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作者身份识别研究

合集下载

作者身份 认定方法

作者身份 认定方法

作者身份认定方法
作者身份认定方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确定一篇文学作品的作者身份。

这种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风格和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在创作中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如用词、句式、句型、修辞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认定作者身份的重要参考。

2.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是受时代和历史背景影响的,通过对作品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可以推断出作者的身份。

3.作者自述及相关资料。

有些作品可能会有作者的自述或相关资料,如出版社的介绍、作者的自传等,可以直接确定作者身份。

4.专家学者的鉴定。

专家学者可以通过综合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语言特点等,结合历史和时代背景等因素,进一步确立作者身份。

总之,认定作者身份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需要在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文化知识基础和研究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 1 -。

当代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探讨

当代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探讨

当代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探讨当代文学作为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经常涉及和探讨着身份认同的问题。

在一个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社会中,人们的身份认同感受常常受到挑战和变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当代文学作品中关于身份认同的描写和探讨,探讨身份认同问题在当代文学中的表现和意义。

一、个体身份认同的困惑与迷失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身份认同的困惑和迷失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当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着主人公在面对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时,对自己身份的追问和困惑。

例如,作家A的小说《迷失的时代》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城市生活中感到身份迷失和焦虑的故事。

这种个体身份认同的迷失,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多种身份和角色的选择和变化,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不安。

二、文化身份认同的冲突与融合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当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描写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身份认同冲突和融合。

比如,作家B的长篇小说《异乡人》描述了一个外来者在异国他乡中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身份认同问题,以及他如何逐渐融入当地文化的故事。

这种文化身份认同的冲突与融合,展现了当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反映出身份认同的流动性和可变性。

三、性别身份认同的突破与重新定义当代文学作品中也普遍关注着性别身份认同的问题。

长期以来,社会对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的刻板印象和限制,使得许多人感到自己的性别身份与真实自我的不符。

在一些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她们以女性的视角来探讨性别身份的刻画和挑战,为女性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作家C的诗集《我是女人》通过女性视角的表达,传递了对性别身份的自我认同和重新定义的信息。

这种性别身份认同的突破与重新定义,促进了性别平等的进步,在当代文学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种族身份认同的探索与共存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种族身份认同的问题也备受关注。

当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着种族身份认同的探索与共存。

作家D的小说《我的归属》讲述了一个少数族裔的成长故事,主人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经历了对自己种族身份的认同和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探索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探索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探索中国当代文学是一个多元丰富的文化现象,其中文化认同与身份探索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中,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对个人和群体身份认同的探索,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多维层面。

通过分析不同作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中文化认同与身份探索的主题。

首先,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探索是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和现代相互交融的社会中,作家们常常面临着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困惑与挑战。

比如在亚裔美国作家张跃所写的《山雨欲来》中,主人公在美国成长,但内心深处依然执着于中国文化,这种文化冲突使得他对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产生了困惑。

在作品中,张跃通过主人公的矛盾心理和行为来探讨亚裔美国人在跨文化环境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展现了一个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的多元视角。

其次,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探索也与历史、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交汇中,作家们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审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纠葛,从而探讨个人与群体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抉择。

比如在莫言的小说《蛙》中,通过对文革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再现,作家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而探讨了人们在这种文化变革中如何寻找自我认同与发展的路径。

莫言通过文学作品呈现了中国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探索。

总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探索是一个复杂多维的主题,通过对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作家们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问题,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中文化多元与身份多元共生的状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探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作家们需要不断拓展创作视野,深入探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关系,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基于语义分析的作者身份识别方法研究

基于语义分析的作者身份识别方法研究
Ab t a t Auh rh p i e t c t n tc n q e r o ua a o srs a c r a . h e r b e f u h rhp i sr c : t os i n i a i h i u sa ep p lri v r u e e r h a e s T ek y p o l ms0 t o i d i f o e n i a s — d n i c t n i cu e e t ci g s l r sa d e au t g t ed c me ts lr y i emso i i gsye Trd t n l e t ai n ld x r t t ema k n v la i o u n i a i n tr f t tl . a i o a i f o a n y n h mi t wr n i meh d x mi e fa u e e e l g te a t o ’ rt gh b t s c st ea to ’ t l o s gwo d . o sr c i g t o se a n e t r sr v ai uh r Sw i n a i u h a h uh r Ssye fu i r s c n t t n h i s n u n s n e c sa d og n z gp rg a h , mo gw ih a a y i gt efe u n y o u cu t n rfn t n wo d rv - e t n e n r a ii a a r p s a n h c n zn h r q e c fp n ta i so ci r si p e a n l o u o s ln . o s l n h o eia tl t s t i p p rp o o e e i lr y e au t n meh d b e n s ma t n y e t C n ut gt e rt l syi i , h s a e r p s d a n w smi i v ai to a d o e n i a a — i c sc at l o s c l ssu i g Ho e . x ei n a e u t s o h t o t n r sc n as eu e ssye ma k o ds r n t mo g i sn wN t E p r me t r s l h w t a n e t l s c wod a ob s d a tl r s t ic mi ae a n l i

现代诗歌中的身份与自我探讨

现代诗歌中的身份与自我探讨

现代诗歌中的身份与自我探讨现代诗歌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常常通过表达个人情感、思考自我存在等方式,来探讨身份和自我。

它在艺术形式上追求创新与突破,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出人们在当代社会中塑造自我的过程。

本文将从身份与自我的定义、现代诗歌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作品中反映的身份与自我探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身份与自我的定义身份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认同感。

自我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识、理解和表达。

现代社会中,由于多元化的文化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个人的身份和自我愈发复杂。

在这种背景下,现代诗歌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观察社会现象,试图探索个体身份与自我存在的意义。

二、现代诗歌的风格特点现代诗歌以自由而富有创造力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常常采用自由诗、碎片化叙述和象征主义等手法。

它摒弃了传统诗歌的韵律和格律,突破常规结构,给予诗歌更大的自由度,以更直接、真实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风格特点使得现代诗歌成为表达身份与自我探讨的艺术形式。

三、现代诗歌中的身份探讨许多现代诗歌作品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呈现出对身份探讨的思考。

例如,现代诗人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揭示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迷茫,探讨了身份与自我的关系。

另一位现代诗人海子的诗歌作品,则表达了对自我的反思与追寻,以及对文化与身份的探索。

四、现代诗歌中的自我探讨现代诗歌中的自我探讨往往涉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诗人通过自我表达,探索内心世界,反思存在意义,并将这些反思转化为诗歌的形式。

比如,杨炼的作品《我可以炼这样思想》,以自身经历为基础,记录了创作者对现代社会、家庭和个人身份的思考,并最终寻找到一种真实的自我。

总而言之,现代诗歌作为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自我存在的艺术形式,通过创新的手法和独特的风格,探索了身份与自我的关系。

它以自由、个性化的方式呈现,为读者提供了切身感受和思考的空间。

通过现代诗歌中的身份与自我探讨,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自身的身份认同和存在意义。

认定作者的身份方法

认定作者的身份方法

认定作者的身份方法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和阅读大量的文章。

然而,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或者我们怀疑文章的作者身份是否真实可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认定作者的身份。

1.查看文章的署名我们可以查看文章的署名,看作者是否真实存在。

如果文章没有署名,或者署名看起来不太正常,那么我们可以怀疑文章的真实性。

另外,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网名来发布文章,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文章就不可信,但需要我们更加仔细地审视。

2.搜索作者的信息如果我们怀疑文章的作者身份,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社交媒体来搜索作者的信息。

例如,我们可以搜索作者的名字、笔名或者社交媒体账号,以了解他们的背景和经历。

如果作者是一个知名人士或专家,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加相信他们的文章。

3.查看作者的其他作品我们还可以查看作者的其他作品,以了解他们的写作风格和观点。

如果作者的其他作品质量很高,而且观点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加相信他们的文章。

当然,如果作者以前的作品质量很差,或者观点不一致,那么我们就需要谨慎对待他们的文章。

4.查看文章的来源我们可以查看文章的来源,以了解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如果文章来自一个正规的新闻网站、学术期刊或者权威机构,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加相信它。

相反,如果文章来自一个不知名的博客或者论坛,那么我们就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它。

认定作者的身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在网络时代。

我们可以通过查看文章的署名、搜索作者的信息、查看作者的其他作品和查看文章的来源等方法来了解作者的身份和文章的可信度,以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要点第一章鲁迅: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1、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笔名,在日留学期间,初步形成了立人和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思想,1923年15篇小说《呐喊》,1926年11篇小说《彷徨》,1936年8篇小说《故事新编》,另有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2、启蒙主义思想使鲁迅走上了文艺道路,成为他创作小说的出发点,使现代小说从根本上摆脱了小说作为闲书和传统角色,也使现代小说避免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歧路。

启蒙主义的观点决定了鲁迅在取材上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苦,鲁迅哀其不幸,对他们的病,鲁迅又怒其不争,这些“愚弱的国民”在鲁迅的小说中以两种形式出现着:(1)以单个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出现,身份通常是农民(雇工、帮工),如闰土、祥林嫂、阿Q、爱姑;下层市民,如华老栓;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封建知识分子,如孔乙己、陈士成。

(2)以群像形式出现的看客,他们赏玩咀嚼他人的苦痛,与封建权势者一道形成有着荒诞意味的无主名杀人团,如《药》里面的看客,《明天、祝福、孔乙己》中的鲁镇人,示众则集中描绘了看客们的丑恶嘴脸。

启蒙者是铁屋中的少数觉醒者,被愚昧民众视为狂人,其具体身分是革命者、先进知识分子。

封建卫道士形象,如《高老夫子》高尔础、《肥皂》四铭,他们鼓吹封建三纲五堂、三从四德。

封建官僚、地主、乡绅等权势者形象,如赵太爷、鲁四老爷、七大人、丁举人,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与体现者,以手中权势对下层民众进行残酷侮辱与迫害。

3、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把农民生活作为表现对象,使鲁迅小说具有了乡土品格。

在小说中,鲁迅不但展示他们外部生活的艰辛与不幸,更揭示出他们精神上的病痛;在表现封建政治经济制度施加给他们肉体的伤害外,更关注封建意识形态对他们精神上更严重的侵害。

故乡中的闰土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折磨成为一个木偶人,生活的艰辛与丑恶给他肉体造成极大的侵蚀,更使他精神麻木,他面对我那一声老爷的称谓,封建等级意识在我和闰土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少年闰土永远消失了。

219404806_数字人文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

219404806_数字人文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

2022 年
SVM 统计机器学习模型,以词汇为实验单元,对鲁迅、沈从文等 8 位作家的 60 余部作品进行了作者身份
识别研究 ① 等。包括对文章来源、真伪、语言亲属关系的判定都属于这一类型的研究。二是基于网络分
析的人物关系挖掘。邰沁清等人利用 Gephi 可视化工具构建金庸小说的人物关系网络,通过人物中心性
思数字人文研究的局限与困境。
一、现状与趋势:数字人文介入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可能性
2009 年,武汉大学王晓光发表《
“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一文,正式将“数字人文”这一舶来词
带入国内研究视野。十多年来,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研究组织陆续开展以“数字人文”为主题的学术活
动 。 武 汉 大 学(2011)、南 京 大 学(2018)、中 国 人 民 大 学(2019)、北 京 师 范 大 学(2020)、南 京 师 范 大 学
关键词:数字人文;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22)04-0098-08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数字信息技术正在向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迅速推进,
全面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并与各种知识生产机制形成积极互动,生成信息整理、分析、阐
学科建设意义的多元探索,再到如今突破性别视域对女性文学的再思考,女性文学研究在理论建构、史学
研究、批判实践、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受传统人文研究自限性与主观性等方面的影
响,女性文学研究在稳健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如创新性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方法亟待更新等问题。而数
字人文的出现或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路径。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会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 的文献考证手段既费时又费力 , 从而在信息时代需要一种新
的方法 和技 术来迎接这一挑战 。国外 早在 2 0世纪 3 O年代就 开始 引入统 计学中的定量分析方法来 分析作家作品 的文 体风 格., 1 这也促使一个新兴的学科——计算风格学 的诞生 。最初 , l 】
判别作者。 在没有筛选变量的前提下以大约 9%的判别 率判别 8 10 0字的文章的作者。( ) 0 2 词性为单位的 n g m也含有作者 —r a 特征。其正判别率可达 9 %,略低于 以字符为单位 的 u i a 5 ng m r
f aur s a t t e r i i g e t e , nd o ak ta n n m eh s a ed n he o — nst a m o e e t r s, vn a h e ed t od b s o t lw de iy nd r fa u e ha ig c iv betr e u t n r s 一 ̄ye te r s l i c o s - l t wo k o he u h r de i c in. r s f t a t o i ntf at i o
E ma l na h n d n @1 3 c n - i : in o g l g 6 .o o
NI AN n 一 o g CHEN a — e W ANG n — o Re e r h o u h r h p a t i u i n o n , d Xi o h , Do g b ・ s a c n a t o s i trb t f c n e o a y l r t r , r o t . n
DOI1 . 7 /i n10 — 3 1 0 00 . 1 文 章 编 号 :0 2 83 (0 0 0 — 2 6 0 文 献 标 识 码 : 中 图分 类 ̄ :P 9 . :03 8 .s. 2 8 3 . 1 . 0 7 js 0 2 47 10 - 3 12 1 )4 0 2 — 4 一 A T 3 1 1
1 引 言
我国是世界上文学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 一 , 由于各种各 但 样 的原 因 , 多传 世之 作的作者身份不能 十分准确确定 , 许 而传
性为单位 的 n ga — rm数据分析 。从聚类分析结果的对比 中得 出 以下结 论 : 1 字符为单位 的 u irm可 以以较 高的正 判别率 () nga
的正判别率[ 8 1 晓春等利用 H w e知识库 , 。武 oNt 提出一种新的基
学者们是用简单的手工统计方式来 完成对作 品的定量统计 的,
直到发明了计算机 , 大规模 的文学作品精确定量统计分析才成
于词汇语义分析的相似度评估方 法 , 有效利用了功能词 以外的 其他 词汇 , 5位《 对 人民 日报》 记者发表文章进 行训练和测试 ,
2 6 2 1 .6 4 2 0 0 4 ( )
C m ue E gnei n p l ai s o p tr nier g ad A pi t n 计算机 工程与应用 n c o
现 当代文学作 品的作者 身份 识别研 究
年 洪东 , 陈小荷 , 东波 王
NI AN ng o g, Ho -d n CHEN a - Xi o he, ANG Do - W ng一 bo
wo k t eg t r p e e tt e . t e d n i c t n p o e s o s lc a v c b lr b s d o a ai t o tt tc a i e t y n r s o ih e r s n ai sI h i e t ai r c s t ee t o a u ay a e n v rey f s i s s d n i i g v n i f o as i f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南京 2 0 9 10 7
Sh o o hns a gae ad Ltrt e N nigN r a U iesyN nig 20 9 , hn c ol fC iee L nug n i a r , aj om l nvrt, aj 10 7 C i e u n i n a


p tr En i e rn n p1a in . 0 0 4 ( : 2 - 2 . u e gn e ig a d Ap [ t s 2 1 . 6 4)2 6 2 9 i o c
A s at hs ppr ue h ttt a m d l(V bt c:T i ae sste s ii l oe S M) f e ieti t n o e a to fcne p rr C iee lea r r a sc o t dnic i ft u ro o t oa hn s i r ue rh fao h h m y t t
Ke r s a t o s i t i u in: c i e l a i g c mp t t n l syit s c ne o ay l e au e y wo d : u h rh p a t b t r o ma h n e r n ; o u ai a t l i ; o t mp r r i r t r n o sc t

要: 主要利 用了 S M 统计机器 学习模型对 中国现 当代文 学八位代表人物 的作 品进行 了作 者身份识别研 究, V 在识 别过程 中选
取 了以词 汇为基础的 多种 统计 量作 为识别特征 , 并且采取 了基于低 密度 多特征的训练方法 , 在跨 文体 的作品的作者身份识 别 中取
得 了非常优异的识别性能。 关键词 : 作者身份识别 ; 器学习; 机 计算风格 学; 当代 文学 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