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师心得

合集下载

百年巨匠之齐白石观后感3篇

百年巨匠之齐白石观后感3篇

百年巨匠之齐白石观后感3篇《百年巨匠——齐白石》观后感1该纪录片从“木匠到画匠,画匠到画家,画家到巨匠”这三个时间段介绍了齐白石的一生。

儿时的生活片段,中年时期的“五出五归”,游历天下,对大自然的切身体验,让他的作品更显淳朴天真,更有动感,更具生命力,起起落落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他晚年的辉煌。

纪录片中介绍他的生平的同时也展现了他早年的雕刻作品以及各时期的绘画作品,他不循规蹈矩,在临摹前人作品的同时加以创新,创立自己的风格流派,在不求似中的似,得其神韵。

此外,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伯乐的重要,知音的可贵,胡沁园、陈师曾和徐悲鸿等人对他的帮助,成就了巨匠齐白石,给中国绘画历史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齐白石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自律,自强的强大生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只要肯下功夫,不放弃,就会有所成就。

记得之前在课上有讨论过绘画是否会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的衰落,在看了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后,更加肯定了我的答案,不可能!绘画作品所呈现的似非似的神韵,以及每一笔的生命力,摄影作品永远也无法取代。

且自己最近在学习刀画,每完成一幅作品的幸福感与成就感,远远超过完成一幅摄影作品,这也许就是绘画作品的魅力所在!《百年巨匠——齐白石》观后感2昨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播《百年巨匠——齐白石》,蓦然想起曾见过他的一方印章“苦白”。

从木匠到画匠、从画匠到画家、从画家到巨匠,在其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近乎传奇的情节和故事,而苦难则是其生命的底色。

我以为,用“苦白”两个字足以概括其人生。

齐白石一生苦日子多,好日子少。

年少时学木匠,做的是苦力活;40岁时出门远游,“五出无归”皆为谋稻粱;55岁时避难到北京,此后一直客居异乡,以卖画刻印养活全家。

在他寄居北京的晚年,长孙秉灵、至交陈师曾、母亲周夫人、父亲齐贳政、门人瑞光、六子良年、妻子陈春君、继室胡宝珠、女儿良欢先后去世,伤心事接踵而至。

《白石老人自述》一书里写到这些事,“眼睛都要哭瞎了”“真觉得活着也无甚兴趣”“多么痛心”“泪哭欲干,心摧欲碎”“去哭了他一场”“怎不叫我洒尽老泪”“衰年伤心”之类的话,透露着老人灰暗惨痛的暮年心境。

百年传承,独具匠心——专访潮州手拉壶大师张瑞端

百年传承,独具匠心——专访潮州手拉壶大师张瑞端

第六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大潮壶》
菱线对壶百年传承,独具匠心
——专访潮州手拉壶大师张瑞端
文/梁巨涛 黄慧君
潮州朱泥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演化有续,是潮州陶瓷一奇葩,从清代中期,朱泥壶便独具一格,广泛生产和应用,并代代相传,形成了三大老字号。

张氏“裕德堂”招牌,从1930年树立至今,已历经百年沧桑岁月。

但,张氏做壶的历史,可追溯到更早以前,而这段延续百年的故事的开始,则起源于一只被打破的孟臣壶。

缘起一把“孟臣壶”
作为“裕德堂”第四代传人,张瑞端回首家族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感慨万分。

谁都没想到,张氏一族开始踏上制作手拉壶之路,源起于张瑞端曾祖张登镜先生打破的一只心爱的孟臣壶。

张氏一族原是以商业发家,开设汕头水果行,承办新加坡祥泰隆批局、福兴隆批局;香港声兴批局、汕头悦己批局,事业蒸蒸日上。

张瑞端曾祖父张登镜先生爱把玩茶壶,曾得一把孟臣壶,爱不释手,视若珍宝,但却意外摔破。

这让爱壶如命的张登镜先生心痛不已,唯有请制壶师傅仿制一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痛失爱壶,却也成为了张氏一族开启做壶之路的契机。

看着制壶师傅娴熟的制壶手艺,一个想法在张登镜先生心中萌芽:喜欢茶壶,倒不如自己做。

加之对于做生意的人而言,礼尚往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如果以自己亲手做出的茶壶作为礼品赠送给别人,岂非更有意义。

于是,张登镜先生拜师学艺,闲时做壶,做出的茶壶便作为礼品送人。

张氏做壶从张登镜先生为起点,手艺传承到张瑞端的祖父和三叔父,再传给到张瑞端的两位伯父,现到张瑞端一辈
《民族魂》·壶
手拉壶《方圆》。

国学大师钱穆家族的百年传奇

国学大师钱穆家族的百年传奇

国学大师钱穆家族的百年传奇-学校党建论文国学大师钱穆家族的百年传奇父亲钱承沛:对子女无限挚爱钱穆晚年曾多次提起他的父亲。

正是由于他父亲的慈爱与严厉,才成就了一位国学大师。

钱穆的父亲叫钱承沛,字季臣。

钱承沛3 岁就没了父亲,由母亲抚养成人。

钱承沛在母亲的教导下发奋苦学,幼时有神童之称。

家中无书房,族中有破屋三间,因为传说坏了风水,无人居住,他就一人在其中读书,寒暑不辍。

夏夜多蚊,他就把两脚放在两酒瓮中,苦读如故。

每至深夜,或过四更,仍不回家。

钱承沛16 岁县试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

后三赴南京乡试,都在考场中病倒,不终试而出,遂绝意科举,也就把他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后辈身上。

钱承沛挚爱子女,曾对人说:“我得一子,如别人增良田百亩。

”钱穆出生时,钱承沛哭了三天。

他抱着钱穆绕屋转圈,“噢噢”连声,并说:“这小子当是命贵,误生在我们家了。

”后来,钱承沛到鸿声里教书,夜归必带蛋糕、酥糖之类,放床前案上,盖上帽或碗。

钱穆早晨起来,揭开就有吃的。

钱穆7 岁入私塾读书,早晨起来就再也看不见这些食物了。

母亲告诉他:“你已入塾做小学生,当渐知学大人样,与兄姊为伍,早晨的点心,就别指望了。

”钱承沛为钱穆等子侄聘请了一个私塾老师,该老师患有心痛病,午睡起来,必捧胸整额,绕室急走。

钱穆这些小孩子无知,互相逗笑。

老师听到笑声,第二天上学时,由每日学习生字20 个增加到30 个。

钱穆强记不忘,后又增为40 个,一直增加到七八十个, 钱穆还能强记下。

有一次,钱穆离室小便,回来老师说:“你怎么离座?”并狠狠地重打了钱穆手心10 下,钱穆自此不敢离室小便,每次都把裤子尿湿了。

回来妈妈问他,他还不敢说,还是哥哥告诉了原因。

钱承沛知道这件事后,年底就把这个老师辞退了。

为了给钱穆这些孩子找一个好老师,钱承沛四处查访。

后来听说荡口镇有一个姓华的老师学问渊博,就举家租住在这个老师的邻居家里。

钱穆:造“北胡南钱”佳话钱穆1895 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以及著名的国学大师,有深远影响的名著主要有《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

百年巨匠观后感

百年巨匠观后感

百年巨匠观后感导言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欣赏到一些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背后都有着伟大的创造者。

而在艺术领域中,有一些人被誉为巨匠,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而且能够深深触动人们的内心。

近期,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名为《百年巨匠》的纪录片,对其中的故事与深意感悟良多。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观后感,谈谈《百年巨匠》给我带来的思考。

1. 百年巨匠的故事《百年巨匠》这部纪录片是围绕着几位艺术领域的传奇人物展开的。

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创作风格,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1.1 诺拉·艾弗隆诺拉·艾弗隆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大师。

她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天赋,通过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她成为了一位国际知名的演奏家。

观看她演奏时,我被她那激情四溢的琴声所深深打动,她的音乐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语言的情感表达。

1.2 安东尼奥·罗德里格斯安东尼奥·罗德里格斯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探索。

纪录片中展示了他的一系列作品,每一幅画作或雕塑都展现出他对于形态和色彩的独特认识和表达。

通过观看他的作品,我不禁思考艺术对于世界的意义和艺术家对于自己创作的独特追求。

1.3 詹妮弗·李詹妮弗·李是一位著名的舞蹈家和编舞家。

她的舞蹈作品独具一格,通过身体的表达和舞蹈动作的编排,她能够塑造出独特的舞台效果和情感共鸣。

观看她的表演,我仿佛看到一幅动态的画面,每个动作都展示出舞者的心境和情感。

2. 百年巨匠的精神在《百年巨匠》这部纪录片中,每位巨匠都有着不同的创作方式和生活态度,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于自己的创作执着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2.1 精益求精在纪录片中,每位巨匠无论是在自己的工作室还是在舞台上都展现出了对于完美的追求。

他们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作品,力求达到最好的状态。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追求卓越的重要性。

百年呼唤“大师”难成真的时代性忧思——以茅盾、巴金、老舍为例

百年呼唤“大师”难成真的时代性忧思——以茅盾、巴金、老舍为例

问题 。这 个 回答 在 当 时 的历 史 阶 段 性 上 是 有
正确性 的一 面 的 , 但 是 中 国的 民族 资 产 阶 级 在 中 国历史 上 的作 用 是不 可 替 代 的 。新 中 国成 立 后 ,
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但到 了茅盾那里 , 时代 激情被冷静的理性分析所代替 ; 张扬个性被大规
基金项 目: 河南省政府决策课题( 编号 2 0 1 2 B 5 1 2 )
如果我们理解 了民族资产阶级 的作用 , 发展国家
作者简介 : 刘 同般 , 男, 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1 1 2
资本主义 , 或许不会造成那么大 的灾难。问题是 《 子夜》 中结论的明确性 , 使得以后 的决策失误成
摘要 : 一个多世纪以来 , 在政治上寻求中国富强道路 的同时, 文学上也在 呼唤 “ 大 师” 级 的文坛 巨匠 , 这都 充满 了
曲折和艰辛。文学创作上茅盾的理性分析 , 巴金 的激情似火 , 老舍 的幽默、 谐趣, 都在文学 史上留下光辉 的一页 , 但都没达到世界一流“ 大师” 的巅峰 , “ 大师” 的出现 , 除 了写作才华之外 , 更需要一种对时代 、 历史 、 群众 乃至 自己

共存 , 希望与失落 同在 , 作家们极力 逃遁尴尬境 遇, 急切想破解谜语 , 但往往天不遂人愿 , 他们都
无 法避 开尴 尬境遇 , 也不 能及 时解 开谜底 。
会 各个 阶级 、 阶层 代 表 人 物 的 思 想 、 信 念、 理想 、
茅盾: 诱 惑与困境——茅盾 小说 “ 理性社会分析” 观 照下 的 创作矛盾性
蓝图的蹩脚者
巴金是一个享寿很久但又命运多舛的作家 ,

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不是清华的骄傲

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不是清华的骄傲

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不是清华的骄傲4月25日,某一媒体以“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为标题,骄傲地细数并介绍了从清华之门走出来的29位大师。

就在前一日,清华借座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了以“百年沧桑自强不息,世纪华章厚德载物”为主题的100周年校庆活动。

党和国家领导人受邀到场,并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此刻,作为政府之脸的舆论媒体,总不失时机地大力配合宣传,试图证明清华人确实了不起,清华之校确实是个伟业的地方。

想一想,百年间居然有29位功勋卓越的大家闻名于世,而29位中又有两位在国外生活的李政道与杨振宁(杨振宁晚年移居国内),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里,主办方用“百年沧桑”来形容清华百年之路走得不平坦;用“世纪华章”来形容清华所创造的辉煌。

“沧桑”一词我能理解,但“华章”这词儿该如何解释呢?静下心来,我查阅了这些大师的个人资料。

29位大师中,除去一些在部队里生活或受周恩来、毛泽东保护的科学家,另外再除去因公殉职的科学家郭永怀和一直在国外生活的那几位,其他那些大师——特别是人文领域里的研究大师,他们虽是响当当的清华人,但其命运不约而同彰显了坎坷、磨砺和被羞辱一面。

各位,耐性听我讲解一下:历史学家吴晗,6岁能“立地成诗”,1959年创作历史剧《海瑞罢官》,1961年应《前线》杂志之约,与邓拓、廖沫沙为《三家村札记》专栏写杂文;1965年11月,《海瑞罢官》被定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从文革爆发至1968年被捕入狱前,吴晗天天挨批斗。

期间,夫人活活气死。

1969年,吴晗见生无意义,便自杀身亡。

几年后,女儿吴小彦逮捕入狱,后被逼成疯,关进精神病院。

1976年也自杀身亡,时年仅22岁。

四口之家只有吴晗的儿子吴彰死里逃生,后去美国留学。

建筑大师梁思成,召谁惹谁了?文革中不断遭揪斗,饱受精神摧残。

胸前挂着一块巨大的黑牌子,上面用白字写着“反动学术权威梁思成”。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若要出家门,胸口就必须挂上那块黑牌子。

百年佛缘

百年佛缘

【百年佛缘】星云大师的这部口述历史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人生八十多年的经历娓娓道来,讲述了个人的苦难童年,讲述了与母亲、外婆的点点滴滴,讲述了自己出家的缘由,讲述了到台湾后的诸多遭遇,讲述了自己对佛教的坚定信仰,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世界各地弘扬佛教,如何提倡并践行佛教走入人间、走入大众的生活,讲述了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讲述了与大陆割不断的血脉相连及与大陆各界的往来。

这部口述历史内容之丰富,史料之翔实,称之为“奇书”是不为过的。

无论你与佛有缘无缘,均可通过此书获得人生的启迪。

星云大师在战乱时期成长的历程。

大师幼年时家境贫困,又经历过北伐、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亲人离散,几经磨难,但在善良慈爱的外婆影响下,养成了勤俭、正派、勇敢和不计较的个性。

书中触及了最令现代人困惑的感情和金钱问题。

大师承认,修道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唯其能将己身奉献予佛陀,故能将私爱提升至大爱,终于臻至“无碍”的境界;至于金钱的价值,大师认为“有钱经常会带来烦恼,故不为其所诱惑,反而得到欢喜和满足”。

简明易懂的论述拨开了亘古以来人们心头的迷雾数十年来星云大师与全世界领导人物以及企业、传播等各界百余位杰出人物之间的交往情形。

在台湾,从蒋经国到马英九等历届台湾地区领导人及政党领袖都曾多次来访而与大师结识,并给予大师一致的敬重与礼遇;在国际上,大师与印度总理尼赫鲁、泰王普密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等均有往来。

令人感佩的是,大师对每一位友人,无论长幼男女、宗教派别、地位高下,几乎都熟记在心。

大师与文化名流以及其他艺文界人士交往的过程。

近年大师提倡读书风气,在海内外兴办学校,创立星云真善美新闻贡献奖和华人文学贡献奖,持续鼓励社会民众多读好书,为匡正社会,净化人心做了许多努力。

大师酷爱文学,喜欢写作,但至今还没有一张固定的写字桌,他的数以千万的文字大多是在匆忙的弘法过程中利用各种零碎的时间撰写出来的,只要有一支笔,一张纸,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成为大师思考和写作的地方。

张大千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张大千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张大千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张大千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张大千观后感张大千观后感代卉张大千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受到二哥张善子的影响,不仅触发了他的爱过热情,同时也为他的绘画引路。

他执笔一生,用生命画出了壮美的山水,用笔墨泼洒出动人的画面,他用他的满腔热血,以他的满心乡情留给世人永恒的记忆。

他曾画过一幅自画像,画中有与风抗争的松树,正如他自己以生命对抗命运,用画笔勾勒自己的不满与愤慨。

他曾留学日本,并对日本人说为什么自己是中国人外国话却说得这样好,换来的确实亡国奴的嘲讽,从此他不再说日本话,还雇人翻译日语,他用倔强展现了一个中国人的自尊。

他是一个职业画家,以卖画为生,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日夜不辞辛苦,栉风沐雨,岁月留给他的是厚厚的老茧,以及苍老的白发。

在他生活的年代,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绘画的价值,于是他毅然决定前往敦煌莫高窟去感受隋唐时期独特的绘画魅力,他倾其所有,向银行贷款,可是不幸也接踵而至,他的二哥去世而他却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可以说,这是张大千一生最悔恨的一件事,他的二哥也是爱国画家,曾作画《怒吼吧中国》,画中的十八只猛虎象征的是十八省联合抗日,正是二哥的言传身教,才使张大千对祖国有着满腔的热血,满心的乡情。

成功不仅源于热情,也源于勤奋。

张大千常常从早上画到晚上,深夜与油灯相伴,他从临摹石涛入手,临摹的次数甚至于十次,他坚信的是“七分人事,三分天事”,在他的桌边是石涛的语录,他翻遍了无数次,“山川予神遇而迹化也”,这是何种的境界,当时的名人也丝毫没有察觉自己所买的石涛真迹竟是张大千的仿作,足以见得他的作品亦真亦幻,犹如“石涛再世”,当时名人讳莫如深,齐白石闭门不见,他的作品真的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可是他不满足于成为另一个石涛,只想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

他终于在莫高窟找到了自己所追寻的,在这里他看到了壁画的精美绝伦,自己每天深入洞窟之中,即使条件艰难,仍苦中作乐,临摹了二百多幅壁画,从这里他明白了“曹衣出水,衣带当风”的美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讀百年大師心得
讀了鄭貞銘大師親自撰寫的百年大師,受益著實匪淺。

未讀之前,我便已經對此書生起了十分的敬意。

以為此書中介紹的是鄭大師像我們推薦的大師,那便是大師中的大師。

不論是書中還是課上鄭老師都會像我們強調:大學在大師,不在大廈。

我也深信不疑,的確無論在學校還是現實生活中,科技,金錢很重要。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人才!多麼先進的科技,沒有人才去鞏固與發展,終究會被時代淘汰。

有再多的金錢,沒有人才去管理,去利用,很快將被揮霍一空。

大師便是人才中的人才。

一個學校就算是金碧輝煌,請不到大師來教學,總歸是個二三流學校。

相反一個學校有了大師,不論豪華與否,便會成為人們嚮往的學府。

因為大師所能傳授給學生的,便是金錢買不到的。

跟一個平庸的人在一起,跟他學習,最高也只能達到他的水平。

然而跟大師學習,便是往一個更高的階梯發展。

讀大師的作品,賞大師的畫,聽大師講的話便都成了一種享受。

只有努力把自己置身於大師之中才能使自己真正的進步。

我能夠聽到鄭貞銘大師的課也真是十分幸運,在他的課上我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從他豐富的閱歷中,我感受到了大師風範,也深深的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成為像鄭老師一樣的大師。

想要與大師為伍必須要學會尋找大師。

有人說當今社會中大師很多,行銷大師,經濟大師,廚藝大師等等。

這當然不會是大師的含義。

真正地大師是可以給我們傳道,授業,解惑。

本身也要是道德的典範,是有人生歷練的人。

在當今這個任何事物都講究速成,大師開始越來
越少,很少有人可以經歷歲月的洗禮,一心鑽研追求自己的目標。

一個個利欲熏心的人們開始失去了精神上原本的追求,轉成變成了對物質的無限渴望。

因此這成為大師的過程必定是孤單寂寞的。

這也使得我們自己尋找大師變得十分不易,也更體現出我們能有鄭老師這樣的大師陪伴在身邊是一件何等幸運的事。

鄭老師如此高齡本該好好享受晚年。

可是他卻站出來,為了後人們,為了那些想要和大師在一起的人們,為了那些有朝一日想要成為大師的人們,他做了很多人懶得去做的事:為我們“尋找”到一百位大師,供我們體會讓他們的精神。

這種一心為後人著想,真正的做到為後人傳到授業解惑的人,是何等的偉大。

這才是真正的大師。

真正值得我們去尊敬,努力去和他在一起的人。

大師是我們前進的明燈,是我們自身停滯不前時前方的希望,是用精神感染我們,影響我們,教育我們的人。

在向大師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能夠得到內心深處的升華。

希望我以後能夠一直與大師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