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八校2012届高三联考试题语文
2012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西哥发现提及2012预言的玛雅文字新记录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古玛雅人预言2012年将是世界末日,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普通公众都对这一预言予以极大关注。
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承认,他们发现了第二个提及2012年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字记录。
这一记录是在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刻在一块砖块上。
科马卡科是古玛雅人建造的砖结构寺庙之一。
在此之前,考古学家只发现一件提及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物,即在墨西哥湾塔巴斯科的托土盖罗发现的一个刻着象形文字的石板。
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发言人阿托罗-门德兹表示,这个砖碎片很多年前就已经被人发现,一直在进行深入研究。
这件文物一直保存在研究所,并未对外展出。
在一些网上论坛,专家们对这个被称之为“科马卡科砖”的古玛雅人文字记录进行了讨论。
很多人仍旧怀疑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提到2012年12月21日或者12月23日是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
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玛雅铭文专家大卫-斯图亚特表示:“一些人认为这是另一个提及2012年世界末日的文物,但我仍持怀疑态度。
”砖块上的铭文记录了所谓的“历法圆”,这是日子和月份位置的一种组合,每52年重复一次。
砖块提及的日期为第13个Baktun末期。
Baktun是一个大约394年的周期,13是一个重要数字,在玛雅人心目中拥有神圣地位。
玛雅长计数历开始于公元前3114年,第13个Baktun大约结束于2012年12月21日。
但斯图亚特表示,砖块上的日期同样与过去的一些类似日期相符。
他说:“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是古代的另一个日期,与古典时期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
实际上,砖块上的第三个象形文字似乎是动词huli,意为他/她/它来了。
与托土盖罗发现的石板不同,这个砖块上没有采用将来时的记述,更多的是讲述科马卡科的历史,而不是预言未来。
”托土盖罗石板和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可能是在1300年前左右刻上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有隐含意义。
【语文】2012年高考真题——(陕西卷)word版(含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葬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双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12年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概要.

2012年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葬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双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陕西省2012届高三语文测试卷(诗歌鉴赏)

陕西省2011-2012学年高三专题复习试卷--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燕诗粱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敖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傲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匆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惫,令日尔应知。
①按照诗人对自己诗歌的分类,这是一首“讽喻诗”,请你谈谈这首诗歌“讽喻”(规劝)的是什么。
(4分)答.②赏析“青虫不易捕……一一刷毛衣”这10个诗句。
(4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8分)塞下曲(其二)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诗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与杜甫《兵车行》中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都写到了古战场,两相比较:(1)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共同之处?(2)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双调] 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睛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
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这支小令咏赞江南的美景,写出了江南景物什么样的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写景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卷(含答案)

201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卷(含答案)陕西省2011-2012学年高三专题复习试卷现代文阅读一、(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背着灵魂上路郭翠华①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就想出去走走,走出家门的刹那,仿佛丢了什么,就会有一丝的犹豫,但脚还是把人带出了家门。
②外面的世界很大,人很容易迷失方向。
曾经一个人去一个城市出差,走在黄昏里,看见如流的人群头也不回地往前赶,只有我像一只掉队的孤雁,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枝头,那种迷茫的感觉很像一滴水落在了沙漠里,顿失了自己的踪影,自己的踪影是什么,我一直想不清楚。
如果落在水里,应该像月亮泊在水面,是可以看得见的;如果落在地上,就是自己的影子,会踩着自己的脚后跟;如果和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种可以触摸到的温度;如果和朋友在一起,应该是一种可以呼应的声音;如果落在自己的心里,那是一种踏实的感觉。
外面的世界不论多好,但我们首先失去的就是踏实的感觉。
③曾经看过一个外国影片,一个挑夫挑了一个担子,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不走的原因,他说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灵魂。
那时我突然明白了,出门在外,匆匆忙忙的,如果我们把什么落在家里了,那一定是我们的灵魂。
④出了家门,我们就会发现,人走了,心却没有走。
人的身躯在偌大的世界里晃悠着,多少美景尽收眼底了,但心却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没装进去。
孤寂悄然而至,潮水般地席卷而来,心却在远处,不知道自己的心还在眷恋着什么。
不出门的时候,人就会盼着出门的机会,出了门,人又会多了许多牵挂,人性的两难由此可见。
⑤我最怕一个人出门,多半是承受不了那分孤寂,因为灵魂总是跟不上趟。
⑥不愿意一个人出门,决不是我一个,我认识的几个男人,也怕出门,但只要有朋友一道,去再远的地方也在所不辞。
满世界的景物在他们眼里和自家院子里的花草没什么两样,但有朋友在身边却是另番感觉,借助出门,些许心智的火花就有了一个可以碰撞的机遇,他们要的是精神的享受。
2012年陕西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年陕西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12年陕西高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
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12年高考试卷: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陕西语文卷

2012年高考试卷: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陕西语文卷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2012年高考试卷: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陕西语文卷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西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陕西省2012年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语文卷)

陕西省 2012 年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语文卷)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 150 分。
考 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 冯骥才 在北欧, 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 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 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 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 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 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 而是加进去一 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 而 使其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
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 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中国就麻烦多了。
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
特别是 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
然 而到了清代, 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 驱使整个 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 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
可是到清代中期之后, 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 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 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此后则是外来文 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 倡。
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 我们已经无所依据 和无所凭借。
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
或是呆头呆脑的仿古,或是跟着洋人 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 大难题之一。
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试题第 1 页(共 15 页)而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八校2012届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若做选考题时,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对应的题号后填写,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关于五月五日吃棕子是为了祭祀屈原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端午龙舟竞渡是为了表达抢救屈原愿望的传说,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端午节源于纪念伍子胥或曹娥的传说最早见于汉末邯郸淳写的《曹娥碑》。
这些传说的产生表明,先秦两汉时期与端午节有关的数字、五行、阴阳等信仰此时已经淡化了,人们开始对早期端午节的一系列避邪习俗感到莫名其妙,就编出一些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
也就是说,一方面端午节的早期传承动力弱化了,一方面又出现了新的传承动力,这就是纪念历史人物。
关键是后一种传承动力是否足够强大,是否能使得端午节很兴盛地传承下去。
在封建社会占据主流文化位臵的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维护皇权、族权、神权,整个社会文化系统就按着这条主线整合、传承,不合于这条主线的文化就会受到抑制,趋于衰退。
早期端午习俗的兴盛就在于其相关原始信仰的盛行,到这些原始信仰淡化的时候,它能否传承下去以及传承的强弱就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合于主流的儒家文化了。
屈原、伍子胥都是因向国君犯颜直谏而致祸的忠臣,对他们的纪念符合民众的意愿,也是一种爱国忠君思想的教化,是符合儒家伦理的。
这种犯颜直谏的做法虽然受到提倡,但是在封建社会,历代君主大都并不真地喜欢这种臣子和做法,屈原和伍子胥也没有获得皇权应给予的更大尊荣,这也限制了端午习俗的更好传播。
屈原因为同时是伟大诗人的缘故,借诗文的传播而有更大的名声,使得端午节习俗源于屈原的传说影响越来越大,逐渐超越原楚地范围而有全国性的影响,成为端午节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屈原的诗歌言辞古奥,普通老百姓很难读懂,虽知屈原之名,而鲜有能口诵其诗者,所以屈原在端午习俗中的影响也是有较大局限的。
而端午节习俗源于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则主要在吴越一带发挥影响。
曹娥为孝女,虽符合儒家文化,但该人物在全国知名度不高,也主要限于吴越地方。
不管怎样,靠这些历史人物传说所带来的传承动力,与其他传统节日所具有的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等习俗相比,在切合儒家文化和获得民众认同方面都远远不及。
但是由于魏晋以后,我国民众的巫术、禁忌、术数、阴阳等观念虽然不像上古时期那样强盛,但还一直在民间自发地传习着;也由于端午节邻近夏至,气候处于炎夏马上到来的时候,契合了这一时令转换的显著关节,适应了民众生活与自然节律相配合的需要;加上后期注入的纪念屈原等新的文化内涵的传承动力,端午节习俗始终没有断绝,其大节地位得以勉强维系。
——节选自《端午节的历史传承》(《新华文摘》2011年第23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端午节”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端午节竞渡是为了表达抢救屈原愿望的传说最早是在南朝时出现的。
B.端午节除了纪念楚大夫屈原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的说法,但后两者因影响有限,流传主要限于南方吴越一带。
C.端午节纪念屈原、伍子胥的说法并不被历代君主看好,因缺乏皇权的支持,这一习俗未能更好地传播。
D.端午节的早期传承动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新的传承动力是纪念历史人物的传说。
2.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传说能够传承的原因,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屈原、伍子胥都是向国君犯颜直谏的忠臣,对他们的纪念既符合民众意愿,也符合儒家伦理的要求。
B.屈原不仅是政治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民间广泛传播,扩大了端午习俗源于屈原这一传说的影响。
C.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巫术、禁忌、术数、阴阳等观念进入封建社会后仍在民间自发地传习着。
D.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邻近夏至,气候即将变化,这一节日适应了民众生活与自然节律配合的需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早期端午节的重要主题是驱邪避疫,适应自然,这一主题符合当时百姓的信仰,成为端午节习俗的传承动力。
B.在封建社会,一种文化习俗要能传承,就必须符合旨在维护皇权、族权、神权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要求。
C.区别于端午节,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一直传承着家庭团聚、孝亲敬祖的习俗,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同。
D.端午节纪念历史人物的传说使端午节的习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增加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端午节的传承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元琰,虢州阌乡人,隋礼部尚书希曾孙也。
初生时,数岁不能言,相者曰:“语迟者神定,此必成大器也。
”及长,伟姿仪,以器局见称。
初为平棘令,号为善政。
载初中,累迁安南副都护,又历蕲、蒲、晋、魏、宣、许六州刺史,凉、粱二都督,荆府长史。
前后九度清白升进,累降玺书褒美。
长安中,张柬之代元琰为荆州长史,与元琰泛江中流,言及则天革命①,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
及柬之知政事,奏引元琰为右羽林将军。
至都,柬之谓曰:“记昔江中之言乎?今日之授,意不细.也。
”乃结元琰与李多祚等,定计诛张易之兄弟。
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弘农郡公,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俄而张柬之、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构,元琰觉变,奏请削发出家,仍辞官爵实封。
中宗不许。
敬晖闻而笑曰:“向不知奏请出家,合赞成其事,剃却胡头,岂不妙也。
”元琰多须类胡,晖以此言戏之。
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
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
”晖知其意,瞿然不悦。
及晖等得罪,元琰竞以先觉获全。
寻.加金紫光禄大夫,转卫尉卿。
明年,李多祚等被诛,元琰以曾与多祚同立功,亦被系狱问状。
赖中书侍郎萧至忠保明之,竞得免罪,又转光禄卿。
景云中,抗疏请削在身官爵,回赠父官。
中宗许之,乃追赠其父越州长史。
睿宗即位,三迁刑部尚书,改封魏国公。
开元初,拜太子宾客致仕。
六年,卒于家,年七十九。
子仲嗣,密州刺史;仲昌,吏部郎中。
(选自《旧唐书》)注:①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日之授,意不细.也细:很小B.仍赐铁券,恕.十死恕:宽免C.张柬之、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构.构:交结D.寻.加金紫光禄大夫寻:不久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元琰行事有成的一组是①初为平棘令,号为善政②前后九度清白升进③定计诛张易之兄弟④奏请削发出家⑤元琰以曾与多祚同立功⑥抗疏请削在身官爵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元琰小时候说话迟,算命先生却预言他必成大器,果然等到他长大后,为官清白多次升迁,受到皇帝的嘉奖。
B.杨元琰与张柬之在江中泛舟游玩时,谈论起武则天称帝的事,慷慨激昂,深得张柬之的赏识。
后来,与张柬之、李多祚等合谋诛杀了张易之兄弟,受到加封。
C.杨元琰为了避祸,主动要求辞去官爵削发出家,受到敬晖的嘲笑,中宗才没有同意但却因为提前觉察武三思的计谋而获得保全。
D.受李多祚案牵连,杨元琰也被系狱问状,幸亏中书侍郎萧至忠极力营救,才幸免于死,先后担任光禄卿、刑部尚书,拜为太子宾客后退休回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译文:(2)功成名遂,不退将危。
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8.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上片赏析“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9.请简要分析下片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2)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3),。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4),。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乙选考题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25分)雪夜日本〃星新一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
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
”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于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
”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
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
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
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
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
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
”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
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别问是谁。
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
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
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
”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
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