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合集下载

析土家族民间舞蹈“茅古斯”

析土家族民间舞蹈“茅古斯”

析土家族民间舞蹈“茅古斯”作者:汤静来源:《艺海》2009年第04期“茅古斯”是流传在湘西北龙山、永顺、保靖三县的偏远山区的一种极为古老的土家族民间舞蹈。

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段,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具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蹈。

结草为服是“茅古斯”的显著特征。

其服,有以茅草为之;有用棕叶、桐叶、芭蕉叶结成。

每服五块,一块扎在腰间如裙状;一块周围胁下,前遮胸,后盖背;两块如肩浴系在左右臂;一块作头套以蒙面。

头套上有扎二根、三根辫子的,亦有扎二至四根辫子的,以辫子象征犄角,偶数代表兽,奇数代表人,奇数经常多于偶数,据土家老人说,人角多于兽角是为了吓唬兽、战胜兽。

不仅跳“茅古斯”舞蹈的人要结草为服,其奉祭的神像也是用七根茅草扎成的草人儿,土家人称它为“梅嫦”,是该民族所尊崇的猎神。

这位传说中的女猎神与屈原笔下的《山鬼》形象颇为相似。

传说白虎为患,她替民除害,在与白虎搏斗中被虎抓得片纱未存,羞愤中与虎抱在一起跳崖身亡。

为纪念这位替民除害的女英雄,土家人把她奉为猎神。

因她死时是裸体,不便塑像,才以草码代之,直到现在,湘西北的土家人仍有“供梅嫦”、“祭梅嫦”的习惯。

“茅古斯”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也是用一根三尺来长的小棍外面缠以稻草制成。

表演渔、猎、农耕时,它可以是渔具、猎具、农具;而在“祭梅嫦”、“接新娘”等舞段中,它又代表人类自身生产——“种的繁衍”的工具。

在表演中有“示雄”、“搭肩”、“转臂”、“甩摆”’、“刷露水”、“接腹送胯”、“左右抖摆”等动作,其形粗鄙,语多俚词。

据说,这么做是为了博得女猎神的欢悦。

演至高潮时,“茅古斯”象头发情的牡牛,随意在围观的妇人身上碰来碰去,妇人亦乐于接受这种神秘的触碰,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意向的神嫫后便可以得到神赐予的生育能力。

这种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正是处在天地初开,人兽相残的暴孽环境中的土家先民对“种的繁衍”的需要与祈求。

土家族茅谷斯舞

土家族茅谷斯舞

土家族茅谷斯舞
邱园园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14(0)9
【摘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歌舞表演中,作为湖南省唯一入选的节目,来自湘西永顺县的土家族茅谷斯舞,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粗犷、古朴的动作,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邱园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茅谷斯的土家语称谓解析
2.土家族茅古斯舞的传承与发展
3.土家族茅古斯舞的原始崇拜意识与美学意蕴
4.新媒体环境下土家族茅古斯舞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为例
5.《茅谷斯》与土家族武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湖南湘西土家族“茅古斯”歌舞

浅谈湖南湘西土家族“茅古斯”歌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永顺 、保靖 、吉首 、古 丈等县市。土家族有 自己的语 言,土 ‘ 管 ’ ,后 生 ‘ 食 姐 ’身 捆 草 。 ” 这 是 清 代 诗 人 彭 勇 功 ( 清 家语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 ,语 支未定 ,暂入彝语支 。大多数 代 土 家 族诗 人 彭 勇行 、彭 勇 功 、彭 施 锋 以 “ 彭 家 父 子 兵 ” 而 人 由于 长 期 与 汉 族 杂 居 ,很 早 就 开 始 使 用 汉 语 、汉 文 ,只 有 负盛名 。 ) ( 1 8 3 8 -1 8 9 9) 在 同治戊 辰 ( 1 8 6 8)岁春写的一 湖南 的 永 顺 、龙 山 、古 丈等 聚 居 地 区 ,还 完 整 地 保 留着 土 家 首 《 竹枝词 》, “ 食 姐 ” 是 土 家语 ,即 狩 猎 的 意 思 ,这 是 土 茅古 斯”中的一个 传统节 目,时隔一百 四十 语。本 民族无文字 ,通用汉 文。主要 从事农业 ,织锦和蜡染 家族原始舞 蹈 “
入名 录。 “ 中国史前稻作 文化的活化石”、 “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 中华古文化之遗”这些都是赋 予 “ 茅古斯”
的美誉 , “ 茅古斯” ,相传为茹 毛饮血 时代 的土家先 民 ,茅古斯是土 家族人为 了纪念祖先 开拓 荒野 、捕 鱼狩猎等 创世 业绩的一种原 始戏剧形 式 ,它所关联 的歌舞流行 于大湘 西等土家族地 区,兼有舞蹈和戏 剧表演 的原始 祭祀。 其 中的对歌舞对土 家族 的民歌和 舞蹈 皆有重大影响。

【 关键词 】 土家族 ;茅 古斯 ;土家族 民歌
中图分类号 :T 7 2 2 .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5 ) 0 3 — 0 2 3 9 — 0 2

土家族茅克斯舞的文化内涵解析

土家族茅克斯舞的文化内涵解析

26民族民间音乐土家族茅斯舞的文化内涵解析摘 要】【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茅古斯舞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本文对土家族茅古斯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并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去研究其舞蹈语汇,其意义十分重大,同时对弘扬民族艺术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的两个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土家族 茅古斯 舞蹈 文化茅古斯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是神秘湘西大山里从远古流传至今的一种代表土家族人“爱的繁衍”的古老文化,也是传授狩猎技艺的民间武术,展现着土家族先民的生活情态。

作为人类原始戏剧和舞蹈的“活化石”,“茅古斯”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茅古斯”也是土家族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茅古斯舞艺术赏析茅古斯舞的表现形式非常独特,既有歌舞,还有故事情节,并且具有一定的戏剧表演成分。

这种原始舞蹈在其他民族的歌舞、祭祀仪式中很少见到。

总体上给人一种独特、古朴又很别致的舞蹈风格。

茅古斯舞既然融合了戏剧和歌舞,那么表演者在唱和跳之外,还有许多简单的角色扮演。

原始戏剧的萌芽正是来自于这些角色扮演的舞蹈,也代表着土家族原始戏剧的初步形成。

这也就是土家族茅古斯舞被后人称为“土家族原生生活的活化石”的主要原因。

茅古斯舞表演时的歌唱语言使用的是土家族的土话,表演者唱歌时越古怪、越夸张,舞蹈效果的表现就越好。

所以在茅古斯舞的演唱部分,表演者往往唱出来的歌颠三倒四,毫无逻辑;在舞蹈动作方面,茅古斯更讲究形式怪异、滑稽粗鲁。

茅古斯舞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没有整齐划一的表演队形和动作,表面上显得比较杂乱无序、粗糙零散。

但整个舞蹈只是对土家族先民原始生活劳动状况的简单模仿和情景再现,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表演,随意性和自发性更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包容和热情。

这种热情可以在茅古斯舞的杂耍,以及和观众游戏互动的环节体现出来。

茅古斯舞的表演动作比较特殊,要求表演者从开始到结束都要保持一种屈膝、弯腰、驼背的姿势,为的是模仿土家族祖先“毛人”。

走进神秘的毕兹卡

走进神秘的毕兹卡

土家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世代传承的一项传统 的载歌载舞文化活动,它以祭祀祖先、祈 求五谷丰登、兴旺吉祥、娱乐信仰为目的。 可以说,这种舞歌形 式及内容是土家族一 种历史渊源而又悠久 的文化现象。还有 “南摆手”、“北跳丧” 之说。
摆手舞的由来
• 摆手舞据史书记载,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 西汉时,巴人的这种军战舞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谕 舞。梁又复原称,后改为鞞舞。唐初,巴谕舞列为清高乐。 从汉到唐宋,巴谕舞在民间经久不衰。摆手舞有大摆手、 小摆手之分。小摆手舞每年岁正月举行一次,主要是表演 农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在小摆手 舞的基础上,再加上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跳摆手舞 时,要吹大土号,唢呐、敲打锣、镲、鼓、燃放三眼炮和 鞭炮。人们围成圆圈,男在外圈,女在内圈。除圆圈外, 还有纵队、“人”字形队及各种图案队形。舞蹈人数不定, 可自由出入。动作要求双手摆动不过肩,膝盖随之伸屈、 颤动,手与脚呈顺边运动。舞姿朴实,音乐节奏明快。在 跳摆手舞的同时,要唱摆手歌,其歌词有流传久远的固定 歌词,也有少量即兴编唱的新歌词。人们且歌且舞,气氛 热烈,具有浓厚的土家气息。
本来,参加“八宝铜铃舞”活动,仅 局限在土家人中进行,古话说:“黄铜不 沾铁,土家不沾客”(客家,指外族), 但后来由于土、苗、汉共赴国难,抗击外 寇入侵,结下了生死友谊,土家掌堂师就 把铜铃给苗族掌堂师赠送一个,又给汉族 老司赠送一个,故今日八宝铜铃,实际上 只有六个铜铃。
九子鞭
• 九子鞭又叫打花棍、金钱棍。舞者手 持花棍载歌载舞,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 右地击肩、背、足、四肢,打出有节奏的 声音。其舞蹈动作主要有"打射燕步"、"雪 花盖顶"、"黄龙缠腰"、"古树盘根" 等。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传承与发展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传承与发展

2017年(第7卷)第04期民族传统体育1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起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土家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民俗文化。

18世纪初,土家族渐渐受汉文化影响,融入汉文化。

而土家族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就慢慢变弱,许多的传统民族习惯就渐渐被遗忘。

现在还有保留的主要存在于传统文化艺术之中,舞蹈是一门表现力最强、肢体语言最丰富的文化艺术。

而土家族舞蹈中最出名的当属茅古斯舞和摆手舞。

相传古时候,土家族地区遍布着森林,人烟稀少,土家族祖先为了寻找食物,或者下河捕鱼,或者上山狩猎。

后来进入农耕时代,有一位青年独自一人下山去学习农耕技术,后来为了赶回山寨传授技术,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拉扯得不成样子,等他回到山寨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正逢过年,举行摆手舞等活动。

他不方便参加,便在场地旁边的杂草丛中观看,不料几个小伙子瞧见了他,他急中生智,扯了一些茅草披在身上,去参加活动,他用舞蹈的形式给乡亲们表演了他学到的农耕技术,后来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祖先,每逢过节,祭祀等活动都会表演茅古斯。

这种舞蹈可以说是土家族生产与生活的真实写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进行的保护力度也有所增加,土家族的茅古斯舞又渐渐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舞蹈中的一部分,它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具有其它舞蹈所不具备的作用。

2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特点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是用身体完成各种或柔或刚的动作,一般都会有音乐伴奏,它的表现手段为有节奏的动作,有时候也借助道具。

茅古斯舞是直接以土家族祖先的原始生活民俗习惯为题材的舞蹈,是土家族祖先生产与生活的缩影。

它是集舞蹈、歌曲、对话于一体的土家族原始舞蹈。

这种形式在其他少数民族中是很少见的,由此更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茅古斯舞的表演者浑身“穿”着稻草,手持短棍,头上还戴有茅草帽,有的还给帽子编上了鞭子,围绕着篝火进行跳舞,在表演中表演者屈膝,左右不停摇摆,摇头耸肩,浑身抖动,碎步前进,形态滑稽好笑,幽默风趣,极具原始风情。

土家族“毛古斯”舞蹈的艺术特征

土家族“毛古斯”舞蹈的艺术特征

Extensive Music Research 泛音乐研究土家族“毛古斯”舞蹈的艺术特征王 雪(忻州师范学院舞蹈系,山西 忻州 034000)【摘要】土家族舞蹈有“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毛古斯”等,其中“毛古斯”更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

“毛古斯”舞蹈的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采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但是,随着这些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入世后,大量来自于西方的、现代化的文化传入,加上土家族居住地受到地域的限制,当地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也比较滞后,严重使得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观念淡化,甚至消失,这种种因素影响着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土家族;“毛古斯”;舞蹈【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一、土家族“毛古斯”舞蹈概述“毛古斯”舞蹈一开始是为了纪念先祖而产生的舞蹈,舞蹈内容主要表现远古时期的生产生活,动作也来自于生产生活形态。

最先以打猎捕鱼为主要生活来源,当时没有具体语言交流,证明当时的土家族处于原始时期,这也是“毛古斯”的发源时期。

“毛古斯”舞蹈动作来自于生产生活,所以其动作粗旷、简单、豪迈。

“毛古斯”表演大多为每年年初或播种季节穿插表演在土家摆手舞中,舞蹈具有一定戏剧性,也含有情节和对白,“毛古斯”舞蹈也会单独在一些大型活动,或重要场合中表演。

2006年5月,“毛古斯”舞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中。

在土家族地区进行考察的时候,当地人讲述,他们的祖先是毛人,最初在卡柯山,是以茅草树叶为衣服,以当地的野物生肉作为食物。

他们说:“在以前,‘毛古斯’主要是女人来表演,到了后来,因为女性怕丑,逐渐演变成为男性表演。

”二、土家族“毛古斯”舞蹈的艺术特征在古代的土家语里认为,“毛古斯”又称为“古斯拨铺”,汉语被解释为“祖先的故事”。

“毛古斯”舞蹈最早之前是土家族人民为了纪念祖先在居住地进行辛勤地开荒拓野,传授土家人民农业技能、繁衍生息而进行编排的舞蹈。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毛古斯舞是一种原始戏剧舞蹈,动作别具一格,服饰极具原始风情,表现了土家族最初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和对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远古信仰的推崇,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和这个民族的独特性。

正如我们所知,现在许多旅游表演场所都会表演土家族毛古斯舞,不出所料的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正是意识到独特的舞蹈文化可以吸引人们的聚集,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充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开发提供灵感和原材料。

如果少数民族的文化仅仅被本民族的人所知,这就违背了传承的目的。

正因为旅游场所的存在,给少数民族文化(如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以发展的平台和空间,促使少数民族人群不断向全世界发扬本民族文化,充分体现了旅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动力和市场。

所以,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为张家界地区甚至其他地区的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灵感,并且吸引了大量旅客,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发扬了本民族的文化,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动力和平台。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开发提供灵感和原材料,反过来,旅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动力和市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

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

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以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为主要流传区域。

(图1、在跳毛古斯舞前的祭祀仪式)毛古斯舞的起源,无史籍记载,但有故事传说供参考。

据龙山县坡脚乡卡柯村土家族毛古斯老艺人(“梯玛”掌堂师)田其友说:“我们土家族的祖先是‘毛人’。

原始社会,‘毛人’身穿茅草树皮,吃的是野兽生肉和野果。

后来,燧人氏钻木取得了火,给了土家族的祖先‘毛人’。

有了火后,‘毛人’用石头和木棒打得的猎物用火烤熟,食后美味可口。

从此,吃生肉现象消失了……”。

又说:“毛古斯是女的,当时是女的为男人扎草衣草裙,崇拜男性,并带领男的上山打猎,因为女人最会识别猎物的踪迹,每次出猎必有收获。

有了她,土家族祖先‘毛人’才有吃穿,她死后,变成了‘梅山神’(猎神)。

因此,后来土家族人上山围猎,必须虔诚祭祀梅山神。

又因梅山神是女神,所以祭祀时严禁讲丑话……”还说:“跳毛古斯舞,在我们卡柯田祖,相传有名有据有七代人了……”。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也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

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流传区域内的各县志厅志均有记载。

如清乾隆《永顺府志》、嘉庆《龙山县志》、同治《保靖县志》等志书中,都记载了祭祀仪式跳摆手舞和毛古斯舞的习俗。

毛古斯舞因有一些性崇拜的内容,曾被禁止。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8月,湖南省土家族访问团在龙山、永顺、保靖等地的访问过程中,皆发动群众恢复毛古斯舞。

1959年,中央文化部组织省、州、县民族文艺调查组,对毛古斯舞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收集并写出调查报告。

1963年10月,湖南省民委派员访问毛古斯舞艺人,写出了《马蹄寨毛古斯舞访问记》。

“文革”中,毛古斯舞被视为“封、资、修”,停止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毛古斯舞受到重视,恢复活动。

1980年8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邀请各县土家族艺人来馆传授毛古斯舞,并现场拍成电影资料片,为研究学习留下形象资料。

1983年春节,龙山县、保靖县分别举行了大型调年毛古斯舞活动。

1983年,《毛古斯·狩猎舞》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次登上了北京舞台。

1983年2月18、19日(农历正月初七、初八),保靖县在县城举行了盛大的土家调年会,县境11个社(镇)3000多人参加文艺表演,观众达6.5万余人,县长亲自升起龙凤旗。

入夜,在堆堆篝火旁,县长领头跳毛古斯舞,万众欢腾。

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州文化部门以及邻省、县的40个文艺单位,共176人专程莅会参观。

1984年开始,毛古斯舞活动在境内中小学校普及,部分民族学校还组建了毛古斯舞蹈队。

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土家族聚居区村寨,每年春节期间皆跳毛古斯舞蹈,欢度新春。

(图2、围猎)毛古斯舞基本动作:1、棍的拿法:横握棍、直握棍、竖握棍、斜握棍。

棍是毛古斯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一根两尺来长缠稻草的小木棍。

表演渔、猎、农耕时,它可以是猎具、渔具、农具;而在“祭梅山”、“接新娘”等场次中,它又代表男根。

土家人把这叫做“粗鲁棍”,在表演中有“示雄”、“搭肩”、“转臂”、“甩摆”、“刷露水”、“挺腹抖胯”、“左右抖摆”等动作,其形粗鄙,语多俚词。

2、单人动作:找果子:准备,“正步”,双臂自然下垂,右手握棍的一头,拳头朝前,棍的另一头斜托在身后。

第一至二拍,左脚起向前走两步,稍屈膝。

右手持棍,在第一拍时间向前拄地,左手自然摆动,眼视下方,作“寻找果子”状。

第三至四拍,左脚上一步,上身前俯,左手向地下作“捡果子”状,右手持棍拄地不变。

第四拍,起身,左手“虚拳”,端于嘴前似吃果子状。

图3、毛古斯舞发祥地土碧村人跳砍火畲祭梅山:“八字步”,双手“横握棍”端于胸前,向前鞠躬两次。

理野兽脚迹:“小八字步”,屈膝,上身前俯,双手于腹前“直握棍”,棍头稍下斜45度。

第一至二拍,左脚上一步,向右拔棍,上身稍右扭,眼视棍头方向。

第三至四拍,做一至二拍对称动作。

追野兽:向前走“碎步”,上身左右稍扭动,同时“高低手”位举棍,棍子稍抖动,眼视前斜下方。

迂回追:“斜丁步”半蹲,上身向左扭,双手于腹前“斜握棍”,棍头斜向右前,双脚连续向前“磋步”,棍子上下稍抖动,头左古摆动。

追打:“正步”,双手屈肘于右侧“竖握棍”,棍头稍后斜。

第一至二拍,双腿屈膝,下身前俯,右脚起向前跑两步。

第三拍,左脚跑一步,双手举棍向左斜前下方打去,双腿半蹲,右脚紧跟左脚,棍按于地下。

第四拍,“棍按于地下”姿态不变。

抖狗蚤:“小八字步”,双手叉腰,屈膝,头稍后倾,眼视前方。

第一拍,右脚起先落地,左脚稍提起,双脚交替“小跳”四次,同时双肩随脚上下耸动,头左右摆动,身随之晃动。

第二拍,双手叉腰,屈膝,摆动“抖狗蚤”,停顿一次。

打露水:“大八字步”,左手“虚拳”端于腹前,右手握“虚拳”屈肘于腹左手前,双拳口朝前,稍屈膝。

第一拍,左腿屈膝向前迈一步,向左送胯,上身稍后仰,右转身1/4圈,双腿成“大八字”半蹲,双手保持准备姿态(双手握棒状)。

第二拍,身体顺势向右摆动,同时右脚上成“丁字步”。

(图5、示雄)6、打露水搭肩:同“打露水”准备姿态。

第一至二拍,做“打露水”一至二拍动作。

第三拍,双脚原地小跳一次成“八字步”半蹲,上身前俯头,双手保持准备姿态。

第四拍,双脚原地小跳一次,小跳落地时,胯迅速前顶,挺腹,上身后仰,双手“斜握棍”向右肩上甩“搭肩”。

撬天:“右丁字步”,双手“斜握棍”。

第一至二拍,右脚上一大步,屈膝,向右送胯,左脚稍提起,跟于右脚旁成“八字步”,双膝弯曲,上身稍向左扭,同时双腕将棍下压,两拳上撬。

第三至四拍,保持上撬姿态,臀部向左斜前送胯两次。

野兔跳:“大八字步”半蹲,双手曲肘于两肩前“立掌”,手心朝前,两大母指对两耳根。

第一至二拍,双脚保持准备姿态,向前跳两次,上身稍前俯,同时双臂屈肘前伸,连续拍掌六次。

第三至四次,做一至二拍动作。

第五至六拍,双脚保持准备姿态,向后退跳两次,同时双手屈肘于腰,连续拍掌六次,上身前俯仰头,眼视前方。

赶猴子:“正步”,双手“竖握棍”,向前走碎步,上身随着摇动,眼视前方。

围猎:“大八字步”半蹲,双手旁抬25度,手掌打开,掌心朝前。

第一至二拍,保持准备姿态,“花邦步”向右移动,上身向右倾斜,上身和头不停摆动。

第三至四拍,做一至二拍对称动作。

3、双人动作:围打:一人在前,一人在右斜后,站“八字步”,双手“斜握棍”于腹前。

第一拍,前一人右脚向右斜前上一大步,双腿半蹲,同时双手举棍向右腰前下方打,另一人左脚向前迈一大步,双腿屈膝,同时双手举棍向左前下方打去,两棍交叉压地。

第二拍,前一人左脚向右斜前上一大步,双屈膝,举棍向左下方打,另一人举棍向左自转360度。

第三拍,同一拍动作。

第四拍,同时两人立起举棍,握棍下压。

打粑耙:两人相对站“正步”,双手“斜握棍”于胸前。

第一拍,两人同时上左脚成“弓箭步”,一人举棍,另一人打他。

第二拍,“弓箭步”不变,一人打地,另一人举棍。

(图4、表演打粑粑)毛古斯舞相关器具:1、服饰:棕叶帽、茅草、树叶或稻草衣裤。

2、道具:齐眉棍,五尺多长;油桐鼓,三尺长,直径五寸,猪板油薄膜制作而成;敲鼓木棒,长一尺左右。

3、乐器:牛皮鼓:制作简单,取一截两人环抱的桐木,掏空其中,两端蒙以牛皮。

猪皮桐木鼓:据说远古时祭神用的鼓只用这种桐木鼓。

即截取碗口粗细的桐木,长三尺,剜空,一端蒙以猪板油,以篾箍扎紧。

前后真声“嘭嗵”,无需配锣(当时尚无铜器)。

铜锣:直径为三尺左右,是神堂里的必备响器。

舍巴歌开端常有一大段固定的锣鼓点,村民们一边口念锣鼓点,一边跳起摆手舞。

在摆手歌的行腔中,常在结尾加上“盘咚盘咚”的点子。

盘为锣声,咚为鼓声。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土家语称为“帕帕格次”或“拔普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

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现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具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剧。

具有以下独特的艺术特征: 1、戏剧性特征。

表演具有固定的程序:《扫堂》、《实姐》(即围猎)、《送坐》(即捉鱼)、《借目》(即做阳春)、《粑粑哈》(即打糍粑)、《接新娘》诸场,有的地方还表演《哭切卡卜》(即熊外婆)等童话故事。

其间渔猎农垦等内容与摆手舞基本相同,但表现形式却不一样。

前者是以定型的舞蹈动作来体现,毛古斯则是通过一定情节、人物对话及动作等戏剧手法再现生活。

如《实姐》,以“报信”、“开山”、“理脚迹”、“围山”、“倒杖”、“分肉”、“祭梅山”、“封山”等一系列情节,真实、古拙地再现了原始社会中土家族先民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

如《接新娘》,出场人有由男人反串新娘和毛古斯。

以宽大的桐叶或芭蕉叶作头巾,以桐叶柄扯成丝或一串红玉米作耳环,正月多用红布头和红色的“露水衣”装扮“新娘”。

由两人双手交叉组成一乘轿子,抬起“新娘”,一路吆喝着颠啊,跑啊,最后在举行拜堂成亲时,在互不相让下引发争斗,谁打赢了谁就当“新郎”。

这种“争婚”的闹剧,显著地展现了群婚制向对偶婚演变时代的婚姻特征。

7、祭祀八部大王时跳毛古斯舞参加毛古斯表演的或十来人或二三十人不等。

其中一人饰“婆帕比”,即老头儿;一人饰“帕尼”,即老婆子,其余饰其子孙---小毛古斯,皆呼老翁为“拔普卡”,称老妪为“帕帕”,意即祖父祖母。

几个人扮家畜。

2、动作特征。

毛古斯舞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时屈膝抖身,头上几条大辫子不停摆动;碎步进退,左右跳摆。

表演的动作,有“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获猎庆胜”……舞者双膝微屈,臀下沉,摇头抖肩地踯蠋而行。

正如《诗·小雅·正月》所云:“谓天盖高,不敢不蠋;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的原始先民形象。

毛古斯舞《迁徙》中有这样的对白:小毛古斯问:“社克里嗯直?”(你们从哪里来的?)老毛古斯答:“伢石迷洞,尔那吉乃嗯至。

”(我们是从小野兽居住的洞里、从猴子爬过的路上来的。

)小毛古斯问:“社扣捏剥啦?”(你们睡在哪里啊?)老毛古斯答:“伢库若卡蒙吉捏剥呼。

”(我们睡在树下面的。

)小毛古斯问:“社乃昔嘎呼?”(你们吃的是什么啊?)老毛古斯答:“讶业库若布利嘎拉。

”(我们吃的是棕树籽籽。

)3、结草为服的服饰特征。

土家族毛古斯舞最突出的特色是服饰原始,结草为服,颇有原始人的形象,其服有以茅草为之,有用棕片、棕叶、芭蕉叶结成。

其奉祭的神象也是用七根茅草扎成的,土家称为“梅山”,是土家族尊崇的猎神。

传说土家猎神是位有胆有识的女猎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