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举孝廉”说开去

合集下载

从“举孝廉”探汉代治国思想

从“举孝廉”探汉代治国思想

从“举孝廉”探汉代治国思想摘要:本文通过汉代“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探寻汉代的治国思想。

关键词:举孝廉;汉代;汉武帝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六年之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良才,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拔的人数。

“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

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

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

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

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

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的。

第一,关于“举孝廉”。

理论界都以《汉书·武帝纪》的“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为据,认为首次出现于武帝七年五月。

其实,这里的“孝廉”虽连用,但仍“举孝”是“举孝”,“举廉”是“举廉”,即“举孝一人、廉一人”。

这只是对文帝时的“举孝悌、力田、三老、廉吏”等政策的延续与发展。

《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二年,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

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

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

”武帝只不过是仅举了“孝”和“廉”而已。

武帝真正“举孝廉”,据《汉书·武帝纪》载,是元朔六年冬十一月,武帝下诏说:“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

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由昌也。

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于斯路。

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雍于上闻也。

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

“举孝廉”开创了国人表演之先河

“举孝廉”开创了国人表演之先河
盏 豢 嬲耩羲 誓 辩 蠡
◎ 程 万 军 帝 “ 善 如 流 ” 于 是 纳 董 仲舒 建 议 ,把 “ 从 , 举 孝 廉 ” 确 定 为 基 本 的 用 人 制 度 。 从 此 , 大 汉 便
将 “ 廉 ” 作 为 选 拔 官 员 的 德 行 标 准 。 每 年 都 孝
亲一杯 羹 ” 的忤 逆 之徒 ,在 取得 天下 后 ,突然
高举 “ ”字大 旗 ,做起 大孝 子来 ? 为什 么汉 孝
朝 历 代 皇 帝 如 此 喜 欢 把 “ ” 字 挂 在 嘴 边 ? 其 孝 实 他们提 倡 的 “ ” 不在 其表 , 在 其里 。 “ 孝 , 而 孝 敬 父 母 ” 是 表 ,让 普 天 下 人 都 做 皇 帝 的 “ 子 好
是 使 之 “ 大 臣之 能” 熟 悉 朝 廷 行 政 事 务 。 观 ,
然 后 经 选 拔 , 根 据 品 第 结 果 被 任 命 不 同 的 职
位 。 一 般 情 况 下 , 举 孝 廉 者 都 能 被 授 予 大 小 不

的官 职 。
举 孝 廉 选 才 , 起 于 汉 代 止 于 汉 代 。 发起 人 就 是 那 个 把 儒 学 顶 为 “ 教 ” 使 国 人 的 桎 梏 国 、 雪 上加霜 的 儒生董 仲 舒 。 “ 孝 廉 ” 的 思 想 源 于 孝 经 的 “ 孝 举 以 治天 下” 《 经 ) 说 “ 孝 , 之经 , 之 义 ” ,孝 ) 上 夫 天 地 , 这 很 合 乎 汉 朝 当 家 人 的 口 味 。 据 汉 书 载 ,
既 不 用 功 读 书 , 也 非 真 的 行 孝 , 而 是 冒充 孝 子 钻 了 空 子 。有 史 以来 “ 君 子 之 最 ” 的 王 莽 就 伪 是这 个 时代 的产 物 。 所 以 ,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董 仲 舒 的 “ 孝 举 廉 ” 提 议 ,开 创 了 国 人 表 演 的 先 河 ,从 根 本 上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举孝廉的利与弊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举孝廉的利与弊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举孝廉的利与弊举孝廉是⼀项定期的选拔,到了东汉时期,甚⾄成了做官的⼀种主要途径。

下⾯是关于举孝廉的相关介绍,⼤家可以了解⼀下。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孝廉即“⾄孝⾄廉”之⼈,是孝顺⽗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举孝廉是汉朝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选的⼀种⽅法,其创⽴者为汉武帝。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诏令中央和地⽅的主要⾏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有议政能⼒的⼈。

后来,⼜规定全国每⼆⼗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由朝廷任命官职。

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朝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

孝廉举⾄中央后,按制度并不⽴即授以实职﹐⽽是⼊郎署为郎官或承担宫廷宿卫,⽬的是使之“观⼤⾂之能”,熟悉朝廷⾏政事务。

然后朝廷根据考察结果,给予孝廉不同的职位,如地⽅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

⼀般情况下,孝廉都能被授予⼤⼩不⼀的官职。

举孝廉的利弊举孝廉有利的⼀⾯。

太学⽣(受教育)——皇宫侍卫,补郎或者补吏(⾏政实习)——举孝廉(被选拔)——考试(合格后⼊仕)。

通过这样的⼀个过程,把那些有能⼒的⼈员选了出来。

使得原来被补吏的太学⽣,依旧有升为做官的机会,⽽不仅仅是⼀个吏。

这些⼈中,虽然还有⼀部分是贵族⼦弟,但更多的是贫寒⼦弟。

这就使得原本把持在贵族、功⾂、富豪⼿中做官的权⼒,转移到了更⼤的范围之内。

普通⼈通过在太学的刻苦学习,有了为吏为官的机会,寒门⼦弟有了上升的通道,国家也可以选到真正的⼈才。

这是举孝廉的有利的、积极的⼀⾯。

举孝廉不利的⼀⾯。

但这种选拔⼈才的制度,到了最后,却完全变形,已经失去了选拔⼈才的作⽤。

“盖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得名者,必全⼒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原先西汉时期,只需要官吏六百⽯以上者,为⽗母服丧三年。

⽽到了东汉,即使是普通⼈也要服丧三年。

那么,为了突显⾃⼰的孝道怎么办呢?只有服丧六年甚⾄⼆⼗⼏年者,为的就是获得名声,从⽽⼊仕做官。

后来甚⾄发展到,为⾃⼰恩主(推荐他去做官的⼈)服丧,甚⾄也达三年之久。

从“举孝廉”探汉代治国思想

从“举孝廉”探汉代治国思想


予上市公 司监事会 , 过借助外部审计力量 , 通 人员 , 以保证监事具 备相应的职务 素质 、 知识 增强 监事会对 董事 和高管人 员的制衡 能力 ; 结构和工作经验 , 能力完成监督工作 、 有 履行 二 是建立 内部 审计 机 构 向监 事会 负责 的制 三、完善 监事会 工作 的一些 建 增强监事会履行财 务监督的手段 ; 三是建 监督职责。严格规定监事任职 的积极资格 , 对 度 , 监事在会计 、 法律 、 企业管理等方面 的专业 知
人, 由朝 廷任命 官 职 。被举 之学 子 , 博 除
学 多 才外 , 更须 孝 顺 父母 , 为 清 廉 , 称 行 故 为 孝廉 。在汉 代 , 孝廉 ” “ 已作 为选 拔官员 的

项科目,没有 “ 孝廉 ” 品德者 不能 为官 。中 国文化 以孝 治 天下 ,所 以称 孝廉 。 到清 朝
从 举孝 探汉代治国思想

曹健 : g
( 、 张仲景博物馆陈列展览部 , 河南 南 阳 4 3 6 ) 70 1
¥{


摘 要: 本文通过 汉代“ 举孝廉” 的官吏选拔制度 , 探寻汉代的治国思想。 关键 词: 举孝廉 ; 汉代 ; 汉武帝
汉 武 帝 即位后 的第 一年 ,就诏 令 中央 和地方 的主要 行政 长官 向朝 廷 举荐 道德 学 次下诏 策试 良才 ,并且 在这 一 年 明确规 定
少 。 造 成 了 甚 至 有 的 监 事 对 公 司 制 的 实 质 不
发挥监督作 用。独立监事 的来 源可 比照独立 董事 的制度安排。 ( ) 二 增强监事综合技 能 上市公 司监 事会成员 中必须有熟 悉企业 业务及相关法律 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 的两类

《孝表于外,不虚其内》孝廉故事

《孝表于外,不虚其内》孝廉故事

孝表于外,不虚其内心怀赤子便不虚于外人之言,既然有一颗孝心便应该表露。

正如古言道:“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来不待。

〞孝表于外,不虚于内。

?礼记.祭义?有云:“众之本教日孝〞。

北大在2021年推出了“举孝廉〞的制度,一时间网络上又是一番风起云涌。

有人说这制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是良好家风的继承,但又有人说,哪个家长不会为孩子撒谎?这是让孝廉染上欲望的不堪。

古代封建统治者遵从儒家,看重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无非是帝王自喻为天下之君父,重孝道小看为国。

小处是对父母长辈的尽孝道,大处是对国家对君主尽忠心。

所以国家国家,没有国哪里有家?重孝道也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代汉武帝的孝廉制,德行最之,能力次之。

使得汉朝成为一个百年强国。

每一个国家的翻灭,是始于无序、无德。

每一个国家的建立,是立于有序、有德。

守住自己的气节和本心,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当我们还在为扶与不扶、捡与不捡犹豫时;交事件,江水浸过车顶时。

我们不犹得为中华的道德教育进行深思。

习主席曾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在这个物质如“高铁〞般飞速开展的时代,人们道德修养却迟迟跟不上。

我们要正视花团锦簇下的暗流,消除腐蚀的社会道德之基的巨蠡。

中国教育从古至今,都重视对礼义廉耻信的培养,从汉代举孝廉,到明清读圣贤之书;从新中国的应试教育到如今的素质教育,无一不表达着中华民族对人的德行的重视。

张酺任职魏郡太守时,不畏权势,敢同皇帝国戚窦景相斗争。

司隶校尉郑握的几个儿子在张酺手下做小隶,窦景与郑握结怨,私派夏猛去见张酺,要他设法把郑据的儿子除掉。

张酺对这种借刀杀人的行为非常愤怒,立即把夏猛关进监狱。

后来张酺改任河南尹,又遇窦景的提骑候海仗势殴伤市丞、市卒。

张酺下令治罪,将侯海充军发配。

身为安微的一分子,我们更应发挥古时资臣的优良品质。

尘世纷扰,不要迷失在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中。

荀彧三十岁石投奔曹操,两个人一开始的时候关系特别好,曹操曾经对文假设所说:“吾之子房也〞。

【汉朝历史】汉朝靠每年“举孝廉”推选人才 制度始于汉武帝

【汉朝历史】汉朝靠每年“举孝廉”推选人才 制度始于汉武帝

【汉朝历史】汉朝靠每年“举孝廉”推选人才制度始于汉武帝【汉朝历史】汉朝靠每年“举孝廉”推选人才制度始于汉武帝
导读:汉朝没有科举制度,怎样向朝廷推举人才?举“孝廉”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所谓“孝廉”,就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简称,在家里是孝子,在外面是清官、能吏。

这项制度始于汉武帝,董仲舒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科举制度孝者?廉者各一人,分作“孝廉”。

这些人在皇宫当郎官,服务几年,然后分后至地方回去
供职。

渐渐地,一年所推荐一次,在这种制度下,全国的精英都分散至了皇宫。

孝廉指标
稀疏,一个有著二十万户人家的郡,一年才所推荐一个,按户均五口人去排序,一个孝廉
的发生几率就是百万分之一。

两汉很多官员都早年于孝廉。

朝廷喜欢孝子,就给伪装孝顺者提供了市场。

东汉时,名臣陈藩任乐安太守。

当地向
他推荐一个大孝子赵宣。

赵孝子不同常人,人家守孝最多三年,他却守孝二十年,成为超
级道德模范。

陈藩问起大孝子守孝期间的起居生活,却得知他在此期间生了五个子女,于
是大怒:你个龌龊东西,给我治罪,“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假孝子锒铛入狱。

服丧就不许生育子女?这固然不人道,不过赵宣也不是公义之辈,一心上装孝子必须
赚取功名富贵,谁想起用力过猛适得其反。

胡扯就不要上装,这就是做人永恒的真理。

东汉举孝廉制度

东汉举孝廉制度

东汉举孝廉制度举孝廉是东汉时期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该制度以“孝”和“廉”为选拔标准,旨在选拔有德行的官员,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

本文将从选拔对象、选拔标准、选拔机构、任用方式、考核与监督以及制度影响等方面,对东汉举孝廉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选拔对象举孝廉制度的选拔对象主要是地方官员和在乡间有德行的士人。

在东汉时期,各州、郡、县的地方官员,以及在乡间有德行、有声望的士人,均可被推荐参加举孝廉考试。

二、选拔标准举孝廉制度的选拔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德行,二是才能。

其中,德行是最重要的选拔标准,主要包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为人正直、廉洁奉公等方面。

此外,才能也是选拔的重要标准,主要包括治理能力、行政能力、文学才能等方面。

三、选拔机构在东汉时期,举孝廉的选拔机构为郡守和刺史。

他们负责在辖区内发现有德行的士人,并向上级推荐。

中央政府会定期组织考试,以确定被推荐者的能力和德行。

四、任用方式举孝廉考试合格的士人,将被任命为官员。

一般情况下,被任命者会先担任地方官员,积累一定经验后,再根据个人能力和表现,逐步晋升到更高职位。

五、考核与监督为了确保举孝廉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中央政府会定期对被任命者进行考核和监督。

考核主要包括对被任命者的德行和才能进行评估,以确保他们能够胜任所担任的职位。

监督则主要包括对被任命者的行政行为和道德操守进行监督,以确保他们遵守国家法律和道德规范。

六、制度影响举孝廉制度对东汉时期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该制度为有德行的士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晋升通道,鼓励了地方官员和士人积极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

其次,举孝廉制度强调了德行和才能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举孝廉制度还为中央政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控制手段,通过选拔和任用官员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总之,举孝廉制度是东汉时期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不仅为有德行的士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晋升通道,还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并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

“举孝廉”始末及其当代解析

“举孝廉”始末及其当代解析

明清代又有所复兴 , 它最终走 向消亡是历史 的必 但
然。


举 孝廉 之历 史探 微
在远古的传说中 , 有大舜至孝而被启用的传说 ,
可 以将 其视 作是 举 孝廉 之萌 芽 。而有 据 可考 的 因孝 廉 而被 举 的事例 则 是春 秋 以后 的事 。 春 秋 以前 , 世卿 世 禄 制 度 在 人 才 选 拔 中 占据 着 主导地 位 。 战 国 以 降 , 着 贵 族 政 治 的 衰 落 , 尚 随 “ 贤” 尊能” 与“ 逐渐取代了“ 亲亲” 爱私” 分科分 与“ ,
9 7
户 口。 次 年 , 取 消 了左 雄 制 定 的 限 年 之法 。《 ” 又 通
典・ 选举二》 记载 :宋制 : 阳、 “ 丹 吴会 、 会稽、 吴兴四 郡, 岁举二人 , 余郡各一人 。 《 ” 周书 ・ 宣帝纪》 也载 有“ 郡举经 明行修者为孝廉 ” 。举孝廉在此期 间有 所发 展 , 主要是 指 朝 廷 要对 被举 者 进 行 策试 。虽然 策试 时有 兴废 , 它却 对 后 来 的科 举 制 度 产 生 了重 但
中图分 类号 :2 3 K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6 4— 34 2 1 )2—09 0 17 3 3 (0 1 0 0 7— 3
收 稿 日期 :0 1— 1— 1 2 1 0 2
作者简 介 : 吴俊蓉 , , 女 四川南充人 , 中共西充县委党校讲 师 , 硕士 。
“ 孝廉 ” 我 国古 代发 现 和 培 养 官 吏 预 备人 举 是 选 的一种 方式 , 于 察 举 制 度 的科 目之一 。它 规定 属 每2 0万户 中每 年 要 推 举 孝 廉 一 人 , 由朝 廷 任 命 官 职 。被 举 之学 子 , 博 学 多才 外 , 须 孝顺 父 母 , 除 更 行 为清廉 , 称 为孝 廉 。 这种 人 才 选 拔 方 式 萌 芽 于 春 故 秋 战 国时 代 , 式确 立 于汉代 , 两汉 及 魏晋 时期 获 正 在 得 了极 大 的发 展 , 在 隋唐 曾一度 中 断 。虽 然宋 元 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代“举孝廉”说开去
——浅议党员干部的孝道修养
党中央历来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并把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特别要求领导干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仁、义、礼、智、信,“仁”为先为重。

儒学的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孔子认为“爱人”是先从爱自己父母开始,并把孝作为仁的根本:在孝顺父母的同时,还要敬爱兄长,更要行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人。

孝道为我国传统基本道德准则,理所当然地成为官员为人行事的重要准则,也是平民百姓为人行事的准则。

汉朝时有个选仕的程序,叫“举孝廉”,即地方官员每年要向朝廷推荐即孝顺又廉洁的人,以备任用。

在今天也有人才储备(人才库)之说。

据《汉书·陈汤传》载,陈汤少时喜欢读书,博学多识,文章写得好,但因家贫,有时靠乞食度日,不被乡里看着。

后来他赴长安求官,认识了富平候张勃。

张勃赏识其才学,便向朝廷推荐了陈汤。

在等待任职分配期间,陈汤的父亲去世,做官心切的他狠狠心,没有按惯例回家奔丧。

两汉以孝治天下,陈汤因此被人检举为缺失孝道而被捕入狱。

张勃因荐人失察而受皇帝斥责,被削食邑200户。

一个等待朝廷任用的人,只因未尽孝道,就被捕入狱,可见,孝道标准在古时用人上是多么重要!
在当今时代,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与德治国相结合,相应地也要求党员干部增强孝道意识提出要求。

因为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孝敬父母仍然是人们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

一个具有孝敬父母意识的人,才会爱妻儿、爱亲友、爱邻里、爱他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思想基础。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愿意尽孝心,就不可能去真心爱别人,也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因而就不会有好的品行。

古有,“孝者,立身之首,百行之源”之说,把孝道当作立身的根本。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要付出很多辛劳。

当父母年老体衰时子女理应赡养老人。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父母养育孩子,子女赡养父母的不断往复循环过程。

当一个人具有孝敬父母的观念时,他才能进到人子之责,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孝道是“为官之本”,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德才兼备是对其素质的基本要求。

孝道是思想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员、干部具有孝道品德,是做好群众表率的一个
重要方面。

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愿尽赡养义务,有怎能为他人服务,成为群众的表率?
孝道是“为廉之本”,天下父母都期望子女走正道,成为对社会有用人才,而反对步入歪门邪道,廉洁奉公是对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孝敬父母并听从父母教诲,有助于为政清廉,遵纪守法。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针对有的干部不孝敬父母的现象,在干部的管理与选拔中,开始关注孝道问题。

比如有的地方出台规定:“不孝敬父母,不善待配偶者,不能当领导干部。

在职的不能提拔重用。

”这种把孝道观念升华为一种可以操作的选拔任用干部的制度,是对干部任用的有益尝试。

对抑制不孝歪风,树立党的干部的良好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应当把此类地方性选拔任用干部的制度加以肯定和推广,并广为宣传之,使礼仪之邦的孝道光芒普照社会各个角落,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只能遵守而不可触及的“高压线”。

使孝道意识蔚然成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