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历时最久的保育院——重庆歌乐山保育院
在北温泉小学等待育才学校开学的日子——兼忆在歌乐山保育院

帅 昌书 先 生 告诉 我们 : “ 你们 是 在 这 里等 待 一
个 一个 的 向 陶先 生 作 了介 绍 后 ,陶 先 生 对 帅 先生 个 日子 ,等 待 育 才 学校 的开 学 。你 们 也 即 将 到新 建
说: “ 天 气太 热 ,你 们 先 到 文 化馆 去 休 息 ,三 点过 立 的育才 学校 里开 始新 的学 习和 生活 ” 。
重 庆 陶研 文 史
G e N n o e . r 3 a , 1 2 0 l 5 N o . 5 9
,
首 先 由陶先 生 给 我们 讲 话 。他 神采 奕 奕 高 兴 地 妈 妈 ,飘 零 在 外 ,这 是 极 大 的 不幸 。但 战 时 儿童 保 对我们说 : “ 孩 子们 ,你 们 好 !我 今 天 特 地 向你们 育会 把 你 们 抢 救 出来 ,在 保 育 院学 习 、生 活 ,现 在 报 告 一 个 好 消 息 ,我 们 的育 才 学校 在 多灾 多 难 中终 又到了育才学校 ,你今天能有这样好 的机会 ,在 陶 于 诞 生 了 , 邵 力 子 先 生 也 特 地 来 向我 们 表 示 祝 先 生直 接 的培 养 和 教 诲 下 ,得 到更 好 的学 习 成长 机 贺 。 ”我 们 7 1 个 同学 又 热 烈 鼓 掌 。 陶先 生 接 着 说 :
借住 在 小学校 的教室 里 。 铺 ,女 同学住 在楼 上 ,男 生住在 楼 下 。
是 在 歌 乐 山保 育 院建 院 一 周年 时 ,他 应 曹 孟 君 院 长
同走 进 草坪 ,面 带 微 笑 ,站 在 了我们 的面 前 ,陶先
我 们 把 一 张 张 课 桌 拼 起 来 ,就 成 了 我 们 的床 之 邀 ,参加 过 我 们 保 育 院 的周 年 纪念 会 ) 。他们 一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工作一瞥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工作一瞥作者:谢一峰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71年之前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一次演讲比赛的描述,尤其是对于蒋介石在观看比赛时唱起《义勇军进行曲》一事的介绍,希望能够为读者还原出蒋介石的另一侧面,并为我们重新认识和考察历史上的国共关系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保育会蒋介石《义勇军进行曲》【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088-01自1949年以来,《义勇军进行曲》一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和国歌沿用至今。
今年,饱经风雨沧桑的共和国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中国也早已经度过了那个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
然而,光阴荏苒,时过境迁,我们却不应该忘记那段历史,忘记它留在中华民族身上的深深印迹。
如果我们将历史回溯到71年前的1938年,这时的中国正经历着战火的洗礼,全面抗战已经展开一年,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中华民族正经历着最艰难的时刻。
正是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中国的妇女界和文化界的许多精英人士和普通大众发起了一场拯救难童的行动,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退缩,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立于前吾往矣,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决心和力量,1938年3月10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汉口成立,在接下来的八年时间里,他们保育了29486名难童,对于中国战时的儿童保育工作乃至整个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之所以能够引起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应该说同一大批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的参与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毛泽东曾亲笔为延安保育院撰写了“好生保育儿童”的题词;冯玉祥为庆祝保育会成立题写了专诗;朱德、彭德怀等人也同保育生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作为国民党方面的领袖,蒋介石对于其夫人亲自领导的保育会自然也是格外关注,这还得从重庆地区保育生的一次演讲比赛开始说起。
这个比赛进行了一个月左右。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宫廷(儿童)教育:宫廷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
宫廷儿童教育,主要介绍以太子、王子为对象的教育。
宫廷的儿童教育有独特的意义、内容和形式,主要体现在保傅教育制度上。
保傅制度:是古代宫廷教育制度之一,指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的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即为保傅制度。
师、保、傅,分太师、太保、太傅和少师、少保、少傅,统称三公和三少。
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
太保的责任主要是保证太子日常生活举止合乎规范,生活要有规律,要负责太子身体的安全与健康;太傅,从道德和政治方面教育和训练太子;太师,负责太子的学业,还要教太子懂得管理国家、统治百姓的道术。
三母制度:是古代宫廷教育制度之一,在宫廷内,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子师主要负责对太子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慈母要根据太子的需要,供给衣食和其他所需;保母负责安置料理睡眠。
《颜氏家训》: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中,这部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颜氏家训》内容全面、系统。
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内容涉及了胎教、教子、迁善、道德情操、勉学、练习技艺等家庭教育问题,也涉及了其他更广泛的教育问题。
就学前教育而言,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婴幼儿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和方法。
《颜氏家训》影响广泛,流传久远,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家教著作。
书中所反映的儿童早期教育思想、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眼前事:在教育内容上,朱熹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就儿童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眼前事”去教他们,就教者而言,是“教事”,就孩子而言是“学其事”。
他认为学必自近者易者始,并认为学问之道只就眼前日用的开始,初学应给以简单容易的内容。
800保育生逃难到重庆仅存300人 系抗战避难幼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800保育生逃难到重庆仅存300人系抗战避难幼
童
导语:八年抗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重庆,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年幼时因躲避战争而来到重庆,从此在这里工作、结婚、生子,这座城市
八年抗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重庆,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年幼时因躲避战争而来到重庆,从此在这里工作、结婚、生子,这座城市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他们曾有一个共同身份——“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生,自称“难童”。
86岁裴金全,曾是四川新津的一名保育生,小学毕业后到当时的“永川国立十五中”读书,认识了从天南海北到重庆避难的“保育生”。
退休后,他发起成立了重庆保育生联谊会,将200多名当年的保育生联系起来。
昨日,记者通过战时儿童保育会重庆联谊会,与4位老人面对面,聆听、铭记那一段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
秦玉声:“没能救下3岁孩子,至今愧疚”
秦玉声,93岁,祖籍安徽。
抗日战争爆发后,家乡沦陷,他跟着两个哥哥告别父母,开始逃难。
“逃到武汉后,哥哥把我托付给一个老乡开的小饭店,他们就去参军了。
我在小饭店帮老板带孩子。
老板的孩子只有3岁,叫小牛,十分粘我,每天我出门倒炭渣他都会跟着去。
”秦玉声说,1938年4月的一天,日本飞机开到武汉上空,空袭警报响起,他出门倒炭渣时,小牛又要跟着去,他担心出门危险,就不让他跟着去。
谁知,当他倒完炭渣回来刚走到门口,整个房子已在轰炸声中坍塌。
他活了下来,但老
生活常识分享。
钟永新·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川六院)自贡旧址寻访记【自贡抗战教育旧址寻访三部曲】之一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川六院)自贡旧址寻访记钟永新昔年我在维护自贡文史网站“网上自流井”时,转发过一篇关于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第六保育院的资料,文章末有位署名姚毓霖的评论留言,盛赞此段历史,并留下电子邮箱,经过交流,原来他就是当年在自贡读过保育院的幼童之一。
再与他几次邮件往来,获知姚老先生讲述的诸多自贡保育院、中国抗战见闻、美国行医等往事,并见到他上世纪80年代来自贡寻访旧址所拍照片,然而查阅《盐都发端·贡井——自贡市贡井区盐业历史文化资料汇编》,虽多有提及保育院分布多处的寺庙,却注明今多不存。
又在《自贡日报》上读到宋氏三姐妹视察自贡的一篇史海钩沉,所附有保育院照片合影,经人指出却是在重庆所摄,并非在自贡。
不过我曾认识一位居英自贡籍哈拿女士告知,她的父辈几乎人手一张宋氏三姐妹与盐场工作人员的合影,若顺此再寻,或可找到有关资料。
为寻访设于今自贡的四川第六保育院旧址,我特意专程去贡井,因学校原址有天池寺、井神庙、天后宫、谢家祠堂等多处,故一一前往。
根据比对姚毓霖先生所附相片的池塘,当为今天的贡井天池山上的天池寺,现得以维修扩建,里面原有老建筑存有不少。
在去天池寺的山道路上,有一地名,行人都呼为“保育院”,其位于几栋盐工宿舍后,已建成私宅,于是认为这里或许原来也是保育院的一个场所,经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官网有篇文章描述到“(四川第六保育院的)医院位于井神庙与天池山之间的路边坡上”,据此可认为应是医院所在地旧址。
藏在贡井老街的最深处有著名的井神庙旧址,原为供奉井神梅泽而建,外面有一大平坝,进门间的格局仍存,里面主要庙宇已全部不存,偶尔可见石础,住有几户人家,后山坡较陡立窄促,所植绿树较多,整体颇为荒凉,紧挨井神庙的善堂也基本拆除,尚有残留围墙,此地旁边一位年长者介绍说,善堂也是原来供保育院所用,但后来却是无端被拆。
保育院天后宫校址,号称容纳学生最多,达几百人,上世纪还在,可惜因年久失修而拆掉,旧址在今贡井旭川中学内。
探究战时儿童保育院的生存危机

战时儿童保 育院的职责不 仅仅在 于救 助难童 的生命 ,更重要 的是如 何使儿 童走出战争带 给他们 的创伤 , 使他们更好 的成 长 ,以便为 国家做 出贡献 ,但如何对这些孩子进 行教育?教 育面临 的困境和 难题 的原因 , 首先是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内容的空洞。教 师多是 一些抱 有爱 国热情的 年轻人 ,很多老师是无法担负三种角色的 :良师 、严父 、慈母 。班级教 学有时呆板与枯燥 ,学习情 形呈现停 滞或下降的现象。当各个年 级学生 同在一个班级时 ,老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其次 ,班级是 由各种 背景儿 童 的组成的 ,是一个特殊群体。保育院收容的儿 童成份 ,可说是 中 国社 会各阶层 的缩影 ,大有九流三教 ,鸡鸣狗盗之势。 由此你能想 象这些儿 童堆在一个教室进行教学的情况吗?这对老师对保育院的教育来 说绝对 是一个难题 。另外 ,大量儿童 出现异常心理 。孩子们无法 明白瞬间遭受 的一切 ,战争带给他们 的阴影显然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产生 了负面影响 。 三.保 育院后期 的难童 复员 问题 抗 战结束后保育 院光荣 的完成 了它的使命 ,保育会开始筹 备儿童 复 员的情况 。不过 由于儿 童数量 比较多 ,儿 童复员并不 是易事 。 “ 经调 查 结果 , 有家属或保护人可以领 回之儿童 占全 数之百分之六 十 ,保育会将 确有家庭 之儿 童送 至若 干交通据点 ,以便各家属及保护人 至指定地 点具 领。无 家可归之儿童 占百分之 四十 ,拟将其集 中于若 干适 当之保育 院 , 继续教 养至其 能 自 立 时为止 ” 。这是保育会 复员 的方法 ,此 外还有领 养 的方式 ,让更多的孩 子感 受到家庭 的温暖。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陕甘宁边 区分会 曾向总会 报告复员中出现的情 况 :“ 催领 儿童 启事登载 后领 回儿 童的很 少 ( 只有 五名 ) , 原 因是 多数家长要求 将儿童转 学 、升学 或习艺 ,有的是 因家庭 贫寒无力领养 ,还有的家长多年无信 , 不知下落 。因此 ,在院保育 生调 查表及保育生家庭情况调查表 ,根据所发式样翻印后 ,多数 因在战 中到 前方多年无信 ( 详 细地址 及职业 ) ,因此无法全 部填报 ,只能将 附近所 知家长情况填报” 。这种情况 在多数保 育院都存 在 ,在剩 余在保 育院 中 的孩子多数是无父无母无家可归和父母情况不明的孩子 。这就 与建立初 期收养孩子 的办理手续过于简单仓促有关 。另外政府在处理无 家可归孩 子 的问题上不够彻底 , “ 各省分会 院除有家 儿童送还 家后 ,将 于三月 底 结束 。虽 已与各省 当局接 洽 , 无 家可归 者 自四月份 始 由地 方接 收负 责 , 但能否按时实行负责 尚不得而知 ” 。
歌乐山保育院生活散记

歌乐山保育院生活散记作者:何延贵来源:《红岩春秋》2016年第01期编者按:他们的童年时代,正值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之时。
成千上万的幼小生命,因失去或远离亲人过着流浪生活,处境堪忧。
为抢救战区难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各地建立的保育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在重庆歌乐山建成的保育总会四川分会第一保育院(简称“川一院”,又称“歌乐山保育院”)就是其中一所,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历时最久的保育院。
今天,那些在保育院度过了难忘童年的孩子们,已是耄耋之年,但万千思绪不断。
为纪念那段岁月,本刊开辟栏目,特选编一系列回忆文章,由亲历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记录成长的时光。
我的童年是在战时儿童保育院度过的。
当时日军强占了我中原腹地,到处抢掠、烧杀,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的家也陷入绝境。
1938年秋,我刚满8岁,就和小叔、小姑以及两个姐姐离开了河南信阳吴家店的老家,一起被收容进汉口保育院。
我们在武汉只待了几天,便被编为第26批入川难童队,随后乘船沿长江西上,经宜昌、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辗转到达重庆。
不久,被分配到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四川分会第一儿童保育院(简称川一院)。
因院设址在重庆歌乐山,人们通常叫它歌乐山保育院。
美好的环境保育院位于歌乐山下的高店子古镇旁,那是一座偌大的院落,四周由竹篱围着。
一进大门,迎面是一座简易的大礼堂。
大院内,右边是错落有序的8排长长的平房,每排平房各有10多个小房间,两头是老师的宿舍,中间住着学生。
每个房间有4架双层木床,能睡8人。
大院左边也有几排平房,分别是教室、图书馆、医务室、厨房、大饭厅,以及老师们的办公室。
不远处,有大片的田园,种植着小麦、玉米、高粱和蔬菜,还有几间饲养房,喂养了猪、羊、鸡、鸭等。
就这样,我们这些从全国各战区收容来的500多名难童,学习、劳动、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并茁壮成长。
保育院的同学,除极少数在幼儿班的孩子外,其余都是按正规的小学编班,设1-6年级,每年都有毕业生走出保育院的大门。
宋美龄与战时儿童保育会

筹划战时儿童保育会。 98 1 2 13 年 月 0日, a < 女生活》 O 杂志刊
登 了由沈 钧儒起 草 , 李德 全 、 邓颖 超 、 伯群 、 沫若 、 国 傅 郭 唐
残酷 的战争 , 造成 千千万万 的家庭 流离失所 。而 日机 的狂轰 滥炸 , 日军 的野 蛮屠杀 。 更使 这些家庭支离破 碎 , 产生 了大批 失去父母亲人 的孤儿难童 。这 些难 童到处流浪 , 无依无靠 , 在 死亡线上挣扎 。在敌 占区的儿 童 .不是被敌屠 杀 , 是被敌 “ 就
日军施以奴化教育 , 至被杀害或劫到 日本 。儿童是 国家民 甚
族 的未 来 , 救 和 保 护 流 离 失 所 的儿 童 成 为 战 时 的一 个 重 要 抢
战时难童 问题 , 迅即引起 了中国妇女界 的关注 。13 9 7年 8 ,中国妇女慰劳 自卫 抗战将士总会 的委 员吴 贻芳 、赵懋 月
已有 一些成果 , 对保 育会 的缘起 、 立经过 、 成 经费 的筹集 、 难 童 的抢救与保 育均有论 述 , 但对 宋美龄在战 时儿 童保 育会 中 的作用研究相对薄 弱① 。本 文以宋美龄与战 时保 育会为考察
面托 人另觅相 当院址 , 一面 向政府建议 , 其通令 全 国各 地 请 政府设法提倡。”脚 p 南京沦 陷后 , 妇女 慰劳 总会迁汉 , 续筹划儿 童保育 工 继 作 。此时 , 中共长江局妇女组领导 人邓颖超会 同救 国会 的安 娥、 徐镜平 等人亦在 商讨组织 战时儿童 保育会 . 以救济战 时
任务。为此 , 宋美龄领导 的中国妇女界于 1 3 9 8年 3月成立了
战时儿童保 育会 , 并在各省 设立分会 , 筹建保育 院 , 积极抢 救
难童 , 对难童进行保护 和教育 。宋美龄 领导的战时儿 童保 育 会在抗 战期 间共抢救 和保育难童近 3万名 , 为战时 中国儿 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 ( 生活 区 )。西 区有小花 园、
凉 亭 、6 排大 教 室 、办 公 室 、实
进 行抗 日救 国教 育,教 唱 保育
院院歌》 、 义 勇军进 行 曲 、 大 刀 进 行 曲》 、 打 回老 家
安 娥 在 歌 乐 山 上 的保 育 院 一 文 中 还 提 到 , 每 天 睡 觉 之前 ,孩子们 在 自己寝室里 开半 个钟头 的晚会 ,主要任 务 为每 日
院 。 战 时儿 童 保 育 会 发 起 人 之
一
之 震聋;摔 跤 、打架 ,甚至 头破 血流 ,更使人 夺 目, I g , U…… ‘ 集
里没有 一点猫 鼠式的学校 管理 , 几 百 个 小 孩 的脸 上 一 天 到 晚 都
,
著名剧 作家 、诗人安 娥发表
在 ( ( 妇女 生活 第 六卷第 四期 的 孩 子 们 到 四川 去 了 》 一 文 提
们 在这次扩 大晚会 上, 决议 说: ‘ 大家都是 中华 民族 的儿童 ,大 家 都是被 日本军 阀炮 火压迫 下的 流 浪者 。大 家的遭遇 一样 ,大家 的境 遇一样 ,大 家的生活 一样, 大 家的 目的是一个 ,大 家的敌人
“ 无论 谁大概 都能 想象到集 一堂
没有 教养 、没有拘 束,终 日为追 求 二餐而生 活的孩 子的情况 D E ? 身 上的污臭 ,几使 人鼻 为之 塞; 吵 嘴 、叫骂、哭号 ,几使人 耳为
生活 的 自我检 讨 。 “ 有一次扩 大
验 室 、标 本 室 、 图书 馆 和 可 容 纳6 0 O 多人 的大 餐 厅; 东 区有 澡
堂 、理 发 室 、 草 顶 方 形 大 礼 堂 、
去 等歌 曲,组 织战 B - , j - J L 童 团在
周 边地 区宣传抗 日。经过保 育工 作者耐心 的说服 、恳切 的教导 , 孩子们逐渐 改掉 了相 互打 骂 、 自 私 的 恶 习, 在 学 习互 助 中进 步
大 院分 隔为 西区 ( 教 学区 )和东
的年 级 。他 们所学 的文化课 ,大 抵 与外面 的小学课本 相似 ,除语 文、数学外 还有社 会科学及 自然 科 学常识 ,教学 方法也很 民主 。
除了文化 学 习,老 师还对 孩子们
小羊 、鸭子 、鸽子, 每天轮 流两
个 同学来管理 。
候 ,省份 之见非 常浓厚 …… ‘ 打
着 。他们 变得 团结而 自律 ,爱 国 家 、爱民族,会 劳动 、有技能 ,
讲卫 生 、锻炼 身体, 艰苦朴素 、
吃苦耐 劳。 1 9 3 9 年1 月, 新 华 日报》 记者 田禾 实地 走访后发 表 了 歌
群 架 ’的表 演每天 都有 。后来他
众 夜校 ,教 大众识 字读 书;调 查
烈军 属家庭 状况 ; 自己种菜 ;缝 衣 、打 草鞋 ;下 山背米运 物; 办
小工 厂制肥 皂; 以工代赈修 路 ; 挖建 防空洞 ……可 以说 ,保 育 工
作者所 选择 的 陶行 知倡 导的抗 战
教育 ( 儿童 必须过 战 时的生 活, 必须 为抗战 服务 ,必须在 抗 战的 ▲ 曹孟君院长与孩子们在一起 叫到 了 宿 舍 , 心 疼 地 拉 着他 的
教育开辟 了新 的路”, “ 由保育 会 儿童做 起,将 形成全 国集体生
活 的儿 童的营垒 ,建立起 儿童抗
建工作 的核心 作用”。 从 保 育 会 的 文 件 、 工 作 计
划 、报 告 , 报 刊 消 息 以及 某 些 当事人 的 回忆 中,我们 还可 以看
到,歌 乐 山保 育院 的儿童 曾组织
体生 活 ’在他 们脑 中根本不 会存 在过 ……”从 刊 载于 1 9 3 8 年5 月 1 6 日 ( ( 妇 女生活 署名 “ 永 沂” 的这 篇文章 可 以看 到, 刚进 院 的
孩子 多么让人头疼 。 进入 歌 乐山保育 院后 ,通过 文 化测验 ,孩子们被 分配 到不 同
是挂着 笑脸 的 。文 中提到 ,孩 子 们 自己办 了壁报 、图书馆 ;最有 趣 的是会 客室 旁边的小 公园 ( 即
巴山公 园 ), 它完全是 由孩子 们 开辟 出来 的, 铺路 、筑 鱼池 、砌
及: “ 战 时儿 童 ( 汉 口第 一 临 时 )保 育院 陆续 有五百 名儿童送 到 四川第一保 育院去了。”
▲歌 乐山保育 院教 学区 1 4
小分 队参加 “ 五三” 、 “ 五 四”
大 轰炸 的抢救 工作 ; 为前 方将 士 节 食义 卖, 募寒衣 、防毒 面具 , 缝 制棉 背心 ;到学 校 、军 营 、街
头 、伤 兵 医院宣传 抗 日救 亡及 慰
问;到 广播 电台演 唱;给 前方 将 士及华 北游 击队 写慰 问信 ;办群
乐 山保 育院 印象记 ,称这里 是 “ 三 千尺上 的 自由天 地”—— 这
是一个,大家 的工作是一个 。 因此彼此 都不要分 省份 ,不要打 架 。 中 国人 的拳 头 , 中 国 的武 器 ,只是打 击 日本 帝国主义 和汉
奸 走 狗 们 的 中国儿童
草坪 、建亭子 ,连监 工员都是 孩 子; “ 引人注 意的是每 个假 山上 都装设 了大炮 ,他们还 要建设 防
空壕, 飞机场 ,江 防要 塞 ……这 是他们 创造新 中国 的试 金石” ; 小公 园后面 的小牧场 养 了兔子 、
模 范 保 育 院
川一 院坐落在 歌乐 山高店 子 镇左侧 的 山坡 上 。进 大 门,一 条 4 米 宽 的 石板 大 道, 由低 向高 把
8 排 学 生 宿舍 ( 每 排8 间, 每 问4 张双 人床 )、大操场 、小农场 、 小工 厂等 。还 有一个 拥有1 0 余床 位 的病房和 医务室的小独院 。 保育 院接 收的孩 子有家 的 固
不 少,但流 浪街头 的数 目更 多 。
晚会 上, 曾解 决过这样 一个 有意 义 的问题 。当孩子们 初上 山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