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晨 唐山大地震影片赏析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7 月末,我和朋友一同走进电影院观赏了电影《唐山大地震》。
观影过程中,我落泪两次,为避免被朋友察觉,我假借擦拭眼泪之机,匆匆将眼泪拭去。
然而,当朋友在某一时刻递来一张纸巾时,我突然意识到,她也在默默垂泪。
流泪是情感脆弱的表现,彼时的我们正处于情感的困惑之中,抱头痛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借助某种途径,来一次虚假的感动。
但我知道,我们落泪的原因,起码这部电影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仍有爱存在,且这份爱可以延续多年,最终得以善终,尽管它被唤作亲情。
在经历了爱情的波折后,我们才有机会停下脚步,去拥抱身旁白发苍苍的父母;才有机会压抑心痛,满心欢喜地寻求亲情的慰藉;才有机会展露笑颜,精心挑选送给父母的礼物;才有机会扪心自问,究竟何种爱才能永恒。
当电影演进至张静初因珍视生命而不愿堕胎的情节时,我深感认同。
我们不能因一时的欢乐而让生命降临,随后又因暂时的痛苦而将其轻易带走。
当电影呈现徐帆面无表情地拒绝邻居的爱意、拒绝儿子的安慰、拒绝搬家的画面时,我亦深知她心中的负罪感难以排遣,唯有不断地自我拷问,或在女儿 32 年后那声撕心裂肺的“妈”中,才能得到些许解脱。
在电影院播放的阉割版电影中,我不解为何需要进行此类和谐处理。
或许是因为其中的血腥场景,或许是因为生老病死的残酷现实,又或许是因为无法控制的天灾人祸。
若是和谐处理,便会失去真实的震撼效果,如同走马灯般的老图片在屏幕上缓缓移动。
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七夕节特有的浓情蜜意,有欲言又止的“爱你在心口难开”,有求之不得、已失未得或心已远去的无奈,当然,也有父母那无私、无尽、永恒不变的爱。
这些都是爱,然而,没有哪种爱能与血浓于水的亲情相抗衡。
所有的山盟海誓在亲情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溃不成军。
我曾与一位仅有露水情缘的男人索要名分,却遭到了他的落荒而逃。
这便是爱情,如此真实而残酷。
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去爱那些真心爱我们的人,她们爱我们,不计回报,不择手段。
《唐山大地震》影评

23秒的地震灾难,32年的忏悔等待——《唐山大地震》影评重庆的夏天天气很热,2010年的夏天气温更高了,因为冯小刚导演执导了一场地震风。
记得当时电影的宣传海报上写着“23秒,32年”,起初我还在想是什么意思呢,观影之后才明白,1976年唐山遭遇大地震,仅仅23秒就几乎摧毁了整个城市,而这23秒的灾难带来了除了死亡与哭泣,还给一位母亲带来了32年的忏悔和32年的苦苦等待。
《唐山大地震》,我起初以为只是一部灾难片,看过之后才发现片名只是一头噱头,影片一共两个多小时,地震部分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余下的时间都在讲述主人公元妮一家人的生活。
所以,比起中文的片名,我更喜欢影片的英文名《After shock》,本片的重点就是在讲述震后唐山的其中一家人的生活,他们是如何重新把破碎的家庭支撑、组合起来,那位母亲是如何在儿子女儿中只能救一个的难题中做出抉择,女儿是如何走出地震时母亲说救弟弟的阴影,以及震后的唐山人民如何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
说到地震,片中有几分钟地震时的特技,据说也是导演耗资巨大做出来的。
但是像这种特技我们在好莱坞的大片中已经看过很多了,所以在此我也不想做过多的评价,总之我觉得这一段特技还是成为了本片的一个卖点吧。
前半小时也就是讲述地震的经过这一段,我觉得导演运用了很多镜头语言。
在此我也想重点分析一下。
影片的开头是火车在铁轨上行驶着,天空中有无数的蜻蜓在乱飞乱闯,街上的行人都感到很诧异,也许是当时人们常识的欠缺,我们观众大都看明白了这一定是灾难前的预兆。
接着片名《唐山大地震》出来了。
然后电影开场,首先就是一段非常温情的背景音乐,这也就奠定了本片是走温情路线的。
在这段音乐中,几个镜头交代了主人公一家的生活环境,平静而幸福。
爸爸是开货车的,妈妈骑着自行车回家,姐姐方登带着弟弟方达拿着爸爸刚买的风扇回家。
到了家里,两个孩子争着要吹风扇,他们跟着风扇转动着。
一切是那么的美好,背景音乐仍然是那段温情的调子。
晚上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这也是妈妈元妮32年的痛苦等待的见证。
《唐山大地震》影视手法赏析

《唐山大地震》影视手法赏析影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这种方式虽然最容易让观众理解剧情,但是影片本事的特制决定了大场面只有五分钟,而这五分钟出现在了影片刚刚开始之时,这使得观众们在后续观影中始终存在落差,怨言在所难免。
如果换种角度,将大地震的震撼五分钟以回忆形式呈现,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头重脚轻的感觉了。
第一,剧情的挑战性。
一部电影剧情的挑战性在与它能够让其发展不跟着观众思路走。
我们看《后天》,看《2012》,看《泰坦尼克号》,灾难电影已经形成了一种套路。
这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关,既然是灾难电影,重点自然在灾难过程之中。
人们固然也知道灾后的重建,特别是人们心灵的重建举足轻重,但很少有人敢以此为重点展开描写。
许多反对者说,《唐山大地震》不过多的描述地震时的情景,反而写了唠家常似的写了一堆的矛盾:母亲和儿子的矛盾,养父和养母的矛盾,女儿和母亲的矛盾,婆婆和儿媳的矛盾……这不假,但不是本片的重点。
用媒体的话说,冯小刚这次打了一张亲情牌。
不错,地震发生时的感动可歌可泣,但灾后人们的拼搏,内心的挣扎,亲人之间的情谊更值得用血泪去书写。
从地震中活下来难,从心灵的余震中活下来更难。
我想问,看了这部电影,能不能让那场灾难牢牢地刻在心中?能不能被片中的温情感动?能不能从劫后重生的人们的经历中获得启迪?如果能,那这部电影就是成功的。
第二,冷静的视角。
拍摄这样一部电影,需要冷静下来。
首先,导演或演员要努力“走进去”,走进剧情,走进人们的心理。
他们的心情应该跟着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他们要试着设身处地地了解片中人物的矛盾心理,然后用出色的演技将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然后,他们必须要“走出来”,避免受虚拟人物太大的影响,用独立思考和理智分析,用冷静的思维,艺术化的手法重新审视这部戏,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制作。
这是因为这样,《唐》给我们的感觉才是客观的,冷静的,而不是带有导演或演员情绪化的。
第三,情感积压。
本片的精彩之处在于片末亲人相认的情景。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蔡家敏90814023整部电影的内容可以一分为二,前面一部分表现的是过去那个年代的面貌,借助于滤镜画面还原了那个年代的色调,灰暗而朴素,怀旧感十足。
在这一部分电影真实再现了唐山大地震时的悲惨画面,让我们这些从没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心惊不已。
当地震排山倒海般袭来时,房屋大楼坍塌、路面开裂、桥墩错动、梁体坠落......整座城市摇摇欲坠最后变为废墟,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就结束了。
这一部分的基调是沉重的、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直到第二部分,随着年代的跨越,画面才渐渐明亮,色彩也开始丰富起来,而观众到这个时候,心情也开始舒展起来。
随着每一次年代的变更,唐山的面貌也是日新月异,高楼林立、绿化成荫,表面上已经看不到地震的痕迹了,但这场灾难让一个城市亲人失散、骨肉分离,在人们心灵上依然是难以愈合的创伤。
“23秒,32年”是这部电影的最好注解。
一场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7岁的小女孩方登和弟弟方达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的两端,一位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
当母亲说出“救弟弟”那一刻时,小女孩眼里闪烁着一滴让人心碎的眼泪。
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电影由此进入了双线并行交差叙事之中。
一方面是弟弟在母亲的照顾下艰难生活直至自力更生,另一方面幸存下来的姐姐跟随养父母一起生活,内心中却陷入一个难以弥合的情感困境,从未回去找过亲人。
我们知道这两条线最终会交汇在一起,但是女儿却折磨了母亲32年之久。
最终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姐妹相遇亲人团聚,当母亲跪在姐姐面前道歉时,当姐姐抱着母亲连声“对不起”时,我们的心也跟着释怀,在这个世上还有什么比亲情更可贵的?那一刻,流泪是最好的宣泄。
一句“救弟弟”成为了母亲与女儿产生隔阂的根源,不仅让女儿埋下了埋怨的种子,也让母亲的后半生无法释怀。
为什么是“救弟弟”呢,这个选择固然是母亲万不得已的选择,但我以为,不是因为弟弟年幼,而是缘于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思想,要选了姐姐的话,估计老太太也不会答应的,那可是老方家的后代啊。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我一向泪点较低,看这部电影时更是哭得稀里哗啦,狼狈不堪。
电影开场的 23 秒,展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灾难。
成群的蜻蜓在狂风中疾速飞过,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音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而片中大强与于妮两口子在大难来临前的亲密互动,也为影片增添了一丝温情与感动。
中国的灾难片在好莱坞的影响下,逐渐学会了在大灾大难前加入一些情感铺垫,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当然,最让我震撼的还是那23 秒的特效,无论是声音还是节奏,都堪称一流,不再是以往那种山寨式的洪水泛滥,而是真正具有血肉的 2012 式灾难呈现。
为了目睹这样一段中国灾难片的里程碑式特效,即使不花钱买票,我也觉得值了。
然而,接下来的32 年,却让我看得有些云里雾里。
两个孩子迅速长大,男孩独臂闯荡杭州,前一个镜头还在骑三轮拉客,下一个镜头就已经开着宝马衣锦还乡;女儿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养母还时不时地吃点小醋,一会儿考上了医学院,一会儿又生孩子退学,最后竟然跟着一个大 16 岁的外国佬去了加拿大。
我都忍不住中途去上了趟厕所,结果回来发现时间过得好快。
我知道 32 年可以发生很多事,要把这么多内容浓缩在一部电影里并不容易,我也明白我对电影制作一窍不通,但我明显感觉到电影的时间线不够流畅,有些地方衔接得很突兀。
这32 年,是心灵遭受余震的 32 年。
在徐帆的表演中,我看到了这种余震。
她坚守在唐山,生怕亲人的鬼魂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自给自足了一辈子。
或许,唐山的浴火重生,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于妮这样的普通人的坚守吧。
相比之下,我不太喜欢张静初的表演,她的感情似乎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有些压抑,我在她的表演中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情感共鸣。
不过,我很喜欢电影最后的长镜头,悠扬的大悲咒在耳畔回荡,为那 24 万刻在纪念墙上的名字超度。
那个骑车的老人还会时常回来看望他的亲人,而唐山也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和记忆。
客观地说,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至少那 23 秒的特效让人眼前一亮,构想也颇具创意。
《唐山大地震》影视鉴赏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第一次看《唐山大地震》是在高考之后,至于为什么看这部电影我不清楚。
只记得看完电影之后,一双眼睛红的跟兔子似的,所以《唐山大地震》是感人肺腑的,至少我这么认为,《唐山大地震》值得我们一看。
众所周知,《唐山大地震》是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徐帆,张静初,李晨,陈道明等知名演员主演。
《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
该影片的剧情大概是这样的: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区爆发了7.8级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灾民无数。
面对即将倒塌的危楼,丈夫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都想去救被困的龙凤胎儿子方登女儿方达。
危急时刻,方大强拦住妻子,冲进去营救时,不幸遇难。
李元妮在震后发现,一双儿女被困在水泥板两端,若要营救必然要牺牲一方。
情急之下,她无奈做出了艰难选择——救弟弟。
此时却因此成了方登心中的隐痛。
后来,她被军人王德清夫妇收养。
高考后,方登进入杭州医院学习,与研究生师兄杨志产生感情…… 而方达被救断了胳膊,但凭借坚强的意志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32年后,这家人的命运都因为5.12汶川大地震再次发生了交叠,最后一家人再次团圆。
结局是意料之中的,是中国人喜欢的大团圆。
让人心里感到温暖,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后,你会发现该影片的胜人之处是以情动人。
在我看来,该影片的感人之处很多。
例如母亲李元妮在面临被困儿女只能就一个的抉择时,她无奈的苦求营救员“两个斗救。
”最后实在不行,吱牙说出:“救儿子。
”救出儿子后,又撕心裂肺地冲老天大喊:“老天爷你这个王八蛋。
”这一情景让我看到作为一个母亲的无奈。
还有一处感人的情节是在汶川地震的现场,一位母亲为救女儿,不怕女儿将来怨恨自己,不惜让女儿截肢,这也充分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即孩子痛时,母亲会比孩子更痛。
最令我感动的是徐帆试验的母亲李元妮在32年后与张静初饰演的女儿相认时向女儿下跪,请求女儿原谅,让我潸然泪下。
当然,地震后,中国人万众一心的营救被困人员也很令人感动,这都深刻地体现了一种大爱无疆的精神。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一、人性“本我”的体现人性的“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属于人的潜意识,完全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行为规范。
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本我的目标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从影片中的这一家子人身上,我们都能找到他们人性中“本我”的因子。
1. 方登强烈的求生欲望正是人求生的本能深夜,姐弟两人都已入睡,地震了,两人被同一块大板子压住。
救援人员说,只能救一个,因为翘起板子的一端必然压到另一端的孩子,让母亲做决定。
母亲说不行,都得救。
救援人员怎么问,母亲都说,都得救。
直到救援人员说你再不决定,我就先救别人了,母亲才做出了她这辈子最难做并愧疚了一辈子的决定:“救弟弟”。
当压在石块下面的姐姐听到了“救弟弟”三个字,眼角流出一串长长的眼泪,对母亲的恨也由此产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人类精神机能的最基本的来源,“本我”的作用就是满足人的原始本能的欲望,他遵循的是所谓的“快乐原则”(即追求满足人的原始本能的快感)。
就像婴儿感到饥饿时就会以哭声来提醒母亲喂奶,而决不会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方登在被石板压住以后,出于对活下去的渴望,她不停的用石头撞击的声音来告诉救援人员:我还活着,快来救我。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也告诉我们,人类需要的最低层次就是生理需求,活下去才能有更高的需求。
我相信,方登并不知道人格理论,更加不知道需要层次理论,但她的行为却是对人性“本我”的最好体现。
2. 母亲痛苦的选择揭露了一位母亲内心的煎熬母爱无私,面对两个孩子,十个手指又会各有长短。
从母亲将最后一个西红柿给弟弟吃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母亲相对而言更喜欢弟弟。
在我国广大农村,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特别能感受到这种交织的情感。
家里姐弟(兄妹)二人都在上学,但突然家里只能供一个小孩上学了,放弃的往往会是姐姐(妹妹)。
不要说在1976年的天津,就是在今天的天津,受中国封建礼教的影响,“熏男轻女”现象还是广泛存在的。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叙事模式分析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叙事模式分析【摘要】电影《唐山大地震》采用了多样的叙事模式,包括线性叙事、多视角叙事、反转叙事和情节交错叙事。
这些叙事模式相互交织,将观众引入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世界。
多视角叙事让观众看到了不同角度的事件发展,反转叙事则为故事增添了悬念和戏剧性。
影片叙事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有效地传达出地震灾难带来的种种影响,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叙事模式对故事情节的影响表现在让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电影《唐山大地震》通过精心构建的叙事模式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之中,让人们深刻思考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关键词】电影《唐山大地震》,叙事模式分析,背景介绍,线性叙事,多视角叙事,反转叙事,情节交错叙事,叙事模式对故事情节的影响,影片叙事模式的成功之处,总结。
1. 引言1.1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叙事模式分析电影《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背景的电影,该片通过不同的叙事模式展现了这场灾难对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该电影的叙事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线性叙事、多视角叙事、反转叙事和情节交错叙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叙事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及对观众情感的影响。
在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叙事模式对故事情节的影响,以及影片叙事模式的成功之处。
通过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的叙事模式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人性在灾难面前的表现和反应。
2. 正文2.1 背景介绍《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制片的中国灾难片,于2010年上映。
该电影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存、希望和团结的故事。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市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整个城市被摧毁,数以万计的人丧生,更多的人失去了家园。
这场地震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震惊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大地震》电影赏析
一、剧情介绍
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区爆发7.8级强烈地震,
房屋倒塌,灾民无数。
面对即将坍塌的危楼,丈夫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都要去救被困的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
危急时刻,方大强拦住了妻子,冲进去营救子女时不幸罹难。
李元妮在震后发现,一双儿女被困在了一块水泥板的两端,若要营救,必然牺牲另一方。
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救弟弟,此事成为大难不死的姐姐方登心中难以磨灭的隐痛。
后来,方登被一对军人夫妇收养,并顺利通过高考。
方达被救却断了胳膊,李元妮以无私的母爱抚养他成人,同时,日夜怀着对方登的愧疚与思念生活。
成年后的方达娶妻生子,并干出了一番事业。
本以为一家人至此天各一方,但地震32年后,这家人的命运却因为汶川地震再次发生了交叠。
二、视听语言分析
(1)镜头
《唐山大地震》开场运用了电影特效,把大地震来临时万物崩溃的悲壮画面逼真的呈现了出来:如成千上万只蜻蜓慌乱的飞过车站···地震场面只有7分钟左右,却营造了这部电影最为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据了解,这仅仅几分钟的地震镜头拍摄,特效的制作费用高达七八千万人民币,共动用国内外90名特效工作人员,花费了8个月的时间,完成
了260个特效镜头。
导演对于影片的基调定位是“史诗”性质的展现,因此俯瞰镜头用的较多,尤其在表现地震过后唐山的满目疮痍的景象时。
对杭州各处景点也是采用了大俯拍的拍摄手法,凸显了大制作的风格。
镜头切换灵活到位,方大强摇晃着冲进去的瞬间房子整个塌掉的这个镜头拍得很震撼,随之切换到地震以后元妮在黎明大雨中无助的哭喊,很好的营造了气氛。
(2)色调
影片在色调的处理上颇具匠心,开始是柔和的灰黄调子,犹如老照片一般象征着已逝的岁月,渐明亮的暖色烘托出方家在地震前的温馨生活;然后是大地震发生时,色调转为沉郁的黑白色,除了鲜血几乎再没有其余的彩色,暗示着大地震抹去了一切美好,残酷可怕;再之后,贯穿全剧的是淡淡的灰白调子,如一缕缕深渊中的薄雾,象征着人们心底压抑着的弥久的哀伤。
(3)音乐
在《唐山大地震》的30多段音乐中,运用的全部都是
赋予力量和呼唤阳光的大调式音乐,而绝没有凄凄惨惨。
在灾难电影中运用大调式音乐,实际上是在表达阳光向上时参杂了苦难和珍惜的情感,它是反向的表达,而这种表达使得音乐更有张力。
片尾曲选择了王菲的《心经》,配合结尾处
的小段纪录片式段落,让人心从感而生,祈福后生。
三、叙事分析
按照篇名来看,影片的叙事应该像是从宏大叙事、抗震救灾处着手,然而导演冯小刚坚持采用小说《余震》的故事原型,将表现唐山大地震的切口浓缩到一个普通家庭,通过表现主人公李元妮一家人长达32年的情感救赎过程,通过
他们各自经历的高考、恋爱、下岗、南下等一系列事件,反映了唐山和中国社会的变迁。
其实,《唐山大地震》并不是没有“宏大叙事”,只是这种叙事是隐含在个体命运之中呈现出来的。
当小方登在震后的雨中醒来,看到周围的断壁残垣和爸爸的尸体茫然无措时,一位解放军叔叔过来默默抱起她;当李元妮背着受伤的儿子赶往救护点,极度的悲伤和劳累使她近乎晕厥时,又是两位战士的及时出现,将母子二人背起来···一个个看似平淡的场景,分明让人感到了一种力量。
艺术叙述从个体经验入手,使《唐山大地震》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实现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突破。
叙事策略方面,作为一部目的明确的商业影片,《唐山
大地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而是运用了大量通俗剧的手法,渲染和强化了一个唐山大地震背景下的奇情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更应该是一
部家庭伦理电影。
叙事结构方面,“23秒,32年”是《唐山大地震》的宣传语,这两个呈“69式”交错的阿拉伯数字,隐含的正是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
于是,叙事结构就成为解读这部影片的关键所在。
影片的叙事仍然属于典型的类型化叙事的风格。
虽然32年后的故事回归到了23秒前,但32年的时光里,
故事的主线分散为三条,分别是母亲、姐姐和弟弟,按照时间顺序平行、跳跃式地展开,联系不大。
女儿那条线,体现在与其养父的亲情戏以及她自己的爱情故事上,叙事平淡如水;另一条线儿子从蹬三轮做苦力,一跃成为开宝马的富豪,故事情节跳跃;母亲这条线叙事有始有终,她因放弃救女儿而在心中留下阴影,一直独自承受着悔恨和自责,备受煎熬,最后与女儿相见,电影在中国式大团圆里走进尾声。
四、人格力量阐释
(1)母爱
影片从开始到最后,母爱是贯穿的线索。
元妮对儿女的爱,养母对方登的爱,方登坚持生下孩子的爱,以及最后汶川大地震时母亲看到战士受伤毅然决定给孩子截肢避免他
人受伤的爱,母爱都发出最亮的光芒。
(2)感恩
方达带女友回家时在车上明确告诉女友,如果母亲不同意他俩就得吹时解释到:因为母亲给了他三次生命,这是感恩。
当自己的孩子降生后不顾妻子的反对将孩子留给了母亲,
这是感恩。
是怎样的人格力量帮助方登在历经32年的情感蹉跎后帮助她找回了曾经迷失的精神家园?还是感恩。
又是什么让方登方达最终能够相遇并完成了中国式的大团圆,在我看来,驱使他们第一时间去到汶川抗震救灾不仅仅是那颗责任心,更是那颗曾经被他人、被社会所救助的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