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
合集下载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分析讲解学习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a
背景
特点
空间
虚实对比
明暗对比
冷暖对比
材质对比叙述空间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a
背景
特点
空间
使原本随意,自由的平面构成在最大 程度上被纳入到一种理性的体系控制
背景
特点
空间
精湛的节点处理
不同构件和不同材 料之间不做过渡性 处理,直接连接。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a
背景
特点
空间
精湛的节点处理
柱子直接顶 着屋面板
竖板与横板 相交
大理石板与玻 璃相连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背景
特点
空间
梁柱框架体系
屋盖 附加钢梁
工字形钢梁构架 合金十字钢柱
角钢支柱 工字型钢构架基础
金属饰面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a
背景
特点
空间
墙体系统
纵横交错,隔而不断,既分隔又 联系、半封闭半开敞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a
背景
特点
空间
使得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差别仅限于它们的尺度与是否带有顶盖
流动开放的空间
其流动空间包含室内空间的敞开 和室内不同空间之间的模糊界定
巴塞罗那德国馆PPT课件

密斯凡德罗出生于德国,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严谨使他很容 易从二十世纪初众多的建筑大师中凸显出来。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 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 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伟大财富。
3
密斯早期是提倡现代建筑的主将,主张建筑必须具有 时代性,他在1919-1921年提出的钢和玻璃摩天大楼方 案具体反映了这个特点。他认为今天的建造方法必须工 业化,而它是一个材料问题,他找到了他认可的工业化 新材料,即钢和玻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是光 亮式的玻璃摩天楼在50年代以后成为当代世界最流行的 一种风格......
2019/10/19
15
3.材料与装饰
巴塞罗那椅
作为一个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都离密斯很远的中国学生。 我对密斯最初与最深的印象来自他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 似闭的空间印象。。。整个建筑犹如从山谷吹来的清新的风,让我 一下子从满眼 总课 杂的装饰建筑中解脱出来。“少就是多”,“流 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 到或预测到。的确,这就是密斯风格的最经典注解。是这个从德国 小城走出来的建筑大师最经典的写照。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是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建筑理论的集中体现
以结构的少换来功能的多和空间变化的多 以形式被净化后的少换来百看不厌的多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19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少就是多”
“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 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Less is more ”,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 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 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 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 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 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 空间。
3
密斯早期是提倡现代建筑的主将,主张建筑必须具有 时代性,他在1919-1921年提出的钢和玻璃摩天大楼方 案具体反映了这个特点。他认为今天的建造方法必须工 业化,而它是一个材料问题,他找到了他认可的工业化 新材料,即钢和玻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是光 亮式的玻璃摩天楼在50年代以后成为当代世界最流行的 一种风格......
2019/10/19
15
3.材料与装饰
巴塞罗那椅
作为一个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都离密斯很远的中国学生。 我对密斯最初与最深的印象来自他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 似闭的空间印象。。。整个建筑犹如从山谷吹来的清新的风,让我 一下子从满眼 总课 杂的装饰建筑中解脱出来。“少就是多”,“流 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 到或预测到。的确,这就是密斯风格的最经典注解。是这个从德国 小城走出来的建筑大师最经典的写照。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是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建筑理论的集中体现
以结构的少换来功能的多和空间变化的多 以形式被净化后的少换来百看不厌的多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19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少就是多”
“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 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Less is more ”,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 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 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 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 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 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 空间。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密斯的作品开始摆动于 “ 非对称与对称. 现成的 技术与技术作为纪念性的形 间 . 尤其在1 9 3 9 年转向 美国发展后. 主要致力于 伊利诺理工学院 的校园规 划及其单体设计和少量住宅, 其作品规模和平面 形制均发生了改变. 为适 应工业生产的需要, 结构 设计和材料使用也产生了变 化。平面中的非古典主义开
精品课件
第三部分、密斯设计理念的发展
空间意图与结构关系的转变
1933年以前 空间形式的表现强调形成流动空
间的实体要素与空间本身。 结构表现只建立在空间需求的基 础上, 甚至连起结构作用的钢柱 也被作为空间要素进行装扮
1933年之后 结构和空间不再是服从和被服从关
系. 而是呈现出相互依赖的态. 结构的形式成为表现空间纪念性不 可或缺的因素, 设计中的各方面 也随空间的净化而简化, 一切设 计问题被囊括在简单纯净的方盒子 中
精品课件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NO.2几何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1网格控制
2方形元素的重复.
体现在模数上
精品课件
第二部第二分部、分设、设计计要要素素分分析析之之材质几何
水平方向
1 、网格控制
严格的网格
精确实现
几何控制
网格的尺寸与框架结构的跨度有关
精品课件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网格控制:墙体与网格的关系
精品课件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等级
按空间开放程 度划分
室内休闲空间 室内开放空间
室外空间
精品课件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限定
主厅与巴西利卡式教堂平面 布局的对比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密斯的作品开始摆动于 “ 非对称与对称. 现成的 技术与技术作为纪念性的形 间 . 尤其在1 9 3 9 年转向 美国发展后. 主要致力于 伊利诺理工学院 的校园规 划及其单体设计和少量住宅, 其作品规模和平面 形制均发生了改变. 为适 应工业生产的需要, 结构 设计和材料使用也产生了变 化。平面中的非古典主义开
精品课件
第三部分、密斯设计理念的发展
空间意图与结构关系的转变
1933年以前 空间形式的表现强调形成流动空
间的实体要素与空间本身。 结构表现只建立在空间需求的基 础上, 甚至连起结构作用的钢柱 也被作为空间要素进行装扮
1933年之后 结构和空间不再是服从和被服从关
系. 而是呈现出相互依赖的态. 结构的形式成为表现空间纪念性不 可或缺的因素, 设计中的各方面 也随空间的净化而简化, 一切设 计问题被囊括在简单纯净的方盒子 中
精品课件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NO.2几何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1网格控制
2方形元素的重复.
体现在模数上
精品课件
第二部第二分部、分设、设计计要要素素分分析析之之材质几何
水平方向
1 、网格控制
严格的网格
精确实现
几何控制
网格的尺寸与框架结构的跨度有关
精品课件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网格控制:墙体与网格的关系
精品课件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等级
按空间开放程 度划分
室内休闲空间 室内开放空间
室外空间
精品课件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限定
主厅与巴西利卡式教堂平面 布局的对比
精品课件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1921-1933)
密斯的作品开始摆动于 “ 非对称与对称. 现成的 技术与技术作为纪念性的形 间 . 尤其在1 9 3 9 年转向美 国发展后. 主要致力于伊 利诺理工学院 的校园规划 及其单体设计和少量住宅, 其作品规模和平面 形制均发生了改变. 为适 应工业生产的需要, 结构 设计和材料使用也产生了变 化。平面中的非古典主义开
建筑以视平线为轴水平对称
水平面与垂直面在水平方向上无限延伸
a
13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结构
NO.3结构
梁柱框架结构
工字钢梁骨架 泰罗尼亚拱枝
附加钢梁 十字立柱析之空间形态
N0.5空间形态
轴线 等级
限定
a
15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轴线
主厅与水池轴线平行 主厅与辅房轴线相交于水池上方
a
24
a
25
材质间的对比关系
虚实对比
冷暖对比
明暗对比
玻璃与实墙: 模糊空间界面
围合空间
冷色:空间的沉静 暖色:特殊空间提
示
a
根据空间收放的变化 选择不同明暗对比的
材质
20
第三部分、密斯设计理念的发展
其作品的平面形制发 生了变化, 发展了 流动空间的组织原 型. 探讨结构与表 皮的关系、平面的可 能性和材质运用的潜 能. 作品强调非对 称的自由平面, 渐 渐摆脱早期作品中新 古典主义的影响口
巴塞罗那德国馆
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
密斯·凡·德·罗
Barcelona,German Pavilion
a
1
分析提纲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历史与背景 设计要素分析 密斯设计理念的发展
密斯的作品开始摆动于 “ 非对称与对称. 现成的 技术与技术作为纪念性的形 间 . 尤其在1 9 3 9 年转向美 国发展后. 主要致力于伊 利诺理工学院 的校园规划 及其单体设计和少量住宅, 其作品规模和平面 形制均发生了改变. 为适 应工业生产的需要, 结构 设计和材料使用也产生了变 化。平面中的非古典主义开
建筑以视平线为轴水平对称
水平面与垂直面在水平方向上无限延伸
a
13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结构
NO.3结构
梁柱框架结构
工字钢梁骨架 泰罗尼亚拱枝
附加钢梁 十字立柱析之空间形态
N0.5空间形态
轴线 等级
限定
a
15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轴线
主厅与水池轴线平行 主厅与辅房轴线相交于水池上方
a
24
a
25
材质间的对比关系
虚实对比
冷暖对比
明暗对比
玻璃与实墙: 模糊空间界面
围合空间
冷色:空间的沉静 暖色:特殊空间提
示
a
根据空间收放的变化 选择不同明暗对比的
材质
20
第三部分、密斯设计理念的发展
其作品的平面形制发 生了变化, 发展了 流动空间的组织原 型. 探讨结构与表 皮的关系、平面的可 能性和材质运用的潜 能. 作品强调非对 称的自由平面, 渐 渐摆脱早期作品中新 古典主义的影响口
巴塞罗那德国馆
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
密斯·凡·德·罗
Barcelona,German Pavilion
a
1
分析提纲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历史与背景 设计要素分析 密斯设计理念的发展
(完整版)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基座
地势:具有坡向, 西高东低。考虑西 边的道路与东边的 广场。
基座最终方案:将建筑作为群组安置于基地之 上,同时限定参观路线。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NO.2几何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1网格控制
2方形元素的重复.
体现在模数上
第二部第二分部、分设、设计计要要素素分分析析之之材质几何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基座
•
• 密斯:
基底 协调场地与建筑物的关系
创造新地形, 特别是有纪念意义的。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
• 基座设计的推敲过程
基座作为适应并锚固于基地上,只能无可选择的更改其适应性, 有时甚至变成破碎的形状。
第三部分、密斯设计理念的发展
表皮与结构骨架的磨合演变
第四部分、总结
密斯后期作品中几何特征、材质表达随着空间和结构的变 化而改变. 但其演变过程体现了一个不变的原则, 局部对整体 表达意图的服从。正如密斯所自述的, 这就是设计中的” 结 构” . 或者可以说秩序, 它决定了需要表现和隐藏的内容与方 式, 在其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服务于空间形式的各个物质层 级. 正是这种秩序使统一性和特殊性在其作品中共存。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垂直方向 垂直方向的几何控制主要表现在地面的距离被控 制在普通人视高的两倍左右。
建筑以视平线为轴水平对称
水平面与垂直面在水平方向上无限延伸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结构
NO.3结构
梁柱框架结构
工字钢梁骨架 泰罗尼亚拱枝
附加钢梁 十字立柱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巴塞罗那德国馆
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
密斯·凡·德·罗
巴塞罗那德国馆与图很哈特别墅分析课件

纵横交错,隔而 不断,既分隔又联 系、半封闭半开敞
这座建筑物本身所 体现的是一种新的 建筑空间效果和处 理手法。
完整的梁柱框架体系是流动空间的结构前提
“流动空间”的两套基本系统 (1)规则的钢框架 (2)自由布置的隔墙
屋盖 附加钢梁 工字形钢梁构架
合金十字钢柱
工字型钢构架基础 角钢支柱
金属饰面
严格控制平面生成—为精确地实现几何控制的作用
然而在吐根哈 特别墅中,密 斯明确将起居 室的流动空间 以清晰完整的 玻璃体量呈现, 吐根哈特住宅 在其一侧设立 了条形庭院, 然而它是透明 的,在外观上 被整合到统一 的玻璃体量中, 不再是利用封 闭的石材墙面 来作为建筑外 观,从而最大 限度地使室内 外空间的边界 弱化甚至消除。
一层平面的流动空间,对人的空间心理的限定和释放,运用一 些出挑的墙壁和弧形的隔墙,又给人一种空间导向。错觉后拥 有一种无限的感觉。
1.建筑结构
顺着墙体延伸的空间,在玄关处 汇集。红色区域内的空间不再是 一个孤立的独体,蓝色区域内的 走廊向中间推移,渗透,使其具 有了相应的动感。
2.精湛的节点处理
角钢支柱
金属饰面
3.内部结构
停放空间 交通空间
居住空间 流通空间
二层功能分析图
停放空间 交通空间
居住空间 流通空间
4.流动空间
4.高贵光滑的材质罗马石Βιβλιοθήκη 华大理石 缟玛瑙石古绿大理石
阿尔卑斯绿大理石
5.流动空间分析
• 这种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 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有趣的是。在西方, 这是种全新的东西,而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古代的知名或 不知名的文人和园林工匠已经知道并精通了流动空间的创 造和应用,并且那本很著名的<<园治>>将其理论化了。 “步易景移”,“虚实互生”,苏州那些名著中外的园林 就是中国造园者们千百年思想的总结,方寸之地中的千山 万水就是他们对流通空间出神入化的理解与应用。“山穷 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文人对这种空间的 理解与密斯凡德罗又多么相似。
巴塞罗那德国馆发展历程

巴塞罗那德国馆发展历程
德国馆是一个展示德国文化、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场所,位于巴塞罗那市中心。
该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初,德国馆是在1914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期间建造的。
这次世博会是为了庆祝巴塞罗那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而举办的。
德国以其科技和工业技术而闻名,因此决定建造一座展馆来展示其创新成果。
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博览会被迫取消。
这意味着德国馆无法按原计划展示其实力。
然而,该建筑仍然保留下来,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逐渐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德国馆成为巴塞罗那艺术界的
重要聚集地。
许多知名艺术家和作家聚集在这里交流想法和创作。
这为德国馆赢得了艺术和创造力的声誉。
然而,在20世纪中叶,德国馆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由于第二
次世界大战和纳粹统治的影响,德国馆的声誉受到了损害。
它逐渐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场所,被人们视为纳粹宣传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馆进行了多次改造和重新设计。
这些改变旨在消除与纳粹时期相关的负面影响,并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和平和包容的场所。
如今,德国馆成为了一个展示德国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现代化场所。
它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吸引着游客和研究人员。
总的来说,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伏,从最初的世博会展示到文化中心再到现代的文化和科技馆。
它的命运受到了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的影响,但它一直在努力适应变化,展示德国的多样化和创新能力。
设计原理作业——巴塞罗那德国馆

以结构的少换来功能的多和空间变化的多 以形式被净化后的少换来百看不厌的多
“少就是多”
• “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 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Less is more ”, 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 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 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你绝对见 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 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 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二 促使流动空间形成的自由分布的墙体系统
(分隔、引导空间又呈现自身)
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 是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 和处理手法。
纵横交错,隔而 不断,既分隔又联 系、半封闭半开敞
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 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
一 完整的梁柱框架体系是流动空间的 结构前提
“流动空间”的两套基本系统 (1)规则的钢框架 (2)自由布置的隔墙
密斯凡德罗出生于德国,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严谨 使他很容易从二十世纪初众多的建筑大师中凸显出来。 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我 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 伟大财富。
密斯早期是提倡现代建筑的主将,主张建筑必须具有 时代性,他在1919-1921年提出的钢和玻璃摩天大楼方 案具体反映了这个特点。他认为今天的建造方法必须工 业化,而它是一个材料问题,他找到了他认可的工业化 新材料,即钢和玻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是光 亮式的玻璃摩天楼在50年代以后成为当代世界最流行的 一种风格......
北入口旁边的 玻璃“外墙” (靠网格外侧 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