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系统-3---4

合集下载

现代通信系统概论

现代通信系统概论

编 码 器
调 制 器
信道
噪声源
解 调 器
译 码 器
解 密 器
信 宿
同步
图1-3 数字频带通信系统的模型
数字频带传输通信系统的模型
2024/6/26
2021
8
2. 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
基带

信号

形成

信道
接收 滤波

抽 样 判 决
信 宿
噪声源
cp
图1-4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模型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模型
基带信号形成器:包括编码器、加密器以及波形 变换等;
















(a)串序传输
(b)并序传输
图1-7 串序和并序传输方式
2024/6/26
2021
14
3. 按通信网络形式分 通信的网络形式通常可分为三种:两点间直通方
式、分支方式和交换方式,
终端A (a)
转接站
终端B
终端 终端 终端 ... 终端
A
B
C
N
(b)
终端A 终端B 终端C
第一章 现代通信系统概论
1.1 通信的定义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 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 1.4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2024/6/26
2021
1
课程描述
导航、遥控遥测等军用尖端技术和包括数字电话、广 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多媒体宽带网等现代民用技术。
通信在过去分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两个方面来研究。 目前,随着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 字通信方式在许多领域已逐步取带模拟通信方式,成为 通信的主流,也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现代通信系统课件:现代通信基本概念

现代通信系统课件:现代通信基本概念

现代通信基本概念
• 1. 1. 4光通信的基础 - 光子技术
• 1964年,英籍华人高银博士首先提出利用玻璃纤维实现远距离通信。20世纪 70年 代,美国首先制成了实用的玻璃光导纤维 光纤.使光纤通信成为现实。 随着光子技术 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光子芯片。在这种芯片上,电子与光子 产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提供 了速率为几十到上百千兆比特的光波通信能 力,使光;光通信系统从PDH向SDH光传输系 统发展。光器件及光通信设备 的需求过去主要来自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但近年来随着云计 算及数据中心 的蓬勃发展.数据中心对于光器件的需求开始加速,统计表明2016年其需 求超过电信市场的一半,为光器件市场带来新的增量。
• 在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交换局内的中继线干扰等问题,出现了PCM(话音编码)技 术.接着数字程 控交换机投入使用,从此开始用数字信号(瞬时幅值离散的信号)来交换和传递信息,信息传递发生 了根本变革 - 数字通信。
现代通信基本概念
• 1. 1. 2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 - 微电子技术 • 电子学,特别是微电子学.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是现代通信产业的重要基础,
现代通信基本概念
图1.2 两类通信方式抗扰性能比较 (a)模拟信号;(b)数字信号
现代通信基本概念
1. 3 现代通信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 1. 3. 1 综合化 • 综合化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技术的综合化,即无论是传输、交
换还是通信处理功能 都采用数字技术,实现数字传输与数字交换 的综合,使网络技术.如电话网、数据网、电视 网一体化。其二 是业务的综合,即把来自各种信息源的通信业务(如电话、电报、 传真、数 据、文字、图像电视等)综合在同一网内传输和处 理.并可在不同的业务终端之间实现互 通。各种通信业务的综合, 是以技术综合为基础的。

现代通信系统第三版课程设计

现代通信系统第三版课程设计

现代通信系统第三版课程设计1. 项目概述本课程设计基于《现代通信系统》(第三版)一书,目的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本所涉及的各种通信系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设计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实验2.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实验3.信道编码与译码实验2. 实验设备2.1 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实验设备•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带通滤波器•相移电路•同步解调电路•示波器2.2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实验设备•数字信号发生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有限冲激响应(FIR)滤波器•频率域均衡器•同步解调器•示波器2.3 信道编码与译码实验设备•卷积码编译解码器•RS码编码解码器•码间隔交织器•示波器3. 实验内容3.1 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实验3.1.1 实验一(模拟调制)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理想低频信号,通过功率放大器和带通滤波器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大和限带,然后将其输入到相移电路中进行调制,得到调制信号后可以使用示波器观察两个信号的波形。

3.1.2 实验二(模拟解调)将调制信号通过同步解调电路后进行解调,并用示波器观察解调后得到的信号波形是否与原信号一致。

3.2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实验3.2.1 实验三(PSK调制)使用数字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二进制比特流,通过FIR滤波器和频率域均衡器处理后进行PSK调制,观察调制信号波形。

3.2.2 实验四(PSK解调)将调制信号通过同步解调电路解调,观察解调后得到的信号波形是否正确。

3.3 信道编码与译码实验3.3.1 实验五(卷积码编解码)使用卷积码编码器对一串输入比特流进行编码,并通过噪声信道将编码后的信号传输。

接收端使用相同的卷积码进行解码,并观察比特错误率(BER)与信噪比(SNR)之间的关系。

3.3.2 实验六(RS码编解码)使用RS码进行编码和解码,观察RS码的纠错性能。

3.3.3 实验七(码间隔交织)使用码间隔交织器对一串输入比特流进行交织,使得相邻的比特尽可能被分离,降低误码率。

-现代通信系统课件 (一)

-现代通信系统课件 (一)

-现代通信系统课件 (一)现代通信系统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设备和技术来实现不同位置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在现代社会中,通信系统的应用广泛,横跨多个领域,如电话、互联网、移动通信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现代通信系统课件的相关知识。

一、现代通信系统的概念现代通信系统是指采用特定技术和设备,建立起的实现人类间信息传递、交流和处理的一套系统。

它可以是有线或无线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如电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网络通信等。

二、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现代通信系统主要由源、信道和接收器三部分组成。

源指信息源,信道指传输媒介,接收器指信息接收设备。

1. 信息源信息源是指信息的源头,主要包括人、图像、声音等。

信息源经过转换后形成数字信号,再通过信道传输。

2. 信道信道是信息的传递媒介,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

有线信道为电缆、光缆等,无线信道为通过天线向空气传输信息。

信道传输信号的质量会受到噪声等因素的影响。

3. 接收器接收器是信息的接收设备,将数字信号还原为原来的信息形式,如声音、图像等。

三、现代通信系统的技术现代通信系统的技术包括话音编解码技术、数字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等。

1. 话音编解码技术话音编解码技术是将人类语音转换成数字信号,再通过通信系统传输的过程。

这种技术需要复杂的编码解码算法支持,以保证语音质量的传输。

近年来,半双工和全双工的话音通信已逐渐普及。

2. 数字调制解调技术数字调制解调技术是将源信号转化为可传输的数字信号,实现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从而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达到高速、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目标。

3. 信道编码技术信道编码技术是通过加入冗余信息来增加传输信息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通过增加冗余信息,使得在信号传输过程中能够及时捕捉和纠错,从而保证信息的传输质量。

4. 数据压缩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是将原来的数据进行压缩,减少数据量并降低传输带宽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可采用多种压缩算法和方式,使数据传输变得更加便捷快速。

现代通信系统概论

现代通信系统概论

2
物联网的兴起
物联网将进一步发展,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创造更智能、便捷的生活方式。
3
5G时代的到来
随着5G技术的商用化,人们将享受到更快、更可靠的移动通信体验。
现代通信系统概论
现代通信系统是指利用技术手段传递信息的系统。通信系统由发送器、接收 器、信道、编解码技术等组成部分构成。本课程将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和应用领域。
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发送器和接收器
发送器负责将信息转换成信 号并发送,接收器负责接收 并解码这些信号以还原信息。
信道
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可 以是有线媒体(如光纤)或 无线媒体(如无线电波)。
通信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
1 传输速率
传输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通常以位/秒(b/s)或字节/秒(B/s)来表示。
2 误码率
误码率是指传输过程中发生的传输错误的频率,通常以百分比或小数形式表示。
3 带宽
带宽是指信道传输的频率范围,也可以表示为数据传输速率的最大值。
现代通信系统的应用领域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音和数据通信,如2G、3G、4G、5G等。
互联网
互联网是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标准化协议相互连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 的传输和共享。
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系统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术的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将继续发展,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速、稳定的通信需求。
编码和解码技术
编码和解码技术用于将信息 转换成容易传输和存储的形 式,并在接收端将其还原为 原始信息。
常见的通信系统类型
1 有线通信系统
有线通信系统使用物理介质进行信息传输, 如电话线、光纤等。

现代通信原理c3

现代通信原理c3

• • • • • • • •
群迟延—频率特性: 是相位—频率特性对频率的导数 相位—频率特性:φ(ώ) 群迟延—频率特性:τ(ώ) τ(ώ)= d φ(ώ)/d ώ 如果φ(ώ) --ώ呈线性关系 τ(ώ)– ώ是一条水平直线 此时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有相同的群迟延,信 号经过传输后不会发生畸变
• 理想的相位---频率特性及群迟延特性
外部绝缘体
内部导体
内部绝缘体
铝制编织导体(屏蔽) (a) 一段同轴电缆 (b) 一段与连接器相连的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
• 光纤(OpticalFiber) • 光导纤维(简称光纤)是光纤通信系 统的传输介质。由于可见光的频率非常 高,约为108MHz的量级,因此,一个光 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带宽远远大于其它各 种传输介质的带宽,是目前最有发展前 途的有线传输介质。
• 架空明线,即在电线杆上架设的互相平 行而绝缘的裸线,它是一种在20世纪初 就已经大量使用的通信介质。架空明线 安装简单,传输损耗比电缆低,但通信 质量差,受气候环境等影响较大并且对 外界噪声干扰比较敏感,因此,在发达 国家中早已被淘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中也已基本停止了架设,但目前在我国 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或受条件限制的地 方仍有不少架空明线在工作着
不均匀衰耗必然使信号的幅度 随频率发生畸变,引起信号波 形的失真
• 音频电话信道的相对衰耗
• 为了减小幅度—频率畸变,在设计总的电话信 道传输特性是,一般都要求把幅度—频率畸变 控制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
• 二、相位—频率畸变 • 是指信道的相位—频率特性偏离线性关 系引起的畸变。在信道频带的边缘畸变 更为严重,主要来源于信道中的各种滤 波器 • 信道的相位—频率特性常采用群迟延— 频率特性来衡量

现代通信系统

现代通信系统

通信技术与现代生活【摘要】本文主要详细介绍了几种现代通信的重要技术,并讲述了通信技术特点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作了简要概括;此外,本文还着重从正面和反面讲述了现代通信对城市生活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关解决措施,最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阐述了自己的学习感想和体会。

一、引言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交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

现代通信系统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通信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动力。

人类社会是建立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的,所以人们总是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古代的人力、马力以及烽火台,到现代社会的文字、书信、电报、电话、传真、电视以及电子邮件等,尽管通信的方式各种各样,传递的内容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进行信息的传递。

因此,通信的任务就是要克服信息源与接收者之间在地里上的障碍,迅速而准确的传递信息。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传递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类通信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复杂。

由于用电的方式能使消息几乎在任意距离上实现迅速、有效、准确、可靠地传递。

从最初的“上海滩”风靡一时的“大哥大”,在物价水平非常低的时代,一部大哥大售价高达几万;渐渐传呼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拥有一部传呼机也是一件乐事,当所有人都以为传呼机时代会持续时,没过两年传呼机飞速般的消失了;随着而来的是彩色电视、传真机、电话座机、手机、电脑等,这时这些新型通信工具刚刚出现在人们意识中,可是当时这些通信工具并不普遍,技术尚待改进,供给较少,价格昂贵,只有家境富裕或者公司才有资金使用这些高科技产品,普通民众也不曾“奢望”拥有这些高科技产品。

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不过就是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手机、电话、彩电、电脑、Internet走进全球绝大部分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现代的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同万里之外的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思想认识、交流经济信息、商讨学术见解,利用网络选购各种物品,接受优良教育,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也随之发展着巨大的变化。

现代通信系统概论_07_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现代通信系统概论_07_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现代通信系统概论_07_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在当今社会,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日常的电话通话、短信交流,到高速的数据传输、视频通话,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允许用户在移动中进行通信的一种技术。

它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和传输,相较于传统的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更强。

在通信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干扰,如电磁干扰、噪声等。

数字信号能够通过纠错编码等技术,有效地减少这些干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输。

其次,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更高。

频谱资源是有限的,而数字技术能够更有效地利用频谱,使得在相同的频谱范围内,可以传输更多的信息,容纳更多的用户。

再者,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支持更丰富的业务。

除了基本的语音通话和短信服务,还能够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让我们能够随时随地浏览网页、观看视频、进行在线游戏等。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移动终端,也就是我们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

它们具备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功能,同时还配备了各种应用程序,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基站,负责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接收和发送信号。

基站通常分布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形成覆盖网络,确保用户在移动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通信连接。

移动交换中心,它是整个通信系统的核心控制部分,负责管理用户的呼叫、切换、位置更新等功能。

传输网络,用于连接基站和移动交换中心,传输各种信号和数据。

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有几个关键的技术值得一提。

多址技术,它解决了多个用户如何共享有限的频谱资源的问题。

常见的多址技术包括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TDMA 将时间分成不同的时隙,每个用户在指定的时隙内进行通信;FDMA 则是将频谱分成不同的频段,每个用户使用特定的频段;CDMA 则是通过不同的编码来区分用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 X +W
例: 假定 p = 10-3, n = 8, 则有 X = 1.008 , X 2 = 1.08
λ (分组/单位时间) W(单位分组时间) 0.5 0.54 0.8 2.23 0.9 5.24 0.95 11.29
当 λ 接近系统容量时,W 急剧上升。为保证系统的时延性能, 应限制分组的到达率。
W=
ρ µ (1 − ρ )
(即为 M/M/1 系统的结果)
2 2 X = 1 / µ , X = 1 / µ 2)若服务时间是常量,即 ,则有
W =
ρ
2µ (1 ρ )
(3-80)
上式即为 M/D/1 系统的结果, 可见 M/D/1 系统的平均等待 时间是 M/M/1 系统的一半。 (在均值相同的分布中,确定性分 布的 X 2 最小,因此,M/D/1 系统的参数是 M/G/1 系统相应参 数的下限。
2 i M (t ) L( t ) 2 V ∑ i
(3-93)
15
单位时间内用户所占比例为 ρ = λ / µ ,休假期占 (1 − ρ ) , 休假期到达率为 (1 − ρ ) / V 。 根据式(3-93),并令 t → ∞ ,得系统的平均剩余服务时间 为
1 1 (1 − ρ ) 2 2 R= λX + ⋅ ⋅V 2 2 V
1 t 1 M (t ) 1 2 Rt = ∫0 r (τ )dτ = ∑ X i t t i =1 2
式中,M(t)表示[0, t]区间内已服务的用户数。
M (t )
上式可以写成
Rt =
1 M ( t ) i =1 ⋅ ⋅ 2 t M (t )

X i2
式中,第二项为平均到达率,第三项为 X i 的二阶矩。
14
令 M ( t )和L( t ) 分别为 [0, t] 内到达的用户数和服务员休假 的次数。平均剩余服务时间为
1 t 1 M ( t ) 1 2 1 L( t ) 1 2 Rt = ∫0 r (τ )dτ = ∑ X i + ∑ Vi t t i =1 2 t i =1 2
1 M (t ) ∑ 1 L( t ) i =1 i =1 = ⋅ ⋅ + ⋅ ⋅ 2 t M (t ) 2 t L( t ) X
12
服务员有休假的 M/G/1 系统
指在每一个忙周期后,服务员需要休假,在休假期内到达 的用户要等服务员休假结束后才能被服务。若休假期满还 没有用户到达,服务员将进入另一个休假期,如图 3 -10。
分组到达
X1
X2
忙周期
X3
X4
V1
V2
V3 X5
V4
X6
休假期
时间
图 3-10 服务员有休假的 M/G/1 排队系统的分组传输
¾ 三种系统的总时延分别为 λm TFDM = m + 2(1 − λ )
TSFDM = TFDM
TTDM
m + 2
m m =1+ = TFDM − − 1 2(1 − λ ) 2
¾ TDM 系统的平均时延最小
21
不同服务规则的 M/G/1 排队系统
¾ 采用预约方式的 M/G/1 排队系统
为 FDM 中的 1/m (TDM 有 m 个时隙片, FDM 分组在 m 个单位时间传输)
9TDM 每个分组在一幀中仅占一个固定的时隙片 9时隙片开始时刻用户无分组到达,信道休假一幀(m TS )
m = 2(1 − λ )
20
每个用户的平均等待时间: WTDM = W SFDM
FDM、SFDM 和 TDM 的性能比较
(3-94)
将上式代入式(3-83b)得平均等待时间为
R λX2 1 V2 W= = + ⋅ 1 − ρ 2(1 − ρ ) 2 V
(3-95)
可见,服务员有休假时,平均等待时间多了第二项(由于 服务员休假造成的额外等待时间)。
16
时隙 FDM 和 TDM 的性能比较(例 3.8)
¾ 基本的频分复用(FDM)系统
Yi = V( l +1) mod m + " + V( l + j ) mod m , j ≥ 1
X = E{ X } = 1 / µ
X 2 = E{ X 2 }
D{ X } = σ 2 = X 2 − (1 / µ ) 2
2
P-K(Pollaczek-Khinchin)公式
¾ M/G/1 排队系统的稳态平均参量 平均等待时间:
λX2 W= 2(1 − ρ )
(3-75)
λX2 系统的平均时延: T = X + W = X + 2(1 − ρ )
ρ
(3-96)
17
¾ SFDM 系统(时隙 FDM 系统)
• 时隙宽度τ 为 m 个单位 • m 个信道分组都在时隙的起点开始传输 • 时隙的起点没有分组到达时,信道将空闲一个时隙(相
当于服务员休假一次),它被称为 SFDM 系统
• 是服务员有休假的 M/D/1 系统,利用式(3-96),且
V = m, V 2 = m 2
13
服务员有休假的 M/G/1 系统性能
¾ 服务员的休假期为 V1 , V2 ,", Vi (i.i.d.) ,且与到达时间间隔 相互独立,其均值为V 。 ¾ 用户的到达是 λ (Poisson) ,平均服务时间为 1 / µ 。
一个新用户到达时可能遇到两种情况: 1) 有一个用户正在接受服务(剩余服务时间 R 与标准的 M/G/1 相同) 2) 服务员正在休假(R 为服务员休假的剩余服务时间) 由图 3-11 可见,阴影部分表示用户的剩余服务时间,其余 部分是服务员休假期的剩余服务时间。
E {W i } = E { Ri } + 1
µ
E { N i } + E {Vl ( i ) }
当 i → ∞ ,有
W =R+
W=
λ W + V = R + ρW + V , 经整理得 µ
R V + 1− ρ 1− ρ
式中,R 的取值与服务员有休假的 M/G/1 系统相同。
25
单用户闸门型系统性能(续)
式(3-94)代入上式, 得 单用户闸门型系统的平均等待时间为
V λX2 1 V2 W= + ⋅ + 2(1 − ρ ) 2 V 1 − ρ
2 2 V V 如果预约分组的长度为常量 A, ( =A, =A ) ,
则有
λX2 A 3− ρ + ⋅ W = 2(1 − ρ ) 2 1 − ρ
26
多用户预约排队系统
一旦有少量用户服务时间很长时,排队队列会很长。
9
返回 n-ARQ 系统的时延分析(例 3.7)
¾ 返回 n-ARQ 系统:分组(顾客)到达率为 λ (Poisson) ¾ 分组长度相同( 1 个单位) ¾ 等待重传的最长间隔为(n-1)个单位
10
返回 n-ARQ 系统的时延分析(续 1)
¾ 可用 M/G/1 模型进行分析
《现代通信系统》
—相关理论与新技术
第三章 网络的时延模型(2) (M/G/1 排队系统)
CESL of Dept. EEIS 2006.2
1
3.4 M/G/1 排队系统(非 Markov 型)
该系统的基本假设是:
¾系统的输入过程是参数为λ的泊松过程 ¾服务时间为一般性的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 ¾服务时间与到达间隔相互独立,只有一个服务员 ¾第 i 个用户的服务时间为 X i 令 X = { X 1 , X 2 , " } ,则 平均服务时间 服务时间的二阶矩 服务时间的方差
W SFDM = W FDM
1 V2 λm 1 m + ⋅ = + m= 2 V 2(1 − λ ) 2 2(1 − λ ) (3-97)
18
SFDM 系统平均等待时间比 FDM 系统多半个时隙
时隙 FDM 和 TDM 系统
19
¾ 时分复用(TDM)系统
• 一幀(长度为τ = mT S ), 由 m 个时隙片( TS )组成 • 每个分组的传输时间为一个 TS (一个单位时间) • TDM 中信道速率提高了 m 倍,分组的传输时间降
6
µ µ 式中, R = lim E{ Ri }, N Q = E{ N i }, ρ = λ / µ
i →∞
W = R + X NQ = R +
1
NQ = R +
1
λW = R + ρW
整理上式得
W=
R 1− ρ
(3-83b)
7
P-K 公式的证明(续 2)
假定系统有稳态解,且具有各态历经性,则剩余服务 时间 r (τ ) 可用图 3-8 来表示。 为方便起见, 取 t 为 r (t ) = 0 的 时刻,则[0, t]区间的平均剩余服务时间为
平均排队队列长度:
λ2 X 2 N Q = λW = 2(1 − ρ )
λ2 X 2 系统中的平均用户数: N = λT = λ X + 2(1 − ρ )
式中, ρ = λ / µ = λ X 。
3
两 种 特 例
1)若 G =
2 2 X = 2 / µ M(负指数分布),则有 ,由式(3-75)
假设采用周期性预约方式。每个分组均有预约期和传 输期(总称预约传输期) 。在预约传输期中到达的新分组 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闸门型系统,仅传送预约分组传输前到达的新分组 ・耗尽型系统,将内存中所有到达的分组都传送完毕 ・部分闸门型系统,仅传送预约分组传输结束前到达的 所有分组
22
采用预约方式的 M/G/1 排队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