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链研究及应用

合集下载

龙胜三门镇滑石矿田地质环境灾害链及其综合治理

龙胜三门镇滑石矿田地质环境灾害链及其综合治理

龙胜三门镇滑石矿田地质环境灾害链及其综合治理姚柏华;唐名富;全洪波【摘要】Environment disaster in Talc orefield of Longsheng Sanmen is introduced systematacially based on the chain relationship in geologic environment disasters ,with the example of Jizhao River of Longsheng ore district.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geologic environment there are slope collapse,landslide and slagheap caused by mining, as well as by the interference of collapse,landslide and slagheap destabilization.Fo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ingel mine management is replaced by river basin management.Many measures are employed,such as pres-tressing force plus anti-slide pile,breast wall (dam),waste residue removal,drainage works.Now the ore-field geologic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 environment along Jizhao river basin of Longsheng are fully improved. This management and scheme can provide reference of mine geologic environment recovery and management for other districts.%以桂林滑石公司龙胜矿区鸡爪河为例,系统介绍了龙胜三门镇滑石矿田地质环境问题,阐明了地质环境灾害之间的链式关系。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在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进展灾害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监测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首先是地震监测技术的创新,如通过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震并进行相关预警。

其次是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技术的提升,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可以实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前后的影像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灾害的规模和范围。

二、地质灾害预测与评估技术的进展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是减灾工作的关键。

随着技术的进步,地质灾害预测与评估的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例如,利用数学模型和地质信息系统,可以模拟和预测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

此外,借助先进的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可以提前预测地下水位上升引发的滑坡和地面沉降等灾害。

三、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的进展地质灾害治理是减轻和避免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目前,地质灾害治理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例如,在滑坡治理方面,采用了多种加固手段,如土木工程措施、地下排水系统和固结剂注射技术等,以增强地表和地下结构的稳定性。

在泥石流治理方面,除了减少泥石流形成的降雨入渗,还采取了控制泥石流运动的措施,如构筑固定坝和导流坝等。

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展望虽然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监测技术的精确性和实时性,以更好地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

其次,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预测研究,以提供基于科学数据的灾害防治策略。

此外,还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技术,提高其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以应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和条件。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涉及了监测、预测与评估、治理等方面。

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但仍然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究,以更好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保障人类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灾害链机理及断链措施研究

灾害链机理及断链措施研究

4
灾害链的运行载体
灾害链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
律。张永双等[30]从汶川地震后地质灾害
效应入手,开展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灾
害链思路下的震后汛期地质灾害研究。
描述灾害链事件结构和动态演化过程效
杂体系,链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果很好,但在表达灾害链要素的时空特
灾害的形成具有链式的普遍性,构成灾
征方面性能较弱;针对此问题前人通过
链的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对于寻找适
的基本理论问题,灾害链这一概念逐渐
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也从不
当的断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按照灾害时空关系进行划分,
同角度对灾害学的定义进行了阐述。
可将灾害链分为空间链和时空链[12]。空
1987 年,郭增建[3] 首先提出了灾害链的
间链是指由一系列分布于同一条构造
一步深入研究[25]。
耦合,诱发多重作用的复杂灾害链。在
综上所述,对以上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进行比较之
灾害链形成的过程中,人类行为也是引
后可以得出结论,即:在对灾害链进行研
发灾害的重要因素。
究时更为推荐改良后的复杂网络模型方
最后,有的学者更为详细的根据灾
法,可以高效地描述灾害链事件结构和
害链载体特性,将灾害链分为以下按链
把地质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称之
学[8]、物理学[9] 和土木工程学[10] 等角度深
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链式效应使得
其次,灾害链也可按照诱发因素来
为损害环,对于人类从防治地质灾害的
度剖析了对灾害链概念的理解(表 1)。
划分,主要分为内动力灾害链、外动力灾
角度出发、试图预防或阻止地质灾害启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些灾害,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局限性在过去,地质灾害监测主要依赖于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通过人工巡查和肉眼观察来发现潜在的灾害迹象。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接,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人工巡查的范围有限,难以覆盖广大的山区和复杂的地形。

其次,人的观察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细微的变化和早期的灾害迹象可能难以察觉。

另外,一些传统的监测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等,虽然能够提供较为精确的测量数据,但它们的安装和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而且监测的频率较低,难以实时获取灾害的动态变化信息。

二、现代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创新。

1、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宏观的视角。

通过卫星图像,可以大面积地监测地表的变形和地貌的变化。

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能够捕捉到微小的地形变化,为早期发现地质灾害隐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具有灵活、便捷、高效的特点,可以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

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无人机可以深入到人员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监测,获取详细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信息。

同时,通过多次飞行对比,可以监测到灾害体的细微变化。

3、传感器技术各类新型传感器的出现,如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能够实时监测地质灾害体的关键参数。

这些传感器可以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为灾害的预警和分析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4、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将各种监测设备连接成一个网络,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和处理。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多个监测点的同时监测和远程控制,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精度。

5、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大量的监测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存储和管理,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地质灾害,犹如大自然中隐藏的猛兽,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威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地质灾害研究的深入,一系列创新的防治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监测技术方面,传统的监测手段往往存在精度不高、实时性差等问题。

而如今,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以及高精度传感器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卫星遥感可以对大面积的区域进行宏观监测,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无人机则能够在复杂地形中灵活飞行,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为灾害评估提供详细的信息。

高精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地质体的微小变形和位移,提前发出预警信号。

例如,在某山区的滑坡监测中,通过卫星遥感发现了山体表面的细微变化,随后利用无人机进行了近距离的详细勘查,确定了潜在的滑坡体范围。

同时,在关键部位安装的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当位移量达到预警阈值时,及时通知了当地居民进行疏散,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预警预报技术方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地质灾害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收集大量的历史地质灾害数据、气象数据、地形地貌数据等,利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建立更加准确的灾害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规模进行预测,为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比如,某地在汛期前利用建立的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结合实时的气象数据和地质监测数据,成功预测了一次可能发生的泥石流灾害,并提前组织了周边居民的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

地质灾害的防治不仅需要及时的监测和预警,还需要有效的治理措施。

在治理技术方面,新型的支挡结构、锚固技术以及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涌现。

新型的支挡结构,如抗滑桩与锚索框架的组合结构,能够更好地抵抗滑坡体的推力,提高了治理工程的稳定性。

西南山区典型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研究

西南山区典型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研究

西南山区典型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研究
铁永波;张宪政;龚凌枫;高延超;白永健;徐伟;巴仁基;李宗亮;葛华
【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
【年(卷),期】2022(28)6
【摘要】西南山区是中国地质灾害链最发育、成灾最严重的地区。

为深入认识区
域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文章在系统收集西南山区历史上19次典型重大灾害事件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链的主控因素及成灾特征,总结了滑坡型、崩塌型、泥石流型
3类灾害链分类模式及5种链式成灾过程,并选择每一类中的典型地质灾害链成灾
过程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地质灾害链成灾机理研究、数据库构建、技术标准
体系建设及跨界流域链式灾害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等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地质灾害链
防范建议,旨在为区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划、重大工程与城镇建设安全提供参考。

【总页数】10页(P1071-1080)
【作者】铁永波;张宪政;龚凌枫;高延超;白永健;徐伟;巴仁基;李宗亮;葛华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工
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成都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2
【相关文献】
1.皖西南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2.汶川地震区典型堆积体成灾模式研究
3.秭归县幅典型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研究
4.西南红层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成灾模式——以云南彝良县为例
5.甘肃省麦积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成灾模式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和自然力量作用,造成地壳运动、地形、地层和地质体破坏,导致人类和社会财产遭受损失的自然灾害。

在全球范围内,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发展和应用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预警技术是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预测、监测和预警,提前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以减少损失的技术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下面将介绍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的应用现状1. 地震预警技术地震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也是最为破坏力强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预警技术通过对地震前兆信号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提前数秒到数十秒甚至数分钟预警地震。

目前,日本、美国等地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地震预警系统,并通过广播、短信等方式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2. 滑坡和泥石流预警技术滑坡和泥石流是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

滑坡和泥石流的预警技术主要利用遥感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表位移、降雨量等参数,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提供预警信息。

目前,滑坡和泥石流的预警技术已经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实际应用,有效降低了损失。

3. 岩溶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岩溶地区是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其特点是地下水的强烈侵蚀作用,易引发地下水涌出、崩塌、塌陷等地质灾害。

岩溶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主要通过地下水位监测、水质监测、地下水流动模拟等手段进行预警。

这些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的变化,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措施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多源数据融合随着卫星观测、遥感技术的发展,获取地质灾害相关数据的能力不断加强。

未来,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将利用各种数据源的信息,包括卫星数据、地面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等,通过数据融合技术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2. 智能化预警系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将越来越智能化。

系统梳理灾害链条

系统梳理灾害链条

系统梳理灾害链条灾害链条:从源头到影响当我们面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时,往往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

然而,灾害并非独立事件,而是与其他因素紧密相连的链条。

本文将系统梳理灾害链条的组成、作用和影响,以深化对灾害防控的理解和实践。

一、灾害链条的组成灾害链条可分为三个阶段: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时和灾害发生后。

1、灾害发生前:这一阶段主要包括风险评估、预警建设和预防措施的制定。

对于可能引发的灾害,需充分考虑其潜在原因,如地质、气象、环境等因素,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2、灾害发生时: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

需要采取快速、有效的应急措施,包括启动应急预案、调配资源、疏散群众等,以降低灾害的影响。

3、灾害发生后: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灾后恢复和重建。

受灾地区需要重建基础设施、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同时开展灾后评估和总结,以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二、灾害链条的作用灾害链条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警作用:通过对灾害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可以提前掌握可能发生的灾害,为采取应对措施赢得宝贵时间。

2、应对作用:灾害发生时,通过快速响应和有效的应急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恢复作用: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对于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生活和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三、灾害链条的影响灾害链条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

1、对经济的影响:灾害事件往往导致生产生活秩序中断,影响经济增长。

此外,灾害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次生灾害、疫情等,进一步加重经济负担。

2、对社会的影响:灾害事件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秩序混乱,同时给受灾地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灾后重建过程中可能产生社会矛盾和冲突,需要有效应对。

3、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灾害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福利。

综上所述,灾害链条贯穿灾害防控的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力都可能加重灾害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大灾之前14个月,澳大利亚 地震学家柯敏斯(Phil,Cummins)博士在新 西兰惠灵顿举行的国际海啸组织大会上提出明 确的预报,但被否定。
结语
环境科学
地质学 灾害链 大气学
水文学
地质灾害链研究及应用
研究依据
生物圈
大气圈
地球
水圈
岩石圈
2.认识地质灾害链
2.1地质灾害链特点 1.灾害链的多米诺效应 2.灾害链的网状关系
3.灾害链的环境效应涵盖面广
4.灾害链终端的一致性
2.2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灾害链
大气寒流一严厉霜冻一植被破坏一土地沙漠化一气候干旱化 暴雨一洪涝、水土流失—河道淤积一航道淤塞一水质恶化 软土一沉降不均一结构裂缝一建筑失稳一事故 地震一滑坡、山崩一人员伤亡、火灾、瘟疫等
3.1主要减灾思路与方法
1 抑制链式反应 2 避开链式反应的路径 3 提高预警机制,及早防范 4 链式反应过程的综合防治
3.2典型案例
2005年3月26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王涌泉 教授向中央领导提出:珠江可能发生类似1915 年大洪水的预.2005年6月17~23日广西大 暴雨,珠江支流西江果然发生大洪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