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2007年版历史必修教科书变化简析
2007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刍议

的正面价值。
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加上一定的限制语,而不应该一概否定儒家学说在近代工业文明中的作用。
上述类似的例子在日常教学中随处可见,尤其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
我们的目光往往被新的教学手段、新的设计思路、美轮美奂的图片所吸引。
我们的评课似乎也在这上面纠缠不清,事实上,教材的处理、手段的运用、理念的体现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知识的准确性却是唯一的。
借用戏剧界一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要想不犯知识性的错误,在台下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寻找源头活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理论水平。
多读书、读好书,提高专业素养。
把自己努力塑造成能够科学运用知识的学者型历史教师。
【作者简介】桂俊,男,1978年生,浙江临海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陶亚敏】[关键词]高中历史教科书,2007人教版,2005人教版,课程标准[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1-0048-04【收稿日期】2008-11-28江苏省自2005年9月进入高中新课改,至今已有几年。
自2007年9月起苏南地区普遍使用的2007年人教版教科书(必修),比2005年版有了较大修改,既有突出的进步,也还有明显的不足。
笔者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与研究,本着对历史教育事业负责的精神,对2007人教版教科书略陈管见,提供编者与同行参考。
2005年人教版教科书由于编写仓促,问题不少。
笔者曾于2006年下半年撰写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人教版)修改意见》一文①,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人教社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对2005版教科书使用情况经过广泛的调研,归纳各地的反馈意见后,对原教材必修课三本教科书依照便教利学的原则,进行了修改。
首先是调整了单元的顺序。
2005版三本必修教科书均是前半本书中国史,后半本书世界史,两者截然分开,互相割裂。
2007版教科书体现了按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中外混编的原则,避免了将中国史、世界史截然分开的做法,有利于二者的结合。
部编七年级历史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丰富多彩的插图(上册138幅,下册153幅)
历史地图 想象画 遗址古迹图 文物图
大量插图,与课文的内容叙述相互印证,即活化了教材 内容,也使学生拓展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简练清晰的历史地图(上册18幅,下册17幅)
删减:
明朝的书画成就。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二、具体内容变化及分析 内容结构调整: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旧教材中明朝的灭亡安排在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一带而过,而新教材拓 展内容,将其单独编为一课。完整的呈现明王朝的治乱兴衰。
增加内容:
(1)增加了李自成起义。使明朝的历史有始有终,脉络清晰。 (2)将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放在这节课中。
旧教材往往给出的结论比较多,新教材则更注重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 衬,提炼观点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史料证实的历史学科基本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1、注重时序,线索清晰。
2、精选史实,降低难度。
3、课程结构,科学实用。 4、更新观念,科学严谨。 5、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6、图文并茂,时空观念。
(3)将旧教材第13课宋词元曲的内容并入本课。概括了词的概念、发展、词 牌、代表人物及各自写作特点。
删减:
(1)新教材删减了关于服饰、饮食、住房、交通工具的相关内容,以及宋元时 期史学、绘画和书法的内容。 (2)将旧教材宋词代表作品的相关内容和图片删减。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二、具体内容变化及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
浅析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亮点

浅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第3版的亮点点击数:1178 次录入时间:2008-1-12 13:48:00 编辑:金子明刘松柏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育硕士江苏吴江盛泽中学教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打破以往“一纲单本”的统一模式,开始实行“一纲多本”。
光高中历史教科书目前就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等多种版本。
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各有千秋,而人教版因其传统优势而备受青睐。
即便如此,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发现其中有很多不尽合理因素。
(红色部分拟改为:但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尽合理之处)。
为此,(此处加:各个出版社也在不断改版更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2004年第1版以来已经连续改版两次,2007年第3版正式出笼。
与前两版相比较,(此处加:人教版)第3版历史教科书总体变化较大,凸显很多亮点。
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以下称必修1第3版)与第2版(以下称第1、2版)对比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从外在形式结构角度看,第3版教科书主要有以下亮点:1、图片史料的选用更加恰当,安排合理,增加了一些与重大历史事件关联的重要图片史料。
图文并茂,彩色印刷是新课程实施后教科书在外观上最醒目的变化。
我们知道,历史科是一门时间学,历史内容都是过去时。
时过境迁再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去感知历史,往往有困难。
大量图片类史料引入课本对历史学习很有意义,能够使历史更加形象、生动,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易于感知已经逝去的情境。
但是,图片史料只有运用得当,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以第3版必修1与第1、2版封面图片的选用对比为例,第1、2版封面是一幅故宫图片,笔者认为这样设计是不尽合理的。
(拟修改为:笔者认为这样设计是欠妥的)首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不再中外历史分设,而是采用中外合编的专题史形式。
第1、2版封面使用故宫作封面图片,不仅反映不出中外历史合编的特点,还容易给人以坚持中国史中心论的印象。
不同版本历史教材的史实分歧及启示

不同版本历史教材的史实分歧及启示新课程实施以来,统编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迎来了一个“一标多本”的时代。
教材的选择权也进一步下移,出现了同一张高考试卷涉及多套教材的情况。
江苏省就以大市为单位,自主选用了人民版和人教版两套高中历史教材。
为使备课更加充分,教学更加高效,历史教师往往同时参阅两套教材。
两套教材既在栏目设置、内容选择、行文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具特色,同时也在一些史实和史论问题上存在着“刚性”分歧,研究这种差异和分歧,对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都不无裨益。
本文拟对人民版和人教版“古代手工业”部分存在的三处分歧作简要辨正,兼谈对教学的启示,供参考。
一、“素纱[禅] [补]衣”与“素纱单衣”人民版必修2第12页(2009年版,下同)和人教版必修2第9页(2007年版,下同)选用了同一件著名的纺织品文物的图片(见图1),但文字说明却分别标注为“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补] [禅]衣”和“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
那么,“ [补] [禅]”和“单”是否通用?谁对谁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发现,这件文物出土造册时就命名为“素纱[补] [禅]衣”,而不是“素纱单衣”。
1972年,在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考古队员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
墓中安卧着一位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沉睡了2000年的女子。
她就是汉代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
“素纱[补] [禅]衣”是辛追的随葬品,当这件衣服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所有的考古队员都惊呆了。
用马王堆汉墓的主要发掘者、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熊传薪的话来说,素纱[补] [禅]衣“薄得让人难以置信”,它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直裾,边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最早的印花织物。
这件文物出土造册时之所以命名为“素纱[补] [禅]衣”,是从材料品类和形制特点两个方面着眼的。
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绝对干货)

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绝对干货)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材对比对比版本:16年12月第12次印刷与17年7月第14印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P9《秦朝疆域图》突出各郡郡名;标注“五岭”位置2.P16 知识链接“腹里”特指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周围地区。
3.P19 《清时期全国(1820年)》标注各水系、省会、南海诸岛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P23 导语第三段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的生存再次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奋起反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
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抗日战争发展为以国共合作抗日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并终于在1945年8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P25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3.P27《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分的“势力范围”示意图》标注“京师”、“赤尾屿”、“钓鱼岛”、“台湾岛”、“海南岛”4.P32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图》更改图名;删去水系;标注“琉球群岛”5.P33 《义和团运动形势图》标注“朱红灯率领义和团武装起义的地点和时间”、“井陉”、“吴桥”、“平原”6. P35(1)课前提示◆在民族危机面前,国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全国人民团结抗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经过14年抗战,1945年,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转折点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第二段1931年,受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1.1新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科书《历史1(必修)》内容设置的变化

新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科书《历史1(必修)》内容设置的变化根据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辑出版了一套高中历史新课标教科书。
经过实验和充分调研,编者根据实验区教师的反馈意见,对本套书在2006年做了较大修订。
新版(2007年版)历史教科书从单元编排顺序、每课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栏目1都有很大变化。
为了便于教师更好的使用这套教科书,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本文着重对新版高中《历史1(必修)》单元顺序的调整、内容方面的设置等做一具体说明,以求教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研工作者。
为了便于师生对新旧版本高中历史课标教材具体内容的设置有个大致了解,笔者设计了新旧版本高中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主要内容变化对照表(见下),从单元到课目,两个版本的具体名称都一一列出,同时在表格中列出了每课具体内容的变化情况。
新旧版本(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历史1(必修)》主要内容变化一览表。
浅谈高中历史新旧教材内容的变化

浅谈高中历史新旧教材内容的取舍——以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5课《新航路开辟》为例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2010级陈宇 201010200060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它阐明了历史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以及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构建了全新的立体化目标体系,提出了思路新颖、时代气息浓厚的教材编写。
新教材的内容编写有了很大的改动,与旧教材比较,显得“缩水”了很多,新教材采用专题编排、中外贯通的方式,内容宽泛,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选材空间,但如何取舍,成了老师的难题。
结合本人以前所用过的旧教材,以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为例,浅谈对教材内容的增减来体现新课改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航路地理大发现对比现实情况我第一次接触到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时感到很好奇,因为在高中学习时并没有历史的选修课本,所以拿起了选修2快速的浏览了一遍,看到第5课《开辟新航路》时,发现于旧教材相比,内容简化了很多,并对此进行了点点思考。
下面以此课文为主线浅谈一下我的不成熟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的探索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资料: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线,这些航线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学者一般把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先基本上与外隔绝、鲜有交往的各个地区和民族,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日益紧密的联系为一个整体。
从此以国别和种族的地域性历史,逐渐变成正真意义上的统一的世界历史,全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影响下,不断向前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商业变化统称为“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导致的另一个经济结果就是所谓的“价格革命”,而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开辟新航路还极大的冲击了西欧的思想领域。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版教科书世界史部分的对比分析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版教科书世界史部分的对比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是中国初中教育中常用的教材之一,其中的世界史部分内容涵盖了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要求的提高,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
新旧版教科书在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及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将对新旧版教科书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优劣之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完。
2. 正文2.1 内容差异对比1. 新旧版教科书对于古代文明的重视程度不同。
新版教科书在古代文明部分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强调各个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影响,呈现了更加全面和多角度的视角。
而旧版教科书则更侧重于单一文明的发展历程,对于其他文明的影响和贡献相对较少涉及。
2. 新旧版教科书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方式有所不同。
新版教科书更注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和深层次解读,强调历史事件的多元原因和影响。
而旧版教科书则更注重事实记载和事件的发展过程,解读较为简单直接。
3. 新旧版教科书在对人物评价和描写上也存在差异。
新版教科书更加注重对历史人物的多维度评价,强调其性格特点和历史背景对其行为的影响。
而旧版教科书对人物评价较为单一,更注重其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
4. 新旧版教科书在历史资料的引用和运用上也有所不同。
新版教科书更注重利用多种历史资料和文献,全面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和情境。
而旧版教科书则更多地依赖于教科书编写者的解读和理解,历史资料的运用相对局限。
综上所述,新旧版教科书在内容差异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待古代文明的角度、历史事件的解读方式、人物评价描写和历史资料运用等方面的差异。
新版教科书更注重全面多元的分析和研究,呈现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历史画面,而旧版教科书则更侧重于简单明了的呈现和解读。
2.2 知识覆盖范围对比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版教科书在知识覆盖范围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新版教科书中,对于世界史中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的介绍更加全面和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把握好探究型和传授型教学的平衡 (1)课本正文中设臵了各种栏目,在课内 课后的练习中都体现探究性。既提供与课文有 关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各种资料,更提出富于 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更加积极的历 史思维活动。 (2)坚持历史知识的基础性和历史教育的 传授性特点。每课之后都有对基础知识的梳理 和归纳,有利于高考复习。 (3)不追求形式主义,每模块只设计一个 ‚探究活动课‛。
②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课程之间的过渡太陡, 高中新生的基础知识很难适应这种以模块为基础、 中西合编的专题史知识体系;
③课程内容专业性较强;知识量过于繁重, 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④必修三册内容上重复,详略不得当;教材 过于重结论、轻过程、探究活动难以开展等等。
人教2007年新版必修历史教科书的编修原则
新局面》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两课合为 《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课名改为《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还有些课文的名称变化不大,但正文内容基本上进 行了改写,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正课课文经过整合、改写后,总体上是课时减少, 内容精简,历史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避免了相同历史 内容的重复,更加便教利学。比如说:原教材的《抗日 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课第一目的重复, 合并后都归到《抗日战争》一课中;课标中规定的社会 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内容与《历史2(必修)》中的 内容重复,故将原教材中《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这课删除;将原教材的《打开外交新局面》和《改革开 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合并为一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使教学内容大大缩减。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第五单元第3课三目‚新时 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 交‛和‚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合并为第七单元 第24课第三目‚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东欧剧 变‛‚苏联解体‛合并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有的子目删除,如‚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 响‛‚辉煌中的阴影‛‚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还有 的子目增加,如‚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选官、用 官制度的变化‛‚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和平与动荡 并存‛。 经过调整后的子目,每课基本上都变成了三个子目, 便于教师教授。 大部分子目的名称和一些具体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具 体变化可参见教科书。
三本必修教科书分别侧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但这些内容是根本无法截然分开的。在现有课程标准 的框架下,虽然难度很大,07新版教材注意加强三 个模块之间的联系。‚联系‛分为几种情况:背景性 联系,如必修三中的‚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实际 上与必修一的‚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密切相联,后 者可以成为前者的背景。 第二种是横向联系, 如必修 一从政治史角度讲述‚辛亥革命‛,必修三则从思想 角度通过‚三民主义‛阐述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思想。因此。在07教科书中用特别的办法对这些联 系加以提示,希望学生能够时刻注意联系三个必修模 块中的相关内容。这样,一是可以避免过多的重复, 二是有助于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更全面完整的理解;三 是为最后的总复习准备基本的知识网络和线索。
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努力体现新的 教育理念 (1)努力体现课改精神,改变过去单纯进行知识传 授对知识掌握的倾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和创造性;更加注重过程方法;加强学习的探究性。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体现得也比较充分;注意培养 学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同时,教科 书的编写立足于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2)积极而审慎地吸取已为史学界普遍认同的历 史研究考古研究新成果,努力反映时代进步和学术进步。
随着单元顺序的改变,课文的顺序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便于教师授课,改变了过去以单元为单位设臵各 课的序号,这次修订编者将所有课文序号都连接起来, 编为整本书课文都贯通的序号,即从第1课直到第27课。 课文的名称大部分还是采用以前的提法,个别课文 名称也发生了改变。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改为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 洲大陆的发展》变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 扩展》、《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分为《鸦片战 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崛起》课名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 《国共的十年对峙》两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 利》改为《解放战争》、《打开外交
在这几项大原则的指导下,新版(2007年版) 历史教科书从单元编排顺序、每课的具体内容 以及相关栏目的设置上都有很大变化。
第一,单元结构顺序的变化 新版高中历史课标教材的单元数量也从九个单元 变为八个单元。 经过调整后的单元结构顺序更加合理,加强了各单 元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联系。比如说,经过整合, 把课程标准中的第六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和第七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提 前,分别作为第二和第三专题放在第一专题‚中国古 代的政治制度‛之后讲述。这样,西方政治制度发展 线索就一气呵成,也为现在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 侵略、争民主的潮流‛铺垫了世界历史背景。同时, 又将第八
再如,对必修三中有关古代中国的文学内容的讲 述,避免纯文学的技术性叙述,而是通过特定历史时 代的特征解释文学特点。如讲唐诗‚唐朝开放与繁荣 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 荣‛。 (2)删繁就简 减轻负担 减少抽象概念,除非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不出 现则不出现;大大减少课文正文的文字量,保证教学 进度和教学的有效性;辅助栏目的数量也大大减少, 做到少而精;课后练习只保留一个核心问题。 三、尽量加强三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 必修课三本教材把本来彼此孤立的专题历史模块 有意识地进行整合,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 相互联系和影响。
八、教本和学本特色相结合 (1)努力加强教科书的‚学本‛功能。在科学性 和准确性的前提下,突出教科书的生动性和可读性特 点:做到内容充实有趣、文字生动流畅、叙述具体形 象、头绪相对集中、图文并茂、朴素大方,不但方便 学生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兴趣。 (2)坚持教科书的规范性 新版教材更加强调:避免空泛的主观议论,要求 ‚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在相对平实的叙述中,讲 明历史中的道理;在思想、观点、内容和文字上避免 随意性,不随意抒发个人的历史见解或感慨;
随着单元结构顺序的调整,部分单元的名称也随 之做了相应调整。如:将旧版教材的的第二单元‚列 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第三单元‚近代中 国的民主革命‛合并,名称改为新版第四单元‚近代 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旧版第七单元名称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改为新版第三 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二,正课的变化。 修订前后课文数量没有改变,都是27课。不过修 订前,《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崛起》《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都是两课时,正 课共30个课时。修订后,每篇课文都是一课时,共27 课时。从课时据中外历史的时序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 把课程标准中相对割裂和孤立的子专题串联起来,用 《前言》的形式进行概括性串讲。 (2)在不超标的前提下,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 内子专题的顺序做出局部调整,大大加强了历史发展 的逻辑和联系。 (3)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以探究活动 课的形式,补充不可跳跃的重要历史内容,使学生感 受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六,保持专题历史体系下的‚历史感‛ 始终突出历史课的本质特征,揭示‚联系‛与 ‚发展‛为特征的历史过程,而不是‚孤立‛‚静止‛ 的散碎的事件、人物和现象。 新版教材更加强调: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具体历史 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核心历史内容,而不是孤立、静 止地介绍某些制度、事件、现象和人物,从而避免纯 政治学、法学、文学、科学学科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特 征。如在处理罗马法、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 共和国宪法、德国1871年宪法,中国绘画、戏剧、唐 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京剧、世界美术、影视、 科学等内容时,都注意避免纯政治学、法学、文学、 艺术、科学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特征,还他们以‚历史‛ 的特质。
五、 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指导--便教利学 (1)课本中设臵了很多建议性的学习指导。如单 元页上的‚单元导语‛就包括本单元内容的概括介绍、 学习要点等。这样使学生在开始本单元学习时,就能 抓住核心问题,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 (2)每课导入框内的内容适合高中学生心理特征 和认知水平、是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具体的、能 够承上启下的历史情景,以导入新课。这样,既能起 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又增 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指导性。 (3)注意突出要点 加强知识梳理 通过要点提示,知识体系和大事年表,使学生的 学习能够紧扣核心、突出重点,并最终在他们头脑中 建立起中外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到今年,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实验 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从2004年开始进 入实验),经过几年实验,广大师生 普遍认为,相较而言,人教版教材比 较成熟,便教利学。当然,课程标准 和教材也存在着不少的缺憾和问题。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①课程标准把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割 裂,造成教学中跳跃性大、知识逻辑和历史逻辑 性较差;
专题‚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提前,做为第五单元放到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 建设与祖国统一‛之前。这样,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 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也就为新中国的诞生和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讲述 做了世界背景介绍。而将近代史的内容由两个子专题 整合为一个专题,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叙述, 使得中国近代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主题更加突出, 可以说是强调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性,更加符合我 们国情教育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教材修订后的一个突 出特点。
第三,子目的变化。 具体子目的变化最大,有的子目进行拆分,如 ‚《权利法案》与责任制内阁‛拆分为‚议会权力的 确立‛和‚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艰难的法兰西共 和之路‛拆分为‚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和‚法国 共和政体的确立‛;第三单元第4课第二目‚夺取民主 革命的胜利‛拆分为第四单元第17课的三目‚内战的爆 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 大胜利‛;‚美国的‘冷战’政策‛拆分为‚从盟友 有的子目进行合并,如‚至高无上的皇权‛和‚较 到对手‛和‚美苏‘冷战’‛。 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合并为‚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 官制‛;‚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合并为‚政治协 商制度的形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和‚中 日关系的改善‛合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