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培优探究题辅导专题训练
【化学】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
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经检验滤渣的成份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份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Ca(OH)2猜想三:NaOH和_________ 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证明】【反思与拓展】(1)向CaH2和足量水反应后的溶液加入NH4Cl溶液,产生的气体是______。
(2)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_____。
【答案】 CaH2 + 2H2O = Ca(OH)2 + 2H2↑ Na2CO3 Na2CO3 + Ca(OH)2= CaCO3↓ + 2NaOH 无明显现象稀盐酸三氢气和氨气便于携带【解析】本题考查了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酸、碱、盐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化学化学方程式:CaH2 + 2H2O = Ca(OH)2 + 2H2↑;猜想与假设: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氢气逸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时,可能恰好完全反应,这时的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如果氢氧化钙过量时,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果碳酸钠过量时,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猜想三应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Na2CO3);猜想四是不合理的,因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不能共存,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 Ca(OH)2= CaCO3↓ + 2NaOH;实验证明:实验一,若猜想二不成立,滤液中没有氢氧化钙。
【化学】培优综合题辅导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1.实验室有甲乙两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电子秤示数单位为克)(1)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____性。
(2)上述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______克。
(3)计算甲瓶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
(4)某同学另取10克乙瓶中的固体样品,用100克15%的稀硫酸按同样方法进行实验,他认为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稀硫酸加入后,都不需要使用石蕊试液,请计算说明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酸 2.2 53% 用100g15%的稀硫酸进行实验,稀硫酸一定过量,故稀硫酸加入后不需要加石蕊试液。
【解析】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根据质量守恒分析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酸性。
(2)根据质量守恒,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80.00g+90g-167.80g=2.2g ;(3)设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Na 2CO 3+2HCl ═2NaCl+H 2O+CO 2↑106 44x 2.2g106=44 2.2x gx=5.3g 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5.310g g×100%=53%; (4)若样品完全变质,样品全部变成碳酸钠。
设:与10g 碳酸钠反应需硫酸的质量为y ,Na 2CO 3+H 2SO 4═Na 2SO 4+H 2O+CO 2↑106 9810g y 1061098g y = y=9.25g ,所需稀硫酸的质量=9.2515%g =61.64g 。
61.64g<100g ,稀硫酸过量; 若样品没有变质,样品中有10g 的氢氧化钠。
设:与10g 氢氧化钠反应需硫酸的质量为z ,2NaOH+H 2SO 4=Na 2SO 4+2H 2O80 9810g z801098g z = z=12.25g ,所需稀硫酸的质量=12.2515%g =81.67g 。
【化学】培优探究题辅导专题训练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7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将钠置于充满CO2的集气瓶中进行燃烧,反应后集气瓶内有黑色固体和白色固体生成。
该小组经分析得知,白色固体中不可能有NaOH,原因是。
他们对白色固体成分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查阅资料)①Na2O+H2O===2NaOH ②钠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猜想与假设)Ⅰ.白色固体是Na2O Ⅱ.白色固体是Na2CO3Ⅲ.白色固体还可能是(设计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固体全部溶解中,加入适量水振荡。
向上述所得溶液中加入过产生白色沉淀量CaCl2溶液,静置。
取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试液不变色白色固体是。
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得出结论)①通过上述实验,三个猜想中猜想成立。
②钠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与交流)钠着火,可以选用的灭火物质是。
A.水 B.干沙土 C.二氧化碳【答案】[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Ⅲ.NaOH;【设计实验】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
固体全部溶解,说明该物质能够溶于水中;向上述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白色物质中含有碳酸钠;取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试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有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是碳酸钠。
【得出结论】①Ⅱ②4Na+ 3CO22Na2CO3+ C;【反思与交流】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白色固体中不可能有NaOH,原因是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因为①Na2O+H2O===2N aOH②钠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同时生成的氢氧化钠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钠,实验白色固体可能是三种情形:Ⅰ.白色固体是Na2O Ⅱ.白色固体是Na2CO3Ⅲ.白色固体NaOH;向上述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静置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物质含有碳酸钠,取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试液不变色,说明说明不含有氢氧化钠,因此白色固体为碳酸钠,钠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Na+ 3CO22Na2CO3+ C;钠着火,可以选用的灭火物质是干沙土,不能用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培优探究题辅导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1)不同实验对反应速率有不同要求。
某同学探究CO2制取实验,按要求答题。
限选控制反应速率的方法:①反应物的浓度②反应物的状态限选试剂:A.稀盐酸 B.浓盐酸 C.块状石灰石 D.碳酸钠溶液 E.粉末状石灰石填写下表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名称控制速率的方法所选用的最佳试剂灭火器反应原理①______和DCO2的实验室制法_____________A和C写出灭火器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已知:CO2和SO2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实验一:水槽中滴入紫色石蕊,将收集满两种气体的试管同时倒立于其中,片刻后实验现象如右图所示,说明相同条件下的溶解性:SO2_____ (填“>”或“<”)CO2,试管内溶液变成______色。
实验二:已知镁条在CO2中剧烈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试推测镁条在SO2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B ② Na2CO3+2HCl=2NaCl+CO2↑+H2O > 红产生淡黄色固体【解析】本题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二氧化硫的性质。
利用CO2和SO2性质的相似性,可将二氧化碳的性质迁移到二氧化硫的性质。
(1) 灭火器灭火时,需要灭火器快速产生二氧化碳,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灭火器中选用的最佳试剂是浓盐酸和碳酸钠溶液。
故选B;实验室制取CO2时需要得到平稳的气流,以便于收集,选用的最佳试剂是稀盐酸和块状的石灰石,是通过控制反应物的状态,来控制反应的速度。
故选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2HCl=2NaCl+CO2↑+H2O;(2) 实验一:在相同的条件下,试管内的液面越高,溶解的量越多,气体的溶解度越大,所以相同条件下的溶解性:SO2>CO2;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分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和碳酸,亚硫酸的碳酸都呈酸性,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所以试管内溶液变成红色;实验二:CO2和SO2化学性质有相似性,根据镁条在CO2中剧烈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推测镁条在SO2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产生淡黄色固体。
【化学】培优探究题辅导专题训练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现有一瓶无色溶液,溶质可能是KOH、K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兴趣小组对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K2CO3与Na2CO3的化学性质相似。
②K2CO3溶液呈碱性,BaCl2溶液、C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设计并进行实验(评价反思)①甲同学提出操作(1)加入的CaCl2溶液必须过量,其目的是证明K2CO3存在的同时还要______。
②乙同学提出操作(1)在溶液较浓时,没有K2CO3也能产生相同现象,其原因是_____;建议改加过量的BaCl2溶液,BaCl2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拓展应用)KOH和K2CO3的混合溶液敞口久置后可能变成K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有白色沉淀生成 KOH(或OH-)除去K2CO3(或CO32-)(合理即可)氢氧化钙微溶,会析出 BaCl2+K2CO3=BaCO3↓+2KCl CO2+2KOH=K2CO3+H2O【解析】【详解】[实验探究]肯定含有碳酸钾,则向盛有少量样品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会有白色沉淀生成,碳酸钾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为红色,说明含有碱性物质氢氧化钾,故填:有白色沉淀生成;KOH(或OH-)[评价反思]①加入的CaCl2溶液必须过量,其目的是证明K2CO3存在的同时还要除去碳酸钾,防止对氢氧化钾的检验造成干扰,故填:除去K2CO3(或CO32-)(合理即可)②操作(1)在溶液较浓时,没有K2CO3也能产生相同现象,是因为氢氧根离子与钙离子结合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会析出形成沉淀;加入的氯化钡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故填:氢氧化钙微溶,会析出;BaCl2+K2CO3=BaCO3↓+2KCl[拓展应用]敞口放置则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故填:CO2+2KOH=K2CO3+H2O。
2020-2021培优探究题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氢化钙(CaH2)是种白色细颗粒状固体,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常用作登山运动员的能源提供剂。
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探究氢化钙的性质,将一定量的CaH2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且溶液变浑浊。
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写化学式)。
为进步确定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Na2CO3;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猜想四:NaOH、Na2CO3、Ca(OH)2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_______不需要验证,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方案一: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往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明显实验现象。
方案二:取一定量的滤液于另一试管中,往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讨论交流)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请解释方案一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上述小组同学将5g氢化钙样品(所含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到50g碳酸钠溶液中,充分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测得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4g。
计算:(1)样品中CaH2的质量分数为____。
(2)原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
(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答案】CaCO3 NaOH、Ca(OH)2四 Na2CO3+Ca(OH)2=2NaOH+CaCO3↓二稀盐酸的量很少,先全部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84% 10.6g 18.3%【解析】【详解】将一定量的CaH2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氢化钙先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然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化学】培优 易错 难题探究题辅导专题训练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中国首次海城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成为全球第一个稳定开采可燃冰的国家。
可燃冰开采困难重重,原因之一是可燃冰极不稳定易爆炸,大甲烷气体涌入大气层,会产生比二氧化碳更为严重的温室教应。
置换法是开采方法之一,将CO2液化后进入1500米以下的洋面,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沉入海底,因CO2较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问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置换出来。
(1)甲烷属于______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其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2)甲烷燃烧是将化学能主要转化为_____,甲烷燃料电池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能。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开采可燃冰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二氧化碳水合物的密度比水小C.可燃冰比二氧化碳水合物稳定 D.可燃冰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清洁燃料(4)可燃冰的微观构成为46个H2O分子形成8个笼,有6个笼中每个笼容纳了1个CH4分子,余下2个笼每个容纳1个H2O分子,则可燃冰中H2O与CH4的分子数之比是_______。
(5)一定条件下,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产物都是常见双(两)原子分子,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答案】有机物 25% 热能电 D 48:6 CH4+CO22H2+2CO【解析】(1)甲烷是有机物;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100%⨯=25%;16(2)甲烷燃烧是将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甲烷燃料电池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3)A、可燃冰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错误;B 、二氧化碳水合物的密度比水大,故错误;C、二氧化碳的水合物比可燃冰稳定,故错误;D、可燃冰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清洁燃料,正确。
故选D。
(4)由题可知,该可燃冰中有48个水分子,6个甲烷分子,故可燃冰中H2O与CH4的分子数之比是48:6=8:1(5)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CH4+CO22H2+2CO;2.利用下列实验来探究气体的制取和性质。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附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一瓶CO2,验满后,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发现没有变浑浊。
兴趣小组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查阅资料)(1)CO2过量时,CaCO3沉淀会转化为可溶于水的Ca(HCO3)2。
(2)AgCl不溶于稀硝酸。
(提出猜想)Ⅰ.石灰水已完全变质Ⅱ.___________ Ⅲ.CO2中混有HCl(实验方案)兴趣小组用原药品继续制取CO2,并进行探究。
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制取的气体CO2中混入了HCl,所以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交流讨论)若要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O2,需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饱和NaHCO3溶液和___________。
(拓展思考)回忆课本中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后,同学们尝试用排水法收集一瓶CO2,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
你认为该实验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一点)。
【答案】CO2过量,CaCO3沉淀会转化为可溶于水的Ca(HCO3)2CaCO3+2HCl=CaCl2+CO2↑+H2O 氯化镁没有产生白色沉淀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HCl+AgNO3=AgCl↓+HNO3浓硫酸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且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中没有干扰实验的气体成分【解析】【详解】[提出猜想]根据题意,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可能由于石灰水已完全变质、CO2中混有HCl、也有可能是由于CO2过量,CaCO3沉淀会转化为可溶于水的Ca(HCO3)2而导致没有变浑浊。
故填:CO2过量,CaCO3沉淀会转化为可溶于水的Ca(HCO3)2[实验方案]兴趣组用原药品继续制取CO2,并进行探究。
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故填:CaCO3+2HCl=CaCl2+CO2↑+H2O(1)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镁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分别称量下列两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填标号)。
a.大理石和稀盐酸 b.NaOH溶液和Na2SO4溶液(2)在足量氧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一。
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__g。
(3)在一定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微观示意图如图二。
回答下列问题:①一个A分子由__个原子构成;②C分子中元素的质量比N:O=__;③该反应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为__;④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__(填标号)。
a.元素种类 b.原子种类 c.分子种类【答案】a;温度未达到金属镁的着火点;2Mg+O22MgO; 1.6;2;7:16;化合反应;c【解析】【分析】【详解】(1)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要在密闭容器内进行,a 中大理石和稀盐酸能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来验证,b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钠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2)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刚开始温度较低,还没有达到镁条的着火点;发生的反应是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Mg+O22MgO;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即固体增加的质量,为1.6g;(3)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一个A分子由2个原子构成;C分子中元素的质量比N:O=14:32=7:16;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而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一定不变。
2.实验与探究某兴趣小组为探究CO2气体与金属Mg的反应,设计了一套制取纯净、干燥CO2气体,并用过量CO2与热的金属Mg充分反应的实验。
请回答相关问题。
Ⅰ、利用下列装置和相关药品进行实验(1)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是:______(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3)实验时应先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填代号)a、点燃D处酒精灯b、打开A装置中的弹簧夹,从长颈漏斗处加入稀盐酸Ⅱ、探究Mg与CO2反应的产物可观察到D处的实验现象有黑白两种固体产生。
查阅资料黑色固体为碳单质,白色固体是镁的化合物。
为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假设与猜想(4)猜想1 白色固体是MgO猜想2 白色固体是MgCO3猜想3 白色固体是_______(5)验证与结论取D 中固体适量于试管,加入足量的_____,观察到:有黑色固体不溶物,白色固体消失,_____的现象,则猜想1成立。
猜想2和猜想3不成立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答案】关闭弹簧夹(或止水夹),从长颈漏斗加水使漏斗颈内的液面高于锥形瓶内的液面,静置一段时间,两液面高度不变,则气密性好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b a MgO 和MgCO3的混合物稀硫酸或稀盐酸无气体产生(或无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加热时氧化镁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或碳酸镁受热分解)【解析】【详解】(1)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是连接装置,利用止水夹加紧橡皮管,通过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水直至浸没长颈漏斗末端,继续注水至形成液面高于锥形瓶内的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
故填:关闭弹簧夹(或止水夹),从长颈漏斗加水使漏斗颈内的液面高于锥形瓶内的液面,静置一段时间,两液面高度不变,则气密性好(2)稀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气体;故填:除去CO2中的HCl气体(3)实验要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防止镁与氧气反应,故实验时应先打开A装置中的弹簧夹,从长颈漏斗处加入稀盐酸,再点燃D处酒精灯。
故填:b;a(4)也可能是两者的混合物,则猜想3白色固体是MgO、MgCO3。
故填:MgO和MgCO3的混合物(5)碳酸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取D中固体适量于试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白色固体消失,不产生气泡,则猜想1成立。
猜想2和猜想3不成立的可能原因是没有气泡产生。
故填:稀硫酸或稀盐酸;无气体产生(或无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加热时氧化镁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或碳酸镁受热分解)3.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准备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有一瓶未盖瓶塞且标签破损的溶液(如图),他们决定对这瓶溶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的溶质是什么?(获得信息)(1)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钠元素的物质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2)实验室里盛放碱性溶液的试剂瓶通常使用橡胶塞。
(3)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氢氧化钠;猜想二:碳酸钠;猜想三:碳酸氢钠。
(实验探究)(1)小军取样滴加稀盐酸有_____产生,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或者是_____。
(2)小军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_____产生,进而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
(3)小华认为小军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_____。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还需要进行如下实验:(4)取小军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这瓶溶液的原溶质是_____。
(探究启示)实验中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_____。
【答案】无色气泡;碳酸氢钠;白色沉淀;若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也会产生上述现象;氢氧化钠;标签正向手心,用后及时盖紧瓶盖【解析】【实验探究】(1)根据稀盐酸能与碳酸盐或碳酸氢盐反应生成气体解答;(2)根据氯化钡与碳酸钠不能共存解答;(3)根据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也能生成白色沉淀解答;【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探究】(4)分析解答;【探究启示】根据液体药品的正确取用方法分析解答。
【实验探究】(1)稀盐酸能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反应,有无色气泡产生;(2)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所以若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进而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
(3)因为该试剂是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若是氢氧化钠可能会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变质生成部分碳酸钠,所以,小青认为小刚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若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也会产生上述现象;【实验结论】取小军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中还存在氢氧化钠,即原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探究启示】由于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应注意取用时标签正向手心,用后及时盖紧瓶盖。
4.化学学科实践活动课上,老师拿来一包粉末。
它是由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铁粉和久置的碱石灰干燥剂混合而成,让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1)碱石灰干燥剂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2)BaCl2溶液显中性。
(猜想与假设)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 Fe、Fe2O3、CaO、NaOH、Ca(OH)2、Na2CO3和_____等七种物质。
(进行实验)甲组同学对滤渣B的成分进行探究,记录如下: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取少量滤渣B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①_____②_____结论:滤渣B中有Fe2O3,CaCO3.实验操作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答出一个即可)乙组同学对滤液C的成分进行探究,记录如下: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静①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C(解释与结论)(1)乙组同学实验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
(2)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该固体样品中能确定一定含有的成分是_____。
【答案】CaCO3固体全部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Fe2O3+6HCl═2FeCl3+3H2O(答出一个即可)NaOH、Na2CO3使碳酸钠完全反应,以防止对检验氢氧化钠产生影响Fe、Fe2O3、Ca(OH)2、Na2CO3【解析】【分析】铁能被磁铁吸引,生锈产生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详解】猜想与假设:氧化钙吸收空气中的水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物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所以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 Fe、Fe2O3、CaO、NaOH、Ca(OH)2、Na2CO3和CaCO3等七种物质;进行实验:甲组:若固体中含有氧化铁,加入足量稀盐酸,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呈黄色,实验现象是固体全部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若固体中含有碳酸钙,加入足量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记录如下所示:乙组: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配酞试液,振荡,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氯化钡溶液呈中性,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实验记录如下所示:解释与结论:(1)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对氢氧化钠的检验有干扰。
乙组同学实验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使碳酸钠完全反应,以防止对检验氢氧化钠产生影响;(2)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可知,磁铁能够吸引黑色粉末,铁能被磁铁吸引,说明固体中含有铁,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加入水溶解时不放热,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固体样品中不一定含有碳酸钙,能确定一定含有的成分是Fe、Fe2O3、Ca(OH)2、Na2CO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5.KOH溶液中含有H2O、K+、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某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KOH溶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的原因。
(提出问题)KOH溶液中的什么成分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猜想)猜想1:KOH溶液中的H2O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猜想2:KOH溶液中的K+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猜想3:KOH溶液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