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水下生产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合集下载

深海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深海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深海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深海是指海洋深度大于200米的海域,在深海中具有广泛且重要的资源,如矿产、石油、天然气等。

随着人类对能源和资源需求的增加,深海开发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深海开发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深海开发技术现状1.深海采矿技术深海采矿技术是指在深海中的矿床中进行采矿作业的技术。

目前最常用的采矿技术是深海黑色金属沉积物探矿和采矿技术,其采用箱采、暴露、深海淤泥水、水冲、挖掘机操作等方式进行装载、运输和卸载。

在深海黑色金属沉积物探矿和采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深海泥沙层厚度较大,含水量较大,泥沙结构稳定性较差等问题,需要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深海油气开采技术深海油气开采技术是指在深海中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作业的技术。

深海油气开采技术保证了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两大核心利益。

目前,深海油气开采技术主要采用钻井技术进行作业。

目前已经在深海中实施了多个海底油井,部分油井的水深达到了3000米以上。

目前,钻井深度已经达到了4000米左右。

3.深海渔业技术深海渔业技术是指在深海中进行捕捞作业的技术。

深海中拥有大量的珍稀鱼类和海洋生物,如深海鲨鱼、深海浅水区等。

深海渔业技术主要通过实现深海渔业物种特有的高压、高温、高压、高盐环境下的灵活性和生物力学适应性,提高渔业资源利用的品质和效率。

二、深海开发技术未来发展趋势1.大型海洋平台和装备的开发未来深海开发的趋势是技术设备的进一步升级,特别是大型海洋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实现在深水区域的连续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为深海开采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外,深海作业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也将成为未来深海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以满足深海开发不断增长的需求。

2.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开展未来深海开发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开展,这需要建立海洋科学研究平台,整合各学科资源,形成深海开发的综合研究体系,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和深海资源开发的科学性,以保证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友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有关深海技术发展情况的简单报告

有关深海技术发展情况的简单报告

有关深海技术发展情况的简单报告有关深海技术发展情况的简单报告一、最新消息:日本开发深海稀有金属探测机器人9月1日,据日本媒体透露,日本目前正在开发专用的深海探测机器人,旨在探测深藏于海底的锗、钴、镍等稀有金属资源。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根据政府深海矿物资源开发的有关计划,设立了深海机器人开发项目,计划开发3个专门用于海底矿物勘探的机器人,它们均搭载资源探测传感器等设备。

其中两个是能够一边收集海底地形数据一边自动潜航的海中机器人,另一个机器人则需要依靠电缆进行远距离操控。

这3个机器人各有分工:长7米、重5吨左右的中型机器人先在广阔的海域中游弋,以锁定有资源的场所;长4米、重1吨左右的小型机器人接着潜到海底附近详细勘探;之后,再由远距离操控并最深能潜至水下4500米处的机器人采集含有有用矿物的样本。

据悉,深海探测机器人的研发预算共计约30亿日元(1美元约合94日元),机器人计划于2011年正式启用。

二、美国、日本在深海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1、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深海研究和开发的国家。

1934年,美国潜水器潜入914米深度,是人类第一次在深海对生物进行观察。

1960年,美国的“迪里雅斯特”号潜水器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潜水深度为10916米。

为了得到整个洋壳6000米的剖面结构,从而获取地壳、地幔之间物质交换的第一手资料,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从1966年开始筹备“深海钻探”计划。

在此后于1985年开始的“大洋钻探计划”和2003年开始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这两大国际合作计划中,美国也以其先进的技术处于领导地位。

进入21世界,美国在海洋技术方面,继续保持在海洋探测、水下声通讯和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

除了深潜器、机器人和深海钻探船,美国领先于世界的最先进技术是深海科学观测光缆。

2007年4月,美国建成全长为52千米,主要负责向海洋900米深处的科学设备、摄像机以及水下机器人提供电力的电缆。

人类深海探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人类深海探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人类深海探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人类对深海的探索越来越深入,揭示了地球上最神秘和未知的领域之一。

深海探索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未知。

这篇文章将讨论人类深海探索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人类对深海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通过潜水器和遥控探测器的使用,科学家能够进入深海并研究其生物多样性、地质构造和生态系统。

深海的艰苦环境和高压使得探索非常困难,然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深海探索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潜水器和遥控探测器的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海底机器人能够承受极高的压力和恶劣的环境,并能够实时传输数据到地球上。

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科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研究深海生态系统、地质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深海探索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还为资源开发提供了机会。

深海富含大量的矿物资源,如铜、锌、镍等。

据估计,深海矿产资源的价值可能达到数万亿美元。

然而,深海开发也存在着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法律问题和技术困难等。

除了资源开发,深海探索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地球和生命起源的理解。

深海底部是生命起源的可能场所之一,它可能孕育着许多未知的生物和生态系统。

通过研究深海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科学家可以了解生命的进化和适应能力,为生物学和医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未来,深海探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探测器和潜水器的性能将进一步提高,使得深度和持续时间都得到显著增加。

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也将使得数据分析和解释更加高效和精确。

然而,深海探索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限制。

深海的高压、低温和强烈的水流使得探测器和潜水器的设计和操作非常困难。

此外,深海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也需要平衡和协调。

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深海资源的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相结合。

总之,人类深海探索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科学家能够进入深海并研究其生物多样性、地质构造和生态系统。

深度海水资源利用挑战与前景展望

深度海水资源利用挑战与前景展望

深度海水资源利用挑战与前景展望近年来,人类对于深度海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越来越感兴趣。

深度海水资源是指海洋中水深大于1000米的水域,这些水域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资源,如深海矿产、深海温泉、深海鱼类等。

然而,深度海水资源的利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深度海水资源利用的挑战,并展望其前景。

首先,深度海水资源利用面临着技术难题。

由于深海环境的高压、低温和丰富的盐度,对于资源的提取和加工技术要求较高。

其中,深海矿产的开采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过程。

深海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锶、锰、钴等,但是由于其位于深海底部,并且处于高压和低温环境中,使得开采过程变得极为复杂和昂贵。

成功开采深海矿产需要具备高强度材料、特殊工业设备和先进技术。

其次,深度海水资源的环境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深度海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以捕捞为主。

捕捞深海鱼类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然后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深海鱼类资源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已经出现过渔情况。

此外,深度海水的利用还容易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深海的特殊环境使得海水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特征与浅海有很大不同。

因此,在利用深度海水资源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海洋生物造成破坏。

再次,深度海水资源利用面临着经济可行性问题。

由于深度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属于高技术含量的行业,投入、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投资深度海水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庞大的财政项目,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

此外,深度海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也会遇到不确定性因素,如市场需求、资源可再生等,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存在风险的挑战。

因此,在利用深度海水资源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和投资评估,以确保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尽管深度海水资源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也有广阔的前景展望。

首先,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例如,深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丰富可为国家提供可靠的能源来源。

国产深水水下井口发展现状

国产深水水下井口发展现状

1 引言海洋水下井口和采油树装备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不断积累和完善,形成了水下井口、水下采油树、水下管汇、水下远程控制系统等在内的功能配套的水下生产系统[1-2]。

水下井口是安装在海底的井口装置,是水下生产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井井必用,起到连接和支撑防喷器组与套管串、承受和隔离井下压力的作用,是井筒完整性管理重要屏障。

我国在海洋水下井口及采油装备的技术研究方面起步较晚,近年,以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宝鸡石油”)、华北荣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钻机械”)、重庆前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前卫”)、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包括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统称“中海油”)为主的多家公司,先后投身海洋装备事业发展,加大了海洋水上、水下装备的研究力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水下井口等相关技术研究,为我国海洋装备技术的全面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3]。

笔者对现有国产水下井口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在现有国产水下井口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国产水下井口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深水水下井口的发展及大规模应用提供新思路。

2 国内深水钻井水下井口发展现状国内对深水水下井口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积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国产的深水水下井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国内多家企业已先后开展深水水下井口样机研发工作,宝鸡石油、江钻机械、中海油、重庆前卫、美钻石油钻采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美钻”)、上海霞为石油设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霞为”)陆续完成深水水下井口的研制、测试工作。

[4]SW18-3/4-10、KSW-10、MDSW-10、DH-10等4款10000psi深水水下井口的成功研制,标志着国内井口厂家解决了国产深水水下井口有无的问题。

SXW-15、KSW-15两款15000psi深水水下井口完成了海试及示范应用,标志着国内井口厂家解决了国产深水水下井口安全应用的问题,也标志着国产深水水下井口登上了历史舞台,将逐渐改变国内水下井口产品及服务完全依赖国外的现状。

海底工程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海底工程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海底工程发展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海底工程是指在海洋底部进行的各种工程活动,涵盖了资源开发、能源利用、海洋科研、通信信息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海底工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本文将对海底工程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2. 海底工程资源开发2.1 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海底油气储量广阔,具有开采难度大、投资高等特点。

目前,全球主要石油公司已将目光转向海底油气开发,并在技术研究和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2.2 矿产资源探测海洋中蕴藏巨大的矿产资源,如富含金、银、钴、锂等的阳极结核、锰结核,以及稀土元素等,对于人类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海底工程在矿产资源探测、开发和采集方面正逐渐兴起,但仍面临技术难题和环境风险。

3. 海洋能源利用3.1 海洋风电海洋风电利用海上风能发电,具有风能资源丰富、潜力大的优势。

各国纷纷投资建设海上风电场,推动了海洋风电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3.2 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除了风能之外,海洋还蕴含着大量的其他能源资源,如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

这些能源利用新技术的不断推进,为海洋能源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4. 海洋科研4.1 海洋调查与勘探海洋科研是海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海洋调查与勘探,科学家们可以了解海洋中生态环境、地貌地质等方面的信息,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4.2 海洋生命科学研究海洋中蕴藏着众多未知的生物物种,海洋生命科学研究对于生物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5. 海底通信与信息技术海底光缆是全球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底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对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海底光缆也面临着海洋环境风险、恶劣天气等问题。

6. 总结与展望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海底工程在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科研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但同时,海底工程也面临着技术难题、环境风险等挑战。

深海潜水器发展现状及其未来

深海潜水器发展现状及其未来

深海潜水器发展现状及其未来深海是我们知之甚少的未知区域。

一直以来,人类对深海的探索和利用都存在着着重的需求。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深海潜水器应运而生。

深海潜水器是人类用于深海探索的工具,它可以带着科学家进入深海钻研大自然的奥秘。

深海潜水器的发展历程深海潜水器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当时,人们使用的是自行潜水员或潜艇来进行深海探索,这些探索方式不仅造价高昂,而且存在着极高的安全风险。

为了摆脱这些问题,深海潜水器应运而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了进步和完善。

目前,深海潜水器已经成为了深海科学探索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工具。

深海潜水器的特点是耐高压、自主操作和高精度定位等,能够在深海环境中进行多种专业化的科学调查和资源勘探,例如收集海底钻探样品、调查深海生态系统、观察海底环境变化等。

深海潜水器的类型目前,世界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深海潜水器主要有三种类型:自由潜水器、有缆潜水器和滑翔机。

三种类型的潜水器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使用范围。

自由潜水器是一种完全自主操作的潜水器。

它没有连接缆绳,可以在水下进行自主的机动和探测工作。

自由潜水器操作灵活,可以进行细致的调查工作,但是对于深水区域,其作业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

有缆潜水器则通过缆绳连接到地面设备,能够在缆绳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务。

有缆潜水器能够进行深水区域的工作,但是缆绳的长度限制了其工作半径和自由度。

滑翔机是一种近年来常用的深海潜水器。

它能够在水下自由运动,同时可以在一定的导航进程中进行深度和方向控制,不需要表面支持设备。

滑翔机的使用范围较广,既可以进行深海科学探测,也可以用于海洋垃圾搜寻、水下灾害异常事件的监测等。

深海探索的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深海的探索和研究也将得到更多的突破。

未来的深海探索将以更加先进多样的深海潜水器为依托,推动深海科技的发展,突破深海科技的瓶颈,为人类发现新的深海资源和环境变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未来深海潜水器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动力来源与驱动技术的提升。

海底钻探和生产平台技术发展的趋势

海底钻探和生产平台技术发展的趋势

海底钻探和生产平台技术发展的趋势海底钻探和生产平台技术是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海底钻探和生产平台技术发展正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的不断增加,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成为国际石油公司的重要战略之一。

为了满足深水和超深水作业的要求,海底钻井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例如,动态定位技术的应用使得钻井船能够准确地定位目标位置,有效降低了海底钻井的难度和成本。

此外,深水井完井和智能化钻井系统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技术趋势是海底生产平台的发展。

传统的海洋油气开采通常采用海底顶部模型,即将海上钻井平台与海底生产设备相连接。

然而,为了更好地适应深水环境下的油气生产需求,新型生产平台技术正在迅速发展。

例如,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以其灵活性和低成本的优势被广泛采用。

同时,海底生产系统也在不断改进,如海底分离技术、水下压缩和水下电力传输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海底生产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油气和减少环境影响。

除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海洋中其他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也成为海底钻探和生产平台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热能和海水淡化等新兴领域的发展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适应不同资源的开采需求,海底工程技术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深海采矿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海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高效的海水淡化技术等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

随着技术的发展,海底钻探和生产平台的自主化和智能化也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海底钻井和生产操作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新技术的应用将使得作业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例如,自动钻井系统和远程操控技术的应用,使得不需要人工干预的连续作业成为可能。

此外,海洋机器人和传感器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也将为海底钻探和生产平台的智能化提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深水气田荔湾 3–1 建成投产。目前我国已有 10 个 [3] 水下油气田建成投产,并正在开展水下井口设备、
不断增加,该项技术以其显著的技术优势、可观的 水下控制系统、水下管汇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水
经济效益得到各石油公司的广泛关注。自 1947 年 下管端件等设备已在海上油气田得到成功应用。
美国第一次提出水下井口的概念以来,随着各种新
技术的应用,水下生产系统经历了由浅海→中深水 二、水下生产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发展动态
域(100~500 m)→深水(500~1 500 m)→超深水
(1 500~3 000 m)、由有潜水作业→无潜水作业的不 (一)水下油气田开发工程设施的组成
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0 世纪 50 年代以“水下干
水下生产技术是相对于水面开采技术(如井
潜管发射器等)
油嘴
生产导 向基座
外输立管底座 或回接短管
基础结构(常用于采油树和管汇)
采油树
油管挂 井筒内人工举升 设备(如需要)
井下安全阀
井下压力 与温度监测
隔离器 油藏
图 2 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油气田的工程设施 [5] 078
中国工程科学 2016 年 第 18 卷 第 2 期
注气系统,也可用于将探井转变为生产井,其主要 应用领域如下。
′55
′85
′05
′57
′72
′85
′58
′75
1950
′63
′73 ′75
′78 ′83
′63 1960
′68 1970
1980
时间/年
技术开发;
′05
′05
1990
′05 2000
商业应用
图 1 水下井口技术及系统发展历程
海上平台(固定式或浮式)或陆上主 要处理设施
主控站
电力/ 通 信单元
液压动 力源
至我国南海东部海域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当前应 组成设备。包括水下井口、水下基盘,水下采油树,
用水下生产系统开发的油气田水深记录为墨西哥湾 水下管汇,水下控制系统等。
Peidido 项目,最大水深 2 943 m;同时应用全水下生
(3)海底管道和立管主要包括生产管道,脐带
产系统开发油气田并通过 143 km 的海底多相输送管 缆,海底电缆,注水、注气管道。
钻具运送装置
修井立管接头
遥控作业工具
应力节
紧急解脱组件
海底管道用到的各种工具(牵 遥控作
引/ 连接),控制模块的运行清 业机器
立管
脐带缆
管发射器等作业工具

下部立管组件
管汇保护结构
采油树保护结构
控制模 块
采油树帽
油管挂和采 油树帽作业
工具等
输入立管底座或 回接短管
管汇/ 分配模块 (可能包括填压,处理
量装置等得到开发,水下增压、水下油气处理等创 新技术逐步进入现场试验和工业化应用阶段,水下 遥控作业机器人作业水深达 4 000 m[1],水下油气
立管、安装维护设施以及水下油气处理系统等,水 下生产系统开发油气田的工程设施见图 2 [5]。具体 如下。
田开发模式日益丰富,应用水深、水下油气田回接
(1)水面依托支持设施主要包括水面控制单元,
技术由单纯的水下完井系统向水下油气生产系统 的转变。
托设施或陆上终端进行处理。水 下 井 口 技 术 及 系 统 发 展 历 程 见图 1[4]。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水下关键设备如海底
应用水下生产技术进行开发油气田工程系统包
丛式井口,干式、湿式采油树,多井管汇,海底计 括水下生产设施、水面依托支持设施、海底管道和
化学药剂
油嘴/ 单 井计量
管线或脐带缆挂/ 终端
维修或安装船
钻井/ 完井装置
地面修井设备等
- - 控制器 - - 脐带缆绞车 - - 起吊线绞车 - - 升沉补偿装置等
水面 遥控 作业 机器 人等
水面采油树(上 部安全单元)
水面测试采油树异 径连接装置
立管张力接头
修井控制系统
- - 液压源 - - 主控站单元 - - 胶带缆绞车 - - 水面测试采油 树关断装置下行控 制板 - - 应急关断面板 - - 现场控制面板
式舱”技术为核心,60 年代早期湿式无潜水员多 口平台、浮式生产设施)的一种海上油气田开发
井口系统得到发展,1975 年位于英国北海、水深 技术。它主要通过水下完井系统、部分或全部安
75 m 的阿格油田采用一艘半潜式生产平台(SEMI– 装在海底的水下生产设施、海底管道等将采出的
FPS)和水下生产系统进行开发,意味着水下生产 油、气、水多相或单相流体回接到海上、水下依
The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of Deep Water Subsea Production Technology
Li Qingping, Zhu Haishan, Li Xinzhong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28, China)
44 % 的 水 下 井 口 位 于 460 m 以 内。 当 水 深 超 过 1 000 m 后,借助遥控作业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 水下生产系统在深水、超深水海域的技术和经济优 势将更为明显,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此时水下完 井数将占到总的完井数的 55 %~70 % [3]。
076
中国工程科学 2016 年 第 18 卷 第 2 期
一、前言
崖 城 13–4、 番 禺 35–2、 番 禺 35–3 等 海 上 油 气 田 的 开 发;2014 年, 我 国 第 一 个 水 深 超 过 1 000 m[2]
水下生产技术是经济高效开发边际油田、深海 油田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海上油气田开发深度的
1. 中深水域卫星油气田、边际油气田 随着浅水、中深水海域油气田的大规模开发, 相应的海上平台、海底管道 / 管网等基础设施已初 具规模,依托已有设施、采用水下生产系统还是简 易井口平台等进行这类海上油气田的开发是工程方 案比选的重点。通常在 150 m 水深范围内,采用水 下生产系统还是简易井口平台需要综合进行技术和 经济比较,一般取决于油气田类型、人工举升模式, 如油田需要采用井下电潜泵时,比较的重点是修井 方式费用等,最终决定因素为在技术可靠的前提下 的经济性。 英国石油公司(BP)等专门针对北海海上油气 田开发工程做过比较,给出当地采用简易平台开发 海上边际油气田的经济门限如下:水深 70 m 处至 少设 8 口井;水深 100 m 处至少设 16 口井;水深 200 m 处至少设 32 口井 [6]。水下生产系统已经成为 边际油气田、卫星油气田高效经济开发的主要模式, 目前在我国南海水深 115 m 处的惠州 26–1N 油田、 惠州 32–5 油田均采用该模式进行卫星区块开发。 2. 深水、超深水油气田开发 走向深水是水下生产系统应用的主要趋势,一 般固定平台、深水浮式平台费用随水深呈指数增长, 而水下生产系统费用随水深呈直线增长。2000 年 66 % 的 水 下 井 口 位 于 200 m 以 内 水 深,2005 年
用水下生产系统实现了我国南海第一个深水油田流
花 11–1 油田的开发。从 1997 年开始,我国相继应 (二)水下生产技术的应用范围
用水下生产系统成功实现了陆丰 22–1、惠州 32–5、
水下生产系统可用于海上油气田生产,注水、
077
专题研究 深水水下生产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湿式卫星井口 干式舱 混式系统 全湿系统 丛式井 部件发展
专题研究 深水水下生产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深水水下生产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李清平,朱海山,李新仲
系统经历了由潜没式水下井口、半干半湿式水下井口到湿式水下井口的发展历程,形成水下井口、水下采油树、 水下管汇、水下远程控制系统等在内的功能配套的水下生产系统。截至 2014 年年底,已有约 6 400 口井采用水下完井、320 多个水下油气田运行在世界各大海域,水下生产技术已成为深水油气田开发的核心技术。自 1996 年我国南海流花 11–1 油田 国内第一次应用水下生产技术进行油气田开发以来,相继建成了陆丰 22–1、惠州 32–5/26–1N、崖城 13–4、荔湾 3–1 等 10 个 水下油气田,并实现水下管端件等设施国产化。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水下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深水水下生产 技术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水下井口;水下生产系统;国产化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subsea production system was developed from a submerged wellhead to half dry-type subsea wellhead to a whole wettype subsea wellhead. Up to now, the subsea production system has established including the subsea wellhead, subsea pipe network, subsea manifold, subsea remote control system, and others. Until 2014, there were 6,400 subsea completed wells, about 320 subsea oil and gas fields in the world’s oceans. Now, the subsea production system is becoming the leading areas of the deep water. Since Liuhua 11-1 oil field was developed using the subsea production system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1996, so far, 10 units subsea production systems have been used to develop the offshore oil and gas file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the subsea production technology, on this base, the main research areas and strategic directions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subsea wellhead; subsea production system; localiz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