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摆手舞文化内涵及价值探析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中的一种,是湘西土家族的一种典型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是我对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的探析。
一、韵律舒缓,充满力量感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以优美的曲线为特色,舞姿流畅舒展,步伐有节奏感,舞蹈节奏韵律舒缓、充满力量感,具备很强的感染力。
摆手舞的舞姿要求优美而自然,通过各种手部动作以及脚步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美。
二、姿态优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具有姿态优美的特征,每一个动作都富有弹性和舞蹈表现力,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特点。
舞蹈中大量运用手部动作,描绘出民族革命历程中重大事件以及土家族传统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三、手部动作独特,形态多变
摆手舞是以手部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舞蹈,摆手舞的手部动作是独特的,形态多变,通过手部动作展示出对民族生活的理解和演唱能力,捕捉民族文化的精华,这是摆手舞的一大特点。
四、服装特色鲜明,亮丽多彩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在服装上的特色十分鲜明,一般以彩色绸缎制成,颜色鲜艳亮丽,有着独特的民族元素和特色。
摆手舞舞员的
服装讲究细节,以手工刺绣为主要特色,有着装饰丰富、色彩艳丽、样式别致等多种特点。
总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具有韵律舒缓、姿态优美、手部动作
独特、服装特色鲜明等多种独特的艺术特征。
它不仅展示了湖南地
区特有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更是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的魅力与个性。
试论摆手舞的文化功能与传承价值

试论摆手舞的文化功能与传承价值土家摆手舞产生于劳动,流行于湘黔川鄂四省交界地带的土家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湘西的龙山、XX、保靖、古丈,湖北的来凤,四川的酉阳等地,土语称其“舍巴”,是一种融土家歌、舞、乐剧及民间体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民族文化活动,是以祭祖先、求兴旺、庆丰收、祈吉祥为主旨,以娱人娱神为目的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根据恩格斯的“艺术源于劳动说”,认为摆手舞起源于劳动。
我们在这里将它置于民族文化资源的继承开发与综合利用的角度进行考察。
文化教育功能。
以土家摆手舞来说,它是湘西地区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侵染于土家人民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具有标志性质的民族生态文化,所以从教育角度对土家摆手舞进行分析和考察,对于发掘和传播民族文化,具有典型意义。
一、知识传播功能。
摆手舞生存的地域是一方被人类历史“冷藏”和沉淀着丰富的原始文化气息的地带,巴楚文化等曾经在这里盛行,这自然的使摆手舞在历经变迁的过程中,自身拥有了浓郁的文化基因和鲜明的“信巫鬼、重淫祀”的巴楚文化特色。
另有摆手舞中祭祀的八部大神等一系列的民间传说,生成了土人图腾崇拜的文化心理,以及摆手舞表演过程的第五部分,即农事活动中的挖土、种包谷、栽秧、薅包谷草、打谷子、收桐茶、织西兰卡普,无一不透露出丰富的耕作意识和劳动经验。
摆手舞是一种歌舞并行的综合艺术形式,在舞蹈进行的同时,穿插着摆手歌和山歌,摆手歌又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
由于摆手歌是由历代土家人的口头文字积累而成,多用土语以喊腔演唱,这就成为了土家语传承的主要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交往融合进一步加大,土家语面临遗失的危机亦在加大,而摆手歌正是以一种动态的流传方式,承载在土语的“沉浮”,为土家语的传播、保存提供了强有力的稳定模式和桥梁作用,对研究土家语,传承土家语乃至研究土家族的历史流变等具有珍贵的价值。
土家族摆手歌作为以土家语演唱的口头文字,经过历代提炼、丰富,形成了一部世代传袭的民族史诗,其想象奇特,表述浪漫,在描写手法上有比有兴,雅俗共赏。
土家族歌舞 土家族的摆手舞有什么文化内涵

土家族歌舞土家族的摆手舞有什么文化内涵>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活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外来文化的渗入,形成了以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局面,使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土家摆手舞是一个以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为主体外来文化不断渗入呈文化多元化局面的民族舞蹈,其中,巴文化与楚文化两大主体交融十分明显。
从许多史籍资料中不难看出,土家人的祖先巴人尚歌舞,敬虎、蛇,而长江中下游的广大楚地则巫风盛行,以龙、凤为图腾,而酉阳的酉水地区处于巴、楚文化交融的结合部,是两大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最理想之地。
土家摆手舞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明显地体现了巴、楚文化交融的事实。
巴人尚武,武者舞也。
巴人的后裔是土家族,是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们一致的结论。
史料表明,巴人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华阳国志》云:“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可以想见,当年的巴人不仅勇武,而且善歌善舞,在参与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以独特的战舞使殷人望风披靡。
古代巴人把摆手舞视为军前舞,无异于今天的战前军事演习。
这种军前舞,不仅使参战者得到战前军事训练,而且还在歌舞之中昂扬斗志、凝聚人心。
所以,巴人组建的军团勇不可挡、所向披靡。
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歌舞伴随生活的全部,不仅战前要歌舞,而且年节喜庆、祭祀祖先都要举行歌舞活动。
在今鄂西清江、渝湘交界的酉水地区,真是无人不歌,无人不舞。
楚人好巫,巫者亦舞也。
巫文化是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民族都经历过原始时期和蒙昧阶段,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巫文化。
在古代中国,伏羲画卦,文王演《易》,说明巫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且是华夏民族的主流文化。
《山海经•海内经》云:“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
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而《淮南子》也云:“轩辕丘在西方,巫咸在其北。
注曰:巫咸知天道,明吉凶。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
土家族摆手舞是中国土家族民间舞蹈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土家族摆手舞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 表演形式多样:土家族摆手舞的形式多样化,包括舞蹈动作、手势、音乐和服饰等元素的综合表演。
这种多样性使得土家族摆手舞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2. 舞蹈动作独特: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动作独特鲜明,常以手臂、腰部和脚步的动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展示舞者的身体柔韧性和动感。
3. 文化内涵丰富:土家族摆手舞融合了土家族的历史、民族特色和传统价值观,传递了土家族的生活智慧、情感表达和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社会功能突出:土家族摆手舞在土家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是庆祝节日、纪念活动和家庭聚会等各种场合的重要表演形式,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
总之,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通过对其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土家族的文化遗产。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发展及传承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发展及传承土家族摆手舞是中国土家族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它源远流长,源于土家族的原始信仰和生活方式,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摆手舞的发展及传承历经多个阶段,从最初的部落崇拜到现代的舞蹈表演,其演变过程中保留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摆手舞最早出现在土家族人民的部落崇拜活动中,起源于土家族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在部落中,人们会集结在一起通过摆动手臂和身体的舞蹈动作来祈祷丰收和保佑平安。
这种起初的摆手舞以简单的摆动手臂为主,但它已经包含了土家族对于自然界的感激和崇高的敬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族摆手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和社交活动。
在土家族的聚会和庆典上,人们会穿上华丽的服饰,载歌载舞,以摆动手臂和身体的方式来表达欢乐和庆祝。
这种形式的摆手舞比起部落崇拜时更加艺术化,舞蹈动作更加复杂,也更注重协调和合作。
这使得土家族摆手舞开始吸引着更多的人们的兴趣和参与。
近年来,土家族摆手舞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它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成为了各类文化活动和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土家族摆手舞团体成立,并在全国各地进行演出和交流。
同时,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摆手舞已经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
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也变得更加重要。
许多年轻人通过参加摆手舞团体和学习传统摆手舞动作来学习和传承土家族的文化遗产。
一些专门的摆手舞学校和培训机构也相继成立,为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时,一些政府机构和文化组织也加大了对土家族摆手舞的资助和扶持,推动其艺术表现力和创新。
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与传承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和关注的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土家族摆手舞的研究和记录,以便更好地了解其起源和演变过程。
其次,通过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土家族摆手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们对其的关注和热爱。
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和教育,让他们了解、学习和传承土家族摆手舞的技巧和文化内涵。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的舞蹈民俗之一,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舞蹈内涵。
通过对土家族摆手舞的身体动作进行研究,可以对土家族的舞蹈民俗和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
土家族摆手舞以摆手为主要的表演动作,通过动作配合音乐和歌曲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摆手舞的舞台布置一般为简单的山坡、草地等,舞者们以双手轻轻地摆动,身体自由舞蹈。
舞者摆手的姿势多样,既有展开双手,摆动手臂的动作,也有扭动腕部,甩动手指的动作。
这些动作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属于优美的舞蹈动作。
土家族摆手舞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土家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舞者们通过双手的摆动传递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的舞蹈动作流畅而优美,充满了向往和欢乐的情感。
摆手舞的舞者通常是村民和农民,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诠释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土家族摆手舞的身体动作还反映了土家族的文化特点和民俗习惯。
舞者们摆手的动作多以扇形、圆形为主,这与土家族的古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舞蹈动作富有象征性,传递着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舞者通过身体动作展示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让观众更加了解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摆手舞的身体动作还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舞者们的动作舞蹈时充满了欢快和活力,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
舞者之间的互动也是摆手舞的重要特点,他们手拉手、肩并肩,在音乐中共同舞动。
这种身体动作表达了土家族人民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强调了集体精神和集体劳动的重要性。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舞蹈,也是土家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舞蹈以其独特的身体动作和丰富的民俗元素而闻名于世,并在土家族社会的生活、劳动和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土家族摆手舞的身体动作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民俗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和发展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据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土家族的宗教仪式、丰收庆典以及生活中的其他重要场合,人们都会跳摆手舞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谢。
这种舞蹈舒展优美的身体动作,融合了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族摆手舞在演变中不断吸收各种元素,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舞蹈风格和形式。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土家族摆手舞都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身体动作。
这种舞蹈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了土家族文化中的瑰宝,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土家族摆手舞的身体动作特点土家族摆手舞以其独特的身体动作而备受瞩目。
在这种舞蹈中,舞者们通过精湛的身体技巧和灵活的动作表达出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理解和感悟。
摆手舞的舞蹈动作主要包括手部和腰部的活动,整体呈现出舒展自然、优美大方的姿态,富有力量感和韵律感。
这些身体动作既表现了舞者的体魄美,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土家族文化的一种精髓和传统的体现。
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者们通常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配合舞蹈动作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他们以一种欢快的节奏在舞台上展现出流畅的舞姿,将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情感融入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土家族世界之中。
三、土家族摆手舞的民俗学研究土家族摆手舞的身体动作文化有着丰富的民俗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这种舞蹈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是土家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见证。
舞者们通过身体动作展现出对自然界的融化迷恋,使观众领会到土家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土家族是一个在中国中部地区主要分布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其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摆手舞尤为精彩,是土家族传承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主要从舞蹈民俗学角度出发,研究土家族摆手舞的身体动作、文化内涵、历史传承等方面,以期更好地了解土家族文化中摆手舞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土家族摆手舞可以追溯至唐朝,据传说当时在岷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区,曾发生一次战争,为了鼓舞士气,土家族的将军手持大刀,率先跳起了一支舞蹈,舞蹈中动作矫健,气势恢宏,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斗志。
此后,这支舞蹈慢慢传承下来,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舞动身体、摆动双臂和呼吸韵律等多种手段,表达了土家族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土家族摆手舞的身体动作受到了土家族文化、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动作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节奏有力,节奏感强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次是动作协调,动静相宜,既表达了土家族人的坚定与矫健,又表现出土家族独特的文化审美;最后是手势丰富,舞者通过双手、手指、手臂等多种姿态来表现情感、人物形象和生命力。
综合来看,土家族摆手舞的身体动作体现了土家族生活方式、民族特征和文化渊源,其舞蹈形式与文化内涵相互结合,达到了舞蹈艺术的高度统一和协调。
土家族摆手舞在文化方面也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在传统的土家族习俗中,摆手舞通常是用来祈福、迎神、祈祷等活动中进行演出的,其旨在表达生命的欢乐和美好,同时也体现了土家族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崇高情感。
此外,摆手舞在土家族中也有着很强的人文色彩,它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表演形式,而且还是一种能够传承和弘扬现有传统文化的形式,是土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土家族摆手舞在历史传承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从唐朝开始到现在,土家族摆手舞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摆手舞文化内涵及价值探析作者:杨妮宋歌玛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5期摘要: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本文对摆手舞的起源进行梳理,探究摆手舞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以便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升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摆手舞;土家族;文化内涵;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02摆手舞既是一种民族舞蹈,也是一种传统文化。
它是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传统艺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1],是土家族不朽的丰碑,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2]。
1 摆手舞的起源土家族摆手舞被叫作“舍巴”(“舍巴”即“摆手”),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故摆手舞的起源众说纷纭。
一是巴渝舞起源。
据悉,巴渝舞是一种军事战斗舞,而摆手舞也含有“战斗”元素,如“大摆手”舞中的刺杀、对阵等场面与古巴渝舞十分相似,遂有学者认为摆手舞由巴渝舞衍化而来。
二是祭祀起源,它源于酉阳土家族的“祖先崇拜”与神祇崇拜[3]。
传统摆手舞的开展主要是为祭奠祖先、祈福等。
摆手舞有独特的祭祀歌,以及以祈求神灵庇佑和祭祀祖先为主题而穿插于摆手舞之间的“观音坐蓮”“祭菩萨”等动作,这也是祭祀起源说的证据。
三是迁徙起源,相传秦时齐国田氏为天下田氏之统领。
秦灭六国后,田氏一族被迫逃亡,所幸田氏先人英勇无比,族人得以保全并于酉水河上流可大乡处安顿下来,后为纪念先人,“赶年”时在摆手堂前举办祭祀活动。
祭祀完后,便开始唱祭祀歌、跳摆手舞,表达迁徙途中的种种艰辛。
摆手舞中的“抖虱子”“叫花子烤火”等动作展现的都是迁徙途中的事情。
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能体现出土家族历史文化之悠久[4]。
2 摆手舞的文化内涵随着事件的推移,摆手舞逐渐成为承载土家族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艺术载体[5],是土家族特有的民间艺术文化[6],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7]。
摆手舞是土家族先民对战争、祖先崇拜与民族迁徙等客观事件的直观反映和自我情感的抒发。
感受摆手舞蕴涵的文化和历史内涵[8],能让人们对历史上的土家族有一定的认识[9]。
一是祖先崇拜的信仰思想。
土家族虽无宗教信仰,但有浓厚的祖先崇拜信仰,这是其心灵和精神的寄托[10],也是土家族的文化信仰。
摆手舞是土家族独有的传统祭祀舞蹈,祭祀祖先的主题贯穿整支舞蹈,充分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与敬仰。
基于对祖先的崇拜,摆手舞将祭祀祖先作为开场戏,以歌舞的形式缅怀祖先、祈求丰收和诉诸情感,既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拜之情,又祈求祖先不灭的灵魂可以消灾降福,庇护现世子孙平安顺遂。
二是万物有灵的生命意识。
土家族人民世代居于武隆地区,交通不便,居住分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古时,土家族先民亲近自然、爱护自然[11],认为万物有灵。
如摆手舞中“猛虎下山”的动作,舞者模仿得越逼真,就越能体现舞者的虔诚,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自然万物的崇敬和对生命的敬畏[12]。
摆手舞亦能够积极调动每个族人的活力,每三年举行一次“大摆手舞”,周边各地的人民都会积极参与[13],少则一两万人,多则十万人,场面宏伟壮观,热闹至极。
热闹的歌舞调动着每个人的活力,能让每个族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体现了土家族人的自然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追求[14],亦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统一[15]。
三是务实团结的群体思想。
土家族人民淳朴务实、热情开朗,他们热爱生活[16],并且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都融入了摆手舞之中。
摆手舞的动作多为摆手、踏足、屈膝,大多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劳作的真实写照,神形兼具[17],尽显简洁、古朴之风,毫无繁杂冗乱之感。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族人平时很难聚集在一起,而摆手舞活动为族人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平台,成了土家族人民的群体感情纽带。
3 摆手舞的文化价值少数民族文化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18]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而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又与其生活经历息息相关[19],它在构建生活的同时又展现了民众的生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欣赏价值[20]。
经过多年的努力,土家族摆手舞已经得到有效传承,摆手舞的普及传承与其自身的价值和人民的需求紧密相关。
3.1 保健价值现在普及的摆手舞是在传统摆手舞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提炼创编而成的广场摆手舞,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有氧运动。
摆手舞动作简单易学,能让人在轻快、舒缓的音乐声中感受身体与音乐的律动[21],不仅能锻炼人的身体,亦能抒发人们心中的情感[22]。
一是强身健体的健身价值。
摆手舞的动作多为摆手、踏足等动作,虽然动作简单易学,但也需要舞者调动全身肢体密切配合,长期练习能够提高人们身体的协调性与灵活性,改善体质,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二是休闲娱乐的健心价值。
摆手舞除了具有健身价值外,还能使舞者在歌舞中抒发自己的情感[23],调整心情,从一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减轻疲惫感,愉悦身心[24],通过运动,感受身体、心灵的极度放松[25],进而保证舞者的心理健康,达到健心的目的。
广场摆手舞既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又具有极高的健身价值。
3.2 社交价值摆手舞是一种群体性的民族舞蹈,深受人们的喜爱[26]。
古时候,由于分散居住,人们平时很难聚集,摆手舞的开展,为民众的互动交往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所以每次摆手舞活动,所有人都会参加,社交场域就此形成。
在这个社交场域中,民众可以认识和接触更多的人,既能促进参与者的交流合作,又能增强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广场摆手舞的社交价值更加突出。
在热闹的氛围中,人们相互沟通,结交新的朋友,形成新的社交关系。
摆手舞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且能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27],促进民众的情感交流[28],社交价值尽显无遗。
3.3 教育价值文化本身就具有教育性,而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的民俗文化,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
一是知识技能教育。
摆手舞中的许多动作都是对土家族人日常生活劳作的模仿,能让参与者在舞蹈中体会生产劳作的艰辛,加深参与者对日常生活、礼仪知识和生产劳作技能的认知,获得启迪和教益。
二是民族认同教育。
摆手舞中祖先祭祀活动的动作,能够让参与者融入庄严肃穆的土家信仰氛围中,了解和感受土家族的精神文化信仰,体会民众的精神生活[29]。
通过感情互动,实现精神慰藉[30],有利于增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
3.4 经济价值摆手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独特的审美性、观赏性与差异性而富有商业开发价值,加强摆手舞旅游宣传[31],能够吸引大量外来民众。
同时,随着大量民众的参与,产生的交通、餐饮等需求,都能刺激地方经济发展。
另外,摆手舞的动作简洁大方且富有深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32],能够净化心灵,让人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别样的精神文化和生活面貌。
摆手舞能在外来民众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构建起土家族的民族形象,进一步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持续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33]。
4 结语摆手舞是土家族先民在历史长河里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摆手舞的内涵与文化价值进行挖掘,能够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使人们更加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1] 刘婧.试论休闲农业中竹文化的应用价值[J].汉字文化,2019(18):158-159.[2] 谢梦婷.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的路径探析——以综艺节目《遇见天坛》为例[J].汉字文化,2020(08):31-32.[3] 庄众显.我国古代神祗崇拜中多阶层作用互动机制分析——以关帝崇拜为例[J].汉字文化,2018(7):112-113.[4] 吴成晨.江南传统民居文化内涵分析[J].大众文艺,2018(12):246-247,160.[5] 陈芳芳.重阳节的美学思想探微[J].大众文艺,2019(14):242-243.[6] 张砚宸.传统东方插花文化的历史探索及现代性融入[J].汉字文化,2019(20):168-169.[7] 陈芳芳.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思想探微——以中秋节为例[J].艺术科技,2019,32(09):238-239.[8] 汪瑤.咏桂文学中的生态审美诗意追求——以咏桂诗文与碑文作品为例[J].大众文艺,2019(9):31-32.[9] 朱克迎.从居延汉简看西汉时期河西走廊的社会发展状况[J].汉字文化,2019(06):59-60.[10] 黄闽倩.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春节文化探析[J].汉字文化,2020(10):171-172.[11] 吴成晨.江南传统民居文化内涵分析[J].大众文艺,2018(12):246-247,160.[12] 刘云.新媒体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嬗变与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0(2):102-112.[13] 陈芳芳.试论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艺术评鉴,2019(11):158-159,185.[14] 汪瑶.生态存在论视角下的桂文化探微[J].汉字文化,2018(13):69-71.[15] 周碧琬,王全权.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03):66-70.[16] 庄众显.浅析苏轼《赤壁赋》中天人合一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8(20):80-81.[17] 朱克迎,庄众显.赵孟頫绘画中的“书卷气”[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9(6):70-71.[18] 王李蟠,王全权,王克喜.论辩对印度因明和中国名辩学的意义[J].河南社会科学,2020,28(8):107-112.[19] 朱克迎.姜文电影的人物形象美学赏析[J].戏剧之家,2019(06):85-86.[20] 张砚宸.新时代中国山水画艺术创新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26-27.[21] 周知新.试论中国兰文化的发展脉络[J].大众文艺,2018(16):246-247.[22] 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17-21.[23] 陈芳芳.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蕴美[J].艺术评鉴,2019(17):50-51.[24] 王琛.浅析“流觞曲水”中的休闲文化及内涵[J].青年文学家,2018(26):176-177.[25] 庄众显,潘承亚.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思想及现代意义[J].汉字文化,2018(11):94-95.[26] 张砚宸.中国春联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探微[J].汉字文化,2020(19):34-35.[27] 高珊.浅析《诗经》中的农业休闲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8(23):62-63,65.[28] 王弘泽.女书艺术的文化与社会意义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46-47.[29] 陈芳芳.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宜居城市建设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2019(9):116-117.[30] 张砚宸.基于生态视角的特需行业子女教育场域初探[J].大众文艺,2019(12):209-210.[31] 刘千萌.试论我国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历程、贡献及路径[J].戏剧之家,2019(20):200-201.[32] 刘婧. EVA应用在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中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9(6):225-226.[33] 周碧琬.对牡丹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26):110-112.作者简介:杨妮(1992—)女,重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