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试题与答案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_________的作品。

2. 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_________的地方。

3. 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那里的人们生活_________,_________。

4. 桃花源中的人自言“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他们_________。

5.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按照_________找到了出口。

# 答案1. 陶渊明2. 与世隔绝,环境优美3. 怡然自乐,不知有汉4. 避世而居,不问世事5. 沿途标记二、选择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跟随蝴蝶B. 误入桃花林C. 被邀请进入D. 寻找水源时发现答案:B2. 桃花源中的人对于外界的了解如何?A. 完全了解B. 一无所知C. 略知一二D. 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答案:B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何没有再找到桃花源?A. 被桃花源中人阻止B. 故意不标记C. 标记被破坏D. 记错了方向答案:C4.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反映了桃花源中人怎样的生活状态?A. 与世隔绝B. 知识渊博C. 社会地位高D. 经济富裕答案:A5. 文章最后提到的“后遂无问津者”意味着什么?A. 再也没有人去过桃花源B. 桃花源中人不再与外界交流C. 渔人没有告诉别人桃花源的位置D. 桃花源已经不存在了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2. 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哪些特点?3. 桃花源记中“此中人语云”所反映的是什么?# 答案1. 渔人在捕鱼时偶然发现了一片桃花林,好奇心驱使他沿着桃花林走进去,发现了一个山洞。

他穿过山洞,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自给自足。

2. 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状态特点包括:与世隔绝,不知外界世事;生活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社会关系简单,没有外界的纷争和战乱;保持着古老的传统和习俗。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哪位?A. 陶渊明B. 苏轼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A. 陶渊明2. 桃花源中的人们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里的?A. 逃避战乱B. 寻找宝藏C. 放逐之地D. 宗教信仰答案:A. 逃避战乱3. 桃花源中的人自称是“先世避秦时乱”来到这里的,请问“秦时”指的是哪个朝代?A. 商朝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B. 秦朝4.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通过一条神秘的小径B. 跟随一只奇特的鸟C. 误入一片桃花林D. 通过一个山洞答案:C. 误入一片桃花林5. 桃花源中的人与外界隔绝了多久?A. 几十年B. 几百年C. 一千多年D. 两千多年答案:C. 一千多年二、填空题1.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了标记路径,他沿途做了标记,这些标记是________。

答案:桃花2.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是________。

答案:怡然自乐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尽管有当地官员的资助和支持,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回到桃花源的路,这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________的地方。

答案:难以寻觅4. 桃花源中的人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________已经统一了中国。

答案:汉朝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在溪边行走时,偶然进入了一片桃花林。

桃花林深处有一山,山中有一个小洞口,渔人便舍弃船只,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内非常狭窄,但经过数十步后,视野突然开阔,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那里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的人们过着和谐安宁的生活。

2.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何不愿意随渔人离开?答案:桃花源中的人们表示,他们的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朝的战乱才来到这个地方,从此与外界隔绝。

他们对外界的生活并不了解,而且对桃花源内的生活非常满意,因此不愿意离开。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篇1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_________________(2)未果,寻病终寻: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白居易B. 李白C. 陶渊明D. 孟浩然答案:C2. 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中的村落特点?A. 安静宁和B. 山清水秀C. 资源丰富D. 高墙茅屋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人民的特点?A. 安于现状B. 热情好客C. 勇敢坚强D. 温文尔雅答案:A4. 桃花源的村民是如何保持与外界的隔绝?A. 设有封锁卡点B. 高墙茅屋限制出入C. 不与外界接触D. 山高地远无人发现答案:B5.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林则徐D. 老舍答案:B二、简答题。

1. 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居住在茅屋之中,纯朴而舒适。

他们耕种谷物养家糊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桃花源的人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喜欢与来访的客人交流。

他们不追求名利,安心于现状,过着宁静而满足的生活。

2.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答:桃花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

它提醒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远离纷繁复杂的尘世。

桃花源警示现实社会中人们追逐名利的盲目,暗示社会里应该有更纯净和平静的空间。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教育我们珍惜现有的资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三、论述题。

桃花源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桃花源以一个隐居的山林村落为背景,通过描述那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与外界的隔绝状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从桃花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里的村民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纯朴而宁静。

他们不被尘世的名利所迷惑,安于现状,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向来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善良。

他们对外界的隔绝给了人们美好的遐想,让我们对于宁静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

然而,桃花源的隐居状态并非现实社会可以实现的状态。

《桃花源记》必考测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必考测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考题小测答案11. A. 通风换气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缘:__顺(沿)______(2)俨然:____整齐的样子____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3分)<1>渔人甚异之译文:_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__<2>林尽水源译文:_(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_<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__1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答:__(1) 活动(2) 穿戴(3) 心情____《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2)(2003年海淀)9分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 D.)(2分)2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 C.)(3分)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阡陌:田间小路(2)向:从前的、旧的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④)(填序号)①其中往来种作(耕种的人)②见渔人,乃大惊(吃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贵种)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翻起)③既出,得其船(找到)④设酒杀鸡作食(吃的东西)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恩德)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吃的东西)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练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练习试题(含答案)

9.桃花源记A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间隔()便舍船()便要还家()男女穿着(....阡陌()落英绚丽()黄发垂髫()豁然爽朗(....2.以下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同样的一组是()A.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B.缘溪行便扶向路....C.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鸡犬相闻闻有这人....3.以下加点字古今意义发生了改变,请你解说古义。

(1) 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运输事业..(2) 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没有出路的窘境(3) 不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4) 芳草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菜肴、瓜果等) 新鲜美味..(5)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够..4.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 初极狭,才通人()..) )(3)后遂无津者()(4) 土地平,屋舍然 (....(5)及郡下,太守()(6) 便要家(..5.解以下句中的一多象。

(1)向所志()病()..(2)便舍船()屋舍然()..(3)遂迷,不复得路 ()遂与外人隔 ()..(4)志之()向所志()..(5)忘路之近()之,欣然往 ()..人甚异之()志之()..6.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象很广泛,在以下句子中上省略的成分。

(1) 山有小口, () 忧如如有光。

() 便舍船,从口入。

(2)() 初极狭,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

(3)() 人,乃大惊,所素来。

(4)() 具答之。

() 便要家,酒作食。

B ) )7.“然”常常作构的助成分,意思相当于代的“地”“⋯⋯的子”等,有也可不。

分解以下句中加点的含。

(1)豁然爽朗()(2) 屋舍然 ()....(3)黄垂髫,并怡然自 ()(4) 欣然往 ()....8.以下句子朗奏区分不正确的一是()A.复 / 行数十 / 步,豁然 / 爽朗。

精 《桃花源记》试题(含答案)

精 《桃花源记》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基础达标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yǎn()然问津.()诣.()垂t iáo()豁.然开朗()间.隔()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初极狭,才.通人()(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屋舍俨然..()(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6)此中人语.云()(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花源记》以为线索安排情节,描绘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5.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陶渊明B. 李白C. 杜甫D. 王维答案:A2. 《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A. 一个充满战争的地方B. 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C. 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D. 一个繁华的城市答案:B3.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误入B. 被邀请C. 跟随向导D. 通过地图找到答案:A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的居民告诉他________。

答案:不足为外人道也三、简答题1. 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与桃花源居民的交流情况。

答案:渔人与桃花源的居民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居民们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告诉他桃花源的来历和他们的生活情况。

2. 描述《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的行为。

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沿途做了标记,回到自己的家乡后,报告了太守,太守派人跟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但最终没有找到。

四、论述题1. 分析《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答案:《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与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桃花源中,人们过着和谐、宁静、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贫富差距,人们和睦相处,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同时,桃花源的不可寻找也暗示了理想社会的难以实现,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五、翻译题1. 将《桃花源记》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答案:树林的尽头是水源,那里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小洞口,洞口处似乎有光透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4分)
A.①渔人甚异.之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②其.
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①寻.病终②寻.向所志 D. ①诣太守,说.如此②不亦说.

二、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4分)
A.便要还家 B.屋舍俨然 C.项为之强 D.满坐寂然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怡.然( ) 垂髫.( )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9分)
1、欲穷.其林____________
2、仿佛
..若有光____________ 3、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_
4、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 6、不足
..为外人..____________ 5、阡陌交通
道也_________
7、便要.还家____________ 8、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 9、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
五、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8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六、填空。

(6分)
1、根据文章内容,恰当选用文中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 __ __ __”。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 __ __ __”。

离开桃花源时,他“__ __ __ __”,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 __ __ __”。

2、理解文章内容,并填空。

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美好社会理想的世外桃源。

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七、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原因是:(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2、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

(4分)
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___________
答案:
一、A
二、B
三、huò yǎn qiān yí tiáo
四、1、走到……尽头 2、隐隐约约 3、仅 4、整齐的样子 5、交错相通 6、不值得 7、通“邀”,邀请 8、感叹、惋惜 9、计划
五、
1、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六、
1、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
2、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
1、(1)环境优美(2)和睦安乐(3)没有战乱
2、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

流露了作者无可奈何的的叹惋之情。

八、
1、无人问津
2、怡然自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