10个样方,由每一小组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样方取样方法为 ,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 解析:(1)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生产、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害虫防治;(2)由题中数据得该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

关于种群密度的计算

关于种群密度的计算 孙德 研究种群动态首先要统计种群的数量,数量统计中最常用的指标是种群密度。估计种群密度的方法与其在自然栖息地个体数目的计数难度有关。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不同。 一、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采用样方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样方也叫样本,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为了保证取样调查的科学性,必须进行随机取样。 例1(2004天津理综,30)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1)略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 ,则将 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解析](2)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如实验中的“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 ②选取样方,应在B草原中随机抽取5个样方,样方为长和宽各为1m的正方形;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的数量;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这个数值就可以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参考答案](2)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 ②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二、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对于不断移动的动物,直接计数往往比较困难,其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以称捉放法)。在调查样地中,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调查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即:N:M=n:m,N=M×n/m(式中: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样中标记个体数;N,样地中个体的总数)。 例2(2001上海,36)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头。 A. 30 B. 32 C. 64 D. 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_。 A. 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4)(5)略 [解析](1)根据计算公式:N=M×n/m,可得出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96头。(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和死亡及没有较多的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