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
二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

二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节日、习俗、历史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春节习俗教学重点:了解春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教学难点:春节习俗的内涵和意义。
2. 第二课:元宵节教学重点:了解元宵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教学难点:元宵节习俗的内涵和意义。
3. 第三课:清明节教学重点: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教学难点:清明节习俗的内涵和意义。
4. 第四课:端午节教学重点: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教学难点:端午节习俗的内涵和意义。
5. 第五课:中秋节教学重点: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教学难点:中秋节习俗的内涵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材。
2. 图片素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
3. 视频素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
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5. 教具:如灯笼、粽子等传统物品,用于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六、教学计划1. 第一周:春节习俗周一心:导入春节话题,了解春节的来历周二心:学习春节习俗,如贴对联、放鞭炮等周三心:深入了解春节的饮食文化,如饺子、年糕等周四心:实践活动,制作春节手工艺品(如剪纸、灯笼)周五一:总结春节习俗,进行相关测试2. 第二周:元宵节周一心: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周二心:学习元宵节的活动,如猜灯谜、赏花灯等周三心:深入了解元宵节的饮食文化,如汤圆、元宵等周四心:实践活动,制作元宵节的美食周五一:总结元宵节,进行相关测试3. 第三周:清明节周一心: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周二心:学习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等活动周三心:深入了解清明节的食物文化,如寒食节的食物等周四心:实践活动,制作清明节的食物周五一:总结清明节,进行相关测试4. 第四周:端午节周一心: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周二心:学习端午节的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等周三心:深入了解端午节的食物文化,如粽子、艾叶等周四心:实践活动,制作端午节的美食周五一:总结端午节,进行相关测试5. 第五周:中秋节周一心: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周二心:学习中秋节的活动,如赏月、猜灯谜等周三心:深入了解中秋节的食物文化,如月饼、柚子等周四心:实践活动,制作中秋节的美食周五一:总结中秋节,进行相关测试七、教学活动1. 春节习俗: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春节的历史和习俗。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4.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技艺。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3.传统文化的内容,诗词、画画、音乐、戏曲、剪纸等;4.传统文化的技艺,书法、绘画、剪纸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课堂导入: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
2.探究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反思,学生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和记录。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探究指导:教师呈现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并分组讨论学生对这些特点和价值的理解和感受。
3.巩固练习:学生写下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认识,并互相交流和分享。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海报,展示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内容,诗词、画画、音乐、戏曲、剪纸等1.复习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和听音乐,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传统文化的内容。
2.探究指导:教师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以图文的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
3.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和小竞赛,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容。
4.课堂活动:学生自由选择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制作,展示自己的成果。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的技艺,书法、绘画、剪纸等1.复习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和展示艺术品,引导学生再次了解传统文化的技艺。
2.探究指导:教师展示传统文化的技艺,并以示范的形式进行指导和示范。
3.巩固练习: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行传统文化技艺的实际练习,如书写、绘画、剪纸等。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国传统节日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第二节:中国民间艺术教学重点:认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第三节:中国传统习俗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学重点: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5. 第五节:中国传统美德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美德的内涵和表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践行传统美德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4.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2.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和资料。
3. 网络资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和在线资料。
4. 实物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的实物,如节日礼品、民间艺术作品等。
六、教学计划1. 第六周:中国传统节日课时:2课时内容: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2. 第七周:中国民间艺术课时:2课时内容:介绍剪纸、泥塑、中国画、京剧等中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二年级上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词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学目标:了解成语“画龙点睛”的来历,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
教学内容:讲解成语故事,分析成语中的道理,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2. 第二课:典故《掩耳盗铃》教学目标:了解典故“掩耳盗铃”的来历,理解典故的含义,学会运用典故。
教学内容:讲解典故,分析典故中的道理,进行典故问答。
3. 第三课:古诗词《静夜思》教学目标:学会古诗词《静夜思》,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的美。
教学内容:朗读诗词,解析诗词意境,进行诗词创作。
4. 第四课:传统节日习俗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节日的习俗,感受节日的氛围。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传统节日,介绍节日习俗,进行节日活动体验。
5. 第五课: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教学目标:了解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来历,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学会讲述故事。
教学内容:讲解民间故事,分析故事中的情感,进行故事表演。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阅读法、讨论法、实践法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
五、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故事音频、图片、节日活动材料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与展示:教师详细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结合课件或实物进行展示。
3. 互动与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4. 实践与操作: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际演练,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复习与巩固。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如诗词、成语、故事、历史人物等。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运用角色扮演、讲故事、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1. 春节:介绍春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2. 清明节: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传统食品。
3.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4.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食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教材。
2. 课件:相关传统文化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
3. 教具:卡片、贴纸、实物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1. 诗词:学习古代诗词,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成语:学习和运用常见的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3. 故事:阅读中国传统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及其寓意。
4. 历史人物: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品质。
七、教学活动1. 诗词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成语游戏:设计成语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成语知识。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如诗词、成语、书法、绘画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诗词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词的格式等。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3. 第三章:中国成语故事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能够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难点:对成语故事背后道理的理解和把握。
4. 第四章:中国书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如字体、笔法等。
教学难点: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5. 第五章:中国绘画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如画派、技法等。
教学难点: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故事、诗词等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如写书法、绘画等,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核。
3. 实践作品:学生的书法、绘画等实践作品。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相关教材、诗词、成语故事等。
2.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3. 实践材料:书法、绘画等实践材料。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六、教学计划:1.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等;(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阅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1)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2)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3)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
2. 第二单元:古诗欣赏(1)李白的《静夜思》;(2)杜甫的《春望》;(3)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故事和古诗,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和古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成语故事和古诗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和诗歌意境。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和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成语和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成语故事和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单元测试:对学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成语和古诗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1. 第一周:成语故事教学,讲解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
2. 第二周:成语故事教学,讲解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
3. 第三周:成语故事教学,讲解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
4. 第四周:古诗欣赏教学,讲解李白的《静夜思》。
5. 第五周:古诗欣赏教学,讲解杜甫的《春望》。
6. 第六周:古诗欣赏教学,讲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7. 第七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手工制作或表演。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2. 古诗文选集;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手工制作材料;5. 表演道具。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第一章:走近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及作者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三、教学活动1. 观看传统文化纪录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分组讨论:介绍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
3. 老师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四、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如诗词、书法、国画等)。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第二章:传统节日习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2. 传统节日的习俗及意义。
三、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和感受。
3. 观看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视频,感受节日氛围。
四、课后作业1. 调查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
2. 结合传统节日,创作一幅绘画或手工作品。
第三章:传统艺术欣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国画、戏曲等)。
2. 欣赏著名传统艺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三、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介绍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
2. 学生欣赏:观看传统艺术作品视频,感受艺术魅力。
3. 小组讨论:分析传统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谈谈自己的欣赏体会。
四、课后作业1. 选择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深入了解其基本知识。
2. 尝试创作一幅传统艺术作品,如诗词、书法、国画等。
第四章:传统美德教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观念。
2. 培养学生践行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观念(如孝道、忠诚、诚信、友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备课一、教材分析: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共分六册,其中二年级学习第二册。
本学年学习第二册。
课本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经典驿站;第二单元艺术乐园。
共分为18 课。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共17 课。
学习本单元,就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
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需要很好地学习。
正所谓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
第二单元艺术乐园:只有18 课,学习这一课,要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3、当学生知道这一切,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真好!三、学生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思考。
总的来说学生学习风气浓厚,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主动大胆的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司出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措施: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愿的学、主动的学。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优生帮助差生学习。
2、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五、教学进度:1《声律启蒙》(节选一)2《声律启蒙》(节选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配乐简介《声律启蒙》《声律启蒙》是清代车万育编著,文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对于我们了解韵律、积累词语有很大的帮助。
几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2 、背诵《声律启蒙》(节选一)。
3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还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
今天我们将学习《声律启蒙》(节选二)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书认真听,标出生字、新词、难点。
2 、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学习第一段。
1 、学生自由读第一段,模仿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解析词语:晚照、晴空、宿鸟、鸣虫、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弯弓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1、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
达成目标的策略教师范读 教师带读 学生指读 释读、讲解 重点点拨 朗读背诵 朗读评价 分组朗读比赛师生对读练习背诵熟读课文 收集课外资料2 、根据注释,小组交流一起理解含义。
楼:阁: 户:窗: 巨海:长江: 泽: 岌岌:淙淙: 故国: 他邦:3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4 、尝试背诵。
五、课外延伸:对对子游戏 地球上有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漂亮多变的花草树木,可爱有趣的小 动物。
我们都很喜欢他们。
我们还把他们编成了有趣的对子。
对对子很有 趣,也很简单,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今天我们也来对对 子。
1、先从最简单的一个字对起 千山—— 七嘴—— 天南—— 鸟语—— 山—水湖—海 多— 大— 天— 先— 晴— 宽— 易— 横— 前— 文—只要词类相当的都可以对教师归纳:2 、对二字。
万紫——山清——和风——花红教师归纳:为什么你们能脱口而出地对出来?去掉中间的连线,就变成了四字词语。
我们的汉语就是这么神奇,有些四个字的成语拆开来就是两个字的对联,成语掌握多了,你们说起话来会出口成章,写起文来会下笔有神的。
3、三字对瓜子脸—葡萄牙教师归纳:上下两句内容不搭界,格式却正确的对子,叫无情对。
4 、四的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 ...5 、五字对:白日依山尽——6 、七字对:两个黄鹂鸣翠柳——7 、游戏:我说* ——我对*六、总结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声律启蒙》,还有《笠翁对韵》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七、熟练背诵《声律启蒙》(节选二)3《续小儿语》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1、复习:集体朗读1、《弟子规》2、《小儿语》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1)认读生字(2)练习朗读课文(3)熟练朗读课文(4)学习“解析”理解大体意思(5)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新课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6、小组合作学习“解析”集体朗读“解析”7、学生自由读解析。
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9、练习背诵课文(三)拓展延伸1、想一想:图中小朋友的做法错在哪里?应该怎样说和做?2、指名说一说3、自我评价:涂一涂:能熟练朗读课文的涂一颗星;能背诵课文的涂二颗星;能说出课文含义的涂三颗星4《增广贤文》(节选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增广贤文》(节选二),初步理解内容。
2、通过学习本课,知道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做人的道理,感悟父母及他人的关爱。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和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增广贤文》(节选二)。
二、读熟文章。
1、师范读一遍《增广贤文》(节选二)。
2、看“温馨点击”,师简介,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孝敬父母是最被人们看重的。
父母养育了我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无数心血,我们要懂得关心父母,孝敬父母。
3、师领读两遍文章,注意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4、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师补充解释,一起看后面的文意。
全班齐读一遍。
5、学生借助注音,自己练习读,把文章读流利熟练了。
6、全班齐读一遍,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7、指生读,点评,注意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8、分排比赛读。
9、男、女生比赛读。
10、看谁能最快背诵下来。
11、搜集一些类似的小故事读一读。
5《增广贤文》(节选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背诵《增广贤文》(节选二),深入理解选文内容。
2、通过学习本课,知道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做人的道理,感悟父母及他人的关爱。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和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增广贤文》(节选二),同学们都能流利地朗读下来,全班齐读一遍,分排比赛读一遍。
二、背诵文章1、自由练习背诵,也可以同桌互背。
2、全班齐背一遍。
3、指生背诵,纠正错误读音,点评。
4、分排比赛背。
5、男、女生比赛背。
6、全班齐背一遍。
三、活动广角1、反哺之孝、跪乳之恩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这样的小故事吗?2、讨论交流: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们的?我们又该怎样对待他们?分小组表演一下。
四、评价表现1、自我评价。
如果你能熟练朗读背诵,就将四角星涂红。
如果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给同学们讲几个这样的小故事,就将五角星涂红。
如果你表演得真实精彩,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就将八角星涂红。
2、师小结。
6《弟子规》(节选一)第1 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弟子规》(节选一),初步理解内容。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谦虚、勤勉,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意识,并认识到攀比的危害。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节选一)。
二、读熟文章。
1、师范读一遍《弟子规》(节选一)。
2、看“温馨点击”,师简介《弟子规》(节选一),书中依据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诲,提出了为人处世、言行治学的一般准则,用来教育儿童。
全文三字一句,琅琅上口,非常便于记忆和朗诵。
3、师领读两遍文章,注意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4、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师补充解释,一起看后面的文意。
全班齐读一遍。
5、学生借助注音,自己练习读,把文章读流利熟练了。
6、全班齐读一遍,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7、指生读,点评,注意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8、分排比赛读。
9、男、女生比赛读。
10、看谁能最快背诵下来。
6《弟子规》(节选一)第2 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背诵《弟子规》(节选一),深入理解选文内容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谦虚、勤勉,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意识,并认识到攀比的危害。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弟子规》(节选一),同学们都能流利地朗读下来,全班齐读一遍,分排比赛读一遍。
二、背诵文章1、自由练习背诵,也可以同桌互背。
2、全班齐背一遍。
3、指生背诵,纠正错误读音,点评。
4、分排比赛背。
5、男、女生比赛背。
6、全班齐背一遍。
三、活动广角1、现在有些小朋友爱比谁的玩具多,谁的文具好。
你能用《弟子规》里的语句劝劝他们吗?2、讨论交流:当有人指出你的缺点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结合上文,讲一讲应当怎么做。
四、评价表现1、自我评价。
如果你能熟练朗读背诵,就将两个苹果都涂红,如果还不太满意,就涂红一个。
2、师小结。
7《弟子规》(节选二)第1 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弟子规》(节选二),初步理解内容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到有益的读书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节选二)。
二、读熟文章。
1、师范读一遍《弟子规》(节选二)。
2、看“温馨点击”,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才能读好书吗?上面这段话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师领读两遍文章,注意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4、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师补充解释,一起看后面的文意。
全班齐读一遍。
5、学生借助注音,自己练习读,把文章读流利熟练了。
6、全班齐读一遍,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7、指生读,点评,注意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8、分排比赛读。
9、男、女生比赛读。
10、看谁能最快背诵下来。
7《弟子规》(节选二)第2 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背诵《弟子规》(节选二),深入理解选文内容。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到有益的读书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