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稿——人教版 必修二《氓》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稿——人教版 必修二《氓》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稿——人教版必修二《氓》师:现在正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浪漫季节,上课之初我们来听一首歌曲。

(播放《今天我要嫁给你》)师:在这样美好的天气听这样的歌曲感觉很温馨吧,但是歌曲不是白听的,问题来了,我们的人生不出意外都会牵着爱人的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当牵起爱人的手时我们总是会想到中国古人用来表明婚姻承诺的一句话,是哪一句?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师:同学们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生:出自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师:很好,课下对文学常识进行了积累。

请看课本14页课下注释一,请同学们齐读。

生:《诗经》收录了从春秋中叶到西周初年的诗歌共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师:风是民间歌谣,表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质朴情感,通俗易懂;雅是宫廷歌曲,主要是朝廷的隆重宴会上使用,典雅华丽;颂是祭祀乐歌,好比教堂中的唱诗班所演唱的颂歌,歌颂祖先神灵,庄重严肃。

在《诗经》中有大量来自民间的感人肺腑的爱情诗,今天我就来赏析一首——《卫风·氓》。

师:你早自习已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预习了课文,相信大家已经扫清了字词障碍,我来请同学为大家朗读诗歌。

第三排的从最左边这位男同学开始依次六位,每人朗读一节。

(生朗读,师纠正读音错误)师:同学们读得相当不错,不仅读音准确,而且富有情感,相信大家已经进入了诗歌当中去了,我想请一位同学为我概括这首诗歌到底写了什么?生:写了一对年轻男女的爱情故事。

师:概括很凝练,那么这对年轻男女的爱情故事是一帆风顺还是跌宕起伏的呢?他们之间究竟经历了什么?请同学们回到诗歌当中找找他们的经历了哪些阶段?(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师:好,我来请这位穿粉红色衣服的女同学回答,不用羞涩,大胆的说说。

生:嗯,我觉得有认识,追求,思念,结婚,矛盾,分手。

师:我们在她的回答上在归纳归纳,认识、追求,思念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恋爱。

恋爱之后就结婚,我们把这两个环节放在一起。

婚后两个人有了矛盾,婚姻发生了变化,我们概括为——婚变。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历年题集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历年题集

高中语文面试历年试题集人教版《必修一》【阅读欣赏】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2.雨巷.再别康桥3.大堰河---我的保姆【2016年1月】1.大堰河的一个片段要求:(1)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2)分析“紫色的灵魂”的含义。

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6.鸿门宴【2016年1月】1.荆轲刺秦王中要求:对易水送别进行赏析。

2.烛之武退秦师要求:分析“之字:的三种用法。

第三单元7.纪念刘和珍君 8.小狗包弟 9.记梁任功先生的一次演讲第四单元10.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 11.包身工 12.飞向太空的航程【表达交流】1.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2.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3.人性光辉写人要突出个性4.黄河九曲写实要有点波澜5.朗诵【梳理探究】1.优美的文字2.奇妙的对联3.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名著导读】1.《论语》2.《大卫.科波菲尔》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2.故都的秋3.囚绿记【2016年1月】1.荷塘月色要求:叠词表现力,分析荷塘月色中某一段叠词的作用,设计活动让学生感受叠词的效果。

2.故都的秋,秋槐图分析。

学生将本段概括为落蕊轻扫,让你修改并说明理由,抓住关键字词,句子分析。

3.故都的秋的练习三,列举写秋的诗,鉴赏其中一首。

第二单元4.氓.采薇5.离骚6.孔雀东南飞7.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田园居(其一)【2016年1月】1.孔雀东南飞给一段话要求:朗诵,分析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家的时候为什么要梳妆打扮。

2.氓(1)赏析余冠英翻译的《氓》的现代诗歌第一段,要求:指导学生将这篇古文翻译成现代诗歌。

(2)氓中兴的修辞手法。

3.采薇要求:朗读,找出重章叠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 9.赤壁赋 10.游褒禅山记【2016年1月】1. 兰亭集序要求不详。

第四单元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2.我有一个梦想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016年1月】1. 有一个梦想要求:分析排比句语势。

2017下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二批)【5】

2017下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二批)【5】

2017下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二批)【5】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6日下午福建省福州市面试考题试讲题目:《故都的秋》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常考课文:高中语文

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常考课文:高中语文

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常考课文:高中语文
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常考课文:高中语文
1.《故都的秋》
一道课后思考题,示范赏析一首关于秋的诗文
2.《荷塘月色》
朗读课文并讲第五自然段
3.《拿来主义》
片段板书,用到的写作方法。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常考课文:高中语文
4.《祝福》
研讨与练习三,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5.《荷塘月色》
第四段设计活动讲授叠词用法,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文字,要求是范读,鉴赏品读文中的方法,适当板书,
十分钟左右。

6.闻一多《葬歌》
给出了诗歌全文,请你选择一节板书,范读并组织一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朗读。

7.《鸿门宴》
文中第三段,首先有感情的读一遍,然后讲解出三个词语或者字的词类活用。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真题及解析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真题及解析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时间120分钟aaa满分15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A.《故都的秋》B.《荷塘月色》C.《小狗包弟》D.《拿来主义》【答案】CaaaA项,《故都的秋》是抒情性散文。

B项,《荷塘月色》是抒情性散文。

C项,《小狗包弟》是叙事性散文。

D项,《拿来主义》是杂文。

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的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A.《闺塾》B.《三块钱国币》C.《长亭送别》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答案】BaaaA项,《闺塾》选自《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属于古典戏剧。

B项,《三块钱国币》是丁西林先生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一部独幕喜剧。

C项,《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是元杂剧。

D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名篇。

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梳理而得出的答案正确的是()(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屈原AAA韩愈AAA汤显祖B.屈原AAA苏轼AAA王实甫C.杜甫AAA苏轼AAA王实甫D.杜甫AAA韩愈AAA汤显祖【答案】Aaaa从“香草”“九歌”等关键词可以看出(1)赞美的是屈原。

所谓“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所谓“空八代”,源自苏轼的评价“文起八代而衰”,认为自从汉魏八代以来,只有韩愈的文章符合道通。

由此可见,(2)赞美的是韩愈。

“玉茗堂”是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从遂昌辞官归家以后,新建用来写作、会客、家宴和演戏的居所。

汤显祖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其代表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历年试题集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历年试题集

高中语文面试历年试题集人教版《必修一》【阅读欣赏】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2.雨巷.再别康桥3.大堰河---我的保姆【2016年1月】1.大堰河的一个片段要求:(1)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2)分析“紫色的灵魂”的含义。

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6.鸿门宴【2016年1月】1.荆轲刺秦王中要求:对易水送别进行赏析。

2.烛之武退秦师要求:分析“之字:的三种用法。

第三单元7.纪念刘和珍君 8.小狗包弟 9.记梁任功先生的一次演讲第四单元10.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 11.包身工 12.飞向太空的航程【表达交流】1.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2.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3.人性光辉写人要突出个性4.黄河九曲写实要有点波澜5.朗诵【梳理探究】1.优美的文字2.奇妙的对联3.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名著导读】1.《论语》2.《大卫.科波菲尔》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2.故都的秋3.囚绿记【2016年1月】1.荷塘月色要求:叠词表现力,分析荷塘月色中某一段叠词的作用,设计活动让学生感受叠词的效果。

2.故都的秋,秋槐图分析。

学生将本段概括为落蕊轻扫,让你修改并说明理由,抓住关键字词,句子分析。

3.故都的秋的练习三,列举写秋的诗,鉴赏其中一首。

第二单元4.氓.采薇5.离骚6.孔雀东南飞7.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田园居(其一)【2016年1月】1.孔雀东南飞给一段话要求:朗诵,分析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家的时候为什么要梳妆打扮。

2.氓(1)赏析余冠英翻译的《氓》的现代诗歌第一段,要求:指导学生将这篇古文翻译成现代诗歌。

(2)氓中兴的修辞手法。

3.采薇要求:朗读,找出重章叠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 9.赤壁赋 10.游褒禅山记【2016年1月】1. 兰亭集序要求不详。

第四单元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2.我有一个梦想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016年1月】1. 有一个梦想要求:分析排比句语势。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试卷及答案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试卷及答案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试卷及解答第一批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用PPT课件展示荷塘景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所见到的荷塘月色的美好画面。

随后教师引导,若干年前,有位作家观赏了月色下的荷塘后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景色,随之引出课题《荷塘月色》。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地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明: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1.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找到文中每种景物所用的修辞,并在小组间讨论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

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

2.学生分小组赏析重点句子。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报考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情景交融。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真题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真题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真题《访谈》考题回顾考题解析(一)导入新课请一位同学采访另一位同学。

(采访后,评价)同学访谈的样子很像我们平时看的访谈节目。

可是,有的同学说得很对,他没有听出来这个访谈的目的是什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总觉得气氛怪怪的。

很多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今天,就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访谈,看看如何能把访谈做得专业,做得好。

(板书标题)(二)揭示主题1.什么是访谈?了解情况、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

2.访谈的方式有哪些?形式上:当面访谈、电话访谈、网上访谈。

方式上:开门见山、由远及近、由浅入深。

(三)要点指导1.访谈前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确立访谈目的、选择和了解访谈对象、设计访谈问题、选择布置访谈环境和准备记录工具等。

2.小组合作,总结访谈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①营造和维持友好合作信任的谈话氛围。

②根据访谈目的和受访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切入话题。

③针对受访者的应答和访谈环境,灵活提问。

④提问要步步深入,寓问于谈,多用求教、商量、探讨的语气。

⑤受访者发言时要认真倾听及时作出必要的回应,同时做好访谈记录。

3.看过《面对面》中张积慧的采访后,小组讨论,你受到哪些启示?①访谈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制定访谈计划,拟定好要提出的问题。

②提问需简洁明了、由浅入深,便于被采访者理解和回答。

③认真倾听被采访者的回答,体会其情感变化,灵活应对。

(四)场景模拟小组合作,制定访谈大纲等,模拟电话、网络访谈一位名人。

(五)评价展示1.推选2个小组展示模拟场景2.对学生的场景模拟和整个课程环节的参与度进行评价。

(六)小结作业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何为访谈,可以有哪些形式进行访谈,在访谈前需要注意什么,在访谈时,应该如何做。

在模拟练习的时候,同学们都能注意到这些问题,不过,还不太熟练,稍显生硬。

课下可多多练习,熟能生巧。

作业:访谈你的一位同学或朋友,了解他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形成的原因。

【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访谈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你还了解哪些名人有关说话艺术的小故事?【参考答案】1.周恩来有一次接见美国记者,对方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他听后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叫马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楚辞于2018年1月1日整理第一单元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这些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荷塘月色》采莲曲删与不删的效果,指导朗读。

读第1段,分析语文韵味。

分析最后几段情感。

(2017年上半年)第4段设计活动讲授叠词用法,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文字,要求是范读,鉴赏品读文中的方法,适当板书。

最后的采莲曲描写,删与不删的效果,指导朗读,适当板书。

朗读课文,并讲第5自然段。

(2016年下半年)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文的,各幅风景图均统一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清,哪一景物是在显示静,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文,往往会走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人家院落中极为普通,几乎处处都有,而它青中带黄的色彩又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足以代表作者心中的故都秋色。

如果非要找它哪里是清,哪里是静,哪里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又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这样去读文章,较易于触摸到作者写作这篇散文时的心境。

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这一说法应源于是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

我国古代刑罚制度屡有变迁。

至明、清时,又形成朝审、秋审制。

清代朝审是对京师死罪的会审;秋审是对各省监候死罪犯的会审,于每年秋季举行。

分“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四类,由刑部总其成,具奏皇帝以待敕裁,判决即行确定,依类处理。

此外,自汉以后逐渐发展成秋冬行刑制。

故而秋季对狱中囚犯,尤其是死刑犯,确具有特殊的意义,故产生“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也是自然的了。

作者引此例意在证明,“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人与一切动物一样,在秋季到来时,感受到的是幽远、严厉、萧索,即悲凉。

3、“‘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好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实际上,北京人说到秋雨时,不是“一阵秋雨一阵凉”,而是“一场秋雨一场凉”,其中的“场”字不读 chǎng,而读成 cháng。

这样,这句话读出来,类似于“平平仄仄仄平平”的韵律,很有点七言诗句的味道。

再加上拖长的语调和微叹的语气,其“秋”的咏叹意味就十分浓郁了。

再配上“青”的颜色和桥影或树影阴暗的光线,与全文的情感基调十分和谐。

4、把握记叙的线索与抒发的感情:本文以“秋味”为线索,把全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抒发了一种健朗、深沉、充实的感情。

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起笔,便定下了全文感情的基调,并确立了记叙的线索──秋味。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受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

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

5、《故都的秋》结构形式: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来写景抒情,开头(1~2段)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接着,在分写部分(从“不逢北国之秋”到“才感受得到底”)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上的联系,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议论部分,从中外诗文作家共同感受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最后总结全文,与总起的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的秋无比眷念之情。

6、《故都的秋》人文精神: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

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囚绿记》分析拟人状物修辞手法,再用拟人手法造一个句子分析。

生的欢喜。

(2017年上半年)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诗经·氓》三四节,比兴手法,翻译,情感。

(2017年上半年)带领同学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用“兴”手法的句子;解释文中用兴手法的这些句子。

(2016年下半年)1、根据示例带领学生进行翻译2、体会女主人公情感变化3、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诗中用兴的手法的句子。

4、三四节,朗读并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北大教授余冠英老师对第一段的翻译以及《氓》的原文1、讲清余冠英老师的示例的特点。

2、讲清翻译的要求。

3、试讲时间10分钟。

讲兴的手法,给了7个句子。

答辩:解释“赋比兴”中的“兴”。

1、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2、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3、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4、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诗经·采薇》最后一段的作用并朗读。

《离骚》屈原简介指导朗读,对比手法,对偶表达效果,板书如何使用附文,说明方法。

(2017年上半年)答辩:简介屈原。

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氏,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雀东南飞》背景,刘兰芝走之前为什么要梳洗打扮。

(2016年下半年)《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特色,手法,有几首第三单元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收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反复阅读这些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