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教程:土家族毛古斯舞

合集下载

新疆舞散跳实用动作分解教学

新疆舞散跳实用动作分解教学

新疆舞散跳实用动作分解教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疆舞散跳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融合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元素,舞姿轻盈自然,节奏明快活泼。

舞散跳动作要求灵活、协调,能够展现出舞者的个性和魅力。

在学习舞散跳时,需要逐步掌握各种动作的分解和技巧,下面将针对几种经典的舞散跳实用动作进行详细的分解教学。

第一种动作:基本步伐舞散跳的基本步伐是一种带有跳跃和旋转动作的动作,需要整体肢体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站直身体,双脚并拢,双手放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

然后,用力跳起,同时双臂展开,手心向外,腿部交叉交替踢腿,身体自然旋转。

在空中旋转180度后,落地时双脚并拢,双手收回,完成一次基本步伐。

重复练习,逐渐提高跳跃和转身的速度和高度,确保动作准确流畅。

第二种动作:手臂舞手臂舞是舞散跳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舞者灵活运用双臂完成各种舞蹈动作。

站直身体,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

然后,慢慢抬起双臂,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分开,手臂呈弧形向外展开。

接着,将双臂快速收回到身体两侧,双手握拳,手臂微微弯曲。

练习时需注意手臂动作的舒展和收缩要有节奏感,配合音乐节奏完成各种舞蹈编排。

第三种动作:腰部摇摆腰部摇摆是舞散跳中常见的动作之一,能够展现舞者的柔美和舞姿优美。

站直身体,双脚并拢,双手放在腰部两侧。

然后,用力侧身,向左右两侧摇动腰部,使整个腰部呈现出波浪状的摇摆。

保持上半身的稳定,注重腰部的柔韧性和力量,使摇摆动作更加自然流畅。

练习时可以搭配不同的舞曲和音乐,感受腰部摇摆带来的舒适感和舞蹈韵味。

第四种动作:跳跃扭动第五种动作:身体倾斜身体倾斜是舞散跳中突出舞者个性和特色的动作,需要舞者在舞蹈过程中灵活运用身体的倾斜和旋转动作,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站直身体,双脚并拢,双手放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

然后,用力向左右两侧倾斜身体,臀部向后突出,腿部微微弯曲。

接着,快速转动身体,将倾斜部位转移到对侧,完成一次身体倾斜的动作。

民族舞教程:土家族毛古斯舞

民族舞教程:土家族毛古斯舞

⽑古斯舞,⼟家族语称“⾕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是⽼公公的意思。

它是⼟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种古⽼舞蹈。

汉语多称为“⽑古斯”或“⽑猎舞”。

⽑古斯舞产⽣于⼟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家族⼀种古⽼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布在湘西的龙⼭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

每逢过年节跳摆⼿,都要跳这种古⽼的舞蹈。

历史溯源 古时候,湘西⼟家族地区森林莽莽,荆棘遍野,⼈烟稀少,⼟家族先民为了觅⾷,或上⼭打猎,或下河捕鱼。

后来⼜从渔猎⽣活步⼊农耕时代。

传说有⼀位⼟家族青年独⾃下⼭去学习农耕技能,之后急于赶回⼭寨传授技能,⼀路上风餐露宿,⼀⾝⾐服被⼭林中的荆棘撕扯成碎⽚,等他回到⼭寨时已是夜晚,正逢⼟家“调年”(过年),举⾏跳摆⼿舞等活动。

他⾐不遮体,不好露⾯,便躲在调年场旁的杂草丛中观看调年活动。

不料⼏个参加调年活动的⼩伙⼦在草丛中发现了他,他只好⾛出来,急中⽣智地扯了⼀些茅草披在⾝上,参加到调年活动的⼈群中去。

他⽤舞蹈的形式向乡亲们传授所学到的农耕技能。

从此,⼟家⼈为了纪念这位传授农耕技能的先祖,每逢还愿、祭祖等活动时,都要表演“⽑古斯”,有时也单独表演。

⽑古斯舞是⼀种具有⼈物、对⽩、简单的故事情节和⼀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法表演⼟家先民渔、猎、农耕等⽣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揉交织,浑然⼀体。

⽑古斯舞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

表演“⽑古斯”的⼈数由1020⼈不等,⼀⼈⾝着⼟家族服饰,饰*古斯(⼟家语叫“巴普”),他代表⼟家族先祖,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动,其余为⼩“⽑古斯”,代表⼦孙后代,这样就组合成⼀个家庭。

⽆论辈份⾼低,他们都⾝披稻草扎成的草⾐,⾚着双脚,⾯部⽤稻草扎成的帽⼦遮住,头上⽤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竖的单数草辫,四个单辫的是⽜的扮演者。

“⽑古斯”的扮演者们事先装扮好,在摆⼿舞场不远的树林中等待,摆⼿舞跳到⼀定的时候,他们轰然⼊场,摆⼿舞⽴即停⽌,为之让场,说是“祖先爷”来了。

原始舞蹈的性表现

原始舞蹈的性表现

原始舞蹈的性表现丹诗舞蹈的起源含有性爱因素。

达尔文说,“音乐舞蹈起源于性的冲动,起源于恋爱”。

性舞蹈的存在是世界性的现象,世界各地土人的舞蹈,差不多都含有性的意味,如被有些现代人斥为俚俗的土风舞,其中含有明显的性内容。

对原始人来说,这是一个正常的文化现象。

“在许多原始民族的舞蹈里,男子性器官的卖弄,有时候是一个很鲜明的节目,原始的舞蹈又往往富有性的含义,这一点的卖弄自属有所不禁。

”1934年方纪生的《民俗学概论》介绍了一些外国民俗学者的看法:跳舞为人类筋肉活动的主要形式,原始民俗此风最盛。

------跳舞在原始时代,同样也是求爱泄欲的主要手段。

兰氏(L .Y .Lang)说,美洲欧玛哈斯人(Omahes)”watche”一字有跳舞与性交的意义。

马提奥斯(Mertius)说巴西的莫拉斯人(Mulas)每在月下跳舞唱歌,男女就做性交的姿势。

班克夫(Bancaoft)调查新墨西哥的盖拉人(Gila)的求婚方式,没有结婚仪式,男子恋一女子,以音乐舞蹈求爱,女子认为满意就可以允诺。

伊西利克(Eyssric) 说几内亚湾的高鲁奥人(Gurus) ,甚至在丧葬时跳的舞蹈,也具有性行为的意味。

英国学者霭理斯在《生命之舞》里写道:“舞蹈不仅与宗教有紧密关系,它与爱情也有同样紧密的关系。

其实,这种关系是更加原始,因为这种关系比人类更古老。

-------在大自然与原始人类中,正因为这样,舞蹈才有其价值,舞蹈是一种求婚的过程,甚至是爱情的见习,这种见习被认为是对爱情的美妙的训练。

在一些民族里,如欧玛哈斯族,舞蹈一词既是舞也指爱。

男性必须以他的美、精力和技巧去赢得女性,把自己的影像铭刻在自己的想象中,克服了女性的沉默而最终引起女性的欲望。

这是整个自然界雄性的任务,除了人类以外的无数类属中,据说能学到这种工作的最好场所是舞蹈场所。

那些没有力量与技巧去学的类属逐渐淘汰,并且因为他们是最没有能力的成员,所以可能就以这种方式使一种雌雄淘汰在无意识的优生学中具体化,因而帮助了某一种类较高度的发展。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

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

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以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为主要流传区域。

(图1、在跳毛古斯舞前的祭祀仪式)毛古斯舞的起源,无史籍记载,但有故事传说供参考。

据龙山县坡脚乡卡柯村土家族毛古斯老艺人(“梯玛”掌堂师)田其友说:“我们土家族的祖先是‘毛人’。

原始社会,‘毛人’身穿茅草树皮,吃的是野兽生肉和野果。

后来,燧人氏钻木取得了火,给了土家族的祖先‘毛人’。

有了火后,‘毛人’用石头和木棒打得的猎物用火烤熟,食后美味可口。

从此,吃生肉现象消失了……”。

又说:“毛古斯是女的,当时是女的为男人扎草衣草裙,崇拜男性,并带领男的上山打猎,因为女人最会识别猎物的踪迹,每次出猎必有收获。

有了她,土家族祖先‘毛人’才有吃穿,她死后,变成了‘梅山神’(猎神)。

因此,后来土家族人上山围猎,必须虔诚祭祀梅山神。

又因梅山神是女神,所以祭祀时严禁讲丑话……”还说:“跳毛古斯舞,在我们卡柯田祖,相传有名有据有七代人了……”。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也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

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流传区域内的各县志厅志均有记载。

如清乾隆《永顺府志》、嘉庆《龙山县志》、同治《保靖县志》等志书中,都记载了祭祀仪式跳摆手舞和毛古斯舞的习俗。

毛古斯舞因有一些性崇拜的内容,曾被禁止。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8月,湖南省土家族访问团在龙山、永顺、保靖等地的访问过程中,皆发动群众恢复毛古斯舞。

1959年,中央文化部组织省、州、县民族文艺调查组,对毛古斯舞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收集并写出调查报告。

1963年10月,湖南省民委派员访问毛古斯舞艺人,写出了《马蹄寨毛古斯舞访问记》。

“文革”中,毛古斯舞被视为“封、资、修”,停止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毛古斯舞受到重视,恢复活动。

土家族歌舞文化 ppt课件

土家族歌舞文化  ppt课件
(2)“大摆手”一般PP在T课件正初九月或正月初三7
3、八宝铜铃舞
八宝铜铃舞是土 家族民间的一种 传统舞蹈,八宝 铜铃舞又名“解 钱”。是土老师 祭祀时起舞的一 种歌舞形式。分 为:坐堂、行堂。
PPT课件
8
八宝铜铃舞真正反映的是什么?
PPT课件
9
“八宝铜铃舞”,有些动作虽带有浓厚 的宗教色彩,如下跪、叩头、拜神、勒马 望神、踩八卦等等,但是,从整个舞蹈和 表现的主题,却远远超离了祈神的巫术内 容,是一套相当完整的土家族远古骑马游
男:小小姑娘我喊你,
我喊你十句呀,
你一句也不答我,
几时把你得罪了?
你一句一句给我说。
女:我的哥哥你喊我,
妈妈在屋怎把口开?
几时我妈不在屋,
我背着猪草看你来。
PPT课件
16
哭嫁歌
土家族姑娘出嫁上轿前边哭边唱的歌。 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 哭姐、哭哥嫂、哭姐妹、哭梳头、哭穿露 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
汉语唱的,也有用土家PPT语课件唱的.
14
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
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
儿歌 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
土家族民歌中首推山歌,一般多
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
首。题材繁多,主要是抒情歌、叙事
歌、神歌等。
PPT课件
15
山歌
山歌有情歌、哭 嫁歌、摆手歌、劳 动歌、盘歌等。右 侧为一首情歌。
其中最有趣的当属骂媒人歌:
背时媒人是条狗,那头吃了这头走。 娘家来吹女婿好,婆家去夸嫁妆多。 树上麻雀哄得来,岩上猴子骗得走。 豌豆开花角对角,媒人吃了烂嘴角。 铁树开花八寸长,媒人吃了烂大肠。
PPT课件

土家族四大特色

土家族四大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那是历史长河当中遗留下来的民族烙印。

土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有着四大特色,是与众不同的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土家族的四大特色都是什么吧。

哭哭啼啼办喜事
土家族在办婚事的时候,新娘在上花轿之前就已经哭的声音嘶哑,这是哭嫁。

虽然哭嫁并不是土家族独有的,但是土家族是最为隆重以及典型的。

土家族的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前的3天或者7天开始,不过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断断续续的哭,亲邻来送礼看望时,谁来就哭谁,作为道谢之礼节。

出嫁前的晚上新娘亲邻中邀请未婚姑娘9人围席而坐,通宵唱歌,称为十姊妹歌。

这段时间的哭唱顺序为哭爹娘、哥嫂、姐妹、叔伯、陪客、媒人、梳头、祖宗、上轿。

内容是哭诉身世以及难舍的离别情绪。

谁哭的时间越长就是有才有德。

欢喜送亡人
遇到丧事时土家人会办的十分热闹,一定会请个师傅打丧鼓,晚上时候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邻里都来奔丧,奔丧者数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狂舞,这叫跳丧。

展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

锣鼓喧天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有着浓烈的祭祀色彩。

其特点是手脚同边动作,踢踏摆手,节奏鲜明。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简
直是部民族史诗。

跳摆手舞的人数也不固定,少则数百,多则上万,气势磅礴壮观。

狂放毛古斯
毛古斯舞仿佛非洲土著舞似的,裸露着上身,披着茅草的舞衣,一边跳一遍欢快的喊着土语,十分的原始和狂放。

毛古斯舞一般是在过节跳摆手舞之前跳的,有歌舞、有对话也有完整情节,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毛古斯舞要跳六个晚上,每晚一个主题,展现了土家族的历史。

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

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

《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摘要:原生性是土家族摆手舞产生地域特征的原始特性,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和其他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梯玛”是土家先民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王崇拜”的组织者、实施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摆手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1)质朴、厚重之美土家族摆手舞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十分古朴摆手舞历史十分悠久,多数学者认为摆手舞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是古代《白虎舞》的演变发展。

土家族人民史诗《迁徙记》中,也有若干处提及“摆手舞”,如“摆手的人们啊,咱们的萝卜无论大的还是细的,都放到背篓里,摆手用的东西全部放到背篓里”。

据资料显示,土家族人民的这次迁徙在五代前后。

由此可见,出现完整的摆手舞的时间大概已千年有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摆手舞形成了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

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

1、原生性原生性是土家族摆手舞产生地域特征的原始特性,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和其他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

《后汉书・南蛮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相氏、郑氏等。

皆出于武落钟离山。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巴国)其地东至鱼腹,西至蜀道,北接汉中,南接黔涪”。

这些记载都把古代巴人最早的活动区域锁定在清江、酉水流域的武陵山区。

因此,土家先民创造发展的“摆手舞”是武陵山区特定的产物,具有“土生土长”的特性。

它是土家先民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对人类某些生存活动、民族历史、古代战争的形象总结,充分表现了土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2、祭祀性土家先民经历了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到“土王崇拜”和“土老司崇拜”的历史过程,这几种主要的崇拜形式构成了土家文化的基本构架。

土家人最先产生了血祭白虎图腾的崇拜形式。

“血祭”即人祭,这是一种古老而残酷的崇拜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祖先崇拜”而替代,对“八部大王”的崇拜构成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

史上最详细的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动作教学!简单实用,值得收藏啭发...

史上最详细的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动作教学!简单实用,值得收藏啭发...

史上最详细的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动作教学!简单实用,值得收藏啭发...内容来源于《民族民间健身舞蹈》,本章作者:李晓梅,模特:郭曼、宁玉琪;原创内容,如需转发请标明出处。

维吾尔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大体分三类:群众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和礼节性舞蹈,其中以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娜、纳孜尔库姆最有代表性。

舞蹈家阿依吐拉在舞蹈《摘葡萄》中惟妙惟肖的表演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维吾尔族舞蹈的魅力所在。

一、基本体态(一)基本站姿做法:小八字步站立,立腰,拔背,昂首挺胸,气息下沉,平视前方。

二、基本手位展开剩余88%(一)基本手型1、掌型:拇指张开,另外四指并拢伸直。

2、花型手:拇指与中指尖相对呈“C”型,另外三指自然弯曲翘起。

3、拇指冲:拇指竖起,握空心拳。

(二)基本手位1、侧举位:双臂侧平举,肘关节下压且低于肩膀,立腕,掌心向外。

2、上举位:双臂上举于额头上方,肘关节自然弯曲,双臂成弧形,手腕内翻掌心朝上。

3、上平举位:右臂侧平举,左臂上举,肘关节自然弯曲,立腕,掌心向外。

4、胸前交叉位:双手交叉于胸前,立腕且掌背相对。

5、托帽位:左臂斜上举,屈右臂,右手心向上托于右耳下方。

6、顿肘位:拇指冲,同头高,小臂上屈90°。

三、基本脚位1、小八字步:双脚跟相靠,脚尖打开成90°。

要点:小八字步站立,立腰,拔背,昂首挺胸,气息下沉,平视前方。

2、前点位:小八字步,左腿站立,右前脚掌前点地。

3、侧点步:小八字步,左脚重心,右前脚掌旁点地。

4、后侧点步:小八字步,左脚重心,右前脚掌右斜后方点地。

5、后点步:小八字步,左脚重心,右前脚掌点地。

6、踏步位:小八字步,左脚重心,右膝靠于左膝内侧,右脚掌左斜后方点地。

四、基本动作(一)基本动律1、点颤动律做法:主力腿膝部一拍一颤,动力腿前脚掌两拍一点地,重拍在下。

2、摇身动律做法:上身在基本体态基础上,横向摇动,一侧后背向前推摇。

(二)手的基本动作1、绕腕做法:手心向上,手指尖经腕部内侧由下至上成立腕,手心向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舞教程:土家族毛古斯舞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
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蹈。

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

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布在湘西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

每逢过年
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历史溯源
古时候,湘西土家族地区森林莽莽,荆棘遍野,人烟稀少,土家
族先民为了觅食,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

后来又从渔猎生活步入
农耕时代。

传说有一位土家族青年独自下山去学习农耕技能,之后急
于赶回山寨传授技能,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撕
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时已是夜晚,正逢土家“调年”(过年),
举行跳摆手舞等活动。

他衣不遮体,不好露面,便躲在调年场旁的杂
草丛中观看调年活动。

不料几个参加调年活动的小伙子在草丛中发现
了他,他只好走出来,急中生智地扯了一些茅草披在身上,参加到调
年活动的人群中去。

他用舞蹈的形式向乡亲们传授所学到的农耕技能。

从此,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传授农耕技能的先祖,每逢还愿、祭祖等
活动时,都要表演“毛古斯”,有时也单独表演。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
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
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
的表演性,两者杂揉交织,浑然一体。

毛古斯舞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

表演“毛古斯”的人数由
1020人不等,一人身着土家族服饰,饰老毛古斯(土家语叫“巴普”),他代表土家族先祖,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动,其余为小
“毛古斯”,代表子孙后代,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家庭。

无论辈份高低,他们都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着双脚,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住,
头上用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而竖的单数草辫,四个单辫的是牛的扮
演者。

“毛古斯”的扮演者们事先装扮好,在摆手舞场不远的树林中
等待,摆手舞跳到一定的时候,他们轰然入场,摆手舞立即停止,为
之让场,说是“祖先爷”来了。

毛古斯舞的程序分为“扫堂”(意为扫除一切瘟疫、鬼怪,使后
代平安)、“祭祖”、“祭五谷神”、“示雄”(表现全家族人民的
生存和繁衍)、“祈求万事如意”等几个大段落,每个段落中细节繁多,如祝万事如意的表演中,有打露水、修山、打铁、犁田、播种、
收获、打粑粑、迎新娘等等。

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实行,有时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

毛古
斯舞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者屈膝,浑身抖动,全身茅草唰唰作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表演中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

“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获猎庆胜”等内容,
可根据表演动作清楚地分辨出来。

该舞蹈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服饰的风格,表演者身穿草衣树皮,古朴大方,极具原始风情。

表演对话时要
求变腔变调,使观者辨认不出表演者的真实身份。

最重要的是毛古斯
舞作为一种古老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能够为土家族舞蹈来源的研
究提供较可靠的线索。

“毛古斯”舞从动作到内容,都别具一格。

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

碎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

摇头耸肩,茅草刷刷作响,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当自由,不受内容的限制。

可歌可舞,可做
游戏,玩杂耍,翻跟斗,打秋千。

但以对白为主体,方式灵活多样,
观众也可答话插白。

跳“毛古斯”,规模大者要跳六个晚上,大致以
土家族的历史、渔猎、婚姻、工作等为内容。

融歌、舞、话为一体的
原始祭神戏剧。

这个形式在其他民族比较少见,早已引起国内外戏剧
舞蹈家的注重。

被称为古老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