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闲情偶寄·解明曲意》音乐教育思想及教学启示
读《闲情偶寄》之感想

人文学院哲学系尼玛2011709004读《闲情偶寄》之感想《闲情偶寄》是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
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
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它是如何的奇特呢?我们可以举出其中的几个例子来,比如演习,演习部一共分为五段:选剧、变调、授曲、教白和脱套。
作者并没有一一讲关于戏曲的知识,他是根据自己对戏曲的了解以及平时观戏的经验来谈戏。
从整体上讲,作者对当时的戏曲持批判的态度。
并不是说当时的戏曲不好,而是认为,唱戏的人以及戏曲的主题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比如,“吾每观旧剧,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喜则喜其音节不乖,其中免生芒刺;惧则惧其情事太熟,眼角如悬赘疣。
”意思是说,作者每次观旧戏,都是又高兴有担心。
高兴的是因为他的音调不乖僻,听着顺耳;担心的是它的情节老套,就像眼角上挂了一颗肉瘤,看了让人不舒服。
于是作者大胆提出要对戏曲进行创新。
作者认为“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于是作者提出“缩长为短”“变旧成新”的批判创新思想。
当然,作者也认识到,改动就剧本,必须能点石成金,不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作者的这种想法正映照着现代中国人对戏曲的看法,现代的一般年轻人都不喜欢戏曲,一听到它的长调时就讨厌它,其实这种现象正说明,我们传统的文化需要创新,在不变本质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文化,否则,传统文化越来越会走向没落。
在这一部分,作者除了对戏曲的批判创新的思想外,还对戏曲的各种不足指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唱戏的人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甚至根本就不够胜任。
作者在“解明曲意”中说到:“吾观今世学曲者,始则诵读,继则歌咏,歌咏既成而事毕矣。
至于讲解二字,非特废而不行,亦且从无此例。
有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
”在唱曲人当中有很多都是口唱而心不唱,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作者严厉批评这些唱戏的人。
一本超越“闲情”的闲书——读李渔《闲情偶寄》

一本超越“闲情”的闲书——读李渔《闲情偶寄》晚明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士林更是青睐那些个性奇特、癖好怪异的人物,如张岱、王思任、祁彪佳;“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之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这一名言,颇能代表晚明时期人物的评价标准。
李渔其人,癖好甚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舞台戏剧自不必说,连房舍园林、居室布置、古董器玩、花卉竹木、饮食养生,甚至吃喝玩乐、梳洗打扮,都无所不好,无所不通。
仅一本《闲情偶寄》就设了“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多个部分,可见其“癖好”之多。
当年,我所教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芙蕖》,选自《闲情偶寄》种植部。
芙蕖是莲花的一种,恰巧,课本里还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它借花喻人,将外在审美与内在意蕴统一,赋予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气节,成为中华传统文人的理想人格,君子神圣的象征。
芙蕖、莲花“撞”车,倘若李渔不换个角度,另闯新路,很难写出新意。
果然,《芙蕖》独辟蹊径,大异其趣。
李渔明白声称“予夏季以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
作者明确申明绝非故意模仿周敦颐。
《芙蕖》抒发对莲花的挚爱,如数家珍般描述芙蕖的种种可爱之处。
文章开头总起一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接着备述“芙蕖”种种可人之处——可目、可鼻、可口以及霜中败叶之可用,照应第一段的总起,叙述得体,主旨突出。
最后小结:“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得出“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的结论。
芙蕖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如果单纯介绍芙蕖,作为说明文,至此已足够详备了。
然李渔并未就此停笔,而是续写了一大段抒发自己“爱花如命”的感慨:“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乞天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李渔既是追求精致生活的享乐主义者,又是注重实际的实用主义者。
李渔《闲情偶寄》对古文诵读教学的启示

李渔《闲情偶寄》对古文诵读教学的启示李渔(公元1610~约1680年),取名仙侣,后改名渔,号天徒,又号笠翁,兰溪人,自幼聪颖,擅长古文词。
明崇祯十年(1637),考入金华府。
41岁去杭州,后移家金陵,游历四方,广交名士。
清康熙十六年(1677),复移家杭州,约卒于康熙十九年。
李渔素有才干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
他重视戏曲文学,汲取前辈的理论成果,联系当时戏曲创作的实践,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为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等等尽收其内。
《闲情偶寄》中价值最高者,首推其中论及戏曲理论的文字,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及《声容部》的某些章节。
《演习部》从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等五个方面论戏曲表演,总结了昆曲艺术的教学和舞台演出的经验,论述了戏曲演出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如何选择和改造剧本,如何教授演员唱曲道白,及演员服饰妆扮和音乐伴奏等,并提出演戏不能落于俗套,要推陈出新等,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
许多名篇,读之字字珠玑,诵之金声玉振。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吟咏诵读使广大青少年能含英咀华、衔华佩实,使他们不再有灿烂的心声无以言表的尴尬,少一点粗俗的表白,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木纳,多一点含蓄幽默。
在学习与生活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那么如何才能“吟咏诵读,衔华佩实,金声玉振,字字珠玑”呢?李渔的《闲情偶寄·演习部》中关于如何教授演员唱曲道白的经验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1 启示一:诵读古文前先要透彻理解原文,熟悉作品,深切感受,才能声情并茂地表达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李渔认为当时有些优伶因为不识字,没有文化,不理解曲文,导致“有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与蒙童背书,同一勉强而非自然者也。
李渔声乐教学法“解明曲意”及启迪

的论 述 。《 词 曲部 》 、 《 演 习部 》 和《 声容部》 三 大部 分 中 , 李 渔 在
元 明 以来 戏 曲 创 作理 论 的 基 础 上 , 汲 取 前 人 戏 曲批 评 理 论 的 精华 , 结 合个 人 的 创 作 实 践 和 演 出 、 教学体会 , 对 中 国 古 代 戏 曲理 念 作 较 为 深入 、 细致 、 系统 的总 结 。在 当 时 来 讲 为 集 大 成
教 学理 论 中 的精 华 , 找 出对 当代 声 乐教 学 的启 迪 意 义 , 更 好地 传 承 与 发展 中华 文 明 。
中图分类号: G 5 2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0 9 1 6 ( 2 0 1 5 ) r "  ̄ . ' 一 0 0 2 7 — 0 3
种情 感 上 的 互 动 和共 鸣 , 营 造 出所 要 表 达 的艺 术 氛 围 。 从李 渔关 于 “ 有 终 日唱 此 曲 , 终 年 唱此 曲 , 甚 至 一 生 唱 此 曲, 而 不 知此 曲所 言 何 事 . 所指何 人。 ” 的论 述 中 可 知 , 他 所 讲
之作 . 其 中相 当一 部 分 论 述 对 当代 声 乐 教 学 仍 然 有 着 十 分 重
2 0 1 5年 2月
Hale Waihona Puke 内 蒙古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教 育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Ed u c a t i o n l a S c i e n c e )
要 的指 导 意 义 。特 别 是《 演 习部 》 中论 述 授 曲 时 要 求 演 员 要 做
《闲情偶寄》,跟李渔学生活

《闲情偶寄》,跟李渔学生活2014年底,随手买了一本李渔的《闲情偶寄》,非常喜欢,成天背在包里,每于睡前饭后,乃至工作闲暇,就读上几段,感觉很过瘾。
读完后,放手回翻,发现几乎每个段落都有被我用铅笔画出的美文妙句。
在我看来,李渔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大有可圈可点之处,对我们所谓“当下的生活”,有着非常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书里收录了很短的两则李渔传记。
大概是,居杭州湖上,自喜家与山水为邻,因号“湖上笠翁”。
曾题其室楹云: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图画中。
抛开传记里的描述,我们可以从《闲情偶寄》中读出,李渔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职业,用现在的话说有点像个剧作家。
他很喜欢自己的职业,曾这样描述对自己工作的理解:“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及长,自长及老,总无一刻舒眉。
惟于制曲填词之顷……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未有真境之为所欲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我欲做官,则顷刻之间便臻荣贵;我欲致仕,则转盼之际又入山林;我欲作人间才子,即为李白、杜甫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原配……”他说:“予生无他癖,惟好著书。
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铲除。
”他的工作,就是他的兴致所在。
当然,如前所述,他是一个落魄、潦倒之人,是一介穷书生。
他自娱自乐在他的琐碎生活之中,经常带着由他的姬妾家人组成的戏班外出表演,经常沉浸在他的创作中,他的著述也都在他南京的“芥子园书铺”出售。
虽说有戏班,有书铺,貌似也是小老板,但他的窘困,可以从几则小事中看出些许端倪。
他描写自己对蟹的嗜好时,说“予嗜此一生。
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
或许,蟹算是高档消费,那我们再看看他在面对他所钟爱的水仙而囊中羞涩时的表现:“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计其家口,按书中透露,则当在五十余人。
此种持家,恐怕也不是我们现在的三五口之家所容易理解的。
那么,《闲情偶寄》中讲了些什么内容呢?我认为,这是一本关于一个穷书生奋其所能,随时随地想有点小资情调的书。
浅谈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设计思想

艺 术 、 阅历 经验 的 结 晶 。此 书分 为词 曲部 、居 室部 、 器玩 部等 八 意 义 ,值 得我们 在实践 中运用 。 生活 在 明 末清 初 时 期 的 李 渔 ,亲 身 经 历 了 明 王 朝 的 腐 败 没
于 《 闲情 偶 寄 》具 有较 高 的 艺术 性 、文 学性 和 实用 性 , 因此 后世 落 以及清 初 的武 力 统 治 ,政权 的 更迭 带给 广 大人 民身心 的双 重 痛 研 究 它 的书 籍 、文 章 也 比较 多 。从艺 术 设计 的 角度 来 看书 中关于 苦 。他 深 入 体 察 民情 ,在 设 计 中始 终 把 实 用 功 能 放 在 第 一位 。 李 渔 的 设计 思想 论述 也有 很 多 ,例如 设计 创 新精 神 、 实用 设 计 为 “ 人 无贵 贱 ,家 无 贫 富 ,饮食 器皿 , 皆所 必 需 。 ”, 即人 没有 高
关键词 :李渔 ; 《 闲情偶寄 》;设计思想 李渔 ( 公元 1 6 1 1 —— 1 6 8 0 年 ) ,浙 江 兰 溪 人 ,原 名 仙 侣 , 字 笠鸿 ,人 称湖 上 笠翁 。李渔 投 身于 艺术 研 究领 域 , 博学 多才 , 生 辛勤 耕 耘 , 留给后 人 数 以百 万字 的文 学 装饰 设 计简 洁 等等 ,这些 思 想理 论 即使 在今 天 依 然值 得 我们 贵和 卑贱 的区别 ,家庭 没 有贫 穷和 富裕 的 区别 ,饮 食所 用 的碗 碟 杯 罐 类器 皿 都是 必 需之 物 。 同时 李渔 对 于那 些华 而 不实 的器 物 持 学 习和 借 鉴 。 鄙 视 的态 度 , “ 一 人之 身 , 百工之 所 为 备 。”这 是 因为 李 渔的 家 设 计 创新 精神
论 即使在今 天依 然值 得我们学 习和借鉴。
从李渔《闲情偶寄》“曲话”部分看戏曲文献对戏曲理论研究的功用

CN SN A GA G
பைடு நூலகம்
从 渔闲 偶 》 话部 看 曲 献 戏 理 研 的 用 李 《情 寄“ ”分 戏 文 对 曲 论 究 功 曲
张 晨
摘 要 明代 随着戏 曲创作和表演的繁荣, 曲理论批评经过理论批评家们的不 断探索和总结, 戏 得到 了空前 的发展。 李渔《 闲情偶寄》 曲话” 的“ 部分是 此时极有分量的戏 曲理论著作, 曲话” “ 在大量戏 曲文献 的基础上研究戏 曲理论, 组织周 密, 条理清楚 , 可以说是 中国古代一部最完备最系统 的戏 曲理论专著。 关 键 词 李 渔 《 闹情 偶 寄》 曲话 戏 曲文献 戏 曲研 究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家 、 剧家 , 戏 也是一位戏剧理论 家。入清后绝意仕进 , 家南京 、 移 杭州等地 。穷愁潦倒中 , 领家庭 戏班四处演 出以糊 口, 自为编导 , 至粉墨登场 , 甚 长期从事戏 剧 活 动 , 累 了丰 富 的艺 术经 验 。 毕 生戏 剧 实 践 的经 验 与 理论 思 积 他
二、 戏曲文献为戏曲研究提供有力的文献变撑,
任何理论 的提出都需要大量丰富的论据来加 以证明 , 曲 戏 研究也是如此 。李渔在《 闲情偶 寄》 曲话” 中提 出的一系列关 “ 篇 于戏曲剧本创作规律 的理论 , 要由大量的戏曲剧作来做论据, 都 提 供 文献 支 撑 。 “ 曲话 ”词 曲部 ・ 《 词采第二》 贵浅显” “ 一条中提 到 :曲文之 “ 词采 , 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 同, 且要判然相反 。何也?诗文之词 采, 贵典雅而贱粗俗 , 宜蕴藉 而忌分明。 曲不然 , 词 话则本之街谈 巷议 , 事则取其直说 明言。” 李渔认 为戏 曲的文采和其他文学形 一、 曲文献是戏 曲研 究的对象 戏 式有很大分别 , 其他文学形式讲求含蓄蕴藉 , 而戏曲却独要浅显 明白, 并举 了《 牡丹亭》 一剧 曲词太雅 , 令听众难以理解 的例子来 戏曲文献包括戏曲剧作和戏曲理论研究成果 ,戏曲文献是 “ 即汤若士《 还魂》 一剧 , 世以配飨元人 , 宜也 。 戏曲研究的对象 ,离开戏 曲文献的戏曲研究就如同无源之水一 做佐证 :无论其他 , 问其精华所在 , 以《 则 惊梦》 寻梦》 《 二折对 。予谓二折虽佳 , 犹是 般 , 法 进 行 。戏 曲 理论 研 究 , 须建 立 在 对 大 量 戏 曲作 品进 行 无 必 非元曲也。 惊梦》 《 首句云 :袅晴丝 , ‘ 吹来 闲庭院 , 摇漾春如 分析研究, 以及对戏曲理论著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 闲情 今 曲, 线 。 以游丝一缕 , ’ 逗起情丝 , 发端一语 , 即费如许深心 , 可谓惨淡 偶寄》 曲话” 的“ 部分中提 出的戏曲理论 , 很多都源 自李渔在多年 经营矣。然听歌《 牡丹亭》 , 者 百人之 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若 的戏曲创作 、 表演实践 中所接触 到的大量戏 曲作品。 云作 此原有深心 , 则恐索解 人不 易得矣 。索解人既不 易得 , 又何 例如关 于戏 曲创作 中的结构理论 ,词 曲部 ・ 《 结构第一 》 戒 “ 必奏之歌筵 , 俾雅人俗子 同闻而共见乎?其余 ‘ 停半晌 , 整花钿 , 讽刺” 一条 中引用 了戏曲《 琵琶记》 “ :人谓《 琵琶》 一书, 为讥王四 没揣菱花 , 偷人 半面 ’ ‘ 及 良辰美景 奈何天 , 赏心乐事谁 家院 ’ , 而设 。因其不孝于亲, 故加以入赘豪 门, 亲饿死之事。何以知 致 ‘ 遍青山, 啼红了杜鹃 ’ 等语 , 字字俱 费经 营, 字字皆欠 明爽。” 这 之 ?因 ‘ 琵琶 ’ 二字 , 四 ‘ ’ 冒于 其 _ 则 其寓 意 可 知 也 。噫 , 有 王 宁 卜, 里说到《 牡丹亭》 的曲词虽好 , 但太过于文绉绉了, 失却 了元 曲明 此非君子之言 , 齐东野人之语也 。” 李渔通过有人说《 琵琶记》 是 白如话 的优点 , 虽字字用心经营 , 但对于听众来说却欠 明爽 , 只 讥王 四这个很荒谬 的例子 , 来说 明“ 凡作传奇者 , 先要 涤去此种 能供文人案头 阅读之需 , 而不适宜现场演唱的要求。 李渔是从现 肺肠 , 务存 忠厚之心 , 勿为残毒之事。 以之报恩则可 , 以之报怨则 场演 出的需要来对 曲词创作提 m“ 贵浅显 ” 这一原则 的, 并且以 不可 ; 以之劝善惩恶则可 , 以之欺善作恶则不可”戏 曲创作 中应 《 , 牡丹亭》 为例 , 非常有说服力 。 存 忠 厚之 心 , “ 讽 刺 ” 这一 理 论 。 须 戒 的 《 曲部 ・ 词 词采第二》 戒 浮泛 ” “ 一条是承接上文 “ 贵浅显” 的 在《 曲部 ・ 词 结构第一》 减头绪” “ 一条指 出:头绪繁多 , “ 传奇 要 求 而 言 的 , 曲 词虽 不 可过 于 深奥 晦 涩 , 也 不 能走 向 反 面 , 填 但 之大病也……后来作者不讲根源 , 单筹枝节 , 谓多一人可谓一人 写得粗俗无聊 ,应 当按照角色的性 格特点写 出符合其身份的曲 之事 。事多则关 目亦多 ,令观场者如人山阴道 中,人人应接不 词 , 提出了创作 中戏曲语言个性化和情景化的要求 。 李渔举出了 暇。 接着引用了《 ” 荆钗记》 刘知远》 拜月亭》 杀狗记》 《 《 《 四部传奇 《 幽闺记》 中混淆小生与花面唱词的例子 :然一味显浅而不知分 “ 剧来说明它们结构上的成功之处 :《 》刘》 拜》 杀》 “荆 《 《 《 之得传 于 别 , 则将 日流粗俗 , 求为文人之笔而不可得矣。 曲多犯此病 , 元 乃 后 , 为一线 到底 , 止 并无旁见侧 出之情 。 三尺童子观演此剧 , 皆能 矫艰深隐晦之弊而过焉者也。无论生为衣冠仕 宦 ,旦为小姐夫 了了于心 , 便便于 口, 以其始终l 兀二事 , 贯串只一人也。 后来作者 人 , 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 。 即使生为仆从 , 旦作梅香 , 亦须 不讲根源 , 单筹枝 节, 渭多一人可渭一人之事。 事多则关 目亦多, 择言而发, 不与净丑 同声 。以生旦有生旦之体 , 净丑有净丑之腔 令观场者如人山阴道中 , 人人应接不暇。殊不知戏场脚色 , 止此 故也。元人不察 , 多混用之。观《 幽闺记》 之陀满兴福 , 乃小生脚 数人 , 便换千百个姓名 , 只此数人装扮 , 也 止在上场之勤不勤 , 不 色 , 初屈后伸 之人也 。其 《 兵》 避 曲云 :遥 观巡捕卒 , ‘ 都是棒 和 在姓名之换不换。” 虽然戏剧的创作要求情节曲折生动 , 但是必 枪。 ’ 此花面 口吻, 非小生 曲也 。”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 明了“ 戒浮 须依 照一条情节主线来发展 , 不能舍本逐 末 , 胡乱增 添枝节 , 使 泛” 的创作要求 , 每个角色都必须从他 的性格特点 出发 , 所谓什 观众摸不着头脑。 李渔从这 四部成功 的传世之作中 , 总结出戏曲 么人说什 么话 , 绝不可 以混淆 , 否则就会流于 浮泛 , 不能塑造 出 创作须“ 减头绪 ” 的理论 。 有 个 性 的人 物形 象 。
李渔《闲情偶寄》对古文诵读教学的启示

李渔《闲情偶寄》对古文诵读教学的启示作者:刘红花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7期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中教授演员如何唱曲道白的论述,深入挖掘了其对诵读古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本文重点从李渔所述透彻理解曲情、独唱合唱、高低抑扬、用官话等方面,得到古文诵读教学的四个启示。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诵读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李渔(公元1610~约1680年),取名仙侣,后改名渔,号天徒,又号笠翁,兰溪人,自幼聪颖,擅长古文词。
明崇祯十年(1637),考入金华府。
41岁去杭州,后移家金陵,游历四方,广交名士。
清康熙十六年(1677),复移家杭州,约卒于康熙十九年。
李渔素有才干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
他重视戏曲文学,汲取前辈的理论成果,联系当时戏曲创作的实践,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为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等等尽收其内。
《闲情偶寄》中价值最高者,首推其中论及戏曲理论的文字,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及《声容部》的某些章节。
《演习部》从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等五个方面论戏曲表演,总结了昆曲艺术的教学和舞台演出的经验,论述了戏曲演出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如何选择和改造剧本,如何教授演员唱曲道白,及演员服饰妆扮和音乐伴奏等,并提出演戏不能落于俗套,要推陈出新等,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
许多名篇,读之字字珠玑,诵之金声玉振。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吟咏诵读使广大青少年能含英咀华、衔华佩实,使他们不再有灿烂的心声无以言表的尴尬,少一点粗俗的表白,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木纳,多一点含蓄幽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第l 期
洪健生 :李渔 《 闲情偶寄 ・ 明曲意》 音乐教育思想及教学启示 解
11 0
因此,李渔在谈论戏曲演唱艺术理论时,是以他的
戏 曲演 唱实践 经验 为基 础来 谈论 的 。同时 ,身处 封
此 ,这些 优伶 要想 唱 的准确 ,较好 地把握 所演 绎歌
曲中的人物情感 ,就 “ 必先求 明师讲 明曲义。师 不解 ,不妨转询文人” 解明曲意》 中说 :“ 。《 吾观 今世学曲者 ,始者诵读 ,既则歌咏,歌咏既成而事
演出中的一些问题 ,结合他参加戏曲实践活动所积 累 的经验 ,博观 而约取 ,厚积 而薄发 ,总结 出来 的
精湛 的 戏 曲 理 论 。本 文 所 要 探 讨 的 《 明 曲 意 》 解
正是 《 闲情 偶 寄》 的 《 习部 》 中第 三 章 《 演 授 曲》 中的一 个 重 要 章 节 。 中 国戏 曲 是 从 民 间 歌 舞
和说 唱艺术 演变 而来 的 ,它有 故事情 节 ,有戏 曲 的 矛盾 冲突。李渔 所论 述的声乐表 演理 论 、正是从 这
一
艺 术历史 观来 对其 演唱艺术 给予 分析 的 。他 强调
了戏 曲的冲突性 ,戏 曲人物 的个性 特征 和声乐 在戏 曲中 的重 要性 。对于 演 唱 的功能 ,他 论述 道 : “ 声 音 之道 ,幽渺难 知 ” “ 者 自然 拂耳 ,精 者 自能 ; 粗
要有一些魄力的。他宁愿退去文人 的高雅之色,直 示谋生盈 利 的本相 ,这在 知识界 是被人 嗤笑 的 。正 如他同时代 的戏曲家袁于令评论他是: “ 善逢迎 , 游缙 乡间 ” “ 行 甚秽 ,真士 林 所不 齿 也 ” -这 , 其 ,2
娱神” 。他也强调了演唱的专业特点,他借喻 “ 耕 当问奴 ,织 当访婢 ” 的简明道理来说 明,论声音
不掌握戏剧情节的来龙去脉不了解特定历史条件李渔解明曲意的音乐教育思想划分为四个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以及矛盾冲突的特殊情境而阶段论述使我们对解明曲意的内涵更加的明只是按照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主次的去唱就只了和清晰同时对如何才能达到俨然此种神能只闻声鸣音转却不知所云所唱何事何情
第 l 3卷 第 1 期 21 0 2年 1 月
集 关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 i i iest o ra me vri oJ Un y
V 1 1 N0 1 o. 3 .
Jn 2 2 a . 01
李渔 《 闲情 偶 寄 ・ 明 曲意》 音 乐 解 教 育 思 想 及 教 学 启 示
洪 健 生
( 集美大学音 乐学院,福建 厦 门 3 12 ) 6 0 1
[ 摘要】将 《 闲情偶 寄 ・ 明曲意》音乐 教育思想 划分为 “ 读词义 ” “ 感投入 ” “ 物个性 ” 和 解 解 、 情 、 人 “ 声情并茂 ” 四个阶段来分析 , 诠释 了 “ 解明曲意”在 演唱 中的具体要 求。同时 ,结合 高校音 乐教学 ,以学
生为主体 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享受学习 ,享受音乐的和谐气 氛中,将 “ 歌词曲意”与 内心感受结合 在一起 , 以 “ 俨然此种神情” 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来 ,赋予作 品以鲜活 的艺术生命力。 [ 关键 词]教学 ;解明曲意 ;解读词义 ;情感体验 [ 中图分类号】G 624 1 .2 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7 — 9 ( 02 1 10— 4 6 1 6 3 2 1 )0 —00 0 4
他戏曲家不同,李渔 的逢迎或者谋利是以自己的艺
术审美 和艺术 涵养 为基础 。
李渔所著 的 《 闲情偶寄》一 书,内容 颇为驳
杂 ,涉足有 声容 、居 室 、饮馔 、种植 、颐养 等许 多 方面 的问题 ,而 戏 曲 理 论 主 要 集 中在 《 曲 部 》 词 、
《 演习部》二部中。这些戏曲理论也正是他继承前
毕矣 。 至于讲 解二字 ,非 特废 而不行 ,亦 且从无 此 例 。有终 日唱 此 曲 ,终 年 唱此 曲 ,甚 至一 生 唱 此
建社会的李渔 ,其作品的艺术趣味与美学观也深受 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然而,他结合前人创作和演 出 的丰 富经 验 ,以及关 于演 唱 的许 多真知 灼见 ,无
之道必 须 求 教 于 优 人 ,同时 ,他 还 “ 过 数 十 种 填
新词 ,悉付优人 ,听其歌演” 。将其所获得 的唱曲 经验和知识 ,通过 《 解明曲意》 阐述他的艺术 观。
[ 收稿 日期]2 1 0 0 0— 7—1 7 [ 作者简介】洪健生 ( 9O ) 16 一 ,男 ,上海人 ,集美 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 向为声乐研究 。
人研究 戏 曲理论 的成果 ,针对 当时 曲坛戏 曲创作 和
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 ,且尝僭作两间最乐 之人 ,觉 富贵荣 华 ,其受 用 不过 如此 ” 从这 段 自 … 述 可 以看 出戏 曲在他 心 目中的地位 。他 除了训练 演
员 、导演 剧 目,有 时 还 亲 自登 台表 演 。总 而 言 之 , 李 渔是一 个戏 曲全才 ,是精 通这 门综合艺 术 的戏 曲 实 践家 。李 渔 生 活在 明 末 清 初 这样 一 个 动 荡 的年 代 ,他 既有 附炎 趋 势 的 一 面 ,又 有 违 世 逆 俗 的一 面 。但是 无 论 哪 一 方 面 ,他 都 以 自己独 特 艺 术 才 能 ,靠他 创办 的李渔 家庭 戏班养 家糊 口,这在 当时 的社会是 非 常不易 的 。李 渔作 为一 个 出身并 不低微 的知识 分子愿 意跻 身下层 社会 的梨 园生存 ,还 是需
一
李 渔 的 生 平及 艺 术 成 就
彰显 了李渔 与 当时文 人处 事立 身观念 的差别 。与其
李 渔 (6 1—18 ) 11 60 ,原 名仙 侣 ,字谪 凡 ,号 天徒 ,中年 改名李 渔 ,字 笠鸿 ,号笠 翁 。李 渔是 明 末清初 中国文坛上 出现 的一个怪 杰 。无 论 在诗词方 面 ,还是在 小说 、戏 曲、史学 、园林 、饮食 、服饰 和养 生等诸 多方 面都有 丰硕 的成果 。李渔一 生酷 爱 戏 曲 ,他一 生最 重要 的贡献也 是在戏 曲方 面 。他 曾 这样 自述 :“ 生忧 患 之 中 ,处 落 魄之境 , 自幼 至 予 长 ,自长 至 老 ,总无 一 刻 舒 眉 。惟 于 制 曲填 词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