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摆手舞的介绍

合集下载

土家族摆手舞基本动作名称

土家族摆手舞基本动作名称

土家族摆手舞基本动作名称
1.摆尾儿歌——由两人组成的对抗动作,每人用右手和左手挥舞,以节奏性的方式转动腰部与膝盖,尽可能把自身弄得活泼可爱。

2.点头反应——这是一种向对方招手的动作,两个人组成一个半圆,让右手支撑住腰膝,点头歌唱,边走边转,尽可能更有趣更动感。

3.火把歌——一种以火把为原型的舞步,双臂拿着火把,配合面部表情,上下左右跳,双腿交叉跳,把舞步结合起来,尽可能展示出活跃可爱的动作。

4.白把歌——以白把为原型的舞步,组成半圆形,把白把抓起来,交叉腿跳,双臂上下摆动,上下跳起,白把歌也是一种精彩有趣的舞蹈动作。

5.独立跳——这是一种以独自一人跳跃的动作,让身体充满活力,以节奏性的方式跳跃,让上身和腰部配合,跳出有趣的动作。

6.垂肩歌——一种以头颈垂肩为基本动作的歌舞,双臂上下抬起,双腿交叉跳,把手放开,把头头离开胸口,下面的腰膝跟着节奏来把这首歌舞跳出好看的动作。

7.转头歌——这是一种以腰部转头动作为基本动作的舞步,腰部向左右转头,让腰部活跃,让双腿交叉运动,双臂伴随着节奏,形成有趣的舞步。

土家族摆手舞的概述

土家族摆手舞的概述

土家族摆手舞的概述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健身的舞蹈,还传承着土家族的历史血脉,承担着祈祷、祭祀、社交和民族文化记忆等综合功能。

其作为一种传统土家民族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以土家族原生文化为主体的经历多重文化洗礼的多元化局面。

其美学造型风格和特点,体现着丰厚的艺术精神积淀,其艺术风格特征展现出土家族舞蹈独特的艺术形象、意境、精神和美感。

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舞蹈,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还对研究土家族的历史、宗教、民俗、迁徙、生产、生活以及战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一种标志性的文化形态,是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摆手舞的表演形式有着严谨、完整的表演程式,按其表演内容、规模、形式和祭祀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1土家族摆手舞的表现形式“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一种标志性的文化形态,是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摆手舞的表演形式有着严谨、完整的表演程式,按其表演内容、规模、形式和祭祀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其基本动作可以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举行摆手舞活动的时间可以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1.1大摆手的表现形式“大摆手”是土家族最完整的摆手舞,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数村联合举办,每三、五年举行一次,每次都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参加跳摆手舞,最多时高达五、六万人。

大摆手的内容以祭“八部大神”四为主,主要是表演土家族的起源,土家人的迁徙、战争和土家人的农事生产活动,也出现在土家族的女儿会以及经济文化交流等大型盛会上,它是用舞蹈和歌曲的形式演绎出土家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大摆手”是一种集体舞蹈表演,更是一部土家族的民族史诗。

1.1小摆手的表现形式相对于大摆手而言,土家族摆手舞中的小摆手是规模小、活动范围也小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现主要流传于湖南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等地。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

摆手舞产生于土家族古老的祭祖仪式中,据清代八部大王庙残碑和县志记载推测,摆手舞已有近千年历史。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

其舞蹈内容以上述仪式程序结构而成。

土家族摆手舞舞姿大方粗犷,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等动作。

舞蹈场地一般在坪坝上。

舞蹈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祭祀族群众始祖,规模浩大,舞者逾千,观者过万;小摆手主要祭祀本姓祖先,规模较小。

其音乐包括声乐伴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声乐主要有起腔歌和摆手歌,乐器主要是鼓和锣,曲目往往根据舞蹈的内容及动作而一曲多变。

摆手舞的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表现风格雄健有力、自由豪迈。

土家族摆手舞对研究土家族历史、战争、宗教、迁徙、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中反映的战争内容体现了土家先民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同时,摆手舞再现了土家族农耕生活的全过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热爱劳动、不畏艰险、热爱生活、顽强生存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了解和研究土家文化的重要材料。

1。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中的一种,是湘西土家族的一种典型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是我对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的探析。

一、韵律舒缓,充满力量感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以优美的曲线为特色,舞姿流畅舒展,步伐有节奏感,舞蹈节奏韵律舒缓、充满力量感,具备很强的感染力。

摆手舞的舞姿要求优美而自然,通过各种手部动作以及脚步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美。

二、姿态优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具有姿态优美的特征,每一个动作都富有弹性和舞蹈表现力,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特点。

舞蹈中大量运用手部动作,描绘出民族革命历程中重大事件以及土家族传统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三、手部动作独特,形态多变
摆手舞是以手部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舞蹈,摆手舞的手部动作是独特的,形态多变,通过手部动作展示出对民族生活的理解和演唱能力,捕捉民族文化的精华,这是摆手舞的一大特点。

四、服装特色鲜明,亮丽多彩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在服装上的特色十分鲜明,一般以彩色绸缎制成,颜色鲜艳亮丽,有着独特的民族元素和特色。

摆手舞舞员的
服装讲究细节,以手工刺绣为主要特色,有着装饰丰富、色彩艳丽、样式别致等多种特点。

总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具有韵律舒缓、姿态优美、手部动作
独特、服装特色鲜明等多种独特的艺术特征。

它不仅展示了湖南地
区特有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更是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的魅力与个性。

摆手舞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

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

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 (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

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

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1]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

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

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

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快速导航•1历史渊源•2流行区域•3活动规律•4表现形式•服饰道具•动律特点•舞蹈内容•表演方式•音乐乐器•5演奏打法•6非遗保护•非遗信息•传承价值•传承情况大事记光影集锦图册集锦花絮视频1 历史渊源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

据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

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

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

取而簪之。

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

”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

它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

一说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

土家人尊敬祖先、热爱自己的领袖人物,为不忘祖先的功绩,便创造了纪念他们的摆手舞。

这在来凤等摆手舞流传区域仍保存着摆手祭祀的习俗,祭祀对象除个别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这都是五代至宋朝时期土家族历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来凤县河东乡中寨庙堡摆手堂碑刻,嘉庆五年(1800)]。

《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

”以此认为摆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种舞蹈。

二说由白虎舞、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土家族歌舞 土家族的摆手舞有什么文化内涵

土家族歌舞 土家族的摆手舞有什么文化内涵

土家族歌舞土家族的摆手舞有什么文化内涵>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活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外来文化的渗入,形成了以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局面,使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土家摆手舞是一个以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为主体外来文化不断渗入呈文化多元化局面的民族舞蹈,其中,巴文化与楚文化两大主体交融十分明显。

从许多史籍资料中不难看出,土家人的祖先巴人尚歌舞,敬虎、蛇,而长江中下游的广大楚地则巫风盛行,以龙、凤为图腾,而酉阳的酉水地区处于巴、楚文化交融的结合部,是两大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最理想之地。

土家摆手舞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明显地体现了巴、楚文化交融的事实。

巴人尚武,武者舞也。

巴人的后裔是土家族,是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们一致的结论。

史料表明,巴人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华阳国志》云:“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可以想见,当年的巴人不仅勇武,而且善歌善舞,在参与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以独特的战舞使殷人望风披靡。

古代巴人把摆手舞视为军前舞,无异于今天的战前军事演习。

这种军前舞,不仅使参战者得到战前军事训练,而且还在歌舞之中昂扬斗志、凝聚人心。

所以,巴人组建的军团勇不可挡、所向披靡。

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歌舞伴随生活的全部,不仅战前要歌舞,而且年节喜庆、祭祀祖先都要举行歌舞活动。

在今鄂西清江、渝湘交界的酉水地区,真是无人不歌,无人不舞。

楚人好巫,巫者亦舞也。

巫文化是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民族都经历过原始时期和蒙昧阶段,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巫文化。

在古代中国,伏羲画卦,文王演《易》,说明巫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且是华夏民族的主流文化。

《山海经•海内经》云:“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

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而《淮南子》也云:“轩辕丘在西方,巫咸在其北。

注曰:巫咸知天道,明吉凶。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恩施土家族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也称为“摆手舞”或“长袖舞”。

它是土家族人在特定节日或重要场合中表演的一种古老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舞步和舞曲而闻名。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被认为是人们表达情感、祈福祝福和庆贺喜事的重要方式。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劳动的产物。

该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当时土家族人们将舞蹈作为一种庆祝丰收的方式,并将其传承至今。

在恩施土家族的传统婚礼、祭祀、年节等重要场合,摆手舞成为必不可少的演出项目,通过舞蹈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特点之一是舞姿优美。

舞者身穿传统的土家族服饰,手臂舒展,双手轻轻挥动,仿佛在描绘着美丽的图案。

在舞蹈中,舞者们用灵动而柔和的舞姿展示着自己的柔美和力量。

舞者们的身体动作流畅而有力,如行云流水般的舞姿使人目不转睛。

此外,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舞步丰富多样。

舞者们以脚尖轻抚舞台地面,轻巧而稳定地移动身体,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恩之情。

舞蹈中的转身、跳跃和旋转等动作展示了舞者们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给人一种轻盈欢快的感觉。

摆手舞的舞曲是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灵魂,也是舞者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舞曲通常由锣、鼓、唢呐和戛纳等传统乐器演奏,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舞曲的节奏明快而欢快,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也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在保持传统要素的基础上,舞蹈家们通过结合现代舞蹈技巧和表现形式,使摆手舞富有时代感和个性化。

这种创新形式使得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在舞台上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与赞誉。

摆手舞不仅是恩施土家族人们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促进不同民族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和学习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和交流的方式。

这种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了解,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
土家族摆手舞是中国土家族民间舞蹈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土家族摆手舞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 表演形式多样:土家族摆手舞的形式多样化,包括舞蹈动作、手势、音乐和服饰等元素的综合表演。

这种多样性使得土家族摆手舞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2. 舞蹈动作独特: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动作独特鲜明,常以手臂、腰部和脚步的动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展示舞者的身体柔韧性和动感。

3. 文化内涵丰富:土家族摆手舞融合了土家族的历史、民族特色和传统价值观,传递了土家族的生活智慧、情感表达和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社会功能突出:土家族摆手舞在土家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是庆祝节日、纪念活动和家庭聚会等各种场合的重要表演形式,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

总之,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通过对其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土家族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摆手舞的介绍
土家族摆手舞的介绍
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两千年以前,他们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他们自称“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

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吉首、泸溪等县,以及湖北省恩施地区,与汉、苗等族杂居。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古老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摆手舞”流传广泛,名称不尽相同。

有叫“舍巴日”或“舍巴格资”,意思是甩手或玩摆手;有叫“舍巴”的,意思是摆手;有叫“舍巴骆驼”,意思是跳摆手;有叫“跳年”(汉语),名称虽多,但表演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

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是团圆联欢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摆手舞”。

“摆手舞”历史悠久,在永顺县城郊石壁上刻有一首古诗:“千秋铜柱壮边陲(注),旧姓流传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看风先到土王祠。

”另外,在过去“梯玛”(土家语领头人之意,是组织跳摆手舞的领头人)。

念诵的叙述土家族人民史诗《迁徙记》中,也有若干处提到摆手舞的。

如:“摆手的人们啊,咱们的萝卜无论是大的还是细的,都放到背篓里,摆手用的东西,全部放到背篓里。

”据了解土家族人民的这次迁徙约是五代前后的事了,这表明出现较完整的摆手舞的时间已有千余年了。

在《永顺府志》中,对当时的摆手舞活动曾有这样的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

”每逢摆手时节,人们披着绚丽的被锦(被面),擎着数百幅乃至上千幅绣有龙凤,绘画着鸟兽的彩旗,同时木鼓声、锣钹声、上百枝鸟枪声、人们的欢笑声,汇成一派节日
的喧闹声,震荡山谷。

成千上万的人聚在“八部庙”前的“摆手堂”,围成圆圈,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迈开粗壮健美的步伐,摆动着双手,可以一连跳上几昼夜。

清代彭施铎曾对当时跳“摆手舞”的场面做过详细的描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入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的区分。

“小摆手”在凡有土家族定居的地方都有,规模较小,只要村寨旁有一个小坪,立一个小庙(供的是土王),就成“摆手掌”,“小摆手”的舞蹈动作,以模拟农事劳动为主。

“大摆手”规模宏大,“大摆手”的场所是几个县会祀的地方,或几个乡会祀的地方。

这里坪大、庙大,到了“摆手”的季节,附近土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赶来参加。

由于土家族人民居住的地区不同,原姓不同,因此祭奠的祖先与修建的庙祠也不同,祭祖的仪式也各有差异。

如龙山县马蹄寨,田姓子孙很多,传说田家祖先是田好汉,兄弟八人是八个将领,于是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八部神庙。

在举行“大摆手”时,场中竖有桅杆,悬有龙凤旗,挂有大灯,场中设有燎架,旁放竹捆,所以照明之用。

场中还有火树一、二根,专用来烧爆竹的。

路旁插有牌灯、写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等字,神堂内牵有绳索,以备人们将灯笼或猎获的飞禽挂在上边。

神堂前摆一个祀案,专放打来的各种野兽。

整个活动分做三夜进行,第一夜由“梯玛”主持祭祀祖先,先由“梯玛”请神,然后把打来的山禽、野兽、家兽当场杀死供上,最后饮宴。

第二夜,各寨的青年身披手织的五彩锦被当做古人的甲胄,手执刀、枪、旗等器具,进行比武表演。

第三天才开始跳“摆手舞”。

又如永顺县,有七个寨的土家族人民同在这里祭祀。

宽坪上燃着一条用干竹子捆成的长火把照明,祭祀仪式在“摆手佬”(梯玛)主持下进行,然后由扮着“茅古斯”的人们来进行表演。

(“茅古斯”是用土语演唱的一种简单的戏剧表演,扮演者全身披稻草,头上扎几根草辫子。

)表演共分五夜进行,第一夜表演扫地,唱十二月生产歌;第
二夜表演打猎;第三夜表演钓鱼;第四夜表演接新娘;第五夜表演教“茅古斯”读书。

在表演“茅古斯”的先后和空隙时间跳“摆手舞”。

人们舞着各种模拟生产的动作,或生活上有趣的动作。

有时唱山歌或对唱情歌。

“摆手舞”是集体舞蹈,大多成圆形,锣鼓放在中央或边上。

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有时两人一行或四人一行,有时女的在里圈。

“导摆者”在行列之前领头,行列之间有“示摆者”作示范,行列之后有“押摆者”压队,在锣鼓的伴奏下,边唱边舞。

一般要跳完一圈之后才换一个动作,各个动作连接起来,便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

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阳等动作连接在一起,就表现出春季生产的劳动过程。

那健朴的舞姿,高亢、自由的歌声伴着强烈的锣鼓节奏,给人以清新而热烈的感觉。

有的地方跳“摆手舞”是在摆手掌内举行。

“摆手堂”分一堂(即正堂)、二堂,开始进堂时男女都在一堂摆,女的在里圈,男的在外圈。

然后男的留在正堂摆,表示祈求幸福、安乐,情绪十分严肃。

女的则到二堂摆,情绪欢快。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种全民族的大型舞蹈,它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表现狩猎劳动的;有表现军事战斗的;有表现农业生产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等。

在“摆手舞”中反映农事劳动的动作最多。

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一年中的生产活动。

其中有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种棉花、薅草、插秧、割谷、打谷等等。

摆手舞的基本摆法是:双漆微屈,左脚上前一步,双手顺势向前一摆,当双手轻轻摆向后时,右脚即跟着上前半步;再反方向做一次;然后左脚上前一步,右脚上前半步,双手前后轻轻连摆两次;两脚停住,双手前后重摆一次。

这就叫“单摆”。

如向相反方向再摆一次,就叫“双摆”。

农事动作多以“单摆”为主,要表现“挖土”,双手在摆动时,就做挖土状,要表现“栽秧”,双手就做栽秧状等等。

总之,农业生产中的动作,都可以吸收到“摆后舞”中来。

表现军事战斗的摆手时,摆者分东西排列,中间隔一丈多宽,五
人为一“排”,两排为一“比”,四排为一“队”,“比摆”二十人,“队摆”四十人,手中持长矛或齐眉棍,上面饰有红缨或黄帛。

摆时将武器斜拿,然后以一摆三跃的方式向对方冲去,双方接近时,两人武器交锋,几个回合后,跳到对方位置,即将武器直拿,慢慢转过身来,面向对方。

随即又以原来的动作一直冲回自己原位。

这就算完成一次“摆动”。

这时锣鼓狂热的打着“十二月”、“龙戏水”等鼓点,表示对凯旋的壮士热烈欢迎。

反映打猎生活的有“空拳斗虎”、“弄虎”等等。

这类动作是“摆手舞”中最古老的动作,因而逐渐失传,目前保存的还有“跳蛤蟆”、“木鹰闪翅”、“拖野鸡尾巴”等。

在“摆手舞”中还有反映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内容的动作。

如:打粑粑、打蚊子、打草鞋、牛打架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动作,如回旋摆、雀跃、套摆、乐太平等等,反映了节日的欢快情绪。

跳“摆手舞”时唱的歌,叫做“摆手歌”,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间舞蹈音乐。

摆手歌均用土语演唱,有齐唱、领唱、独唱等多种形式,有歌唱历史、军事、生产、爱情等各方面的内容。

“摆手舞”以大锣大鼓伴奏为主,节奏明快、简练,有时也用大号和唢呐作为伴奏乐器,舞者动作的变化听锣鼓“指挥”敲击鼓边为令。

“摆手舞”的动律,绝大部分是顺摆即摆右手出右脚,摆左手出左脚。

膝部的弯曲,是“摆手舞”中较显著的特点,通常在整个舞蹈中,膝部都是弯的,特别是在每一动作最后一拍,膝部弯曲更深一些。

手的动作虽多,但摆动较小,最高不得超过肩膀,摆时臂膀伸直或固定弯曲角度。

重拍向上摆,弱拍向下摆,同时双手和上身都要颤动一下。

“摆手舞”的服装有显著特点,大都用自织的蓝、黑、红布做成。

男的用黑布或白布缠头,穿大衣大袖无领满襟短衣,扣子用布做,仅胸襟右上角用两个铜扣,腰系荷包。

还有一种最古老的叫琵琶襟,镶有花边。

妇女穿宽衣大袖,裤子肥大,袖口与裤脚镶有五寸宽的边,内镶七寸宽的丝绒小边。

衣领只有五分高,镶三道小边,肩及胸襟也
镶五寸宽的边,不绣花、滚上淡蓝色的细边,扣子全用布做,仅领子用一颗铜扣,色彩调和,朴实美观。

男女的鞋子都是两片合起来的,男鞋多用黑色,头上翘,鞋口滚上牛皮,鞋底很厚。

妇女的鞋子,鞋头稍翘两边绣花,鞋口浅,滚丝边,鞋底稍薄,后跟不合拢,用麻线编织,可放大或收小。

【土家族摆手舞的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