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管理要点(全文)

2022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管理要点(全文)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规范化卒中二级预防能够明显降低复发率,减轻致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提高卒中的二级预防水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血压管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1:对于发生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目标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的患者,其目标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
2021 AHA/ ASA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对于近期发生腔隙性梗死的患者,合理的降压目标是收缩压<130 mmHg。
降压治疗可选择单药或联合用药,并根据个体化原则制定治疗方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血压与卒中发病率呈对数线性关系,基线收缩压每增加10 mmHg,卒中相对危险即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 mmHg,卒中相对危险即增加46%。
血糖管理糖尿病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概率为正常人的2~3倍。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控制血糖在卒中二级预防中显得十分重要。
2021 AHA/ASA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卒中患者合并患有糖尿病,其治疗药物和血糖控制目标应该是个体化的,但对于大多数患者,建议血红蛋白A1c≤7%。
对于部分患者,可以在二甲双胍中加入胰高血糖素样蛋白1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
血脂管理2021 AHA/ASA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大多数卒中患者,建议每天服用80 mg阿托伐他汀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并控制LDL-C<70 mg/dl 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如果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治疗后,LDL-C>70 mg/dl,应考虑联合依折麦布治疗。
如果LDL-C仍大于70 mg/dl,可考虑联合使用PCSK9抑制剂。
2019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极高危ASCVD患者的血脂目标值为<55 mg/dl,部分反复发生心血管事件的ASCVD患者,比如2年内发生2次心肌梗死的患者,血脂目标值控制在<40 mg/dl。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其中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和吸烟等。
以下是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建议。
高血压是导致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对于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如果发病数天后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应及时启动降压治疗。
对于血压<140/90mmHg的患者,降压获益并不明确。
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应在发病数天后重新启动降压治疗。
对于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
对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
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3方面因素。
脂代谢异常也是导致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有证据表明当LDL-C下降≥50%或LDL-C≤1.8mmol/L(70mg/dL)时,二级预防更有效。
对于LDL-C≥2.6mmol/L(100mg/dL)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于LDL-C<2.6mmol/L(100mg/dL)的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于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目标值为LDL-C≤1.8mmol/L(70mg/dL)。
对于颅外大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也推荐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不同ASCVD危险分层患者LDL-C达标及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ASCVD危险分层患者LDL-C达标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桑鹏程孙飞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0年第28期[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動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6月~2019年3月至大连解放军第967医院就诊的既往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询问并记录的方式收集、整理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修订版)》将入选患者分为极高危(n=242)、高危(n=207)、低中危(n=139)三组。
将极高危患者LDL-C达标定义为坚持或间断服用他汀类药物且LDL-C<1.8 mmol/L,高危组及低中危组达标分别定义为LDL-C<2.6 mmol/L和<3.4 mmol/L,无论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
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他汀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变量,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探讨影响他汀服药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①LDL-C达标率在极高危患者为42.1%,高危患者为59.4%,低中危患者为81.3%;不同危险分层患者LDL-C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②极高危和高危患者LDL-C不达标原因包括联合使用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比例低(10.0%和2.4%)、使用低剂量他汀类药物(37.9%和31.0%)及不按医嘱服药(26.4%和56.0%);低中危患者LDL-C不达标原因主要为使用低剂量他汀类药物(23.1%)和不按医嘱服药(76.9%)。
③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使用药物种类≤3种和对药物认知良好的患者服药依从性显著增高(均P[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他汀类药物;药物依从性[中图分类号] R743;R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28-0045-06Analysis of LDL-C attainment rat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SCVD risk stratificationSANG Pengcheng1 SUN Fei21.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Training Base of PLA 967th Hospital, Dalian 116011, China;2.Department of Circulation,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00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ttainment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the patients who were given statin treatment from June 2018 to March 2019 in PLA 967th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llected and organiz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by way of inquiry and recording. According to Chines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 in Adults(2016 Revision),the enrolle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extremely high-risk group(n=242), high-risk group(n=207) and low and moderate-risk group(n=139). LDL-C attainment in extremely high-risk patients was defined as adherence to or intermittent use of statins and LDL-C<1.8 mmol/L; LDL-C attainment in high-risk group and low and moderate-risk group was defined as LDL-C<2.6 mmol/L and<3.4 mmol/L with or without statins. Univariate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variables related to statin adherence,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multivariate analysis to explore independent factors affecting statin adherence. Results ①The LDL-C attainment rate was 42.1% in extremely high-risk patients, 59.4% in high-risk patients, and 81.3% in low and moderate-risk patients. LDL-C attainment rate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risk stratifi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00). ② The reasons for LDL-C non-attainment in extremely high-risk and high-risk patients included the low proportion of lipid-lowering drugs(statin combined with etheiblum)(10.0% and 2.4%), the use of low-dose statin drugs(37.9% and 31.0%) and not following the prescribed medicine(26.4% and 56.0%). The main reasons for LDL-C failure in low and moderate-risk patients were the use of low-dose statins(23.1%) and not following the prescribed medicine(76.9%). ③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edication adherence ofpatients with age ≤65 years old,drug use ≤3 types and good drug cogni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all P<0.05). The medication adherence of patients who lived alone, had low income and were easily affected by the health information of non-medical institu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ll P<0.05). ④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use of few drugs and good cognition of drugs could increase the compliance with statins. Low income, solitary status,and the influence of non-health care information could reduce adherence to statins.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doctor's rational use of lipid-lowering drugs and improve patient compliance with medi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DL-C adherence rate of ASCVD risk patients.[Key words]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Statins; Medication adherence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重要原因,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降低LDL-C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5月31日期间来在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体膳食控制、体质量指数、糖基化血红蛋白等因素对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后LDL-C达标率的影响。
结果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后,总胆固醇(TC)、LDL-C水平较服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体质量指数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组间比较,LDL-C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与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密切相关。
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进行正确的护理对防止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复发风险很高的疾病。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持续上升,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
脑卒中后2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如心肌梗死、猝死等;脑卒中后的5年,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
因此卒中的二级预防尤为重要,是临床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应重视和加强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干预。
根据我国《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1]中的建议,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应通过饮食治疗、生活方式治疗和药物治疗将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更低水平。
本课题主要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及影响因素,更好的推广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减少脑卒中复发。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1日~5月31日所有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共105例,其中男性患者为61例,女性患者为44例,年龄56~83岁,平均(65.4±8.5)岁。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他汀解读

2008 AHA/ASA
卒中合并冠心病或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病的患者,他汀降LDL-C的目标值为<100mg/dl,对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极高危患者LDL-C <70mg/dl。
基于SPARCL研究的证据,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或TIA的患者,即使无冠心病病史,也推荐强化降脂治疗,以降低卒中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Ann Pharmacother 2007;41:1937-45
2009系统性回顾:在所有降脂药物中, 只有他汀能减少卒中再发风险
Manktelow BN, et al. Stroke. 2009;40:00-00.
他汀
卒中 12% (P=0.05)
贝特
卒中 48% (P=0.09)
Donnan GA, J Hypertens.2003,21:s25
对切除标本进行组化分析
ATROCAP
阿托伐他汀20mg/日 能够稳定颈动脉斑块
“稳定斑块是他汀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机制”
各参数的降低百分比(%)
-60
-50
-40
-30
-20
-10
0
溃疡
炎症
巨噬细胞
安慰剂(n=30)
立普妥20mg(n=29)
Cortellaro M et al. Thromb Haemost. 2002;88:41-47.
荟萃分析亦表明: 他汀治疗使卒中患者获益
2007荟萃分析
2009荟萃分析
他汀用于卒中一级、二级人群:卒中发生风险降低21%(P<0.05)
他汀用于卒中二级预防人群:卒中再发风险降低12%(P=0.003)
Amarenco P, et al. Lancet Neurol. 2009;8:453-63
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
学 术 探 讨
Ac d mi su y a e c td
7 ・ 6
C iee ju n lo tn me iie a d e n p am c hn s o r a f e o dcn n t o h r a y h h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的 二 级 预 防
至 1 0 9 mmHg 4/ 0 。
12 糖尿病 是缺血性脑卒 中的独立危险 因素 ,而且 不受 . 年龄和性别 的限制。糖尿病 患者脑 卒 中的相对危 险度 大约 是非糖尿病患者 的 2 —3倍 以上 。临床上 缺血性脑卒 中死 亡 3 抗 凝 治 疗 患者中 ,糖尿病是 非糖 尿病患者 的 2倍 以上 。糖尿 病亦 为 大样本 随机对 照研究 表 明,抗凝 治疗 可减少脑 卒 中发 动脉 粥 样 硬 化 独 立 的 危 险 因 素 。 血 糖 的 良好 控 制 可 防 止 微 病率 6 %。华法林 是临床 中常用 的抗 凝剂。抗凝 治疗对 缺 8 血性脑卒 中患者二 级预 防的有效性 和安 全性有 争议 。对脑 血管病变 ,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 13 血 脂 异 常 高 血 脂是 动脉 硬 化 和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的 危 险 卒 中高 风 险 人 群 的 患 者 ,在 兼 顾 安 全 性 的 同时 ,可 行 抗 凝 . 因素 。调脂治疗观念 的更新 ,他 汀类药 物可能对 降低 卒 中 治疗预防脑卒 中的复发 ,对 脑卒 中低风 险人群 ,抗凝 治疗 风 险 有 益 。人 们 认 识 到 限 制 热 能 是 降 低 血 脂 和 载 脂 蛋 白的 不应 作为常规 治疗来 预防脑卒 中的复发 。抗凝 冶疗能 够使 重要方法。低密度脂 蛋 白增 高是 动脉硬 化首要 可控制危 险 发作停止 ,防止 和延缓 致命性 脑卒 中的发生 ,作 为~种 预 因 素 ,降低 低 密 度 脂 蛋 白是 治 疗 的 首 要 目标 。血 脂 防 治 建 防手段 已广泛 用于 缺血性 脑卒 中的产生 和复发 。此 外 ,低 议 将低 密 度 脂 蛋 白 < . m o L定 为 目标 值 。 有 效 降 低 血 分 子 肝 素 与 一 般 肝 素 相 比 具 有 较 小 的 出 血 副 作 用 ,具 有 相 26 m l / 脂 可 以使 脑 卒 中 的发 病 率 降 低 13 /。 同的抗血栓形成作 用 ,同时 具有较 高的生 物利用 度且给药 14 改 善 不 良 的生 活 习 惯 提 倡 健 康 的生 活 方 式 将 有 助 于 方 便 ,从 而 为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的 防 治 开 辟 了 新 领 域 。 . 降 低脑 卒 中 的 发 病 率 。 如 避 免 暴 饮 暴 食 , 饮 食 中宜 低 脂 、 4 外科 手术 预 防 低糖 、低盐 、多食富含 维生 素的蔬 菜水果 等。戒 烟酒 ,按 颈 动 脉 内 膜 切 除 术 :已 用 于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致 颈 内 动 脉 时作息 ,生活规律 。而且要避 免饱食 ,动 物实验 证 明少食 狭窄病人的卒 中二级 预 防,治疗 必须 限制在 有专 门的较高 和 相 对 饥 饿 可使 寿 命 延 长 。吸 烟 是 动 脉 斑 块 增 厚 的重 要 危 医疗 水 平 的 中心 开 展 。血 管 形 成 术 :m 管 内 支 架 成 形 术 与 险 因素 ,还可以增加 血液粘 度和凝结 功能 ,是 脑卒 中的重 临床对 照试验 正在进行 ,目前应 用仅 限于不适 于治疗 的狭 要 危 险 因 素 ,而且 戒 烟 2 5年 后 脑 卒 中 的 危 险 才 会 下 降 。 — 窄病人或 治疗 狭窄 复发 ,再次 手术风 险 高的病人 ,以及椎 适量饮酒可 以增加前 列环 素合成 和纤 维蛋 白溶解 酶的活性 动脉 和颅 内颈 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病人 。 ( 稿 日期 :2 0 0 . 1 收 01.5 2 ) 及增加 高密度脂 蛋 白浓度 。长期饮酒 不仅 可使血压 水平提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全文)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全文)一、病例引发的思考患者女性,61岁,主因“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2 h”于2019年12月25日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急诊。
患者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病史,就诊时血压165/110 mmHg(1 mmHg=0.133 kPa)。
患者初诊时NIHSS评分为10分,完善头颅CT平扫未见出血,于发病后3.5 h接受了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溶栓后2 h NIHSS评分6分。
患者急诊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住院期间完善入院常规实验室检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3.21 mmol/L,总胆固醇6.16 mmol/L,空腹血糖5.9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5.6%。
患者在院期间完善头颅MRI结构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脑室体部旁、放射冠及基底节区超急性期梗死灶(图1A);完善头颅MRA和CTA检查进行血管评价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存在重度狭窄(图1B、C);脑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检查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提示右颞顶片状区域低灌注改变(图1D)。
患者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对于该患者,应如何制定二级预防策略,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急性起病,表现为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症状持续不缓解,头颅MRI提示右侧基底节急性期梗死,故脑梗死诊断明确。
患者虽既往无明确危险因素,但入院时血压偏高,完善影像学检查可见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及斑块,同时患者否认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病史,在院期间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等心脏结构和节律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故病因考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发病机制考虑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和动脉到动脉栓塞。
患者合并存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出院时继续给予双联抗血小板、强化降脂稳定斑块及血压管理等治疗,择期完善介入评估。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探讨在我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达600万~700万。
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85%左右,<45岁的脑卒中发病率为9.77%。
复发性脑卒中较首次发生的脑卒中更易导致严重的致残,而且预后也更差。
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和降低致残率,干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包括控制血压、治疗糖尿病、降低胆固醇、抗血小板治疗、控制体重、戒烟、戒酒、体力活动等措施。
1控制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高血压和脑血管事件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是连续一致、持续存在的,血压越高,发生脑卒中的机会也越多,早期治疗高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降压治疗降低脑卒中事件主要与血压降低的幅度相关,而与药物种类无关。
治疗策略:①降低升高的血压本身。
②逆转所有相关危险因素。
ESH/ESC 2007高血压治疗指南高血压患者目标血压水平:所有高血压患者至少降低到18.7/12.0 kPa以下,如能耐受还应降至更低,糖尿病、吸烟及高危或极高危患者至少降至17.3/10.7 kPa,甚至<16.0/10.7 kPa。
2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大约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
强化血糖控制能够减少与糖尿病相关的各种事件的发生率。
随着血糖逐渐控制达到正常水平,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持续下降。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物和应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治疗目标:空腹血糖4.4~6.1 mmol/L,非空腹血糖4.4~8.0 mmol/L。
3降低胆固醇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是脑卒中高危或极高危人群预防事件再发的关键治疗措施之一。
因此,缺血性脑卒中或TIA 伴有冠心病或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患者,如果有高胆固醇血症,应积极控制血脂,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合理膳食,药物控制;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控制血脂的首选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史雁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5期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5月31日期间来在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体膳食控制、体质量指数、糖基化血红蛋白等因素对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后LDL-C达标率的影响。
结果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后,总胆固醇(TC)、LDL-C水平较服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与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密切相关。
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进行正确的护理对防止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复发风险很高的疾病。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持续上升,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
脑卒中后2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如心肌梗死、猝死等;脑卒中后的5年,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
因此卒中的二级预防尤为重要,是临床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应重视和加强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干预。
根据我国《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2010》[1]中的建议,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应通过饮食治疗、生活方式治疗和药物治疗将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更低水平。
本课题主要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及影响因素,更好的推广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减少脑卒中复发。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1日~5月31日所有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共105例,其中男性患者为61例,女性患者为44例,年龄56~83岁,平均( 65.4±8.5)岁。
纳入标准:①确诊缺血性脑卒中,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②临床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除外脑出血、非缺血性神
经系统疾病或可能增加出血危险性的大面积病灶;③上述诊断经神经内科医师的医疗记录证实;④在南昌居住时间>1年;⑤有>1种可干预的脑卒中危险因素;⑥能定期随访者。
排除标准:①静脉系统梗死;②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卒中及其他非缺血性脑卒中;③有任何严重或威胁生命的疾病(心、肺、肝或肾脏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估计不能完成随访者;④拒绝参与调查者。
1.2 方法首先评估个体存在的卒中危险因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健康指导,包括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坚持长期用药及康复训练,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避免不合理饮食,戒烟、酒,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等。
在患者出院后每2w由护士电话随访1次,口服他汀类降脂药物、康复训练以及血压、血糖、血脂等控制情况。
每4个月进行随访,行血脂检查,周期为1年,判断患者LDL-C是否达标率及饮食控制、服药等情况,若患者未坚持服药,注明原因。
1.2.1 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测量患者的体重(kg)和身高(m),计算体质量指数(kg·m-2)。
按照2004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3],以体质量指数>24 kg·m-2为超重;体质量指数>28 kg·m-2为肥胖。
根据腰围和臀围计算腰臀比,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男性>0.90、女性>0.85视为中心性肥胖。
1.2.2 膳食控制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07》中膳食评价标准为合格者,判断为膳食控制。
1.2.3 生化指标用I-Chromatm免疫荧光分析仪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用GPO-POD法测定甘油三酯(TG);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Synchro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试剂盒测定(贝克曼公司提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所有患者于服药前1w内,检查1次,服药后1w内,各进行1 次血脂检测,指标均用平行双管,且严格按照质控要求进行。
1.2.4 评价指标达标率(%)=达到目标值的患者人数/患者总人数×100%。
受试者LDL-C根据危险等级,达到《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07》中目标值,判断达标率。
1.2.5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独立样本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他汀类降脂药物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患者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后,TC、LDL-C较服药前明显下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其他因素对LDL-C达标率的影响
2.2.1 膳食控制的影响患者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前,有无膳食控制人群的各组LDL-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后,膳食控制组LDL-C达标率高于未膳食控制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2 体重的影响在105例的入选患者中,体质量指数(kg·m-2)正常的患者为32例,占患者总数30.5%;超重患者为42例,占患者总数40.0%;肥胖患者31例,占患者总数
29.5%;中心型肥胖患者为67例,占患者总数63.8%。
患者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前,患者LDL-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后,体质量指数正常、超重和肥胖患者LDL- C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性肥胖患者和无中心性肥胖患者LDL-C达标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显著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年来呈增加趋势,据统计约占脑卒中发病总数的70%以上[4-5],因此成为脑卒中重点预防对象。
缺血性脑卒中由多种病因诱导产生的疾病,研究表明动脉硬化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慢性疾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而动脉硬化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因此血脂异常可能会与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相关性。
血清中TC、LDL-C水平高与冠状窦性性心脏病的发生相关,但是否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清中TC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中HDL-C水平呈负相关,血清中LDL-C水平增高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虽然TC水平不高,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患者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结控制血脂,患者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后,TC、LDL-C较服药前明显下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人群是已经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其目的在于通过危险因素的评估,全面深化干预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以期达到阻止或推延目标人群的复发事件、实现功能和临床症状的改善、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是降低脑卒中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撰写.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 [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1, 3(3): 84-93.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79-380.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 [J]. 营养学报, 2004; 26(1): 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 [R].北京, 2005.
[5]张茁.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05.
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