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的产生》教案公开课

合集下载

电能的产生 教案(沪科版)

电能的产生 教案(沪科版)

电能的产生
【教学目标】
1.了解电与生活息息相关。

2.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电荷的种类以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3.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验电器及静电感应等。

4.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猜想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摩擦起电现象、电荷的种类以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2.实验探究电荷的种类。

【教学过程】
一、电与我们的生活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电,举几个例子。

二、电是什么,回答下列问题:
带电体的性质?
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的作用、结构及原理?
三、电荷:
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
四、验电器的作用、结构及原理实验探究:
1.物体带电的含义:
学生利用文具盒中的各种文具做实验观察现象,记录下来,讨论归纳物体带电的含义是: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思考:带电体有什么性质?
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摩擦起电现象?
2.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五、练习:
1.甲物体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甲物体带电荷。

乙物体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
棒相互排斥,则甲、乙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是什么?甲、乙两物体都有的性质是什么?
2.阅读信息窗,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3.交流与讨论:验电器的作用、结构及原理。

六、总结并形成网络
摩擦起电现象,电荷的种类、正负电荷的规定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新)沪科版物理九下《18.1 电能的产生》公开课(教案)

(新)沪科版物理九下《18.1  电能的产生》公开课(教案)

18.1 电能的产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常电池的结构性能、能量的转化过程以及使用时的本卷须知。

2.了解常见的几种发电方式中能量的转化过程及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常见电池的主要结构和能量转化。

2.常见发电方式的介绍。

【教学难点】各种电池和发电方式的能量转化。

课前准备各种电池、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明亮的电灯灯光、电视机屏幕上的绚丽画面、收音机中播放出的悠扬音乐、电饭煲煮出的香喷喷的米饭,这些都离不开电能。

那么,电能从哪里来呢?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电池教师:电池是一种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池提供的是直流电。

由于制作材料、工作原理和用途的不同,电池有很多类。

1.化学电池教师出示干电池,并引导:干电池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化学电池,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干电池为什么会产生电能呢?师生总结: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像干电池这种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简称为化学电池。

教师拆开干电池,学生观察里面的构造,并分析里面的物质。

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除了干电池,大家还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常用的化学电池呢?学生答复:锂电池、蓄电池等等。

2.太阳能电池的主要结构和能量转化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太阳能电池,了解太阳能电池的主要结构和能的转化情况,分组讨论。

出示相关图片课件。

教师总结: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3.直流电、交流电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加油站〞,学习什么是直流电、交流电,以及它们的特点,然后教师用示波器演示直流电、交流电的波形变化,请学生完成多媒体投影仪上的问题。

多媒体投影:〔1〕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向外供给的是直流电,它的特点是大小和方向不随时间的变化〔2〕我们日常生活照明用的电压是交流电,它的特点是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

我国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它的周期是0.02s,频率是50Hz。

探究点二发电机电池提供的电能时有限的,更充足、更强大的电流要通过发电机来获取。

九年级物理-第十八章 第一节 电能的产生 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八章 第一节 电能的产生 教案
第十八章 电从哪能里来
第一节 电能的产生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池的结构、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项,在生活中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电池.
2.了解目前常用的几种发电方式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自主阅读,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课上用多种形式交流信息.理解和体会;
2.学生自己准备水果电池的实验材料,研究水果电池的影响因素
教师展示充电宝自身充电状态,再展示充电宝给手机充电。
学生回答充电时和使用时的不同。
教师点拨:充电时,蓄电池是用电器;使用时是电源。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各种水果.耳机.铜片和锌片,阅读课本159页迷你实验室,小组制作水果电池.各小组上台展示制作的水果电池,另一组的同学听声音.猜测影响水果电池电压的因素.教师鼓励表扬.
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本节内容,并完成导学提纲.
合作共建与智能应用
知识点1:电池
问题1:用电器与电源和电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电源提供电压,而电压形成电流,你知道常见的电源有哪些吗?
小结:用电器电源
电源分为电池和发电机.
问题2:电池的作用是什么?它提供的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电池主要有哪些种类?
小结:(1)化学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1号、2号、5号、7号干电池的电压是1.5V;
(3)因为电池内含有汞、镉等重金属,随便丢弃会污染环境,要集中分类处理;
(4)不同型号或性能不同的电池不能混合使用.
问题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蓄电池在充电和使用时候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废旧蓄电池对环境有无污染?
小结:蓄电池在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知识点2:发电机

第一节电能的产生教案

第一节电能的产生教案

课题:第二节电能的产生课型:授新课课时:1一、教材分析现代生活与电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学有必要也有责任把电学知识作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来处理。

本节教材就是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电池、常用的几种发电方式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了解常见电池的结构、性能及注意事项,在生活中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造的电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能获得的或持续发展情况,增强环保意识。

三、学情分析(手写)四、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法为主的综合启发式,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

在教的方面,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线索的原则,坚持启发式。

在教学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诱导。

五、教具准备各种类型的电池实物、模型及其挂图、水果电池器材(西红柿、铜片、锌片、耳机和导线)、示波器六、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1)常见干电池、蓄电池、太阳电池和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特征和对环境的影响;(2)各种发电方式中有关能量转化过程、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及是否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等内容。

2、难点:常见干电池的的结构及性能。

七、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习题设计)1、“认识电池”部分的教学(上课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尽可能多的种类不同的电池)师:同学们,把带来的电池拿出来,点点数,看看找到多少个不同的电池?生:我们8个!生:我们13个!……师:都找了不少哦。

一个电池算一分,计算一下,自己小组已经拿到了多少分?生:老师,有的小组没有找到实物,用图片代替,不能算分。

生(反驳):可我们是在找不到实物的情况下才用图片代替的啊,又没有偷懒。

生:其实有些电池我们知道,但却找不到,这种情况下应该允许用图片代替。

电能的产生-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电能的产生-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电能的产生-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能的基本概念和产生方式2.理解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原理3.了解电能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二、教学重点1.电能的基本概念及产生方式2.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原理三、教学难点1.关于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原理2.电能在实际应用中的发挥四、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观察、实验3.讨论五、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实验器材、PPT2.学生准备:听讲、笔记2. 思考引入电器家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那么这些家电是靠什么来工作的呢?如何产生电能呢?3. 知识讲解(1)电能的基本概念电能是电荷相对位置的能量,它来自于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并随着电荷间相对位置而改变。

(2)电能的产生方式电能的产生是利用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来实现的,通常,电能的产生包括以下方式:•感应•摩擦•化学•光电效应(3)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原理电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电能转化为热能:抵挡电阻的产生热能•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动机、电磁铁等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由电化学电池实现•电能转化为光能:通过发光二极管等将电能转化为光能4. 实验探究(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原理(2)实验步骤1.用弹簧秤在电动车的轮胎上量力,测得最大力的大小。

2.将特制的生成电能的设备放在电动车的轮子附近,将转矩传感器粘在轮子上,用数字万用表记录这个设备产生的直流电的大小。

3.多次重复实验,记录下所产生的电能和使用弹簧秤等的数据。

(3)实验结果分析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电动汽车行驶时,其轮子旋转,这就为嵌在轮子里的发电机供了动力。

发电机从旋转轮子中获得旋转能,进而将其转换为可储存电能。

5. 知识总结1.电能的基本概念及产生方式2.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原理6. 课后作业1.了解电能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2.在实际生活中,观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现象,并写出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原理。

电能的产生-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电能的产生-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电能的产生-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能的概念及其产生方式。

2.掌握电能和其他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3.能够解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电能的概念和产生方式1.1 电能的概念和分类引入电能概念,介绍其分类:静电能、电场能、电势能、电流能等。

1.2 电能的产生方式介绍电能的产生方式:化学反应、电磁感应、光电效应等。

2. 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能量2.1 热能的产生和利用通过简单实验,展示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如电热水壶、电热毯等。

2.2 光能的产生和利用通过简单实验,展示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如LED灯、荧光灯等。

2.3 机械能的产生和利用通过简单实验,展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如电动玩具、电动螺丝刀等。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组队,设计并制作一个电能转换装置,能够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能量。

每个小组需要在30分钟内设计并制作出自己的装置,并现场演示其转换效果。

三、教学重点1.电能的概念和产生方式。

2.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电能的转换过程。

2.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设计出能够实现电能转换的装置。

五、教学方法1.演讲教学: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电能的概念、产生方式及其与其他能量的转换关系。

2.实验研究: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3.实践操作:让学生自主组队,设计并制作一个电能转换装置,培养其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

2.学生实践操作的完成情况及转换效果。

3.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生动的实验和互动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电能的过程中,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学更为有效地展开。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电能的产生》教育教学课件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电能的产生》教育教学课件

知识导读
法拉第
法拉第(1817-1867)1791年9月22日生在一个 手工工人家庭,家里人没有特别的文化,而 且颇为贫穷。法拉第的父亲是一个铁匠。法 拉第小时候受到的学校教育是很差的。十三 岁时,他就到一家装订和出售书籍兼营文具 生意的铺子里当了学徒。但与众不同的是他 除了装订书籍外,还经常阅读它们。他的老 板也鼓励他,有一位顾客还送给了他一些听 伦敦皇家学院讲演的听讲证。1812年冬季一 天,正当拿破仑的军队在俄罗斯平原上遭到 溃败的时候,一位二十一岁的青年人来到了 伦敦皇家学院,他要求和著名的院长戴维见 面谈话。作为自荐书,他带来了一本簿子, 里面是他听戴维讲演时记下的笔记。这本簿 子装订得整齐美观,这位青年给戴维留下了 很好的印象。戴维正好缺少一位助手,不久 他就雇用了这位申请者
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 精神:不怕失败,坚持不懈。
交流合作
练一练
1.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于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 学家是( )
A.牛顿 B.欧姆 C.法拉第 D.奥斯特
2.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 )
A.只跟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B.只跟磁感线方向有关 C.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D.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无关
电能产生磁, 磁是不是能 产生电?
知识导读
电磁感应现象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 流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中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 电流。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场之后,法拉 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假 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坚持10年矢志不 渝地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 现象。
交流合作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电能的产生》说课稿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电能的产生》说课稿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电能的产生》说课稿一、课程概述本文将对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电能的产生》这一单元进行详细的说课,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电能的含义与特点、电能的产生方式、电池与发电机。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电能的含义和特点;2.掌握电能的产生方式,包括化学能转化、机械能转化、光能转化等;3.了解电池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电能的产生方式和电池、发电机的工作原理;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导入,引发学生对电能的思考和兴趣:•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电能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电能是一种能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并驱动各种电器设备。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电能的产生方式。

2. 电能的产生方式(20分钟)•老师:同学们,电能是如何产生的呢?大家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电能的产生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化学能转化、机械能转化、光能转化等。

接下来,我们会逐一介绍这些方式,并通过实例帮助大家理解。

2.1 化学能转化•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化学能吗?它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呢?•学生:(回答)•老师:很好!化学能是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当发生化学反应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电能。

请大家看这个实验。

(教师进行化学能转化的实验演示)•老师:通过这个实验,大家能感受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吗?2.2 机械能转化•老师:同学们,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可以转化为电能吗?•学生:(回答)•老师:很好!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是有可能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例子:(教师进行机械能转化的实验演示)•老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吗?2.3 光能转化•老师:同学们,光能是什么呢?它可以转化为电能吗?•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光能是由光而产生的能量,它也可以转化为电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电能的产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电池的结构、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项,在生活中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电池。

2、了解目前常用的几种发电方式中能量的转化过程、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水果电池的实验,了解电能获取的途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各种电池和火力发电方式存在环境污染,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
(1)常见干电池、蓄电池、太阳电池和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特征和对环境的影响;
(2)各种发电方式中有关能量转化过程、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及是否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等内容。

难点:常见干电池的的结构及性能。

教学设计:
生高温燃气,推动汽轮机转动,汽轮机驱动发电机来发电.
(1)根据上面的短文,请你将垃圾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填写完整.(2)垃圾填埋后产生的沼气是一种.(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发电与传统的垃圾填埋处理方法相比有哪些优点(写出一条):.
4.某干电池的外包装说明(部分)如右边文字所示,请回答(每小题
各答一点即可)
注意:使用前确认电池正(+)负(-)极。

请勿将电池充电、火烧、与旧电池或不同类电池混用、请勿拆解电池或卸下聚能环,避免造成电池漏液或破裂
(1)保养或使用电池过程中应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废旧电池应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