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炎症性肠病肠道外表现
2024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全文)

2024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全文)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种主要亚型。
高达50%的IBD患者至少合并一种肠外表现(EIM),可能涉及全身的各个系统,其中原发硬化性胆管炎(PSC)或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IBD患者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从广义上说,经典的EIMs可源于肠道远端器官的炎症病理反应或全身的炎症反应,其中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本指南根据ECCO标准化方法制定,由ECCO指南委员会遴选的20名胃肠病学专家组成专家组,并邀请皮肤病、风湿病及血管病等多学科专家进行MDT讨论。
对每一主题相关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和系统综述后,共识小组就每个专题内容起草了声明及对应的支持性文案。
随后进行两轮在线投票和修改,以及一轮会议表决,对每条声明的证据等级(evidencelevel,E1.)和共识程度进行评价,最终形成本指南。
血液、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声明1【发病率】旧D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两倍以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在UC和CD中的发生率相似[E1.2]o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活动性疾病、住院和手术旧1.2]。
[共识:100%]声明2.1【预防】建议在IBD患者因急性内科疾病或大手术住院期间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或磺达肝素[E1.I]。
接受大手术的IBD患者应该接受预防性剂量的低分子肝素,直到出院后至少3周[E1.3]o对于住院后或重症IBD的门诊患者,可以考虑血栓预防[E1.4]0[共识:100%]声明2.2【治疗】对于出现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IBD患者,建议按治疗剂量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E1.I]。
应调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以指导抗凝时间[E1.I]。
[共识:100%]心血管疾病声明3与普通人群相比,IBD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E1.2]>缺血性心脏病[E1.2]>肠系膜缺血[E1.4]、房颤[E1.3]和心力衰竭[E1.3]的风险略有增加,这些疾病的发生风险与IBD治疗相互独立。
小儿肠胃炎的常见症状及防护知识

小儿肠胃炎的常见症状及防护知识新生儿及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完全,好多器官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育完全的,这就造成婴幼儿容易被外界感染各种疾病。
由于儿童的肠道缺乏各种消化酶,以及在儿童肠道内没有建立完善且正常的菌群,这些菌群和消化酶在肠道中被破坏,造成儿童严重的消化和吸收性疾病。
有关小儿肠胃炎都有哪些常见症状以及防护知识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什么是小儿肠炎小儿肠炎是经常容易患的一种疾病,因为孩子的胃肠功能很不健全,消化机能很不成熟,所以如果遇到了外界环境的刺激或者饮食不当、不洁饮食可以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尤其是肠炎的发生,孩子肠炎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有的还食欲低下,严重的肠炎可以出现全身病症的症状,孩子可以出现发烧,有的低烧,有的高烧。
另外,孩子的大便情况也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可以出现次数增多,有的可以一天达10次左右,轻的可以3-5次,大便性状有的出现稀,有的有黏液,还有脓血便,这是比较严重的肠炎,可以导致明显的呕吐、腹泻,孩子可以出现电解质的平衡紊乱,可以出现脱水这些情况。
临床上小儿相关检查有什么1、血常规化验检查:需要了解白细胞数值和淋巴细胞的比值,从而起到辅助判断病因的作用。
2、大便常规检查以及隐血试验检查:主要是了解大便内是否存在红白细胞,是否存在肠道内出血的现象。
3、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炎最直接有效的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患儿肠黏膜病变程度,根据患儿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检查。
4、病理学检查:一般都是在进行肠镜检查的同时,取活体组织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小儿肠胃炎有哪些常见症状小儿肠胃炎因为主要在肠道,上面可表现为呕吐、恶心,下面可表现为腹胀、腹泻,水样便、黏液血便、蛋花汤样三个类型大便较多。
如果腹泻较多,进食较少,可引起血容量下降,表现为尿量减少,严重休克时无尿,甚至休克时肢端循环较差,即手脚冰冷,然后出现皮肤花纹,可观察到血管末端呈现绿色,提示病情严重,应立刻抢救。
小儿胃肠炎防治指南在这里

小儿胃肠炎防治指南在这里一、什么是小儿胃肠炎?小儿的胃肠炎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
由于婴幼儿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差,当受到外界的感染时,小儿缺乏抵抗能力,就会引起疾病发生。
在临床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体中毒或严重胃肠功能上的障碍。
等小儿发生疾病时,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精神不振,腹痛,发热,惊厥等现象。
当患儿发生惊厥时,会造成神经系统损伤。
二、小儿发生胃肠炎时的临床表现有哪些?1、当小儿发生较轻的胃肠炎时:其腹泻的程度比较轻。
患儿状况一般良好,其排便的次数在10次以下。
大便的颜色为黄绿色或者黄色。
其中会伴有少量的白色皂块或者黏液。
粪便中实质物质不多,有时大便会呈蛋花汤样状。
2、当小儿发生较重的胃肠炎时:患儿会出现严重的腹泻,其排便次数达到10次以上。
粪便呈大量水样并且其中带有少量粘液。
患儿还会出现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不振等现象,其呕吐物呈咖啡样物质。
当严重时患儿会出现低血钾,并伴有腹胀以及全身中毒现象发生。
患儿还会出现高烧或者低烧,以及烦躁不安,意识逐渐转向朦胧,严重时会出现昏迷。
三、引起小儿胃肠炎发生的病因有哪些?1、肠道内的病毒或细菌感染是主要引起胃肠炎发生的因素。
其主要致病菌为具有,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在给予患儿抗生素治疗时由于给药不合理以及过量,会造成霉菌对胃肠进行侵袭。
2、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胃肠炎。
如患儿有上呼吸道炎症,肾炎,肺炎,中耳炎等疾病。
当有此疾病的情况下会引起患儿发烧和细菌病毒素的吸收,这就导致了消化酶不断减少分泌,致使肠蠕动不断增加。
3、喂养患儿的方式不合理。
当患儿的饮食过多,过早或过少以及其中淀粉类脂肪类食物过多,还有就是患儿的饮食突然改变或断奶等都会引起患儿产生腹泻现象,并发胃肠炎。
4、由于气候的变化引起患儿发生胃肠炎。
当空气变冷时,会使患儿的肠蠕动不断增加,空气过热会使胃肠道的胃酸以及胃肠道中的消化酶逐渐减少分泌。
这都会导致胃肠炎发生。
四、治疗患儿胃肠炎的方法有哪些?治疗小儿胃肠炎的主要方法就是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
炎症性肠病(IBD)的肠外表现ppt课件

29
有报道336例出现肝损伤,
诊断PSC 14例(为4 %)
另一组681例肝损伤,
诊断PSC 14例(为2.4 %)
30
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依据
1、 病史: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确诊的 平均年龄是 39 岁,男女之比为 2:1 , 进行性阻塞性黄疸,或波动黄疸 6 个 月以上,伴有疲乏、瘙痒、肝大、脾 肿大。75%病人体检时出现一种或多 种症状,肝大 55%、黄疸 45%、脾肿 大 35%、皮肤色素沉着 25%、表皮脱 落 21%。
溃疡性结肠炎伴有肝胆系统病比 Crohns 病多
伴随 PSC 炎症性肠病发生 25%-30%,
溃疡性结肠炎为主,PSC 伴有溃疡性结肠炎 70 % Crohns 病在 PSC 伴发的炎症性肠病中仅仅 13%。
一般炎症性肠病在诊断 PSC 前数年已确诊, 可同时诊断,也有在肝移植后 2 年发生炎症性肠病, 或在溃疡性结肠炎手术切除后数年诊断为 PSC
葡萄膜炎 主要症状:
1、 疼痛、流泪、畏光-睫状神经的刺激症状 与睫状充血强弱呈平行关系,疼痛局限于眼 部,可扩展到眼眶周围、前额、面颊;
2、 视力下降,房水浑浊、角膜水肿、晶体色 素沉着。
12
13
14
葡萄膜炎病因(分外原性和内原性)
外原性主要是外伤、手术、药物、毒素、 感染等物理、化学性刺激所引起。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PSC 治疗:
药物对症性治疗能缓解症状 外科和内镜下治疗手术或狭窄处扩张支架
治疗 去除胆石和胆潴留 肝移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及炎症性肠病的
炎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62 肠道平滑 肌动力 因素 . ID患者普遍存 在腹痛 、 B 大便 有关 。③贫血 : 常见于重症及 慢性迁延 不愈 的患者 , 因失血 或慢性炎症导致骨髓 抑制或与药物所致骨髓抑制有关 。 1 3 胃肠道外表现 . 约 1 %U 5 C患 者有肠 外表 现 , 结肠 全
次数增多等症状 , 与肠道平滑肌运动异常密切 相关 。其机制 与多种神经体液递质的单独或交互作用有关 , 4、 —3通过 I Il L L
平滑肌细胞中 m N R A合成时的信号转换和转录激活因子 6的
旁路途径来影响收缩 。I一1 U L1 3在 C患者肠道 固有肌层 的含 量增高 , 通过产生过氧化氢 、 影响 c 2 a 释放 和神 经激肽 A信 号转导途径 , 导致 U C患者结肠平滑肌的收缩功能紊乱 。 6 3 药物 的使用 . 有研究发现 , 非类 固醇抗炎药 物可增 加 白细胞 的黏附和聚集 , 少前列腺素产生 , 减 从而加重 U C病 情 。另一个对照研究显 示 ,有 口服避 孕药 史的人群 比未 服 药人群 I D发病危 险率 高 3倍 , 长期服 用 的人 其发病 危 B 但 险率 与正常对照相 比无 明显升高 。
的损伤 , 最终导致 I D的发生 , B 但其各个 环节的具体机 制如
何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C D是一种慢性贯壁性炎症性疾病 , 好发于青壮年 , 但首 次发病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 。半 数 以上患 者的病变 同时 累及 胃肠道 多个部位 , 从食管 到肛 门均可累及 。 2 1 胃肠道表现 . 表现多样 , 与肠内病变 的部位 、 围、 范 严重
瘘 , 者 可 通 向其 他 肠段 、 系膜 、 胱 、 尿 管 、 道 、 膜 后 前 肠 膀 输 阴 腹
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一、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IBD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IBD的患病率约为410万,尽管这一数字相较于西方国家较低,但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IBD患者的绝对数量仍然相当可观。
IBD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腹痛、腹泻、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肠道狭窄、穿孔、营养不良等。
IBD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也有关联。
IB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诊断方面,IBD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的综合评估。
目前,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评估是诊断IBD的金标准。
由于IBD的临床表现和内镜下病变与许多其他肠道疾病相似,如感染性肠炎、肠道肿瘤等,准确的诊断仍然具有挑战性。
在治疗方面,IBD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控制炎症、维持缓解和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的研发和应用,IBD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IBD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
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这限制了针对病因的治疗策略的发展。
目前的治疗方法虽能有效控制症状,但难以实现完全治愈。
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感染、药物依赖等。
本共识意见旨在总结和梳理我国在IBD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以提高我国IBD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炎症性肠病(IBD)的定义与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两种类型。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并发症及肠外表现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并发症及肠外表现朱强;谭晓丽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09(49)35
【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严重,肠外表现多样,且其发生率变异程度较大.明确IBD并发症及肠外表现,对于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及选择药物、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113-114)
【作者】朱强;谭晓丽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济南250021;高密市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炎症性肠病并发症与肠外表现特点分析 [J], 徐晓霞;王晓晨;包玉双;李春明
2.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共识 [J], 李长青;李延青
3.炎症性肠病及其并发症与肠外表现的诊断和治疗 [J], 杨伟
4.炎症性肠病及其并发症与肠外表现的诊断和治疗 [J], 刘成
5.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J], 聂伟杰;刘家旗;张锦;高晶;孟存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儿科单选题与答案解析(27)

2021年儿科单选题与答案解析27一、单选题(共60题)1.苯丙酮尿症低苯丙氨酸饮食控制至少应持续到何时A:成人以后B:终身控制C:幼儿期以后D:学龄期以后E:青春期以后【答案】:E【解析】:低苯丙氨酸饮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低蛋白血症、大细胞贫血,以致生长发育落后或糙皮病样皮疹、腹泻等症状。
饮食控制至少需持续至青春期后。
2.导致DIC发生的关键环节是A: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B:凝血因子V的激活C:通因子激活D:组织凝血因子大量入血E:凝血酶生成增加【答案】:E【解析】:当循环凝血因子在暴露的血管外组织与组织因子相接触时,凝血酶会在组织上聚集。
凝血酶通过激活血小板,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促进血块稳定而在血栓性疾病的引发和传播上有着核心作用。
3.炎症性肠病最常见肠外表现为A:皮肌炎B:关节炎C:血管病变D:强直性脊柱炎E:结节性红斑【答案】:B【解析】:关节炎是炎症性肠病最常见的肠道外表现。
4.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不是引起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主要原因B:肺表面活性物质人工制剂优于天然制剂C: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D: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胎龄28周时出现,35迅速增加E:由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答案】:D【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产生,28周出现于羊水内,至35周迅速增加,作用为减少肺泡表面张力,是肺泡不易萎缩,有利于肺泡内保存气体。
5.可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原发性免疫缺陷是A: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缺乏B: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慢性肉芽肿病D:选择性IgA缺陷病E:X连锁联合免疫缺陷病【答案】:E【解析】: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骨髓移植(BMT)后出现的多系统损害(皮肤、食管、胃肠,肝脏等)全身性疾病,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移植物抗宿主病致病原因是供受体之间存在着免疫遗传学差异,移植骨髓中的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识别了受体的不同组织相容性抗原而增生分化,在受体内增生到一定程度后把受体的某些组织或器官作为靶目标进行免疫攻击产生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18.01.017基金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d 81400588)儿童炎症性肠病肠道外表现单承颜 许春娣 王歆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 200025)·继续医学教育·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肠道外表现(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EIMs )在西方国家IBD 患者中发生率高达25%~47%[1],但近二十年来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IBD 在亚洲等既往少发地区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EIMs 在东亚患者中的发生率达6%~14%[2]。
而儿童IBD 出现EIMs 较成人更多见[3]。
据统计,约1/4~1/2的IBD 儿童有EIMs ,如果把生长迟缓、营养缺乏、骨质疏松等与内分泌和代谢有关的表现也纳入EIMs ,EIMs 比例将高达100%[4,5]。
IBD 的EIMs 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由遗传免疫机制引起,其中包括与IBD 活动有关的EIMs ,如结节性红斑、外周性关节炎、口腔溃疡以及独立于肠道炎症之外的EIMs ,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坏疽性脓皮病、强直性脊柱炎及葡萄膜炎;另一类是与内分泌和代谢相关的EIMs ,如生长迟缓、骨质疏松等[6]。
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探讨儿童IBD 的EIMs 及其特征。
1 与遗传免疫相关的常见肠道外表现1.1 关节病变关节病变是儿童IBD 中发病率最高的EIMs ,约16%~33%的儿童IBD 在诊断和随访过程中会出现关节病变[7],包括外周性关节炎和中轴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关节红、肿、热、痛,常于胃肠道症状之前出现。
外周性关节炎更常见,包括少关节型和多关节型,其中少关节型通常发生于疾病活动期,而多关节型与疾病的活动无关[8]。
中国台湾最新研究表明,无论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CD )还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外周性关节病变在女孩中的发病率均高于男孩,发病率与病程呈正相关[9]。
中轴关节炎最常见的是强直性脊柱炎,中轴关节的病变与IBD 的活动无关,其中累及结肠的病变比单纯的回肠病变更易患脊柱关节炎[10]。
最近有研究表明,有关节病变的IBD 儿童血清IgG 水平明显升高,故可以通过测定血清IgG 来协助诊断IBD 儿童的关节病变[11]。
治疗外周性关节病变仅需要治疗原发病,不需要其他的特殊治疗,如果治疗后关节仍有疼痛,且与肠道炎症的活动无关,则采用治疗原发性关节疾病的方法治疗。
治疗中轴性关节炎的方法和治疗原发性强直性脊柱炎相似,其目的是减少炎症活动防止关节畸形[8]。
1.2 口腔病变口腔病变仅次于关节病变,在EIMs 占第2位[12],其中口腔溃疡最常见,约10%~30%的成人及儿童IBD 患者会出现口腔溃疡[6],儿童更常见。
口腔溃疡表现为圆形的浅表溃疡,中央有纤维薄膜,周围有红晕。
除口腔溃疡外,还可以出现增殖型化脓性口炎、口角炎及口腔黏膜结节等少见表现。
口腔病变通常急性起病,可能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前或和肠道症状同时发生,常发生于疾病的活动期,和其他EIMs 同时出现[13]。
儿童CD 中口腔溃疡较成人更多见,发病率可高达50%[14],且大年龄儿童较小年龄更多见[15]。
UC 儿童口腔溃疡发病率较CD 儿童相对低,发病率约为1/3。
口腔病变通常是非特异性的,故需要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肠道白塞病。
口腔病变的治疗包括局部治疗、系统治疗,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局部治疗包括使用漱口水、药膏或者病灶内注射激素,局部治疗可以使至少一半的患者口腔症状完全缓解。
对于严重的口腔病变需要联合系统用药治疗,即全身使用激素(甲泼尼龙0.5~1.0 mg/kg )和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2.0~2.5 mg/kg )。
生物制剂对于一些难治性口腔病变效果好。
如果药物治疗无效需要手术来去除病灶、修复瘘管、排出脓肿等[16]。
1.3 皮肤病变皮肤病变也是较常见的EIMs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表现是结节性红斑(erythemanodosum ,EN )和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 ,PG ),EN 和PG 在成人及儿童IBD 患者中的发病率分别为3%~8%和1%~2%,成人中更常见[17]。
有研究表明,TRAF3IP2基因是IBD皮肤病变的易感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在体液免疫和IL-17介导的T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18]。
EN是IBD所有皮肤病变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在女性CD中发病率高,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下肢伸侧最常见,为紫红色的小结节,直径约1~5 cm,有触痛,伴皮温升高,这些皮损是非化脓溃疡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变成暗黄色,新旧皮损可共存,可同时伴随发热、乏力、滑膜炎和关节炎等症状。
6周内可以自行好转,不会留下疤痕,但是复发率为20%[19]。
EN常出现在疾病的活动期,与感染、免疫紊乱、药物治疗等有关,同时患EN者易发展为其他EIMs,如关节炎和眼部病变[9]。
EN对激素治疗通常有效,但一些难治性病例也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
PG是发病率仅次于EN的皮肤病变,也是IBD最严重的皮肤表现,病因不明。
目前认为,可能与免疫系统中中性粒细胞活动紊乱有关。
PG主要表现皮肤组织的溃疡和坏死,也常发生在下肢伸侧,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受累,皮损大小不定,可以为直径几厘米,也可以累及整个肢体,可同时伴随发热、关节痛等症状[13]。
和EN一样,PG在女性中发病率高,但与EN不同的是,PG在UC中更常见[13,20]。
20~50岁是PG的高发年龄,儿童少见,仅占所有PG人群的4%。
PG常出现在UC的发病初期和肠道疾病加重时,但与IBD活动度无明确相关性。
轻症PG通常选择局部治疗,中到重度患者需要全身用药[21]。
1.4 眼部病变眼部病变在IBD患者中发病率为12%,CD较UC 高发。
眼部病变和疾病的活动无关,和肌肉关节病变相关,两者往往可同时出现。
最常见的眼部病变有葡萄膜炎、表层巩膜炎及巩膜炎。
葡萄膜炎是最严重的眼部病变,表现为眼睛疼痛、视物模糊和畏光,视敏度通常不受影响,除非视网膜和后葡萄膜受累。
表层巩膜炎表现为病变眼部的急性发红、刺痛、烧灼感、触痛,通常没有视野缺损。
此外,在成人及儿童中均有在疾病活动期突发双目失明,最后诊断为视神经炎的病例报道。
尽管IBD视神经病变很少见,但在IBD治疗和随访过程中,特别是激素减量时要注意视神经的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眼部病变的治疗也是局部和全身性使用激素,同时也可使用免疫抑制剂,英夫利西单抗对同时患有葡萄膜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效果好。
1.5 肝胆系统在儿童中,肝胆系统病变可先于IBD出现,或在疾病活动期出现,或在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后出现,包括慢性活动性肝炎、肝酶升高、急性化脓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淀粉样变、脂肪肝及肉芽肿性肝炎。
其中PSC是IBD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最常见的免疫介导的肝胆系统病变。
PSC和IBD关系密切,据统计至少75%的PSC患者同时患有UC,5%~10%的PSC患者同时患有CD。
PSC是一种由于炎症和肝内外胆管纤维化引起的胆汁淤积,常发生于UC[22]。
在UC和CD中的发病率分别为2%~5%和0.7%~3.4%[23]。
全结肠炎患者发病率高,与IBD 的活动无关。
PSC大多是在IBD随访过程中常规行肝功能检查发现碱性磷酸酶持续升高而发现病变,也可表现为乏力、皮肤瘙痒、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和体质量下降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示碱性磷酸酶升高,谷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常正常,白蛋白和凝血功能仅在疾病严重和肝硬化时才出现异常。
自身抗体检测可协助PSC的诊断,约33%的患者会出现抗核抗体升高,80%出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1],其中核周型抗体(p-ANCA)阳性是PSC的一个独立相关因素[24]。
影像学上出现胆道系统形态改变是诊断PSC的必备条件,典型的表现是由于肝内外胆管狭窄及形态不规则出现胆道系统的“串珠样”改变。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目前用于PSC的诊断,当MRCP有典型特征时可不做肝脏活检而直接诊断。
由于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操作不当可引起胆道感染,所以不作为常规检查,仅在放支架时使用。
目前药物治疗不能阻止PSC的进展,肝移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移植后5年生存率为80%。
2 与内分泌和代谢相关的常见肠道外表现2.1 生长迟缓和成人相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内分泌和代谢有关的EIMs对儿童期发病的IBD影响更大。
在儿童IBD的病程中,约40%的CD和6%~10%的UC会出现生长迟缓[25],其中CD患儿生长迟缓问题更突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对2000—2010年上海地区IBD儿童的多中心研究显示,153例儿童IBD中(82例CD,71例UC),43.8%CD和11.85%UC患儿在患病后体质量较前下降,34%CD 和0.7%UC患儿出现生长迟缓[26]。
另外有研究表明,88%CD患儿在诊断之前生长速率就低于正常儿童,7%~30%儿童期起病的CD患者成年后最终身高处于第5个百分位以下[6]。
生长迟缓通常是早发型IBD儿童的首发症状,并且在患儿幼年和青春期持续存在。
瑞金医院曾对13例极早发型IBD儿童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其中有8例(61.5%)患儿存在生长迟缓,明显高于非极早发型IBD患儿[27]。
炎症进程是导致生长迟缓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因为IL-6、TNF-a等炎症因子可减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释放和降低外周生长激素水平,故生长迟缓和IBD活动有关,一旦肠道炎症控制就会出现明显的生长加速[6]。
2.2 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目前关于IBD患者骨密度降低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IBD引起的性发育落后、钙和维生素D吸收不良、BMI降低、激素治疗以及相关炎症因子释放引起的疾病活动等因素均可影响骨骼的重塑,导致骨的重吸收减少[6]。
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儿童期发病的IBD如果在未成年时出现骨密度降低,则在成年后会出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且和病程及其他危险因素无关,减少的骨量会使成年后骨强度降低,容易出现骨折[28]。
CD比UC出现骨密度降低的风险更高。
目前,关于骨密度降低的IBD患儿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D 尚无定论。
有研究认为骨密度、维生素D水平和疾病活动度三者无相关性[29],另外有研究认为,补充维生素D3对于提高血清中25(OH)D3及降低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ediatric 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PCDAI)及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指数(pediatric ulcerative colitis activity index,PUCAI)有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