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测试: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
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
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
(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
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
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
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自然因素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济南的泉文化。
——文化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
2、人文要素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曲阜的三孔文化。
整个孔庙建筑布局严整,气势宏大,具有平稳、对称、方正、敦厚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古代对孔儒思想的尊崇,是儒学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2)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坐落于玉龙雪山下。
山川流水环抱中的丽江大研古城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首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
它是以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为特点,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东巴象形文字(古乐又称“三古”,即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古稀老人),仍具有母系氏族特征的摩梭人,玉龙雪山,虎跳峡……使丽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热点。
1997年12月4日,丽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我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杭州二、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广泛性缅甸万象的城市景观,地域文化(佛教)影响到其城市建筑、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饮食等各个方面。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1、建筑布局:形成原因:美:移民国家,历史短,建立在市中心高档次的工商业活动——中心商务区欧:受历史的影响,城市中心是广场或教堂,外围是工业区、住宅区,城市具典型的老城区与新城区之分。
2、建筑结构:北京的故宫于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都曾经是皇宫,但却有东西方不同的气派和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建筑中,围墙的地位重要。
西方的建筑中,无围墙,或篱笆墙园林:中国:隔景、障景、框景,曲径通幽。
西方:喷泉、雕塑、花园、绿林、草地,无藏无遮。
反映了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内向性与封闭性;西:外向、开放。
所以郑和下西洋是去交流,而西方探险史却是一部殖民史。
3、建筑风格:民居:中国的四合院,美国的别墅(建筑物居中,四周为绿地)反映了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内向性与封闭性,西:外向、开放。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一、经济方面地域文化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域文化作为城市的重要资源,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促进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文化经济的发展。
比如,北京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地域文化还可以作为城市形象的标志,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二、社会方面三、建筑方面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形态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地域文化可以通过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来展示,形成城市的独特韵味和风貌。
比如,重庆的山城特色和巴渝文化影响了该市建筑风格,塑造了其独特的山水城市形态。
地域文化还可以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来丰富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四、环境方面地域文化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域文化可以激发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促进绿色生活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发展。
比如,西安的长安文化和秦岭山水影响了该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保护山水自然资源,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地域文化还可以推动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倡绿色低碳的创意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推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塑造城市的形象和特色,促进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应该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将其融入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需要加强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地域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标志。
高三复习限时集训(十八) 城市化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限时集训(十八)城市化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计32分)下表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读表回答1~2题。
1.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的()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①城市环境质量提高②住房紧张③市中心人口减少④交通拥挤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012·镇江模拟)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读“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示意图”,回答3~4题。
3.城市化速度最快和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4.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郊区建设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土地价格B.商业布局C.交通条件D.环境质量(2012·南京调研)读某高速公路与甲城市空间关系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分析Ⅰ、Ⅱ阶段高速公路对城市的影响,可知()A.Ⅰ阶段占用城市用地B.Ⅱ阶段不占用城市用地C.Ⅰ阶段对城市内部交通影响大D.Ⅱ阶段对城市环境影响大6.从Ⅰ阶段至Ⅱ阶段()A.城市面积不断扩大B.高速公路的区位渐趋合理C.高速公路选址的主导因素发生变化D.高速公路沿线的地价保持稳定(2013·连云港调研)读“我国某区域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完成7~8题。
7.按照时间顺序由早到晚的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乙—丁—丙—甲C.丙—丁—甲—乙D.乙—甲—丙—丁8.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森林覆盖率增多B.地下水位上升C.耕地面积减少D.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二、双选题(每小题6分,共计24分)(2013·南通调研)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9~10题。
9.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曲线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曲线分别是()A.M1B.M2C.N1D.N210.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大C.欠发达地区乡村人口仍然多于城市人口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2012·镇江模拟)读“某市1990~2000年不同方向人口密度分布曲线图”,回答11~12题。
高考地理小专题复习与训练2.4城市化、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化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一、考点回顾1.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城市化:是指和活动在空间上集聚、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不仅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城市化的表现: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持续上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不断增多,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劳动力从第产业向第、产业逐渐转移。
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2.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城市化最直接的推动力。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国家类型城市化特点原因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变缓工业化早,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70%)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国家独立较晚,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反差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快速增长,城市急剧增加,城市化不断提高。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城市化过程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5.逆城市化的原因和表现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加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6.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改变了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效应。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北京上海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的因素不同的城市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法国的艺术之都建立在历史之上;美国的纽约的繁华建立在经济之上;华盛顿的庄重建立在政治之上;耶鲁萨冷的文明建立在宗教之上。
可见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是较为明显的。
上海与北京虽然同属中国发展最快的两座城市,但这两座城市却有着不同的气息。
北京与上海城市布局的差异。
整体城市自是围绕着紫禁城展开,皇宫居中,有中轴线贯穿,布局对称,道路呈棋盘状。
而现代的北京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天安门为中心,有平安大道东西贯穿,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相围政治居于首的感觉显露无遗。
而上海却大不相同,通过了浦东地区的开发,加大了城市建设,陆家嘴的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一批现代化生活园区基本形成,浦东新区功能开发,南浦大桥等一批越江工程建成,一批展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貌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如像起子一样的国际金融中心,加大了中心城的聚集。
这就是因为北京自辽代立为陪都后,金、元、明、清及民国前期皆建都于此,现在仍然是我国的首都。
因此老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自然也很严重。
城市布局自然也将古代封建制度下皇权至上,中规中矩,井然有序给体现出来。
如果北京是以政治自居,那上海就是以经济自居。
目前为止,整个上海市最高的建筑,应该就是国际金融中心了。
经济贸易是带动上海城市发展的动力。
同时,上海作为最大的港口,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种优越的条件进而转化为政策上的优势。
从邓小平南巡开始,便提出了大力发展上海浦东的政策,让上海作为带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上海与北京在水的布局上也有所不同。
北京的水是与建筑相结合的圆明园、颐和园自是不必说,北海,什刹海也是完美的融入在城市当中。
而上海濒临着海洋,去除了外滩旁的黄浦江就再无水景相融的完美景观。
这应该是皇家讲究水景相结合,有水就有灵性的观念的成果吧。
上海则是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给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经济的追求,形成比北京更为现代的快速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一、什么是地域文化? 什么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 在自然 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的, 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的,是 人类活动的产物。 人类活动的产物。
地域文化特点 ? ⑴地域性 :范围可大可小 ⑵综合性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结果 相对稳定性:长期形成的, ⑶相对稳定性:长期形成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1、概念 、 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 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在利用 自然条件的基础上, 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 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 2、表现形式 、 物质层面:建筑、饮食、服饰、器物、 物质层面:建筑、饮食、服饰、器物、艺术作品等 非物质层面:语言、风俗、礼仪、宗教、 非物质层面:语言、风俗、礼仪、宗教、价值观等 3、发展变化 、 不断发展变化, 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
误区3 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短期的,暂时的。 误区3: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短期的,暂时的。
例:下列各项城市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 是( ) A、城市道路 B、城市建筑 地域文化对建筑 C、城市交通工具 错,地域、餐具 D 文化对建筑 的影响是长期的。 的影响是长期的。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例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如,在受洪涝威胁的 地区,人们学会了建 地区, A、欧洲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 造高地基房屋, 造高地基房屋,即使 B、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 这些居民搬到不受洪 涝威胁的地方, 涝威胁的地方,还会 中国园林讲究含蓄, C、中国园林讲究含蓄,西方园林强调直率 继续兴建高地基房屋。 继续兴建高地基房屋。 D、教堂在西方城市建筑中占优势地位
高中政治-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精品

中西
统治
权力
不同
中国
围墙是主要景观,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和开放著称
中西
文化
特点
差异
美国
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建筑风格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亭、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城市
建筑
表现
原因
空间布局形态
美国
市中心多摩天大楼,自市中心向外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历史短,欧洲移民自由传统,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发展
历史
不同
Hale Waihona Puke 欧洲市中心有广场、大教堂、市政厅,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心区外围
历史悠久,城市保留大量历史建筑,不愿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建筑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测试: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一、单选题有学者把邻近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外围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称之为“大都市阴影区”,其范例在中国不在少数,如京津冀城市群临近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心城市显著落后,北京北部的城市张家口、承德甚至形成了贫困带。
读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图。
回答1~3题。
1.张家口、承德形成为“大都市阴影区”主要是因为与中心城市A.交通联系不便B.信息交流较少C.产业部门类似D.产业联系较弱2.京津冀城市群缺少较发达型城市的主要原因是A.发达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B.中等型城市竞争严重C.除发达城市外其余城市人口规模较小D.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偏低3.今后,京津冀地区发展应注重促进中心城市A.服务范围拓展B.服务功能转移C.服务职能增加D.服务对象转变孔子学院作为我国与国外交流的重要平台与窗口,起到传播汉文化的作用。
目前在全球许多地区得到长足发展。
回答4~5题。
4.在世界各文化圈中,孔子学院分布少、密度低的文化圈是①拉丁美洲文化圈②东欧文化圈③太平洋文化圈④伊斯兰文化圈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5.我国在其他国家开设孔子学院,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可以加快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同化B.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扩散和传播C.离中国越远,文化差异越大,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越大D.孔子学院开设的数量与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6.以下景点及其附近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区中属于“四川盆地文化”的是A.龙门石窟B.秦兵马俑C.布达拉宫D.都江堰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m2。
据此完成7~8题。
7.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A.交通运输更加便利,方便居民出行B.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C.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D.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8.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显著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A.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B.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经济水平差异C.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生活水平差异D.城市地域空间设计水平领先农村地域9.下图所示的白色大理石建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该著名建筑所处的世界文化圈是A.东欧文化圈B.伊斯兰文化圈C.南亚文化圈D.非洲文化圈“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
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
下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B.气候温和,物种丰富C.规模经营,集约生产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11.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A.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B.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C.限制开发,留存文化遗产D.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二、综合题12.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文化是主要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的地域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长江流域图”,回答问题。
比较长江上游B地域文化景观区和下游C地域文化景观区,完成下表。
13.地中海是指介于亚、非、欧三洲之间的广阔水域,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
读“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图”和“板块运动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分布有什么规律?简述地中海地区冬雨率较高的原因。
(2)根据板块运动示意图并运用板块构造理论,推测地中海地区海陆在若干亿年后将发生怎样变化?(3)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属不同的地域文化圈,请说明地中海沿岸不同的地域文化区在建筑、饮食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
14.上海将在横沙岛以东的海上通过人工促淤的方式进行填海造陆,后续将通过规划建设进一步强化上海航运与贸易中心的地位。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横沙岛地处长江ロ,入海口流速 (快或慢),作用旺盛,水浅,有利于填海造陆。
该地区填海造陆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强化上海国际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
(2)从人文地理角度,概述该区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条件。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国际公认的世界级六大城市群之一,从城市群形成条件角度分析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1.D2.A3.B【解析】1.张家口、承德与北京有众多的公路和铁路相连,因此可知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交通联系比较方便的,故A错;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信息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因此说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信息交流较少是不正确的,可知B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前北京的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张家口、承德以第二产业为主,这些区域的产业结构大不相同,故C错;由于产业部门差别较大,北京和张家口、承德的产业联系较弱,因此在张家口以及承德一带形成“大都市阴影区”,故D正确。
2.北京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是经济中心,该区域缺少发达型城市,发达城市的集聚效应比较差,故A正确;读图可知,该区中等城市数量有限,不存在中等型城市竞争严重的现象,故B错误;由于靠近首都直辖市,且该区域本身人口数量就比较多,该区城市整体上人口较多,人口规模较大,故C错误;该区作为首都附近,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方便,故D错误。
3.城市的服务围是由城市的规模以及等级来确定的,不是人为可以随便改变的,故A错误;京津冀地区发展应注重促进中心城市即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
北京和天津等该类城市规模较大,人口较多,造成了严重的城市问题,在今后发展过程中注意将这些城市的一些服务功能转移到其他区域(建设卫星城等),来减轻本区的压力,故B正确;“服务职能的增加”不是今后京津冀地区发展注重之所在,故C错误;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其服务对象不能改变,故D错误。
【点睛】第3题北京市我国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这些职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强化而不能改变。
4.C5.B【解析】4.根据图示信息,拉丁美洲孔子学院数量多,故拉丁美洲文化圈孔子学院分布较多,密度不低;孔子学院在欧洲西部分布密集,东欧地区较少,故东欧文化圈孔子学院分布少、密度低;环太平洋地区孔子学院比较少,故太平洋文化圈孔子学院分布少、密度低;在西亚地区孔子学院数量多,故伊斯兰文化圈孔子学院分布较多,密度不低。
故选C。
5.我国在其他国家开设孔子学院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扩散和传播,B正确;我国在其他国家开设孔子学院可以加强文化交流,但不是对其他文化的同化,A错误;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距离和文化差异没有关系,C错误;孔子学院开设的数量与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B。
6.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中国地域文化的分类。
【详解】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处于四川盆地之中,属于“四川盆地文化”;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属于“华北平原文化”;秦兵马俑位于陕西西安,属于“黄土高原文化”;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属于“青藏高原文化”。
故选D。
7.C8.A【解析】7.与过去的松散分布相比,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距离不超过30米,相对聚集,可以整合各要素,有效利用公共基础设施,节省建设成本,方便居民生活,C正确。
改善交通不是主要优势,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不是主要优势,A、D错误。
居民点靠近,未必靠近农田,B错误。
故选C。
8.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以农业自然环境为基础,大都市人口集中,以人文景观为主,农村和城市景观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A正确。
经济水平差异、生活水平差异、地域空间设计水平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B、C、D错误。
故选A。
9.C【解析】【详解】据图可知,图中白色大理石建筑是印度著名的泰姬陵,应属于南亚文化圈,故C正确,ABD 错误。
故选C。
10.A11.D【解析】10.有材料可知川西林盘,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上,地形平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外层水渠农田占地面积最广,耕地面积广大,可以推断区域相对水源充足,水网密布,有利于发展灌溉,A正确。
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川西林盘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物种丰富与川西林盘的形成无关,B错误;该区域是独特的乡村聚落,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川西林盘最内层为住宅院落,从图中可以看出林盘与林盘之间的住宅具有较大的空间间隔,每个林盘外围都有水渠农田所环绕,因此每个林盘的住宅之间相对封闭,应当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错误。
据图可以看出该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D错误。
故选A。
11.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一定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留其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原型进行发展,不能盲目地进行拆迁合并、扩大规模,A错误。
集中布局会破坏其原有的分布结构,建设规模化的小区也会破坏其原有的聚落特色,B错误。
可以进行保护性的建设,留存当地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不应限制开发,C错误。
适度发展乡村旅游业,发挥区域特色,D正确。
故选D。
12.四川盆地文化区江南水乡文化区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比C地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吊脚楼白墙黑檐的楼房川剧江南丝竹、评弹、越剧【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区域差异。
【详解】从图中位置可以看出,B地域文化景观区位于重庆附近,为四川盆地文化区;下游C地域文化景观区位于南京附近,为江南水乡文化区,两地都位于南方地区,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四川盆地文化区受地形影响,水汽不易散失,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受地形等综合因素影响,多吊脚楼,川剧是其传统戏剧;江南水乡文化区多白墙黑檐的楼房,传统戏剧主要有江南丝竹、评弹、越剧。
13.(1)规律:自西北向东南冬雨率递增。
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较少。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和板块的边界有二种类型,一种为生长边界,相邻板块之间发生张裂运动,形成裂谷或海洋;一种是消亡边界,相邻板块之间发生碰撞运动,形成巨大的山脉。
由于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为消亡边界,板块与板块碰撞,非洲板块北移,嵌进亚欧板块里,地中海将消失,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形成东西向的高大褶皱山脉。
(3)地中海北岸属于西欧文化圈,该文化圈居民饮食以乳畜为主,普遍用刀叉,建筑以不同风格的西方古典建筑为特色。
地中海南岸属于伊斯兰文化圈,传统服饰是宽松的阿拉伯长袍,建筑以圆顶尖塔的清真寺为特色。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分布规律以及地中海地区冬雨率较高的原因。
根据图中的数据分析等值线分布的规律。
地中海气候: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主要分布地区:地中海沿岸、南非、美国加州、智利西部、澳大利亚南部、开普敦;气候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