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
吊脚楼

• 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 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 ,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 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 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 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 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 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 ,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
吊 脚 楼 结 构 图
吊脚楼的特点
•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 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 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 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 ,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 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 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 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 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 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 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 的“活化石”。
吊脚楼的形式
土家族吊脚楼
•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 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 建,呈虎坐形,以“左青 龙,右白虎,前朱雀,后 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 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 或坐东向西。依山的吊角 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 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 干燥、防潮,是居室;下 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 杂物。
吊脚楼的形式
•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 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 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 ,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 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 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 阶,才能进到正屋。
吊脚楼(民风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布依、苗族、侗族、壮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湘西吊脚楼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
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
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
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
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
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
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
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吊脚楼

贵州土家族吊脚楼在建造时则十分 讲究风水和“坐北朝南”的建筑朝向; 位于黔东南地区的傣族吊脚楼多以 独栋的形式分布于山林中,空间形态 为“凸”形,底层完全架空; 四川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形态主要取 决于复杂的山城地貌,表现为常常的 木“吊脚”和格外瘦长的建筑空间比 例关系,多呈“倒直角梯形”空间, 较封闭。
吊脚楼基本上是木构架承重、榫卯接合方 式建成,主要采用穿斗 形式。是为适应山 地地形与潮湿气候、底层架空的一种纯木结 构的建筑。 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 房的粗大木桩。 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 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 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 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 “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 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 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 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 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傣族吊脚楼则以当 地盛产的竹木、茅 草为主要材料,完 全运用穿斗、榫卯 结构,使得建筑具 有一定伸缩性,但 整体稳定性不强
湖南凤凰古城概况:中国
最美丽的小镇,100多处明清建 筑,秀丽沱江,传统吊脚楼, 名人故居等风土建筑。多名族 聚居的特点给当地带来了多民 族特色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吊 脚楼),构成凤凰小城独具魅 力的湘西建筑文化。
回龙阁吊脚楼群
凤凰古镇吊脚楼群形成的必要因素 凤凰古镇河岸吊脚楼的形成,是由当地人民 长期积累的生活经 验、特有的民族习俗、 历史地位等诸多自然与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当地的民族人口构成,以苗族、土家族为主。 土家人向来靠山而居、临水而住。当地的湿 热气候、土家人的居住文化、以及较低的经 济与生产水平的限制使吊脚楼成为凤凰城最 为合理的适宜的建筑形式
吊脚楼建筑高度的计算_概述及解释说明

吊脚楼建筑高度的计算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吊脚楼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使用了支撑结构将整个建筑悬挂在地面之上,使得下方的空间可以被充分利用。
这种建筑形式广泛应用于沿海地区或者水域较多的地区,尤其是旅游景区和渔村等地。
吊脚楼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也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灾害环境的适应需求。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吊脚楼建筑高度的计算进行说明和解释。
首先介绍了文章的引言部分,概述了吊脚楼建筑以及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将详细介绍吊脚楼建筑高度计算的方法以及影响其高度的关键因素。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会对吊脚楼架构设计原理进行解析,并展示一个具体的高度计算示例。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对吊脚楼建筑高度计算的重要性和技术方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和应用领域拓展。
最后,总结论述本文的结论,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全面介绍吊脚楼建筑高度计算相关的内容,包括吊脚楼建筑概述、高度计算方法、关键因素影响、架构设计原理解析以及实际示例展示。
通过阐述这些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对于吊脚楼建筑高度计算有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高度限制对于吊脚楼建筑的影响和应用场景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2. 吊脚楼建筑高度计算:2.1 吊脚楼建筑概述:吊脚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通常建在悬崖边缘或坡地上,具有部分或全部支撑结构悬挂在空中的特点。
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吊脚楼成为了许多山区或峡谷地区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理想选择。
吊脚楼的高度计算是吊脚楼设计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任务,因为它决定了整个吊脚楼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吊脚楼建筑高度计算方法:在进行吊脚楼建筑高度计算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土壤条件:首先要了解所选址土壤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这对于确定吊脚楼支撑结构、桩基等起着决定性作用。
- 建筑物重量及荷载:吊脚楼本身的重量以及可能施加在上面的附加荷载(如人流、设备等)必须考虑到。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qián]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
形,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建筑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
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
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吊脚形式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吊脚楼的基本结构特征

吊脚楼的基本结构特征
1. 吊脚楼建筑高度较高,一般在三至六层之间。
2. 吊脚楼建筑的主体结构采用木质或者石质的结构。
3. 吊脚楼的建筑空间分布上,通常设置两个以上的庭院,使室内空间得以通风采光。
4. 吊脚楼建筑的窗户较大,设置比较多,使得室内光线充裕。
5. 吊脚楼建筑的门、窗及雕花、栏杆均采用精细的手工制作,形态多样、装饰精美。
6. 吊脚楼的典型结构特征是一楼部分木支柱落地,二楼部分则悬挂在木支柱下方。
7. 吊脚楼的地基通常采用堆石墩或桩基,以抵御靠水而建造的建筑物基础不牢引起的倾斜或者沉降。
8. 吊脚楼的外墙表面一般采用“颜色鲜艳、线条流畅、形式复杂”的民间装饰艺术风格,形成突出的建筑标志。
有关吊脚楼的设计案例

有关吊脚楼的设计案例下面就给你讲个超酷的吊脚楼设计案例。
一、选址与环境。
这个吊脚楼坐落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旁边,靠近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
为啥选这儿呢?因为这儿风景美呀,每天早上一推开窗,就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就像大自然在演奏一场免费的音乐会。
而且这里地势有点坡度,普通的房子不好建,但是吊脚楼就不一样啦,它就像一个聪明的小机灵鬼,利用这种高低差,一部分柱子架在坡上,一部分悬在空中,完美适应地形。
二、外观设计。
1. 屋顶。
它的屋顶是那种传统的斜屋顶,就像一个大大的斗笠盖在房子上。
用的是黑色的瓦片,这些瓦片可都是当地工匠一片一片精心铺上去的。
下雨天的时候,雨滴打在瓦片上,滴答滴答的声音特别有节奏感,像是在给大自然的音乐会加了个特别的打击乐声部。
2. 柱子和框架。
柱子是粗壮的原木,保留了树木原本的纹理和形状,摸上去还有一种粗糙的质感。
这些柱子就像吊脚楼的腿一样,稳稳地支撑着整个房子。
框架则是用榫卯结构连接的,没有一颗钉子。
这就好比是给房子做了一个超结实的骨架,就像人的骨骼一样,虽然看不到,但非常重要。
3. 墙体和栏杆。
墙体呢,下半部分是用石头砌成的。
这些石头都是从附近的山上采来的,大小不一,但是工匠们巧妙地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像拼图一样。
上半部分则是木板墙,木板被刷成了淡黄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特别温馨。
栏杆是那种简单的木条栏杆,间隔恰到好处,既可以防止人不小心掉下去,又不会阻挡太多的视线。
站在吊脚楼的走廊上,透过栏杆就能看到外面的美景,那感觉就像是把一幅天然的山水画装裱起来了一样。
三、内部布局。
1. 客厅。
走进吊脚楼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火塘。
火塘可是吊脚楼的灵魂所在啊。
冬天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烤着红薯,讲着故事,那氛围别提多温馨了。
火塘上方还挂着熏肉,这些熏肉在火塘的烟熏下变得香喷喷的,每次看到都让人垂涎欲滴。
客厅里摆放着一些简单的木质家具,像长椅、矮凳之类的,都是当地木匠手工打造的。
吊脚楼原理

吊脚楼原理“哇,这房子好特别呀!”我和小伙伴们在一次郊游的时候,看到了一座奇怪的房子,它的一部分好像悬在半空中呢。
后来听大人们说,这叫吊脚楼。
从那时候起,我就对吊脚楼充满了好奇。
吊脚楼到底是咋回事呢?咱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吊脚楼的结构可有意思啦!它有几个关键部件呢。
首先就是那些高高的柱子,就像大长腿一样把房子撑起来。
这些柱子可重要了,它们得结实,不然房子不就倒了嘛!还有那楼板,走在上面咯吱咯吱响,感觉好有味道。
屋顶也很有特色,有的是尖尖的,有的是平平的,就像戴了一顶不一样的帽子。
吊脚楼的主要技术和工作原理是啥呢?嘿嘿,其实就像一个大积木搭起来的。
那些柱子把房子撑起来,让房子的一部分离开地面。
这样做有啥好处呢?哇,好处可多了。
比如说,在一些潮湿的地方,把房子抬高,就可以避免地面的潮气进到房子里。
这就好比我们穿了一双高筒雨靴,下雨的时候就不会弄湿脚啦。
而且啊,吊脚楼还能防洪水呢。
要是发大水了,普通的房子可能就被水淹了,可吊脚楼就不一样啦,它高高地站在那里,洪水也拿它没办法。
那吊脚楼都用在啥地方呢?我想起了上次去乡下奶奶家,那里就有好多吊脚楼。
奶奶说,他们那里雨水多,地面也潮湿,所以吊脚楼最合适不过了。
在那里,我看到人们在吊脚楼里生活得可自在了。
早上,太阳升起来,照在吊脚楼的木板上,暖洋洋的。
大人们在楼下忙活着,有的在做饭,有的在喂鸡。
小孩子们就在楼上跑来跑去,嘻嘻哈哈地玩着游戏。
我和小伙伴们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一起玩捉迷藏。
在吊脚楼里,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城堡。
“嘿,你藏好了没?”“我才不告诉你呢!”我们在吊脚楼里你追我赶,开心极了。
这时候,我突然想到,吊脚楼不就像我们的好朋友吗?它默默地守护着人们,给人们一个温暖的家。
吊脚楼真的好神奇呀!它不仅是一种房子,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这些吊脚楼,让它们一直陪伴着我们。
吊脚楼,你真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结构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
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
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
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
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
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
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
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
它是一个令人忘俗的所在,散发着生命的真纯,没有一丝喧嚣与浮华。
身临其境,俗世的烦恼会烟消云散,困顿的胸怀会爽然而释。
如果对大城市的奢华和浮躁感到厌恶,应该切身地去体验吊脚楼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泛舟静静流淌的江水中,欣赏两岸错落有致
而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每个人心里都会生出莫名的感动——这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而创造的杰作,时光赋予了她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浓厚的历史气息。
吊脚楼网的寓意就是来自这里的。
在这里你不会被时间追赶,不会让思考留下的伤口吞噬了快乐。
土家族吊脚楼不管是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和分层次有序变化的对称,具有静中见动、动中趋向统一的灵巧多变的均衡感,这种求动态、多层次、高水平的对称均衡,把吊脚楼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态,显示出超拔、风雅和流畅的形体风格。
别致的形式和风格强调极致的审美感受。
吊脚楼具有别致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
土家族吊脚楼外形多样,有单吊、双吊、两层吊等多种形式。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也都各有特色,风格别致。
从宏观上看,吊脚楼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这种几何形体稳定而庄重,给人一种静而刚的感觉,“静”表现了一种典雅灵秀之美,“刚”表现一种挺拔健劲之美。
其内部构架,无论梁、柱、枋、檩,它们之间都是互为垂直相交的,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
整个屋盖从横向观察是一个三棱体,屋顶的正脊虽然采用直线,但在复盖脊瓦时,对正脊的两山头却加瓦起翘,从横向观察则变成了弧线,在视觉上给人端庄、雄健的强烈感觉。
另外,吊脚楼一般设有走栏,大多用镶花栏杆做成美人靠,走栏的吊柱悬挂于空,一般将其雕刻成金瓜或荷花,使之刚柔相济,和谐而优美。
流动的视觉效果营造了古典的浪漫情调。
吊脚楼的外部造型从纵向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这些剖面的形成多是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进行处理,使建筑本身毫无生涩呆滞的痕迹。
吊脚楼之所以会吊脚,就是因为在二层上出挑,一般出挑1米1.5米,然后再加上屋面的出檐,形成“头重脚轻”的格局,使人感到不稳定。
但当它同建在实地上的正屋连在一起时,则互相呼应,从而使整个建筑物轻重协调,形态庄重,富有弹性和节奏感,给人一种粗犷洒脱、淳朴深沉的艺术美感。
此外,土家族吊脚楼从整体布局看,可称为不规则弹性组群,房屋布局自由灵活,有的依山顺势,层叠而上;有的绕弯溜脊,错落有致;有的背山占崖,居高临下;有的沿沟环谷,生动活泼;有的雄居山巅,气势壮观,这与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建筑技术与艺术美结合呈现非凡的古朴典范。
这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三个方面。
从实用性说,土家族吊脚楼作为民族物质文化的标志,不但充分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从地区性说,吊脚楼以它别致、优美的形式和艺术特色点缀所在的自然环境,不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通过互相映衬、烘托和照应,使整个土家族山寨的景物向美的境界升华;从技术性说,吊脚楼博采我国木构建筑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优点,集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
其整个构架均以榫卯相连,无钉无栓,并且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图纸,其形式及数百根瓜柱梁枋的大小
长短和开卯作榫的部位以及复杂的力学估计等数据,皆胸有成竹,表现出土家族匠师们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别具匠心的创作精神,实现了技术性能与审美情趣的有效结合。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我们土家吊脚楼却是个例外,因为它是有脚的,吊脚楼一边建于高地,而另一边则临空,由几根木柱支撑,成“吊脚”样式;也有直接建在平地上的,那是用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柱,把楼房从地面上支起来,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
吊脚楼从外形看,多为九柱落地,只有绕楼的曲廊上有一排柱悬于空中,整栋木楼像人吊着一只脚站着。
横梁对穿,实为一种典型的穿斗式建筑。
其楼台悬空,上层宽大,整个制作工艺复杂,做工更是十分精细考究。
吊脚楼一般是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可以用来贮存粮食。
上层的三方都有阳台和扶手,平时可以用来/挑花刺绣,读书写字,接待宾客,非常舒适实用。
土家人自己也把吊脚楼称为“走马转角楼”,或“转角楼”。
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吊脚楼就如奔腾怒嘶、开疆拓土的马。
更有意思的是,吊脚楼的外观与马也有几分相似,尤其是那半空悬吊的木柱,精美的雕花栏杆及门窗。
屋顶歇山起翘,高高翘起的檐角,颇似腾空欲奔的马的雕塑。