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一)

合集下载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通常在婚礼、祭祀、庆祝等场合中演出。

土家族摆手舞的动作特点多为手臂摆动和身体起伏,配以激昂的鼓声,形成了独特的舞蹈
风格。

在土家族中,摆手舞被认为是向神灵祈求幸福、丰收和福运的仪式舞蹈,其动作设计
和舞蹈表演方式也十分讲究。

摆手舞通常由多人组成,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舞蹈动作,但整
个舞蹈演出的节奏和动作上下联动,呈现出一种有机的整体感。

这种整体感体现了土家族
民众团结、协作的精神。

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动作中,手臂的摆动是十分明显的,表现出了舞蹈者的大力、热
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同时,摆手舞的身体动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呈现出起伏和扭曲
的形态,给人一种跳跃感和舞蹈的热情。

在舞蹈表演中,土家族摆手舞的节奏也非常重要。

舞蹈节奏的设置通常与鼓声相匹配,舞者根据鼓点起伏进行舞蹈表演,如此可以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流畅,赋予了舞蹈以更
为激昂的节奏感。

总体来说,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非常具有土家族特色的舞蹈形式,它具有浓郁的民间
性和地域特色。

在现代社会中,土家族摆手舞也逐渐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更多人们的欣赏和推崇。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现主要流传于湖南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等地。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

摆手舞产生于土家族古老的祭祖仪式中,据清代八部大王庙残碑和县志记载推测,摆手舞已有近千年历史。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

其舞蹈内容以上述仪式程序结构而成。

土家族摆手舞舞姿大方粗犷,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等动作。

舞蹈场地一般在坪坝上。

舞蹈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祭祀族群众始祖,规模浩大,舞者逾千,观者过万;小摆手主要祭祀本姓祖先,规模较小。

其音乐包括声乐伴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声乐主要有起腔歌和摆手歌,乐器主要是鼓和锣,曲目往往根据舞蹈的内容及动作而一曲多变。

摆手舞的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表现风格雄健有力、自由豪迈。

土家族摆手舞对研究土家族历史、战争、宗教、迁徙、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中反映的战争内容体现了土家先民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同时,摆手舞再现了土家族农耕生活的全过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热爱劳动、不畏艰险、热爱生活、顽强生存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了解和研究土家文化的重要材料。

1。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中的一种,是湘西土家族的一种典型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是我对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的探析。

一、韵律舒缓,充满力量感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以优美的曲线为特色,舞姿流畅舒展,步伐有节奏感,舞蹈节奏韵律舒缓、充满力量感,具备很强的感染力。

摆手舞的舞姿要求优美而自然,通过各种手部动作以及脚步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美。

二、姿态优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具有姿态优美的特征,每一个动作都富有弹性和舞蹈表现力,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特点。

舞蹈中大量运用手部动作,描绘出民族革命历程中重大事件以及土家族传统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三、手部动作独特,形态多变
摆手舞是以手部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舞蹈,摆手舞的手部动作是独特的,形态多变,通过手部动作展示出对民族生活的理解和演唱能力,捕捉民族文化的精华,这是摆手舞的一大特点。

四、服装特色鲜明,亮丽多彩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在服装上的特色十分鲜明,一般以彩色绸缎制成,颜色鲜艳亮丽,有着独特的民族元素和特色。

摆手舞舞员的
服装讲究细节,以手工刺绣为主要特色,有着装饰丰富、色彩艳丽、样式别致等多种特点。

总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具有韵律舒缓、姿态优美、手部动作
独特、服装特色鲜明等多种独特的艺术特征。

它不仅展示了湖南地
区特有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更是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的魅力与个性。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
土家族摆手舞是中国土家族民间舞蹈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土家族摆手舞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 表演形式多样:土家族摆手舞的形式多样化,包括舞蹈动作、手势、音乐和服饰等元素的综合表演。

这种多样性使得土家族摆手舞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2. 舞蹈动作独特: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动作独特鲜明,常以手臂、腰部和脚步的动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展示舞者的身体柔韧性和动感。

3. 文化内涵丰富:土家族摆手舞融合了土家族的历史、民族特色和传统价值观,传递了土家族的生活智慧、情感表达和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社会功能突出:土家族摆手舞在土家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是庆祝节日、纪念活动和家庭聚会等各种场合的重要表演形式,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

总之,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通过对其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土家族的文化遗产。

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

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

《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摘要:原生性是土家族摆手舞产生地域特征的原始特性,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和其他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梯玛”是土家先民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王崇拜”的组织者、实施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摆手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1)质朴、厚重之美土家族摆手舞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十分古朴摆手舞历史十分悠久,多数学者认为摆手舞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是古代《白虎舞》的演变发展。

土家族人民史诗《迁徙记》中,也有若干处提及“摆手舞”,如“摆手的人们啊,咱们的萝卜无论大的还是细的,都放到背篓里,摆手用的东西全部放到背篓里”。

据资料显示,土家族人民的这次迁徙在五代前后。

由此可见,出现完整的摆手舞的时间大概已千年有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摆手舞形成了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

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

1、原生性原生性是土家族摆手舞产生地域特征的原始特性,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和其他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

《后汉书・南蛮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相氏、郑氏等。

皆出于武落钟离山。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巴国)其地东至鱼腹,西至蜀道,北接汉中,南接黔涪”。

这些记载都把古代巴人最早的活动区域锁定在清江、酉水流域的武陵山区。

因此,土家先民创造发展的“摆手舞”是武陵山区特定的产物,具有“土生土长”的特性。

它是土家先民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对人类某些生存活动、民族历史、古代战争的形象总结,充分表现了土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2、祭祀性土家先民经历了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到“土王崇拜”和“土老司崇拜”的历史过程,这几种主要的崇拜形式构成了土家文化的基本构架。

土家人最先产生了血祭白虎图腾的崇拜形式。

“血祭”即人祭,这是一种古老而残酷的崇拜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祖先崇拜”而替代,对“八部大王”的崇拜构成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

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特点

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特点

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特点1厚重古朴之美土家族摆手舞的内容涉及土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摆手舞的内容和形式整体呈现给你一种厚重古朴之美,宏伟且又精细。

从摆手舞的表演形式上来看,有大小摆手两种形式。

大摆手一般表演地点是在八王庙或者摆手堂,主要针对的祭祀对象是八大王,一般为“三年两头摆”。

表演大摆手活动期间,会将龙凤大旗(高度约为一丈)设置于摆手坝的中央位置,表达对“龙哺乳、凤羽温”的感激之情,并且为了营造严肃、庄严的气氛,还需要将旗摆放于摆手场的四周。

在历史发展中,大摆手堂的设置呈现出地域性,到了活动节日各州各县的土家族人从四面八方前来,共同庆祝属于他们的民族盛会。

但是小摆手往往是每年都要举行的,主要是以姓氏或者村寨为单位来进行,举办的地点一般是土王庙、爵主宫,历代先祖、三姓土司(“冉、杨、田”、“彭、田、向”)是主要的活动祭祀对象。

相比大摆手来说,小摆手的表演形式更为方便实用。

小摆手是一年一摆,大摆手是三年两大摆,无论是大摆手还是小摆手祭祀活动都体现了当地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和对神灵的祈求。

内容上,大摆手主要表现的是一种宏伟壮观的场面,如神话传说、人类起源、战事等大场面。

而小摆手表现更多的则是人们生产生活、部落迁徙的小场面,表演不受衣着服饰、道具的限制,舞姿轻盈细腻,将最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

2夸张真实之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具有夸张性、真实性这两大特征,民族民间艺术也不例外。

西阳土家族摆手舞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同样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呈现出自然性、真实性的特征,将生活和舞蹈艺术的真实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土家族摆手舞中,都已看到很多细小而又象征某种意义的原始律动,这些都是先民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直接体现了土家族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审美情趣,也是历代土家族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和情感的升华。

西阳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动作很好地结合了生活及艺术上的真实性,在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诸如“双摆”“单摆”等的手脚同边的动作姿势,着眼于表层是对生活状态的一种表现,但只需深入分析就可得知,这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的艺术夸张手法,将土家族人们肩挑背磨等的生活场景通过艺术手法夸张的表现出来。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音乐特色研究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音乐特色研究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音乐特色研究摆手舞是中国湘西土家族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土家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简单、自然、活泼、欢快的舞姿和节奏鲜明的音乐风格闻名于世。

摆手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土家族祭祀祖先的信仰活动。

在祭祖过程中,土家族人用双手打拍子,摆动全身,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随着时间的发展,摆手舞逐渐演化成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在摆手舞演出中,舞者们以挑灯灯谷、斗笠龙、簸箕彭等灵活活泼的舞姿和手势,表现出土家族人勤劳、善良、热情的民族特点。

摆手舞的音乐特色独具一格,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民族乐器,如锣、鼓、板、笛等。

其中,锣鼓是摆手舞中最为重要的乐器,它们的节奏和音调直接决定了舞蹈的节奏和气氛。

摆手舞的主旋律往往简单朗朗,节奏稳定而明显,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跃动感。

在摆手舞演出中,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舞蹈者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为依托,来展现出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身手。

除此之外,摆手舞在编排和演出中也借鉴了一些其他民族舞蹈的元素。

它融合了汉族舞蹈、苗族舞蹈、侗族舞蹈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在舞蹈服饰上,摆手舞也充分考虑到了民族色彩的表现,服装鲜艳明亮、缤纷多彩。

加上每个舞者都热情洋溢、尽显自信风姿,摆手舞更是成为了一个独特而充满生命力的舞蹈艺术品种。

作为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一员,摆手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色,不仅是土家族民间文化的代表形式,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摆手舞已经成为了一种盛行于土家族文化传承和旅游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它表现出了土家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也代表着中国旅游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摆手舞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十分注重对摆手舞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在中国文化部的支持下,许多研究机构和文化组织对摆手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宣传推广,探索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文化背景。

其中,湖南省团县委摆手舞研究会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机构之一。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特征探析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特征探析

2006.11湖南农机HUNAN A GRICUL TU RAL MAC HINER Y收稿日期65作者简介蒋浩( ),男,湖南祁阳县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民族舞蹈学。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特征探析蒋 浩 姚 岚(吉首大学 湖南吉首416000)摘 要:摆手舞不仅是土家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而且是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出发,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摆手舞所蕴含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征。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320(2006)11-0072-03 摆手舞在土家语中被称为“舍巴日”或“舍巴巴”,是土家族的传统歌舞,流行于湘、鄂、渝交界的武陵山区。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三期间举行,逢单日开始逢单日结束,摆手活动开展三天三夜。

摆手舞按规模可以分为“大摆手歌舞”和“小摆手舞”两种形式。

大摆手三年举行一次,由数村寨联合举行,规模宏大,主要内容是祭祀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以歌舞为主,在大摆手的过程中还要跳起古老的“毛古斯”,以示对土家先民们的纪念。

小摆手一般为一寨或一村,摆手活动范围较小,多在土司祠进行,主要内容是以祭祀土王彭公爵主、模拟农事活动为主,摆手活动的间隙也常对唱山歌。

一土家族大摆手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表现为“渔猎舞”、“农事舞”、“军事舞”、“生活舞”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又是以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主要讲述了土家族首领的英勇故事,以及土家先民如何在湘西生存、发展的故事。

根据摆手舞动作特点可归纳为四类:第一类为装饰性的连接动作,如单摆、双摆、回旋摆,用于开头或结尾;第二类是反应生产劳动的动作,如照太阳、砍火−、挽麻团、打蚊子、抖狗蚤等;第三类是反映军事的动作,如列队、披甲、登长竿、涉水等;第四类是反应狩猎的动作,如跳蛤蟆、老鹰抓鸡、牛打架、鸡走路等对动物的模仿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一)
内容摘要: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们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

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集体舞。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界。

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土家族就是“毕兹卡”的意思,摆手舞这种民间歌舞是土家族流行分布最广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也是流行在酉水、沅水地区的湘西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如诗云:“福石城中作锦窝,土王祠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

我们可以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摆手舞的文化内涵,摆手舞的表演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
摆手歌舞是土家族的传统歌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有关史籍记载中研究发现,它是由土家族的古代先民——巴人的军事舞流传下来的。

巴人天性勇猛、喜好歌舞,世居在古代巴国和楚国交界地区(今湘鄂川黔四省边境)繁衍生息,每遇战事,喜以歌舞振奋士气,迷惑敌人,屡战屡捷。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时,巴人应召参与巴师,在商丘牧野的灭纣大战中,巴人前歌后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人称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灭秦时,募巴人为汉前锋陷阵,巴人亦歌舞振己锐气,迷敌心神,而获胜立功。

高祖喜之曰:“此乃武王伐纣之歌也。

”唐代以后土家族形成,巴人被列入泛称的“武陵蛮”内,在史记中未单记其名了。

其军事舞蹈随之演变为土家族首领的厅堂舞。

据龙山永顺等《县志》记载和《向侣林墓志铭》中说,五代时统治溪州(今龙山县)的土家族老蛮头吴着冲(土家语为“禾撮冲”)的行宫(俗叫“吴着厅”今龙山县洛塔界上)中常以男女相运歌舞作乐。

元代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后,歌舞成为群众性的、供土司和各级士官娱乐的一种歌舞。

因其舞蹈的动作以摆手为主,故定名为“摆手”世代相沿。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由于土家族无文字记载,历来众说纷纭。

一说是源于战争,说是彭仕愁与吴着冲打仗时,彭仕愁为了激励士气,瓦解敌人军心,便创造了摆手舞。

二是源于兴趣说,说土司王喜爱娱乐,经常要当地土人为他唱歌跳舞,于是便产生了摆手舞。

三说摆手舞产生于宗教祭祀,土家族人民尊敬祖先,热爱“领袖”人物(如八部大神、向老官人、用好汉等)为了不忘怀他们的业绩,大兴摆手舞以表怀念。

凡此种种的说法都缺乏科学依据,也不符合艺术源于生活的客观规律。

摆手舞真正起源于劳动。

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在渔猎时代已经产生。

土家族先民在长期从事渔猎的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对象和劳动技能逐步熟悉,当人们再想经验一次在狩猎中由于力之行使而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模仿动物的姿态,于是逐渐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狩猎人的舞蹈。

这些舞蹈的产生以人们的狩猎劳动为基础,同时也为狩猎服务。

土家族人民在狩猎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的舞蹈艺术。

他们在狩猎劳动中,为了熟悉各种动物的习性,有许多模仿动物姿态的动作至今保留在摆手舞之中。

比如为了捕捉蛤蟆就模仿蛤蟆的动作,于是舞蹈中产生了“跳蛤蟆”的动作;为了捕捉野鸡,就产生了“拖野鸡尾巴”的动作;还有“鲤鱼标滩”“岩鹰展翅”等模仿动物的动作,这说明在渔猎时代,土家族先民就有了自己的舞蹈艺术,尽管还是萌芽状态的舞蹈,在当时也不一定是称为摆手舞,但它是摆手舞的雏形和源头。

最早的渔猎舞产生后,并没有中断,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丰富。

土家族地区进入农业社会后,劳动人民为了庆贺农业劳动的成果和掌握劳动技能,当他们想把自己的劳动技能再现一次,又产生了大量的农事舞蹈,比如“照太阳”“种包谷”“洒小米”“结棉花”等等。

此后土家族人民经历了各种战争,于是摆手舞中又产生了许多军事舞蹈,如龙山马蹄寨
等地表演的“列队”“披甲”“赛跑”“登长竿”“夺长竿”“涉水”“过沟”等等。

土家族人民为了纪念祖先的斗争生活,把军事舞蹈也继承下来,但由于战争不是经常出现,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经历过,因此军事舞流传的地方并不广泛。

在摆手舞中还有大量反映日常生活的舞蹈,比如“打蚊子”“斗水牛”等。

综上所述,摆手舞起源于劳动,而且在渔猎社会已经产生,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若干世纪舞蹈的总汇。

它最初是对动物姿态的模仿,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经一代一代地加工提炼,一代一代地丰富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今天内容丰富、健康、风格独特、形式完美的民族舞蹈。

二、摆手舞的流传地域
土家族摆手舞的流传地域十分宽广。

《永顺府志》《永顺县志》《龙山县志》等清代志书中,对摆手舞的民俗活动都有详细的记载。

从分布的地域看,湘西、鄂西、川东都很流行。

据《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一书记载:“在来风县河东地区,就有摆手堂六个(即土地庙),其中舍米湖摆手堂较大,堂前有两块石碑,一块建于道光二年;一块建于同治三年,上面记录了当地摆手实况,每年新春佳节,土家山寨热闹非凡,人们披红戴绿,男女老少齐到摆手堂,场内松树上张灯结彩,群众围绕松树跳舞,鸣锣击鼓通宵达旦。

”川东地区也有摆手舞的传播。

1993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川东西水土家》一书曾这样描述:“摆手舞是川东西水土家的‘社巴日’,即摆手堂前所跳的自娱性舞蹈。

舞者人数不限,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均可。

舞蹈由主持的老土司指挥。

这一活动在清明时期极为盛行。

”这说明,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的土家族聚居寨,均保留有摆手活动的习俗。

三、摆手舞的艺术内涵
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它使土家族文化艺术主要通过摆手舞加以集中表现出来,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一)摆手舞的主要内容
摆手舞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

主要表现为“渔猎舞”“农事舞”“军事舞”“生活舞”四个方面。

1.渔猎舞是渔猎时代土家族劳动生活的缩影。

“打猪”“钓鱼”“鲤鱼标滩”“岩鹰展翅”“拖野鸡尾巴”“跳蛤蟆”“空拳斗餐虎”等舞蹈组成带有浓厚的原始生活色彩。

反映了土家族先民们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表现了一种朴素自然的以食为天的情感。

2.农事舞是土家族人为了庆祝丰收和掌握各种劳动技能而创造的。

主要有“照太阳”“砍火舍”“种包谷”“洒小米”“挽麻团”“结棉花”等舞蹈动作组成。

它反映了土家族人们进入农业社会后的劳动生活状况,涉及农业生产、家畜饲养、手工业和纺织活动,展现了土家族人在农业社会里为生存而进行的各种生产劳动,也表现了土家族人们勤劳朴素、团结互助的品德。

3.军事舞传说军事舞最初是为了纪念土家族英雄拨普带领土家族人民打败前来侵犯的客王官兵的故事而创造的。

主要由列队、披甲、赛跑、夺长竿、拉弓、射箭、骑马挥刀、庆功宴饮等动作组成,它反映了土家族先民们为了保卫家园,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

4.生活舞主要由反映土家族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舞蹈动作组成。

如打蚊子、抖狗蚤、梳头发、喝豆浆、水牛打架、团鸡等这些舞蹈动作都包含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展现了土家族人民开朗、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跳团鸡舞”时,用鸡羽扎成毛子,土家族青年男女围着团鸡(毛子)用脚踢、头顶、肩托肘端,技艺高超,气氛热烈,这是土家族青年男女独特的社交方式。

生活舞内容多样,形式活泼,表现了土家族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