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人教版历史九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同步测试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题1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题1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是()A.中国革命B.巴黎公社C.俄国十月革命D.俄国二月革命2.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A.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动摇了沙皇的专制统治D.动摇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总指挥部是在()A.克里姆林宫B.冬宫C.斯莫尔尼宫D.“阿芙乐尔号”舰4.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这是因为()A.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B.十月革命推翻了旧的统治阶级的统治C.十月革命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D.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社会主义时代的开始5.苏维埃政权最终得到巩固是在()A.1920年B.1922年C.1919年D.1918年6.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②“二月革命”③苏联成立④苏维埃政府颁布《土地法令》⑤列宁逝世⑥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A.①②⑤⑥④③B.②①④③⑤⑥C.②①⑤③④⑥D.②①③⑥④⑤二、填空题:7.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___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____。

8.1917年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后,提出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_,向布尔什维克和无产阶级提出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9.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之后,苏俄同_________、奥匈议和,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0.1922年,苏联在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基础上成立,当时加入联盟的共和国有_________、外高加索联邦、_________和白俄罗斯。

11.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________年起,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测评(基础测评+综合测评)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测评(基础测评+综合测评)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基础测评(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题尾括号中)1.十月革命前,俄国的革命条件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成熟,最突出表现为()A.发生了二月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性强C.布尔什维克党政治上已经成熟 D.战争使沙皇政府被极大削弱2.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性特别强,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比较发达B.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民C.俄国无产阶级身受双重压迫 D.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强烈不满3.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十月革命的发生重要影响包括()①战争的消耗,使反动政府的统治力量被大大削弱②战争使首都和内地大城市相对空虚,给革命提供了有利环境③战争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④战争还使工人在一定范围内拥有的武装合法化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4.二月革命是一场()A.社会主义革命 B.兼有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双重性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自上而下的贵族革命5.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这主要是因为()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领导革命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有共同利益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暂时平衡 D.无产阶级还不想推翻临时政府6.1917~1919年,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其正确顺序是()①二月革命②列宁回国③颁布《土地法令》④推行战时共产主义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7.布尔什维克党在“七月事件”后,决定举行武装起义,主要是因为()A.列宁回国,做出关键判断 B.“七月事件”使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C.临时政府决定退出战争 D.临时政府决定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8.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采取的革命措施中,最能反映人民普遍愿望的是()A.颁布《土地法令》B.成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C.将铁路、银行收归国有 D.与同盟国缔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9.苏联建立时,创始共和国中不包括()A.白俄罗斯 B.乌克兰 C.外高加索 D.爱沙尼亚10.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A.工兵苏维埃 B.人民委员会 C.国家杜马 D.最高苏维埃11.新生的苏维埃政府是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其标志包括()①建立了新型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铁路、银行收归国有③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④与德国、奥匈帝国议和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为十月革命提供了条件B.因此而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C.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赢得了时间D.为建立苏维埃政府营造了和平环境1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总指挥部设在()A.斯莫尔尼宫 B.冬宫 C.夏宫 D.克林姆林宫14.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C.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D.对日用商品限价销售15.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包括()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③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④鼓舞了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6.反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反对国内叛乱斗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A.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B.开展工业化运动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开展肃反运动17.领导苏联人民完成了工业化任务的领导人是()A.列宁 B.斯大林 C.布哈林 D.赫鲁晓夫18.关于苏联工业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用了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工业化C.工业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欧洲第一19.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与苏联工业化运动同时开展 B.目的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C.对农民采取了强迫参加的办法 D.富农在运动中成为打击对象20.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农民在纳税后可以自由支配余粮 B.大型企业仍然归国家管理C.中小型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D.所有企业均不准外国人经营21.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于()A.苏联宣布建立 B.工业化基本实现C.苏联新宪法之中 D.十月革命胜利2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A.斯大林成为苏联领袖 B.工业化基本实现C.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D.苏联新宪法颁布2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领域的特点有()③实行高积累、高投资④限制商品货币关系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4.促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特定历史因素有()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②阶级斗争形势仍很严峻③大量小生产存在④国外反动势力进行大规模武装干涉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5.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有()①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②产品品种单调,质量差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④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26.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都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共12题,共24分)1.下表所示,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其主要原因是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所占位次()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2.有一些史学家称1917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年,其主要依据是这一年()A.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B.俄国爆发二月革命C.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D.俄国爆发十月革命3.俄国十月革命()A.发生于公元1917年10月17日B.首先取得莫斯科起义胜利B.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D.领导人是列宁4.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

表明他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对具有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有益探索的是()A.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施新经济政策D.创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5.小张在学习了十月革命后对其进行了评价,其中错误的评价是()A.这是人类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B.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D.这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伟大革命6.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A.新经济政策实施后B.苏联成立时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D.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7.下列有关苏俄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大型企业仍由国家管理C.允许多种经济并存D.大力发展商品经济8.《列宁在十月》是欧洲电影发展史上一部有较大影响的故事片,它展现的情节有()A.“宪章运动”B.《共产党宣言》发行C.巴黎公社革命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9.苏俄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

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10.下列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理解,错误的说法是()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B.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表明资本主义经济有相当的生命力C.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时间非常短暂,表明它不太适合当时的国情D.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借鉴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理念11.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并立的政权是()①沙皇政府②人民委员会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2.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告之此事,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上应写的国名是()A.沙皇俄国B.苏维埃俄国C.苏联D.俄罗斯。

初三历史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试题

初三历史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试题

初三历史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试题
初三历史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试题
 选择题
 [2012•安徽]对表1解读正确的是
 表1: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量
 年份粮食(百万吨)棉花(百万吨)煤(亿吨)钢(百万吨)
 1952163.421.300.661.35
 1957195.051.641.315.35
 A.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B.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一五计划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D.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2012•铜仁]有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天路》,唱出了青藏铁路通车后藏族人民的心声,而建成通车的青藏公路已经为西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青藏公路建成于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B.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改革开放时期
 [2012•滨州]到1957年,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煤产量达到1.31亿吨。

工业产值比重,由l949年的30%提高到56.5%。

文中的这五年,中国实施了 A.社会主义改造B.第一个五年什划C.土地改革D.大跃进”运动
 [2012•山东泰安]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十分落后。

然而,短短几年间新中国就生产出了第一批自己的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这主要得益于。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测试题新人教版(new)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测试题新人教版(new)

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与此同时,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称为“斯大林模式".例题1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有( )①允许多种经济并存②优先发展重工业③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④大力发展商品经济A。

①④B。

②③C。

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答案B。

例题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其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这一成就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斯大林模式C。

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D。

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B解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这一成就得益于斯大林模式,答案B。

1. 以下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属于斯大林实施的是()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行新经济政策C。

成立苏联D.实行五年计划2. 下列符合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情况的是:()A.重工业由外国资本家经营B.市场经济繁荣C.经济危机严重D。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3.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使苏联取得巨大的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B.排斥市场调节C.权力高度集中D.民主法制健全4.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直接促成这一飞跃的是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农业集体化1。

D 解析:斯大林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实现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答案D。

2.D 解析:斯大林领导下,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D。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测试题 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测试题 新人教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B.农业集体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答案:A解析:“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纠正这一错误,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A。

例题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令苏俄农民感到“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开展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建立答案:B解析:1921年俄国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恢复发展经济,答案B。

1. 列宁说:1921年春天,情况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去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这里失败的“尝试”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冷战政策C.产业复兴法D.马歇尔计划2.列宁说:“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3.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工农大众生活恶化的情况。

面对此景,列宁沉痛地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联系所学知识,对列宁这句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应该禁止商品自由交换B.资产阶级的统治思路更符合俄国国情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必须改变D.坚决退出世界大战是错的,应该让德国做出赔偿4.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无偿征集农民的粮食1.A 解析:“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去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继续实行,导致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是失败的尝试,答案A。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普通用卷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普通用卷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普通用卷选择题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 都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 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C. 都巩固了工农联盟D. 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反扑,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选择题1929—1933年,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时,苏联的经济状况是()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全面加速B.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C.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已经取得了完全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继续推行,经济恢复迅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建设有关知识的理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后,1928—1937年,苏联实行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故选A。

选择题下图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1917年11月7日晚9时45分,它忽然发出了几声炮响,炮弹的火光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宣告了一场伟大革命的爆发。

这场革命是A. 宪章运动B. 巴黎公社C. 二月革命D. 十月革命【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17年11月7日”可知,1917年11月7日晚,一艘小船滑向“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送去发射升空的空弹。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大炮发出了震撼世界的怒吼,攻打冬宫的战斗开始了。

这场革命是十月革命。

D 项符合题意,故此他选D。

选择题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但是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二虎”并存的局面,这两个政权是:()①沙皇政府②临时政府③工人兵代表苏维埃④人民委员会⑤苏联。

A. ①②B. ③④C. ①⑤D. ②③【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苏维埃并存,俄国革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抉择。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2[5篇材料]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2[5篇材料]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2[5篇材料]第一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一、选择题:1、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民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民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提高了生产力B.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2、“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了,......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是:A.建立人民公社B.鼓励发展个体企业C发展乡镇企业D 设立经济特区3、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A 借鉴资本主义经验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解决和发展生产力4、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用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③④5、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1979年安徽玉明一公社社员写到:借新帐还旧帐帐帐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

横批:已经过去。

这幅对联说明了A.人民公社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丰衣足食B.旧中国农民悲伤的生活状况已经过去C.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绿了神州大地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6、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主要教训是: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经济建设的速度一定要快速发展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7、20世纪60年代山东,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晃晃,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A..人民公社B.大跃进C.农业合作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1950年全国高考的作文试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不确立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9、《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0、小脚老太跳迪斯科,反映了A.迪斯科最适合小脚老太B.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C.人们社交礼仪的变化D.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其中改变了所有制性质的是A.土地改革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2、“新乐园真正强,四面八方是楼房,有大学有工厂,公园街上白花香,柏油路,明又亮,汽车穿梭排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道路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单项选择题
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 )
A.十月革命后B.国内战争结束后C.列宁逝世后D.苏联成立后
2.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②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
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苏联正式成立于()
A.1921年B.1922年C.1925年D.1927年
4.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不包括( )
A俄罗斯联邦B外高加索联邦C乌克兰D爱沙尼亚
5.列宁说,“我们原来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
6.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
A.列宁B.斯大林C.布哈林D.戈尔巴乔夫
7.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
A.农业B.轻工业C.能源和交通运输业D.重工业
8.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事件是( )。

A.苏联建立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D.1936年通过新宪法
9.1936年苏联通过的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A.工农社会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C.人民民主专政国家D.民主社会主义国家
10.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2、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简答题
苏联为什么会出现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有哪些严重的弊端?
四、问题与探究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D 5.C 6.B 7.D 8.C 9.A 10.D
二、材料解析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5)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

或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三、简答题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因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造成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

四、问题与探究: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比例的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高速地发展。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