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qián]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
形,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建筑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
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
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吊脚形式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土家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土家族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以吊脚和楼层分割为主要特征,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土家族吊脚楼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地下部分(地下室),中间部分(吊脚楼),以及上面部分(楼层)。
地下室一般用来存放粮食和家畜,同时也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吊脚楼是整个民居的主体部分,建筑于高柱之上,拥有宽敞的空间供土家族人民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
楼层是吊脚楼的最上层,主要用来储存谷物和贵重物品。
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非常巧妙。
它采用了悬空的方式,通过大柱子架起整个楼层,充分利用了山地地形。
大柱子通常是由整根大树木刻制而成,既稳固又耐久。
吊脚楼的建筑材料一般是木材和石头,结构十分牢固。
吊脚楼的设计还考虑到了通风和采光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既可以保持通风,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
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风格独特美观。
它通常采用了两层和三层的设计,外观呈现出均衡和谐的感觉。
吊脚楼的檐口通常被装饰得非常精美,有各种各样的雕刻和彩绘,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念。
土家族吊脚楼的功能也非常多样化。
它既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场所,也是社群活动和仪式的场所。
在吊脚楼中,人们可以进行各种日常活动,比如煮饭、睡觉、聚会等。
在吊脚楼中举行的各种庆典和仪式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吊脚楼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家园,更是他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象征。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吊脚楼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传统和历史。
它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的结果。
土家族吊脚楼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代表,更是土家族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土家族吊脚楼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土家族吊脚楼的维修和保养成本高昂,受限于经济条件,许多吊脚楼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吊脚楼的功能和意义逐渐减弱。
民族建筑-土家族吊脚楼

创新与发展
01
创新设计理念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使土家族吊 脚楼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探索新型材料和技 术
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 提高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质量和 安全性,同时保持传统风貌。
03
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与土家族吊脚楼相关的文化 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经济 发展和就业。
注重采光与通风
窗户的设置充分考虑采光 和通风,保证室内光线充 足且空气流通。
装饰与艺术
木雕工艺
民族元素
木雕是土家族吊脚楼的重要装饰手法, 主要应用于梁柱、门窗等部位。
吊脚楼的装饰中常融入土家族的传统 元素,如土司文化、神话传说等。
彩绘装饰
墙面常以彩绘进行装饰,绘制山水、 花鸟等传统图案,增添视觉效果。
保护与传承
1 2
保护传统建筑技艺
通过传承人制度、技艺培训等方式,确保土家族 吊脚楼的传统建筑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对现存的土家族吊脚楼进行普查、登记和建档, 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以便于管理和研究。
3
推广传统建筑文化
通过展览、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土家 族吊脚楼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农耕为主
土家族人以农耕为生,吊脚楼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农耕生产和生活 的需求,如设置农具和粮食储存空间等。
手工技艺
土家族人擅长手工技艺,如编织、刺绣、木工等,吊脚楼内部装饰 和家具制作体现了他们的技艺水平。
热情好客
土家族人热情好客,喜欢在吊脚楼里举行宴会和聚会,与亲朋好友 分享美食和欢乐。
节日习俗
赶年节
旅游开发与利用
完善旅游设施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的吊脚楼有什么传说

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的吊脚楼有什么传说土家族吊脚楼——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
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房。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关于土家族的吊脚楼有几个传奇:传奇一传奇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
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攻击。
人们为了平安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攻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经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逼。
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方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今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攻击了,这种建筑空中住房的方法后来就进展成的吊脚楼。
传奇二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
天上张天王观察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下,生活很苦,他要去东海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
张天王到了东海龙宫,见到龙王就直说了。
龙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动。
于是就答应了。
张天王来到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前,用手轻轻一提,就把殿宇提起来了。
龙王一见,懊悔不该答应。
只好牵强地说:“用后还回来。
”张天王说:“七天就还回来。
”张天王提着殿宇来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骑(即三根柱子落地,两根柱子悬空)吊脚楼房。
七天过去了,龙王就来找张天王还殿宇。
张天王说:“你要,我还你。
”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
“你自己去搬吧!”龙王自知搬不动,只好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
从今以后,每逢雨水季节,龙王都要发怒涨洪水,让水将河上的殿宇冲掉。
人们也在涨水季节不能从殿宇中过河。
湘西吊脚楼介绍

瑶族吊脚楼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依山旁水 建成,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 吊脚楼。瑶族人多住在山区,很少有成 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 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 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 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 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 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 潮和防止野兽。
吊吊角角楼楼多多依依山山就就势势而而建建,,呈呈虎虎坐坐形形,,以以““左左青青龙龙,,右右白白虎虎,, 前前朱朱雀雀,,后后玄玄武武””为为最最佳佳屋屋场场,,后后来来讲讲究究朝朝向向,,或或坐坐西西向向东东,, 或或坐坐东东向向西西。。
湘湘西西吊吊脚脚楼楼,,属属于于古古代代干干阑阑式式建建筑筑的的范范畴畴。。所所谓谓干干阑阑式式建建筑筑,, 即即架空空””,,但但与与一一般般所所指指干干阑阑式式有有所所不不同, 干同阑,式干应阑该式全应部该都全悬部空都的悬,空所的以,称所吊以角称楼吊为角半楼干为栏半式干建栏筑式。建 筑。
二、发展历史
土家湘西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唐宋以前:土家先民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 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 以躲避野兽侵袭。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下面没有 任何支撑,故名湘西吊脚楼。
唐宋至清末:封建王朝实行羁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上 层人士,有机会与汉族人士接触,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其居住 有所改善。加上当时制陶业的不断发展,便有了斗拱飞檐, 鳌翅雕花等房屋建筑。其间,大多数土家下层百姓也从树上 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树枝当木板,茅草当瓦片,形成了 “千根柱头落地”的茅屋建筑风格。
三、建筑特点
建筑特色
结构两层或多层形式,下层多畅空,为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楼 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重量完 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外观看起来美观,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 来舒适,干爽透气,通风采光;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 “地不平我身平” 的哲学思想。
湘西吊脚楼介绍课件

建筑风格布局
依山傍水
错落有致 传统与现代融合
文化符号与寓意
吉祥图案
吊脚楼的装饰图案多富含吉祥寓 意,如蝙蝠代表福气,鱼代表年 年有余等。这些图案寄托了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民族文化
湘西吊脚楼是湘西民族文化的象 征,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传统习俗、
信仰和审美观念。它是湘西地区 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
湘西吊脚楼介绍课件
目 录
• 湘西吊脚楼的历史背景 •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 吊脚楼的生活方式 • 吊脚楼的保护与发展 • 吊脚楼与湘西旅游
contents
01
湘西吊脚楼的历史背景
起源与演 变
起源 演变
历史地位与影响
历史地位
影响
湘西吊脚楼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当地, 也波及到了周边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 成为了中国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建议
加强对吊脚楼的技术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修缮方案,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 居民的保护意识。
发展前景与展望
前景
展望
05
吊脚楼与湘西旅游
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
01
02
03
独特的建筑风格
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然景观的融合
旅游开发与利用现状
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旅游设施不完善
缺乏专业导游和解说系统
提升旅游品质的建议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特色
现代创新
02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选材与结构
木材为主
悬山式屋顶
湘西吊脚楼主要选用木材作为主要建 筑材料,利用其轻盈、耐用的特点, 同时适应湘西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
湘西吊脚楼的屋顶多为悬山式,这种 屋顶设计可以有效排水,并增强建筑 的稳定性。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室内外空间环境研究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室内外空间环境研究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空间设计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对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进行研究,探索其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首先,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内空间设计非常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在吊脚楼的一楼通常设有堂屋、厨房和厢房等功能区域,而二楼则是居住区域。
居住区域通常设有卧室、客厅和储物间等,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此外,吊脚楼内还常常设置有天井,以提供自然光线和通风。
这种室内空间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务实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
其次,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外空间环境同样具有独特之处。
吊脚楼通常建在山坡上,利用地势差和梯田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室外空间。
在吊脚楼下方通常有种植园和菜地,供居民种植粮食和蔬菜。
这种布局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还与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相契合。
此外,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还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其独特的屋顶造型和彩绘装饰展示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艺术才华。
而室内的布置和摆设则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家庭和温暖生活的向往。
这种文化内涵的体现使得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综上所述,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研究揭示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其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关注,吊脚楼的室内空间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而室外空间的布局和种植园的设置则展示了土家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和室内布置彰显了土家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艺术追求。
这些研究成果为保护和传承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土家族吊脚楼屹立险要处,融于山水间

土家族吊脚楼:屹立险要处,融于山水间田茂军走进湘西土家族山寨,一座座精巧的吊脚楼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鳞次栉比、颇为壮观。
与土家山歌、摆手舞一样,吊脚楼是土家儿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早在远古时代,吊脚楼的前身干栏式建筑就作为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吊脚楼逐渐摆脱了干栏式建筑的原始性,营造技艺愈加精妙、装饰手法愈加丰富,成为集建筑、绘画和雕刻等于一体的珍贵的民族艺术。
2011年5月23日,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老民族的文明标志土家先民主要居住于武陵山区。
这里沟壑纵横,高山大谷,河流湍急,山高坡陡,地势不平,自然环境恶劣。
为了保障居住安全,土家先人利用现成的大树作为支撑,其上架设竹、木搭成悬空平面,再立木柱、横梁,盖上树皮茅草或竹条板作为顶篷,将居所架空离开地面,建造出一座座“空中住房”。
这种悬离地面的建筑既可以防潮又可以躲避野兽袭击,很快便流传开来,经过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在湘西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中就发现有木楼的形象,遗址中还发现大量有规律分布的密集柱洞,说明早在七千多年前,武陵山区已出现木柱支撑的干栏式建筑。
不少历史文献中也留下了吊脚楼的身影,如《魏书·僚传》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清光绪《龙山县志》载:“民居中有数十家,或架树枝作楼,或两树排比作门户,至崖尽处则万树葱茏,环拥于外,若栏栅然。
”在各个历史时期,土家先民不断总结营造经验、完善居所功能,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工艺,形成了一整套技术成熟、工序复杂又独具特色的吊脚楼营造技艺,依托山地林木资源作为建筑主要材料的干栏式建筑成为侗族、瑶族、苗族、白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建筑形式。
吊脚楼的内部结构展示了土家先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来威胁的高超智慧。
一般来说,架空部分多位于地势低洼处,比较潮湿阴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
民俗研究
1、渊源:
传说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
张天王求东海龙王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
龙王假装答应了。
张天王从龙王处选了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答应七天后送还。
土家族人仿造成现在的湘西吊脚楼。
七天后张天王还给龙王时,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
“你自己去搬吧!”龙王拿不上,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
人们担心龙王发怒涨洪水,在桥下安上斩龙刀,它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
2、现状及其特点: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多半临空悬立,因地制宜,形态各异。
湘西土家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时往往利用山坡倾斜度较大或者濒临水、沟的一侧,使屋的前半部分临空悬出,从而盖起比比皆是、大同小异的吊脚楼来。
这种吊脚楼,是干栏屋中的一种,朴实轻灵,古色古香,与楚建筑或巴建筑有着渊源关系。
后来经过历代苗族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不断加工装饰,使建构更为古朴而实用,美观又大方,给苗乡山寨增添了绚丽色彩。
3.吊脚楼的民俗学功能:
1)审美功能:
别致的形式和风格给人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
吊脚楼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除了体现一般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们具有别具一格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品格。
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的情调。
湘西吊脚楼因着地形的复杂所形成的多是“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或“天地均不平”的剖面。
这些错落有致并且空间处理弹性很大的建筑给人产生了一种流动的浪漫感。
吊脚楼在虚实对比上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依山傍水,就地起楼,巧妙的结合当地的环境建造出吻合大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
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
湘西的吊脚楼在建造时的技术施工符合当地的地形土质以及气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也注意与美型观点结合,既保证了实用性,也兼顾了外观的艺术性。
2)社会功能:
吊脚楼是湘西复合式经济结构在民居建筑形式上的最佳选择。
土家人所居之地,既要方便上山采集和野猎,又要方便下河临渊捕鱼,还要方便农耕生产。
吊脚楼这种立体居住形式,完整的体现了农耕所需要的生活空间,吊脚楼可以说是湘西土家族小而全的复杂经济结构在建筑上的投影。
吊脚楼的修造过程是交流感情、传播知识、教化族人的一种独特方式。
在吊脚楼的建造过程中,族人在一起共同工作,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效地维护了土家族内部的稳定与和谐。
4、湘西吊脚楼的发展前景
申遗与发展特色旅游是保护与发扬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由于诸
多现代化因素,湘西吊脚楼文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现在,国家意识到了保护文化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方式保护历史遗留的文明遗产,并设立旅游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文化特色,极大地保留了湘西吊脚楼的建筑。
5、小结
今天我们从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渊源、现状及其特点、民俗学功能以及发展前景四个方面详细讲解了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其中重点是民俗学的三大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历史功能。
关于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