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思品七下《法不可违》word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政治下册《法不可违》学案人教版.doc

七年级政治下册《法不可违》学案人教版.doc

七年级政治下册《法不可违》学案人教版(1) 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2) 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2能力目标:(1) 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2) 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 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二者的区别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提示目标(一)、导入新: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窖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自然引到本的教学一一法不可违。

(二)、出示题(投影):法不可违(三)、出示学习目标(投影):、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2、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3、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4、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6、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1、学生自学,质疑问难(一)、出示自学提纲(投影)、我们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一个重要条是什么?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是什么?3、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4、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最本质特征?、刑罚的含义及我国刑罚种类?(二)、自学、批注,画出知识结构图。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20分钟左右)(一) 、组内互探。

(二) 、师生互探,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区别对待 (投影): 案例展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 哨。

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他们该由谁来处理?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人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7.2法不可违word教案(2)

人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7.2法不可违word教案(2)

福建省七年级政治下册《72 法不可违》说课稿新人教版教学依据: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思想品德》教材3、搜集部分教学案例及社区课程资源4、七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青少年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能根据案例判断违法行为的类别,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3.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分清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相关的法律责任。

二.教学方式: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欣赏歌曲、模拟情境、知识竞答、以案说法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构思:根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歌曲欣赏、引起思考;情境模拟、分组探究;风采展示、一比高下;知识竟答、抢前争先;感知教材、质疑求索;案例传真、探究解惑;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八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实现本框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歌曲欣赏、引起思考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曲《心声》,学生欣赏。

师:一曲《心声》,唱出了一批失足少年对往事的追悔,对新生的期待,这些正值花季的少年,为什么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法为何物,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的经历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二:情境模拟、分组探究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并思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然后完成93面的表格。

人教版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案《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版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案《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能力目标:能够反思日常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觉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产生基本认同,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处于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课。

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即从未成年人的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不同类型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教学难点:感受法律尊严,自觉遵法守法。

三、学情分析对于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初中学生存在以下特点:1.违法而不自知。

青少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日常行为即使出现违法行为,或者遭遇法律侵权也不自知,无法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更无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知法而有偏差。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3.守法而存侥幸。

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懂得要遵守法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力图让学生明辨是非、对法律加深了解,增强守法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述中学生小A的两件“小事”,提问:上述行为是“小事”吗?小A的行为可能带来什么后果?设计意图:通过小A的两件“小事”,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再思考,意识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小事可能涉及到违法。

思想品德人教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1

思想品德人教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1

《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1)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二、教学方式(1)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启发诱导、讨论探究式。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谁都不能违法教师引导:播放原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受贿判刑的录相(资源设计)。

问:张国光是省长,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活动: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引导:对,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不可违”,请翻开课本P91。

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请看“小勤拾荒”。

学生活动:看书“小勤拾荒”的故事,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略)教师引导:从小勤拾荒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们青少年同样要学法、知法、守法,因为谁都不能违法,那么什么是违法呢?请继续看书“情景一、二、三”。

学生活动:看书“情景一、二、三”。

教师引导:“情景一”中李某等三人剧院起哄违法了吗?违了什么法?受到了什么处罚?学生活动:违法了,违背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受到了警告处罚。

教师引导:那么“情景二”和“情景三”呢?学生活动:(略)教师引导:下面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将备选答案填入表中:(多媒体展示“资源设计”如下)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行政制裁E、民事责任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H、民事违法I、刑事违法J、较轻K、较重L、严重学生活动:填写表格。

教师引导:究竟大家填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书中P93。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法不可违》教案1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一、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三、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难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学法,知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成熟的标志,因此,我们要做一个自觉认真学法用法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现在我们要将学到的法律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以提高我们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授课:专题一: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引导。

一、学法、知法1、走近法律:(1)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道德;纪律、规章;法律。

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要局部适用的准则。

法律则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下面我们就来复习掌握有关法律的一些知识。

(2)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具有两个作用:一是规范作用,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律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作用,例如,日常生活中,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再如《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我们学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七年级下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导学案

七年级下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导学案

七年级下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违法行为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2.归纳比较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

3.体验法律的尊严,做守法的公民。

二学习重点:
1.认清合法与违法行为。

2.掌握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

三预习内容:
1.不违法是人们的底线,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它分为哪几类?
2.什么是刑法?它有何作用?
3.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什么是刑罚?它分为哪些种类?(结合P95页问题)
四合作探究:
1.阅读P91-93页案例,填表格。

2.完成表格,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危害程度
处罚方法
共同点
五自由展示:
1.展示预习内容。

2.展示合作探究问题。

3.P94-96内容。

六拓展延伸:(教师口述内容)
小林是个要强的孩子,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学校要求买校服,可家长一时拿不出钱,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林决定自己挣钱。

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些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

工地保安发现,把他送到派出所。

本来自尊心挺强的小林,结果在这件事上丢了大面子。

问题:
1.小林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情可避免吗?
3.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七总结:(学生自由发言)
八反馈:本课《达标测评》。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法不可违)word教案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法不可违)word教案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法不可违)word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特点(4)我国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定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操纵、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辨论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威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挪用公款上百万,购地买宅乱挥霍,原琼山东山地税所长一审被判15年。

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当所长不到两年,挪用税款127万余元,购地皮买私宅。

目前,蔡某因挪用公款罪,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教师: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对,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不可违。

这确实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的问题。

第二框法不可违(板书)一、谁都不能违法(二)新课新学:活动一:想一想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1事例。

摸索:一个好学生什么缘故会丢了大面子?如此的事能够幸免吗?学生1:小勤之因此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对法律认识的误区和道德的扭曲造成的。

尽管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拿建筑工地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学生2:如此的情况能够幸免。

我们爱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确实是遵守规则,专门不能违法。

因此,青青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能够幸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教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但把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明白法。

假如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域,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不可违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法不可违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法不可违》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法不可违》这一法律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2. 掌握《法不可违》原则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3. 培养学生恪守法律的认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导学内容:一、什么是《法不可违》原则?《法不可违》是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指的是任何人都不能违反法律规定,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必须峻厉恪守。

在法治社会中,《法不可违》原则是确保社会秩序稳定、公平公理的基石。

二、《法不可违》原则的具体内容有哪些?1. 尊重法律权威:法律是国家的法定规范,任何人都不能擅自违反法律规定。

2. 恪守法律规定: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要恪守法律法规,不得违法行为。

3. 尊重他人权利: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4. 承担法律责任:一旦违反法律规定,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经济赔偿、刑事处罚等。

三、《法不可违》原则适用的范围有哪些?1. 公民行为:任何公民在平时生活中都应当恪守法律规定,不得违法行为。

2. 政府行为: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时,也要恪守法律规定,不得滥用职权。

3. 法律适用:在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中,法官和执法人员也要恪守法律规定,保证司法公正。

导学方法:一、理论讲解:通过讲解《法不可违》原则的含义、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件中是否存在违反《法不可违》原则的行为,并讨论如何恪守法律规定。

三、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在模拟法庭中进行辩论和辩护,锻炼学生的法律认识和表达能力。

四、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走进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了解法律的实际运行和执行情况,增强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

导学评估:一、单选题:《法不可违》原则是指()。

A. 任何人都不能违反法律规定B. 法律只适用于政府机关C. 公民可以随意违法行为D. 法律可以随意改变二、判断题:下列哪种行为违反了《法不可违》原则?A. 公民在公共处所吸烟B. 政府机关滥用职权C. 法官判决不公正D. 执法人员违法乱纪三、论述题:你认为《法不可违》原则在平时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什么?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燕中心学校七年级思想品德学(教)案第周课时
课题:7.2 法不可违设计者:宋长发评价组长签字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并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2、能区别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并认识到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明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并知道刑罚的种类和具体内容。

【情景链接】
不违法(做人的底线)→守法→遵守规则→有素质→有道德(君子,做人的最高境界)。

看谁来说说这个做人之道。

【自主研学】
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

2、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尤其不能。

3、和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4、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因而称它为犯罪行为。

5、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都要承担相应的。

6、我国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合作探究】
1、违法行为的含义: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4、犯罪的含义:
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5、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触犯刑法的刑事违法性。

——犯罪的法律标志。

(3)应受刑罚处罚的当罚性。

——犯罪的必然后果。

6、刑罚的含义: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7、刑罚的种类:
(1)主刑。

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2)附加刑。

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8、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1)不同点:①违反的法律不同。

②对社会危害程度不同。

③处罚的方式不同。

(2)相同点:①都是违法。

②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③都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3)联系:有一般违法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攀登高峰】
1.下列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A.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和所有违宪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2.“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句法律格言主要说明了()A.严重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B.违法犯罪难逃法律制裁
C.违法者必定要受到刑罚处罚 D.所有违法犯罪行为都能很快受到法律制裁
3.下面对:①一般违法②违法③犯罪三者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4. “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

这一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
A.犯了错误就会有牢狱之灾
B.有错不改,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渊
C.小错可不断,大错可不犯
D.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是犯罪
5、欠债不还、损害别人的名誉、拾得他人遗失物不还等行为,属于()
A、违反继承法的行为
B、违反教育法的行为
C、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D、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6、判断一种行为是否犯罪,首先要看这种行为()
A、是否触犯法律
B、是否触犯刑法
C、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是否应受到刑罚处罚
7、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莺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盒。

陈某的行为
A、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承担的是民事责任
B、触犯了刑法,受到的是刑罚处罚
C、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受到的是行政处罚
D、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的是治安处罚
8.中学生王某不爱学习,迷恋网吧,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后来竟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结果受到刑罚处罚。

这一案例说明( )
A.违法有可能发展为犯罪 B.只有犯罪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C.犯罪不一定违法 D.仅仅靠教育不能减少犯罪
9、阅读案例:社会青年张某在中学读书期间就有小偷小摸行为,走上社会后也不好好做人,反而受一些“狐朋狗友”的引诱,染上了赌博的恶习,结果在一次街头聚赌中被抓获,处以行政拘留15天。

拘留期满后,他不思悔改,反而在赌博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为了筹措赌资,先后潜入民宅窃得他人财物计人民币35000元。

去年年底,张某在一次作案中被公安机关抓获,最后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1)张某前后两次违法行为各属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请简述理由。

(2)张某前后两次所受的处罚各属什么性质的处罚?分别由什么机关进行裁决?
(3)联系张某从学校步入社会的发展过程,说说张某堕落对你有何启示。

【拓展训练】阅读教材91-93页情景材料,填写P93的表格。

【学(教)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