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合集下载

实验2_气孔_1_

实验2_气孔_1_

三、气孔密度的测定 原理:气孔密度(单位面积上气孔的数目)可用显微 镜视野面积(S=πr2,r可用目镜测微尺量取)内 观测到的气孔数求得。注意:目镜测微尺刻度的大 小是随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而不同的,必须用物镜测 微尺来决定放大时目镜测微尺刻度的大小。
2、实验器材
(1) 材料:蚕豆叶(洗净) (2) 仪器:显微镜、物镜测微尺 (3) 试剂:无水乙醇、胶棉液
目镜测微尺
物镜测微尺
视野10格目尺 r=? 计算气孔密度
11格目尺对 4格物尺
目尺每格=
4×10 / 11 um
测气孔大小
4、数据记录及处理
5、思考:
(1) 固定、印迹法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是否一样? 哪一种方法观察到的气孔数较多?为什么? (2) 学习如何利用物镜测微尺来标定目镜测微尺
(Ⅱ)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 1、 实验原理
注意事项
胶棉液涂均匀、超薄一层 叶表皮取下后要迅速投入乙醇 物镜测微尺安全使用,切勿压破 先低倍后高倍,由远及近,缓慢调节 低倍镜找视野、物尺、目尺 高倍镜观测气孔数目、大小

3、实验步骤:
(1) 取3 个培养皿编号,分别放入15ml 0.5%KNO3、 0.5%NaNO3、蒸馏水。 (2) 撕下蚕豆叶下表皮分别放入3 个培养皿。 (3) 将3 个培养皿放入人工光照条件下,保温1 小时。 (4) 在显微镜下观察气 孔的开度。
大小
开度
4、数据记录及处理
五、思考及分析
比较气孔开度大小,并分析原因。
3、实验步骤:
定性: (1)固定法:撕下蚕豆叶下表皮,迅速放入无 水乙醇,固定2-3min,取出镜检。 (2)印迹法:将蚕豆叶下表皮涂一层胶棉液, 用镊子取下,在稍有湿润的载玻片上此膜就能粘 贴牢固,即可镜检 。 定量: (3)气孔密度测定: ①标定目镜测微尺。 ②镜检,随机取3 个视野,观察气孔数。(取 平均值)单位面积气孔数= a/s = a/πr2

大学物理实验II指导书汇总

大学物理实验II指导书汇总

目录实验一电势差计测电动势 (1)实验二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 (4)实验三电子束实验 (5)实验四霍耳效应法测量磁场 (8)实验四磁阻效应综合实验 (12)实验五分光计的使用和光栅测波长 (22)实验六光电效应 (28)实验七密立根油滴实验——电子电荷的测定 (31)实验七弗兰克—赫兹实验 (33)实验一 电势差计测电动势【实验原理】详见教材:《结构化大学物理实验》P.208−212。

仔细研读原理后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能用电压表直接测出电池的电动势吗?为什么?问题2:箱式电势差计的工作原理图里有几个补偿回路?所测电动势的精度和什么有关? 问题3:为什么温差电偶能用作温度计?补充内容:(一)本实验用高精度的1.0185V 稳压电源代替标准电池,虽然重复性较差,但比较环保,常温下也可以忽略温度对)(t E s 的影响。

(二)测量温差电动势时,因为实验装置的冷端为环境温度,误差较大,所以只测量t E ~关系,写出方程t E E θ+=0(三)UJ31电势差计中的一些参数1. 可测范围:0.001—170.00mV ;分两档,×1档为0.001—17.000mV (最小分度1μV ),×10档为0.01—170.00mV (最小分度10μV )。

2. 准确度等级为0.05级,基本误差为(0.05%)x x U U U ∆=±+∆。

式中,x U 是被测电动势值(即示值),U ∆取值倍率为×10时,5=∆U μV ;倍率为×1时,5.0=∆U μV 。

【实验目的】(一)掌握电势差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二)了解温差电偶的测温原理。

【实验内容】(一)电势差计的调节;(二)测温差电偶(铜-康铜)的温差电动势。

【实验器材】箱式电势差计,直流稳压工作电源,灵敏电流计,高精度1.0185V 标准电源,铜—康铜温差热电偶,加热装置。

【实验步骤及操作】(一)电势差的调节图10-1 UJ31型电势差计面板图1. 面板中各旋钮、开关介绍2.把S R旋至标准的电动势值的位置。

实验2 灯的使用和玻璃管的简单加工

实验2 灯的使用和玻璃管的简单加工

实验二灯的使用,玻璃管的简单加工一、实验目的1.了解煤气灯、酒精灯和酒精喷灯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练习玻璃管(棒)的截断、弯曲、拉制和熔烧等基本操作。

3、拉几个弯管,,玻璃钉和玻璃棒(考核)二、实验内容1.灯的使用酒精灯和酒精喷灯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器具。

酒精灯的温度一般可达400 ~ 500°C;酒精喷灯可达700 ~ 1000°C。

(1)酒精灯①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一般是由玻璃制成的。

它由灯壶、灯帽和灯芯构成(见图2—1)。

酒精灯的正常火焰分为三层(见图2—2)。

内层为焰心,温度最低。

中层为内焰(还原焰),由于酒精蒸气燃烧不完全,并分解为含碳的产物,所以这部分火焰具有还原性,称为“还原焰”,温度较高。

外层为外焰(氧化焰),酒精蒸气完全燃烧,温度最高。

进行实验时,一般都用外焰来加热。

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a.新购置的酒精灯应首先配置灯芯。

灯芯通常是用多股棉纱拧在一起或编织而成的,它插在灯芯瓷套管中。

灯芯不宜过短,一般浸入酒精后还要长4~5 cm。

对于旧灯,物别是长时间未用的酒精灯,取下灯帽后,应提起灯芯瓷套管,用洗耳球或嘴轻轻地向灯壶内吹几下以赶走其中聚集的酒精蒸气,再放下套管检查灯芯,若灯芯不齐或烧焦都应用剪刀修整为平头等长,如图2—3所示。

b.酒精灯壶内的酒精少于其容积的1/2时,应及时添加酒精,但酒精不能装得太满,以不超过灯壶容积的2/3为宜。

添加酒精时,一定要借助小漏斗(见图2—4),以免将酒精洒出。

燃着的酒精灯,若需添加酒精时,首先必须熄灭火焰,决不允许在酒精灯燃着时添加酒精,否则很易起火而造成事故。

c.新装的灯芯须放入灯壶内酒精中浸泡,而且将灯芯不断移动,使每端灯芯都浸透酒精,然后调好其长度,才能点燃。

因为未浸过酒精的灯芯,一点燃就会烧焦。

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火柴点燃,决不允许用燃着的另一酒精灯对点(见图2—5)。

否则会将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d.加热时,若无特殊要求,一般用温度最高的火焰(外焰与内焰交界部分)来加热器具。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实验2--插值法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实验2--插值法

1 / 21数值分析实验二:插值法1 多项式插值的震荡现象1.1 问题描述考虑一个固定的区间上用插值逼近一个函数。

显然拉格朗日插值中使用的节点越多,插值多项式的次数就越高。

我们自然关心插值多项式的次数增加时, 是否也更加靠近被逼近的函数。

龙格(Runge )给出一个例子是极著名并富有启发性的。

设区间[-1,1]上函数21()125f x x=+ (1)考虑区间[-1,1]的一个等距划分,分点为n i nix i ,,2,1,0,21 =+-= 则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为201()()125nn ii iL x l x x ==+∑(2)其中的(),0,1,2,,i l x i n =是n 次拉格朗日插值基函数。

实验要求:(1) 选择不断增大的分点数目n=2, 3 …. ,画出原函数f(x)及插值多项式函数()n L x 在[-1,1]上的图像,比较并分析实验结果。

(2) 选择其他的函数,例如定义在区间[-5,5]上的函数x x g xxx h arctan )(,1)(4=+=重复上述的实验看其结果如何。

(3) 区间[a,b]上切比雪夫点的定义为 (21)cos ,1,2,,1222(1)k b a b ak x k n n π⎛⎫+--=+=+ ⎪+⎝⎭(3)以121,,n x x x +为插值节点构造上述各函数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比较其结果,试分析2 / 21原因。

1.2 算法设计使用Matlab 函数进行实验, 在理解了插值法的基础上,根据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编写Matlab 脚本,其中把拉格朗日插值部分单独编写为f_lagrange.m 函数,方便调用。

1.3 实验结果1.3.1 f(x)在[-1,1]上的拉格朗日插值函数依次取n=2、3、4、5、6、7、10、15、20,画出原函数和拉格朗日插值函数的图像,如图1所示。

Matlab 脚本文件为Experiment2_1_1fx.m 。

可以看出,当n 较小时,拉格朗日多项式插值的函数图像随着次数n 的增加而更加接近于f(x),即插值效果越来越好。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停表等。

部分器材的作用(1)石棉网:使烧杯底部 受热均匀 。

(2)搅拌器:使固体 受热均匀 。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按 自下而上 的顺序组装实验仪器,用酒精灯 外焰 对烧杯进行加热,观察海波或石蜡的状态变化和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1)实验中选用小颗粒固体,原因:①小颗粒固体 受热更均匀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能与小颗粒固体 充分接触 ,测量的温度更准确 。

(2)实验中采用 水浴法 加热,优点:①被加热的固体 受热均匀 ;②固体物质 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烧杯中水量的要求:不宜过多,水过多会导致加热时间过长,能够 浸没试管中的固体 即可;也不宜太少,水过少不能使试管中装有固体的部分浸没,导致固体受热不均。

(4)试管插入烧杯水中的位置要适当:①试管中装有固体的部分 要浸没在水中 ;②试管不能接触 烧杯底或烧杯壁 。

【实验现象】(1)海波通过加热,温度升高,当温度升至一定数值后,有液态海波出现。

继续加热,更多的固态海波变成液态海波,但温度 保持不变 。

海波完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

(2)石蜡通过加热,温度升高,石蜡先变软,后变稀,最后变成液体。

加热过程中,石蜡的温度 一直升高 。

【实验结论】(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像: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实验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考点梳理AB 段:海波为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C 段: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BC 段:海波为液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石蜡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2)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同。

①晶体(海波)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②非晶体(石蜡)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升高。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1. 引言实验二旨在探究某一特定现象或者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来验证或者推论相关理论。

本实验主要目的是研究X现象,并且分析X现象与Y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该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2. 实验设计2.1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采用了XXXX装置来模拟实验环境,并利用XX测量设备来获取相关数据。

2.2 实验步骤1) 步骤一:准备实验装置,按照实验要求设置相关参数。

2) 步骤二:开启实验装置,记录初始数据。

3) 步骤三:对实验环境进行一定的处理或者改变,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4) 步骤四:重复步骤三,采集足够的数据。

5) 步骤五: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

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X现象的特征是......通过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3.2 结果二对于不同的实验环境参数,我们发现X现象与Y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3.3 结果三进一步的实验数据表明......这与我们之前的推测相符,同时也与X 理论一致......4. 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1 讨论一实验结果验证了X理论,并且揭示了X现象的某些特征......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X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4.2 讨论二实验中发现的X与Y之间的关联性,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思考......进一步探究X与Y之间的机制可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5. 结论通过实验二的设计与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实验结果表明X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规律性和可重复性,验证了X理论的正确性。

5.2 结论二实验进一步揭示了X与Y之间的关联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6.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设计与实施,详细研究了X现象,并探究了X与Y 之间的关系。

实验2培养基制备和灭菌技术_基础生物学实验(安徽大学研究生复试用,生物 生命科学)

实验2培养基制备和灭菌技术_基础生物学实验(安徽大学研究生复试用,生物 生命科学)

实验二培养基制备和灭菌技术一、实验目的1.学习一般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2.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技术,了解几种常用的灭菌方法。

二、实验原理(一)培养基培养基是按照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的方法配制而成的一种基质。

它是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各种微生物对养分和培养基的物理、化学要求条件不一样,为了分离、培养、鉴定、保藏和研究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就应当根据它们的需要,配制合适的培养基。

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必须在一定的最适酸碱度范围才能表现出它们最好的生命活动力。

不同的微生物对酸碱度的要求不同,因此,我们在配制培养基时,必须调节培养基的pH值。

培养基的种类繁多,根据培养基的成分、物理性状不同,可分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1.天然培养基:主要成分是复杂的天然有机物质配制而成,如马铃薯、玉米粉、豆芽汁、牛肉膏、蛋白胨、血清等,这些复杂天然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完全了解,每次所用的原料,其中各成分的数量也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质配制成的培养基,如牛肉膏蛋白胨、马铃薯、麦芽汁培养基。

它适用于生产上大规模培养微生物。

2.合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化合物药品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化学成分明确的培养基,例如高氏一号培养基、查氏培养基等。

一般适用于在实验室范围内研究微生物的形态、代谢、分类鉴定、生物测定、菌种选育和遗传分析等工作。

3.半合成培养基:在以天然有机物作为微生物营养来源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成分已知的化学药品所配制的培养基叫半合成培养基。

大多数微生物都能在此种培养基上生长,因此,应用广泛,如马铃薯葡萄糖(蔗糖)培养基,大多数霉菌都生长良好。

4.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即为固体培养基,常用凝固剂有洋菜、明胶、硅胶,硅胶用于配制自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对于其他多数微生物来讲,洋菜最为合适,一般加入1.5~2.5%即可凝固成固体,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等。

信号与系统实验实验2常用离散时间信号的实现

信号与系统实验实验2常用离散时间信号的实现

信号与系统实验实验2常用离散时间信号的实现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是信号与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基础。

本实验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实现常用离散时间信号的生成和处理,加深对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理解。

实验一:离散时间单位阶跃信号的生成和显示实验介绍:离散时间单位阶跃信号是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信号之一,表示时间从0开始,幅值从0突变到1的信号。

本实验通过编写Matlab程序,实现离散时间单位阶跃信号的生成和显示。

实验步骤:1. 打开Matlab软件,创建一个新的脚本文件。

2.在脚本文件中编写以下程序代码:```matlab%生成离散时间单位阶跃信号n=0:10;%离散时间序列u = ones(1,11); % 生成11个单位阶跃信号的幅值stem(n, u); % 显示离散时间单位阶跃信号title('Unit Step Signal'); % 设置图像标题```3.运行程序,得到离散时间单位阶跃信号的图像及其数值序列。

4.分析实验结果,比较离散时间单位阶跃信号与连续时间单位阶跃信号的区别。

实验二:离散时间指数信号的生成和显示实验介绍:离散时间指数信号是离散时间系统中常见的信号之一,表示时间以指数形式变化的信号。

本实验通过编写Matlab程序,实现离散时间指数信号的生成和显示。

实验步骤:1. 打开Matlab软件,创建一个新的脚本文件。

2.在脚本文件中编写以下程序代码:```matlab%生成离散时间指数信号n=0:10;%离散时间序列a=0.8;%指数信号的衰减系数x=a.^n;%生成离散时间指数信号的幅值stem(n, x); % 显示离散时间指数信号title('Exponential Signal'); % 设置图像标题```3.运行程序,得到离散时间指数信号的图像及其数值序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班级学号
实验二
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概念、国家标准规范和意义。

2.了解支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信息的网站。

3.深入学习和掌握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的基本内容。

4.结合软件工程课程,重点学习编写软件需求文档、软件设计文档和软件测试
文档。

实验方法与步骤
5.了解软件工程国家标准
请查阅有关资料(例如教材、本实验的“背景知识”和专业网站等),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一般标准为哪五个层次,并做简单解释。






6.上网搜索和浏览:了解国家标准咨询服务的专业网站、了解信息技术标准、
软件工程国家标准,并记录搜索结果。

你在本次搜索中使用的关键词主要是:
7.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概念:查阅资料国内外标准状况和代号说明。

请简单解释下列符号的含义:
GB:
GJB
ISO:
ANSI:
IEEE:
8.了解软件工程国家标准制定单位、情况、内容。

9.熟悉和掌握国家标准GB/T8567-2006.
10.深入分析软件产品文件规范内容以及与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的关系,文件编
写、阅读和使用人员。

11.了解软件文档管理的基本要求。

12.部分软件文档的编写
13.软件需求规格文档(引言、任务概述、功能需求、数据描述、运行要求、其
他需求)
14.概要设计文档(总体设计、接口设计、系统数据结构设计、系统出错处理设
计)
15.软件测试计划(基本情况分析部分、计划部分、测试项目说明部分、评价部
分)
实验报告
目的
内容
(1)国内外软件工程标准及网站
(2)软件生存周期个阶段中的文件编制
软件文件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与软件生存周期有着密切关系。

请参阅有关资料(教程、背景知识或专业网站等),了解就一个软件而言,其生存周期各阶段与各种文档编写的关系,并在表2-2中适当的位置上填入“√”
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中的文件编制见表2-1,通过查阅资料填写。

表2-1 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中的文件编制
(3)文档的读者和编写者及其关系
文件的编制是一个不断努力的工作过程,是一个从形成最初轮廓,经反复检查和修改,直到程序和文件正式交付使用的完整过程。

在软件的开发的各个阶段中,不同人员对文件的关心不同。

请根据你的判断,用符号“√”表示某部分人员对某个文件的关心,文档的读者和编写者及其关系见表2-2,通过查阅资料填写。

国标GB/T8567-2006给出的软件文件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具体项目的规模进行扩展,另外文档存在某些重复,表2-3给出他们的重复性比较,请填写。

表2-3 文件的重复性比较
(5)文件编制实施
国标GB/T8567-2006之处,对于具体的软件项目,应根据开发单位的管理能力、任务规模、复杂性和成败风险等因素确定编制文档类型。

表2-4用12项主要因素来衡量一个应用软件和组织情况,并据此确定应该编制的文件种类。

注:将各个因素的值相加,综合为得分
步骤1:虚拟一个你正要组织开发的软件项目。

你考虑的这个项目的名称是:
步骤2:按表2-4中的12个因素衡量所要开发的软件,得到每个因素的值。

你为自己要开发的软件确定的各个因素的值是:
1)创造性要求:
说明:
2)通用要求:
说明:
3)工作范围:
4)目标范围:
说明:
5)设备复杂性:
说明:
6)人员:
说明:
7)开发投资:
说明:
8)重要程度:
说明:
9)对程序改变的完成时间的要求:
说明:
10)对数据输入的响应时间的要求:
说明:
11)程序语言:
说明:
12)并行的软件开发:
说明:
步骤3:把衡量所得的各个因素的值相加,得总和之值:分。

步骤4:根据总和之值,从表2-5查出应编制的文件的种类。

表2-5给出根据上面的得分确定应编制的文件种类。

T——数据要求说明和数据库设计说明是否需要应根据软件的实际需要决定。

P——应编写测试分析报告,但不必很正规。

在你虚拟构思的开发项目中,确定应编制的文件的种类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项目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文档
A.项目基本信息
1)如果是自选软件项目,则你考虑的这个项目的名称是(并做简单描述):
2)也可以使用下列指定项目“物业管理系统”。

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完善和丰富该项目的设计。

物业管理系统包括三个核心模块:物业基础资料、业主变动处理和物业费用处理。

①物业基础资料模块是物业管理系统最基本的部分,该模块包括以下功能:物
业基本信息、维修项目定义、费用定义、小区管理、业主基本信息等,该模块的内容是物业管理的基本根据。

②业主变动处理模块实现了业主的入住与迁出过程。

③费用处理模块是物业管理的核心部分,它包括费用处理中心、报修处理中心
等模块。

一般物业管理系统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业主基本信息
②小区基本信息。

③物业管理基本信息。

④维修项目信息。

⑤物业管理费用定义:业主应缴纳费用信息。

⑥迁入迁出管理:业主迁入登记和迁出处理信息。

⑦费用处理中心:业主缴纳各项费用的情况。

⑧费用时段基本表:业主应缴纳各项费用的时段信息。

⑨报修处理中心:业主及处理情况。

B.文档设计要求
请通过一个自选项目,或者指定的“物业管理系统”项目,根据GB/T8567-2006的要求,设计相应的软件需求说明书和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