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第二章
土壤肥料学课件2

④耕地土壤质量总体较差,自维持能力弱
我国高、中、低产田各占1/3,缺乏营养元素、 土层浅薄和具有障碍层次等理化性质不良的中、 低产土壤面积占2/3以上。
开发、改造中低产土壤,提高其单位产量面积 对增加我国总产潜力极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 略意义。
试述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风沙土的性状及如何开发利用?
6. 7.
讨论:山岭薄地的土壤土壤性状及培肥改良措施。
可以改良培肥土壤,保持“地力常新”。
③耕地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最珍贵的土壤(地)
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3.土地退化的直接后果
① 直接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其生产力;
② 破坏自然景观及人类生存环境; ③ 通过水分和能量的平衡与循环的交替演化诱发
区域乃至全球的土被破坏、水系萎缩、森林衰
亡和气候变化
土壤污染物的主要种类
(1)无机物:如重金属、酸、碱、盐等。
(2)有机农药: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 (3)有机废弃物:如油、酚等有机物。 (4)化学肥料,如氮、磷肥等;污泥、矿渣、粉煤 灰等。
(5)放射性物质及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
土壤污染的防治
(1)加强对土壤污染源的调查和监测 (2)彻底消除污染源 (3)增施有机肥料及其他肥料 (4)铲除表土或换土 (5)生物措施 (6)采用人工防治措施
根据其特点、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遵循“用养结合”的原则,对
农林牧及其它各业用地结构作出科学规划。
(一)我国耕地的肥力状况
1、耕地总量1.3亿公顷左右,高、中、低
产田各占1/3。
土壤肥料学基础知识

持续农业的概念包括土地利用的连续性、环境质量的保持与提高、经济价值的增加、生产力的稳定增长、代传土地质量的提高以及抗风险的能力增强等方面。实际上是土壤肥力的永续维持。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物资,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肥料的科学施用可以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环境。但是,如果用得不合理,则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我国人民有几千年施用有机肥的经验,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劳动人民靠施用有机肥维持农业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循环,使农业生产得以稳定发展。但是这种封闭的农业物质循环生产水平是不高的,难以满足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要求。因此,20世纪50年代以来,化肥的使用逐渐增加,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根据生态系统内部物质能量转化的生物学规律建立起来的一个综合型农业生产结构该系统中的生产物质多半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地发挥作用从而创造一个结构有序互相依存彼此促进动态平衡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最优复合生态系统把向自然索取与改善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寓养于用使土壤肥力得以维持与提高
土壤自净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土壤组成及性质的综合作用。其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受土壤孔隙状况、土壤胶体体系、化学平衡体系、酸碱物质体系及生物体系的影响。
由于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环境进入土体物质的能力,使许多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变成无毒物质,甚至化害为利。因此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土壤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净化体。
3、土壤自动调节能力(广义的土壤缓冲性能)
二、土壤的重要功能
土壤有三个重要的综合功能,即土壤肥力、土壤净化力和土壤自动调节能力。
l、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质的属性,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肥沃的土壤能够充足、全面、持续地供给植物所需的各种生活因素,能调节和抗拒各种不良自然条件的影响,能调节各肥力因素之间存在的矛盾,以达到适应和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土壤学部分)第一章绪论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破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5.土壤的机械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是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理想土壤)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土壤胶体.

蒙脱石矿物结构示意图
2:1型
(1)无机胶体
次生层状铝硅酸盐类:1∶1型的高岭石类;2∶1型的蒙脱石 类及水化云母类。
1∶1型的高岭石类: 二层型(1:1)粘土矿物,硅酸盐层之间由氢键连接, 作用力很强,间隙小,水分子或其他离子很难进入层间。
单位晶胞小,形成的颗粒较大, 其胶体的分散度低, 胀缩 性、黏性和吸收容量小,电荷数量也少。
《土壤肥料学》
Soil and Fertilzers
第二章 土壤的物质组成
1
第四节 土壤胶体
soil colloids
2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及种类
1、概念: 胶体:颗粒直径 1-100nm 的分散质分散到分 散剂中,构成的多相系统,称为胶体。
在一般情况下,是把土壤固相颗粒作为分散质,而把土壤溶液和土壤 空气看做分散剂。 土壤胶体是土壤中最细小、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胶体是土壤肥力性状赖以表现的物质基础中最精华的部分 土壤胶体的组成和性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如土壤的吸附性、酸碱性、 缓冲性以及土壤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土壤矿物组成不同,比表面积也不同。一般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高,2:1型粘粒矿物多,则比表面积较大,如黑土。 •反之,如果有机质含量低,1:1型粘粒矿物较多,则其表面积就较小, 如红壤、砖红壤。
表面能:由于表面分子的四周不都是相同的分子,受到
的力不均衡,使表面分子对外表现有剩余能量,这种能 量是由于表面的存在而产生,所以叫做表面能。
23
土壤胶体的表面能与表面积呈正相关
土壤中常见粘土矿物的比表面积(m2/g)
胶体成分 蒙脱石 蛭石 水云母 高岭石 埃洛石 水化埃洛石 水铝英石 腐殖质 内表面 700~750 400~750 0~5 0 0 400 130~140 外表面 15~150 1~5 90~150 4~40 10~45 25~30 130~140 总表面 700~850 400~800 90~150 5~40 10~45 430 260~800 800~900
土壤肥料学通论土壤学部分各章重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1、土壤概念2、土壤肥力四因素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2、成土岩石的种类(三种)3、风化作用及三种类型4、五种成土因素5、土壤机械分析、土壤质地概念及土粒分级(分为哪几级)6、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措施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矿化作用(2)腐殖质化过程(3)土壤呼吸(微生物学解释及通气机制解释)(4)腐殖物质(5)腐殖质化系数8、腐殖质的种类及其人为分离方法9、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0、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1、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12、通气的两个机制13、土壤热特性、热导率、导温率等概念14、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概念15、水分进入土体时所受的三种力16、土水界面的三种吸附力17、土壤水分的类型特点18、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四种)19、土壤水分能态:(1)四种水势(2)土壤水吸力概念(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概念及意义20、水、气、热等的调节第三章土壤的基本发性质1、土壤孔性:(1)孔隙度(2)相对密度(3)土壤容重(4)孔隙类型2、土壤结构性:五种结构,其中团粒结构为重点,包括其形成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土壤耕性、土壤物理机械性概念(1)粘结和粘着性(2)可塑性(3)胀缩性4、土壤胶体概念、种类:(1)2:1型粘土矿物和1:1型粘土矿物、同晶代换5、土壤胶体的结构:微粒核、双电层6、土壤胶体电荷:永久电荷、可变电荷、可变电荷零电点(pH0)7、土壤的吸收性能8、阳离子交换量及其影响因素9、盐基饱和度、交换性阳离子种类、盐基饱和(不饱和)土壤1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11、阳离子非交换吸附中的晶格固定12、土壤活性酸、潜性酸及其表示方法,潜性酸的分类13、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第四章1、高产肥沃土壤特征及其培肥措施2、土壤污染源及其防治。
《土壤肥料学》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思考题解析

《土壤肥料学》第二章土壤有机质课后思考题解析1、什么是矿质土壤和有机质土壤?矿质土壤简称矿质土,主要是由矿物质组成的、其特性主要由矿物质所决定的土壤.通常含有不到20%的有机质,具有30厘米厚的有机质表土层.有机质土壤是指在土壤学中,一般把耕层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
2、不同土壤中的有机质的来源途径有哪些?对于原始土壤来说,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自然植被条件下,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地面植物残落物、根系残体和根系分泌物,其次来源于生活在土内的动物和微生物。
农业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施入土壤的各种有机肥料,植物遗留的根茬、还田的秸秆以及翻压的绿肥等有机物质。
3、什么是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成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不仅可以分解成为简单的无机物,同时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可以重新合成更为复杂而且比较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物,即腐殖质。
4、含氮有机物的矿质化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具体阶段的条件、过程、结果如何?含氮有机物的矿质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水解过程、氨化过程、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
水解过程是,蛋白质在微生物所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简单的氨基酸类含氮化合物。
氨化过程是经水解生成的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氨气的过程,条件是在好气、厌氧条件下均可进行,只是不同种类微生物的作用不同。
硝化过程是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氨化作用产生的氨气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成硝酸。
反硝化过程是硝态氮在土壤通气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受反硝化细菌作用还原成气态氮(N2,N2O)的过程.5、土壤腐殖质的形成经历哪几个阶段?土壤腐殖质的形成经历两个阶段,为动植物残体分解阶段和新高分子有机物合成阶段。
6、土壤腐殖质酸的组分和性质如何?腐殖酸的主要组成是胡敏酸和富里酸,通常占腐殖酸总量的60%左右。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生物的风化作用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第八章植物营养与施肥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种类
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在农业利用上指导作用
植物营养的阶段性临界期和最大效应期
施肥的基本理论或者原理
养分向根表移动的方式
阴阳离子吸收与土壤pH的关系
根据施肥时期将施肥分成哪几种类型
第九章氮营养与氮肥
第十二章微量元素
几种常见微量元素缺乏症状
第十三张复混肥
复混肥料养分计算方法
复混肥料的配置与施用
氮被称为生命元素
氮肥为什么提倡深施
氮素缺乏出现的部位
第十章磷营养与磷肥
磷肥类型,水溶性和弱酸溶性磷肥类型
磷酸退化或异成分溶解
为什么深施与集中施肥
磷肥能否与碱性物质一起施用
第一十章钾营养与钾肥
钾被称为品质元素或抗性元素
土壤中钾形态划分
钾的固定
钾肥高效施用,深施与集中施肥
第十一章钙镁硫营养与相关肥料
元素缺乏症状
第三章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土壤孔隙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土壤结构体中的团聚体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其对肥力的调控
第四章
土壤空气
土壤通气性的指标
第五章
田间持水量,长的影响“发小不发老”
电荷产生-永久电荷
阳离子交换量
盐基饱和度
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容量指标
酸度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绪论
土壤
土壤肥力
土壤生产力与肥力关系
第一章矿物质
岩石化学风化的主要类型
热区土壤中的次生硅酸盐矿物是有何特征
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1.1 土壤的概念与重要性1.2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3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1.4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5 土壤的功能与作用第二章:土壤物理性质2.1 土壤颗粒组成与质地2.2 土壤孔隙度与容重2.3 土壤水分性质与保持2.4 土壤温度与空气2.5 土壤的磁性、电性与其他物理性质第三章:土壤化学性质3.1 土壤矿物质与有机质3.2 土壤养分与有效性3.3 土壤酸碱性与pH值3.4 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与Eh3.5 土壤中的碳酸盐与CO2第四章:土壤生物与微生物4.1 土壤生物的分类与作用4.2 土壤微生物的生态与代谢4.3 土壤动物与它们的功能4.4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4.5 土壤生物活性与土壤健康第五章:土壤退化与环境保护5.1 土壤侵蚀与风蚀5.2 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5.3 土壤污染与净化5.4 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5.5 土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第六章:土壤水分与植被6.1 土壤水分的来源与流动6.2 土壤水分的保持与利用6.3 土壤植被与覆盖6.4 土壤-植物系统中水分的转化与利用6.5 土壤水分管理与农业灌溉第七章: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7.1 土壤养分的来源与循环7.2 土壤肥力的评价与提高7.3 植物营养的平衡与失调7.4 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7.5 有机农业与土壤健康第八章:土壤与全球变化8.1 土壤碳循环与气候变化8.2 土壤氮循环与大气污染8.3 土壤有机质分解与温室气体排放8.4 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8.5 土壤管理与全球环境治理第九章:土壤调查与土壤地理9.1 土壤调查的方法与步骤9.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9.3 土壤图的编制与解读9.4 土壤地理分布与区域特征9.5 土壤信息系统与数据管理第十章:土壤科学与可持续发展10.1 土壤资源的评估与利用10.2 土壤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0.3 城市土壤与城市生态10.4 土壤科学研究的新进展10.5 土壤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土壤的概念与重要性土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含P有机物质的转化 含磷的有机物在多种腐生性微生物的作用下, 经过水解过程形成磷酸(H3PO4)。在嫌气条件下, 许多微生物引起磷酸还原,产生亚磷酸或次磷酸。 在有机质丰富时,进一步还原为磷化氢。 4. 含S有机物的转化 与有机含氮化合物的转化过程相似。含S有机物在 腐解作用下产生的硫化氢,在通气良好时,在硫 细菌作用下氧化形成硫酸。硫酸在不良通气条件 下发生反硫化作用,形成硫化氢,对植物产生毒 害。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2、真核微生物
(1)真菌:数量上仅次于细菌和放线菌,腐生型, 适于通气良好、潮湿、酸性环境,pH3-6,形成 菌根。 (2)藻类: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真核原生生物,主要 有硅藻、绿藻和黄藻。很多含叶绿素,能光合作 用。 (3)原生动物:简称原虫,主要有鞭毛虫和变形虫。 以细菌为食料,调节细菌数量。 (4)地衣:真菌和藻类形成的共生体,是裸露岩石 和土壤母质的最早定居者,在土壤发生的早期起 重要作用。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腐殖质的形成和分解两种对立的过程与土壤 肥力都有密切的关系,协调和控制这两种 作用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CO2、H2O 矿质养分
占85-90%,
微 生 物
动 物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二)组成及性质 1、糖类、有机酸、醛、醇、酮类以及相近的 化合物,包括: 单糖、双糖和多糖 葡萄糖酸、柠檬酸、酒石酸、草酸 乙醛、乙醇、丙酮
特点:可溶于水,能被水淋洗流失,分解产生CO2和 H2O,氧气不足时,可产生H2及CH4等还原气体。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二)其他土壤动物 1. 线虫:亦称圆虫、丝线虫或发状虫,好气动物,一般生 活在土壤团块或土粒间隙的水膜中,每平米可达几百万 个,许多寄生在高等植物或动物体上,引起植物根部线 虫病。以微生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物。 2. 螨类:一般体长0.1-1毫米,数量十分庞大,以真菌、藻 类和分解中的植物残体为食,也蚕食其他微小动物。在 有机质分解过程中对软化残落物起着重要作用,并以粪 粒形态将残落物散布开。 3. 蚂蚁:挖孔打洞,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促进排水流畅,破 碎并转移有机质进入深层土壤。蚁粪在促进作物生长方 面与蚯蚓相同。 4. 蜗牛:土壤表面觅食,典型的腐生动物。以植物残落物 和真菌为食,能使一些老植物组织以侵软和部分消化状 态排出体外。 还包括鼠类,其它许多昆虫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图4-1 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示意图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一)矿质化过程
1. 含碳有机物质的转化
多糖 单糖
水解酶
单糖
有氧:CO2、H2O ,多量能量 缺氧:有机酸、CH4、H2 ,少量能量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 C6H12O6+9(O) 3C2H2O4(草酸)+3H2O • C2H2O4+O2 4CO2+2H2O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二)组成及性质 4、脂肪、蜡质、树脂和单宁等 十分复杂的化合物 不溶于水而溶于醇、醚和苯
特点:除脂肪分解较快外,一般都很难彻底分解。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二)组成及性质 5、含氮化合物 95%以上是有机态的 易被微生物分解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1、原核微生物 2、真核微生物 3、分子生物即非细胞型生物——病毒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1、原核微生物
(1)细菌:最广泛、最多,70-90%,土壤中存在各种细
(二)组成及性质 2、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半纤维素在酸和碱的稀溶液下易水解 纤维素在较强的酸和碱下才可水解
特点:均能被微生物所分解。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二)组成及性质 3、木质素 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是木质纤维的主要成分, 稳定,成分随植物不同而不同。
特点:不易被细菌和化学物质分解,但可被真菌和放 线菌所分解。
• C6H12O6 • H2+CO2
3C4H8O2(丁酸)+2H2 CH4+2H2O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2. 含氮有机物质的转化 主要是蛋白质的分解,是土壤氮素循环的主要过程。包 括4个过程: (1)水解过程:蛋白质在水解酶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氨 基酸; (2)氨化作用:在氨化细菌作用下,有机态氮变成无机 态氮即氨或铵的过程。 (3)硝化作用:氨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亚硝酸的中间 阶段,进一步氧化为硝酸。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4)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如水淹、有机质含量过高 情况下。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转化为还原态氮 如氨、NO、N2O、N2、HNO2等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土壤肥料学
主讲教师:赵建荣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第一篇 土壤基础理论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土壤有机质
概念: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 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 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土壤有机质
0.5%
5%
0.5-2.0%
7%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组成
(一)来源及类型 来源:
微生物残体 动物残体 植物残体 有机肥料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类型: 新鲜有机质:未分解的生物遗 体。
注 意
在好氧条件下 ,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作用可进
行较快而彻底,有机物质---->CO2和H2O,而N、P、S等 则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
在嫌气条件下,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
作用进行得既慢又不彻底,同时往往还产生有机酸、乙 醇等中间产物。
在极端嫌气的情况下 ,还产生CH4、H2等还原物
质,其中的养料和能量释放很少,对植物生长不利。
(三)土壤微生物呼吸类型的多样性
根据对氧气的要求不同分为三类 1、好气性:必须有游离氧气,土壤中大多数细菌、霉菌、 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 2、嫌气性:不需要游离氧气而能还原矿物质、有机质,以 获得氧。如:梭菌、产甲烷细菌和脱硫弧菌等 3、兼嫌气性: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缺氧环境中进行 无氧呼吸,但两种环境中呼吸产物不同。典型的是酵母菌 和大肠杆菌,还有反硝化假单孢菌、某些硝酸还原细菌、 硫酸还原细菌。
菌生理群,其中纤维分解菌、固氮细菌、硝化细菌、亚硝 化细菌、硫化细菌、氨化细菌在碳、氮、硫、磷循环中担 当重要角色。
(2)蓝细菌:蓝(绿)藻,分布广泛,生物肥料, 固氮种类是土壤氮平衡的重要因素。 (3)粘细菌:数量不多,很强的抗旱性、耐温性, 抗超声波、紫外线。施有机肥土壤常见。 (4)放线菌:分布广泛,数量仅次于细菌,分解有 机质,养分转化起重要作用,好气性,中性、偏 碱性生活pH7-8。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二)腐殖化过程
• 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产生腐殖质分子的各个组成成 分。如多元酚、氨基酸、多肽等有机物质。 • 第二阶段:由多元酚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 腐殖质单体分子。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多酚氧化酶
多元酚
微生物
醌
缩合
腐殖质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特点:均能被微生物所分解。
安徽科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二)组成及性质 6、灰分物质 植物种类、年龄和土壤性质不同而不同 占植物体干重5% 主要为Ca、Mg、K、Na、Si、P、S、Fe、 Mn等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 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 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 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可机械分离 占10-15%, 基本组成部分
半分解有机残余物:经微生物 部分分解作用,已破坏原始形 态和结构。
作物养分重要来源,
形成腐殖质的原料 不可机械分离
腐殖物质:有机质经过微生物 主要成分 分解和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 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与矿 作物营养主要物质 物质土粒紧密结合,是有机质 改良土壤性质 的主要成分。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肥力水平主要标志 实践 创新
安徽科技学院 赵建荣
敬业 垂范 实践 创新
二、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功能
(一)蚯蚓: 以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为食,参与土壤腐殖质转化。 纵横钻洞和吞土排粪等生命活动,能改变土壤的物理性 质和化学性质,形成团粒结构。 蚯蚓粪具有较高的水稳定性以及优良的供肥保肥能力。 蚯蚓栖息的周围土壤中,许多无机盐的元素如磷、钾、 钙、镁等增加数倍。 植物的落叶、秸秆、动物的甲壳和角质等,则必须先经 过蚯蚓等土壤动物的破碎,微生物才能进一步分解。大 大加速了许多有机物的腐殖质化过程。 掘穴松土、破碎、分解有机物,更为土壤微生物的大量 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继续活动场 所。 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